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射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某市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射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某市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射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某市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射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某市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射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射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1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1111项目名称1112项目承办单位1113项目主管单位1114项目拟建地点1115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112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1121研究工作的依据1122研究工作的范围213预期效果214资金来源315项目结论3第二章承办单位概况及现状分析421承办单位概况422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分析5221基本现状5222存在的问题与分析10第三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1231项目建设的背景12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2321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能够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13322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是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需求14323推行新型农村社区,是解决目前农村现存问题的需要16324推行新型农村社区,是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空前机遇16第四章目标与预期效果1841发展目标1842预期效果18第五章项目选址原则和建设条件2051项目选址20511选址原则20512项目选址2252建设条件22521交通条件22522气象、地质条件22523城镇规划及社会条件24524公用设施条件24525施工条件24第六章工程建设方案2561建设标准和指标的采用2562建设内容和规模2563新型农村社区布局方案29631设计理念29632平面布局原则30633新型农村社区平面布局方案3164新型农村社区建筑方案设计32641设计依据3265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设计32651道路交通33652给排水工程376521给水工程376522排水工程386523消防给水39653电力电讯工程41654绿化工程44655沼气、天燃气利用47656环卫设施工程5166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方案设计53第七章环保、消防及防灾5671环境保护56711采用的环境保护法规及标准56712环保措施56713主要污染源分析56714主要污染物治理措施57715环境影响评价5872消防及安全58721消防设计58722安全设计5973防灾减灾59第八章节约能源6181设计依据6182设计原则6183节能措施61831节约用水62832电器节能62833节约用材62第九章项目风险因素分析及规避措施6391项目风险因素分析6392对策与建议64第十章组织机构与项目实施管理66101组织机构66102项目组织管理66103实施进度计划68第十一章项目招投标方案69111招标原则69112项目招标范围及招标组织形式691121招标范围及组织形式691122招标组织形式691123招标范围及组织形式见下表69113招投标程序701131招标701132投标711133开标、评标和中标72第十二章投资估算73121投资估算731211估算说明731212投资估算依据731213编制方法和估算指标731214总投资估算74第十三章资金运筹与还贷计划78131资金筹措计划78132资金筹措78133资金使用与还贷计划78134偿还分析791341整体发展状况791342近三年财政状况791352010年至2018年财力情况预测812010年至2018年财力预计81136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财力情况分析81第十四章效益分析与结论建议84141效益分析84142结论与建议861421结论861422建议87第一章总论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111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12项目承办单位项目承办单位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项目法人113项目主管单位项目主管单位人民政府114项目拟建地点项目拟建地点所属7个乡(镇)115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编制单位证书编号资质等级乙级12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121研究工作的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意见;(2)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6);(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4)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指导意见(豫政200633号);(5)省20062020年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6)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7)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指导手册;(8)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新政办200895号);(9)市城市总体规划;(1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11)社会主义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纲要;(12)村镇规划;(13)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基础数据、技术资料等。122研究工作的范围该项目通过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就项目的现状、建设背景、必要性、建设规模、项目选址、建设内容、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合理分析,为决策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提供可靠依据。13预期效果1、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能够节约土地113万亩,节约土地占原有土地面积的52;2、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利用节约的土地,发展二、三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一体化进程。14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2604247万元,其中银行贷款19000万元、自筹资金704247万元。15项目结论新型农村社区项目的实施,将会使农业生产水平获得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符合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该项目科学、可行,建议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该项目建设,尽快发挥该项目的社会效益。第二章承办单位概况及现状分析21承办单位概况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前身是财政局资金办公室。2006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公司隶属市政府,为市属国有投资公司,国有资产出资人,市属投融资和项目主体。注册地址为大道财政局六楼;基本帐户开户行为农发行支行;贷款卡号;主营业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公司于2007年7月被市人民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市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本部注册资本5000万元,投资人为国有资产管理局,下辖四个子公司,分别为、公司、及。共有在职职工317人,其中公司本部25人,子公司292人。公司法定代表人,男,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67年2月出生于,96年1月至99年任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副经理;99年至2007年5月任财政局副局长、副书记;2007年5月至今任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财政局副局长、副书记。从事经济及投资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22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分析221基本现状1、基本概况辖13个乡镇,347个行政村,地域面积88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98平方公里,总人口49万,其中市区人口18万。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规模工业增加值231亿元,增长156;实现利润39亿元,增长356;全市用电量83亿/千瓦时,增长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6亿元,增长29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73亿元,增长29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2亿元,增长1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亿元,增长19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分别增长17、78。2009年末城镇新增就业11000余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000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9亿元。2、人口结构状况本项目将66个行政村整合为18个新型农村社区,整合区域包括镇、镇、镇、乡、乡、乡7个乡镇内经济相对发达的村庄。本项目整合区域内总人口为76077人,户数19138户,户均人口397人,人口占全市的1553。男女比例达到1047100,其年龄结构如下图人口年龄结构比例图206416115岁1560岁60岁以上18个整合区域人口平均增长率为6,规划到2020年,区域人口达到80763人。3、区域经济概况本项目整合的区域中大多处于平原,个别为山区,2009年区域内生产总值1543亿元,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21。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14237。2009年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450元区域内农民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工业、第三产业为辅。部分靠近城市区域的居民,经济来源于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较高。4、土地利用现状目前整合区域内现有总用地129554亩,其中农业用地94693亩,工业用地6796亩,村镇建设用地21817亩,其它用地6248亩。具体见下表土地利用现状平衡表用地性质总用地面积农业用地工业用地村镇建设用地其它用地面积(亩)129554946936796218176248所占比例()10073095251684482从上图表中可以看出,在各类用地中,农业用地(耕地)占到了7309,人均耕地为124亩,其次为村镇建设用地,户均建设用地为760平方米,工业用地及其它用地占到总用地10左右。5、现有村庄建设现状本项目对整合的66个行政村的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总建设用地面积21817亩,其中住宅用地面积1192010596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38859221平方米,道路广场面积74729758平方米,绿化面积7928364平方米,其它公共设施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60000180000200000总用地农业工业建设其它面积(亩)用地面积1409460平方米现有各类用地面积见下表现有村庄各类用地面积统计表村庄总建设用地(亩)村庄人口数(人)居住用地(平方米)公共建筑用地小学面积(平方米)幼儿园面积(平方米)村委会面积(平方米)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商店面积(平方米)养殖场面积(平方米)公共设施面积(泵房、配电房等(平方米)道路广场面积(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其他房屋面积(平方米)其他占地序号内容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1社区8002750482472431466466361032011567004009027013002865912社区79030514707902216269783750180118965057011029969703179603社区120028877474313415395233440490138540018010028358743008694社区115044226884744223580783510420135670060014043436914608395社区30026501511471914131403560370142340030010026030712761706社区51010403058761255459134704601256100010001000015010215831083847社区1438524166454949279481833705601023620300020000048051481885461918后社区19026000101353035319956336742561238320160015000024058937466252909社区152063069055759233627403641289129632040130619432865718010社区980553235760112294999733905401278600100200000300543403457651711社区51038637130013205998535084221021600100200000300379459040258212社区1506787468743095248925835543761145600100200000300773456082058913社区20246543103722876348912335643661235600100200000300642713168187814社区119742107036418322450263474456102418030020010550413544543874515社区178055819900584229761273309621114980045100050190548216758162416社区22023232139574648172349833895411059100018013340260317476533682317社区124826777827380214275383570360125650045230262959327898318社区7602218464512771182772349843212488001002002178722231149合计21817760771192010596388592216328174592173710790876022268004170747297587928364222存在的问题与分析1、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发现,农村土地利用率不高,废弃土地、荒芜用地随处可见。由于村庄建设缺乏规划,造成土地大量的浪费。农民建房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先富先盖,后富后盖,随意性很大。这些农户迁入新居后,村中的老宅大部分被闲置,形成空心村,本项目区内户均建设用地760平方米,几乎是规划新村的27倍。尤其是最近出现在粮田里盖房的现象,成为耕地的又一杀手。废弃土地复垦不到位。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环境差的村庄成了空心村;一些乡镇集体企业撤并后,原企业用地部分出现荒芜;特别是近些年来,大修公路成风,修好新路后,旧路弃而不用,造成土地闲置。由于复垦费用大,这些土地利用率几乎为零。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普遍较小,造成土地浪费和利用率不高。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照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的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进行分户经营,大量的田埂、沟堰占用了不少耕地、土地利用率偏低,造成耕地的严重浪费。加之农业效益较低、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出现了农村土地撂荒现象。2、土地污染现象不可忽视工、农业污染,加剧了耕地质量的下降。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部分环保不达标企业进入乡村,造成空气污染,水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另一方面,农民过量不科学的施用化肥,使土地养分失衡、土壤团粒结构破坏,板结现象严重,土地质量明显下降。3、农村居住环境较差,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不容乐观由于农村缺少建设性规划,使得村庄布局散乱、建设无序,村庄建设处于一种农民自发的粗放式发展状态,以家庭为单元的低效率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农村居住分散化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民住宅呈现“遍地开花”的零散格局。农村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出现了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农村地区环境状况随之恶化,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大部分村庄道路泥泞、窄小,缺乏给排水设施,垃圾遍地,人畜混居、卫生医疗、幼儿教育、文化活动等设施短缺或质量不高。第三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31项目建设的背景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新政办200895号),在调查了解了乡镇和村庄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为指导新农村社区建设及管理,切实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府经综合考虑,确立了此项目的建设。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其中需遵循的重大原则之一就是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其提出及付诸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21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能够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统筹城乡发展目标任务的要求,村容整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村容整洁的必要手段,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加快城乡一体化,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1、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课题中应有之举,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2、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3、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4、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统筹城乡发展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322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是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而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央实施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富民政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免交提留款,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市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看,农村建设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新型农村社区地位日益凸现。随着镇、村合并,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及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些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及经济强村因基础条件较好,正越来越多地集聚村民,凸现出新型农村社区的明显地位,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场所。2、农村面貌迅速变化。村级经济逐步增长,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日渐增强,带动了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面貌大为改观。3、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成为近年来村级建设的重点,2006年省村村通建设现场会两次在我市召开,村级主干道路修建、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电网改造等有了新的进展。4、农民参与热情高涨。广大农民对党的农村政策衷心拥护,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农村生产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中来,农村形势一片大好,这些都为统筹城乡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逐步实现居住环境的城市化;通过打造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生产要素集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通过居住环境的改善、就业结构的转换、公共服务的均衡,最终实现农民消费方式的城市化。323推行新型农村社区,是解决目前农村现存问题的需要农村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农村建设,纵向比,成绩很大;但横向比,尤其与先进地方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突出表现1、大部分村庄布局不尽合理,规模小、建设乱,土地资源使用粗放;2、村级建设无序,空间布局杂乱无章,造成社会资源和个人财产的巨大浪费;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各项管理很难有序推进;4、建筑品位普遍不高,缺乏人文内涵,没有地方特色;5、人居环境不优,农村生活质量欠佳,脏、乱、差状况亟待改变。因此,面对农村现存的诸多问题,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集中规划,有利于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聚集、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群众观念转变;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324推行新型农村社区,是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空前机遇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总面积8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万亩,总人口49万。全市共有13个乡镇、347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农村人口、农村经济所占比重很大,“农”字的分量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跃上一个新的战略起点,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元,城镇化率已超过356,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条件日臻成熟。同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已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谋划和加强“三农”工作。从全国宏观环境看,中央明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行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措施,并在宏观调控中把“三农”作为重点加强的环节,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惠农政策,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农”,为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政策机遇。综上所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将间接地提高农民素质。节约了土地资源,利用节约的土地,发展二、三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有利于促进农民从一产中分离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加快各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有利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项目具有前瞻性、必要性。第四章目标与预期效果41发展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从2010年开始,用3年时间将重点区域内的七个乡镇的66个行政村,整合为18个新型农村社区。42预期效果1、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能够节约113455亩的土地,节约土地占原有土地面积的52;目前,村庄建设占地面积21817亩,户均760平方米。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在保持人口自然增长的情况下,到2020年,户均按280平方米标准计算,规划村庄建设用地占地104715亩,与现在相比,节约建设用地113455亩,节约土地占原有土地面积的52,整理出来的土地,可用作建设用地和农用地。2、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利用节约的土地,发展二、三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一体化进程。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集聚,将重点区域内的七个乡镇66个行政村整合成18个新型农村社区,使村庄规模由原村均1150人(若按自然村算,则规模更小)到2020年每个社区平均达到4000人以上的规模,相当于一个小镇的居住规模,有利于规模化管理及生产的集聚,也更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新型农村社区现状和建设规划集聚对比表村庄数量(个)总人口(人)村庄规模(人/村)备注现有(2009)66760771150含25个自然村规划(202036个行政村第五章项目选址原则和建设条件51项目选址511选址原则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要加强对拟建新址的周边环境、地质环境、经济条件及社会条件的调查,避免使搬迁对象再次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进行二次搬迁,在尽量靠近原址的基础上进行新村的规划建设,其具体选址原则如下1、交通便利原则在新型农村社区选址上,新选址集聚的新型农村社区要靠近主要的交通线路或者有专门的线路与交通干线相连,距离交通干线不易过远,这样便于社区居民出行的便利,同时要避免外来车辆穿行社区内部。2、中心集聚原则在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时,一般是以36个行政村向一个新型农村社区进行集聚,选择新型农村社区时,选择那些地势较为平坦、人口较多且尚能满足建筑社区的土地等条件的自然村落,这样可以减少居民搬迁量,便于利用现有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节省资金,同时村落搬迁于此地,也便于村民的融合与管理。3、靠近城镇原则在新型农村社区选址时,要选择靠近市区或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的区域,该区域一般为城镇规划发展用地,随着城镇化规模的推进,该区域会成为城区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城镇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该区域经济发达,有利于安排就业,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4、就近原则新型农村社区选址时,要体现出就近原则,在同一片区域内,居民的生活习惯相近,彼此之间也有一定了解,耕作土地首尾相连,通过住宅社区集聚在一起后,更容易使村民之间进行融合,生活与生产也较为便利,若个别村庄搬迁距离太远,会造成一定的生活差异及土地耕作上的不便,搬迁的村庄距新型农村社区一般不超过3公里,以新型农村社区为中心,辐射15公里半径区域为宜。5、环境优美原则在新型农村社区选址时,应选择那些现有植被、水体或山体环境保护完好的村落,这样便于充分利用林木资源、水体资源、山体环境,为住宅社区的环境营造出一定的地域性和特色性。同时要避免选择在洪水、山体滑坡、大风沙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的区域。6、民主自愿原则在新型农村社区选址时,要遵循民主自愿的原则,应符合大多数村民的意愿,对于不愿搬迁的村民,要给予积极的政策引导。7、有利于生产、安排就业的原则在新型农村社区选址时,结合城镇规划,合理安排居住、生产用地,在给居民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要做到生活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实现方便就业、安置多余的劳动力。8、政府引导原则项目选址上,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而非村庄与村庄之间随意的合并与分离。政府要在论证村庄合并的可行性之后,引导村庄之间的合并,减少合并后村庄的矛盾,做好利益协调工作,优化村庄治理。512项目选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共涉及重点区域内的7个乡镇66个行政村,用3年时间整合为18个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选址时遵循以上8条选址原则,以选择最优化、最能促进社区发展为目标。52建设条件521交通条件地处中原腹地,紧邻省会郑州,襟带辐射豫北,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从出发,一个半小时左右即可通达郑州、安阳、焦作、鹤壁、濮阳等城市,沿京珠高速公路南行,距新郑国际机场100公里左右。522气象、地质条件(1)地质地貌地形分为山区、丘陵、平原三类,平原占总面积的34。平原地带为黄河冲积平原和山前倾斜平原的过渡区,土层深厚肥沃,平坦辽阔。山区和丘陵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乡、乡四个乡镇。(2)水文条件地处海河流域,目前水库容量5708万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境内长度21公里,南水北调通水后,每年可获得4300万立方米优质水。新型农村社区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泾流通畅,补给充足,水位通常在1025米之间。(3)气象条件地处北纬3519,东经11351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寒夏热,秋凉春早,土地肥沃、光热充沛。各主要气候数据如下年平均气温140最热月平均气温273C最冷月平均气温02C年平均降雨量5734MM无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时间2400H历年平均风速33M/S主导风向西北风(4)抗震设防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抗震设防烈度为度。523城镇规划及社会条件本项目建设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项目的建设为村民集中化生活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对维护社会安定、节约土地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创造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是一个利国利民的项目,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和政府的支持,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条件。524公用设施条件项目建设地基础设施可以先利用现有新型农村社区的设施,同时政府配套良好的电力、电信、给排水、道路网络,以及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525施工条件本项目所需的主要材料沙石、水泥等境内都可采购,通过汽车运输到施工场地。水、电等可就近引入,各种条件可满足施工需求。第六章工程建设方案61建设标准和指标的采用目前,农村社区国家还没有出台规划、规范标准,本项目建设标准和指标采用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建设规划标准,并结合已经建成的农村社区经验确定。62建设内容和规模本项目为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其建设内容和规模如下1、基础设施工程(1)道路交通新建村外配套道路67223平方米,村内配套道路1481442平方米,根据区域土质、气候、降水,采取水泥路面道路形式;同时村庄配套广场34831平方米,停车场204654平方米。详见下表序号项目工程量单价(万元)投资额(万元)1村外配套道路67223平方米0006403342村内配套道路1481442平方米00057407213村庄配套广场34831平方米0005174164停车场204654平方米0005102327合计900798(2)给、排水村外配套排水管网65390米;村内配套水井53眼,水泵53台,水泵房面积2918平方米,设置给水管网160810米,排水管网138170米;消防栓180个。详见下表序号项目工程量单价(万元)投资额(万元)1村外配套排水管网65390米0008523122村内配套排水管网138170米0005690853村内给水管网160810米0002321624水井53眼052655水泵53台02513256水泵房2918平方米0045131317消防栓180个0118合计172465(3)电力电讯村外配套电力管网486631米,电信管网26700米;村内配套路灯3037盏,电力管网193550米,电信管网54330米;变压器48台,配电房2803平方米。详见下表序号项目工程量单价(万元)投资额(万元)1村外配套电力管网486631米0008389302村外配套电信管网26700米0000513353村内配套路灯3037盏020607404村内配套电力管网193550米0004774205村内配套电信管网54330米0000527176变压器48台300144007配电房2803平方米00616818合计21236(4)绿化绿化面积6559806平方米。详见下表序号项目工程量单价(万元)投资额(万元)1绿化面积6559806平方米000165598合计65598(5)天燃气村外配套天燃气管网长2930米;村内配套天燃气管网长15700米。详见下表序号项目工程量单价(万元)投资额(万元)1村外配套天然气管网2930米000154392村内配套天然气管网15700米000152355合计2794(6)沼气村外配套沼气管网长37738米;村内配套沼气管网长675538米,沼气站2890平方米,采取集中或分散型式设置沼气池。详见下表序号项目工程量单价(万元)投资额(万元)1村外配套沼气管网37738米0000518872村内配套沼气管网675538米0000533783沼气站2890平方米00617340合计22605(7)环卫设置公厕80个,垃圾中转站2517平方米。详见下表序号项目工程量单价(万元)投资额(万元)1公厕80个200160002垃圾站2517平方米00615102合计311022、服务设施工程教育设施总建筑面积为84650平方米;卫生室建筑面积7338平方米;文化大院总建筑面积10352平方米;便民超市总建筑面积263252平方米;村委办公场所总建筑面积为98622平方米;金融及邮电服务设施建筑面积6876平方米。详见下表序号项目工程量单价(万元)投资额(万元)1教育设施84650平方米0065079002卫生室7338平方米0045330213文化大院10352平方米0045465844便民超市263252平方米0061579515村委会98622平方米0045443806金融邮电6876平方米004530942合计82077863新型农村社区布局方案631设计理念在规划设计中,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体现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建设生态型、节能型和舒适型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为规划目标,满足设施的宜居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等综合性质。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且对城乡发展具有前瞻引导功能的现代新型农村社区。在规划中遵循了以下设计理念第一、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角度来看,新型农村社区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质量较高的居住环境,社区内各种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以及多种绿化的组团形式,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农村居民创造了宜人、舒适的居住环境。第二、从生活与生产的角度看,新型农村社区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在满足国家规定的日照和通风要求的前提下,节约土地,使更多的居住空间具有良好的视野景观。同时,农田、养殖场、小型企业等布置在社区周边,形成了生活与生产既相互分离,又共同促进城乡发展的格局。第三、从住户的角度来看,新型农村社区在充分保证居民生活安全的基础上,沿主要街道设置了文化活动广场、绿化公园、并且配有不同年龄段的运动休闲项目。没有城市喧闹的空间,却有着城市化的服务环境,人感觉生活在公园里,使生活的品质有了较大的提高。632平面布局原则1、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新型农村社区宝贵的土地资源进行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2、充分解决好新型农村社区的通风、采光、朝向及出入口位置等优化和便捷性,使空间、实体和场地构成有机的建筑格局;3、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建筑物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充分考虑到人的活动需求,创造人性化的、不同层次的、丰富生动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4、设计中的场地分析,应将范围扩大至场地周围相关环境及景观,而不局限于场地范围之内,使建筑物成为周边区域的一个景观标志;5、在尽可能条件下,加大绿化空间,美化新型住宅社区的居住环境。633新型农村社区平面布局方案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新型农村社区用地布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1)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本次规划将公共建筑用地分为社区服务设施用地、教育机构用地、商业服务用地、医疗保健用地、金融邮电用地五大项。主出入口设办公区(村委会大院、文化大院);村中心大街设村民广场、公共设施(学校、卫生室)等,便于村民休闲、医疗等。(2)道路广场用地村内道路采用棋盘式道路系统,广场设置在村庄入口及村中心,广场设计以硬质铺装为主,设置健身园、休闲苑等,兼以绿化,形成社区公共活动核心空间。(3)景观绿化用地规划采用“点、线、面”结合的布局手法,把绿面和绿线相连,沿沟、渠、村内道路建设绿化,美化、亮化居住区环境。(4)生产及其它用地生产设施用地在住宅社区附近,选择合适的场地,合理布局养殖业、村办企业用地,注意养殖场、企业与社区之间的隔离,以免对居住环境造成影响。64新型农村社区建筑方案设计641设计依据(1)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J9686);(2)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6);(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6)建筑结构可靠度涉及统一标准(GB500682001);(7)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3395);(8)混凝土结构规范(GB500102002);(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02001);(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1)其它有关的现行规范和规程。65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设计基础设施的好坏,能够体现新型住宅社区整体生活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标志。因此,新型住宅社区必须按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基础设施建设。651道路交通1、交通现状目前现有村庄内主干道以宽456米左右的水泥路、土路为主,次要道路以土路、碎砖石路为主,道路相对较窄且雨天泥泞,只有部分村庄内道路设施较好。通过新型农村社区调整后,需对社区内道路、社区与主要交通干线之间的道路进行建设。2、规划道路等级构成道路等级系统分为主要连接干道、新型农村社区主要道路、社区内次干道及宅间道路。(1)主要连接干道指社区与主要交通干道之间的连接道路,根据社区规划的需要及道路的车流量,道路宽度设计为69米,采用水泥路面。(2)新型农村社区主要道路主要指新型农村社区的中心大街,根据各社区经济和环境条件的情况,可采用石块铺装道路、也可采用水泥路面,道路宽度在912米。(3)次干道一般为中心大街通往各家住宅区域的道路,道路为69米,采用水泥路面。(4)宅间道路为一般宽35米左右的水泥路面。3、道路工程方案道路铺装主要以混凝土路面形式即水泥路面,由水泥、砂、碎石、水等材料,按照适当比例配合、搅拌、振捣、抹光,经过凝结、硬化而成的路面,此路面作为永久性路面。4、硬化路面建设程序(1)线路测量和计算,主要内容是按规划确定道路具体走向位置、道路标高(与房屋地基略平)、纵坡度(不得大于8)、转弯曲线半径(不得小于10米)、视距(不得小于15米),回车场地及工程等。(2)铺筑路基。按设计图放线后整理路基,碾压夯实。(3)定位放线,安装路缘。路缘可采用砌砖,埋放条石,预制板等,安装时注意标高和保证路型路缘整齐美观。(4)建造水沟、桥涵、敷设各类管线。(5)路面施工。按各类不同性质的路面实施,但要保证路拱(横坡度1535),路面平整以及混凝土路面热胀冷缩要求和路面不出现夹层。(6)路肩铺设。即对路面两边采用铺石或素土夯实,每边不少于40厘米,用以保护路面两侧。(7)结合村庄整治改造建设排水沟。(8)种植行道树。单行株距阔叶林35米,其它152米,双行株距23米,根据具体树种确定。5、停车场设置停车场的设置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置。集中停车场设置主要满足今后社区发展的需求,结合车流统一安排。设分散式与宅、院设置结合,停车按每户051个停车位的标准配置。6、广场为更好便于社区村民集会及举办娱乐活动,在新型农村社区设置12处广场,广场设计力求与村庄日常活动相结合,广场采用水泥硬化,广场局部栽植高大乔木,种植花草,美化广场环境。道路交通工程详见下表新型社区道路广场主要建设项目一栏表序号名称村外配套道路(平方米)村内道路长度(平方米)规划广场面积(平方米)停车场面积(平方米)1社区243044033125973982社区269651495139782073社区255147430132277664社区3907854642026118965社区234241554121371296社区9195164147627987社区46311057872399140998后社区53021046032747161409社区557210218928871696410社区488811300125331488211社区34137162517691039212社区695817106136052118213社区578213806429951760114社区37208022819271132515社区493111421625551501316社区2856559821480869417社区2365422241226720118社区19606084510155967合计67223148144234831204654652给排水工程6521给水工程1、概况目前,农村广泛使用浅层手压压水井单户供水,压水井位置不能选择在牛栏、猪栏和厕所附近,避免水质污染,饮用水要经卫生检验,有条件的要逐步建造小型水厂或水塔供水。2、用水量计算生活饮用水应不少于100升/人日的标准;生产用水按产品生产实际需要用水量计算;消防等不可预见用水量,按日最高水量的2030考虑。3、水质水压要求(1)水质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应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2)水压水泵选择及变频调控要达到水压高度,确保楼房及生产生活用水的水压要求4、水井及水泵房设置(1)设置要点平面布置。分为生产构筑物和建筑物(含水井活取水点建设、泵站泵房)的布置。纵向布置。它是各构筑物设置标高、管道、竖井的标高等的布置。(2)建设方案打井取地下水都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水量,水质要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取用地表水时应注意水源的保护。泵房设置与井配套,采用一井一房原则,井、房协调一致。泵房采用砖混结构。5、给水管网给水主管沿主要干道铺设。主管为DN100DN160,入户支管为DN32、DN25(住户投资),管道均采用PE管,管道位置设在道路一侧铺设,管道埋深根据道路设计纵断面走,但不少于07M。给水管道每隔50M左右设一个检查井,给水管接点处采用柔性橡胶圈接口。供水管道铺设,注意主管与支管交界处安装阀门,并设置检查井。在设计时,铺设水管与泵房建造同时进行。6522排水工程1、排水方式(1)合流制,即由一条管网(水沟)共同排除雨水和污水;(2)分流制,即雨水和污水分别由不同管网(水沟)排出。具体采用什么排水形式,视当地地形条件、原有排水设施等情况,通过技术与经济指标,综合考虑确定。2、排水量计算以常住居民生活排水量为基准,并考虑到其它排水量,按给水量的80计算,并考虑中远期生活排水及雨水问题。3、排水方案根据现状地形图,本着尽量减少土方量,保证排水畅通的原则进行排水设计,有条件的地方尽量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结合竖向设计,采用排水暗管与地面坡度相结合的排水方式,排污管网采用干支管网方式,有条件的地方设置小型污水处理站,或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对污水做集中处理。6523消防给水消防用水量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规定,各单体按一次火灾计算,消防用水量按15L/S,按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计,消火栓采用SX100型地下式消火栓,设置为直径100MM和65MM消防栓出口,消火栓均采用旁通式,并在消火栓井内的支管安装阀门,消火栓不大于120M设一处。给排水工程详见下表给、排水工程主要建设项目一览表村外配套村内配套序号名称排水管网长度(千米)水源井(眼)水泵数量(台)给水管网长度(千米)排水管网长度(千米)水泵房面积(平方米)消防设备(个)1社区23622581499106102社区26222645554119103社区24822610524106104社区38022935803171105社区22822560481106106社区0891122018946107社区450441108952199108后社区5164412681090225109社区54244133311452381010社区47544116910052121011社区332338177021461012社区67766166414303181013社区56255138311882511014社区362338907651591015社区48044118010142121016社区278226835871191017社区230225664861061018社区192114694037910合计6539535316081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