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化学观的高三化学复习建议_第1页
基于建构化学观的高三化学复习建议_第2页
基于建构化学观的高三化学复习建议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追求能力、方法和学科思想基于建构化学观的高三化学复习建议教学研高三化学总复习是化学教学的长久话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目前,高三阶段化学总复习以一、二轮方式进行,在时间与内容上进行规划与安排,形成前后呼应、整合提高的格局。那么,第一、二轮复习的教学目的是什么?二者在功能上有何区别?第二轮复习应关注哪些事项以避免缺漏产生呢? 高三化学第一、二轮总复习的教学思路与设计基本框架模型如下:图中“”号表示前后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建构关系,便非机械的推演关系。图中有“观点”与“观念”两词,现代汉语词典对二者的解释是:观点,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观念,思想意识;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形

2、象;关于某方面的认识和觉悟。这里,笔者将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由点到面的升华。学生从初三开始接受化学启蒙教育,到高三上学期已进行长约三年半的中学化学学习,时间跨度大,知识遗忘率高,因此,以章节知识点为线索、以基本化学理论为指导进行较为全面的第一轮复习是较为合理的,它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特点。一方面,对章节基础知识的回顾为基本化学理论的建构提供了素材,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双向渗透为学生形成化学观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复习的推进,化学观的逐步形成又反过来促进章节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基本化学理论的深层建构。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整合”“提高”,强调知识网络化。知识网络化

3、,指将散落于各章节的知识应用化学理论分析、整合、归类和总结,使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达到崭新的水平。显然,做好第二轮的复习至关重要。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们须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如何回归教材对散落于各章节的知识进行网络化?(2)化学理论的建构与运用,往往需要对具体化学专题进行研究,如何设置专题以引导学生建构化学理论?(3)高三第二轮复习离不开对试题的解答与讲评,优异的讲评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化学观的形成,如何讲评以促进学生化学观的形成?这3个问题的答案,对师生在复习后期查缺补漏极具价值。一、回归教材,品味经典,挖掘思想回归教材是个老话题,师生都认同它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的复习计划均安排时间重读教材

4、重要章节。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简单重读教材收效甚微,试问,回归教材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回归教材呢? 回归教材应该是分析、探究、领会并理解教材中的设计,进而明确该设计对学习化学的引领作用,通过对教材文本的研读,感受素材的经典、内容的简明和深邃。以鲁科版化学1(必修)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3节“氧化剂和还原剂三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为例,笔者作说明。本课中的“活动探究”栏目设计了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探究要素预测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过程、给出实验结论,并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整理铁的化学性质。文本中给出的实验试剂有:铁粉,稀

5、硫酸,fecl3溶液,fecl2溶液,氯水,稀硝酸,kscn(硫氰酸钾)溶液,锌片,铜片。对本设计的分析研究可以从试剂的种类开始:选用稀硝酸作为氧化剂有何学科价值?我们知道,铁元素具有可变价态,而硝酸的氧化能力很强,单质铁与稀硝酸反应,其产物复杂,氧化剂与还原剂用量不同,其产物就不同,可能是亚铁盐,可能是铁盐,也可能是二者兼有。铁与稀硝酸的反应,对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益处颇多,既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建构,又有氧化还原理论的应用;既有定性的分析,又有定量的界定。接下来可以其中产物之一fe(no3)3,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向过量的0.1moll-1

6、的碘化钾溶液中滴入0.1moll-1的硝酸铁溶液(该溶液的ph=1.7),二者发生反应,请分析可能的产物是什么(请学生作合理假设)?如何设计实验验证? a.2no3-+8h+ 6i-=2no+4h2o+ 3i2(以0.3moll-1的nano3溶液进行实验,用盐酸调控其ph至1.7。) b.2fe3+ 2i-2fe2+i2(以氯化铁溶液替代硝酸铁溶液,后以此为基础设计原电池。) c.实验a、b兼有。怎样用kscn溶液和氯水来检验实验b中的fe2+?当只滴加kscn溶液时,预计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请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化学反应限度的角度加以考虑。)请你根据fecl3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式设计

7、双液原电池。若中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请分析浓度商q与电流强度的关系、电池电极的变化。(化学反应平衡时电流为0,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不同,正负极也不同。)教师在分析与研究教材文本的基础上,从新的角度提出了有思考厚度的系列问题,从元素化合物出发,整合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电化学理论、化学平衡知识等,促使学生形成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经典设计比比皆是,回归教材,品味经典,挖掘思想,形成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才是回归教材的意义所在。 二、设置问题,整合资源 现下,“问题设置”往往被教辅牵着“鼻子”走,教师变成教辅编者的传声筒,缺失了自己的复习主张。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以工业上用废紫铜为原料制备硫

8、酸铜为例,来说明设计系列问题对第二轮复习的价值: 比较以下5种制法的优劣(请用有关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分析以下有关的反应,并注意总结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对书写反应式的指导作用): a.浓硫酸溶解法(该工艺是利用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将废紫铜氧化而生成硫酸铜)。b.高温焙烧氧化稀硫酸溶解法(该工艺先将废紫铜在焙烧炉中焙烧氧化成氧化铜,再用稀硫酸溶解制得硫酸铜)。 c.稀硝酸氧化硫酸置换法(利用硝酸强氧化剂将铜氧化并用稀硫酸置换出铜)。d.双氧水氧化硫酸溶解法(利用双氧水的强氧化性将铜氧化,稀硫酸溶解制得硫酸铜)。e.低温空气氧化稀硫酸溶解法(在4590条件下通入空气,将废紫铜氧化,后用稀硫酸将之溶解成硫

9、酸铜)。 有分析认为“制法c”对环境的污染大,不可取,你是否也持同样的意见?(事实上,氮氧化物可转化为原料硝酸进行循环利用,这已在产生实际中应用。) 如果“制法c”中氮氧化物都得以回收利用,真正消耗的“氧化剂”是什么?硫酸在此起到什么作用? “制法d”中,人们观察到的现象会是什么?(溶液变蓝色,并产生无色气体)请分析原因?(生成的铜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催化作用。) 金属铜单独与氨水或单独与过氧化氢都不能反应,但可与氨水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反应,其原因是什么?(根据生源的不同,也可组合一些更具思考性的问题,h2o2是氧化剂,氨与cu2+形成配离子,二者合作促进了反应进行,反应的化学方应程式为c

10、u + h2o2+ 4nh3= cu(nh3)42+ +2oh-。) 系列问题的设置最能体现教师的研究水平与资源整合能力,不同的问题设置往往带来不同的复习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在此方面精钻研、细思量。 三、讲评试题,体会价值讲评试题是高三化学总复习再寻常不过的教学手段,在高三总复习的黄金时间,所谓为节省时间而推行的对答案式的讲评方法是不可取的,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对优秀试题的欣赏品味,冲淡命题专家在命制试题时预设的试题思想与价值。应该说,一份好的试卷,能对考纲中规定的学科能力要求作全面的镶嵌,一道好的试题,能将命题者对化学知识与学科价值的理解作完美的呈现。下面以我省2011年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

11、试卷中的一道选择题为例,谈如何讲评试题。 例题:常温下,不可能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是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听课中笔者发现,将各选项的物质类别具体化,如分别代为盐酸、氢氧化钠、硫酸氢钠、三氧化硫,选出正确选项b并不难。但如此以追求答案为目的的讲评方法,让学生失去了领会试题命制者对学科价值理解的机会。正确的讲评方法是建立在对试题价值的综合分析之上的,本题从逻辑递进关系可进行如下三方面的分析:从物质的微粒观看nahco3溶液,水中主要含有na+、hco3,含微量的h+、oh。从化学变化的本质看气体产生的原因是hco3转化为co2 ,可使hco3转化为co2的是h+。h+源于什么物质?从化学反应的类别看,可以是酸或酸性的物质(如硫酸氢钠、三氧化硫等),也可以由水通过水解盐(如硫酸铝等)而提供。以上分析,即有知识建构(如物质分类、简单复分解反应和水解反应介绍等),又有过程方法分析(如逻辑推理、归纳等),还有学科观念的确立(如微粒观、守恒观的确立),通过讲评,教师很好地传达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能力要求,也揭示了命题者对试题价值的思考。文中看似平常的一种试剂(如硝酸),一道试题(如选择题),经大脑分析与思考都能形成有知识整合关系、逻辑推进关系、思维递进关系的系列问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首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