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的几点思考_0_第1页
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的几点思考_0_第2页
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的几点思考_0_第3页
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的几点思考_0_第4页
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的几点思考_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4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的几点思考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的高考试题一再地体现出了创设新情境、展示新材料、提出新问题的特点,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应该说,这种考查方式,与XX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的课程基本理念是吻合的。这种状况,促使广大的高中一线教师越来越重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史料教学。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的史料教学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或者一些教师认识不到位,史料教学只能偶尔开展;教师准备不足,不能很好的取舍、整合,导致史料堆积,教学任务完不成,效率低下;学生的准备或知识储备不足,仍然需要教师的“灌输”和讲解,不能自主地探究问题、建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仍然以讲解法讲述法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昏昏欲睡;学生兴趣不大,只是被动地配合教师,师生互动不够;教师只是展示史料,设问不当,却不能或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学生的能力没有提高;将史料教学的作2/14用当成论证教材知识的素材,史料的地位附属于课本内容之下,仅仅起到插花、点缀的作用;课堂热热闹闹,课下冷冷清清,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进去,课本生疏,考试不理想等等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一、要明确史料教学的地位和目的,保证史料教学的开展。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历史是什么通俗的讲,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它不可再现,亦不可重演。这个特点决定了只能通过人类历史发展遗留下来的实物史料和文字记载的文献史料以及口述史料等各种历史资料来研究历史。这也就决定了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课标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而要提高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正如华丹所说的那样“让学生大量接触原始3/14史料,如档案文件、历史原著等,从而深入分析,提出问题,找出答案。”3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明确了史料教学的地位,那么,史料教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采取史料教学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从史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概括、提炼观点,培养学生对有效信息的获取、分析、阐释和论证的能力。这也符合2016年历史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4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只有明确了史料教学的地位和目的,才能使教师的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将史料教学当作一种自觉的行为,才能树立史料教学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史料教学的广泛开展;在历史课堂中进行史料教学时,才会有目标,有方向,有针对性,才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二、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我们都知道,教师上课,一定要准备充分,要备好课。但是,史料教学下的备课,又与传统的备课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简单的写好教案就可以了,具体来说,这种备课,必须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课前,教师要熟悉课程内容,了解课程标准,掌握学情,在此基础上,广泛收集整理史料,制作课件,精心准备,搞好教学设计,并且要对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要有一定的预见性,防止突发事件。尤为4/14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对收集整理的史料,进行一番“重新制作”,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必须有梯度,犹如剥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综合性,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提供一些和教学相关的参考书目,以便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好课前的必要准备。教师准备的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等方式查找资料,包括实物史料、文字记载的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进行归类整理,并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便于课堂上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构成注意能力搭配、性别协调、性格互补。组内成员要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协调员、检查员等,并采用角色定期互换的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担当不同的责任,从而在各种不同位置上得到体验和锻炼,共同提高。通过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的课前准备,让学生亲身参与,既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又从中感悟到自主学习的方法。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分组查找、归类、整理资料时,必然有分工、有合作,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资料取舍、不同意见的统一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当然,课前师生的共同准备,也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5/14定了坚实的基础。三、要学会取舍史料,避免史料堆积。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它的史料浩如烟海,即使是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也能够找到很多史料来佐证。史料多自有它的好处,但问题也来了,这么多的史料,全部采用行不行若不是全部采用,又该如何取舍取舍不好,可能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那么,究竟该怎样取舍史料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史料的选择要典型。所谓典型,就是要立足于课本的主干知识,围绕课本的重难点来选取,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基本史实。其次,史料的选择要多样。一是史料类型的多样,尽可能选择不同种类的史料,既要有文字、表格数字、文物遗迹、地图人物、口述等史料,也要有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二者兼顾。二是史料内容或视角、立场的多样。如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最好选择不同观点的文献史料,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多角度的辩证的分析问题,又可以让学生初步确立正确的历史观。第三,史料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论水平,不能选择学生不懂的,也不能选择学生没有兴趣的。例如中国古代的文献史料,几乎都是文言文,若学生语文功底差,需要教师逐字逐句翻译的不宜采用;再如对史家著述尤其是外国翻译过来的史家著述,6/14学生可能读不通顺或者不理解,在运用时也应慎重。第四,可以从其它省份不同版本的高中教材里选取一些史料,一来教材中的史料内容极其丰富,二来版本不同侧重点也不同,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便于教学活动的展开。第五,史料的选择要精炼,不能太多,一节课提供给学生的史料三到五则最佳,这样,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理解、思考,否则会出现两种状况要么占用过多的时间,影响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要么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违背了史料教学的初衷。四、要学会整合史料,去粗存菁。史料选取后,是不是拿来就用呢很明显不行。选好了史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工作,接下来要进行整合。首先,充分利用并整合好教材中的史料。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现行高中历史课本中每节的历史资料,是编者根据教学大纲围绕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和选择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和启发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中每一种资源的作用教材前后封面中的图画,是本模块的重点内容,地位突出,要求学生不仅会认,还要重点掌握;每单元前面的插图反映的问题是本单元中的重点;充分利用好教材插图、图表、图片等资源;知识链接和资料卡片是对正文的说明、补充和强化,也可以利用它设置一系列问题;学习思考是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利于对学生阅读、分析、概括、对比、7/14迁移等各种能力的培养;史学争鸣是对知识的扩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所以,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教材,让学生熟读教材,认识教材的每一种资源,因时因地制宜,适当整合。其次,在充分利用教材中史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适当的课外补充,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适应高考的要求。当然,补充史料应注意精心选择、合理设计,要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而非“多多益善”。因为,过多地补充史料,必然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会影响教学进度。总之,教材和史料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情和实际需要出发,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将所有史料重新组织、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难易适中,多寡适度,这样,既方便教学的开展,又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每位教师应该知道最好的教学是什么很简单,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因为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五、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课标指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5作为历史教师,讲过的很多课中有好也有坏,判断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所以掌握基本的教8/14育教学理念和过硬的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课堂教学的方法很多,什么讲解法、讲述法、启发式教学、诱导式教学等等。应该说,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劣,正确的做法是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因此,在史料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向学生展示史料,而应该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比如,有许多史料涉及的背景关系到对史料的理解,而这些背景往往有一定的故事性,若能用讲述法讲清背景,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加深他们对史料的理解。又如史料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许多直观、生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可以减少板书数量,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并且可以进行有效的课堂测试,当堂消化、巩固知识。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再如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多启发,多诱导,适当的穿针引线,衔接过渡。应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地探究问题、建构知识,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应该由学生充分阅读史料,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提炼观点、得出结论。对9/14于难度较大的史料,可采用小组研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后自主得出结论。总之,教无常法,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只有多管齐下,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六、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标指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6怎么实现互动怎么让学生参与解决的方法很多,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其中之一。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既然如此,教师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可以这样做首先,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物品、图片,比如学习人民版必修一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展示十二生肖铜首或列强暴行的图片,既可以让学生有一个直观印象,又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可以讲述历史典故、历史故事,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歌曲,学生的兴趣很快就激发了出来;第三,运用多10/14种形式让学生参与讲述历史时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或者让学生表演一些历史情景剧,开展辩论赛,模拟法庭等等,比如学习人民版必修一美国1787年宪法时,为加深学生对三权分立的理解,可组织学生表演“弹劾克林顿”的情景剧。学习人民版必修一罗马人的法律时,可让学生模拟古罗马法庭,现场断案等。通过这些形式,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就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不知不觉地在快乐中学习并掌握了知识。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主动参与,就能与教师之间实现良好的互动,课堂气氛自然就比较活跃。同时,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历史的探索研究既直接,印象也比较深。这个过程也使学生有了一个切身的情感体验,并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历史问题的新的看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七、要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引导,培养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教育学的角度说,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动机、启迪思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11/14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7所以,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为宗旨的课堂教学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强调教师要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的角色转换。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干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课堂气氛也随之而活跃。当然,教师的提问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会适得其反。首先,正如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所说,“教师提的问题应该符合以下要素围绕着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提出的问题是明确而具体的,便于使学生领会要求;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探究;问题有一定的疑难性,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等等。”8这是值得我们参考的。其次,注意提问的时机。历史教师要注意设计问题的语言带有启发性,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探究,做到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在学生想搞懂而搞不懂时发问。第三,在提问时,要想方设法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也就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难易程度适当;同时,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地给予简短而确切的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积极主12/14动地参与课堂,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看客”或旁观者。八、要善于开展探究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借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苏霍姆林斯基说“摆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忆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在史料教学中,应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分析史料中归纳概括出结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此来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同时在思考中完成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比如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对于一些特殊问题,应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史观去分析,比如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等。只要学生的回答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当肯定。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者不完整时,可作适当提示和补充。学生的回答若与教师设定的答案不同或出入较大时,更应鼓励学生说出原因,等等。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13/14生观和价值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