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测量通病与预防措施_第1页
施工测量通病与预防措施_第2页
施工测量通病与预防措施_第3页
施工测量通病与预防措施_第4页
施工测量通病与预防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施工测量纠正预防措施编 制:复 核:审 核:批 准:施工测量通病与预防措施施工放样一、控制点的检测控制点的点位误差超限1、现象在复核业主单位提供的控制点时,所选用的测量控制要求不符合测量规范。2、原因分析(1)复核时所选用测量等级与所提供控制点的测量等级不一致;(2)未按有关测量规范进行复测;(3)所选用的测量仪器不符合测量精度要求;(4)点位受到扰动。3、预防措施(1)复核前首先要检查点位是否稳定,复核时,要了解所提供的控制点相关技术标准,如测控网等级、精度限差等;(2)按规范要求采集测量数据成果。(3)采用正规软件解算。二、控制点的加密布设及测设控制点的布设精度不够1、现象布设的控制点坐标

2、精度达不到要求。2、原因分析(1)所提供的控制点由于自然沉降、人为损坏等原因,产生不同程度的位移;(2)由于仪器精度、气象因素、人为操作等各种原因,使布设时的精度与施工要求的精度不相符;(3)加密点图形强度不够;(4)在加密控制点时测量误差超限;(5)控制点的起算点精度偏低、没有按照高级控制低级的原则进行。3、预防措施(1)施工前根据所提供的控制点,严格按照要求的精度及有关规范,复测控制点与控制点之间的边长及相关角度,核实无误后,方能使用;(2)进行控制点精度测前估算,对网形进行评价,各项精度指标合格后方可进行外业布设。(3)在加密控制点时,应根据精度要求计算测量边长及角度所需的测回数,不得使

3、用半测回;(4)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控制点进行复测,发现误差,及时调整。必要时控制网中的控制点应与网外的控制点定期进行联测,以便发现控制点是否移动。当控制点发生位移时,应及时复测校正或重新布点;(5)严格按照高级控制低级的原则,加密控制点。三、平面测量放样(一)施工控制网测设精度不够1、现象由于控制网的布设不合理,使点位控制精度达不到要求。2、原因(1)相邻控制点间的边长过于悬殊;(2)相邻边长间的夹角不符合有关规定;(3)控制点设置地点不当。3、预防措施(1)控制点与控制点间的边长应大致相等,以使边长引起的测量误差减少到最小;(2)相邻控制点间夹角应不小于30或不大于150;(3)控制点应设于

4、通视良好、地势较高、地质坚实、便于保存,有利于进一步加密控制点的地方。(二)角度测量的精度不够1、现象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2、原因分析(1)由于仪器误差、对中误差、目标偏心误差、外界气候影响及仪器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使角度测量成果达不到所要求的精度。3、预防措施(1)仪器使用前一定要经过质量检定,并定期校正。按测角精度要求采用合适的测回数和正确的测角操作规程。望远镜测角的俯仰角不宜过大 ,一般控制在3左右为宜,仪器置镜点到两目标点的距离应大致相等;(2)尽量减小仪器的对中误差,当边长越短或水平角越接近180时,对仪器对中要求越高;(3)减小目标照准误差。在观测水平角时应尽量使标杆

5、立直、尽量照准目标的根部。边长越短,照准误差对角度观测精度影响越大。尽量使用直径较小的标杆,尽量应用双丝瞄准;(4)应尽量减少旁折光、目标阴暗、风力、阳光直射及仪器热胀冷缩不均等影响。测量宜选择在温差小,外界干扰少,大气、环境影响小的时段进行。(三)边长测量的精度不够1、现象边长测量精度不够,误差超限。2、原因分析(1)用钢尺直接丈量方法测量边长的,钢尺未经鉴定或未按规定作尺长、拉力、温度、倾斜误差修正;(2)用光电(红外)测距仪测量边长,未进行往返测距,未进行气温、气压改正,或测距仪的加、乘常数未进行检校;(3)测点对中不准。3、预防措施(1)使用经鉴定的钢尺并按规定进行各项尺长改正。(2)

6、使用经鉴定的测距仪进行往返测距,并进行气温、气压参数改正。(3)认真对中。光学对中器对中误差应小于1mm,人眼估读误差应小于0.5mm。(四)极坐标点位放样的精度不够1、现象由于极坐标点位放样时的精度不够而产生误差。2、原因分析用极坐标放样时,在不考虑对中、标定及起始点误差的情况下,主要有角度和距离误差。角度误差,使点位产生横向位移;距离误差使点位产生纵向位移,而横向位移量又与距离长短有关,两者的综合即为点位误差。3、预防措施(1)为提高点位的精确度,则可用归化法测放角度和长度。但在使用上为避免差错,应尽量在计算放样元素时采用两人分别计算或采用不同的公式计算,有条件时还可用另外的控制点来进行复

7、核;(2)为提高点位的放样精度,则应用测回法和复测法来提高测角精度,放样的边长应尽可能取短,另外,还可以通过偏差值公式:=(/)*s (=) 预计出偏差值 (3)后视边长应尽可能大于放样边长,困难情况下,后视边长也不能小于放样边长的1/2。(五)复核不到位 1、现像 放样后未对放样点位复核。 2、原因分析 (1)放完就走,不检查放样数据和结构物尺寸。3、预防措施(1)放样完成后就近选择已知点回测,丈量放样点内部相互关系和与周围构筑物的相对关系;(2)养成自检习惯;(3)加强工作责任心教育四、高程测量放样(一)高程测量放样精度不够1、现象测点高程误差超限。2、原因分析(1)读数误差和标尺偏歪;(

8、2)仪器误差超限;(3)未进行高程闭合;3、预防措施(1)在高程测设中,应按“测规”遵循置镜、照准、立尺,读数等有关操作规程;(2)水准仪必须经过计量检定校正,以免在测放过程中产生误差;(3)测点的高程放样必须进行高程的闭合测量,以及时发现和消除水准点误差。五、线路纵横断面测设与精度控制(一)线路纵断面控制及精度计算不符合要求1、现象在施测纵断面时,所选择的变坡点控制位置、不具有地形代表性、竖曲线位置不到位。2、原因分析(1)忽视纵断面变坡特征点位置;(2)纵断面中竖曲线的控制不符合设计线形;(3)忽视纵断面的精度计算。3、预防措施(1)在测放纵断面前一定要根据设计里程桩号、变坡位置精确计算其

9、平面坐标和高程;(2)纵断面中的竖曲线放样必须同时计算竖曲线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其高程,计算及实地测放应同时符合平面和高程放样的精度要求。(二)线路横断面测设及精度计算不符合要求1、现象横坡测设与计算误差较大。2、原因分析未根据横断面特征点位置进行计算测设。3、预防措施根据设计中心标高及路边挑水点、落水点的纵坡测放、计算其标高。全站仪使用一、全站仪内部设置(一)全站仪内部正确设置的控制不符合要求1、现象测量时出现系统误差,测设结果与仪器标定精度不符。2、原因分析没有进行气象、棱镜常数等常规设置。3、预防措施在测量前必须对全站仪进行一系列设置,具体包括温度、气压、棱镜常数、双轴补偿、角度左右盘等设

10、置并予以校正。(二)全站仪内部特殊设置的控制不符合要求1、现象盲目操作全站仪内部设置系统。2、原因分析没有定期检查及正确恢复全站仪内部设置系统,导致测量错误。3、预防措施(1)认真学习并熟悉仪器中的有关说明及注意事项。(2)在使用前,应对照仪器说明书中有关参数选择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3)经过培训的专职测量员才能操作全站仪的内部设置。二、全站仪在测放过程中的精度控制(一)全站仪的测距精度不够1、现象用全站仪测距其结果精度达不到要求。2、原因分析(1)忽视温度变化及气压变化的改正;(2)加、乘常数未达到仪器标称精度。3、预防措施(1)在测距过程中,由于施工现场的温度和气压与全站仪所设定的气象改正

11、不一致,影响测距精度,所以在测设时应事先加以调整,避免影响测距精度;(2)定期对全站仪进行鉴定、查明加、乘常数,测距时进行修正。(二)全站仪的测角精度不够1、现象水平测角的精度达不到要求。2、原因分析(1)垂直角仰俯太大;(2)未精确整平。3、预防措施在水平测角时要注重整平,特别在控制点测放、全站仪设高程时,必须采取精确方式整平,这样可以缩小测角误差,提高点位精度。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一)普通水准仪圆水准器轴不平行于竖轴1、现象把水准仪安置在三脚架上,转动脚螺旋,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然后使仪器绕竖旋转180。此时水准仪圆水准器的气泡不再居中。2、原因分析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水准仪的圆水准

12、器轴(圆球面中点与球心的连线),与仪器竖轴不平行。3、防治措施定期检查仪器,发现上述现象时,及时校正,其方法如下。(1)如气泡偏离圆水准器中心位置,先用脚螺旋使气泡退回一半,然后拨动圆水准器校正螺丝使气泡居中。反复检验校正直至满足条件; (2)还可以按照经纬仪上盘水准管轴垂直于竖轴的检校方法,将水准仪上长水准管校正好,在长水准管水平的条件下,拨动圆水准器校正螺丝,使圆气泡居中。(二)水准仪十字丝横丝不垂直于竖轴1、现象将水准仪在地上安置好,以横丝的一端瞄准远处一清晰的固定点,然后转动水平方向的微动螺丝,该点未能始终在横丝上移动。2、原因分析由于仪器保养欠妥或使用不当,造成十字丝横丝不垂直于仪器

13、竖轴。3、防治措施定期对仪器保养检查,发现仪器十字丝横丝与仪器竖轴不垂直时,松动十字丝环上相邻两校正螺丝,转动十字丝环进行校正,直至满足要求为止。(三)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1、现象安平仪器后,在距仪器约50m 处竖立一水准尺。将仪器整平,使水准管气泡严格居中,用横丝的中心部位在标尺上读数。然后将两个脚螺旋相对旋转12 整周,使水准仪向一侧倾斜,此时横丝所对尺上读数必已变动,旋转微倾螺旋,使十字丝交点处读数保持不变,查看气泡是否偏离中心,如有偏离,记住气泡偏离中心的方向,看是偏向目镜端还是偏向物镜端。使脚螺旋恢复原来位置,并旋转微倾螺旋使气泡居中,此时横丝所对尺上读数仍为原来数值。然后再

14、以和前次相反的方向旋转脚螺旋12 整周,使水准仪向另一侧倾斜,同时旋转微倾螺旋保持十字丝交点处读数不变,再察看气泡有无偏离中心现象,或偏向那一端。若气泡一次偏于目镜端,而另一次偏于物镜端,即存在交叉误差。2、原因分析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而产生交叉误差。3、防治措施用水准管上左右两校正螺旋一松一紧使气泡居中。检验与校正工作要重复进行,直至满足条件。在进行三、四等水准测量前,都应先进行该项检验校正,一般情况下应定期检查校正。(四)精密水准仪圆水泡轴线不垂直1、现象仪器安平后拨转另一方向,仪器气泡发生偏离G。2、原因分析精密水准仪圆水泡轴线不垂直,难于安平。3、防治措施(1)仪器应定期检查检

15、验,使用前要熟悉仪器,使用中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使用后注意对仪器的保养;(2)用长水准管使纵轴确切垂直,然后进行校正使圆水泡气泡居中。其步骤如下:使圆水泡粗略安平,再用微倾螺旋使长水准气泡居中,得微倾螺旋之读数,拨转仪器180o,倘气泡偏差,仍用微倾螺旋安平,又得一读数,旋转微倾螺旋至两读数之平均数,此时长水准轴线已与纵轴垂直。接着再用水平螺旋安平,长水准管水泡居中,则纵轴即垂直。转动望远镜至任何位置,气泡像符合差不大于1mm,纵轴即已垂直,校正圆水准使气泡恰在黑圈内。圆水泡的下面有三个校正螺旋,校正时不可旋得过紧,以免损坏水准盒。(五)精密水准仪微倾螺旋上刻度指标偏差1、现象在校正圆水泡轴

16、线垂直的工作中,进行仪器长水准轴线与纵轴垂直的操作步骤时,曾得到微倾螺旋两数之平均数,当微倾螺旋对准此数时,长水准轴线应与纵轴垂直,此数若不对零线,则有指标差。2、原因分析由于仪器使用不慎或操作不当使仪器出现微倾螺旋上刻度指标差。3、防治措施将微倾螺旋外面周围三个小螺旋各松开半转,轻轻旋动螺旋头至指标恰指零线为止,然后重新旋紧小螺旋。在进行此项工作时,长水准必须始终保持居中,即气泡像保持符状态。沉降与变形观察(一)水准点布设不正确1、现象水准点布设数量与位置不妥。2、原因分析(1)水准点布设未考虑水准网沿结构物闭合;(2)水准点布设未考虑现场的特殊性。3、防治措施(1)水准点数量应不少于3 个

17、,并组成水准网;(2)水准点尽量与观测点接近,其距离不应超过100m,以保证观测的精度;(3)水准点应布设在受振动区域以外的安全地点,以防止受到振动的影响;(4)离开公路、铁路、地下管道和滑坡至少5m,避免埋设在低洼积水处及松软土地带;(5)为防止水准点受到冻胀的影响,水准点的埋置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下0.5m;(6)对水准点要定期进行检测,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二)观测点的形式与埋设不合理1、现象基础及柱沉降观测点制作形式与埋设不合理,观测点稳定性差,观测数据不真实。2、原因分析测量单位未注意沉降观测工作,观测点制作与埋设不认真。3、防治措施(1) 观测点制作要求牢固稳定,确保点位安

18、全,能长期保存,其上部必须为突出的半球形状或有明显的突出之处,与结构物或结构物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证在顶上能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2)一般结构物沉降观测点设置在离地面50cm左右。观测点埋在结构物内部分大于露在结构物部分的46 倍,以保证观测点的稳定性。(3)设备基础观测点的埋设一般可利用铆钉或钢筋来制作,然后将其预埋在混凝土内。如观测点使用期长,应设有保护盖。埋设观测点时应保证露出的部分,不宜过高或太低,高了易被碰斜撞弯,低了不易寻找,以防水准尺置在点上与混凝土面接触,影响观测质量。(4)柱基础观测点的形式和埋设方法与设备基础相同,但当柱子安装进行二次浇筑后,原设置的观测点将被埋掉,因

19、而必须及时在柱身上设置新观测点,并及时将高程引测到新的观测点上。以保证沉降观测的连贯性。(三) 沉降观测次数和时间不当1、现象沉降观测次数和时间不合理,导致观测成果不能及时准确反映建筑物的实际沉降变化。2、原因分析(1)施工期间沉降观测次数安排不合理,导致观测成果不能准确反映沉降曲线的细部变化;(2) 工程移交后沉降观测时间安排不合理,掌握工程沉降情况不准确、不及时。3、防治措施(1)施工期间较大荷重增加前后,均应进行观测;(2)如果施工期问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后分别进行观测;(3)当基础附近地面荷重突然增加,周围大量积水及暴雨后,或周围大量挖土方等,均应观测;(4)工程投入生产

20、后,应连续进行观测,可根据沉降量大小和速度确定观测时间的间隔,在开始时间间隔可短一些,以后随着沉降速度的减慢,可逐渐延长,直至沉降稳定为止。(四) 沉降观测的线路不正确1、现象观测线路不固定,沉降观测的精度低。2、原因分析观测前未到现场进行统筹规划,确定线路和安置仪器的位置,人员不固定,不重视固定观测线路的工作。3、防治措施对观测点较多的结构物进行沉降观测前,应到现场进行勘察规划,确定安置仪器的位置,选定若干较稳定的沉降观测点或其他固定点作为临时水准点(转点),并与永久水准点组成环路,最后根据选定的临时水准点设置仪器的位置以及观测线路,绘制沉降观测线路图,以后每次都按固定的线路观测。在测定临时

21、水准点高程的同时应校核其他沉降观测点。(五) 沉降与变形曲线在首次观测后发生回升现象1、现象沉降观测在第二次观测时即发生曲线上升,到第三次后曲线又逐渐下降。2、原因分析由于第一次观测精度不高,使观察成果存在较大误差。3、防治措施(1)使用的仪器必须是经有资质的检验单位检定合格的仪器;(2)观测过程中要“三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观测线路固定;(3)如曲线回升超过5mm,应将第一次观测成果废除,而采取第二次观测成果为初测成果;如果曲线回升在5mm 以内,则调整初测标高与第二次观测标高一致。(六) 沉降变形曲线在中间某点突然回升1、现象曲线在观测成果中表现为中间某点突然有上升趋势。2、原因分析

22、(1)沉降观测过程中,水准点被碰松动,出现水准点低于被碰前的标高;(2)沉降观测过程中,观测点被碰,致使观测点被碰后高于被碰前的标高。3、预防措施(1)在建筑施工的全过程中,都应注意对观测点和水准点的保护工作。(七)沉降变形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1、现象观察成果表现为曲线自某点起有回升趋向。2、原因分析(1)采用设置于建筑物上的水准点,由于建筑物未稳定而下沉;(2)新埋设的水准点,埋设地点不当,时间不长发生下沉现象;(3)水准点和建筑物同时下沉,初期建筑物沉降量大于水准点沉降量,曲线不回升,到后期建筑物下沉逐渐稳定,而水准点继续下沉。3、防治措施选择或埋设水准点时,特别是建筑物上设置水准点时,应保证其点位的稳定性,如果查明的确是水准点下沉而使曲线渐渐回升,测出水准点的下沉量,修正观测点的标高。(八)沉降变形曲线呈波浪起伏现象1、现象在沉降观测后期,曲线呈现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