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中学高三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评析_第1页
尚志中学高三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评析_第2页
尚志中学高三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评析_第3页
尚志中学高三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评析_第4页
尚志中学高三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评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尚志中学高三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评析 S 32 O 16 C 12 Al 27 N 14 H 1 Zn 65 Cu 64 Fe 56 一 选择题 单项选择 1 下列有关碳 硅及其化合物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硅的水溶液显酸性 所以 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 B 高温时二氧化硅与纯碱反应时放出二氧化碳 所以硅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C 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 因此 它不能溶于任何酸 D 二氧化碳通入水玻璃中可以得到原硅酸 说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 2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H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 二元酸 多元酸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将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根据反应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根据分散系的稳定性大小将混合物分为胶体 溶液和浊液 A 只有 B 只有 C 只有 D 只有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SO42 的摩尔质量为96g mol B 1mol物质的质量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C 1mol O2的质量为32 g mol D CO2的摩尔质量为44g 4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族 周期 A A A A A A A 2cd 3abef A a b两元素的单质构成原电池两极时 a一定为负极 B c e f的含氧酸的酸性依次增强 C e的氢化物分子和d的氢化物分子不可能含有相同的电子数 D 六种元素中 碳元素与其他三种非金属元素均能形成化合物 5 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2 84 消毒液的水溶液中 Fe2 Cl Ca2 Na 加入KSCN显红色的溶液 K NH 4 Cl S2 能够与金属Cu常温下反应放出气体的溶液 Fe3 Al3 SO2 4 K pH 2的溶液中 NH 4 Na Cl Cu2 无色溶液中 K CH3COO HCO 3 MnO 4 A B C D 6 已知向某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时 测得生成沉淀的质量随所加入NaOH的 体积变化如图所示 则该溶液中大量含有的离子可能是 A H NH4 Al3 NO3 B H Al3 AlO2 SO42 C H NH4 Mg2 Cl D NH4 Al3 Cl SO42 7 等质量的两块钠 第一块在加热下与足量氧气充分反应 第二块在常温下与 足量氧气充分反应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两块钠失去电子一样多 第一块钠失去电子多 第二块钠失去电子多 两块钠的反应产物质的质量一样大 第一块钠的反应产物的质量大 第二块钠的反应产物的质量大 A B C D 8 V mL Al2 SO4 3溶液中含有Al3 a g 取V 4 mL溶液稀释到4V mL 则稀释后溶液中SO42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9 将标准状况下a L NH3溶解于1 000 g水中 得到的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b mol L 1 则该氨水的密度为 A B C D 3 10 在标准状况下 将O2和NO2按1 4体积比充满干燥烧瓶 把烧瓶倒置于水 中 瓶内液体逐渐上升 假设烧瓶内溶质不扩散 最终烧瓶内溶液里溶质的物 质的量浓度为 A mol L B mol L C mol L D mol L 1 14 4 5 1 42 1 28 11 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l2 O2 SO2 NO NO2中的两种或多种气体 现将 此无色透明的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 品红溶液褪色 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 很快变为红棕色 对于原混合气体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 肯定没有O2和NO2 可能有Cl2 B 肯定有SO2和NO C 可能有Cl2和O2 D 肯定只有NO 12 在一定条件下 将64 g SO2气体和32g氧气通入密闭容器中生成SO3气体 达到平衡时 共放出热量78 6 4KJ 已知SO2在此条件下转化率为80 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SO2 g 1 2O2 g SO3 g H 78 64KJ mol 1 B SO2 g 1 2O2 g SO3 l H 98 3KJ mol 1 C 2SO2 g O2 g 2SO3 g H 196 6KJ mol 1 D 2SO2 g O2 g 2SO3 g H 196 6KJ mol 1 13 在1200 C时 天然气脱硫工艺中会发生下列反应 H2S g O2 g SO2 g H2O g H1 2H2S g SO2 g S2 g 2H2O g H2 H2S g O2 g S g H2O g H3 2S g S2 g H4 则 H3的正确表达式为 A H3 2 3 H1 H2 3 H4 B H3 2 3 3 H3 H1 H2 C H3 1 3 H2 1 3 H1 1 2 H4 D H3 1 2 H1 1 3 H2 1 3 H3 14 灰锡 以粉末状存在 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 已知 Sn s 白 2HCl aq SnCl2 aq H2 g H1 Sn s 灰 2HCl aq SnCl2 aq H2 g H2 4 Sn s 灰 Sn s 白 H3 2 1 kJ mol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1 H2 B 灰锡和白锡本质上是同一种物质 C 相同条件下 白锡越多 与盐酸反应越快 D 锡制器皿长期处在低于13 2 的环境中 会自行毁坏 15 Cu Zn稀硫酸组成原电池装置 当导线中有0 5mol电子通过时 理论上两极的变化是 锌极反应 Zn 2e Zn2 锌片上产生0 25mol的H2 铜极反应 2H 2e H2 锌片溶解16 25g 电流由铜极经导线流向锌极 溶液中SO42 移向铜极 A B C D 16 将9 g铜和铁的混合物投入100mL稀硝酸中 充分反应后得到标准状况下1 12L NO 剩余4 8 g金属 继续加入100mL等浓度的稀硝酸 金属完全溶解 又得到标准状况下1 12L NO 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 溶液不变红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稀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 5mol L 1 B 原混合物中铜和铁各0 075mol C 第一次剩余4 8g金属为铜和铁 D 再加入上述100mL稀硝酸 又得到标准状况下1 12L NO 5 二 非选择题 17 某无色溶液由Na Ag Ba2 Al3 AlO2 MnO4 CO32 SO42 中的若干种组成 取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注 2Al3 3 CO32 3H2O 2Al OH 3 3CO2 A取试液适量 加入过量稀盐酸 有气体生成 得到溶液甲 B向溶液甲中再加入过量氨水溶液 析出白色沉淀乙 得到溶液丙 C向溶液丙中加入过量Ba OH 2溶液并加热 有气体生成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2 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3 生成沉淀乙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 4 写出步骤 C 中产生气体的离子方程式 18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请参照 相关元素在表中的位置 用化 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 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2 由 三种元素组成的常见物质的水溶液显碱性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 液显碱性的原因 3 甲 乙是由 三种元素中一种或两种元素形成的双原子分子或负二价 阴离子 它们的电子总数相等 甲与钙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既含离子键又含非极 性共价键 则该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乙是一种常用的还原剂 请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它在工业上的一种重要用途 6 4 已知在25 101 kPa下 的气态氢化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原状态 每转移l mol电子时放热190 0kJ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5 以 的单质材料为阳极 石墨作阴极 NaHCO3溶液作电解液进行电解 生 成有吸附性的难溶物R 写出阳极生成R的电极反应式 19 实验室利用足量的NH3在加热条件下与CuO充分反应生成Cu N2 H2O 并测 定Cu的相对原子质量 装置图如下 1 连接好装置后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2 用装置A B制取纯净 干燥的氨气 大试管内碳酸盐的化学式为 装置B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3 实验中可观察到C装置的E管中产生的现象有 E管中发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从实验中测得了下列数据 空E管的质量a 实验前E管和CuO的总质量b 充分反应后E管和Cu粉的总质量c 冷却到室温 干燥后称量 充分反应后D管及内盛物质的总质量d 请选择合理的数据列出计算Cu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式 除Cu外 所涉及的其 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均为已知 Ar Cu 7 20 煤气化是有效利用化石能源的方法之一 有关反应如下 C H2OCO H2 CO H2OCO2 H2 获得的气体称为水煤气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气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 使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 收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 提出假设 对气体的成分提出了三种假设 假设1 该气体是CO H2 假设2 该气体是CO H2 H2O 1 假设3 设计实验方案 验证假设 他们拟用下图中提供的仪器 选择必要的试剂 设计一个实验 验证上述假设 加热装置和导管等在图中略去 实验前装置内部的空气已经排尽 2 按气流从左至右连接各仪器 用题中小写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 仪器可 重复使用 混合气 dc ij ij 3 仪器A中需加入的试剂是 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 仪器B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是 其作用是 思考与交流 5 本实验的尾气需要处理 处理的方法为 6 某同学认为增加焦炭的量可以提高化学反应 的速率 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 并简述理由 8 21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是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化学物质 1 一定条件下 用甲烷可以消除氮氧化物 NOx 的污染 已知 CH4 g 4NO g 2N2 g CO2 g 2H2O g H1 CH4 g 4NO2 g 4NO g CO2 g 2H2O g H2 现有一份在相同条件下对H2的相对密度为17的NO与NO2的混合气体 用16g甲 烷气体催化还原该混合气体 恰好生成氮气 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 共放出1 042 8kJ热量 该混合气体中NO和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已知上述热化学方程式中 H1 1160kJ mol 则 H2 在一定条件下NO气体可以分解为NO2气体和N2气体 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 程式 2 以甲烷为燃料的新型电池 其成本大大低于以氢为燃料的传统燃料电池 目前得到广泛的研究 下图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工作原 理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若用该燃料电池做电源 用石墨做电极电解100mL 1mol L的硫酸铜溶液 写出阳极的电极反应式 当两极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相等时 理论上消耗的甲烷的体积为 标况下 实际上消耗的甲烷体积 折算到标况 比理论上大 可能原因为 9 化化 学学 答答 题题 卡卡 一 选择题 12345678 910111213141516 二 非选择题 17 1 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2 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3 生成沉淀乙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 4 写出步骤 C 中产生气体的离子方程式 18 1 2 原因 3 电子式为 用途 4 5 19 连接好装置后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10 2 化学式为 3 4 Ar Cu 20 1 假设3 2 混合气 dc ij ij 3 4 其作用是 5 6 21 1 H2 2 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化化 学学 答答 案案 一 选择题 12345678 DDADCACB 910111213141516 BDBCCDBB 二 非选择题 17 1 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Al3 Ba2 Ag MnO4 SO42 11 2 一定存在的离子是Na AlO2 CO32 3 生成沉淀乙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Al3 3 NH3 H2O Al OH 3 3 NH4 4 写出步骤 C 中产生气体的离子方程式 OH NH4 NH3 H2O 18 1 Na Al O HNO3 H2CO3 H2SiO3 2 原因 CO32 H2OHCO3 OH 3 电子式为 用途 3CO Fe2O32Fe 3CO2 4 SiH4 g 2O2 g SiO2 s 2H2O l H 1520 0 kJ mol 1 5 Al 3e 3HCO3 Al OH 3 3CO2 19 连接好装置后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在F处连接导管 并将导管口浸没 在盛有水的烧杯中 微热装置A处的试管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停止加热后 有 水倒流入导管中形成一小段水柱 并保持一段时间不变 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 好 2 化学式为 NH4 2CO3 或NH4HCO3 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 3 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管壁有水珠出现 2NH3 3CuO3Cu N2 3H2O 4 Ar Cu 20 1 假设3 该气体是CO H2 H2O CO2 2 混合气 dc ij hg ij ef ab dc ij 3 氧化铜或CuO 或其他合理答案 CuO H2Cu H2O CuO COCu CO2 4无水硫酸铜 其作用是检验是否有水蒸气 5 可在装置最后的导气管口处放一点燃着的酒精灯 将气体燃烧后排放 6 不同意 因为焦炭是固体 增加它的量并不能增大焦炭的浓度 不能提高化学 反应 的速率 21 1 3 1 H2 574 kJ mol 4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