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专业论文)宋代县制探析.pdf_第1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宋代县制探析.pdf_第2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宋代县制探析.pdf_第3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宋代县制探析.pdf_第4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宋代县制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i : 承担。 原创性声明 i t l tl l 1i i iii l l li i i iii 17 9 0 3 0 0 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 论文作者签名:建兰墓堑 日 期d 莎厶 期:生f ! :堡:丝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 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速三兰知导师签名:4 叠主乙鱼 日 期:趁鳞翻f 垒日 | - l 00 0 ”2 1 3 0 00 3 3 5 ”6 ”000 7 一、时代背景7 二、宋代县的设置基本状况7 三、宋代县级政府长官知县( 县令) 9 四、宋代县级政府属官和吏1 7 五、宋代县制的组织构成特色0 ooo o oqq8 oooqo 3 0 第三章宋代县级政府职能3 2 一、实户口、征赋税、均差役3 2 二、劝课农桑、兴修水利3 3 三j 兼领二县兵政,维持地方治安3 4 四、惩恶扬善,以德化民,兴办学校3 5 五、安抚水旱流亡及赈济贫民3 6 六、平决狱讼3 7 第四章、宋代县级政府的运行3 8 一、宋代县级征税过程及特点3 8 二、宋代县级司法过程及特点4 2 结语”“”“”4 7 参考文献4 9 致谢”“”一“5 2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5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 _ _ - - _ _ _ 一 c o n t e n t s c h i n e s ea b s t r a c t 1 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2 f o r e w o r d 1 c h a p t e r l g e n e r a ls i t u a t i o na n d e v o l u t i o no fc o u n t ys y s t e mb e f o r es o n gd y n a s t y 3 1 t h ep r e - q i np e r i o d 3 2 q i n h a np e r i o d 3 3 t h et h r e e k i n g d o m sp e r i o d ,t w oj i n ,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p e r i o d 5 4 s u ia n dt a n gp e r i o d 6 c h a p t e r 2 t h ec o n t e n t so f c o u n t ys y s t e mi ns o n gd y n a s t y 7 1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7 2 t h ec o n t e n t so fs e t t i n g so ns o n gd y n a s t yc o u n t y 7 3 c o u n t yc h i e f a d m i n i s t r a t o ri ns o n gd y n a s t y 9 4 t h es u b o r d i n a t eo f f i c e r si nc o u n t yi ns o n gd y n a s t y 1 7 5 t h es p e c i a lf e a t u r e so fs o n gd y n a s t y sc o u n t ys y s t e m 3 0 c h a p t e r 3 m a i n l yf u n c t i o no fc o u n t yg o v e r n m e n ti ns o n gd y n a s t y 3 2 1 c e n s u s 、a n d t a x 、c o r v 3 2 2 a t t a c h i n gi m p o r t a n c et oa g r i c u l t u r e ,i n f e n s i f yw a t e r - c o n t r a lp r o j e c t 3 3 3 t h em i l i t a r y , e n s u r et h eo b s e r v a n c eo f t h el a w 3 4 4 h o n e s t ya n dc r e d i t ,t r a n s f o r m i n gp e o p l eb yv i r t u e , r u u n i n gs c h o o l s 3 5 5 t h es u c c o r i n gt h en e e d y 3 6 6 t h ej u d i c i a lp r a c t i c e 3 7 c h a p t e r 4 t h er u n n i n go fc o u n t yg o v e r n m e n ti ns o n gd y n a s t y 3 8 1 t h er u n n i n gs t a t ea n df e a c t u r e so fc o u n t yt a x a t i o ni ns o n gd y n a s t y 3 8 2 、t h er u n n i n gs t a t ea n df c a c t u r e so fc o u n t yj u r i s d i c t i o ni ns o n gd y n a s t y 4 2 e p i l o g u e 4 7 r e f e r e n c e s 4 9 t h 曩n k s 5 2 年来,虽经历 承担着基层政 县制在前代基 代县制变革的 时代背景,接着又探析了宋代县级政府的设置和等级概况及特点,然后详细探讨 了宋代县级行政长官知县( 县令) 设置、品级、职权、选任、考核、监察等制度 和运行情况,又探析了宋代县级政府属官和概况,主要是县丞、主簿、县尉、各 种吏人的设置、职权、地位等内容。最后,总结宋代县制的构成特色。 第三部分介绍宋代县级政权的主要职能。 第四部分探讨宋代县级政府的运行概况( 主要是征税和司法) 并分析了其特 点。 最后,结语归纳了宋代县制的整体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宋代县制职能运行 秀拔害勺 仉7 啤歹刚。园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c o u n t ys y s t e mp l a y s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s y s t e m f o rt w ot h o u s a n dy e a r s ,i tg o e st h r o u g hm a n yd y n a s t i e s ,b u tc o u n t ys y s t e mk e e p s pb a s i c a l l ys t a b i l i t yi ne a c ho fd y n a s t i e s 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 c o u n t yi sa s s u m i n gt h e m a i nf u n c t i o no fm u n i c i p a l i t y sf o ral o n gt i m e i ti sc o r n e r s t o n eo f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s y s t e ma l lo v e rt h ec o u n t r y s o n gd y n a s t yi s w i t h o u te x c e p t i o n s o n gd y n a s t y s c o u n t ys y s t e mw a sc o n s o l i d a t e da n di m p r o v e do nt h eb a s i so f t h e i ra n c e s t o r s t h i sp a p e rc o n s i s t so ff i v ep a l t s : p a r to n ea n a l y z e st h a tg e n e r a ls i t u a t i o no fc o u n t ys y s t e mw h i c hh a sd e v e l o p e d c o n s t a n t l y 、析t 1 1t h ec h a n g eo f t i m e sb e f o r es o n gd y n a s t y p a r tt w oa n a l y z e st h ec o n t e n t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o n gd y n a s t y s a tf i r s t , t h i s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s o n gd y n a s t yc o u n t ys y s t e m st r a n s f o r m t h e ni ta n a l y z e st h ec o n t e n t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r a t i n g sa n ds e t t i n g sa b o u ts o n g d y n a s t yc o u n t yg o v e r n m e n t t h e ne x a m i n e di nd e p t ha b o u ts e t t i n g s ,r a t i n g ,a u t h o r i t y , e l e c t i o n , a p p r a i s a l ,r e g u l a t o r y a b o u t m a g i s t r a t e o fac o u n t y ( c o u n t yc h i e f a d m i n i s t r a t o r ) i ns o n gd y n a s t y a n di n t r o d u c e sa b o u ts e t t i n g s ,a u t h o r i t y , s t a t u sa b o u t s u b o r d i n a t eo f f i c e r si nc o u n t yi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s u b o r d i n a t eo f f i c e r sm a i n l y i n c l u d ec o u n t y d e p u t yg o v e r n o r , r e g i s t r a r , c o u n t yw e ie t c f i n a l l y ,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 s p e c i a lf e a t u r e so fs o n gd y n a s t y sc o u n t ys y s t e m p a r tt h r e ei n t r o d u c e sm a i n l yf u n c t i o no fc o u n t yg o v e r n m e n ti ns o n gd ) r n 嬲哆 p a r tf o u ra n a l y z e sr u n n i n gs t a t eo fc o u n t yg o v e r n m e n ti ns 0 鸣d y n a s t y ( m a i n l yo nt a x a t i o na n dj u r i s d i c t i o n ) , t h e ns u m m a r i z e si t sf e a t u r e s f i n a l l y , r e v i e w e do v e r a l lt h ef e a t u r e s0 ns o n gd y n a s t yc o u n t ys y s t e ma n d i t s i n f l u e n c e 2 k e yw o r d ss o n gd y m m y :c o u n t ys y s t e m :a m h o r i t y ;r u n n i n g 珠浓新 叫。岁日j o 日 引言 两千多年来,县制在我国地方行政体系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县制始于春秋,而 真正确立于秦。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作为一县之长的县 令、长,不再是世袭的贵族,他们也不再是一县的“食禄”者,而是领取一定的俸禄, 由国君任命的行政官吏。他们负责征集并向中央缴纳赋税、输送兵员,维持一地的社 会治安。县令、长遇事无权独立处置,必须上报国君,从此他们不再是食禄一方,向 朝廷进贡的“土皇帝 。秦确立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力的 防范了地方分裂趋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此二千七百多年来,县作为我国基层 行政单元,基本保持稳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基石。 自秦以后,两汉基本继承的秦制,而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我国的县制在 历史的长河中基本保持稳定并不断发展完善,并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但是自秦后两千多年,地方的割据分裂势力对中央政权威胁仍然存在,并 在特定时期如唐末、五代时期演化的非常严重,导致朝代短命更替频繁,国家长期战 乱。宋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地方县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 改革;这使宋代基本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以及对中央威胁,一改五代短命的厄 运,两宋统治长达3 0 0 余年。这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宋后,沿用宋朝各项 制度的明、清,基本消除了地方割据威胁中央的现象,国家长期安定统一。宋代县制 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宋代县制比前代有哪些变革呢,对后代竟产生如此的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此对宋代县制展开探析。 最早研究我国古代县制是程幸超先生,他对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做了系统研究, 但关于宋代县制研究内容很少。历代行政区划的著作中多涉及到古代县制,但宋代部 分都很简略。朱瑞熙先生对宋代县制描述比较详细,史料尤为翔实。关于宋代县制相 关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宋代宋代县级长官的研究,在这方面台湾学者 齐觉生研究的全面而详细,二是以陈振、苗书梅为代表对宋代县级属官的研究,为深 入研究宋代县制提供了更高的平台三是县级官员管理制度,主要集中在任用、迁转与 监察制度四是宋代的县域分等制度。最近学者在对宋代地方行政和基层社会的研究 中,也涉及了宋代县制问题。目前,学术界关于宋代县制研究成果突出表现在对宋代 山东人学硕 学位论文 知县c 县令) 和县尉的深入研究。 本文试探析宋代县这一级地方政权的行政体制,具体做法是结合有关史料,通过 对宋代县级政府内部的权力的划分、机构的设置、职能、运行和有关法律制度的较详 细的认知了解,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认真进行分析评价,得出它的优势和弊端。笔 者认为,本文对于详细了解研究宋代县级政权的运行和县级行政法律制度利弊会有所 帮助,也有利于现代的县级行政体制的改进和行政法律制度建设。 2 的设置多为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的产物,县的大小因征服国的大小而有不同,其中楚、 秦两国的县很大,多大于郡。县直属于国君,与当时的卿、大夫的封邑制有别。战国 时期,县的设置明显增加,春秋时期的县的长官多称大夫,战国时期,多改称令,楚 国称尹。县令下有县丞。凡县都建立了一整套官吏组织和征收赋税、兵丁的制度。县 令由国王直接任命,其行政权和军权也由国王授予。到战国后期,县的设置非常普遍, 已成为当时各国主要的统治形式。国野封邑制降为次要统治形式。从此,“民为邦之 本,县乃国之基 ,成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的金科玉律。 二、秦汉时期 战国末年,自公元前2 3 0 年,秦王赢政凭借其强大的国力,以气吞山河之势,横 扫六合,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东方六国,于公元前2 2 1 年,结束了几 百年的诸国割据混战的局面,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秦统一 后,秦始皇采纳了廷尉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 6 个郡, 后又增至4 0 余郡,郡下辖县。 县制始创于春秋,而真正成于秦朝。春秋自有县已来,地方行政体制更替频繁, 到战国时,已有县令长的称谓了,但县制的具体内容,史料少有记载。秦统一后,废 除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以后各代地方行政制度均以此为基础。故县制正式确立于 秦。 o ( 汉) 司马迁l 史记秦本纪 。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秦朝县制大致据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县。万户 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皆有丞、尉。 县令、长为一县之最高行政长官。县丞: 据 续汉书百官志载:“( 县) 丞署文书,典知仓狱。弦圆秦县制万户以上设县长 官称令,万户以下设长官称长。县令长下设县丞掌管政事,设县尉掌管军事。县令长 皆由皇帝直接任命,对皇帝负责,政务军事要上奏皇帝定夺。县之上有郡,郡设守、 尉、监,来监督管理各县。秦置4 0 余郡,辖三百多个县。县下设乡三老、啬夫、游 徼等乡官。三老教化百姓,啬夫受理诉讼、征收赋税,游徼维持治安、抓盗贼,乡官 虽职位低卑,但权责分明。秦虽创立郡县制,但享国时间较短,相关县制史料较少, 无从详察。 秦朝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一系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然而其统治手段过于残 暴,仅1 5 年就葬身于声势浩大农民起义的风暴中。汉承秦暴乱之局,建立大一统帝 国。其政治制度,文物典章,有的沿袭秦代,有的为首创,皆成为这一时代的特色, 就其县制而言,更具特色,多为后代效仿。 汉代县仍以令、长为县的长官,下设县丞、县尉为佐官,丞尉以下有斗食佐吏为 少吏,县吏员额的多少,根据县的大小来定。县、邑、道各有差别,大者置令一人, 小者置长一人,国则置相一人。令、长、相,名虽不同,但均为县的长官。县令为亲 民之官。续汉书百官志令长本注:“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 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与所属郡县。打 县令职责甚广并有生杀大权。县令、 长的佐治之职有县丞与县尉。县丞职掌文书及仓狱,县尉职掌军事治安。县部门的设 置与职能大致同郡,“各署诸曹掾史一,“诸曹略如郡员 ,即分曹处理全县日常事 务,接受县令、长及上级对口部门的领导监督。县级机构也设三老,三老与县令、丞、 尉公共同推行县风教化;县下一级的地方行政组织是乡,由秩与啬职掌相当,主管全 乡的行政事务。 汉代正式确立县制。秦朝统治时间较短,虽始创县制,但是不久天下大乱,东方 六国旧势力复辟分封制。汉平定天下后,承继了秦的制度并加以完善。汉代县制组织 细密,基础稳固。县制虽创立于秦,但成于汉。汉代的县制多为后代继承,后代虽有 变革,但均未改变其基本结构 o ( 汉) 班固:汉书百官公表 ( 西晋) 司马彪t 续汉书百官志 ( 西晋) 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天下大乱,分和不常,常年割据分裂,乱多治少。自三国 两晋南北朝,以至隋统一,动乱三百多年,政权更替频繁,政制紊乱,史料记载繁简 不一,政治法律制度大致遵循两汉遗制,汉传曹魏,曹魏传两晋,两晋传南朝之宋齐 梁陈。而北朝的北周、北齐,多根据周礼之制建立其政治法律制度,这与南朝有所不 同,而后的隋唐政制,多遵循北朝的政治法律制度。县制的变革延续也与此相同。 曹魏沿用汉制,大县置令,小县置长,蜀吴两国也类似。晋承魏统但略有不同, 分大、中、小县,各置令长。南朝自宋之陈,多沿汉制,分县为大小两等,分别置令 长。北朝与南朝不同,北魏分县为大、中、小三等,大县置令,中小县置长。北齐则 分县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之繁。北周则 按人口户数多少来定等级。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纷飞,更相征伐,国势消长不定,疆域亦多增减。故 各国下县若干,很难考定。曹魏时期三国县制皆沿汉制,县万人以上置令,万人以下 置长,掌管本县政务。下设县丞、主簿、县尉,因三国对立,征战不休,魏时县制最 大特点,各县令长多由武将出任。 晋时,大县置令长一人,中小县置长一人,各主管本县政民政、财政、军政等事。 县令属员有主簿、主记室史、门下书佐、议生、循行功曹史、小史、廷掾、功曹史、 兵曹史、吏曹史、狱小史、狱门亭长、都亭长、贼捕掾等,以所辖户数人口的多少, 给配吏员。晋制,“大县令有治绩官报以大郡,不经宰县不得入为台郎。 基层县令 长的政绩可作为将来入室登堂的政治资本。 东晋、南朝宋齐梁陈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沿用曹魏时的体制,但大大加强 了朝廷对于地方州郡县的控制,制定了不少制度。首先,将地方官六年一任改为三年 一任。武帝纪载武帝永明元年三月诏:“莅民之职,一以小满为限 。所谓小满 相对于晋宋六年而言。 北魏的地方行政机构亦是受到南朝的影响,实际上继承了东汉末年的体制。魏 书官氏志载,天赐二年“县置三令长,八品者 。圆同三守一样为北魏前朝所置, 但未见实例。县为郡下地方行政机关,大县为令,小县为长,令长为一县之长官,下 有属官及佐史若干人。 o 参见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第三卷) ,法律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8 2 页。 o ( 北齐) 魏收:魏书官氏志。 5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北齐县级机关日趋臻密,隋书百官志记载了北齐县一级机构的情况。其中 县同州郡一样,分为九等,按县之等差分别设置员额不等的属吏:“上上县令属官有 丞i d 0 0 1 1 1 00 等员和五十四人;上中县减上上县五人;上下县减上中县五人,中上县减上下 县六人;中中县减中下县五人;中下县减中中县一人;下中县减中下县一人:下下县 减下中县一人。一令为一县之长官,统领一县政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县制,虽多沿袭汉制,无多变革,但也有其特色,县制在 这时期不断的完善。特色之一官吏升迁注重基层行政经验,晋时大县政绩好的,可以 升置郡守,不经宰县,不得入为京官。特色之二北魏时;县置三令,防止专权。特色 之三县官有任期,安于其职。秦汉、三国、两晋县官无任期记载,自北魏开始规定县 官任期为六年,后代县官任期实自此开始。特色之四,统一县官名称,自秦实行郡县 制,经两汉、三国、两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魏,县官名称均有县令、县长之别。 自北周北齐,县官不论其等级一律称县令。此事虽小,也是此时期县制的特色之一。 四、隋唐时期 隋结束了自东汉末起四百余年的分裂动乱的年代,重新统一了全国。隋县的等级 制度沿有北齐之制,分县为九等,后又改为三等。隋极盛时,得县一千二百五十五。 隋代每县置令一人为长官,职掌教化、抚黎、察冤、理讼以及总揽全县政务。隋县令 任期三年,政绩优者可升迁。令下有县丞、县尉辅佐。后改尉为正,旋改正为户曹、 法曹分掌其权。隋炀帝废除州总管,终于解除了四百余年的军阀政治,使县制排出了 武将的干扰。隋县制始创县官吏回避制度。隋的县制集魏晋南北朝之大成,并为唐代 县制奠定了基础。 唐代分县等级为京县、畿县、望县、紧县、上县、中县、中下县、下县八等。盛 唐时有县一千五百七十三个。唐县机构组成比前代更加精细,这里就不一一细说。唐 县制行政区划大小适中,便于管理。唐县专设田正,管理农桑,并且更加注重官吏的 考绩。中华文明至唐大放异彩,县制内容也相当完备,并为宋代县制奠定了基础。 o ( 唐) 魏徽:隋书百官志, 6 一、时代背景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地方节度使拥有地方的财权、兵权、官吏任免权,致使, 武人专权,地方权力过大,形成“弱干强枝 的局面,最终导致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 面。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混战不休。五代时期,地方县级行政组织多为地方藩 镇所控制,地方节度使多选亲信为县的镇将,镇将开始的职责为维护地方治安,抓捕 盗贼,后来凡县公事均由镇将处理,县令佐如同虚设。五代时期,节度使、镇将多为 武夫、悍将,其依仗武力发扬跋扈、称霸一方,地方县级政府如同虚设。并且五代时 期长期征战,统治者对地方县令佐的选拔任用不重视,地方县令佐多为碌碌无能之辈, 地方县政可想而知。 宋建立后,最高统治者深知唐末以后藩镇、军阀割据对中央政权的威胁之大。据 长编记载:“初,上( 指宋太祖) 既诛李筠及重进,一日,召赵普问日:“天下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 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日:“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 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 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日:“卿无复言,吾已喻矣。 可见 宋代统治者,深知藩镇割据的危害,为不使宋成为五代后又一个短命的王朝,吸取前 代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如:派中央朝中文臣 到各地做知州、知县,管理地方事务;派转运使管理各地财务等措施。宋代地方行政 高级长官,多由皇帝直接任命朝臣担任,县官也多由京官幕僚担任。 由此,收地方权力归中央。历代地方分权分制的局面不复存在。由此可知,宋代 县制虽有沿袭前代,但改革颇多,县制组织结构相对简化。 二,宋代县的设置基本状况 宋代县的设置大致见下图 : o ( 宋) 李焘t续资治通鉴长编。 。参见马玉臣;从县的密度与官民对比看宋代冗官,载河北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6 期。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朝代时间( 年)县数( 个)备注 元始二年( 公元 西汉 15 7 7 据统计甲表8 9 ( 页2 8 0 ) 2 年) 东汉永和五年( 1 4 0 ) 11 6 0 据统计甲表8 ( 页2 6 ) 累计而得 l2 5 3 或 隋大业五年( 6 0 9 )县数,据统计甲表8 9 ( 页2 8 0 ) 12 5 5 贞观十三年 14 0 8 ( 6 3 9 ) 县数,据统计甲表8 9 ( 页2 8 0 ) ;其中 元和年间县数1 4 5 3 ,据马端临文献通考 唐天宝元年( 7 4 2 ) 15 7 0 卷一o 户口一( 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页1 1 1 ) 所记。 元和年间( 8 0 6 14 5 3 至8 2 0 ) 县数,宋史卷八五地理一( 中华 建隆元年( 9 6 0 ) 6 3 8 书局1 9 7 7 年版,以下略,页2 0 9 3 至9 4 ) 记之为6 3 8 、l0 8 6 :而曾巩曾巩集卷 开宝末( 9 7 6 ) 10 8 6四九户口版图( 中华书局1 9 9 8 年版, 页6 6 3 ) 为6 3 0 、1 8 0 6 , 县数1 2 2 6 ,据宋史卷八五地理一 太宗初统一 12 2 6 ( 页2 0 9 3 至9 4 ) 所记,以太祖开宝末1 0 8 6 ( 9 7 9 ) 加新得三政权所辖1 4 0 县。 县数l2 5 0 ,据包拯包拯集校注卷三论 庆历八年 12 5 0 冗官财用等( 黄山书社1 9 9 9 年版,页 ( 1 0 4 8 )1 4 0 ) ;长编卷一六七,皇祜元年十二 月末页4 0 2 6 。 县数1 2 5 0 ,据长编卷一八六,嘉祜二 嘉祜二年 12 0 0年七月辛卯,页4 4 8 4 ;卷四六八,元祜六 宋 ( 1 0 5 7 ) 年十二月乙卯,页1 1 1 7 7 。此是约数。 县数1 2 6 2 ,系推算得之。据王存 :元丰九 域志序( 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以下略, 页1 ) 元丰初县数为1 1 3 5 ;而熙宁元年至八 治平末( 1 0 6 7 ) 12 6 2 年,并废县1 2 7 ( 据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 卷三三并省州县,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页4 2 4 ) ,二者和得之。 元丰初年 11 3 5 县数l1 3 5 ,据 甲表8 9 ( 页2 8 0 ) 。 ( 1 1 0 2 ) 县数7 3 3 ,据宋濂 元史卷九 职官l l 之7 6 。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 、宋代知县设置 唐末,地方县级长官县令、长多为藩镇节度使 央政府批准。至五代时,地方州县官多为地方藩镇节度 身,凭借军事力量与中央抗衡。宋初,最高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对地方 州县的控制,多派朝京官多派朝京官“权知某县事 ,称“知县 。如:监察御史王 佑权知魏县事。又如仁宗皇枯二年二月诏“雄州归信,容城知县,自今罢差京朝官, 其令本路转运司举武臣有才勇及晓两地民情者为之。所谓知县意为“知某县某事 , 是由朝廷派到地方某县管理地方政事,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知县制度在唐代已有先例:裴克谅权知华县令事。但是唐代的知县多指本不是某 县县令而令其管理该县事务,而与县之正官县令加以区别。五代时,最高统治者,为 了惩治地方武将做大,加强对地方州县的控制,就开始派朝中文臣京官到地方知某州、 某县事。简称知州、知县。宋代推广知县制度,在人口众多、经济富裕、地理位置重 要的县,多派朝京官“权知某县事 ,称“知县”而经济薄弱、人口稀少的县多选用 一般人为县官称为县令。如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 对于地方县级长官的任期,唐代刺史县令以四考为限,间或宜至五考。圆五代时 历朝皇帝,曾多次下诏,要求幕职州县官以三年为限,因连年战乱,诏令并没有得到 认真贯彻执行。宋代,大部分时期知县( 县令) 为三年一任,个别地方京官任知县时, 为两年一任。宋代地方县级长官的任职较前代有所简短。 知县制度是宋代县制的重要特色之一。知县作为地方县级长官多由中央直接委 派,使中央对知县的德才品行有很好的把握,既有利于知人善任、人尽其能,德化教 善,安定繁荣一方,又有利于完善对地方县级长官的管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知县 制度解除了节度使对地方县级长官的控制,有效地抑制的藩镇割据对中央的威胁。知 县任期较前代较短,县级长官调度频繁,有有效的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一 2 、宋代知县( 县令) 的等级 宋代知县( 县令) 的等级多根据县的等级而定。所以知县( 县令) 的品级在宋前 期规定为,赤县令正五品( 开封、祥符县) 三京畿县令正六品上,诸州上县令从六品上, 中县令正七品上,中下县从七品上,下县令从七品下。 如太祖建隆四年六月诏,监 察御史( 宋初正八品上,元丰后从七品) 王枯知魏县,屯田员外郎( 从六品上) 于继徽知 o 宋会要 职官伯之孙 ( 唐) 魏徽。隋书百官志 o ( 宋) 孙逢吉l 职官分纪卷4 2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临清县。元丰新制,京畿县令从八品,县令正九品。圆元佑时官品又定为,开封府两 赤县令正七品;开封府畿县令,三京赤县令,三京畿县令正八品:诸州上、中、下县 令正九品。 南宋时又恢复至元佑制。 ( 二) 知县( 县令) 的职权 因知县( 县令) 是县级长官,县级诸佐官及各色吏人都在县级长官的领导下工作, 作为县级长官的知县( 县令) 负全责,因此县级长官的职权各县级政府的职权重合。 故知县( 县令) 的职责将在下一部分县级政府的职能的中详述。 ( 三) 知县( 县令) 的选授 1 、知县( 县令) 的任职资格 唐代由于科举取士人数较少等原因,地方县令、长的出身较杂,科举、门荫出身 的较少,而军功、流外、杂色如流的较多。总体来说,地方县令、长的文化素质不高, 德化教民的能力不强。而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地方县令、长多为武人出身,又加上 五代连年征战,统治者对地方县令长的选拔重视不够,五代末宋初,地方县级长官的 多为素质偏低,碌碌无为之辈,地方州县社会治安恶化,民不聊生,经济发展缓慢。 宋初,吸取前代教训,对知县的任职条件条件较严,一般既要求出身、考任,又 要求的德行、才能。宋代科举取士人数比唐代大幅提高。宋代知县、县令的选任,基 本以科举取士为主要渠道。大批具有卓越才华的人士,被任命为知县。宋太宗时,天 下初定,百废待兴,县级长官的除授多考虑其才能。曾下诏“诸道使者,察部内履行 著闻,政术优异,文学茂异者,州长吏择判司、簿尉之清廉明干者,具名以闻,骤召 引对授之知县。 仁宗时,官吏选任制度已比较完善,知县( 县令) 的任职更强调 举主,举主成为知县( 县令) 的重要尺度。天圣七年( 1 0 2 9 ) 十月规定为“判司、簿、 尉有出身三考,无出身四考,有举主二人,廉勤干济,无赃私罪,堪充县令。已是令 录七考以上与职官知县;不及七考与大县令 。 仁宗、神宗朝,对知县( 县令) 的 举荐程序和人数严加限制。皇枯二年( 1 0 5 0 ) 六月诏:举官为县令,自今、河北,陕西转 运使副,岁各举十二人,提点刑狱各六人;河东、京东西、淮南转运使副各十人,提 点刑狱各五人;两浙、江南东西、福建、荆湖南北、广南东西、益、利、梓转运使副 各四人,提点刑狱各四人。夔州路转运使副四人,提点刑狱三人、六路制置发运使副 o 宋会要职官4 8 之2 5 。 。宋会要职官8 之3 。 9 ( 宋) 孙逢吉:职官分纪卷4 2 。 o ( 元) 脱脱等:宋史卷1 6 0 选举6 。 o 宋会要职官4 8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各六人;府界提点刑狱三人:知开封府并诸州府、军、监各一人,仍止得举所部官。 神宗熙宁四年十二月,又规定了各路提点刑狱每年可以保举判司簿尉充县令:京东、 京西、河东、淮南路:县令五人。两浙路:县令四人。成都府、梓州、江南东西路:县 令四人。福建、利州、荆湖南北、广南东西路:县令二人。夔州路县令二人。圆由以上 可见宋代对县级长官的选拔任免的规定很严密,这也保证了宋代知县的人才质量。 宋代的知县( 县令) 的选任制度是宋代官员选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宋代开 始,科举取士成为地方县级长官的主要出身途径。宋代还建立了一系列严密的地方知 县选任制度。知县( 县令) 的选任方式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有多种方式。这一制度有 利于国家选拨人才,所以大批的贤能人才被选为知县,因突出的政绩,有被提拔京城 成为一代名相、名臣。如改革家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辙、杨万里,一代名臣 寇准、包拯等等。知县( 县令) 的任职资格制度,在当时是比较进步的,它为候选人 提供的均等的机会,有力地选拔人才,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治国安邦的道路。 这极大地巩固了宋王朝的统治。宋代的知县( 县令) 的选任制度在我国县制史有着里 程碑的作用。 但是,到了南宋时这一用人制度出现了弊端,资格用人的选官制度,过度的重视 资历、年限、考任,缺乏对官员的才能和政绩的考核。这就压抑了一部分的有才之士, 官场出现了循规蹈矩,不思进取的风气。 2 、知县( 县令) 除授制度 五代时期,因地方州县都为藩镇节度使控制,地方县令、长多为节度使奏辟,然 后由中央任命。这种除授制度使地方县级长官多为藩镇控制,不利用中央对地方的管 理和控制,也不利于地方的安定和发展。 宋代县级长官的除授,吸取前代教训,在沿袭前代的基础上,大为完善。宋代知 县的选任有以下几种途径:吏部铨选、宰相府堂授、本司长官奏辟等途径。京朝官、 选人、大使臣、三班使臣、试衔官等文武官员均各可以担任。知县( 县令) 的主要除 授机关为吏部,但是繁难大县则由宰相府堂除。宋初,京朝官外任知县多由中书门下 注授,不经吏部。宋太宗时,为限制宰相府的人事权力,设置京朝官差遣院( 后并入 审官院) ,掌管考校外任京朝官的政绩与过失,分拟内外之任而奏之。审官院掌管了 西(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眷1 8 8 宋会要选举船 1 2 相府堂除。元丰八年八 月诏“繁剧去处、重法地分,吏部所用知州、通判、知县,并在京库务、寺、监、承 胭六十余处,并归中书取旨选差。 在元枯三年( 1 0 8 8 ) 十一月划分“在京堂除差遣 和“在京吏部差遣 的范围时,开封、祥符、咸平、尉氏、陈留、襄邑、雍丘知县案 胭,即由中书省差注。太康、东明、考城、长垣知县,并吏部差。 南宋时,为了 提高地方县级长官的地位,规定:不任知县者,不得担任监司和诸司郎官。宋代本司 长官奏辟也是知县( 县令) 的除授途径。如宁宗嘉定三年十一月尚书省札子“四川监 司、帅臣,应沿江边知县,四选通差去处,非武举出身,不许注授及破格奏辟。” 宋代知县( 县令) 的奏辟制是吏部差注制的补充。为了弥补吏部差注制规则死板 不足,部分知县( 县令) 出缺后,允许监司等根据实际情况依吏部的条则奏辟。奏辟 是地方长官根据具体实际,自行物色人选充职要任的二项制度。知县( 县令) 的奏辟 制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边远偏僻的小县,合格除授官员不愿就任的,允许地方 长官自行奏辟。如,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命自今极边知县( 县令) 缺官,专委本州 守臣奏辟,毋得仍旧权摄 。 淳熙十二年( 1 1 8 5 ) ,两广县令3 6 处,四川县令2 0 处, 在吏部和转运司定差皆物色不到合适人选后,便令经略司、转运司共同奏举“经任无 赃私过犯人,不以其他拘碍,辟差一次。 二是有特殊任务、繁难之县。如榷茶区 的县级长官允许三司或茶马司辟奏。如李仲僵曾“从三司之举“知蕲州蕲春县兼监 马茶场 。丁某则由“三司举知舒州太湖县,兼榷茶禁。 又如四川主要产茶区的名 山、永康、绵谷、顺政、依政、昭化等县的知县,许茶马司奏辟。南宋绍兴七年( 1 1 3 7 ) 复设茶马司,产茶州县的通判、知县,依旧许茶马司奏辟。 另外,宋代地方有驻军 的县,一般差武臣出任知县。武臣知县一般衔带兵马监司。 宋代知县的除授制度,基本上做到了“因地制宜,人尽其用,很大程度上提高 了地方县级行政长官的从政管理能力,从而有力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 定。 o 参见菌书梅: 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4 8 页。 9 ( 宋)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 5 9 。 口( 宋) 李焘: 卷1 6 0 选举6 。 9 宋会要职官4 8 之1 8 。 毋(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 8 9 。 毋参见苗书梅:宋代官员的管理和选任制度,河南大学出版杜1 9 9 6 年版,第1 8 5 1 8 6 页。 1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四) 知县( 县令) 考核和督察 l 、宋代知县( 县令) 的考核制度 考核制度,在古代称之为考课制度。考核制度是国家对官吏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 宋代的知县( 县令) 的考核制度沿用前代,并有所完善。宋代吸取了唐末、五代藩镇 割据作乱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尤其注重对官员的考核。 宋太祖时,以循名责实为指导,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