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莹莹参加的课题.doc_第1页
史莹莹参加的课题.doc_第2页
史莹莹参加的课题.doc_第3页
史莹莹参加的课题.doc_第4页
史莹莹参加的课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编号“国培计划(2014)”河南省示范性综合改革项目培训对象科研课题立项申报表课题名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实践与研究 主持人姓名 常 靖 主持人单位 新 蔡 县 实 验 小 学 通讯地址 新蔡县实 验 小 学 培训院校 河 南 师 范 大 学 课题指导人 左 敬 亮 填表日期 2014年10月10日 河南省教育厅填 表 说 明一、申报表各项内容需打印或用钢笔如实填写。语言要准确严谨,字迹清晰易辨。二、申报表需报送一式二份。复印件一律用A4复印纸,左侧装订。三、每项课题主持人仅限一名。课题组成员最多不得超过5人。课题主持人只能申报一项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课题的申报。课题组成员不能同时参加三个以上课题的申报。四、预期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论文、著作教材、其他(需注明具体成果形式)等,每项课题至少填写一项。五、课题编号由培训院校填写。课题编号为7位数:第一、二位数是有关高等院校代码(01为河南大学;02为河南师范大学;03为河南教育学院;04为郑州师范学院;05为郑州幼专;06为华南师范大学)。第三、四位数是项目实施起始年份代码(2014年为14)。第五、六、七位数是课题序号(001开始)。一、简表课题名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主持人主持人姓名常靖性别女民族汉出生年月197611行政职务专业职务小学高级教师研究专长教学研究工作单位新蔡县实验小学邮政编码463500固定电话手要教学工作简历1996年8月 2000年7月 新蔡县李桥镇中学任教2000年8月-2005年7月 新蔡县李桥镇中心小学任教2005年9月至今 新蔡县实验小学任教主要参加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职务工作单位分工史莹莹女1983.4小学一级新蔡县古吕一完小研究报告张军政男马自民男预期研究成果形式研究报告、论文、著作教材、其他(需注明具体成果形式)等,每项课题至少填写一项。研究报告研究起止年月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二、课题论证1.选题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核心概念界定;3.研究现状;4.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的创新点等;5.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安排。(3000字以内,可加页)一、 选题意义适应时代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部提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中国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小学课堂教学中。现在随着新课标、新实验教材的实施,绝大部分小学的教室都已配置多媒体设施,电脑、音响、投影机、投影幕及至宽带上网都一应俱全。教学方式由过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它以动态的、开放的、交互的新思维方式,有力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二、核心概念界定1、小学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数学学科。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实践与研究: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主要有三个关键点:()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不仅教师使用,也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能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三、研究现状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怎样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也正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曾强调,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小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引入教育,它带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觉通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李勇帆: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制作,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56-57.4李征: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点,J.中小学素质教育,2001.7(8),47-50.5徐建汉:多媒体与数学在情境创设中的整合运用,N,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3-27(4).6徐晓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2),49-52.7梁月华著: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教育信息技术,2003.12(3),35-42.四、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的创新点:(一)研究目标:1经过研究,对小学教材系统分析,罗列整理出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完成教学的点和面。2明确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的优势,合理运用把握多媒体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3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习效率。(二)主要研究内容1.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哪些内容是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进行整体分析研究,罗列整理出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完成教学的点和面。2.从现实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运用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归因分析。分析研究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的特点和其自身的优势,探求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措施。(三)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小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引入教育,它带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觉通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五、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安排(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相关的理论,综合分析,确定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基础。2案例分析法:从教学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公开课、示范课进行评课、研讨,相互交流,共同探索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有效策略。3行动研究法:我们将通过课堂实践探索出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4阶段经验总结法:通过调查资料和试验结果的分析,阶段总结探索出有效策略。(二)研究计划安排 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背景,根据自己的教学年级研究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具体计划:第一阶段:课题的准备与申报阶段(2014年10月12月) 1、成立课题实验小组2、选择实验教师,制定课题研究主题和计划。 3、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实验材料。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2015年1月2015年9月) 1、收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上应用与研究的理论资料,并进行整理,形成个人课题资料夹。2、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信息技术教师对数学教师进行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促进教师把握教材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3、根据研究方案的研究对象,在一至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全面铺开实践研究,在实验班级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并进行中心评议、研讨分析,形成典型案例,积累实验素材和经验。(1)实验教师进行优质课评选活动,征集优秀教案集。 (2)实验教师进行说课比赛,评选优秀说课案例集。 (3)召开实验教师教学反思交流会,充分交流实验过和的所得、所失、所疑、所难和所想。 4、及时收集教学研究信息,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总结交流研究经验。 (1)召开实验教师、学生座谈会,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形成实验中后期的指导性意见。 (2)论文评选,帮助教师疏理提炼、总结教学经验。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910月) 1、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