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_第1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_第2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_第3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_第4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课稿 大全( 四年级上册 ) 目录 1.观潮 . 1 2.雅鲁藏布大峡谷(无) . 2 3.鸟的天堂 . 3 4.火烧云 . 4 5.古诗两首(无) . 5 6.爬山虎的脚 . 5 7.蟋蟀的住宅 . 6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无) . 7 9.巨人的花园 . 7 10.幸福是什么 . 9 11.去年的树 .11 13白鹅 . 12 14.白公鹅(缺) . 12 15.猫 . 12 16母鸡(缺) . 14 17.长城 . 14 18.颐和园 . 15 19秦兵马俑 . 17 20古诗二首 . 18 21.搭石 . 20 22.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 . 21 23. 卡罗纳 . 22 24.给予是快乐的 . 23 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 24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 25 27. 乌塔 . 27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 28 30.电脑住宅 . 29 1.观潮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 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 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 中自得。 、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 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 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 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无 ) 3.鸟的天堂 教材分析: 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第 18 课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全文按游览顺序可以分为四个大段:第一段写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写第一次经过 “鸟的天堂 ”时看到的情景,第三段写第二天又一次经过 “鸟的天堂 ”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写作者对 “鸟的天堂 ”的留恋和赞美。 文章记叙了作者 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 “鸟的天堂 ”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选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教材重点: 本文重点是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 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教材难点: 一、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 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 二、文中四处提到 “鸟的天堂 ”,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教学对象情况分析: “鸟的天堂 ”指的是一株约 500 年树龄的大榕树,位于新会市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阴覆盖着整个小岛,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远处,就成了浮在水面上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近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生活在广州市的学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 观赏,看到这难得的奇景。巴金爷爷笔下的小鸟天堂的确是非常迷人,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出那种赞叹、惊讶、喜悦的感情。所以在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并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这些方面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程序设计: 一、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8 课鸟的天堂是六年级(十一册)课本第六组课文,该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是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就很有特色。作者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情形。第一次没有见到鸟,着重描写了大榕 树静态的奇特的美;第二次见到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美。文章的语言生动、准确,如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一个 “簇 ”字,一个 “堆 ”字,我们读了就很容易想象出榕树枝叶茂盛的景象。再如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短短三四十个字,就写出了清晨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本文的重点与难点也体现在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因此根据本班学生情况,我选了作者第一次看到的大榕树的情景来进行教学设计。 课堂上借学生的质疑: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新的生命在颤动 ”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蕴育的无限生机 巴金爷爷用词用句优美、准确,笔下描绘的大榕树更是栩栩如生,充满勃勃生机,作者虽然看不到鸟,但通过描写榕树的 “大 ”、 “茂盛 ”早已悄悄地把无限生机,暗藏着成千上万的鸟都渗透在 文字的描写中去。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时候,体会榕树的美,边体会边画句子,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旁边作上记号。通过学生的这一朗读、勾画、体会,引导学生自读、感受、质疑,从而理解语句的含义、作者的感情。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解决了几个知识点:什么是气根?榕树有哪些特点?体现在哪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句子,我利用 CAI 现代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远景和近景,树叶的样子、颜色等等。学生在观察、朗读、体会后很快地理解 “簇 ”“堆 ”的用法,感受到大榕树的 “茂盛 ”, “那是一株大树,树的枝干不可计数。 ”可 以感受到树的 “大 ”。 二、学习写作方法。 本课的写作方法运用了描写中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我在教学大榕树部分时,指导学生体会句子意思后,总结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时是 按怎样的顺序来观察榕树的? 作者抓住了哪几方面写榕树?其中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指出作者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抓住榕树的枝、根、叶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突出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这种描写方法叫静态描写。使学生首先认识静态描写的定义,然后在学词学句的过程中感悟句子和写作方法,体会这种写作方法好在哪里。最后在教学过程的尾声,我设计让学生仿照巴金爷爷 的写作方法,运用静态的描写手法去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要注意抓住植物的特点去写。 三、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该篇文章用词优美,语句精辟、简练,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关于 “真是一株大树 ”一句,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 “大 ”字,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 “一 ”株大树,所以要启发学生朗读时读出 “一 ”株大树。读好这句话,读出榕树的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在学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时机,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 主性。 4.火烧云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 教育 人教版第六册的课文火烧云第二课时,学习第 2 至 6 自然段。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写的是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要大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来体现 “美 ”,通过质朴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优美而富 有动感色彩的想象,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听觉感受,使他们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多变,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深深地喜爱上这大自然的神笔之作!从而深化了主题。 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 教学 过程,以及 教学 板书 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 目标: (一)、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交流,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 彩和美 妙奇异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学 习作 者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 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 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摘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的良 好习惯。 二、 教学 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 三、 教学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多彩画面,感悟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多变。 四、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 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 教学 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 教学 中,我们主要选用 “合作探究 ”和 “读中感悟 ”式的 教学 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 教学 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二)、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 “读中自学 ”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 “学法 ”,是让学生 “会学 ”,这是 教学 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 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 教学 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 “会学 ”的智慧。 五、 教学 过程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可将本节课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旧课,谈话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在 阅读 教学 开始时,老师出示彩图,再现上节课所学的课文内容,复述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的变化和下去时的特点,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激起学生学习新的课文内容的兴趣,自然引出下个环节的 教学 。 (二)、合作探究,分块 阅读 ,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这一环节,是 教学 的重点,采用了情感朗读法,通过精读细讲、释疑拓展、想象体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了解作者所描绘的充满了大胆神奇想象的火烧云景象,并体会 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师 让学生边读边想,并感情朗读自己喜爱的文段,捕捉关键词句,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例如,在学习 “火烧云颜色变化 ”这一块时,引导学生从 “红通通、金灿灿 ” 等七个表示颜色的词,以及 “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 “多 ”这一特点;从句子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 ” 中的四个 “一会儿 ”,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 “快 ”这一特点。另外,在此 教学 环节中, 教师 还不断地渗透引导学生质疑、对比,并积累品析好词佳句,并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来延续作者丰富而绝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对美丽的火烧云由衷的热爱,从而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 (三)、拓展创新,发 挥想象。 在这一环节,我们设计了利用悠扬的钢琴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在动人的音乐旋律中放飞自己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学生出示自己收集或者画的火烧云图片,根据自己的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创新,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图片中美丽的火烧云。 (四)、作业设计: 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是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和学生学习的高度自主性。 六、 板书 设 计 这堂课的 板书 设计,既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所述事物的特点,又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 教学 ,提高了 教学 效率。 5.古诗两首 (无) 6.爬山虎的脚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 7 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 3 5 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 “脚 ”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 ,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 “一脚一脚 ”换成 “一步一步 ”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 “一脚一脚 ”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 3)用 “如果 就 ”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 ; 的秘密写片段。 7.蟋蟀的住宅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 7 课蟋蟀的住宅 。拿到这篇文章,我读了十遍。 前两遍我站在普通读者的立场,读这篇 19 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观察随笔,感受到文章结构的紧凑鲜明、语言的生动形象、描写的细致入微;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的确是 “伟大的工程 ”;感受到蟋蟀这一小昆虫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还感受到作者通过拟人手法传达出的对蟋蟀的无限喜爱之情。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一首人类对小昆虫、小生命的赞美诗。 第三四遍,我站在学生的立场读,读后产生了一些疑问:学生对蟋蟀熟悉吗?他们理解什么叫 “随遇而安 ”吗?学生能从拟人写法中感受到什么呢?这么 一个 “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 ”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呢?因为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们总是喜欢拿着木棍在地上挖坑挖洞,挖这么小的一个洞穴对他们来说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 第五六遍,我站在教师的立场读,我找了我和学生在阅读之后共通的一些感受和疑惑:作者为什么说蟋蟀住宅 “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作者是怎样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伟大工程的?这之后的四遍,我在阅读中积极地思考:怎样构建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怎样组织一个和谐的绿色的对话的课堂。思索再三,我将目光锁定在建构主义理论,锁定在其下的 “抛锚式教学法 ”并 作了教学设计。 据上述对教材、学生及教学理论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作了如下安排: 1学会本课生字词,会认 “宅、蔽、弃、慎 ”等 7 个生字,会写 “弃、毫 、遇 、择 ”等 13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住宅、选择 ”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语句的品读,理解 “蟋蟀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的深刻内涵,感受蟋蟀 “热爱生活 ”、 “不辞辛劳 ”的品质。 3体会文章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科学家探索大自然、热爱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观察的 好习惯。 教学目标设计涵盖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个维度。教学重点是第二点,教学难点是第三点。 本课教学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对话交流达成 1、 2 两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则在第一课时学习基础上继续对话交流以达成教学目标三。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流程安排作一说明。 第一课时我根据 “抛锚式教学法 ”,安排了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理解 “随遇而安 ”,对比引出课文,用时 5 分钟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活动不 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自己建构的过程。所以产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度。而教师帮助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提高相关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这第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从 “说自己的家或小房间 ”入手,创设一种 “用心创造生活 ”的情境,进而引入昆虫世界,理解一般昆虫的 “随遇而安 ”和蟋蟀的不 “随遇而安 ”,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对他们来说存在一定难度的 “随遇而安 ”一词,为后面感受蟋蟀的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精神和其住宅的 “伟大 ”打下了基础。 第二环节:确定问题,学生二度读文,交流阅读感受,用时 10 分钟 在此环节主要完成两件事情,一是学习生字词,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环节注重将字词学习与课文语句、课文内涵结合起来进行,帮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初步感受其住宅的 “伟大 ”,这就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对语文的 “工具性 ”和 “人文性 ”的共同关注,真正实现两者的统一,使学生取得扎实的学习成效。第二件事是确定一个大家共同学习的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学生的阅读体验,所以用 “作者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和 “你获得的最深感受是什么 ”两个问题来启发,并最终确定本节课的研究问题: “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 伟大的工程 ”。虽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但是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这就为确定相同的研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学生默读课文,深入体会 “伟大 ”,用时 5 分钟 默读的好处是能够促进人的自主思考,使阅读实现个性化,同时实现新信息与学生背景知识的联系和建立。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带着确定的问题与文本进行独立对话,采用在相应语句旁作 标记和批注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第二大环节的 “概括 ”性阅读到本环节的 “具体化 ”研读,符合阅读规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我提醒学生在默读中,关注课文中的 “鱼泡泡 ”、插图、生字、思考题、资料袋等材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的概念。 第四环节:协作学习,反馈交流感受,提升 “伟大 ”原因,用时 15 分钟 这一环节是课堂之所以为课堂,区别于完全独立阅读的特点。建构主义认为,自主的阅读促使了学生情感的变化,而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与沟通,就能 更好地实现意义建构和情感变化。所以此环节,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或图片)等各种材料佐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习伙伴、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因此构建了绿色和谐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学生未能提升的时候给予提升、学生朗读不到位的时候给予指导。因此,本环节中,学生和教师通过对 “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 “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等具体语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学、精 致、舒服和浩大壮观,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时表现出的智慧和不辞辛苦。对于学生疑惑的 “这么一个 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 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 ”这一问题,则采用对照方式,以相当于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挖掘 300 米的隧道帮助学生感受,并抓住 “工具的柔弱与简单 ”和 “工程的浩大与壮观 ”的极大反差,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真切的感受。同时,在品析之后及时进行朗读指导,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第五环节:效果评价,自由表述思想,再激阅读热情,用时 10 分钟 语文学习成效的最好评价内涵是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是否得到了提 升,该环节通过 “你看,它的住宅是多么科学、多么精致、多么舒服;你看,蟋蟀用它柔弱的、简单的工具建造了如此浩大壮观的工程。此时,你想对蟋蟀说点什么?请你把它写下来 ”的 “我手写我心 ”形式,表达自己对蟋蟀热爱生活的敬佩之情,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对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最后用 “文章的作者法布尔是怎样写出这篇文章的?他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方法来写? ”的 “激发新疑点 ”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因此,该课文的学习,我积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的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 的理念,遵循建构主义理论,运用 “ 抛锚式教学法 ” ,实现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共同提高,并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蟋蟀的住宅 热爱生活:科学 精致 舒服 伟大的工程 不辞辛劳:柔弱简单 浩大壮观 8世界地图引出的 发现( 无 ) 9.巨人的花园 一 、紧扣特点,说教材 巨人的花园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的一篇课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 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地读写本课的 12 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心理变化,明白不要自私,要学会爱, 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才会真正快乐。教学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的个性特点。难点是:在悟读中初步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二、 解读文本,说理念 细细品读课文,发现作者笔下的巨人,当阴冷的自私盘踞在心头之时,孩子们远离,他的花园雪花飞舞;当温暖的阳光照彻巨人心房的时候,孩子们亲近他,他的花园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王尔德以艺术的形象告诉我们,自私、封闭、狭隘的人不仅不能长久地拥有美好的事物,更不可能拥有人生的春天,甚至会扼杀一切的美与希望。所以我打算“以”墙为中心,辐射全文,从引出“围墙展” 感受“砌墙” 感悟“拆墙”展开教学。在设计教案时,我把朗读作为体验文本的手段和归宿。整个教学设计通过不同层面、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的意蕴,体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让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三、 联系实际,说策略 1、策略特点:根据本文表达运用对比这一显著特点,在教学中也运用对比的朗读感悟方式,以情导读,以读促悟。 2、教学法:根据课文特点,围绕“对比”展开教学。包括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 孩子内容的对比以及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通过想象情境教学法来实施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扶放结合。渗透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引导学生自渎自悟、合作讨论,关注课堂教学生成,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 循序渐进,说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大家喜欢读童话故事吗?今天就投你所好,我们来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个有趣的童话。 2、揭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 1)、生字词认读: ( 2)、指导书写“覆盖” (三)、品读感悟 ( 1)寻找描写花园的句子,进行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读。 引出“围墙”,是“围墙”让花园发生了变化。 ( 2)、点拨,梳理:谁砌起了这道墙,是怎样砌成的?让孩子寻找巨人斥责孩子的句子?感受“砌墙”。 在找、读、品、悟中,感受巨人的自私、冷酷、狭隘。 ( 3)“砌墙”后巨人得到怎样的结果?再次找、读品悟,通过与巨人斥责孩子语句的对比朗读中,让学生明白自私、封闭、狭隘的人不仅不能长久地拥有美好的事物。 ( 四)带着疑问走出课堂。 这无情的墙拆了吗?是什么让巨人转变了态 度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五、 回眸课堂,说反思 1、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在想象中陶冶情操 本设计,我抓住花园情景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人物态度的对照,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草翠花开”是怎样的美好景象?巨人训斥孩子时态度、神情怎样?巨人内心的想法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自己反复的朗读、品味,逐渐清晰、丰富,内心的体验与文本的情感更靠近,内心的感悟与文本的内涵更吻合。 2、努力抓住教学的生长点,在读悟中领会寓意 在设计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读”。这里的“读”,我有意识地进行引领,写了不少朗读指导的过度语言。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自己的急功近利,没有有效地和学生的读相融合。学生能认真的地读,但不能完全沉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另外,自己对于“读”和“悟”的比重把握不够理想。 10.幸福是什么 11.去年的树 一、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是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课文是一则童话故事。叙述了鸟儿按照约定,来为大树唱歌,但大树被人类砍伐,并制成了火柴,鸟儿最终悲伤地离去。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棵大树的悲惨命运,通过鸟儿为失去了大树这个朋友而悲伤地唱歌的画面,提醒人们:没有了树,鸟儿将怎样 生活?警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刻不容缓。 二、学情简析 对于步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读通这篇课文并不困难,课文的语言非常质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在通俗易懂的语言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文道理,要读懂并不容易。在教学中以鸟儿与树桩、大门和女孩的三组对话为抓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到鸟儿和大树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从而激发他们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 6 个 “应、桩、斧、厂、 音、燃 ”。 本课的 6 个生字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应、桩、厂 ”三个都是后鼻音,而且 “桩 ”是三拼音,可以再练练拼读,帮助读准字音; “厂 ”是第三声,发音要到位。 “音 ”是前鼻音, “燃 ”的声母是 r,要指导学生把这个翘舌音读准。这些字音的朗读训练要与阅读教学结合,在语境中及时纠正,不断巩固。 “斧 ”的字形可以结合 “父 ”来识记。 目标二: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鸟儿和树桩、大门、女孩等不同的语气。 课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比较适宜学生表演朗读,尤其要读好三个场景中,鸟儿和树桩、工厂、小女孩的对话,同时 可以指导学生思考鸟儿会怎样地问,从而体会鸟儿的焦急和担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 目标三:继续学习默读的方法,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本单元的训练的目标是在第一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做到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还要做到边读边思考。 目标四:能看图展开想像,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想像说话是语言训练的重点。借助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都极有帮助。这篇课文可以 借助 “语言直播厅 ”中的练习,指导学生借助图片,说说第二年鸟儿回来后又会看见一番怎样的景象。 对于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的学生来说,可以鼓励他们自己结合这一主题,再自行创设图片,画画、说说。 四、教学设计 一、借助媒体,激发情感 恰当适时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往往能成为整堂课的亮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播放一段鸟儿在枝头愉快歌唱的录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的愉悦、和谐,与文中描写的第二年鸟儿再回来寻找大树时,大树已不复存在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进入课文,而且为后面理解词句,练习读文 ,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反复读文,读中感悟 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以读为本,肯定学生,赏识学生。学生在读书实践中感知、感悟,在想象朗读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在评读中获得了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理解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调动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初读课文,重点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上。虽说学生已经进入了第三年的语文学习生活,但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个读文的基本要求在朗读初期还是要作为重点予以关注,这是每个年级都必须做到的。所以在初读 课文时,字字音准和句句通顺仍然是朗读的要求,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都要充分的关注,并不是把注意点仅仅放在几个生字上。同时结合生字的特点,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本课的生字中前后鼻音、翘舌音都是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因为是三年级了可以在初读时在加强写思维的力度,如:借助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时,要求边默读边思考,用直线划出文中鸟儿与树桩、大门和小女孩的三组对话;细读课文时,抓住这三组对话读好,体会鸟儿和大树之间真挚的友情。让孩子学得愉快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期望。课堂中要努力创设轻松、活泼、愉快 的学习氛围,如挑战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让学生的朗读更富有生气,使学生更热爱语文。 三、创设情境,训练说话 说的能力是重要的语文能力,语言表达有序,说明思维有序,语言表达完整说明思维就完整。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 “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老师适时地为学生创设了说的机会,让他们有内容可讲,讲得规范。如:课文的结尾部分鸟儿面对已变成灯火,即将消失的大树,依依不舍地 对好朋友看了又看,此时鸟儿的心情是复杂的,让学生借助句式想像它当时的心情,既训练了规范说话,又加深了对鸟儿内心的体悟 。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了丰富想象,从而发展了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3白鹅 一、说教材 白鹅是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本中的第四单元的 13 课,是著名的漫画大师文学作家丰子凯先生描写动物的一篇佳作。 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 高傲。再者篇文章之中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整篇课文用生动诙谐的语言通过对鹅的 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的具体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高傲的白鹅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 因为这篇课文中有好多的具有文言性质的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如不胜其烦,引吭大叫 窥伺 净角 侍候 供养不周等词都很难读正确,还很难理解,所以我们教研组研讨后决定首先在第一课时先处理完这些难读难理解的生字新词,读熟课文。今天所展示的是白鹅的第二课时。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特点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 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重点: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教学难点: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 三、说教法学法: 当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本文是讲读课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整节课下来是老师引领着学生由扶到放的学习过程。最终对学文指导落实到了写作方法的指导。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课文类型及现有的教学手段,本课 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扩大课堂知识容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首先让学生从回顾课文内容进入本课的学习。 然后通过教师的提问:“作者是怎样把白鹅的叫声特点写具体的呢?”展开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因为“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所以老师及时 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 职、勇敢。通过引读有关句子,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老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认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阅读。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接着在教学鹅的步态的内容时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同时让学生从课文描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并演一演。这样设计一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准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出特点的表达方法;二是在多种感官及师生合作参与的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并 再次通过课件出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 最后一环节是总结写作方法指导写作 在课堂充分学习阅读的基础上缴是引导学生总结出本文的写作特点,让学生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写写我们身边动物的某个特点。让学生充分经历阅读教学的感受 理解 积累 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创设这种由内化到外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总之整个教学设计体现出自渎自悟的新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的串讲形式,让学生充分的自渎自悟,注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增强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积累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围绕鹅的图画老师适时的把鹅的特点进行板书,并把有关鹅 的 叫 声、步 态、吃 相 的 词语 如 “厉声大叫”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等词张贴 在鹅 图片的适当位置,这样的板书能够体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易于回忆,具有直观性、艺术性 。 14.白公鹅(缺) 15.猫 说教材 猫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 描述了猫的古怪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本文的语言优美,浅显易懂。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绝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课文在描述猫长大后的古怪性格和小时候的淘气时,处处流露对猫的喜爱之情,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间接体 现。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优美朴实。这是课文在表达上的两个特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发展点 创新点 结合点 学情分析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 “无忧无虑、任凭、屏息凝视、抓痒、稿纸、丰富多腔、摔跟头、跌倒、胆子、开辟、遭殃、责打 ”等词语。其中重点是 “任凭、丰富多腔、开辟、屏息凝视 ”。最难的是 “屏息凝视 ”的理解。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花猫的古怪性格,小时侯的 可爱,体会作者对花猫的喜爱之情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 能力目标 在 “猜 ”中继续练习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在猜中进行创新思维方法的训练。 学习真实具体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真实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猜 猜中有比较 猜中结合上下文读书 发展与创新是我们的课题,也是新课标的核心所在,也是 语文教学中的两大主题。借助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我在平时大胆地尝试。 我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方法就是一个字,就是一个 “猜 ”字。 “猜 ”既是本节课的教法,也是学生的学法。猜没有问答那样严肃,要求一板一眼,必须正确。问题无论是老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似乎都要求答出正确的答案,心理压力较大,学生思维受到一种目的的限制,放不开,个性得不到张扬,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创新性得不到良好训练,与我们创新的主题不相符。 猜常用于各种游戏之中,识字教学中也常用。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应用,有很多好处。猜的形式较多,师说生猜,生说师猜 ,生说生猜(小组进行,全班进行)。 猜的内容包罗万象,猜字词的理解,猜句段的理解归纳,猜思想感情的把握,猜体会到的写作方法,猜未弄懂的问题 无论那种形式,无论那种内容,学生都是在一种比较开放的,比较轻松的交流环境中进行阅读、思考。 猜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就是猜的学生,在猜的时候,也不象 “答 ”那样被动,而是主动去猜。游戏的经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即使是成绩平平的的学生也敢来猜。没有压力, “猜 ”不是 “答 ”,猜自然可以不正确,不怕犯错误。 猜可以发现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 思路开阔,这正好给教师分析学生学情提供了实据,便于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猜中,准确地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对语言的理解水平,找到恰当的引入可能知识世界的方法。 猜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们争对同学的猜题,老师的猜题,可以大胆的发表意见,特别是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时还能面对大作家的作品发表不同见解,理由还很充分,这才是创新的培育氛围。 当学生的意见与书上有较大出入时,这正是老师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语感训练的好机会。 学生对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对自己猜的词与书上的词进行 比较 猜可以将许多学法用于其中。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因为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为了不冲淡学生在语言中的丰富想象。所以,我用这样的课件对课堂加以形象,补充。 教学环节 猜前初读引学法 自学初读生疑问 因为这是第八册的课文,学生手中没有书,借此机会,我将课后填空练习流在课文之中。学生自读不完整的课文,发现空白,产生疑问。 依据疑问引出猜 师问:读了竟今天这篇课文,大家发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学生自然会回答出课文的不完整。然后我就说: “今天,我们就来猜猜空白处原文是什么样。 ”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发产生疑问,为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为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课文充满个性的理解,奠定了基础。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创新训练和思维创新训练的开始。 猜前引出读书法 大家说说要猜着,你想到采用什么办法?(结合上下文读书思考) 猜是一种读书方法,也在这营造出一种气氛。要学生自主猜出原文,得靠他们已有的读书经验,让学生说出读书方法,互相提醒,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读书思考。 猜中交流解文意 猜中品读练填空 学生采用各种方法 读书,猜测文中空白处是什么。猜的形式多种多样,老师让学生猜,学生让学生猜,学生让老师猜,小组内互猜,全班一起猜。边猜边评,评中思考,一边思考一边读书,答案就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接近。本课语言浅显易懂,猜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遇到困难时,应多读书思考,在读书思考中,在探究中,在比较中,始终让学生飞翔在语言情景中,发展语感水平。学生不正确的答案是教师引导学生的大好机会。老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分析学情,选择引导方法,巧妙地将学生从已知知识世界引入未知知识世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帮助 者。 猜中引思勇创新 创新是我们的主题,包括语言的创新,思维的创新。猜在阅读中的应用,是一种创新的示范。学生在猜答案中,如在游戏中,比起回答问题来,兴趣浓厚,没有心理压力,思路更加开阔。学生不能一猜就中,正是学生独立创作的时侯,表达不受原文的限制,有的答案虽与原文不一致,用在那儿也很恰当,并充满个性,学生语言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不断的读书思考,敢于对原文猜想,在创新思维上是一种训练,创新精神上也是一种激发。 猜中引评学交流 合作是未来人成功的基本素质,也是新课标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互猜互评 中,学生既进入到语言环境中交流,还进入到心灵中交流,因为互猜的是心里所想。 猜题目归纳全文 在一边猜一边填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几对词的矛盾,从而体会猫的性格古怪,从猫的性格古怪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再让学生猜课题,在不同的课题中再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理解。 猜中激趣爱语文 无论是猜文中空白,还是猜课题,课堂中,学生似乎在游戏的心理中。在猜测中,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连大作家的作品也敢猜测,有的地方做了修改一样正确,成功之感自然而强烈,学习兴趣自然浓厚,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中渐 渐培养对语文的热爱。其中,教师要对学生成功之处多加肯定。 以上是完成这节课的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训练环节。课文的难点, “真实具体 ”的写作方法,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读书猜想,难点就变得很容易解决了。 猜后 后猜延伸用写法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几种小动物,示范说一种的性格特征,举一个真实具体例子,让学生来猜是什么动物。然后叫学生来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特征,其他同学来猜是什么动物。也可以背诵儿歌、古诗,让同学猜写的是什么动物。 板书设计 将原文中用来猜的词语用课件展示出,每 个词卡用一种相符的性格猫送出。板书的内容就是学生猜测的词 16母鸡(缺) 17.长城 一、关于教材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可先确定如下教学目标:指导看图和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大纲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的要求,体现教材 “渗透思想教育 ”的特点。其次,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这是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来确定的,是本课 的教学重点。作者用自己的 “心 ”和 “情 ”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学习情况分析。(略) 三、教学程序 1课前。分两头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形成初步表象认知和知识储备,并提出疑难问题,以备课中质疑;教师寻找有关长城的历史资料,准备电教教具、教学挂图及生字卡片,并准备课中解疑。 “教 ”与 “学 ”的课前准备为课中教学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 2课中。本课计划两课时,贯穿一条教学主线:观察、联想 、赞美。观察的对象是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联想的对象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赞美的对象是工程的雄伟和奇迹。这一脉络清晰的教学思路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合理地串联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知识的层次性看,由浅人深;从儿童心理看,符合认知规律。 四、教法选择 可采用 “情景教学法 ”,三次运用投影,创设情景。第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 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五、学法指导 本课侧重指导 “预习 ”和 “观察自悟 ”的方法。课前预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课中求教于教师或同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而有序的画面,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预习指导上,我们要求学生先看导读和预习,总揽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读课 文,了解内容;寻找疑点,记入预习本子并由小组长检查落实。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 “观察自悟 ”指导上,我们借助长城远景、近景的投影,引导观察,悟出方法。如,远景投影,先显示主体镜头长城(观察重点),再慢慢扩展周围崇山峻岭的镜头,让学生揣摩、体会,并说说观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点)近景投影,按照课文各个部位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投出 “长城脚下 ”“八达岭上 ”“城墙顶上的方砖 ”“垛子 ”“瞭望口 ”“射口 ”和 “城台 ”等分镜头。领会描写过程应有先后(顺序)的理由。通过观察、诱导,学生便悟出了方法。 18.颐和园 一、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 10 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理论指 导: 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小学语文 四结合 教改实验的指导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和 教学设计理论 ,以及何克抗教授的创造性思维理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创设 情景 加强 协作 会话 最终形成 意义建构 。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突出特点: (一)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教学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学校资源库、颐和园网站中有目的的浏览查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学习到了课本中无法获得的知识。学生面对资源库和颐和园网站中丰富的视频、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 耸立葱绿 等词语的含义,体会 湖面微风轻拂 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 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作为 四结合 教改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性,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收集资料制作 电子简报 ,通过网络进行协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计算机作为小语 四结合 教改实 验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其工具性,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促进学生认识事物本质,使其思维得到训练发展。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互联网上收集到的资料按一定要求,分工合作,用 PowerPoint 制成一份电子简报,并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学生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发挥网络教室功能,实现师生互动和多向反馈 网络教室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也通过各种监控互动手段,实现教师和学生点对点或点对面等多向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快捷准确地掌握学情,调整教学,也有利于 学生互相了解学习状况,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 (四)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利用网络,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思想。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五)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演示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运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宗旨。建构主义认为必须在一 定的情景中学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意义建构 ,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创设的旅游情景中完成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更生动灵活。 (六)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小学语文新大纲强调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朗读描写颐和园景色的优美语句,让其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四、能力培养: (一)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二)通过人机交互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挖掘教材内在因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思路: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美。 朗读是理解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 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欲望 ,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制作电子作品,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颐和园网站上查阅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自主查阅协作交流共同制作一份 电子简报 理解课文内容。)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 Internet 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个大组 ,明确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同时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的同学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在校园网中查找相关景点的视频。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 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展示汇报,协作交流,演、讲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各学习小组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电子简报后,推荐一名代表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四)指导学法,加强自主协作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 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让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 提高。 同时教师充分发挥其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 六、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 本节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出和谐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为思维训练提供良好的氛围。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不断促进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画、影象、音乐、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它直观形象,为学生增加表象积累,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想象能力提供了素材和着眼点。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就会得到了 合理开发与训练。 本节课中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 自主、协作学习 ,学生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学习软件和信息资源库,通过人机交互把学习者和认知材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信息的演示、讲解、练习、检测和反馈评价的过程,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学生在学习中通过 学习 -总结 -叙述 -输入 这一过程,在分析,推理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同时,学生利用丰富的资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仔细分析,可逐步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和 事物之间的辨正关系。这样学生的辨证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多媒体网络环境中 自主、协作式学习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很大促进作用。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面对校园网、互联网提供的大量教学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机的筛选,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 自学能力的加强 : 本节课中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 自主学习 ,充分发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讨、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其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自学能力得到提 高。 写作能力,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迅速提高 : 本节课中学生借助多媒体网络提供大量的表象材料,进行写作说话训练,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有据可依。 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秦兵马俑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 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 “世界遗产 ”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如果想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因为,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 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采用课件能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秦兵马俑似乎一下子处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就充分运用了课件来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共分两教时教学,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根据本篇课文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教学的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精读课文第 311 小节,理解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2、过程与 方法。利用课件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理解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的智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第二段,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理解 “举世无双 ”的含义,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从整体入手,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总体印象,然后再顺理成章 地导入今天的新课。 导入新课 1、在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秦兵马俑,领略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魅力,那么你用一个词语说说秦兵马俑给你留下的印象吗?(规模宏大) 2、 “宏大 ”往往给我们的是一股荡气回肠的气势,一种粗狂豪迈的气概。作为一项人间奇迹,光有恢宏的气势还不够,必然还有一些重要的元素,会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3-10 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 310 自然段。 课文的 310 小节是本课时教的重点,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但秦兵马俑所处的时代毕竟离学生已经久远,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 课文的内容,并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触摸那段凝重的历史,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首先就要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所以,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录象,让震撼人心的画面及铿锵有力的音乐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带领他们穿越时空的遂道,去亲身感受秦兵马俑的魅力。事实证明,在那撼人心魄的音乐中,学生全神贯注,一个个目不斜视,紧盯着大屏幕。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下子将两千年前的那段历史拉到了学生的眼前。此时,对于课文学生已经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去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感受秦兵马俑众多的类型 及鲜明的形象,无疑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赏完录象之后,我首先请学生说说这几小节主要写了什么?然后提供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地读课文,找一找,秦兵马俑以怎样鲜明的形象吸引着中外的游客,同时,老师以大屏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图文对照,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最鲜明的 23 种兵马俑进行细细地研究,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它鲜明的个性。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这一环节,我还特意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圈画画,或者将自己的理解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写下来。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我始终 抓住一个评价原则 理解各种兵马俑的类型特点,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此基础上,相机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读,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引读课文的第 10 小节,并追问学生: “你从中还读懂了什么? ”让学生用 “有的 有的 ” 练习说话,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去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到秦兵马俑的惟妙惟肖,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三、学习第 11 小节。 这一段,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后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展示课件,着重理解 “绝无仅有 ”这个词,以此来体会古代劳动 人民的那种举世无双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总结课文、课后延伸。 学生对于兵马俑的探究兴趣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将这种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拓展训练:课后继续上网收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继续进行探究,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一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提供的网络,积极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背景,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 “获取 内化 提升 再获取 ”的习惯。 综上所述,我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课件,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 念,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五、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1、录象音乐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使他们对秦兵马俑有个初步的印象。 2、将军俑、武士俑等图片、录像能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兵马俑的特征。 3、提供一些兵马俑网站,让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去网上查阅搜集资料。 20古诗二首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 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 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 2 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 入诗境 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 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 读诗文 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三、 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 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 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四、 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 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 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 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 古诗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 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 3)、“更” 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2、 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 烈。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 1)、雨,似乎老天也为 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 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 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 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 3000 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 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 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 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 的独特魅力。 五、 续诗韵 这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的临别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 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在此,我设计了一个练笔环节,请学生把王维想对元二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我想,有了上一个悟诗情环节的铺垫,这个练笔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了吧!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 鸣。 六、拓诗篇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 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如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21.搭石 教学理念 : _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 ,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 ,学会阅读 ,促进表达的过程 .同时也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式学习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发展性和创造性 . 教材分析 : 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 ,走搭 石的一幕幕情景 .语言质朴 ,意境优美 ,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体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 .因而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 (一 )教学目标 :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的精神 ,并从中受到感染 ,熏陶 .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 ,生动描写的方法 ,培养留心观察 ,用心感受的习惯 . (二 )重点 ,难点 :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 针对上面的目标 ,我确定用两个课时来完成 . 我这里选的是第二课时 .这课时要学的是第 25 自然段 . 三 ,教学方法 : 在阅读教学中 ,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 ,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在本文中采用了读中感悟 法 ,想象理解 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法等 . 四 ,教学基本流程 : 谈话导入 ,创设情景 . 老师一边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画面 ,一边介绍美景 ,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中 . 接着就板书课题 :21,搭石 (二 )默读课文 ,整体感受 . 默读课文 ,让学生思考 :我们这篇课文围绕搭石 ,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段讲 )什么是搭石 ;(第二段述 ) *摆搭石 ;(第 三 ,四段写 ) *走搭石 ;(最后一段议 ) *以石喻人 .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 ,整体把握 . (三 )指导品读 ,示范学习 . 1,浏览课文 ,划出 文中那些让我们感到美 的地方 .(指导学生感受美 ,欣赏美 ,品析美 ) 2,示范品读第三段 .这段话对 一行人走搭石 的描摹 ,实实在在体现了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作者写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 ,像轻快的音乐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抓住关键的词句 ,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 ,充分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 ,让学生身临 其境的体会美 ,感受美 .然后指导读句 ,读出感情 . (四 )小结方法 ,自主品析 . 1,师生共同小结第三段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因而 ,其他段落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 .并以 我是学习小能手 为竞争 ,激励契机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下面三个问题作为学习的金钥匙 ,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呢 *我能抓住哪些关键词句体会美呢 *我怎样才能有感情的朗读呢 2,小组合作学习时 ,师巡视指导 ,让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 . 3,汇报学习成果 . (1)在品析第二段时 ,重点抓住 无论怎样 只要 一定 踏上几个来回 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 ,理解老人一心想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进一步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读出对老人的赞美 . (2)这第四段虽然文字朴实 ,但是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 ,散发出融融的暖意 .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 ,相互谦让 ,互敬互助 ,尊老爱老 ,而且 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 *理解 理所当然的事 . *联系生活举例说说你眼中的 理所当然的事 都有 些什么事 . 让学生充分感受那种谦让和尊老之美 ,有感情的朗读 . (3)第五段借石喻人 ,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 ,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 .指导朗读 ,让生倾听与评价 ,充分理解与感悟 .此时 ,让学生充分发表和交流自己感受 .让他们在交流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 .最后师小结 :希望大家也做心中有他人 ,默默奉献 ,互相礼让 ,尊老爱老的孩子 . (五 )课外拓展 ,即兴练笔 . 本文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 ,他把平常的一件摆搭石 ,过搭石的事儿介绍得这么具体 ,这么美 .这时提问同学们 :你们平时是否也曾留心观察身边 的 美 呢 谈一谈吧 !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 ,帮助提高习作能力 .并将此布置为一次练笔作业回家完成 . 五 ,板书设计 : 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 ,以及吸引他们的视线 .板书注重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结合 .将 搭石 ,一道风景 ;走石 ,如画美景 这两句话分别做河岸 .再将 默默无闻 ,互相礼让 ,尊老爱老 三个词板书在河中的搭石上 ,再现搭石的美 ,同时更凸现出人性的美 . 22.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 一、说教材: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 “人间真情 ”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 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 18 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选编这 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谈何容易、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胞、血肉亲情 ”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 ”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 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的含义。 三、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思路与意图: (一)、故事导入,引发爱: 1、讲故事,谈感受。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 看见自己三岁的孩子正从自己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试验,让这位母亲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力量,避免了惨祸,拯救了孩子。是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我们要学习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 二)初读课文,体会爱: 1、自由读课文: ( 1)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 2)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读后你有何感想? 2、检查交流: ( 1)认读词语,说你能理解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谈何容易、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胞、血肉亲情 (紧扣文本理解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感悟课文内容) ( 2)回答问题 2 (三)研读课文,感悟爱: 1、学习课文第二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性。 如: “小钱静静地躺在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得连红 润起来。 ” “这个刚满 18 岁的年轻人, 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 2、学习 3 -6 自然段: ( 1)、自由读课文,划出是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在空白处写上感受。 ( 2)、有感情地练读你划记得语句或段落,说说理由。 ( 3)、学生交流体会。 (随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的指导,指导学生如情入境的反复朗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从大地震刚过,台湾青年 “静静地躺在床上 ”,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体会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 的美好品质 ;从礼博士抽取骨髓使得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使得部分昼夜,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吉他人之所急得高尚医德。同时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习第 7 自然段 4、说写练习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如果 有一天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5、学完课文,谈谈你对课题理解。 (四)拓展延伸,畅谈爱: 1、组织讨论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班机,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怎样? 2、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让学生在欣赏爱的奉献中结束本堂课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 23. 卡罗纳 这篇略读课文同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争吵一样, 都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她,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卡罗纳一文,情意深厚,散发着浓浓的爱的气息。为此,我围绕“爱” 为主线进行了设计,一是情感铺垫,渲染爱;二是初读课文,捕捉爱;三是研读 课文,感悟爱;四是说话拓展,延伸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感知文本到亲近文本走入文本,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气氛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情感铺垫,渲染爱中,我首先用 熟悉的歌曲和教师深情的话语,创设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情景,扣击学生的心弦,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然后通过找读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万分伤心的句子,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卡罗纳的不幸、悲伤,比较几次哭泣,重点品读“你可以拥抱妈 妈,我却再也不能了。”等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使 学生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 在初读课文,捕捉爱中。我以“卡罗纳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大家的爱。大家都有些谁呢?引导学生去捕捉老师、同学、家长对他的关爱。 研读课文,感悟爱。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我把大量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找读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句子,说说 谁最让你感动?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在亲近文本之后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我只是在关键的文本上作简单的点拨和语言表达的示范,而更多的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阐悟有学生自我去实践、提升,真正体现“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主体观。 说话拓展,延伸爱。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拓展,一是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关爱着他,除了文中的老师、同学,家长,还会有谁也在关爱着他?二是如果你遇到像卡罗纳这样遭遇不幸的人,你会怎样做?让学生也学会关爱。 24.给予是快乐的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简析 给予是快乐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记叙文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 给予是快乐的 人生哲理。 全文共 13 自然段,第一段( 1 5)写保罗以为小男孩想得到新车,结果错了。第二段( 6 11)写保罗以为小男孩想坐车炫耀自己,又错了。第三段( 12 13)写保罗与小男孩度过难忘的夜晚,并懂得 给予是快乐的 道理。 本课语言文字比较朴实,内容比较浅显,揭示的道理比较明显。 (二)教学重点、难点 “获得”与“给予” 的矛盾化解、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升华人物品质是教学重点。 (三)设计理念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从而走向精神的极高境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四)教学目标 鉴于语文课程标准,按照三维立体的设计理念以及认知水平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组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 2)理解感悟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凭借课文具体语言材料,获得 给予是快乐的 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讨论、探究、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今天,我主要来谈第二课时的教学。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分四个环节: 1、 激趣导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想要学习的要求,我打算引导学生来谈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我预设孩子会说的无非是得 到老师表扬,受到家长的礼物。这时,我总结大家在获得的时候会感到很快乐,再提出课文中的保罗却有另一种感受,他认为“给予是快乐的”出示课题,研读课题,然后提出,“给予”意味着付出,失去,怎么还会快乐呢,这是怎么回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进入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 2、 初读课文,这个环节主要是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一个了解,对学生的饿认知水平摸个底。安排的内容是认读理解生字词。多种形式检查朗读。 3、 学习课文。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再读课文。思考三个人物中给你印象最深,最令你感动的是谁?和你 的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指名说)这里预设学生会认为小男孩最令人感动,接着再问为什么呢,小男孩什么最令你感动?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 (二)组织交流 围绕学生觉得令人感动的地方进行重点教学,打算采用说理由,读出感受,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个别读,合作读相互穿插,务必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三)激情渲染,感情升华 在这个环节打算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带大家去看看圣诞节的晚上热闹的大街,欢乐的人们,美丽的橱窗。让学生在震撼中理解小弟弟的不幸和那天晚上的幸福,进而体会小男孩关爱弟弟,思想高尚,体会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原因,解决课后问答 “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 ” (四)积累拓展 俗话说,情动而辞发是完美的阅读过程,学到这儿学生自然有许多话想说,这个环节首先就让学生来谈谈自己学完后的感受, 现今语文的教学不能再向过去只围绕书本来教学,而是应该有开阔的语文教学方式,这里我打算提供学生一些可以积累的东西,如:相关的名人名言,一首小诗,一些故事等等。 四、说作业安排 作业以超市自选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任选 2 题来完成,这个设计是力求体现不同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 1) 视自己的能力熟读,讲故事给朋友听。 ( 2) 喜欢写作的同学用灵动的笔写生活中 给予是快乐的 故事。 ( 3) 搜集 给予是快乐的 故事阅读。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 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 学习本文目的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代伟人周恩来少年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教学目标 ( 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 想感情。 (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并通过阅读当今中国被国外人所欺负的事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二、 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情境导入法,以“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的视频”为切入口,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激发起作为一个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接着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从而引入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 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生字词语预习 情境导入课文 感受周恩来的远大志向的树立过程 结合实际进行事 情与思想的拓展 (一)课前准备 有关于周恩来资料的搜集阅读。 识字预习:主要包括读音、字形、字词的意思。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深入到各个环节,拓宽语文学习途径,为此,我在课前补置作业,并与电脑教师进行协调,让学生在信息课时学习搜索周恩来事迹,并做好摘记。 又根据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我把识字任务放到课前让学生自学自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习惯又提高了 课堂教学效率。 (二)检查生字词语预习 这一部必不可少,监督是形成习惯的关键,在进行该环节的时候,我对学生的识字进行深化: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而字意方法的解释放在随文学习。 (三)情境导入课文 情境的创设是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的关于中国人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欺凌的视频片段,对于现在出在安定社会心灵麻痹的小学生来说最能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同时为感受才 12 岁的周恩来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做好铺垫。 (四)感受周恩来的远大志向的树立过程 一、 由课 题进行提问:为什么周恩来会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 二、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解释“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并提问:中华不振在哪里?( 1、没事不要到外国租界去玩。 2、妇女在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却没出说理。) 三、 感受周恩来在看到这种现状时内心的变化过程。 1、 疑惑: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 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2、 沉思: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看出周恩来一直在觉思,并适时提问,周恩来在沉思什么? 3、 立志:“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4、 结合周恩 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四、 结合实际进行内容与思想的拓展 毕竟周恩来那个时代的事情离我们这一代的学生在时间与思想上都有了些距离,学生并不能真切的感受到振兴中华,匹夫有责的道理。为此我在网上找了一些现今中国人被凌辱的一些事件在课堂上讲述,并让学生谈谈:为什么而读书?从而真正树立爱国主义的思想。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一、说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 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七课那片绿绿 的爬山虎第二课时。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作用和特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肖复兴回忆 1963 年叶圣陶先生修改他的一篇作文的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地修改习惯。掌握修改习作的习惯。掌握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它是一篇记事的文章。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由教材的地位和特点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教学目标: 德育目 标:培养学生说真实的话,写真实的事。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习作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地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对作者的教育。 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习作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三、说教法 我在设计教学 时,根据修订 小学语文 新大纲的精神和教材内容的特点。重点设计“以练为主”的课型结构。因为文章的内容不难理解,学生通过读就能领会其意思。教学时,以单元的训练重点“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贯穿于课文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教学过程,教师设置悬念,启发联想,并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学习修改作文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 四说学法 1、看书学习的指导 :通过朗读课文,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为“我”修改习作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分组讨论学习的指导: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为“我”修改习作的方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培养学生讨论、协作、交流的能力。 五、教具准备:投影片、纸条、例文 六、说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预习前一天布置) 我在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前布置学生做以下预备工作:阅读课文找出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我之所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为了培养学生爱读课文,读懂课文的习惯,而且在教学中增强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 率。 在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例文引入。 1、利用一张画像设置悬念,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肖复兴所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内容并理清了线索。今天,老师带来了肖复兴的 获奖稿 一张画像的部分内容,大家想不想读一读。让学生回答后,集体朗读肖复兴的习作一 张画像。通过学生读一张画像,使学生对内容有所感知,为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 2、引入新课:让学生读完习作,我便提问:大家读了肖复兴的习作,觉得他的习作,觉得他的习作写得怎样?让学生回答,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的同时,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 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先出示句子:“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习作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的投影片,让学生读,引导理解“大力气”、“大气候的”、“文学事业的艰 巨”这些词的意思,以词串讲,理解句子的意思。为了使学生对句子有更深的认识,加上本人也意识到思想教育不是呆板进行的,应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无论学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十分投入,下大力气,有恒心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再用类似的方法理解“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教学,目的是落实双基教学,减轻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难度。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 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 获奖稿 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 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1、师生共议,循序渐进。 教学修改 稿 例文时,我通过师生共议从难到易的步骤,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接着贴上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时删去重复、啰嗦等词。让学生把肖复兴的习作和圣陶先为他修改后的习作做一个对比朗读,体会这样改的好处。设计这项师生共同修改 稿 子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要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不难,只要认真、仔细琢磨就能修改,另外,增强学生修改习作的信心。 2、实践练习,固新长智。 教学这个环节时,我运用知识迁移规律,采用分组讨论 法,让学生充分讨论练习,修改肖复兴(未经叶圣陶修改的)习作的第四、五自然段。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尝试到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懂得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新知。 四、总结。 本节课的设计是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按照学生能力的不同程度进行安排的。我采用了读讲结合的教法,以及自学法、练习法等,来体现教学设计的四个特点:突出教学的重点、击破难点。注重引导,归纳修改习作方法,让学生能够修 改自己或别人的习作。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信心。面向全体,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27. 乌塔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 14 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 “睡得正香 ”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 “我 ”和乌塔的谈话,主要 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 “我 ”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 5 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 ”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 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 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 14 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她的名字叫 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的孩子 !我们来学习课文乌塔 ,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把想到的 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 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