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农村的金融抑制和金融发展问题研究.pdf_第1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农村的金融抑制和金融发展问题研究.pdf_第2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农村的金融抑制和金融发展问题研究.pdf_第3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农村的金融抑制和金融发展问题研究.pdf_第4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农村的金融抑制和金融发展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我国农业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有: 农产品供求矛盾、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在崮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侥。造成 这种局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地制约了我陶农业的发 展,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农村的各生产要素无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文现 要素的优化配置。但笔者认为,我国农村金融的落后才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的最重要的原固。利用系统论和物流学的有关原理,本文论述了我国的农业问题 主要源于资金供给不足。而资金供给不足的主要成因是我国存在的严重的金融抑 制。我国的金融抑制现象已经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我国农业发展 的最大障碍。 我匿i 的农业要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发展。只有解除农村的金融抑制,我国 的农村金融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需要从多方面下功夫:壮大农村合作金融, 充分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基础和主体作用:加大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力 度,充分发挥其政策性功能:规制民间金融并确立其台法地位:建立开放、有序、 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培育农业保险市场;强化政府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咖调好农村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只有建立开放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 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业农村金融金融抑制金融发展 a b s t r a c t a g r ic u l t u r eist h ew e a k e s t1i n ki nn a t i o n a le c o n o m y ,t h e r ea r em a n y d r a b l e m si na g r lc u l t u r e ,w h i c hm a i n l yi n c l u d et h e c o n t r a d ic t i o f lo f s u p p l y - a n d d e m a n do fa g r i c u lt u r a lp r o d u c t s ,s l o w n e s so ft h eg r o w t ho f p e a s a n t s i n c o m e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r e o u sp o s i t i o ni n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m p e t i t i o n r e a s o n st h a tc a u s et h i sk j n do fs i t u a t i o n8 r ev a t i o u s o n t h eo n eh a n d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d u a l e c o n o m yr e s t r i c t sb a d l y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g r j c u lt a r e ,a n d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b e c a u s eo fm a n y r e a s o n s ,v a t i o u sf a c t o f s0 fp r o d u c t i o ni nc o u n t r yf a i lt ob ec o m b i n e d o r g a n i c a l 】yt or e a c ho p t i m u md is t r i b u t io no ff a c t o r s h o w e v e rt h ea u t h o r t h i n k st h a tt h el a go ft u f a lf i n a n c ei s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c a u s et h a t r e s r c t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u r a le c o n o m y m a k i n gu s eo fc o n c e r n e dt h e o r y o fs y s t e m a t o l o g ya n d l o g i s t ic s ,t h i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a tt h ep r o b l e m o fa g r ic u i t u r els1 a r g e l yd u et ot h ed e f i c i e n c yo ff u n ds u p p l y w h i c hi s c a u s e dm a i n i y b ys e t i o u sf i n a n e i a lr e p r e s s i o ni n c h i n a f i n a n c i a l r e p r o s s i o nh a sb e c o m et h el a r g e s to b s t a c l eo f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u r a lf i n a n c e a n da g r i c u lt a r e a g r i c u ll u r ec a t td e v e l o pw i t h o a t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u r a lf i n a n c g o n l v b ys m o o t h i n ga w a yf i n a n c ia lr e p r e s s i o ni nc o u n t r yc a nr u r a lf i n a n c ej n c h i n ad e v e l o pg r e a t 】y v a r i o t i s w a y sa r en e e d e dt or e a c ht h a t w h j c h i n c i u d ea g g r a n d i z i n gr u r a lc o o p e r a t i v ef i n a n c et op l a yb a s a la n dp r i m a r y r o l oinr u r a lf i n a n c es y s t e m : n c r e a s i n gt h es u p p o r t i n g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 p a l ic yb a n ka n de x e r t i n gt h ep o i c yf u n c tj o no ft h a t :s t a n d a r d iz i n gt h e j n f o r m a 】f i n a n c ea n de s t a b l i s h j n gt h e 1 e gj t m a t ep o s i t i o no ft h a t : s e t t i n gu po p e n ,o r d e r e da n dc o m p e t i t i r er u r a lf i n a n e j a lm a r k e ta n d f o s t e r i n gr u r a l i n s u r a n c e m a r k e t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t h ef u n c t i o no f g o v e r n m e n ti n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u r a lf i n a n e ea n dh a r m o n i z i n gr u r a lf l s c a l p o i c ya n dm o n e t a r yp o l i c yo n l ys e t t i n gu po p e na n dm u l t i t i e r e dr u r a l f i n a n c e s y s t e mc a np r o m o t et h ed e v e o p m e n to fc h i n a sa g r i e u l t u r e r a d i c a l1 v k e yw o r d s :a g r i c u l t u r er u r a lf i n a n c e f i n a n c i a lr e p r e s s i o n f i n a n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电子版授权使用协议 论文我国农村的金融抑制和金融发展问题研究系本人在南开大学工作和 学习期问创作完成的作品,并已通过论文答辩。 本人系本作品的唯一作者( 第一作者) ,即著作权人。现本人同意将本作品 收录于“南开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 电子版与印刷版论文的内容一致,如因不同而引起学术声誉e 的损失由本人自 负。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图书馆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管理办法。同 意南开大学图书馆在下述范围内免费使用本人作品的电子版: 本作品呈交当年,在校园网上提供沦文目录检索、文摘浏览以及论文全文部 分浏览服务( 论文前1 6 页) 。公开级学位论文全文电子版于提交1 年后,在校园 网上允许读者浏览并下载全文。 注:本协议书对于“非公开学位论文”在保密期限过后同样适用。 院系所名称:经济学院金融系 作者签名:素叶,仁l 学号:0 2 1 3 0 4 日期:2 0 0 5 年4 月五日 讹丘托托、i l :川地托仑耻川姓0 i e 第一章我国农业问题与农村金融问题总论 农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政府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在于农业对于我丽 的极端重要肚,另一方面在于我国的农业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第一节我国农业问题的现状 、农产品供求关系问题 当前困扰中国的粮食问题,已不是历史上曾反复出现过的供给数量不足的问 题。当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主要是粮食供给的品种结构和质量水平不能适应变化了 的市场需求。因此,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过剩和短缺并存的现象:过剩的是品质不 高、市场需求不旺的品种,而短缺的则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需求快速 增长的优质品种。这种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是当前中国粮食生产及整个农 业生产所面临的新的突出矛盾。因为供给的品质满足不了需求,不仅在粮食而且 在几乎所有的农产品上都存在,由此才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的持续低迷、 导致了农民增加收入的困难。 实际上,在城镇居民的生活从总体上进入小康之后,他们对食品的需求必然 会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追求品质的提高。这可以从恩格尔系数的逐年下降。( 见 图表d 恩格尔系数就是食物支出与总支出的比例,是用来衡量人们生活水平提 高的一个比较有用的参数。1 9 7 8 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 低,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由1 9 7 8 年的5 7 5 下降到了2 0 0 4 年的 3 7 7 ,而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也由1 9 7 8 年的6 7 7 下降到了2 0 0 4 年的d 7 2 。 无论从当前农产品的供给结构来看,还是从目前农产品的需求转变来看,我 尉的农业生产都存在较大的问题。过去那种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农业生产模式应 该转变为在稳定总量基础上更加讲究农产品品种、质量的农业生产模式。当然这 种转变不可能轻易地发生。要实现这种方向性的转变,需要政府的政策、农业科 技的供给、农民的观念及生产技术等诸方面都有个根本的也是系统的转变。而 这注定是个缓慢而又长期的过程。而且要实现这种转变离不开市场的推动,不 实现真正由市场导向的农业一切将会变得举步维艰。 二、农民的收入问题 农民收入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于我国农民收入方面 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概括地说,可以归纳为以下4 个方面: ( 一) 绝对水平较低 2 0 0 4 年,全国的农民入均纯收入只有2 9 3 6 冗。约为3 5 0 美元,平均每天不 、n帚戎i l 托业坦t ) k j 幺、耻叫也垃1 芭 足l 美元。史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仓国p 均值还要眠甜多。按照人均6 6 8 元的贫困线标准,2 0 0 4 年j f 底全国尚有2 f i l 0 绝对贫出入u 。如果按照入均8 2 5 元( 1 0 0 美元) 的标准,则全国有9 0 0 0 万左 右的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滑i 任一国家的人口总数。从近儿年公布 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字看,减少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还不减反升。其t 要原因就 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的贫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 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 人口的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将受到白然和经济 基础条件的约束,难度非常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 图表i近年来我国城镇、农村屑民的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我( )( ) 年劈 1 9 7 8 5 75 6 7 7 1 9 8 05 6 96 1 8 1 9 8 55 3 35 了,8 1 9 9 05 4 25 8 8 1 9 9 l5 3 ,85 7 6 1 9 9 25 2 95 7 6 1 9 9 35 0l5 8 1 1 9 9 44 995 8 9 1 9 9 54 9 95 8 6 1 9 9 64 865 6 3 1 9 9 74 6 。4 5 5 1 9 9 8 4 4 5 5 3 4 1 9 9 9 4 195 2 6 2 0 0 03 9 24 9 1 2 0 0 13 7 94 7 7 2 0 0 23 774 6 2 2 0 0 33 7 。l4 5 6 2 0 0 43 7 74 7 2 谚衷数据是根据历年中田统计年鉴及中旧统计摘婴整理而成。 培亟 强旧杖业”q 锉j & 仓r 吐州。趣总沦 ( 二) 增长速度缓慢 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有两重含义。一是同过去比速度大大降低。改 革丌放的前6 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u 径计算在1 4 2 1 ) 之间。 而1 9 9 7 年以来平均只有4 。i 9 9 6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9 而1 9 9 7 年开始便急转直下逐年回落:1 9 9 7 2 0 0 0 年,农民纯收入分剐同比增长46 、,l3 、 4 0 、2 【个百分点,但增幅却分别同比下降4 4 、0 3 、0 3 、i9 个百分点,这 5 年降幅总共6 9 个百分点。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 0 0 0 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 d p 为4 4 6 0 元,大约相当于5 4 0 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 为人均3 0 0 美元左右。到2 0 2 0 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 d p 要达到3 0 0 0 美 元。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 2 2 。如果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 水、j 的差距,将农村人均g d p 的目标确定为社会、r 均水“1 的一半即1 5 0 0 美元, 每年的增长率也要达到8 4 。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 三) 城乡差距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的2 5 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年份肯1 6 年,而城乡差距缩 小的年份只有9 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 9 7 8 一1 9 8 3 年和1 9 9 5 1 9 9 7 年的两个 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 而在后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落 后于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氏。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 - 9 7 8 年为2 5 6 : l ,1 9 8 3 年缩j , 至f j 最低,为1 8 2 :1 :然后不断扩大,到1 9 9 4 年达到了一个新高, 为2 8 6 :1 ;然后降低到1 9 9 7 年的2 4 7 :1 ;从1 9 9 8 年开始,逐年显著扩大, 2 0 0 3 年扩大到3 2 3 :l ,已超过改革开放初期。2 0 0 4 年尽管诸多因素都很有利, 农民增收速度达到6 8 ,但是仍落后于城镇居民0 9 个百分点,使城乡差距继 续扩大。不仅城乡收入比例在不断拉大,城乡的负担也差别很大,仅税收一项农 民支付的平均额就相当于城镇居民的9 倍,若加上名目繁多的收费,则相当于城 镇居民的3 0 倍。展望2 0 0 5 年和未来个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关系将如何发展, 差距发展到何种程度才会稳定乃至开始缩小,仍然不明朗。 以上仅仅是就统计数据而言,如果考虑到实际收入水平则差距更大。因为城 乡收入的计算包含着一些不可量化因素,主要是城镇居民在教育、卫生、交通、 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到的福利是农村居民所远远无法相比的。此外,除了 收入流量之外,在存量方面的差别更为显著,表现在城乡居民享用的生活耐用品 和储蓄水平方面。统计资料显示,在全部居民储蓄中,城乡比例为8 :2 。2 0 0 0 年城乡消费比值约为3 :1 ,9 亿农民的消费额仅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 8 。 ( 四) 地区差距加大 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入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 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京、 浙、沪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贵、陕、甘等省的3 4 倍。 由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因此,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 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些。 碡一0托1 如r j 地t i 托金融tj 世 总体上来看,农民增收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增收持续增长的障碍 还没育消除,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抉j 婚氏的难度很大。农民灼收入增加问题是霆 正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主耍的目标之一。 解决农民的收入增加问题实质上就是篮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而我旧农民持 续增收的机制尚未建立。 三、来自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和压力问题 中国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某些方面还不适应经济快速增长和 人们消费快速变化的要求。农业投资投入不足,农村资金短缺,生产要素持续外 流,农机推广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薄弱,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都不充普,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 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市场资源约束机制加剧,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 烈,进步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的难度很人。 自从加入 ”t o 以来,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低的弱点暴露无遗:第一, 缺乏成本优势:由于我国按劳动力平均的农业资源极少,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过于 细小,经营分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多数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 本高于国际市场,缺乏竞争能力:第二,缺乏价格优势:我国大宗农产品市场竞 争力普遍较低,特别是小麦、玉米和棉花、大豆、食糖等农产品的成本价格都不 同程度地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一般高出进口产品到岸价2 0 以上,有的甚至高 出6 0 以上,产品价格竞争处于绝肘劣势;第三,缺乏非价格竞争优势:我国 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品种单一质量较低,许多农产品不符合出口的质量标准,在 非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且粮食等种植业产品和养殖业产品在生产、加工、贮 运和包装过程中遭受的二次污染比较严重,农药、化肥残留量较大,农产品的安 全性低,造成国际市场的不信任,也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另外,我 国农产品的加工比例普遍较低,农产品加工以速冻、保鲜类为主,产品的附加值 低而且缺少知名品牌,企业实力弱,在市场上没有号召力。 可以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仅没有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而且没有 非价格竞争优势。 第二节农业问题的经济学解释 一、二元经济结构论 有不少学者将我国的农业问题的症结归结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认为“三 农”2 困境的成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当一个完整的社会被人为地切分为农村与 城市之后,二者就从未能站到同一个发戛水平线上。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有较大的 合理成分的。 二元经济结构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结构的理论概括, 其代表人物是阿瑟刘易斯。尽管在刘易斯之后不少经济学家对“二元经济结构” 2 “三农”即对收业、农村、农民”的简称 半找收址| l _ j 批ij 代金m n0 :2 犯【e 理沦与模型进行了多个层面的补充发媵,但其基本理论框架犬致相似。所谓的? 二 元经济结构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发展中嘲冻或地区传统落后的农、l t 滞门与现代发 达的工业部门两个产业部门并存的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两个郭门的劳动生产率水 平与劳动边际收益率的显著差异:这种两部门并存臼勺现象有时会阻滞各匕产要素 的自由流动甚至定两部门之间制造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从同际经济发展的经验 来看,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普 遍化的经济现象;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二元经济结构 的历史约束与现实困境:二元经济结构一方面为中国工业化基础的建立奠定了必 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三农”问题的生成与加剧。改革开放以来 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受到了来自市场化改革与农村制度创新的双重冲击,但迄今为 止,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迟滞与历史惯性依然是制约“三农”难题化解的主 要制度障碍。 ( 一) 二元经济结构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概括地说,二元经济结构对“三农”难题生成与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 个层面体现出来: 1 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刘易斯 的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的增长、土地资源的有 限性以及土地边际收益的递减共同导致传统农业部f l 劳动力的过剩;另一方面工 、f k 部门的资本积累与生产舰模扩张反过来又会吸纳更多的农、l k 剩余劳动力从而 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历史转换。但是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相应的制度支 撑体系,却使工业化年兀城市化程度的相对提升并没有吸纳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剩余 劳动力,即使是涌入城市的农削剩余劳动力从本质上讲也没有被工业化与城市非 农产业所真正有效接纳,绝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游离子现代化工、l k 之外,农村 居民转变成为城市居民的过程严重受阻。而国际经验表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成 功的中心在于农业部门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程度与农业现 代化水平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种状况的直接后 果,一方面是使城市工业化脱离农业片面推进,城市工业化与农、i k 人口非农化严 重失衡;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迟滞,导致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农业 产业化与适度规模经营难以正常运转,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经营模式的制度绩效 与高度发达的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日趋拉大。 2 导致产业结构调整缓幔与升级换代滞后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造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与升级换代涝后。比照国际 经验,依据我国人均g o p ! 0 0 0 美元的标准,1 7 1 前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 构是严重滞后的。主要表现为工业部门吸纳劳动力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升级缓漫, 再加上城市服务功能的相对不足,共同导致了工业化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一城市化 一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良性循环格局未能真正形成。之所以如此,一是由于工业 自身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调整升级不力,导致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不仅 t鼍我l l 忙业”q 坦i 椒 l 仑t 驰rq 1 迎总沦 没有真正从农村吸i | 叟剩余劳动力,反而形成城市中臼益扩大的失j l k 群体;二是由 于城r h 化进程中第三产业发展的严重不足,既制约j ,r 业与农、k 产、止化发展速 度,又制约了就业结构的相应调整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这种:状况的直 接后果就是,从产业产值结构上看我国已经是现代工业社会,而从娩业结构上看 我尉仍然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在经济效益层面上就表现为传统农业部门劳动的边 际生产力大大低于咀现代工业为代表的非农产业的劳动边际生产力,因此在传统 的农业部门以较大的劳动力份额( 5 0 1 ) 创造出较小的产出份额( 1 7 7 ) ,而在以 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中较小的劳动力份额( 2 3 7 ) 却创造出较大的产出份额 ( 4 9 3 ) 。 3 导致政府制度供给在农村的严重短缺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导致政府制度供给在农村经济运行中的严重短缺。从实 际情况来看,在我国不仅存在着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与以农业为代表的 传统部门之问的经济二元结构,同时也存在着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对立的社会二 元结构,这种双二元结构的历史惯性进一步加剧了“三农”问题的严峻性。具体 说来就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缺陷导致萁产出效率低下与产业结构固化,严格 的户籍制度、城市劳动用工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 移,城乡长期分割的鲜明界限造成生产与经营市场的严重失调,长期存在的“剪 刀差”以及不合理的财税负担进步加剧了农民收益流失,二元化的资本市场、 组织结构与技术结构强化了农、比的弱势地位。总而言之,政府在改革与发展过程 中制度刨造与政策注入的城市化偏向于非农业倾斜,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长期缺乏 有效的制度支撑,不仅引发了“三农”问题的形成与强化,同时也避一步加剧了 传统元经济结构的转换l = i j 境与矛盾。 4 加剧了农业比较利益的低下与流失 一? 元经济结构的个显著特点在于农业部门存在大量“隐蔽性失业”即农村 剩余劳动力,在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使用下其边际生产力很低甚至为零,正 因为如此才为 农产业特别是城市工业创造了近乎无限豹劳动力供给。二元经济 结构的长期存在与转换迟滞,致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不仅限制了 农业生产单位产出效率的提高,而且阻滞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转换过 程。因为二元经济的运行过程,同时也就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过程,在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供给不是由技术产量决定的,而是由经济产量决 定的;而工农城乡之间的利益结构倾斜必须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微观利益出 发,减少对农业的各种投入,缩小其生产经营的经济边界,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 整个农业生产增长的缓慢;再加上二元经济结构所固有的国民收益分配生产要素 配置过程中的“重工轻农”的政策制度倾向,共同导致了农业比较利益的持续流 失与低下,从而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从事实和实践来看,我们也能得出一样的结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 十分突出,而且在日渐强化。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就是很好的佐证。 如前所述,2 0 0 3 年我国城乡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为3 2 3 :1 ,但这个比例只是一个 简单的统计数据对比,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福利和补贴,而农民收入 中包括生产经营支出等因素,实际收入差距至少达到6 :1 。城乡屠民的收入差 童找;1 【代, t t l :l j 地j 墩 j 仑m l l 题总论 7 - lg s 。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乡差, t p9 7 、大。随着我同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继续发 展,城乡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止趋于强化。 ( 二)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不断强化的体制性原因 造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不断强化的原因除了受工业化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 平制约外,关键还是制约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诸多体制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 决,主要表现为: 1 城乡有别的管理体制 计划经济时期,为了加快工业化建设,国家一方面运用行政手段,如通过强 制性粮食统购统销和工农产品“剪刀差”,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积累;另一方 而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以维持资本密集型城市大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 来,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在相 当程度上被沿袭下来,尽管一些地方迸行了户籍制度改革,但这些改革因为隐藏 在背后的社会福利等诸多因素,需要支付的社会成本较高,进展还不大,因而城 乡居民在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水平事实上的不平等还未根本改变。 2 城乡分割的市场体系 从商品市场看,农民南下组织化程度低,一般只能进入城市集贸市场进行零 星的、小规模的现货交易,基本上没有进入批发市场,更难以参与大宗远期合约 和期货交易,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批发贸易基本仍由国有流通企业垄断经营。 从要素市场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因农业平均利润率偏低和受利益驱使,主要 面向城市经济,城市相对充裕的资金难以进入农村,农民进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 场的条件和渠道都十分有限:农村土地转化为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还不能直接市 场化,必须通过国家征用转化为国有土地后才能进入市场,+ 级市场由国家控制, 二级市场农民很难进入,农民在土地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分享农地向非农 地转化过程中形成的巨额增值收益。 3 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 计划经济时代集中农村资源推进城市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我国城乡 经济一体化进程。改革开放后,实行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农产品生产、流通 和加工相对独立,农民难以分享农产品的;d h m _ 增值收益;乡镇企业在管理体制上 独立于行业管理之外,既无所不包,又自成体系;农村“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化 和城市工业化并行发展和过度竞争,使得农村加工业在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和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后,发展空间受到明显挤压,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 力削弱,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农民分享工业化的成果。 4 实行有别的投入机制 计划经济时期,为了维持资本密集型城市大工业的发展,国家将资金、技术、 0 一近找i i l 岍u 地。j 1 , 1 _ ;m 川也总沦 人才等生产耍素集中投向城市,j r ;j 时依靠农、i k 枞祟支持城市工业发展。改革开放 后,一矗脚,农村冉勺资本、劳动力雨j 她等牛广鳇豢在经济效益驱动下,向城市 转移和集聚:另一一方面,国家在基础发施和科敦义卫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上,继 续向城市倾斜,农村却只能依靠自我积累,进仃年l 电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由此带来城乡在基础殴施和公共服务战施等再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 由此可知,体制性因素事实上形成了农、k 剧农村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发展的 相互隔离。因此,扫除体制件的障碍是实现城乡i :元经济结粕向一元经济结构转 变的关键。 二、从生产要索结合的程度来分析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眦置以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 足的一门社会科学。而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饩,就要对各种生产要素逊行有效的 组合,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协同作用,以实现最人的产值。而就农业本身来说, 主要的! e 产要素有四种: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对我国农村 现有的四种事产要素的结合程度来分析目前我国农业闯题的现状。 ( 一) 劳动力和土地不能有效地结合 劳动力过多和土地的相对稀缺以及现有的土地基本制度不利于农村劳动力 和土地的真正结合,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多已经是举世公认的客观事实,在农村劳动力过多的客观 前提之下势必造成人均耕地的相对偏少,这就是所谓的“人地关系高度紧张”。 有人将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视为是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我想这 种说法是何一定根据的。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首先,土地资源绝对数量与人均占有数量之间的矛 盾。我国土地总面秘达9 6 0 万平方公里,但由于我国人口绝对基数的制约,人均 二e 地占有比例很小,世界人均陆地面积2 9 7 公顷我国人均08 2 7 公顷;世界 人均耕地面积0 3 2 公顷,我国人均0 0 8 公顷;在全球2 6 个人口5 0 0 0 万以上的 国家中,中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仅高于盂加拉国与日本,位列倒数第三;以我国目 前1 3 亿人口计算,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 3 0 0 3 9 2 千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 4 2 , 与美国的1 9 5 与印度的5 56 相比明显偏低;我国约有l 3 的省份人均耕地不 足l 甫,有6 6 6 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0 8 亩的警戒线有4 6 3 个县人均耕地 低于联合国0 5 亩的危险线。其次,耕地数量不足与质量弱化同时并存。一方面 我国耕地总量不足,可以开垦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相对较少,二者相加总和约占 全国国土面积的1 4 9 。与此同时,可利用耕地质量总体较差,据全国第二次土 壤普查资料显示,全国高产田占农村耕地总面积的2 1 5 ,中产母占3 7 2 3 ,低 产田占4 1 2 ;全国耕地面积中水产田占4 1 2 :而水土流失面积约占3 5 ,沙 漠化面积约占2 ,盐碱地面积约占6 。而且,从1 9 8 0 年到1 9 9 5 年的1 0 年闻, 我国耕地净减5 万平方公里,超过日本耕地面积的总和。我国现有耕地面积同历 史上耕地面积最多的1 9 5 1 年相比,递减2 3 亿亩,平均每年净减7 0 0 多万亩, 从而使本来已经紧张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自于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我国形成了 所谓“均分制+ 定额租”的土地基本制度。在这砷制度下,耕地是农民的“生存 资料”,是农民生存的基础。这种状况有的学者弥之为耕地福利化。在耕地福利 找j i lk 业川抛f ;? 耻川地蓝l e 化的背蓉i 、,公平原则高r 效率原则。而l = l 这种状况在j i 4 x , 长的时期内还难以改 变。这 最直接昀后采就足t 地成了无法体脱f 矗场配置资源“效率”的“生产要 素”,也比较难以流功,即不能不断流向收益率高的行业或人i f 中。正足这种劳 动力和上地的高度结合、简单结合、均平结合,使得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变得 难上加难了。而农业的产、j k 化、集约化是发j 砭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 ( 二) 极度稀缺的资本与过剩的劳动力难以真正结合 农村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若不与资本相结合,就无法创造出财 富,但是资本在农村越来越成为一种极度稀缺的要素,直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l - 农业信贷政策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农村和乡镇企业从银行系统获得贷款额度在最高的年 份也没有达到1 2 ,而且自1 9 9 5 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这种状况与农业的基 础地位很不相称,也与农村各产、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不相适宣。在2 0 丝纪 9 0 年代的大多数年份中,农村地区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基本上一直保持半 壁江山的地位,但其获得的国家银行系统的金融资源却不到1 7 。 2 农村信用社资金外流严重 目前,在农村金融领域,信用社处于垄断地位,而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存贷 比逐步降低,存货差逐步增大,大量资金流入城市。有人将这种农村资金大量外 流入城市的现象比喻为“水泵现象”。3 与“水泵现象”相一致的就是农民很难从 信用社得到贷款。农民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信用社不愿向农民发放贷款,担心农 民不能按时还款,影响信用社的资产安全,形成经营风险。农民要获得贷款更多 时候只能以自己或他人的存单作抵押。在许多地方调查都发现农民从信用社得 到的贷款占其总借款额的不足2 0 。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些农 民和企业有很好的项目,产品更新换代也有市场,但就是资金缺乏,很多投资机 会只好放弃。这样,越是需要资金者越得不到货款,题得不到贷款就越阻碍经济 发展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3 正规金融的萎缩导致民间借贷的活跃 农民和乡村企业从正规金融系统得不到贷款的状况,从客观上刺激和促进了 民问借贷的发展。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的供需矛盾,但借贷者却不 得不支付昂贵的利息,最终的受害者是农民:这可以从农村日益活跃的民间借贷 看出问题的严重性。 4 正规资本从农村的撤退可能导致农村经济凋敝 3 承泵现盘是对我啻农村资金大量从农村流 城市埋象薛盛运,毫当水粟的主要有农村信埘社,女g 政储蓄以 发其他的商业银行等。对于我国来说,资金本身是农村撩主i 乏的稀缺资源但 = 于各种原因,农村以盈 农民存在以上的金融机构的存款被这些金融机构像水泵一牟固出农村市场,流向皇城市市场a 、n 1 扎幽岍,j 艘2 代仑融| lq 趔总r 2 有关研究指出,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和与此同时进行的农村金融机构重组, 导致农村金融网点密度急删下降,特别在乡村地区。据估汁。现有乡村地区农村 金融网点数量大概只有基金会存在州期的l 3 左右。网点的减少十分不利于农民 和乡镇企业,大大地增加丁他们获得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足经济绩 效的关键,这样必然降低农村经济的绩效,最终极有可能导致农村经济的凋敝。 从1 9 9 8 年6 月开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全国县级市场开始撤退。政府的 商业金融从农村撤退,意味着资金在农村的稀缺程度加剧。 从以卜- 几种情况看,我【茸农村金融市场近几年来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和壮大, 相反,正走向萎缩和赢弱,这等于使得资本进入更难。中国农村近乎无限供给的 廉价劳动力资源只能到城市谋求有限的就业机会,而不能在广袤的农村地区与资 本结合,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面中国的现代化则必然受阻。而从非正规渠道进 入农村的资本由于高稀缺度和潜在的高风险性,必然要索取高的边际报酬,从而 使劳动的报酬进一步受到挤压。 ( - - )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高使其难以与技术相结合 我国农业人口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当然,政府一直 以来无法很好地为农村提供教育资源这种公共产品,这也是客观事实。在教育方 面,城乡教育资源分享方面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体发生了 错位,农村教育附加和教育集资显著加大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成本和农民负担。自 1 9 8 5 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农民征收“教育附加费”( 征收基准原则上为农民纯 收入的15 一2 o ) 以来,征收金额是逐年增加的,1 9 9 8 年达到i 6 5 亿元,而 在1 9 8 5 1 9 9 9 年的1 5 年问,其总额超过了1 1 0 0 亿元。现在,教育支出已经成 为农民开支中仅次于生活费的第二大项,全国甲均而言,每个小学生一年的各种 费用在5 0 0 元左右,初中生则在1 0 0 0 元左右,这对于入均收入本来就很菲薄的 农民家庭而言,无疑是很难承受的。农村教育条件之落后,简直就是触目惊心的, 与城市别若天壤。基础教育是一个社会文明存在、延续和进步的基础,然而“义 务教育”对于许多农民和农家子女来说,成了难以享受的“奢侈品”,这对于农 民基本素质的提高而言,简直就是灾难。到目前为止,虽然我国制订各种政策要 住广大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实际上,要完成这一目标还要付出很大的努 力。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不上去,要掌握一些新兴的农业技术就很难。农业 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农业新技术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农业 的生产率也就难以真正得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加就很难,这样势必影响农民在 教育方面的投入,久而久之,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只有劳动力与科技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提供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才能释放出足够多的对工业发展有 用的劳动力。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不上去,不仅不利于农业的现代化、产业 化、集约化,也不利于农业人口的转移,甚至可以说即使劳动力转移过程已经发 生,所转移出的劳动力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也不能被非农产业部门所有效吸收。 以上仅从劳动力与土地、劳动力与资本以及劳动力与技术的结合程度进行了 扼要的分析( 这三种组合是很有代表意义的,其他组合限于篇幅在此不做深入分 析)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各要素要实现优化配置有很多障碍,正是这些障碍 的存在阻滞了我国农业的向前发展。 托 c j 找代h 4 世i 牝”金融n 1 趣总论 第三节农业问题的关键是农村金融问题 根据帕特里克的观点,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应采取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 动政策,即上要以“供给领先”型金融来满足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所谓“供 给领先”型金融就是指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即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 金融服务的供给总是先于经济土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这种理论为我国农村金融 发展提供了某种借鉴和启示。在我国农村经济中,资金供给明显不足,甚至可以 说资金的供给远远落后于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这样的结果是农村金融体 系难以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一是不能提高农村既定数量的有形财 富或资本的配置效率,二是不能提高新资本的配置效率,三是不能加快资本积累 的速度。从这点看我国农村金融对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 农_ k 的发展。我国当前的农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金融的问题。 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了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几个生产要素。这 儿个生产要素只有实行优化配置才能产生整体效应。要素要实现优化配置必须进 行流动。农业系统各要素的流动通常包括以下五种形式:商流、物流、信息流、 人员流和资金流。只有这五流都通畅地、无阻隔地流动起来,只有这几个要素有 机地组合起来协同起作用,农村系统才能真正地活起来。系统最重要的是各种要 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有各要素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才具有各独 市要素所没有的行为、能力和功效,即系统效应。在农业系统的五种流动之中, 资金流是最缺乏的,成为了整个农业系统的瓶颈。( 关于这一点将在下一章详细 展开论述) 农业系统犹如一只木桶,五个要素是构成该木桶的五块木板,虽然这 五块木板都不长,但资金流无疑是最短的那块。正是这块最短的木板决定了我国 农h k 的状况。可以说,资金流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最重要的要素。甚至可以说, 我国农业之所以落后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落后。农业要发 展,再生产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两个:内源融资和外部融资。而内源融资主要 就是自我彰 累。在我国,农民收入很低,增长缓慢,大部分仅仅能够维持生计。 而收入存量也少得可怜。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国农村目前仍然没有建立农民收入增 加的内在增长机制。在内源性融资缺乏的条件下,只能依靠外部性融资,即农村 金融系统的资金流入。正如后面将要论述的,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 而金融抑制不仅制约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而且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发 展。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农业问题归根结底是我国农村金融的问题。农村金融问 题不解决,就无法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就无法调动我国 农村的其他生产要素,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