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学校德育的应对策略.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学校德育的应对策略.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学校德育的应对策略.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学校德育的应对策略.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学校德育的应对策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在当代,文化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作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和发展趋 势, 越来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价值判断、 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特别是对于心理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面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 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如何看待,如何判断,如何 选择就显得非常现实和紧迫。因为人是在文化中存在与发展的,文化“化”人。 因此,本文从解读文化全球化开始,首先界定文化的范围,分析文化全球化产生 的原因,然后厘清各种对文化全球化的认识,认识到文化全球化是不同文化生活 方式、思维方式、消费方式、思想观念的相互认同、相互渗透、相互学习、相互 借鉴,呈现一定程度的同一化的趋势。本文特别选取了生态文化、消费文化、网 络文化、节日文化和大众文化五种类型的文化为代表,对文化全球化的形态进行 分析。 文化是德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背景,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德育是培养 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而直接的途径。因此,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民 族的文化在冲突中走向融合,在对话与交流中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这就为我国 德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同时也对我国的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 文化全球化的广泛深入, 有利地开发了德育的文化资源; 更新了德育的思维方式; 促进了德育的“人学”转向;促进了学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一定程度上增强 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等。同时也要看到,文化全 球化所带来的另一方面,即有使德育在某种程度被边缘化的危险;引起学校德育 责任的乏力;导致德育传播的价值观念与现实生活之间矛盾突出;引起了师生关 系的紧张;加剧了学生道德价值观冲突;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族意识,淡化了青 少年的民族自觉性;引起学生思维混乱,行为失范等挑战。 面对文化全球化的种种机遇与挑战,德育应积极面对,利用一切有利因素, 发展德育理论,创新德育方法,站在全球的高度,以全球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和 批判的眼光,看待文化全球化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提升文化自觉,并在实践中 不断调整思路,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优秀文化,保持我国 德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加强文化自觉,整合文化资源,发挥各种文化形态 iv 的积极作用,以提高德育的文化力和德育的实效。做到:第一,加强文化自觉, 提升德育的文化意蕴;第二,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德育的文化合力;第三,注重 教师引“导” ,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与选择能力;第四,利用全球性文化形态的 积极因素,增强德育的效度。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 德育 应对 v abstract in modern tim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globaliza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hich as an undisputed facts and trends has made a increasing profound impact on the ideology of people, the concepts, the judgments of value ,the modes of thinking and the patterns of behavior. especially, for the young students whose psychologies are not mature yet. facing to the conflict and blending from local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global culture. its appears very realistic and urgent to make a view, a judgment, a choice. the culture makes the people “culturalization”thats because the person is in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therefore, this papers is beginning at interpreting the culture of globalization. firstly, defines the scope of culture, analysis of causes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nd clarifies the various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to some exten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is a melted tends which are mutual-recognized, mutual- penetrated, learned from each other and mutual-reference from lifestyles, modes of thinking, ways of consumption, ideas and concepts in different culture. this paper, especially, choose the culture of ecology ,the culture of consumption, the culture of internet, the culture of festival, the culture of mass as represents to analyze the forms of the culture of globalization. culture is the main condition, basic background, as well as important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s important and direc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moral quality. so, its a quite good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because each states and national culture in conflict towards integration, in the progress of dialogue and communicate, they are mutual-reference and prosperity in common. certainly, a coin has two sides. its also a stern challenge to chinas moral educa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culture extensive globaliz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develop the resources of moral culture, to refresh the way of thinking in mor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moral education towards to “human”, as well as, emancipating the mind, changing concepts of students. to a certain extent, students have enhanced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to vi enhance the students sentimental experience in moral. on the other hand, to some degree, its a dangerous challenge to make the moral education marginalized, causing the schools moral education lack of responsibility, leading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pread of moral values and the reality, worse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nsifying the conflict of the students moral values, to a certain extent, weakening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teenagers, bringing the students confused and abnormal behavior. facing to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cultural globalization, th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all advantage factors to develop the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o innovate the method of mor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o look at the complex social phenomen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an open mind, and criticism attitude. enhancing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onstantly adjust their thinking in practice. blend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excellent foreign culture. maintaining the direction and nature of socialis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ower of culture and effective in moral education, what we should do? first, we should enhance cultural awareness and implication .second, we should integrate cultural resources, forming the unity of cultural power. third, we should focus on “guide” power from teachers, and cultivate the students judgment of culture and the ability of choice. forth, making use of the positive factors in the form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nd enhancing the validity of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cultural globalization moral education coping with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学校德育的应对策略 ,是 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 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 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 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引 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文化全球化,作为一个广受争议的问题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并引起众多 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解读。目前,我国学界对文化全球化的争论 焦点不是“有没有文化全球化”和“文化能不能全球化”的问题,而是“怎样看 待文化全球化”和“怎样应对文化全球化”的问题。如果说前一个问题还停留在 认识层面的话,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更加深刻,即在实践中怎样对待文化全球化的 价值问题。对于怎样看待文化全球化,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辩证地认识,文化全 球化是不同文化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消费方式、思想观念的相互认同、相互渗 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呈现一定程度的同一化的趋势。简言之,文化全球化是 文化动态发展存异求同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必然性,我们无 法回避。文化是德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背景,文化全球化为德育发展带来了 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德育的主体和对象的学生,受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产生了偏移,德育面临着变 革与转型。因此,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德育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就要冲破原 有的思维束缚,转变观念,提升文化自觉,站在全球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运 用复杂性、整体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关心学生需要,实 现德育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此情况下,探索德育的应对 策略,就显得现实而紧迫。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1. 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德育理论,完善学生思想品德建构理论 1. 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德育理论,完善学生思想品德建构理论 本文从文化学的研究视角,系统分析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表现形态,并深入分 析文化全球化给德育带来的种种机遇与挑战, 探讨了文化全球化对当代青少年学 生思想观念、文化选择、民族情感、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影响,从而为德育理 论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研究,有助于教育者在文化全球化的复杂背景中,找出 有针对性的重构学生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提升教育者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内 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的认识。 2. 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德育理论发展 2. 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德育理论发展 本文从文化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人学等角度梳理了文化全球化对 2 德育的深刻影响。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目标、师生关系等角度结合文化 全球化的现象与本质进行研究,有利于开阔德育的研究视野,拓展德育研究的广 度和深度,推动德育理论的发展。 3. 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 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本文通过对文化全球化的几种典型形态的逐一分析, 倡导利用各种学生喜闻 乐见的文化方式, 如网络文化、 大众文化、 消费文化等, 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 深化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吸引力;倡导通过学生生活 中体验到的各种文化现象,改变传统德育说教式的灌输模式,在生活中感受全球 文化、鉴别各种文化现象的是与非,判断文化现象背后的真实本质、增强抵抗诱 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判断和选择能力,从而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国内外一些相关研究基础之上的。 文化全球化的研究自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至今有三十年的历史,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德育研究, 也就是近十年左右的事情,资料也较少,尽管如此,一些学者的研究方法、所提 出的问题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有益借鉴。 1. 关于文化全球化的研究1. 关于文化全球化的研究 关于文化全球化这一问题在学术界引起的争论很大, 国内外学者研究分歧也 比较多,不同时期学者们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总结关于文化全球化的争论主要有 以下三点: 第一, 文化是不是已经全球化了。 对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客观的事实, 大多数学者都持肯定的态度。 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和著作主要有: 约翰 汤 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 ,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 、 全球 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 ,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 ,金民 卿 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 等, 但也有人反对这种看法, 主要有马歇尔 伯 曼、迈克费瑟斯通等人,国内的学者于沛,项歆妮与陈夜雨,他们分别在论文 反“文化全球化” ( 史学理论研究2004 年第 4 期)和 “文化全球化”是 一种悖论 ( 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 2004 第 3 期)中表达了他们的反对的观 点。第二,文化在多大范围上全球化。国内多数学者同意“文化是在一定程度上 全球化”的观点,丰子义教授在如何看待“文化全球化” ( 求是学刊2002 年 05 期)中认为,器物层次的文化和以科学和技术为主的知识形态的文化是无 3 国界的,要完全实现全球化是毫无问题的,而意识形态和心理形态则是比较复杂 的。但也并非绝对对立,随着国家间交往增加会产生共同利益,不可避免地产生 价值共识和共同精神。国外学者多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体化,甚至是文化霸权主 义,以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为代表。第三,关于文化全球化会导致 什么结果。以塞缪尔亨廷顿为代表认为结果是“文化异质化” ,以安东尼吉 登斯和乔纳森弗里德曼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是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交织。以上这 些研究为德育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些著作和文章仅仅说明 了文化全球化几种可能的发展趋势,不足之处是对于已经出现的、无法否认的、 具体的文化全球化的表现形态没有做出明确的阐释。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只是从 逻辑角度推演文化全球化的种种可能, 从而证明文化全球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 事实还不能够说服人。事实胜于雄辩,只有以令人信服的文化全球化的表现形态 展现在众人面前,才能更具有说服力。 2. 关于文化全球化与德育的相关研究2. 关于文化全球化与德育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研究较为匮乏, 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研 究可以用凤毛麟角来概括,相关的书籍有李太平的全球问题与德育 、毕红梅 的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周从标的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 创新研究三本。笔者又以“文化全球化”与“德育”为关键词进行数字检索与 人工检索发现,有关的文献只有 9 篇,分别是姜小平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 德育价值研究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年第 3 期) 、杨菲、 李惠娟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 天府新论2008/s1) 、朱建 婷文化全球化与高校德育 ( 青海社会科学2008 年第 4 期) 、于林平文化 全球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及高校德育的任务 (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8 年 第 3 期) 、曾秀兰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 黑龙江高 教研究2007 年第 7 期) 、卢少求、刘艳军试论文化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 的影响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 年第 7 期) 、冯建军文化全球化与道德 教育 ( 高等教育研究2007 年第 5 期) 、姜敏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创新高校德 育方法初探 ( 中国电力教育2006/s2) 、倪云芳文化全球化对我国大学生的 影响及对策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 年第 10 期)从这些论著和论文中我 学习到了文化全球化带给当代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带来的诸多影响, 从中总结出来 4 文化全球化与德育的普遍关联,但是,上述研究多局限于高校德育,其研究主体 针对的是大学生,对中小学德育很少涉及,所以说,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小学生 思想品德的培养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值得去研究。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1. 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要求在对文化全球化全面、深入、客观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再 运用德育相关理论分析总结文化全球化对德育、 对学生所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 响,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突破困境的对策。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认真整 理,反复揣摩,系统归纳,形成了整个论文的结构。论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论述了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 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部分:文化全球化的解读。主要论述了文化概念的界定与文化全球化的 提出,并追寻文化全球化的原因,对当代文化全球化的焦点问题进行了辨析,重 点总结了文化全球化的典型形态。 第三部分:文化全球化中的德育和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状况。从正反两个方面 分别论述了文化全球化对德育、文化全球化对学生的影响。 第四部分: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促进德育发展的路径。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加强文化自觉,提升德育的文化意蕴;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德育的文化合力;注 重教师引导, 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与选择能力; 利用全球性文化形态的积极因素, 增强德育的效度。 2. 研究方法 2. 研究方法 本文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视角,对文化全球化 背景下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几种: 一是唯物辩证法。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与发展趋势,对学校 德育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动态的、变化的。不仅要认识到文化全球化是 客观的现实,而且是必然趋势,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地区 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不同文化的关系;既看到文化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也要看到文化间的共通性和一致性,在存异的基础上求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 证法是本文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特别是矛盾分析法在文章中间是连贯始终 5 的,在文化全球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中,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既看到文化全 球化为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也同时看到文化全球化给德育带来的严峻挑 战。 二是多学科整合研究的方法。文化全球化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本文从文 化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人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分析有利于全面概括出 文化全球化的实质和现阶段在青少年学生中的表现, 也才能挖掘出当前学生们思 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克服单一视角的缺陷。 三是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文化全球化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对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的应对研究需要借助大量的文献资料, 并对文献资料进 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之上,对不同的文化进行横向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 比、纵向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比,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比,从而客观认识 文化全球化。 (四) 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 研究重点、难点 1. 研究重点、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促进德育发展的路径。难点有两个: 一是文化全球化的典型的形态。 由于文化的庞大与复杂, 总结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是文化全球化对德育、对学生的正反两反面的影响。由于积极意义与消极作用 并存并且经常交织在一起,彼此之间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为分辨利弊增加了难度。加之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波动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因此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的不确 定增加,加大了研究的难度。 2. 研究的创新点 2. 研究的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提取了文化全球化在当代的典型表现:生态 文化、科技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和节日文化进行了总结与归纳。二是把文 化全球化与德育结合起来, 针对文化全球化给德育和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带来的机 遇与挑战,从文化学与教育学角度提出了转变德育观念,提升德育的文化力,注 重学生的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的文化选择能力, 利用文化全球化的各种积极因素, 克服其消极影响提高德育的效度等新思路。 6 一、 文化全球化的解读 20 世纪末以来,文化全球化作为一个有着巨大争议的话题,被广大的学者 们关注并研究。 文化全球化究竟是否客观存在?文化全球化是如何产生的?文化 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最终发展走向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 看待文化全球化?本章针对当前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文化全球化客观地 存在着,是文化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全球化,其发展趋势是最终走向文化的多 元共生,我们要辩证、全面地看待文化全球化。 (一) 文化概念的界定与文化全球化的原因 1. 文化概念的界定 1. 文化概念的界定 哲学对文化的追问,首先是“文化是什么” ,这是研究本课题的基础。长期 以来,无数学者试图对文化概念做一个准确而全面的描述,但是无奈,文化是如 此博大,竟无法用一两句话进行概括。文化既包含形而上的内涵、教养、修养、 文明等内涵,也包含形而下的耕种、饲养、栽培等内涵;既包含人类在物质方面 创造的一切成果,也包含人类在精神方面创造的一切成果;既可以理解为抽象的 “人与世界打交道的那个存在” ,突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也可以理解为文化是具体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存在, 表现为历史的文化投影如神 话、节日、音乐和小说艺术以及人类在地理、物理、心理所塑造的各种环境和突 破地域的空间传播等。由此可以看出,文化这一实实在在的存在物,是对立统一 的矛盾复合体。从辩证的角度看待文化,可以理解为是“体与用、技与道、学与 术、 理论与方法、 认识与实践、 人文与实证, 以及有关或由此生发开来的雅与信、 大众与小众、事业与产业、世界与民族、全球与本土等对立统一概念、范畴、规 律的思考与研究。 ”1这种理解有利于我们全面看待文化的内在矛盾性、丰富性 与复合性。 对于众多的文化概念,笔者比较认同的是以下两种定义:一是美国人类学家 克鲁克洪在研究了 100 多种文化概念后,于 1952 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 义的考评中所作的定义: “文化有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 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得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 7 类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 其是它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 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2这一概念揭示了文化的一些对立统一的矛盾复合的 规定性,如外显与内隐、模式与象征、学习与传播、观念与价值、动因与结果、 核心与边缘、器物与精神等。二是我国学者张岱年和程宜山先生所概括的“文化 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 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 ”3这一定 义也客观而辩证地指出了文化既包括精神活动又包括物质活动, 既包括人类的活 动成果又包括人类的活动方式,把文化的动态过程与静态过程统一起来,文化既 有实实在在的有形实体,也包含无形的精神,其中稳定的、核心的部分是其内在 的精神价值观念。以上两种概念都指出文化的统一、综合的规定性,避免了某些 抽象的泛泛而谈的不足。 文化是个概念,是个系列,又是个体系,可以说文化是个“复杂的联合” 。 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笼统地为文化进行了分类: “文化是一个综合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 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 ”4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范畴划分标准,将文化分为不 同的类型,比如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把文化分为四个体 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按照文化的载体不同分为世界 文化和民族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按照文化内容的性质和影响不同又可以 分为进步文化、先进文化和反动文化、落后文化等等。 克鲁克洪把文化划分为显形文化和隐形文化式样,并指出“文化的基本核心 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传统(即从历史上得到并选择)的思想,一是与他们相关的 价值” 。5这一思路很有启发性,告诉我们文化涵盖的成分复杂,按其隐显性加 以规整,结构会比较清楚,即文化有明确的外表形式,以文字符号、人造物或人 的具体行为为其载体;文化有深刻的内在意向性力量,表现为价值观念、思维方 式。其中,显隐之间并非彼此独立、相互分离,而是不断相互作用,内隐的文化 是外显文化经验积累和普遍情感积淀的结果, 外显文化是内隐文化的外在表现形 式,两种文化交互作用共同以“人”为载体,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进化。文化 虽有不同的类型,但各类文化都具有以下共性: 8 第一,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 特征。卡西尔认为, “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 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 (work) ,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 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 圆周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 ”6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是人的生活体验的总和, 人的生活实践使人反思生活,这种对于生活的意识受人的心绪影响,所有文化都 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德国著名哲学家格奥尔格西美尔认为: “只有 人才是文化的真正对象” ,7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类是一种完善” 。 第二,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衣俊卿认为“具体说来,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 的稳定的生活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在这种意义 上,文化并不简单地是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问题,它像血脉一样,熔铸在总体性 文明的各个层面中, 以及它的内在规定性之中, 自发地左右着人的各种生存活动。 文化所代表的生存方式总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区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 模式,它通常以自发的文化模式或以自觉的文化精神的方式存在。 ”8梁漱溟也 认为“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 。9 第三,文化为特定人群所共有。文化是“类的存在物” ,是人类“类”生活 的结果。 10只为个人所拥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尚不能称之为文化, 只有经过 世世代代的传递、传播,成为一个社会群体所掌握并接受的心理模式、观念意识 等才能构成为文化。钱穆认为“文化是全部历史之整体” ,是一个人群的全部生 活。这就是说,民族性是文化的群体性表现之一。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 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反映特定人群的特点,它可以帮 助这个国家发展起人们的民族意识。文化具有群体性,还意味着不同社会群体的 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就存在很多差异,即使是同一社会群 体的文化在不同时期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即使同样是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 反映出来的人们的经济状况、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也是大相径庭的。 第四,文化能够“化”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样也是文化的创造物,文 化具有历史性特征。司马云杰认为“人之成为人,不仅在于他创造了一个文化环 境,创造了一个第二自然界 ,更主要的还在于它从文化环境中、从第二自 然界获得区别于动物的文化心理结构。 ”11文化是人创造的,但是人又无时无 9 刻不被文化“化”着。文化世界对人来说具有意义和价值,赋予人们心理生物机 制以意象、观念、理念等,形成了人的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一方面,文化是人 超越自然本能而形成的人为的“第二天性” 。蓝德曼认为“文化是人类的第二 天性 ,每一个人都必须首先进入这个文化,必须学习并吸收文化。 ” 12文化对群 体性和对个体行为具有稳定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并为 群体所共同遵循和认可的共同行为模式,对于个体行为和社会生活,往往具有先 在的给定性和制约性。自从人类创造了文化之后,就生活在文化世界中,受文化 作用。 人类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史告诉我们,不管其外在的物质性还是内在的精神 性,无论是显形文化还是隐形文化,都是依靠世代社会群体经由符号的传递在每 一新生代身上得到继承, 它使每一社会成员都进入一个由一定信仰、 习俗、 工具、 艺术表达形式等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并适应了那种文化。文化具有继承性、变迁 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性,这些特征离不开文化的传递与传播。 文化传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纵向的文化传播(文化传递) ,这种传播方式 被文化人类学家称之为“濡化” ,濡化是老一代人依据特有目的,通过种种手段 和方式将社会群体的价值规范和思想观念有意识地传递给下一代, 使其掌握所属 群体的信仰和价值,形成“原初的信仰”和相应的心理结构。另一种方式是横向 的文化传播,文化人类学者称其为“涵化” 。涵化通常指“由不同文化的个人组 成的群体,因持久地相互集中的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或双 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规模的文化变迁。 ”13文化的传播既可以是自上而下 的由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传递知识、习俗、经验、价值规范等文化传统,也可以 是自下而上的由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传播新文化,进行文化创新。 文化的濡化和涵化对人类文化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濡化是 使文化保持稳定的重要机制, 使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涵化使社会群体接受不属于本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习俗,既拓宽了 其视野,又激发了其创造力,进而为文化的变迁提供动力。事实上,随着社会及 文化的变迁,纯粹的传递和单一方式的传播已经越来越少,濡化与涵化更多的交 织在一起,文化传统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补充新鲜的血液,外来文化转变形态、 纳入文化传统以便根植于本土文化,都是文化发展所必需的。 10 通常情况下,文化不是孤立地发展的,而是在与外来文化接触中,通过不断 冲突、融合,双方都会有所变化,出现一种交叉渗透的局面,最后经过有意识的 和无意识的选择和调整,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这也是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进 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尤其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传播媒 介的多样化,文化的多向度传播使文化的影响范围更大了,文化涵化的可能性更 大。涵化这种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三类:直接传播,媒介传播和刺激传播。 14直接 传播是一种社会群体的文化被临近的社会所吸取,然后向更远的地方传播,影响 日益扩大,或者相反,临近民族或社会的文化影响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媒 介传播是通过媒介作用,由一个群体带到另一个群体,并进而影响另一个群体的 文化特质。刺激传播是受某一文化的震撼影响或某种比如知识、科技、军事、发 明等的刺激,而影响了一国的特定文化。但是, “涵化”这种传播方式,受文化 的差异度、接触的频繁度与广泛度、交往的深度以及交往中的相对地位的影响, 没有固定的程式,可能发生以下情形:其一,两种文化仍保留各自的独立性,但 在某些方面开始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其二,两种文化在接触中相互排斥,相互对 立拒绝同化;其三,在接触中,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吸引和同化,进入另一种 文化中, 最终失去自身的独立性, 即文化同质化; 其四, 两种文化的同化和融汇, 但是会因各自文化特质的不同而不会一帆风顺。 15在一定意义上, 就是我们通常 说的文化本土化、文化异质化、文化同质化、文化全球化等都是文化涵化所引起 的情形之一。我国学者郑丽莉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在相当独立的民族和相当独 立国家的文化基础上,在平等的世界交往中,通过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的互补与 涵化而形成的人类共同文化。 ”16 从文化传播方面看,文化全球化是文化涵化的结果。此外,还有很多更深层 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2. 文化全球化的原因 2. 文化全球化的原因 首先,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文化全球化是建立在经济全球 化基础之上的,研究文化全球化不可能脱离其物质基础,文化全球化离不开经济 全球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也不可能仅仅停留在物质表层,一定会深入到精神文 化层面,这才是真正的全球化。从理论上讲,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反映,决定 文化发展与变迁的根本因素是人类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物质 11 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中,也再生产着文化本身。马克思指出: “在再生产的行为本 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 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 和新的语言。 ”17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人类生存方式的发展及其形态的变 更,社会实践的深化和发展,特别是现代大工业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使文化全球化 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亨廷顿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中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文 化过程:人们用货币来达到非货币的目的追求安全、幸福、自由即文化 的目的, 并且这个文化的目的快速地替代经济目的, 成为人们走向新道路的桥梁, 甚至目标。 从现实来看, 文化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跨国公司得以迅 猛发展,从而保证了商品、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世界范围内流动,与此同时 必然会带来各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互动、融合、共享。经济全球化为文 化全球化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信息传播媒介的技术升级,使文化传播从时间 和空间上的交流更为频繁,文化融合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为猛烈。许 多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新文化、新观念、新思维层 出不穷,生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全球意识、全球文化。 其次,文化全球化也是某些发达国家主动推进的结果。发达国家为了建立以 西方意志为主导的国际经济市场秩序和运作规则, 极力推行西方价值观念和文化 思维方式,倡导“普世文化”和“普世价值”等,也对文化全球化的形成起到了 推动作用。此外,文化全球化也是一种进程,而且是动态的发展进程。 “文化全 球化不是单个人、单个地区、单个民族、单个国家的行动,而是全球无数个人、 无数个单位、无数个民族、无数种制度在文化交流和交往实践中相互间累积性互 动的结果。 ”18 (二) 文化全球化的焦点问题辨析 多年来,针对文化全球化的问题,中外文化学者和人类社会学者展开了广泛 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问题的焦点集中为:文化全球化究竟是否客观存在?文化能 够在多大程度上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同质化还是文化异质化?文化全球 化的最终发展走向是什么?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澄清 12 问题,理清思路,以便于后面的研究。 第一,文化全球化是一种现实的进程和客观趋势 文化全球化是客观事实、进程、发展趋势,是指文化全球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是客观的社会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文化全球化是客观的事实,源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密切联系。当今 世界, 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发展必然引起人们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转换。 一方面,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促进了交往的全球化, 网络技术令各种文化的传播如虎添翼, 尤其是文化消费在全球迅速普及, 促使全球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同 质化。事实上,当我们穿着牛仔裤,坐在沙发上,喝着咖啡,听着有关世界各地 的新闻报道,在网络上查询着有关世界石油、铜矿、粮食等的期货价格时,当我 们看到世界上八十多个国家建立“孔子学院”学习中国文化,愈来愈多的外国人 练习“中国功夫”时,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着的文化全球化带给我们生活的点 点滴滴的变化,而我们自身同时也是文化全球化的享受者和参与者。另一方面, 现代社会,与人类休戚相关的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反恐怖主义的问题、合 作与发展的问题等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 这些问题催生“全球意识” ,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文化全 球化的进程。因此,文化全球化是客观力量推动的客观事实。 其次,文化全球化是一种现实的进程和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是由文化自身 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从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包含着相辅相成的两 方面,即濡化和涵化。濡化使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保留,而涵化使得文化之间交 流、融合加剧,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开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异质文化 的交流越来频繁,这不仅为文化全球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客观上推动 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文化必须在交流中融合发展,这是文化自身发展的独特规 律。这一规律决定了文化全球化必然产生,并将继续深入发展下去。 第二,文化全球化是一定范围上的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既不是单纯的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也不是文化的多元 化,更不是文化杂交的拼盘,文化全球化是不同文化快速的、广泛的联系和交往 影响日益加深。文化的范畴极为复杂,要把文化全球化的范围讲清楚,首先要对 文化的内涵有所了解。 文化的构成有两分法说, 三因子说, 三层次说和四层次说。 13 其中,我更赞同余英时把文化划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的四层 次说, 19这一划分更周密,更详尽。在文化全球化中,可以看出物质层次的文化 是很容易全球化的,而其他层次的文化也有可能全球化,比如知识、科技、军事 等文化要实现全球化是毫无问题的, 即使是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 实现着全球化,比如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经济制度上采用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东 方国家喜欢过西方的洋节, 甚至是一些深层次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也有某种程 度的全球化,比如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观念和公正、责任、道德的价值共识。 应当承认,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形成某种价值共识是完全 有可能的,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文化全球化是消除各种文化的差异,而形成的 一种类似于拼盘的“全球文化”或文化西方化。应该说,文化全球化既不是西方 资本主义化,也不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上的同一化,而是“超越本土的文化 认同和价值认同”的一种所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