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焦虑患者合并失眠管理_第1页
抑郁焦虑患者合并失眠管理_第2页
抑郁焦虑患者合并失眠管理_第3页
抑郁焦虑患者合并失眠管理_第4页
抑郁焦虑患者合并失眠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抑郁/焦虑合并失眠患者药物治疗探讨,1,目 录,2,失眠于抑郁/焦虑,症状还是诱因?,3,1. Sunderajan P et al. CNS Spectr. 2010 Jun;15(6):394-404. 2. Okuji Y et al.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02 Jun;56(3):239-40. 3. Sivertsen B et al. J Sleep Res. 2014 Apr;23(2): 124-32.,精神疾病中失眠发生率 (%),失眠患者患病风险 OR 95% CI,HUNT研究纳入挪威北特伦德拉格健康研究24,715例样本,平均随访11年,用以评估失眠作为风险因素对身体及精神疾病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失眠患者的焦虑和抑郁风险分别是非失眠者的3.07倍和2.68倍。3,STAR*D研究纳入3,743名非精神病性抑郁障碍门诊患者的多中心研究。1一项日本的神经精神科就诊的536名患者的睡眠状况调查焦虑障碍患者70例。2分别85%和63%的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患者存在失眠。,失眠导致抑郁患者抑郁加重及社会功能恶化,甚至导致更高的自杀风险,4,1. OBrien EM et al. J Psychiatr Res. 2011 Aug;45(8):1101-5. 2. Malik S et al. Syst Rev. 2014 Feb 25;3:18.,一项纳入1057例抑郁症(MDD)患者的研究。其中24.7%的患者存在严重的失眠症状,这部分患者本次抑郁发作持续时间更长,抑郁症状更严重,同时社会功能恶化比例更高。1根据一项纳入19项研究的荟萃分析,共病失眠的精神疾病患者自杀风险高99%(OR=1.99,95%CI 1.72-2.30),而抑郁合并失眠患者的自杀风险高达3倍(OR=3.05,95%CI 2.07-4.48)。 2,*p0.05; *p0.01; *p0.001,抗抑郁药物并不能完全解决抑郁患者睡眠结构改变的问题:睡眠潜伏期延长及慢波睡眠减少,1. Palagini L et al. Sleep Med Rev. 2013 Oct;17(5):377-90. 2. Antai-Otong D et al. Perspect Psychiatr Care. 2004 Jan-Mar;40(1):29-33.,REM:快动眼睡眠,5,抑郁,抗抑郁药,睡眠潜伏期延长,REM潜伏期缩短,REM时间延长,REM密度增加,慢波睡眠减少,睡眠潜伏期延长,早醒,睡眠延续性下降,REM潜伏期延长,REM时间缩短,失眠症状,睡眠结构,睡眠结构,抗抑郁药可逐渐改善抑郁/焦虑患者失眠症状,但起效较慢,Fava M et al. J Clin Psychiatry. 2011 Jul;72(7):914-28.,6,一项纳入385例重性抑郁MDD合并失眠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分为唑吡坦(12.5mg/d)+艾司西酞普兰(10mg/d)组(n=193)和艾司西酞普兰组(n=192)治疗8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减少值50%的患者判定为有效,并继续进行16周的试验。尽管单用艾司西酞普兰同时呈现睡眠质量改善,但起效时间慢于联用组,且改善效果弱于联用组。,a:p0.001,第一阶段(ITT,n=380),第二阶段(ITT,n=187),周,唑吡坦控释剂/艾司西酞普兰安慰剂/艾司西酞普兰,总体睡眠质量评估,均值改变,改善,ITT:根据意向性分析,抑郁/焦虑合并失眠患者的药物治疗策略,抑郁/焦虑合并失眠患者治疗,原发疾病治疗意义重大,需要坚持以抗抑郁药/抗焦虑药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抑郁/焦虑与失眠共病时,不可孤立治疗抑郁症状伴失眠时,睡眠改善有益于疾病症状的改善,治疗中,尤其是治疗早期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45(7):534-40.,7,抑郁/焦虑合并失眠患者的药物治疗策略:使用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或联合使用抗抑郁药+镇静催眠药物,1. Schutte-Rodin S et al. J Clin Sleep Med. 2008 Oct 15;4(5):487-504.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45(7):534-40.,8,研究表明,曲唑酮不能显著缩短睡眠潜伏期,Roth AJ et al. J Sleep Res. 2011 Dec;20(4):552-8.,9,p=NS,p=NS,睡眠潜伏期 (min),慢波睡眠 (%),一项纳入63名原发性失眠患者的随机对照交叉试验,旨在定量地评估原发性患者中曲唑酮的催眠效果和日间功能损伤。随机给予7天安慰剂或曲唑酮(50mg),经过7天洗脱期后,对应分别给予7天曲唑酮或安慰剂。采用多导睡眠图记录睡眠状态。仅有16名患者完成3周试验。试验中,睡眠潜伏期及SWS比例均无显著变化。尽管曲唑酮可有效改善睡眠维持困难,但同时可能伴随认知及运动功能损伤。,据研究报道,使用曲唑酮睡眠潜伏期改善欠佳,10,Walsh JK et al. Human Psychopharmacology: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13.3 (1998): 191-8.,一项纳入278名原发性失眠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随机给予14天安慰剂(n=97)、唑吡坦(10mg,n=91)和曲唑酮(50mg,n=90),分别记录患者自评睡眠潜伏期、自评睡眠总时长、和其它睡眠相关主观评分。主观评估评分方面,唑吡坦和曲唑酮优于安慰剂。第一周时,唑吡坦和曲唑酮均能够显著缩短睡眠潜伏期和自评睡眠总时间,但第二周时,仅唑吡坦能显著缩短睡眠潜伏期,曲唑酮作用已和安慰剂无显著区别。,*p0.01*p0.001,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米氮平治疗同时仍存在50%以上患者同时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治疗,Wang D et al. Asia Pac Psychiatry. 2014 Jun;6(2):152-60.,一项纳入4406名MMD门诊患者的中国多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分别给予米氮平或SSRIs/SNRIs进行严重抑郁情况的治疗。记录患者的睡眠情况和镇静催眠药物治疗情况。使用米氮平可显著减少MDD合并失眠患者的镇静催眠药物使用,但却可能导致未失眠患者催眠药物使用的增加。同时,尽管米氮平具有镇静作用,实践中同时联合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的患者仍多达52.04%。,p0.05,p0.001,p5分,提示失眠症状改善,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失眠症状改善更为明显,治疗4周后,减分值达9.7分。,PSQI评分减少值,*:p0.01,*,*,*,13,联合使用镇静催眠药可更显著的改善基础疾病,14,季建林等. 中华医学杂志. 2007;87(23):1585-9.,治疗第四周减分值,p0.01,p0.01,一项纳入229例抑郁症合并失眠门诊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分为唑吡坦(10mg/d)+帕罗西汀(10-20mg/d)组和帕罗西汀组。分别采用HAMD-17(17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价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初始两组间HAMD-17及HAMA值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四周,两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均有显著减轻,减分率50%以上,但帕罗西汀+唑吡坦治疗抑郁焦虑症状改善率平均较帕罗西汀治疗组高9-11%(LOCF分析)。,建议:对于抑郁合并失眠患者,推荐抗抑郁药+镇静催眠药治疗方案,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45(7):534-40. 2. Wang D et al. Asia Pac Psychiatry. 2014 Jun;6(2):152-60. 3. Schutte-Rodin S et al. J Clin Sleep Med. 2008 Oct 15;4(5):487-504.,15,抑郁/焦虑合并失眠患者的镇静催眠药物选择需平衡获益与风险,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45(7):534-40. 2. Dolder C et al. CNS Drugs. 2007;21(5):389-405. 3. Palagini L et al. Sleep Med Rev. 2013 Oct;17(5):377-90.,16,据研究,唑吡坦较佐匹克隆显著缩短睡眠潜伏期,Tsutsui S et al. J Int Med Res. 2001 May-Jun;29(3):163-77.,一项纳入479名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双盲随机对照等效研究,分别给予唑吡坦(n=231)和佐匹克隆(n=248)进行为期14天的药物治疗,分别有32名和45名患者在试验结束前停药。终点为睡眠潜伏期改善状况(15 min)。唑吡坦较佐匹克隆显著缩短睡眠潜伏期的时间。,p=0.04,发生率,17,据研究,唑吡坦可显著延长慢波睡眠时间,Uchimura N et al. Sleep Med. 2012 Dec;13(10):1247-53.,一项随机、对照、交叉、双盲试验。72名失眠患者随机给予安慰剂、唑吡坦和3种剂量的右佐匹克隆,试验过程包括5个阶段,每阶段包括2天用药期和5天洗脱期。采用多导睡眠图记录患者的睡眠结构。仅唑吡坦组慢波睡眠时间显著增加。,慢波睡眠时长 (min),*,*:p0.01,18,唑吡坦可显著延长睡眠总时间,19,Uchimura N et al. Sleep Med. 2012 Dec;13(10):1247-53.,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分别各有72名失眠患者随机给予安慰剂、唑吡坦和3种剂量的右佐匹克隆治疗2天。采用多导睡眠图记录患者的客观的睡眠结构。唑吡坦和各剂量的右佐匹克隆均可显著延长睡眠时间,且效果接近。,睡眠总时间 (min),*,*:p0.001,*,*,*,据研究显示,与佐匹克隆相比,唑吡坦反跳性失眠几率更低,不良反应更少,1. Tsutsui S et al. J Int Med Res. 2001 May-Jun;29(3):163-77. 2. Hajak G et al. Addiction. 2003 Oct;98(10):1371-8.,一项纳入479名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双盲随机对照等效研究,分别给予唑吡坦(n=231)和佐匹克隆(n=248)进行每晚一次为期14天的药物治疗,分别有32名和45名患者在试验结束前停药。终点为临床睡眠改善总体评分(CGI)量表2评分及睡眠潜伏期(15 min)。并在结束后进行一周的随访观察睡眠反跳状况。唑吡坦不良反应及停药反跳发生率均显著小于佐匹克隆(p=0.004/p=0.005)。1反跳性失眠常作为依赖性和药物滥用的重要潜在症状 。IMS报告显示德国24,571名患者中,长效BZDs、短效BZDs和唑吡坦的长期使用风险分别为10%、5.9%和2.6% 2。,p=0.004,20,研究表明,唑吡坦可提高使用SSRIs抑郁症患者的GABA水平,可能有助改善情绪,Licata SC et al. Psychiatry Res. 2014 Jun 7. pii: S0925-4927(14)00125-5.,一项纳入14例MDD患者的单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维持原有SSRIs治疗的同时,增加安慰剂或唑吡坦10mg,服药后分别进行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测量前扣带皮质(ACC)和丘脑的GABA水平。使用唑吡坦可显著提高SSRIs治疗MDD患者前带状束和丘脑的GABA水平,可能有助改善情绪。,*:p0.05,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GABA:-氨基丁酸,21,前扣带皮质,丘脑,研究表明,唑吡坦较艾司唑仑更少引发日间困倦,李侃. 世界临床药物. 2005;26(12):760-2.,日间困倦,头晕乏力,一项纳入142例失眠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随机给予唑吡坦(10mg,n=75)和艾司唑仑(1mg,n=67)治疗10天。记录入睡时间,睡眠时间,觉醒次数等睡眠指标。同时记录日间困倦,头昏乏力,头痛恶心,记忆障碍等不良反应,并根据程度评为0-3分。两组睡眠项得分无显著差异,唑吡坦在日间困倦和头昏乏力等日间功能不良反应方面显著优于艾司唑仑。,*,*,*,*,*:p0.01,22,唑吡坦+SSRIs:改善抑郁患者的睡眠质量,显著增加睡眠总时长,减少夜间觉醒次数,23,Asnis GM et al. J Clin Psychiatry. 1999 Oct;60(10):668-76.,一项纳入190名抑郁已进行SSRIs稳定治疗且持续存在失眠问题的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维持原有氟西汀(40mg/d)、舍曲林(100mg/d)或帕罗西汀(40mg/d)治疗方案,分别给予唑吡坦(n=94,10mg)或安慰剂(n=96)治疗4周。以每日问卷衡量睡眠状况。唑吡坦组总睡眠时间显著长于安慰剂组,且睡眠潜伏期更短,夜间觉醒次数和睡眠质量优于安慰剂组。,唑吡坦安慰剂,唑吡坦安慰剂,觉醒次数睡眠质量,睡眠总时长入睡后清醒时间,与基线相比改变量的均值标准误,与基线相比改变量的均值标准误,双盲治疗周数,双盲治疗周数,唑吡坦+艾司西酞普兰:抑郁症患者自觉睡眠质量显著改善,Fava M et al. J Clin Psychiatry. 2011 Jul;72(7):914-28.,一项纳入385例MDD合并失眠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分为唑吡坦(12.5mg/d)+艾司西酞普兰(10mg/d)组(n=193)和艾司西酞普兰组(n=192)治疗8周。采用HAMD评价抑郁症状,减少值50%的患者判定为有效,并继续进行16周的试验。在第8周时,比较PGI-IT(患者自觉睡眠症状评分)值,联合使用唑吡坦+艾司西酞普兰较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显著改善睡眠状况。,a:p0.001,24,唑吡坦+艾司西酞普兰:显著改善广泛性焦虑患者的睡眠质量,Fava M et al. J Clin Psychopharmacol. 2009 Jun;29(3):222-30.,一项纳入381例GAD合并失眠患者的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试验,分为唑吡坦(12.5mg/d)+艾司西酞普兰(10mg/d)组(n=191)和艾司西酞普兰组(n=190)治疗8周。采用HAMA、BAI(贝克焦虑问卷)和CGI(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价焦虑症状。第8周时联合使用唑吡坦+艾司西酞普兰较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显著改善睡眠状况和日间行为。,*:p0.001,25,唑吡坦+帕罗西汀:抗抑郁药联用镇静催眠药更有效地改善抑郁/焦虑症状,刘文娟. 2009. 第三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一项纳入260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合并失眠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分为唑吡坦(10mg/d)+帕罗西汀(10-20mg/d)组和帕罗西汀组。采用HAMD评价抑郁症状,HAMA评价焦虑症状,定义HAMD和HAMA减少50%为有效。第四周为研究终点。第4周时,联合使用唑吡坦+帕罗西汀较单用帕罗西汀显著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症状有效改善率,p=0.03,p=0.02,26,联合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的时长和周期?何时停止使用镇静催眠药?是否存在更多注意事项?,27,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右佐匹克隆的启示:8周后,联用组较单用组的焦虑改善已不再显著,李英杰等. 中国全科医学. 2013;16(3):864-6.,一项纳入100例抑郁和(或)焦虑及失眠症状的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分为单药组(黛力新,n=50)和联合组(单药组基础上增加右佐匹克隆,n=28)。分别采用HAMD、HAMA和PSQI评价抑郁、焦虑和失眠症状变化。第2周和第8周末时,联合组对睡眠的改善仍显著优于单药组。两组抑郁症状改善始终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第2周周末时,联合组的焦虑改善显著优于单药组,8周时两组间的焦虑改善无显著性差异。,28,HAMD评分值,HAMA评分值,*:p0.05,唑吡坦+艾司西酞普兰的启示:8周后,联用较单用治疗GAD的效果已不再显著,Fava M et al. J Clin Psychopharmacol. 2009 Jun;29(3):222-30.,一项纳入381例广泛性焦虑(GAD)合并失眠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分为唑吡坦(12.5mg/d)+艾司西酞普兰(10mg/d)组(n=191)和艾司西酞普兰组(n=190)治疗8周。采用HAMA和CGI评价焦虑症状。所有时间点,联用唑吡坦组对睡眠状况的改善均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CGI显示,1-6周间,联合用药对焦虑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8周时,两组无显著性差异。,29,*p0.03,长期使用BZDs可能损伤认知功能,30,Barker MJ et al. CNS Drugs. 2004;18(1):37-48.,一项纳入13项通过神经精神学测试评价认知功能的研究的荟萃分析,共计12项认知项*,其中,BZDs平均使用时间9.9年。以效应量ES作为衡量长期使用者与非长期使用者的认知功能差异。所有认知检测项显示长期使用BZDs者的认知损害,效应量从-1.30至0.42,平均效应量值为-0.74(SD=0.25),没有效应量的95% CI大于0,所有的效应量均与0有显著差异。,* 分别包括感觉处理、精神运动速度、非文字记忆、视觉空间技能、问题解决能力、注意集中力、文字记忆、一般智力、运动控制、工作记忆和言语思维。,高剂量的镇静催眠药使用可能致精神症状恶化和睡眠呼吸障碍,Li CT et al. Sleep. 2014 Apr 1;37(4):803-9.,p=0.011,p0.001,p0.001,p0.001,一项纳入3235例MDD合并失眠患者的队列研究研究。从2001年随访至2010年。计算日平均剂量,每1/3一次划分为低、中、高剂量,分别计算10年后的结局。高剂量的镇静催眠药显著提高精神疾病相关风险和睡眠呼吸障碍风险。同时,呼吸障碍患者面临更高的抗抑郁药不应性。,31,警惕过量用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