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与缩小.doc_第1页
放大与缩小.doc_第2页
放大与缩小.doc_第3页
放大与缩小.doc_第4页
放大与缩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放大与缩小教材分析:放大与缩小是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首先选择了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典型事例,如:用放大镜放大文字,放大与缩小照片,用复印机缩小与放大图、文字等,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实际意义。接着教材设计了分别用3根、6根和9根小棒摆成三个等边三角形的操作活动,在学生动手摆出图形的基础上,先观察用3根、6根小棒摆的两个三角形,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然后设计了“议一议”:第一个图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后能得到第三个图形?通过讨论,使学生利用以前经验得出每边放大到原来的几倍的意思。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观察、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借助直观理解三角形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3倍的实际意义,体会图形的相似,为在方格纸上把图形放大或缩小做准备。教学目标:1、经历认识放大、缩小现象的过程,通过摆三角形等认识图形放大或缩小。2、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按要求摆放大或缩小的图形。3、对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有好奇心,体会图形的相似,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含义,能按要求摆放放大或缩小的图形。教学难点:体会图形的相似,发展空间观念。教学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观察、讨论、交流的方法理解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课时:1课时学科:数学面向学生:小学六年级课前准备:放大镜、小棒(不少于18根)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上课!同学们,老师呀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学具,你们看,是什么?生:放大镜!师:对!那你们知道放大镜,它有什么作用吗?生1:能放大字! (你们都同意吗?)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到了放大镜能把字放大。那现在咱们来实际操作一把,怎么样?老师在每个小组中都放了一个放大镜,动手试试吧!(生操作,师巡视并评价:这位同学知道轻拿轻放,真好!共30秒钟)师:怎么样,跟我们刚才想的一样吗?确实能把字 放大 (板书)2、师:刚才同学们听讲时,老师发现这位同学不仅能按要求积极参与,而且还非常善于倾听别人的回答,学习习惯真好!老师想给你拍张照片,把你介绍给我们学校的同学,可以吗? (来,站起来。拍!师边导入电脑,边说:同学们,你们想看看他的表情吗?来,走上前来,与照片对照一下)师:照片和本人相比,有什么变化?生1:说生2:照片与本人缩小了好多!师:诶,你们注意到了吗,他刚才用了一个词?你说,你说,(指2人) 师: 对缩小 (板书):如果没有人用到缩小,教师说:刚才有的同学说道照片比本人变小了好多,在数学上我们叫做 缩小(板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放大与缩小(板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回答问题时,尽量用到放大与缩小。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生活中除了“放大镜”、“照相”这两种“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外,还有很多很多。动脑筋想想,还有哪些放大和缩小的现象?(给孩子时间想一想。)生1:复印机。师:复印机与今天学的放大与缩小有什么关系呀?你能具体的说一说吗?生2:(说完整了)师:你说的真完整。(注意评价语)生3:说(学生说的多的,师: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说到这里。)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着重说说地图、模型车)生1:猫眼生2:望眼镜生3:地图师:地图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放大与缩小有什么联系呢?(生说不出,教师提示。我们国家960万平方千米,这张地图 师用手势描述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生4:模型车(与地图类似,生说不出,提示。)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了很多很多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这种现象,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二、动手操作体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1、复习等边三角形特征师:下面我就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下放大与缩小。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等边三角形吗?谁能说说它的特点?生1、三条边相等(学生说的不完整)师:你能说的更完整一些吗?(如果学生不知道怎么说,师就说:谁能帮他补充完整些!)生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师:说的真完整。)生3: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度。(如果一个学生完整的说出,评价:真是个有心人,说的真完整。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提示:边,角,每个角多少度呢?)2、摆三角形看来大家啊,对等边三角形的特征记得非常清楚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做一个和等边三角形有关的活动。(课件出示问题:动手摆一摆)师:谁来给大家读读活动要求?生1:读师: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生1:说师: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动手摆一摆。(在学生们动手摆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时不时的评价:这位同学摆得真整齐。/这位同学真细心,从左往右依次摆出了三个三角形。/这位同学摆完已经坐好了。/这位同学是按一定顺序摆得。/这位同学摆得很有规律。)3、交流发现师:大家刚才在摆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1) 小组交流(如果当即就有孩子举手,师:大家根据自己摆得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走进4人小组,倾听孩子们的讨论,至少走进4个小组。定出回答问题的小组顺序1、2、3。(注意听边长、大小、角、形状)(2)集体交流边长的变化师:谁愿意说一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生1:第一个三角形与第二个三角形相比,第二个三角形放大了2倍。师:是什么扩大了两倍?你能说的更清楚一些吗?(如果没有,找其他小组。)生2补充:第一个三角形与第二个三角形相比,第二个三角形的边长放大了2倍。师:是哪条边放大了2倍?(有学生举手请学生补充)生3:第二个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放大了2倍。(如果第一个孩子说的已经很完整了,给予表扬:说的真完整。谁愿意再说说?)师:谁再来说说你的发现?生4:第一个和第三个三角形相比,第三个三角形的边长放大了3倍。师:你观察的很细心,说的很完整。相同点(如果学生没有想到相同点)师:刚才大家发现了三角形边长的变化,那大家再来思考一下哪些方面没有变化。生5:三个三角形的角没有变化。生6:三个三角形形状没有变化。如果说到面积的变化,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师:同学们在第二个三角形里摆一摆,看能摆出几个小三角形。(三个三角形的面积比是1:4:9)看来这几个三角形的面积不是放大两倍、三倍。4、学案边长的变化师:大家刚才说得这么全面,现在咱们重点研究一下边的变化。(放慢语速)刚才好多同学都从三角形的边长说了说它们之间的变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的观察一下三个三角形边长的变化,学案中给了我们一些提示,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实物投影出示学案相应内容。请大家找到学案中和老师相同的内容的地方)大家仔细来看看,学案中告诉我们以怎样的顺序来观察?生:从左往右观察,从右往左观察。师:大家跟老师一起把它画下来。以后我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不仅要从左往右观察,还要学会换个角度从右往左来观察。下面大家根据学案的提示再来思考一下边长的变化,并完成学案的相应内容。(教师巡视,画勾,并随时评价:这位同学字写得真工整。这位同学已经完成坐好了。)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生1:说注意说清从左往右观察 从右往左观察字眼。师:谁跟他一样?你再来说说吧!生2:说(课件出示小结1)师:谁是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的?生3:回答(课件出示小结2)师:通过大家的观察,我们得出了这两个结论,同桌两个说说这两个结论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谁能把这两个结论用一句话简单的概括出来。(找2名学生说说)(课件出示小结3)师:大家一起来读读吧! (板书:大小变了,形状不变。)三、课后练习 对于本节课知识,我相信大家一定掌握的非常不错,下面老师考考你吧!1、选择2、摆小棒:1名学生读题 共4题师: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生:说师:读清要求,动手摆一摆。生:一名学生到前面摆摆,并说说过程。出示小结。3、本节课刚开始,我们知道放大镜可以把文字放大,现在我们来做两道和放大镜有关的习题。打开学案判断题。4、发展练习:用自己的方法完成。完成后交流。生1;列式计算生2、摆小棒。(生说不出来,师说,1根小棒可以表示1cm)5大家有机会可以做一下小升初的练习。四、总结孩子们,学完了本节课,大家一定掌握的不错吧,下面就给自己打个分吧!(出示课件)有的同学没有拿到五颗星,没有关系,课下找到自己掌握不太好的地方,问一问同学或者老师,尽快地掌握。板书: 放大与缩小大小变了 形状不变课后反思:课上,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回答问题很积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练习中(先用四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再用同样的小棒摆一个边长放大到原来的3倍后的图形。)孩子们竟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摆法,其中有后两种我没有预设到的。当孩子们出现这两种情况的时候,我有些紧张,当时我就告诉自己,既然我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