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管理模式.pdf_第1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管理模式.pdf_第2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管理模式.pdf_第3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管理模式.pdf_第4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管理模式.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社区矫正制度是我国当前司法改革中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它的完善必须通 过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现有的社区矫正制度和指导其运行的相关理论,立足于我国的现 实国情,在总结国外社区矫正先进立法技术的基础和代表模式的前提下,深入探究我国 社区矫正的历史脉络、成长环境,并对其进行分析、考察和尝试,运用法治进程中的宏 观视野和动态发展的眼光,对我国目前社区矫正加以分析和研究,使国家主义的刑事司 法理念向人本主义的刑事司法理念转变,促进恢复性司法的顺利成长,为制定更加科学 有效的刑事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以期维护法律的正义和社会秩序的平衡。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系统介绍了社区矫正的理论框架,对 社区矫正理论基础及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总结,从人类文明进步中非监禁刑学说的兴起与 发展到社区矫正理论、制度的诞生和飞跃性的成长以及其产生的意义。第二章阐述了世 界各国现行的关于社区矫正的立法状况和制度,笔者以社区矫正的实施主体为跳板,对 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罗列与分析,概括了其具有的各自特点和产生的效果,以 期能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有所裨益。第三章论述了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历史沿 革、发展现状及影响其发展的优劣因素,对我国发展中的社区矫正进行了现实分析,并 提出了相关问题。第四章探讨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可行性,主要介绍了 笔者设想的我国社区矫正机构的设置并提出了关于社区矫正队伍建设的一些想法,以期 对我国社区矫正理论和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社区矫正,非监禁刑,实施主体,政府主导 a bs t r a c t c o 舢u m t yc o r r e c t i o nb e l o n g st oo n eo ft h ef a s t e s tg r o w i n gs y s t e m sd u r i n gt h ec u r r e n tj u d i c i a lr e f o r m i nc h i n a t oe n s u r e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i ns u c ha ne n d ,i ti se s s e n t i a lt o ,o nt h eo n eh a n d ,l e a r na n dd r a w l e s s o n sf r o me x i s t i n g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s y s t e m sw o r l d w i d ea n dt h er e l e v a n tt h e o r i e s ,a n do nt h eo t h e r h a n d ,b yf o u n d i n go n r e a lc o n d i t i o n so fc h i n aa n da d v a n c e dl e g i s l a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sa sw e l la st y p i c a lm o d e s b e y o n dc h i n a , t oc o n d u c ta n a l y s i so fi t se v o l v i n gh i s t o r y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b yw a yo fr e s e a r c h e so n c h i n a s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s y s t e mf r o mam a c r oa n dd y n a m i cv i e w , i ti so f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t r a n s f o r mt h e c r i m i n a lj u s t i c es y s t e mo ft h en a t i o n a l i s t i cn a t u r et ob eh u m a n i s t i c - o r i e n t e da n dg u a r a n t e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r e s t o r a t i v ej u s t i c es y s t e m ,w h i c hw o u l dp r o v i d et h e o r e t i c a lr e f e r e n c et om a k ec r i m i n a lp o l i c i e si na m o r es c i e n t i f i cw a yt oe n s u r el e g a lj u s t i c ea n ds o c i a lo r d e r t h ep r e s e n tp a p e rm a i n l yc o n s i s t so ff o u rs e c t i o n s c h a p t e ro n ei n t r o d u c e sa n ds u m m a r i z e sr e l e v a n t t h e o r i e sc o n c e r n i n gt h e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 ,w h i c hg e n e r a l l yc o v e r s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e v o l v e m e n to ft h e n o n - c o n f i n e m e n tp e n a l t i e sa sw e l la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s y s t e m c h a p t e rt w of o c u s e so nl e g i s l a t i o ns i t u a t i o n sa n ds y s t e m sr e l a t i n gt ot h e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a r o u n dt h e g l o b e ,w h e r et h ea u t h o rp r e s e n t sa n dc o n d u c ta n a l y s i so fc e r t a i nt y p i c a lm a n a g e m e n tm o d e sa n dp o i n t so u t t h er e s p e c t i v ef e a t u r e sa n di n f l u e n c e s ,谢吐la na i mt oo f f e r i n gp o s i t i v er e f e r e n c e st o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 t h e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s y s t e mi nc h i n a c h a p t e r1 1 m s t a t e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a n dr e l a t e da f f e c t i n gf a c t o r so ft h e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s y s t e ma n df i g u r e so u tc e r t a i np r o b l e m s 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s y s t e mi nc h i n a c h a p t e rf o u re x p l o r e so nt h ef e a s i b i l i t yo f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 l e dm u l t i - p a r t ym a n a g e m e n tm o d e ,w h i c h i ng e n e r a lp r e s e n t st h ea u t h o r si d e aa n da s s u m p t i o n a b o u to r g a n i z a t i o ns t r u c t u r i n gw i t hr e s p e c tt ot h e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i nh o p e so fm a k i n gc e r t a i n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t o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g r o w t ha n dp r a c t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s y s t e r n k e y w o r d s :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 ,n o n - c o n f i n e m e n tp e n a l t y , s u b j e c t ,g o v e r n m e n t - l e d i i i 引言 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世界刑罚发展的轻刑化趋势,以及面对传统监狱行刑的种种 弊端和局限,法治国家一直没有间断过对刑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社区矫正就是在这种 社会刑罚思想和行刑制度的发展中诞生的一种对犯罪人的处理方式。 社区矫正的概念来源于英美法系国家,它相对于监禁矫正的行刑方式,是指将法律 规定的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犯罪份子置于社区之内,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 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帮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行为 习惯、犯罪心理并执行刑罚的活动总称。 从现行刑罚制度来看,我国的社区矫正有自己的体系和特色,但是与国外情况相比, 在立法层面、制度构建等方面都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我国目前仍处于以监禁刑为主的 阶段,无论是在管理体制、矫正对象、矫正方法方面,还是法律保障等方面都存在着很 大的差距。2 0 1 1 年2 月2 5 日的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八对社区矫正来说具有里程碑式 的意义,但它将社区矫正入刑却并没有明确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也没规定社区矫正的 具体内容。以前,管制、缓刑等非监禁刑由公安机关来执行,2 0 0 3 年以来,社区矫正的 试点工作却都是由司法行政部门来承担,修正案八未明确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极 有可能造成社区矫正的实施主体不明确,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相互推卸责任,不利 于社区矫正的良性施行。 笔者看阅大量相关资料,力图打破现有格局,从社区矫正的法理基础和社会意义 出发,力图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的现状,从社区矫正的实施主体为着力点,找到一个以 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管理模式,以期能对社区矫正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社区矫正的理论框架 一、社区矫正的理论框架 ( 一) 社区矫正概念的界定 首先,社区是社会生活的一种高级形态,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 痕迹,“人类社会在由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演变中,形成了人 类漫长的社区生活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曾在1 8 8 7 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在我国,“社区 一词最早是费孝通先生从英文“c o m m u n i t y ” 翻译过来的,进而成为我国社会学的通用术语。 关于“社区 的概念,据有关人士统计,其定义有一百多种,可见众说纷纭。民政 部2 0 0 0 年发布的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认为,社区是指“聚居在 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共同生活体”。我国目前“社区的政治色彩仍旧 存在,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仍旧比较薄弱。学界关于社区有以下观点,( 1 ) 社区必须具 有一定的地域空间。( 2 ) 社区是人群活动为基础的,其中人群的多少、疏密程度及人 员素质为考察社区的重要方面。( 3 ) 相对封闭区域共同生活的人们基于一致的利益、 面临的相同问题,为彼此的需要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它活动,在共同的生产生活过 程中产生了自身的行为规范及行为意识,形成了对同一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在我国汉语语境下矫正的意思是匡正、纠正和改正。“矫正 一词被引入司 法领域开始于西方国家,就世界范围来看其已成为国际社会司法领域的重要概念。顾 名思义,矫正一词在刑法领域就是对犯罪人的矫正,对服刑人员的不良心理和恶习进 行改变。“矫正”一词在我国刑法理论研究和刑罚执行方面都己成为专业概念。 社区矫正是指在社区生活内对犯罪分子进行矫正,它与监禁矫正是相对的,就是对 没必要进行收监执行的罪犯,采取将罪犯置于社区中进行矫正的一种刑事执行活动。 对于我国来讲,社区矫正属于“舶来之物”,过去在法律层面一直没进行明确的规定, 2 0 11 年2 月2 5 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八) 才将社区矫正制度明确的列入刑法法 条,给我国正在进行的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根本上的法律依据。 国内外学者对社区矫正概念一直存在不同看法,目前主要有地点说、性质说、功 。郑杭生杜会概论新编【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 9 8 7 :2 7 6 3 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能说、对象说等等。较为典型的观点如:1 、社区矫正是对服刑人员在一定区域中进 行改造的一些措施,该社区是指服刑人员实施犯罪之地或是服刑人员居住之地的社 区:2 、社区矫正就是“对犯罪人实施的非监禁计划;3 、凡具有减少服刑人员与社 区疏离功能的矫正措施都应纳入社区矫正的范畴 :4 、广义的社区矫正是指任何涉及 在社区开展的非监禁的各种制裁与措施的执行与矫正活动,其内容除了包括对非监禁 刑的执行与矫正,还包括劳动教养、收容教养制度以及社区执法等等;5 、狭义的概 念是指严格限定适用对象的非监禁刑的行刑与矫正。我国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目前主 要包括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的以及被剥夺政治权 利的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这五种类型的人都是因为犯罪而受到了刑罚处罚, 或者被适用非监禁刑,将其具体的归为社区矫正的对象范围,这样十分便于开展对这 些犯罪人员的执法工作。而从长远的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来看,将劳动教养、收容教养 以及将一些行政拘留转为社区服务的工作纳入到社区矫正中来也符合文明的发展和刑 罚的进步。 ( 二) 社区矫正的特征 综观世界各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因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具体的社会现实情况不 同,其自身的社区矫正制度也各不相同,但基本的普遍共性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基本特 征: 第一,刑事制裁性。社区矫正在我国是作为刑罚执行方式存在的,而刑罚的执行 以刑事制裁性为首要特征。被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要受到执行机关的监督和改造教育, 公民权利和人身自由也要受到限制,这体现了制裁、刑罚的特点,正是由于社区矫正是 一种刑事制裁,因而它必然包含着对犯罪人的惩罚性。在我国现行法律的框架内,社区 矫正的惩罚性具体表现为:( 1 ) 社区矫正对象要服从管理和监督;( 2 ) 社区矫正对象的 人身自由和行动受到一定限制;( 3 ) 社区矫正对象不能行使一些权利;( 4 ) 社区矫正对 象必须履行一定的法律义务。 第二,非监禁性。这一特征主要是相对于监禁刑罚而言的,也是区别于监禁刑的 根本的特征。社区矫正的执行,与在监狱中执行的刑罚不同,矫正的对象不再是关押在 b r a n h a n l y n ns a n dm i c h a e ls h a n d e n ,t h cl a wa n dp o l i c yo fs e n t e n c i n ga n d o c r e c 6 0 n s , t h o m s o nl e a r n i n g , 3 ,4 4 t 郑泽霞,吴宗宪。澳大利亚社区矫正概况”【j 犯罪与改造研究2 0 0 5 ,9 转引自林茂荣,杨士隆犯罪矫正原理与实务【m 】11 9 9 8 :2 4 。王顺安刑事执行法学通论【m 】群众出版社二0 0 5 :4 3 4 4 一、社区矫正的理论框架 高墙之内,而是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对象放入到社会,使他们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得到有效 的改造和教育。 第三,社会参与性与专业性并重。社区矫正是一项需要社会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 工作,社区参与是一种多方面的互动过程:一是指犯罪人的社区参与,即社区矫正的对 象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活动;再者是指广大的社区人员对罪犯带有善意的矫正和改造。 而在社区矫正中专业性的特征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对罪犯心理方面的矫正工作,需要有 多种知识背景的工作人员来承担,进行专业深入的教育和沟通改造,这就要求要充分利 用社会丰富的人才资源开展社区矫正。 第四,人道主义特点。对罪犯的人道主义关怀在目前国际惩罚领域有很强的呼声。 人道、和缓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是相适应的。社区矫正就体现了这种法律执行 的人文关怀,在社区矫正的法律执行秩序内,我们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改造己不再建立在 以报应刑为目的的传统意识下,不再以惩罚犯罪人为刑罚的目的,社区矫正关注的是罪 犯的改造和矫正,使那些误入迷途的对象尽快醒悟,早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在矫正 过程中,将他们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看待,多表现为对他们的教育和矫正,而非是严厉的 惩罚。 第五,矫正成本的经济性。如果将任何服刑罪犯不加区别投放到监禁场所进行惩治, 不仅要耗费巨资建造监禁场所设施,还要持续投入资金以供给服刑人员并支付监管人员 的工资和福利。在执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社区矫正的合理开展可以减少纳税人负担, 节省社会成本,比监禁刑实施起来更加的经济。节省的资源可以用于预防和打击各种违 法犯罪活动以及用于全民社会保障、教育等领域,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文明和进步。 第六,社区矫正的生活性。服刑人员在“高墙”内的监禁刑更多是通过剥夺犯罪人 的人身自由,使被害人及其家属在精神上获得抚慰,同时也对社会秩序进行维护。但是 服刑人员与家人、社会长期隔离,“高墙”内的消极心理及罪犯之间的交叉感染等因素 不利于服刑人员的转变。而社区矫正不脱离社区生活、社会生产的改造方式,不仅有利 于避免“高墙 内的消极因素,还使服刑人员的家庭孩子及生活得到照顾从而降低了其 与社会对立的仇视心理。并且,通过对社区人员的服务、对被害人的劳动赔偿能使社会 和被害人的损失得到有效补偿,使服刑人员更容易获得社会和被害人的接纳与谅解,便 于社会秩序的恢复。 5 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第七,社会秩序的和谐性。监禁刑对于制止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性的 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长期以来监禁刑的负面效应也很明显,监禁刑彻底限制服刑 人员的人身自由,长期隔绝服刑人员与外界的联系,造成了服刑人员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脱节,使其不易重新融入社会生活,或被生活遗弃,或更加仇视社会,利用在监狱学 习的犯罪技能继续危害社会。事实证明,社区矫正能最大程度的避免服刑人员与家庭、 社会的割裂,孩子失学、老人无人赡养等犯罪活动导致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也能得到有效 控制。简而言之,社区矫正有利于破碎的社会秩序恢复和重建,能对整个社会关系的和 谐稳定产生深远的积极意义。 ( 三) 社区矫正的起源与发展 社区矫正的萌芽可追溯至1 8 世纪后半叶英国监狱改革家约翰霍华德提出的反对 监狱非人道化刑罚的监狱改革理论。社区矫正的实践自1 8 4 1 年美国波士顿市约翰奥 古斯塔的缓刑初现,到1 9 7 3 年的美国明尼苏达州正式颁布的世界第一部社区矫正法, 社区矫正历经了一条从出生到顶峰的再到日益理性化的运用之路。现如今,社区矫正 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已经在西方的法律制度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并对人们的生活方 式和价值观起到愈发深刻的影响。 1 非监禁刑学说的兴起与发展 纵观人类漫长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刑罚与人类文明总体上呈现的是一种同生状态, 对人类的生活发展起到重要的规范作用。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刑罚也伴随着人类 的文明逐渐由残忍性向人道性发展,由于人们对刑罚效果认识的提高,人类开始积极寻 求更加符合理性的刑罚方法。欧洲是人类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法治国家的建设和社会 文明的进步要远远早于其它地区和国家,这就给非监禁刑学说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肥沃 的土地。经过长久的探索与尝试,非监禁刑因其人道、文明的刑事制裁特点,被欧洲国 家作为刑罚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普遍适用,欧洲一些国家的刑罚适用模式也逐步完成 了以监禁刑为主向以非监禁刑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到了2 0 世纪下半叶,监禁刑的弊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由于监狱的隔离性使 服刑人员与社会之间基本处于隔离状态,这就使监狱矫正对象在长期自闭中丧失了自信 心、进取心,使其心理及生活观念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差距加大进而彻底断裂。并且,在 t 陈秉彰,陈信木道德社会学【m 】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 9 8 8 :3 3 6 6 一、社区矫正的理论框架 监狱的服刑经历往往成为服刑人员一辈子挥之不去的污点,容易被人们歧视而不能正常 的融入社会生活。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个自杀老人老布就是监狱这种严格监禁刑 产生问题的典型写照,对一个社会无害的人长期关押使他离开监狱后无法正常生活,最 后只能终结自己的生命。同时,监禁刑的经济成本是非常巨大的,为了限制监狱矫 正对象的人身自由,国家需要兴建很多监狱,提供监管设备,配备监管人员,为 其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等。这不过是国家执行监禁刑所投入的直接成本,其间接耗 费经济成本更是远远超过直接成本。因此,监禁刑作为刑罚的执行方式,是以投入巨大 的社会成本为代价的。人们在对监禁刑的不断质疑中逐步认识到,监禁刑已经无法满足 矫正罪犯时代要求的同时,还耗费着巨大的社会资源。 社会的整体认识而言,也因为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在刑事司法领域无论是司法工 作者,还是普通群众,都深刻意识到,严厉的刑罚是不文明且非人道的,会带来诸多的 弊端和隐患。因而努力去寻找人道的、文明的制裁方法就成了人们自然选择的必然,非 监禁刑的出现其实也就是顺应历史潮流而进行选择的必然结果而已。在司法实践中,基 于欧洲人权观念的发达和法律制度的完善,非监禁刑的开展运用,并没有出现大的障碍, 司法者主要考虑的就是怎样设计出最为符合人性利于罪犯矫正的非监禁措施,人道是其 宗旨,矫正犯罪人是其目标。非监禁刑种类的设计和执行都是围绕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的, 因此,非监禁刑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对刑罚的深入认识的 基础上产生的。 人类刑罚制度从肉刑到监禁刑再到非监禁刑的发展脉络表明了人类惩罚犯罪行为的 模式在逐步变化,刑罚制度不能将其目的局限于惩罚犯罪人,而应该以让犯罪人员顺利 回归主流社会为其最主要目的。同时,刑罚制度的变革还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是随人类 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不光要从刑罚执行的角度看 待社区矫正制度,还要从人类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深入探究社区矫正制度。 2 社区矫正的快速发展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人类应对犯罪行为的过程的话,其主要经历了以肉刑和生命刑 为主的阶段、以监禁刑为主的阶段、从以监禁刑为主向以非监禁刑为主的过渡阶段三个 发展时期。1 8 世纪前的西方社会以肉刑和生命刑为主,这两类刑罚基于同态复仇原则而 存在。监禁刑则是伴随启蒙运动的发展,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而兴起,由最初对肉刑执行 。吴宗宪非监禁刑研究【m 】中圈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 0 0 3 :9 6 7 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前的羁押措施发展起来的。因此,相对肉刑和生命刑,监禁刑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进步的 “人道主义”价值理念。同样如此,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人道主义的认识也在不断 深化,监禁刑的非人道性也愈发引起人类社会的关注。美国著名犯罪学家格雷沙姆赛 克斯( g r e s h a m s y k e s ) 在其囚犯社会中认为,监禁刑剥夺了犯罪人的异性关系、自 主性、安全感及人身自由等,而此类剥夺都将对犯罪人身心造成损害,导致犯罪人回归社 会过程破裂,是对人道主义基本原则的违背。此外,监禁刑的“交叉感染”、矫正效果不 明显等缺陷也是无法克服的。在批判监禁刑的基础上社区矫正获得了长足发展,社区矫 正的实践源于美国波士顿市的约翰奥古斯塔对酗酒罪犯的志愿感化活动。在他看来, 法律不是以复仇为目的,而是为了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基于这样的价值观念,奥古斯 特向法院提出暂缓处分酗酒者,并由他进行保释感化的请求,经法院同意将酗酒者的判 决时间推延三周后,他通过个案工作的辅导方法改变被保释者与社会的关系及被保释者 的生存环境,当这些被保释者重返法庭再次接受审判时,大多都因为自身行为的改变而 获宽大处分。自此之后,在不断的实践和改进中,美国于1 9 0 9 年和1 9 2 5 年先后颁布了 犯罪人缓刑法和联邦缓刑法,标志着社区矫正制度的正式确立,意味着社区矫正 做为一项独立的司法制度开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社区矫正的发展史上 具有开创性意义,到了2 0 世纪7 0 年代,社区矫正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广泛适用。 ( 四) 社区矫正的意义 1 法理意义 法学理念始终是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类对自由、人权的追求是从 未改变的。从古典学派出现后,人道主义一直是刑罚进步深化的历史主流趋势,人道主 义反映在刑罚制度的各个环节。在刑事立法中,立法者要心系人权,要牢记“犯罪人也 是人”的概念,在构建各项刑事制度、刑罚种类及其执行方式的过程中,要尽力去避免 生命刑和终身剥夺自由刑罚的规定出现,应当尽最大可能地给罪犯以回归社会生活的希 望,使其能够接受一定惩罚之后,有希望重新回归社会。如果诸多刑事制度的设计使许 多的罪犯丧失了回归社会重生的希望,那么这种刑法将是不文明不人道的刑法。在刑罚 的执行中,人道主义精神要求禁止对罪犯施用任何形式残酷非人道的待遇,要求保障罪 犯生存、通讯、医疗、会见其近亲属等方面的基本人权。如德国学者曾指出,刑法人道 主义原则要求,刑罚的科处和执行必须考虑到被告人的个性,以便人道地对待,使其顺 8 一、社区矫正的理论框架 利地重返社会。我国的非监禁刑的司法实践,是在刑罚人道主义的影响下,刑事司法 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虽然非监禁刑使犯罪人承受了一定的惩罚,但它是最大程度地把 犯罪人所受的惩罚进行了降低,社区矫正在我国的顺利开展反映了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精 神和价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社区矫正制度正逐步完善起 来,对我国的刑事司法改革有着重大的法理意义。 2 社会意义 ( 1 ) 有利于行刑资源合理配置,降低行刑成本。监禁刑的成本高昂已经引起世界各 国的关注,这也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求助社区矫正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 国,监狱行刑的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相对较低,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的庞大,积少成多 也是一个不容小视的数目,以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监禁刑执行的费用已经为国家 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根据权威部门专家的估计:我国监狱每监禁一名犯人仅监狱运作 的费用,一年平均下来就要超过1 0 0 0 0 元,如果再加上监狱的建设资金,这个数额会超 过1 4 0 0 0 元,费用的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只会愈演愈烈。我国监狱目前的在押犯有 1 5 0 万人之多,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社会轻微犯罪也 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将大量对社会危害小的犯罪份子置于社区矫正 体系之内,能够有效降低社会成本,减轻财政负担,把有限社会资源用于打击和管理那些 必须通过国家强制力威慑的犯罪分子,矫正那些必须通过监禁措施才能改造好的罪犯, 如此才能合理的配置行刑资源,使刑罚的执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 2 ) 便于社会资源行刑充分利用。就当前刑罚的执行而言,改造罪犯的场所仍然是以 监狱为核心,监狱工作的安全和严谨就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强心剂,只有把严重危害社会 的犯罪人员囚禁起来进行劳动改造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安全感和信心。但是,大量对社 会没有威胁的缓刑犯和轻刑犯是否有必要也关押在监狱中呢? 一直以来,法律界也深刻 地意识到,只通过监狱的围墙来进行改造罪犯的工作是很苍白无力的,犯罪学研究阐明, 犯罪人拥有的家庭和社会资源,是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的重要基础和途径,是任何方式 都无法替代的改造力量,纯粹地通过监狱来改造罪犯,矫正效果是难以保证的。所以。 许多监狱充分利用亲情会餐、亲情热线、特困帮扶、离监探亲等多种形式对犯罪人员进 行教育,充分发挥亲情之间的亲和力、期盼力成为监狱执法一时的潮流。利用家庭和社 。张智辉刑法理性论【m 】j e 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 :1 0 1 1 0 2 9 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会资源为监狱执法营造温情环境来做为改造罪犯的一种途径对罪犯的改造起到非常好 的作用。但是,在监狱系统之内开展活动的次数毕竟是有限的,同时这种活动的开展会 为监狱的监管安全带来风险,也给监狱本已拘谨的经济条件增加了不小的负担。与其在 监狱围墙之内耗费资源去营造温情环境,还不如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服刑人员直接放 于其所熟悉的社区环境,让他们身处真正的温情环境中,如此以来就能够实现最佳的教 育改造效果。 ( 3 ) 有利于防止交叉感染。交叉感染本属于医学名词,是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 大量病人及医务人员聚集在一起,身上和器械上可能携有各种不同的传染病毒,在狭小 的诊治环境及设施中,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灭菌不彻底时,这些微生物就会通过诊治 护理措施传播,在病人和医务人员中间形成交叉感染。“交叉感染 一词很贴切的描述 了服刑人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在监狱内,大量各种类型的犯罪分子聚集在一起,对社会 的不满情绪会通过不良的心理暗示和语言交流彼此影响和加深,服刑人员在大量闲暇时 间还会相互学习和交流犯罪技巧,增加反侦察能力,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更加不稳定的 因素。我国监狱对监禁对象进行分类管理,监管措施严格有效,但监禁对象身处有限的 围墙之内,之间的相互见面和沟通是不能避免的,就像医院的交叉感染不可避免一样, 这种相互影响也就真实存在。而社区矫正模式下矫正对象所处的环境相比监狱来说,接 触的是健康积极的人群,学习的是正常的生活技能,这就可以有效的阻止负面因素的传 播,能够防止交叉感染的出现,避免了本来犯罪行为较轻的犯罪份子在监狱里得到犯罪 技能的二次培训,再次踏上犯罪道路。 3 实践意义 任何理论研究都是为了通过实践服务社会,社区矫正制度也不例外。社区矫正在我 国开始实施试点工作之后,得到社会上的广泛支持和国际上的积极肯定。社区矫正对被 矫正对象的改造效果非常明显,累犯得到明显控制,降低了以往服刑人员出狱之后给社 会带来的大量不稳定因素,为犯罪份子的再社会化做出了卓绝的贡献。监禁矫正与社区 矫正是相辅相成的两种刑罚执行方式,彼此的合理配置共同促进了司法的改革与进步, 在节约经济成本的同时也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生活环境。我国社区 矫正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我国刑罚理念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基于思想的进步和文明的进 步,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伟大举措。在社区矫正蓬勃发展的同时,不能与我国现实国情下 的整个刑罚体系相脱离,在实践中,不但要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勇于改革和探索, 1 0 一、社区矫正的理论框架 又要讲究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立足于中国的思想传统和现实国情,走一条有中国特色 和建立在中国社会基础之上的社区矫正发展之路。实践证明,通过在我国社区矫正工作 的尝试中总结经验是可行的,社区矫正对我国社会大局的作用是有利的,结合具体现实 的效果是深远的值得肯定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实践意 义。 二、国外社区矫正的管理模式及其评价 二、国外社区矫正的管理模式及其评价 就世界各国的社区矫正管理模式来看,社区矫正行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德 国、法国等国为代表的以法院为执行主体的执行模式,一种是以英国、日本等国为代表 的以行政机关为执行主体的执行模式。同时有的国家如美国这两种执行模式同时存在。 ( 一) 以法院为实施主体的管理模式 就社区矫正的上述主要两种模式而言,社区矫正的主要形式缓刑,现在一般国 家都在刑法中规定是让法院来执行的,负责缓刑监督的法院一般是原审法院,也有国家 规定是由被告人的一审法院负责,现就以法院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代表国家作简要阐述。 1 德国 德国的社区矫正适用的刑罚主要包括假释和缓刑。在德国的假释、缓刑的监督执行 由缓刑假释官负责的。缓刑假释官的职责主要是:( 1 ) 办理司法部委托的相关工作; ( 2 ) 向法院汇报各方面状况等。( 3 ) 为被缓刑假释人的就业、救济等提供咨询和帮助; ( 4 ) 对被缓刑假释人进行监督;( 5 ) 促使被缓刑假释人重回归社会;缓刑假释官对于 未遵守缓刑、假释条件的对象,可直接训诫,如果没有效果就可向法院汇报,由法官根 据具体情况决定期限或收监执行。在德国,大约有3 5 的社区矫正对象会再次入狱。缓 刑假释官的聘任也由法院进行,向法院负责,属于国家公务员队伍。在德国,法院和检 察院的司法行政工作都是由司法部负责,确切的讲,德国的假释和缓刑都是由司法部下 属的法院通过聘任缓刑假释官来具体负责对假释、缓刑人员的监督和管理,所以,我们 不能简单的认为德国的社区矫正就是由司法部管理的。在我国,法检系统与司法部是各 司其职的,因此,借鉴不能盲目的照搬、模仿德国做法,我们在借鉴德国社区矫正的时 候,还应该从以法院为实施主体的模式对照我国的法律体制去参照比较,完全的盲目照 搬是不可取的,会与我国现行的运行机制水土不服。 2 法国 在法国,社区矫正是由被判决人居住地法院的负责专门法官来负责的。法国的社区 矫正主要包括假释、缓刑、公益劳动等方式,每个大法院的专门执行法官负责执行裁判。 1 3 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执行法官经过最高司法会议的意见后,以法令来指定,任期三年。缓刑考验期内,被缓 刑人应履行的特殊要求之后由刑罚执行法官进行裁决,在考验期内,执行法官可随时做 出决定变更或取消监督对象的特定义务。如果被缓刑人没有完成特定义务要求,执行法 官有权作裁定并写明理由,将被缓刑人即刻押至监禁场所o 。由于假释人员应遵守的义 务与缓刑人员所规定的义务都太多相同,所以,假释也应有由专门的执行法官负责执行 监督 。 3 美国 美国的司法制度是典型的双轨制。社区矫正是指缓刑、假释、中间制裁等。基于联 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在美国各州有自己的一套制度措施,所以美国没有社区矫正专门 的执行机构。美国的缓刑就现状而言,成人缓刑主要有四种模式:有三十多个州由政府 的矫正局管理,六个州由州法院系统管理,六个州是由当地市县法院管理,四个州由市 县政府部门管理。支持法院管理者表示,法院对缓刑的责任比其他机关要大的多,在缓 刑的适用过程中,法院能对缓刑工作人员随时进行指导并采取及时措施,法院会更加相 信自己工作人员的信息汇报 。由于美国法院没有执行权,假释是由司法部下属的假释 委员会管理负责,由假释委员会负责假释的决定和监督,法院根本没有参与到假释的运 作过程中,因此法院也就不介入假释人员的管理。也就是说,美国的非监禁刑模式自身 特色是较为独特的,其法院没有全部参与到非监禁执行中,但其自身的独特是有可取之 处的。 ( 二) 以行政司法部门为实施主体的管理模式 1 公众保护模式 何谓公众保护模式,顾名思义,公众保护就是以公共安全为首要考虑,此种社区矫 正的就是以公众安全为立足点进行保护,该种管理模式不完全是着眼于罪犯回归社会的 目标。公众保护模式的代表国家主要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加拿大矫正的工 作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以公众安全的保护为基点,二最大限的避免限制犯罪人的自由, 三是扩大公众参与矫正工作的程度,公众安全是此三原则中最为重要的原则。加拿大的 刘强各国( 地区) 社区矫正法规选编及评价【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 0 0 4 :4 3 5 - 4 3 6 。 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罗结珍译法国刑罚总论精义【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8 :6 4 3 刘强美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务【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 0 0 3 :6 i 6 5 1 4 二、国外杜区矫正的管理模式及其评价 矫正当局表示,保护公众安全最佳途径就是使犯罪人回到社会,最大限度的降低重新犯 罪的出现,使其通过社区矫正变成守法公民。假释适用和开展社区矫正是实现再社会化 的主要途径。但是,必须对犯罪人进行严格区分。换句话说,即不是对所有的犯罪人可 以不加区别地予以假释。因为,按照保护公众安全的原则,是否对某个犯罪人假释,考 所要虑的因素是该人假释之后是否会对公众安全仍有危险。假释官依据此原则可以否决 恶性暴力犯罪、严重毒品犯罪、奸淫儿童犯罪等犯罪人的假释申请,让其在监狱服满刑 期。而在美国的1 9 8 5 年制定的综合犯罪控制法也有反映:刑罚目标并非回归社会, 而是惩罚和控制犯罪。以此种模式来看,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 1 ) 从适用对象来看,并不针对某类罪犯有严格限制。该种类模式差不多包括了 所有类型的罪犯,依是否会对社会公众安全造成危害作为标准而进行适用。如果是加拿 大,对有些犯有严重的罪行而判处较长刑期的犯罪人,只要判定他在社会生活中不会危 害公众安全都能够假释。然而许多制裁,主要的对象是短期刑犯和初犯,如间歇性监禁 等中间制裁方法,而监督严格的缓刑针对的则是被判处监禁刑的非暴力性犯罪。从会不 会再犯罪的角度来看罪犯的话,对初犯、累犯完全都可以实行社区矫正,只不过是根据 罪犯的犯罪类型将适用不同种类的社区矫正而已,如家庭监禁一般只适用于初犯,而不 适用于累犯,而缓刑、假释对累犯、初犯两者皆可。从这个角度看,澳大利亚是很独特 的,为了公众的安全,将适用对象直接排除了重刑犯。 ( 2 ) 从社区矫正种类来看,比较多样,以适应不同的矫正对象。根据社区矫正采 用的时间,可以看出分别是在刑事审判前、审判过程中以及在审判后的执行阶段适用。 而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具体的社区矫正种类。社区矫正种类主要有缓刑、假释、赔偿、 连续报告制度、家庭监禁、电子监控等。如美国的矫正种类:一是审前转处,即采用非 刑事方法的处理。将本应受刑事处罚但情节轻微的被告人,如果其能够完成法庭指定的 计划内容,那么对其的犯罪指控就会被撤销,避免而生的标签化作用。二是缓刑。在美 国刑罚体系中缓刑作为刑罚方法,也是替代监禁的行刑制度。三是假释。美国假释历史 可溯源于1 8 4 0 年麦科若奇的点数制。而1 8 7 1 年的美国纽约州的埃尔米拉教养院法 令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假释的正式立法。四是家庭监禁是让判处监禁刑期的罪犯不 在监狱机构内服刑而是置身于自己家中服刑,所谓家庭监禁。五是间歇监禁,既是半自 由处遇,是从有期监禁刑发展而来的新的罪犯处遇,是指罪犯在周期性的时间内必须在 监所服刑,其他时间能够参加社会正常工作、学习的行刑制度。 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 3 ) 有统一的社区矫正决定和执行机关。就美国和加拿大而言,对于社区矫正的 适用与否,主要取决于法院。若社区矫正的罪犯在考验期内重新犯罪或不遵守规则的, 法院有权适用监禁刑。在美国的个别州,缓刑考察官是法院任命的,但关于罪犯的假释 则全部由假释委员会来决定,加拿大、澳大利亚也都是这样。社区矫正的执行部门由矫 正局负责,属于垂直领导。美国联邦司法部下设矫正局,由其分管联邦的监狱和联邦的 社区矫正,联邦和各州之间无隶属关系,美国绝大多数州都设矫正局,负责管理州各的 监狱和社区矫正,两级的领导体系是垂直的。有的州基层的社区矫正办公室作具体分工, 有的则注重对服刑人监督和矫正服务;也有的是按罪犯的类型,根据社区工作人员所负 责工作的不同分为对财产型犯罪和酒精的犯罪以及性犯罪人员的管理。在美国,社区矫 正的执行管理机构中,缓刑犯的执行机构庞大,主要由矫正局管理,其设在司法部之下, 属于司法部下属的独立机构。 美国的司法部下设全国假释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联邦系统内罪犯的假释工作。而 美国的联邦制之下,各州的具体情况又稍有不同,很多州有自己的假设委员会,有些州 则将假释和缓刑合并在一起成立机构进行管理,在假释管理中实行专人负责假释犯的制 度,而一些州则将假释置于矫正局之下,让假释和缓刑都成为社区矫正的一部分。联邦 和各州都有各自专门的假释监督机构,负责对各自区域的假释监督和矫正工作。假释官 对被假释人员的履行情况予以监督,并拟定符合犯人情况的计划以便矫正工作进行。因 此,需要保持与犯人及其家庭、雇主等的密切联系,使得各方配合假释计划顺利进行, 假释过程中的假释计划也要根据罪犯的表现进行随时调整:另外,假释官必须充分发挥 社区资源,帮助其解决生活问题。 ( 4 ) 社区矫正的执行队伍及经费保障。社区矫正是一项复杂的刑事执法活动,并且 社区矫正工作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具有需要聘用高素质人员的需求,有了高素质的 人员才能组建高素质的执行队伍。在美国,警察的入门学历大多仅高中学历即可,但对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则必须本科学历才可以,有的州要求则更高。专业上主要以刑事司法 执法、犯罪学、心理学等方面。加拿大要求本科学历的才可以成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 并且还要有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背景。美国政府负责保障社区矫正的经费。 据估算,每个矫正对象一年费用其分摊到约1 7 6 9 2 美元。不可否认,每个州的情况是有 不同的,但是基本经费是列入财政预算的,是绝对有保障的。虽然是开支不小,但比起 支付给监狱的运作费用还是相当经济实惠的。在社区矫正的执行中,社会力量中的社会 1 6 二、国外社区矫正的管理模式及其评价 团体、私人机构和志愿者等也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资助,还有 大量的社会捐款,。 2 英国的“刑罚执行”模式 所谓刑罚执行模式,是把社区矫正完全融入刑罚体系中,将其作为普遍适用刑种之 一,而并非着重强调回到社会的目的。英国社区矫正的决定主要采取法院命令的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