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上海语文高考徐汇区二模考试卷.doc_第1页
2009届上海语文高考徐汇区二模考试卷.doc_第2页
2009届上海语文高考徐汇区二模考试卷.doc_第3页
2009届上海语文高考徐汇区二模考试卷.doc_第4页
2009届上海语文高考徐汇区二模考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届上海语文高考徐汇区二模考试卷阅 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7题。(21分) 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另一代的最重要机构。同过去相比,在今天就更是这样。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使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的承担者角色削弱了。因此比起以前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全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 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是这种看法并不正确。知识是死的,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在青年人中发展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消灭个性,使个人仅仅变成社会的工具,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因为由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这些人把为社会服务看作自己最高的人生问题。 但是人们应当怎样来努力达到这种理想呢?是不是要用讲道理来实现这个目标呢?完全不是。言辞永远是空的,而且通向毁灭的道路总是和侈谈理想联系在一起,但是人格绝不是靠言语,而是靠行动来形成的。 因此,最重要的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初入学的儿童第一次学写字便是如此,大学毕业写博士论文也是如此,简单地默记一首诗,写一篇作文,解释和翻译一段课文,解一道数学题目,或体育运动的实践,也都是如此。 但在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计划的实现也增长和加强了这种推动力。但同样是工作的动力,可以是恐怖和强制,是追求威信和荣誉的好胜心,或者也可以是对于对象的诚挚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也就是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天赋和好奇心,只是这种好奇心很早就衰退了。同一工作的完成,对于学生的教育影响可以有很大差别,这要看推动工作的主因究竟是对苦痛的恐惧,是自私的欲望,还是充满快乐和满足的追求。这里有极大的差别,对学校的教育价值关系也极大。 我以为对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摧残了学生们的健康感情、诚恳正直和自信心,它制造出的是唯唯诺诺的人。 而好胜心,或者说得婉转些,是期望得到表扬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没有这种精神刺激,人类合作就完全不可能;一个人希望得到他同类赞许的愿望,肯定是社会对他的最大约束力之一。但在这种复杂的感情中,建设性同破坏性的力量密切地交织在一起。要求得到表扬和赞许的愿望,本来是一种健康的动机;但如果要求别人承认自己比同学、伙伴们更高明、更强有力或更有才智,那就容易产生极端自私的心理状态,而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害。 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有关的选择理论,被很多人引证来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根据,有些人还试图伪科学地证明个人之间这种破坏性竞争的必然性。但这是错误的,因为人在生存竞争中的力量全在于他是一个过着社会生活的动物。因此,人们必须防止把习惯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目标向青年人宣传。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人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的贡献;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是从他的贡献来看,而不应当看他所能取得的多少。 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在工作中的乐趣,以及对这些工作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引导出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艺术技能。 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才能,当然不像使用强力或者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更有价值。关键在于发展孩子们对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他人赞许的天真愿望,引导他们为了社会的需要参与到重要的领域中去。这种教育的主要基础是这样一种愿望,即希望得到有效的活动能力和人们的谢意。如果学校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胜利完成了任务,它就会受到青年人的高度尊敬,学校规定的课业就会被他们当作礼物来领受。 有件事或许你们会觉得奇怪。我详细讲到的是,我认为应当以什么精神教导青少年,我既未讲到课程设置,也未讲到教学方法。因为照我看来,这都是次要的。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远足活动训练了肌肉和体能,以后他就会适应任何体力劳动;智力和手艺方面技能的锻炼也类似这样。因此,冯劳厄确实讲得很对:“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就是这个原因,我对于遵守古典文史教育制度的人同那些着重自然科学教育的人之间的争论,一点也不急于想偏袒哪一方。 注本文是爱因斯坦1936年10月15日在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稿,有删改。1(2分)第段中所谓“统一规格的人”是指缺乏 的人。2(2分)第段画线句的核心意思是。3(2分)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 A学校历来是把最大量的知识代代相传的最重要机构。 D无论是写作文还是解数学题,都是重要的教育手段。 C学校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和人格的成长至关重要。 D达尔文的生存竞争及其相关的选择理论都是错误的。 E学校规定的任何课业都应该被学生当作礼物来领受。4(2分)在爱因斯坦看来,“习惯意义上的成功”所具有的特征是 。5(6分)作者认为促使学生前进的“推动力”有哪些?孰优孰劣?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阐述。 。6(3分)结合上下文,简要说说你对“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句话的理解。 。7(4分)请为这篇演讲辞写一段推荐语,从内容和形式角度,侧重一个方面,就其阅读价值向同学们进行介绍。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2题(16分)温软的稻草詹文格 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对于黄澄澄的稻谷而言,稻草在很多时候是长篇大作里的闲笔。在讲究生产进度的年代,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毫不足惜,只有饱满的谷粒才能勾起农人对丰收的喜悦。 故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大片的双季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他们大多数连县城也没有去过一次,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早稻和晚稻就像生长在不同季节里的一对姐妹,一长一短是她们的宿命。有些乡间文人形容早稻像个红颜薄命的女子,短得如报刊上的小品文,刚一人眼就已到结尾,来不及让你思索和回味。早稻草因为生长期短,而且草秆纤维粗糙,个体短小而生硬,除了晒干后成为牛羊的饲料外,大抵没有太大的用场,因此常被撒人田中,当作绿肥还田。晚稻的生长期比早稻要长得多,一般都在两三个月,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每年的十月中下旬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晚稻就像T台上的模特,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晚稻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脚踏式打谷机发出震耳的轰响,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颗粒归仓。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起来,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添上了一种美妙的诗意。 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一直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完整的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吃的是草、挤出来是奶的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他们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成一股绳,然后把三股绳子汇聚起来,变成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用来给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的广泛用途。拔秧需要,绑菜需要,搓绳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在平原地带,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尽管稻草火力不强,烧起来要专人侍候,有点麻烦,但它能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烹饪出独特的农家风味。 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只有一床薄薄的老棉被当作铺盖。木板不仅生硬缺少弹性,而且根本无法防寒保暖,此时乡人便有了铺垫稻草的方法。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温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让贫寒的日子加快向前。 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却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厂,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也早巳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蚕丝被,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然时时感到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腰椎间盘突出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了。8(2分)第段中“闲笔”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9(3分)第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10(2分)以下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早稻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也如同一生都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土地。 B孩子们在草垛中嬉戏,他们的笑声为山乡增添了活泼和童趣,增添了一份真实的生动。 C文章选取了一些农村生活的典型场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简单、朴素、自然。 D作者说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表达了他对童年的留恋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11(4分)作者将“温软”一词入题,尤其点睛传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它好在何处。 。12(5分)有人把第段改成:“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想起了一辈子耕耘和劳作的父辈。想起父辈,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你认为这样改是否合理?请简要阐明理由。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6空)(6分)13(1)群贤毕至, 。(王羲之兰亭集序) (2) ,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诸葛亮出师表) (4)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5) ,于我如浮云。(论语) (6)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 (7)青山遮不住,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7题。(8分)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孟浩然:唐代诗人,襄阳人。他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世称“孟襄阳”、“孟山人”。此诗即隐居襄阳时所作。 鱼梁:襄阳鹿门山附近沔水中的沙州名。 梦泽:云梦泽,古泽名。 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载,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他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 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主庙树碑,以示怀念。因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时人称为“堕泪碑”。14(1分)孟浩然与 同为盛唐时期杰出的田园山水派诗人,被并称为“王孟”。15(2分)尾联中有“读罢泪沾襟”一句,以你的理解,诗人此时“泪沾襟”的原因是 。16(2分)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看似与题目无关,实则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时的感受,与全诗貌离而神合,颇有“俯视一切”的气概。 B颔联中的“江山胜迹”是指古,“我辈登临”乃言今。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当是先有这一联,之后才有首联的感慨。 C诗的前半部分富有激情,后半部分则具有哲理。诗人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开首两句揭题,最后两句扣实。 D这首诗是作者借古抒怀之作,语言平易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前人以“语淡而味终不薄”评价孟诗,此诗确有如此情趣。17(3分)全诗有三联是记叙、议论,唯颈联插入写景,请解说这一联的具体作用。 。(五)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完成第18一22题。(17分) 甲岳武穆人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不?”武穆答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才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才也。”帝称善。 (选自宋稗类钞)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选自韩愈马说) 注斛(hu):容量单位,古代十斗为一斛,也相当于“一石”。褫(chi):解除。18(4分)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比行百余里( ) (2)受大而不苟取( ) (3)殆欲毙然( )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9(2分)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故常奇之 B日啖刍豆数斗 C介而驰 D而秣不择粟20(6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才也。 译文: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21(1分)甲文里,集中体现良马所具备的“外见之才”的句子是 。22(4分)(1)这两段文字实则都是借谈马来说理,甲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2)进一步结合乙文来看,这两段文字又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醒心亭记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 欧阳公作州之二年:即宋庆历六年,是欧阳修被贬滁州的第二年。 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韩愈北湖诗有“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的句子。23(2分)作者以“丰乐亭”起笔的用意何在?请简要说明。 24(2分)文中画线句若用一个成语概括应该是。25(2分)从上文内容推测,欧阳修以“丰乐”二字命名亭子的主要原因是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26(2分)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上文与此意思相对应的两处是 ( )( ) A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B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C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D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E一山之隅,一泉之旁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27(4分)你认为曾巩的这篇记“醒心亭”的文章是否做到了“以见其名之意”?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评价。 写 作(70分)2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作诗谈“处世之道”说:“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这是一种追求“半”的人生哲学。但是生活中追求“全”的人也大有人在。 请选择一个角度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就此谈谈你的看法。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徐汇区模拟考参考答案阅 读(80分)(一)(21分)1、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能力(2分,答“个性”得1分) 2、人格靠行动来形成(2分)3、BC(2分)4、(1)出于自私的心态,或者以破坏性竞争的手段所获得的;(2)成功者的获得往往超过他所作的贡献。(2分)5、(1)恐怖和强制是最坏的事,摧残了学生的健康感情、诚恳正直和自信心,制造出的是唯唯诺诺的人。(2)追求威信、荣誉的好胜心是同时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力量。一方面促进合作,是对个人的一种约束力;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极端自私的心理,对个人和社会有害。(3)对于对象的诚挚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好奇心是最有价值也最重要的推动力,在工作中给人带来快乐和满足。(6分)6、就个人的发展而言,有时候知识是次要的。只要拥有了健全的体魄、聪明的头脑和必要的技能,具备了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热情,他就能胜任各种工作。(或:教育的核心是要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体魄聪明的头脑和必要的技能,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热情。) (3分)7、内容角度:可以从“爱因斯坦的教育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爱因斯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等方面谈。形式角度:可以从“观点鲜明”、“脉络清晰”等方面谈。(4分)(二)(16分)8、尽管有独特的作用,但稻草相对于稻谷,对农人而言显得无关紧要。(2分)9、(1)内容上:描写了收割晚稻时热闹、繁忙的场景,表现了农民在收获时节的兴奋和欢乐。 (2)结构上:为后文写稻草的温软做铺垫。(3分,写出一点得2分)10、D(2分)11、(1)恰如其分地形容出稻草在吸饱了阳光之后呈现出的温暖、柔软的特性; (2)写出了稻草带给人的心理感受:稻草是让鸟雀温暖、安心的巢、是孩子们嬉戏的乐园、是耕牛的美食,它用途广泛,与农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为村庄增添了丰收的色彩和美妙的诗意。稻草传达着土地和阳光的气息,给贫困劳动者以心灵的慰藉。(4分)12、不合理。理由:(1)原文的写法是从实到虚,由物及人,符合联想的思维规律;(2)从文章内容看,“物质丰盈”与“稻草”直接相关。作者深感自己远离了土地,远离了朴素、自然的生活,在物质丰盈的环境中渐渐衰退,因此不由想起了与稻草同眠的日子。(3)作者借稻草引发的联想,隐含了对像稻草一样根植于土地又全身心奉献给土地的父辈的感怀。(写出两条即可,5分)(三)(6分)13、(1沙长咸集 (2)三山半落青天外 (3)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各领风骚数百年 (5)不义而富且贵 (6)达则兼善天下 (7)毕竟东流去(四)(8分)14、王维(1分)15、古代的政治家羊祜令人追悼;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自己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无所作为,死后难免如羊祜所说的那般“湮灭无闻”,不免黯然神伤。(2分)16、C(2分)17、颈联描写登山远眺之所见,无论远近都是一片萧条肃杀,一派天寒水清、冷气阴森的景象,烘托了作者伤感的心境。(3分)(五)(17分)18、(1)及,等到(2)苟且,随便(3)将,几乎(4)等同,一样(4分)19、CD(2分)20、(6分) (1)吃得少容易饱,喜好逞强而容易力尽,是才能低下的庸才。(盈、穷、判断句) (2)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定语后置句、或、尽)21、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1分)22、甲文:(写出一条即可,2分) (1)要成为负重致远之才,自身的功底一定要厚实,不能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 (2)讲原则,有取舍,对自身无益甚而有害的东西,不但不“苟取”,而且要拒而不受。 (3)要学会“厚积而薄发”,对自己拥有的智慧与才能要持之有度,运用有方。 甲乙两文:(2分) 人才一定要受到重视和妥善的照顾,才能适时表现出过人的才智和能力。(或表述为:要善待人才,给人才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译文 甲岳飞入朝晋见,宋高宗安闲舒缓地问他:“你得到过好马么?”岳飞回答说:“良马值得称颂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它的品德。我有两匹马,所以经常对它们感到惊奇。它们每天要吃几斗的饲料,喝十斗的水,但是不精美干净的,宁愿饿死也不吃。披上鞍甲奔跑,起初好像不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呜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从午时到酉时(从中午到黄昏),还可以跑两百里。脱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好像没事的样子。这马吃得多却不随便接受食物,力量充沛却不逞能炫耀,是跑远路的良材啊。不幸它们相继死去了。现在我所骑的马就不是这样。它每日所吃不超过数升,而且吃的时候不选择饲料,喝的时候不选择泉水。骑的时候缰绳还没拉好就跳起来迅速奔跑,才跑了一百里,就力气用尽,汗水淋淋,气喘吁吁,几乎死去的样子。这马吃得少容易饱,喜好逞强而容易力尽,是才能低下的庸才啊。”高宗称赞他说得好。 乙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没有好好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