关于情境创设的思考_第1页
关于情境创设的思考_第2页
关于情境创设的思考_第3页
关于情境创设的思考_第4页
关于情境创设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情境创设的思考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数学课堂翁道诚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今天,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数学课堂上应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找准教学切入点,创设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下,沉浸在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习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一、因疑促思,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2、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由疑激思,以疑获知,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强烈探求问题奥妙的积极性。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把含盐20%的盐水40千克改制成含盐30%的盐水,怎么办?“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寻找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

3、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加浓度更大的盐水。由此提出三个不同的问题:(1)需加多少盐?(2)需蒸发多少水?(3)需加浓度多大的盐水,要加多少?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当加盐时,盐水中的水的重量不变;当蒸发水时,盐水中盐的重量不变;但当加盐水时,盐和水的重量都在变化。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研究,也培养了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严谨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使问题情境具有可接受性和探索性。二、以惑诱思,创设悬念情境。悬念设置于课始,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

4、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好动、好奇、好胜,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利用游戏开场,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游戏开始了,学生们争先恐后,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我却对答如流。学生们都震惊了:“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惊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

5、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创设悬念情境能激发求知的火花,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诱之深入。三、制造冲突,创设质疑情境。“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学生动脑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的形式。学生认识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质疑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二年级对称图形一课,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找

6、一找“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中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在给学生准备的材料中,老师在“三角形”上动了动手脚,将几个等腰三角形装进了几份材料中。因此,当老师举起一个不规则三角形问学生:“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大部分学生都齐刷刷回答:“不是!”这时,有一个学生勇敢的站起来质疑说:“我发现我的三角形和他们的不一样,我的三角形两条边一样长,是对称图形。” 另外几名同学 也纷纷说:“我的也是。”这时,大家的眼睛都惊奇地看着他们,对他们的三角形充满了好奇。这样巧妙的教师设疑一一学生质疑一一析疑、解疑,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了主动的探索思考,感受到了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

7、趣,这时学生的精力和智力也达到了最佳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质疑,巧妙的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会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四、迷途知返,创设尝误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授的知识和解题方法应当是正确的,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些“坎坷曲折”,诱使学生失误出错,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出示下面一道题: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高5分米的长方体包装箱,里面能装多少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教具?大部分学生立刻说出答案是(645)(111)=1

8、20(个)。教师并没有到此结束,又问:“如果里面改装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教具,最多能装多少个呢?”很多学生理直气壮地说:“这有何难,不就是(645)(222)=15(个)嘛!”好家伙,果然中计!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草图,并标上长度,很快就有学生提出异议了:“15个不对呀!只能是12个。”教师笑着表示肯定,此时的教学效果远比事先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要好得多。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有时候反面的教训远比正面的经验要深刻得多,只有历经险阻,才知道路上的坎坎坷坷,必将印象深刻,记忆久远,甚至终身难忘。五、以静带动,创设思索情境。布鲁纳说过:“思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思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创

9、设思索的教学情境即恰当地提供诱因、激疑、引思、激发自主思索,体现思索发现的学习轨迹,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去感知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对学习内容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感悟。例如在十几减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了“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课件出示)猫弟弟和猫哥哥进行了一场比赛,它们从美丽的池塘里钓回了好多金鱼,放在一个鱼缸里。看着美丽的金鱼在鱼缸里玩耍,它们高兴极了,猫哥哥说:“瞧,我钓的鱼多”。猫弟弟抢着说:“不,我钓的鱼多!”它俩越争越厉害。猫哥哥说:“这里共有13条金鱼,我钓的是7条花金鱼,你钓了几条黑金鱼?看看吧!”可是金鱼游得太快,猫弟弟数也数不清,它无可奈何地说:

10、“小朋友,用你们所学的知识帮帮我吧!”学生跃跃欲试,纷纷喊出“有6条黑金鱼!”老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有6条的呢?”先让学生思考片刻后,各抒己见。这时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一,列算式13-7=6,以前我们学过7+6=13,那么13-7=6;其二,用数数的方法数出有6条黑金鱼;其三:13分成10和3,要从3根里拿7根不够拿,还要从10根里再拿4根出来,就是10-4=6;其四:用摆小棒的方法,先摆1捆(即10根)和3根小棒,先拿起1捆,只要拿7根的,多的3根,再放回原来的3根里就是6根。教师用这种方法告诉猫弟弟:13-7=6。教师没有把数学只是作为思维活动的结果去教,而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舞

11、台,借助情境提供的信息,恰当设置思索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乐于探索。几分钟的思考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它诱发了一种深思熟虑的情境,这种情境不仅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六、融情寓教,创设期望情境。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本意也就是给纯数学加入一点人情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好数学。在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期望传递给学生。特别是对数学成绩不佳者,不应该轻易给他们扣上“差生”的帽子,当他们的数学学习遇到困难、挫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期望、信任和真挚的爱,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取得化败为胜的成功。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

12、较”时,上课伊始,教师面带微笑,和蔼地对学生说;“我最喜欢动脑筋和积极发言的学生。”这时,平时一位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小声地说:“要是说错了呢?”声音虽小,但教师却听到了,教师马上接着说:“我也喜欢发言错误的学生。”不少学生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教师。这时教师真诚地对学生说:“这是真的,因为这些同学至少动脑筋了。而且,一个人说错了,其他同学就更加积极地思考了,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答案。从这方面考虑,我们还得感谢说错的同学。”这时,有个学生说:“是啊,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也是一种学习的途径。”教师高兴地说:“对,这节课请同学们大胆去探索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的脸上露出了自由、安全的表情。接着,教师让

13、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设计出了各种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对学生每一次积极的发言都应用期待的眼神或适度的诱导进行激发,用赞许的目光或适当的表扬给予激励。一旦学生获得了这种期望的信息,便会产生积极的“鼓励”效应,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心理上的动力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使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思

14、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境“求真”林钦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

15、获得结论。(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关于创设情境陈颖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有效激活学生内在需求

16、,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为此,老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各种矛盾,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里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创设情境的种类有很多,比如有问题情境,合作情境,操作情境,开放实践情境等,而创设情境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比赛情境,游戏情境,操作情境,等。总之,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或数学材料。创设的情境,只有让学生心里产生疑团,内心发生需要时才是成功的。情境创设不要“误入歧途”严金星

17、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有些情境设计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愿望,或者能够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搭建广阔的平台,。然而我在听课过程中也经常看到有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只不过是“花架子”,甚至成了学生学习的“拦路虎”。它忽视了情境的针对性、真实性和实效性,这实际上是对新课程标准中“情境创设”理念理解的偏差导致,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情境创设要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切忌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我在进行“常态课”调研时,听过一节一年级数学十几减几。有位教师在教完“十几减九”后,在应用巩固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开火车”的游戏情境。游戏是由老

18、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位同学身边,就让这位同学回答一道口算题,回答对了,这位同学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拉前一个同学的衣服,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过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声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们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欢呼着,没人倾听其他小朋友在回答什么,甚至错了没人发现。在这节课,教师创设了“开火车”的游戏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节课的“情境创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动”,并没有激起学生真正的思维活动。分析问题所在,我认为这位教师在创设情境,只注重

19、趣味性,而忽视了实效性。因而,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只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而并未真正进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应用练习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要关键的要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有效学习活动,不妨设计一些做一做,辩一辩,争一争,评一评等情境,来调动学生真正参与学习,使情境创设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二)、情境创设应关注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切忌盲目地追求“童话性”,“故事性”。在一校级研讨课上,有位老师上了“圆的周长”这节课,一上课教师就与学生展开了对话,师:同学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无精打采)听过。师:动物王国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是这一次它们一个是绕

20、着圆形的池塘跑(引出课题:圆的周长)。教师在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生却有人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其他学生却一脸的漠然。应该说这位教师把教学内容融入到童话故事中,是想使枯燥的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但是,他却忽视数学本身的严密性和思维性,同时没有关注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图象特别兴趣,并乐于充当其中的角色;中高年级学生则更乐于接受有关数学本身的问题情境。因此,我认为对于中高年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教师应尽量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1、,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三)、情境创设应该真实,切忌“虚假”。在于有些老师在创设情境时,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找规律”这节课中,有位老师创设了六一儿童节“游园活动”的情境,并说:你们每解决好一个问题就会获得一张游园活动的入场?。整节课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活动也开展的扎实、有效、生动、有趣。下课后,学生们七嘴八舌的问:老师我们班什么时候开展游园活动?当时,老师一脸的不耐烦,随便应付说:等以后再说。在教学时此情境确实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学生是带着期盼的心情上完这节课。但是,我们的学

22、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种“欺骗性”的情境?显然,当他们知道老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时,就产生了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可以想象,他们以后再面对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自再也不会像这节课这么高涨。类似这样的虚假情境将造成学生对教师信任度的缺失,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是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而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以至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案例欣赏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翁道诚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认识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与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

23、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2.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估测,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创境设疑,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自己的身高了吧,谁愿意来汇报?师:刚才汇报身高时,用了哪些长度单位?为什么要用“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下面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我们在测量长度时,是不是只要用“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如果还需要其它的长度单位,你认为应该增加几个比较合适?为什么?师:看来要比较方便

24、或比较准确地进行测量,就需要增加其它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板书课题: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1.认识毫米。(1)认识1毫米。师: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你还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师课件演示:尺子上每一厘米等分10个小格。)师:哪位同学知道这每一小格是表示什么? 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师:同桌同学互相在尺子上指出2毫米、5毫米、9毫米的长度。(2)体验1毫米。实物感知:请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和10张纸的厚度。你能举出厚度是1毫米的实物吗?(课件出示厚度是1毫米的实物)动手比划:用拇指和食指

25、夹住1分硬币,再将1分硬币抽出,看拇指和食指间的空隙有多大。同桌互相比划1毫米,看谁比划得比较准确。(3)应用毫米测量:你们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课件出示)小组合作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和曲别针的长度。要求:小组内先目测,再测量,最后汇报时要说明你们小组是怎么合作的,目测和实际测量的结果怎样?你们组还有什么想要说的吗?2.认识分米。(1)设疑引入。学生操作:先用米作单位测量课桌的宽,再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课桌的宽,最后汇报测量结果,并说看法。师:你认为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交流,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长度单位测量课桌的宽

26、比较合适,下面请用10厘米学具测量课桌的宽,并汇报测量结果。师:这10厘米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2)认识1分米。师: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一找米尺上“分米”的刻度线在哪?想一想 “分米”和“米”、“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课件演示)(板书: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3)体验1分米。让学生想像1分米的长度并比划1分米;举出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实物;做1分米的学具,互相量一量,看谁做得准确?(4)应用分米测量。(课件出示)小组合作测量课桌的长、宽。要求:小组内先目测,再用1分米的学具测量,最后汇报时要说明你们小组是怎么合作的,目测和实际测量的结果怎样?你们

27、组还有什么想要说的吗?师:你还知道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1.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跳绳长2_课桌高7_蜡笔长6_小明身高130 _曲别针长28 _粉笔长75_文具盒长2_ 铁钉长38_2.测量橡皮的厚度和铅笔的长度,应选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它们大约各是多少?3.改错。小明说,今天我买了一块长4米、宽2分米、厚8厘米的橡皮。4.游戏。请四名同学戴好头饰,分别扮演米、分米、厘米、毫米,先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再自述各自的用途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能用手势比划1毫米、1分米的长度吗?能说出所学的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

28、进率吗?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对自己最满意的是什么?可能性陈华忠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104-105页二、教学目的:1、通过猜测、试验与交流,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感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2、使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并能简单的说明理由,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让学生初步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重点: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四、教学难点: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作出正确判断。五、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

29、、激趣引入1、教师抛一元硬币,让学生猜哪面朝上。2、为什么有人猜正面,有人猜反面呢?3、小结:在没有看到结果前,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有可能反面朝上。(板书课题:可能性)(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1、创设情境出示三种颜色的球:红球、黄球和兰球,告诉学生这些颜色的球被装在了三个黑塑料袋里,选三位学生上来参加摸球游戏,一共摸5次,摸到红球次数多的获胜。2、摸球游戏(1) 让三位学生从上面三个布袋各选一袋,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人各摸到了什么颜色的球。再让学生将球放入袋中,搅拌一下,再摸第四次,并记录结果。(一人摸到了5个红球,一人摸到有红球也有黄球,还有一人一个红球也没摸到)(2) 观

30、察记录下的摸球记录结果3、交流汇报(1)提问:谁摸的红球多?如果让你摸,你想在哪个袋子里摸?为什么?(2)将袋子里的球倒入透明的罐子,让学生看(板书:全是红球)提问:在这样的袋内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板书:一定)(3)你最不想在哪个袋子里摸?为什么?(4)将袋子里的球倒入透明的罐子,让学生看(板书:没有红球)提问:在这样的袋子里会摸出红球吗?(板书:不可能)(5)还有一个袋子里可能有什么颜色的球?(6)将袋子里的球倒入透明的罐子,让学生看(板书:红球 黄球)提问:在这个袋内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球?(板书:可能)4、小结:在全是红球的袋内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在没有红球的袋内任意摸一个

31、“不可能”是红球;在既有红球,又有黄球的袋内摸一个“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三)合作探索、解决问题1、判断可能性(一定、可能、不可能)(1)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2)三天后会下雨。 (3)地球每天都在转动。(4)老师明天穿黑色的衣服。(5)每天有48小时。(6)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2、想一想:书P108 13、涂一涂:书P108 24、说一说: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四)课内总结,拓展新知。师: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有什么收获?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是确定的,一定发生或不可能发生,有些事情是不确定的,可能这样,也可能那样。课后再细心观察,想一想生

32、活中那些事情可能发生,那些事情不可能发生,那些事情一定会发生,跟同学或家长进行交流。的乘法口诀陈颖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有联系的乘法算式。2、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类推的迁移能力。3、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有联系的乘法算式。教学难点:准确的记忆口诀、应用口诀。教学关键: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与合作探究中体会出乘法口诀的意义和作用。教学准备:用七巧板拼成的7个图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喜欢玩七巧板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也非常喜欢玩。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

33、,你们想看吗?(出示教具)二、探究新知1、师生共同探索“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两句口诀(1)、这幅图拼的是什么,谁看出来了?他是由几块图形拼成的?(7块)我们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我们就说一个图案里有1个7。你能用乘法来计算1个7吗?(板书)谁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猜一猜,计算它的乘法口诀是什么?(板书口诀“一七得七”)能写出也是根据这句口诀计算的另一个乘法算式吗?(板书)你真聪明,奖励你一个老师自制的七巧板吧!这句口诀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7的乘法口诀的第一句。请大家把它齐读一遍。(板书课题)(2)、看第二幅图,拼的是什么?(出示教具)用了几块图形? 2个图案就有几个7呢?(板书)你能用加法算出2个7

34、相加是多少吗?(板书)谁能改写成乘法?你能猜猜这个乘法算式对应的口诀吗?(板书口诀“二七十四”)根据口诀写出另一个乘法算式。(板书)你同意吗?你和他想的一样吗?好,老师也奖励他一个自制七巧板。现在,我们就根据刚才的探究过程自己去探究下面的乘法口诀,好吗?好,完成并填写在学习卡上。(教师出示其余的教具)2、学生自行探究其余的口诀(学生自行探究7的乘法口诀中的后五句)小组同学汇报,教师板书。你同意吗?齐读。3、巩固记忆口诀这些乘法口诀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口诀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背诵的好方法?让我们一起读一遍。男生读。女生读。分小组轮流读。谁愿意和老师对口诀?4、巩固练习(

35、1)、采蘑菇7 ? 2 5 ? 7 3 ? 7 7 ? 4 (2)、应用:白雪公主织袜子他山之石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为零的数都得0。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1、 商中间有0的一种情况: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还不够商1。2、 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讲故事同学们,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再去看一看,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过程中发生的小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中酷暑难忍,走

36、着走着,他们来到了一片瓜地,猪八戒很馋的,抱起一个西瓜就想吃,唐僧制止了他,让孙悟空买了四个西瓜回来,准备师徒四人,每人吃一个,可是猪八戒又跑过来说:“师傅师傅,我来分吧!”师傅同意了他的请求,猪八戒想先尝尝再分,可他吃了一块又一块,不一会儿,就忘了分西瓜的事,一口气把西瓜全吃完了。想一想,其他三个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其他三个人分不到西瓜了)二、 探究新知:1、 学习例5(1)三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怎样用算式表示呢?(03=0)为什么03等于0?(2)结合算理,说一说,02、04、05各得多少?为什么?(3)学生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2、 学习例6(1)(1)故事继续:这天,师徒四

37、人正好路过桃园,猪八戒看到树上的桃子直流口水,放下手中的耙子,伸手去摘桃子,唐僧连忙制止说:“怎么这个坏习惯总也改不了呢?这样吧,要想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考考你们。”悟空、八戒和沙僧连忙点点头说:“行啊,行啊。”唐僧说:“现在我们要把309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师兄弟3人,你们想一想,该怎样分?自己能分到多少个?看你们谁答的又对又快。” 八戒迫不及待的回答::“太简单了,我来说,答案是13。师傅,我要吃13个桃。”悟空却想了想说:“师傅,我要103个桃。”沙僧呢,还没算出来。到底谁分对了呢?接下来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帮唐僧看看谁做的对?(2)学生列式解答,找几个学生到黑板上板书。(3)让学生上台讲

38、述他笔算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找到最简单的笔算除法计算方法。明确算理。(4)同桌互相说一说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判断一下悟空、八戒谁答对了?3、 学习例6(2)这时,猪八戒不服气了,让师傅再出道题,师傅说:“好,那现在我们要把420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师兄弟3人,你们想一想,该怎样分?自己能分到多少个?”(1)学生计算,一名学生板书在黑板上并说明过程(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明确算理。(3)修改自己的笔算过程,并说一说。(4)对比两个例题再次明确算理。出示猪八戒和孙悟空的做法,八戒又输了,终于服气了。(5)练习: 4022 6093 7505 9807三、 思维训练1、 课本第30页第1题

39、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改错同学们,老师告诉你们,今天我们学的“0”是一个调皮鬼,它会到处乱跑,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方便,看看第30页的第3题改错,你们能找出其中的错误吗?四、 作业:必做题:课本第30页第2题选作题:课本第30页第4题五、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小故事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创设问题情境及提出问题的教学案例 作者: 赵有元 (小学数学 青海海东小学数学十八班 ) 评论数/浏览数: 1 / 699 发表日期: 2012-12-05 18:19:44 | 优秀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小数的性质(一)案例A:联系生活,教师提出问题师:同学

40、们在购物中见过小数吧!大家相互交流一下。(交流购物中标签上的小数)生:一个文具盒标价6.50元。师:那你买这个文具盒付了多少钱?生:6元5角,也就是6.5元。师:这说明6.50元=6.5元。它们为什么会相等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案例B:联系生活,学生提出问题师:同学们都有购物的经历,你们还记得所买物品的单价和实际付的钱数吗?生:一个文具盒标价6.50元,我买它时付了6元5角,也就是6.5元。师: 标价6.50元,而你付6.5元,商家不吃亏吗?生:不吃亏,因为6.50元=6.5元。师:其他同学也遇到过这种现象吗?生:一包薯片标价2.00元,我买它时付了2元。2.00元=2元师:看来

41、这种现象在生活中还真不少。同学们有疑问吗?生:为什么6.50元=6.5元,2.00元=2元?为什么后面的零的可以去掉?师:是啊!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现象,它里面却隐藏着一个数学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发现它。(三)反思:1、案例A教师联系生活,让学生交流购物中的小数,问题较大,不能引起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另外,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很好地审视生成的资源6.50元=6.5元,学生只是从表面顺着老师的提问走,没有做进一步的思考。2、案例B依然是联系学生购物这一经历,但教师问“标价6.50元,而你付6.5元,商家不吃亏吗?”这一问让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一个层次,学生只能借助经验

42、知道6.50元=6.5元,2.00元=2元。但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6.50元=6.5元,2.00元=2元?为什么后面的零的可以去掉?当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时,其实已对小数的性质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出生活现象里隐藏着数学规律,然后和学生一起去探索。3、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仅要考虑联系生活,激发兴趣,更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二、提出问题的教学案例:买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一年级下册(一)案例A创设情境后师:你们能根据以上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生:比多几本?师:好的,还有吗?生:比多几本?师:还有不同

43、的提法吗?生:、一共多少本?师:两个相加的问题还能提吗?生:和一共多少本?(得出要解决的问题)(二)案例B创设情境后师:你们能根据以上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生:比多几本?师:还是这两本书,你能提一个加法问题吗?生:和一共多少本?(得出要解决的问题)师:像这样的问题,你还能再提吗?生:师:这个问题同学能解答吗?(三)反思:1、在案例A中,以一句“还有吗?”来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的回答基本限于第一位同学的思路作简单的复制。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引导没有到位,语言单一;没有及时引导;没有及时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2、在案例B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引导,要求能否用同样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

44、题,这样就促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避免思维的简单复制。从课堂教学的进程来看,案例B比较快地切入到两位数的算法研究,从而避免了案例A中学生看似反映热烈,实质却迟迟进不了课堂主题,学生的思维也往往在同一个层次作简单重复的现象。3、课堂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但不能完全放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时介入,把握时机,当问则问,并注意实效性。创设动态情境促进自主创新教学设计作者:陈涵菊 文章来源:常州市武进区卜弋中心小学 点击数:3025 更新时间:2004-2-25 查找本文相关资源 相关书籍 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而现代化的

45、电教媒体集文字、图表、录音、录像、动画等功能于一体,其直观性、交互性、智能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能够传递大量的信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电教媒体巧妙组合运用,适时创设动态情境,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数学知识大多以抽象的图形、符号为表现形式,学生往往对此不感兴趣,课堂上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让“静”的知识“动”起来,通过直观的图像、鲜艳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去积极地探索、主动地发现。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先播放了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四种

46、小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比赛开始前,让同学们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比赛开始,同学们饶有兴趣地看着,只见小白兔骑得轻快又平稳,一路领先;而另外三只小动物尽管使出了吃奶的劲,可就是赶不上,还差点把屁股给颠破了。画面上小白兔愉快的表情、另外三只小动物的憨态、夸张幽默的伴奏音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在笑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比赛结果跟我的猜测不一样呢?为什么别的动物都被颠得七上八下,而惟独小白兔的车子却跑得又快又稳?此处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二、提供感性材料,感知、

47、发现规律“循环小数”是学生学习数学时比较难掌握和表述的一个概念,教学中可以运用媒体组合,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去感知、去猜想、去主动发现规律,从而逐步理解掌握新知。首先,教师用录音机播放一段火车前进时车轮滚滚发出的声音,并提问:“火车车轮滚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规律?”当学生说出总是重复听到“咔嚓、咔嚓”的声音后,教师板书“重复”两个字。接着,运用投影抽拉片,依次出现两个五角星和一个圆的图形。当逐个出现到第十个图形时,让同学们猜一猜下面一个是什么图形,为什么?再猜一猜第十八个是什么图形,当学生猜出第十九个图形是“五角星”时,抽拉片上出现了省略号。这时,教师巧妙提问“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48、引导学生思考,省略号表示后面还有很多组两个五角星和一个圆这样的图形,从而发现抽拉片上图形的规律: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然后,让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大家马上就会想到日出日落、四季轮回、每个星期的周而复始,那数学王国中有没有这样的数呢?媒体的巧妙组合,使学生处在看、听、猜、想这一系列过程中,虽然还没有学习循环小数,但对该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却已能感知和领会了。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循环小数”,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展示动态过程,培养抽象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现代化媒体能形象地模拟思维世界,再现思维过程,促使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散思维过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学

49、“圆柱体的侧面积”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圆柱体,让学生想象和思考“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接着,画面上缓缓展开圆柱体的侧面,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此时,教师再提出问题:“你认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体的什么?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体的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再看一下刚才的演示,进而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至此,同学们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散,他们认为如果不沿着圆柱体的高展开侧面,那得到的将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并争着动手操作、验证。四、再现生活情境,开发创造潜能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

50、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了好奇。然而,由于传统教学受时间、空间等限制,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后,创设了丰富的生活情境,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如教学简单的统计一课时,我请人把一个路口1分钟内各种车辆来来往往行驶的情况拍摄成了一段录像。放第一遍录像时,要学生说出各种车辆通过的数量,大家感到录像放得过快来不及数,讨论出用做标记的方法来统计;放第二遍录像时,虽采用了此方法,但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又想出了分工的方法;放第三遍录像时,学生分工合作,每人统计一种车辆,这样各种车辆的数量也就能准确地统计出来了。在

51、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不断实践,创造潜能得到不断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亲历了统计的全过程,自己发现并掌握了统计的方法。实践证明,巧妙组合运用电教媒体,创设生动、富有情趣的情境,能更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点燃学生思维和创新的火花,对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有着特殊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作者:李星云时间:2007-12-11【信箱投稿: 】 收藏本文 编者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教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场景和境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境交融,从而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价值导向下,创设问题情境成为

52、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亮点。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数学课堂中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但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而且有较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然而,也有的问题情境创设牵强附会,不能承载数学知识,冲淡了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导致情境不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影响了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应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深入地探索。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个人

53、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也就是说,任何知识都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儿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完成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一、问题情境及其创设的依据 所谓问题情境,是学生觉察到了一定的目的而又不知道如何利用已有知识达到这一目的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通过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

54、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生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

55、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索新知,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获得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2.立足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识基础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持久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3.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情境

56、中学习,情绪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佳。学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的提高。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针对这些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不能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涨的心理状态,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因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心理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练、个性心理形成的过程。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问题情境的内容、形式要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而有所变化。对低年级儿童而言,颜色、声音、动画等有极大的吸引力,教师可运用故事、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侧重创设让学生自主学

57、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因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5.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帮助学生实现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转换。学生对身边、生活实际中的事件是最了解、最感兴趣的,所以要尽可能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化枯燥的知识为充满趣味的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二、有效问题情

58、境的特征 1.趣味性。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比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一开始可展示多媒体课件:一只小猴先后骑上车轮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的车子在路上行驶,只有圆形轮子的车子能平稳行驶。一路上小猴上下颠簸样子非常滑稽可笑,学生兴致盎然,带着“车轮为什么要设计为圆形”的疑问,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2.启发性。在学习中产生疑惑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思想和思维的迁移。比如,在教学“体积概念”之前,可为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乌鸦原来是喝不到水的,后来为什么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与水位升高有什么联系?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理解并牢固掌握体积的概念。在教学中,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知识自身规律等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突破难点的“金钥匙”。 3.思考性。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性。比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的单位后,可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数学课本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学生在测量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