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pdf_第1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pdf_第2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pdf_第3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pdf_第4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睦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摘要 产业集聚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长三角地区作为国际和国内 的大型产业集聚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正出现 着较大幅度的调整,主要体现在长三角区域内部制造业的转移和中心城市( 上海等) 的 第三产业的发展,及所表现出来的经济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本研究通过对长三 角空间结构的静态和动态的分析,将空间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结合起来考虑,回 答了由于长三角内部的空间结构不均衡,随着“核心一外围”模式的逐渐明朗化和核心 区域的扩散,长三角的产业结构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内在机理以及发展趋势。 本文主要通过六个章节来完成对主题的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包含了问题的提出、 研究意义、文章结构等,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第三章是对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 和产业结构的论述,是对长三角经济情况的一个综合性的介绍和显性认识,第四章是本 文的主体部分,是对第三章内容的深入分析,也即是对长三角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 及内在机理的阐述。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1 、从空间经济学产业集聚演进 的角度;2 、从产业的层面,分析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产业优势和产业转移。第五章论 述了长三角第三产业发展的格局及演化趋势,第三产业的发展体现了一位数层面上的产 业结构升级。基于这样的思路,本文通过实证数据和模型来论述长三角空问结构的演变 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最后一部分是对整文的结论性概括。 关键词:长三角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区域分工第三产业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民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问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a b s t r a c t i n d u s t r i a l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i sa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p h e n o m e n ai n t h ew o r l d 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n o w a d a y s 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d e l t ar e g i o n ,b e a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a n dn a t i o n a ll a r g e s c a l ec i n c t u r eo f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i n d u s t r y , i s b e i n gn o t i c e dm o r ea n dm o r e n o w a d a y s ,t h es p e c i a ls t s - u c t u r eo fi n d u s t r i a l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o f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d e l t ar e g i o ni sa d j u s t i n gb yal a r g ee x t e n t i t sr e p r e s e n t e do nt h et r a n s f e ro f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i n d u s t r y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t h i r d i n d u s t r yo fc e n t r a lc i t i e s a l s o ,t h ee v o l v e m e n to ft h es p a t i a l s t r u c t u r ea n d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i n d i c a t e st h a t o u rr e s e a r c hi sb a s eo na c t u a l i t y o ft h es p a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h ee v o l v e m e n to ft h es p a c i a l 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u p g r a d eo ft h e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 w ed i s c u s st h ep r o b l e mb y5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ob r i n gt h em a t t e r t h e n e x tp a r ti st h er e v i e wo fc o r r e l a t i v et h e o r i e s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d i s c u s s i n go ft h e s p a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o f 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d e l t ar e g i o n i t st h es u r f a c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o ft h ee c o n o m i cs i t u a t i o n t h ef o u r t hp a r ti st h ek e yp a r to ft h ew h o l ea r t i c l e t h ea n a l y z eg o e sd e e p l yb a s e do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t h i r dp a r t t h er e g i o n d i v i d eo ft h ew o r kd e e p e nt h ei n d u s t r i a la d v a n t a g e s ,w h a tb r i n g so nt h ei n d u s t r y t r a n s f e rb e t w e e nc i t i e s 。a n dt h et r a n s f e ro fi n d u s t r yg r o u s e st h ea d j u s t a b i l i t yo f t h ei n d u s t r ys t r u c t u r e s o m ec i t i e sm a yd e v e l o pt h e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i n d u s t r i e s c h i e f l yw h e r e a ss o m ec e n t r a lc i t i e sp r e f e rt op u tm o r er e s o u r c eo nt h et h i r d i n d u s t r y b a s eo nt h i st h e o r y , w eu s es o m ea c t u a ld a t aa n dt h e o r ym o d e lt o d i s c u s st h ee v o l v e m e n to fs p a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u p g r a d eo fi n d u s t r i a l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s t r u c t u r eo fi n d u s t r i a l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t h el a s tp a r tg e n e r a l i z e st h ea r t i c l ea n d g i v e s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d e l t ar e g i o n ;i n d u s t r i a l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 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 ;t h i r di n d u s t r y y 90 二1 二8 长二角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 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签名:夏岛鹭 日期:6 6 f 髟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问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1 绪论 1 1 问题的提出 长江三角洲是由沪、苏、浙三地1 6 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现己形成 北起扬州,西至镇江、南京,中经苏州、无锡、常州,东抵上海,南达杭州、嘉兴、湖 州、绍兴,以上海为核心的城市群发展态势。2 0 0 4 年,长三角地区实现g d p2 8 7 7 5 亿 元,占全国的比重由上年的2 0 4 上升到2 1 1 。长三角经济增速均值达到1 5 6 ,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 1 个百分点。长三角已经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地区。 目前,长三角的基础设施、城市化和产业发展已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高密度、高强 度的发展特征和2 0 多年积累的雄厚经济实力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 城市规模、经济总量与财政实力,长三角的1 5 个城市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 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 0 0 0 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 0 0 亿元、人均g d p 超过3 0 0 0 0 元, 共包括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宁波、南京六个城市:第二层次国内生产总值超 过5 0 0 亿元、财政收入超4 0 亿元,共包括绍兴、南通、常州、嘉兴、扬州、镇江和台 州七个城市;而湖州和泰州、舟山同属第三层次,即国内生产总值低于5 0 0 亿元、财政 收入低于4 0 亿元。 近年来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正出现着较大幅度的调整,虽然整个空间结构仍 然表现为“核心一外围”模式,但是已经显示出两种演变趋势。l 、由以上海为中心的单 核心向上海、南京、杭州的多核心演变,南京和杭州利用其行政地理中心的优势,正逐 步发展为长三角的次中心城市;2 、中心区域的扩散。即上海周边的苏锡常和嘉兴地区 发展迅速,与上海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从产业结构上看,变化主要表现在区域产业分工的变化、区域内部制造业的转移和 中心城市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长三角各个城市一直在致力于选择合理的主导产业,推动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我们可以观察到一l 海的制造业存在明显的外移现象,并专业 化于资本技术密集型、港口型、都市信息型等极少数产业和第三产业。而浙江正稳步吸 收上海转移出来的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而j 曾j j n 了其制造业份额。 长三角空间结构和产! l p 结构演变的发展趋势和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空问结构的变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问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引级 化与产业结构之问又有怎么样的互动联系? 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通过空间 结构和产业结构来研究长三角经济板块的变动,以说明长三角应该形成一个怎样合理的 产:业分工和发展布局。 1 2 以往的研究及本文的创新点 以往人们对于长三角的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1 ) 从制度 变迁的角度( 苏南模式、温台模式、浙江模式) ;( 2 ) 与城市化进程相联系;( 3 ) 与产 j l k 结构互动。本研究将空间结构与产业转移、产业分工联系在一起,是对长三角空问结 构演变的内在机制的一种探索,反映出长三角区域内部要素的配置、流动及空间上的定 位。 本文的创新点: l 、用经济密度来测度区域经济集中度,从而比较直观地了解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空 间布局。长三角内部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其空间结构由传统的“核心一外围”模式逐 步向多核心模式转变,并呈现出核心区域扩大化的趋势,与上海临近的苏锡常嘉地区的 产业集中度明显比长三角的外围地区( 扬、泰、舟、台) 高出一个层次,但是这些地区 与上海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2 、通过垂直分工水平来测评沪、苏、浙三地产业的内在竞争力和优势。上海的制 造业垂直分工水平落后于浙、苏。不仅仅在长三角区域,甚至在全国范围内,相比其他 省份,上海的许多传统制造业产 j k t 旦失去了4 目x 4 优势一i 二海的制造业产业优势的正在逐 步弱化。 3 、通过产业增长率对( i l ) p 增长率的弹性系数来说明第三产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的重 要程度。通过比较我们认为,上海、南京、杭州最适合发展第三产业,也最可能形成第 _ :三产、l k 集聚的中心和次中心,而制造业将主要向地市级城市转移。城市根据自己的特点, 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应该存在一个适度的原则,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 1 3 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具有理论啊u 实践上的双重意义。产业集聚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 个重要现象,长三角地区作为国际和国内的大型制造业工业带,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问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理论上说,长三角的产业集聚的转移现象已经成为新经济地理学展示其魅力的一个舞 台,对长三角的空间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也能进一步显示新经济地理学的现实解释力。 从实践上说,我们的研究不光是对长三角经济发展态势的一种认识,而且对于政府和企 业都具有操作层面上的参考意义。第一,城市之间的发展定位是有差异的。上海处于长 三角的集聚中心,持续上升的资源成本抑制并排斥了制造业的发展,如果仍定位于发展 制造业工业显然不是一个恰当的选择。而对于杭州和南京来说,如果能够了解当地制造 业是处于集聚还是扩散状态,产业结构在如何变化,显然具有政策上的指导意义。长三 角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城市之问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需要有合理的空间规划, 以提升城市群的整体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目前正在进行的“十一五”长三角区域规划, 了解浙、苏、沪各自的相对优势产业和产业竞争力,有助于我们明确基于长三角一体化 考虑的浙、苏、沪三地的产业定位;第二,浙江和江苏的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都极为相 近,在一体化进程中既有办调合作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的一面。之前人们的 分析往往只考虑两地的资源和商务成本,我们的分析将更内在化的反映两地制造业产业 的真实竞争力;第三、由于长三角1 6 个城市来自两省一市,行政上的分裂使得各个城 市的规划之间出现“规划打架”的问题,统一和协调存在困难。我们的研究是建立在长 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基础上,所以我们的结论有利于于长三角内部城市形成能够彼此协调 发展的城市定位。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我们的研究能够对其区位选择提供参考意义。 一般而言,越是产业层次较高的企业越趋向于选择靠近集聚中心的地方。 1 4 本文的结构 本文主要通过六个章节来完成对主题的沦述,第一部分是绪论,包含了问题的提出、 研究意义、文章结构等,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第三章是对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问结构 和产业结构的论述,是对长三角经济情况的一个综合性的介绍和显性认识,第四章是本 文的主体部分,是对第三章内容的深入分析,也即是对长三角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 及内在机理的阐述。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1 、从空问经济学产业集聚演迸 的角度;2 、从产业的层面,分析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产业优势和产业转移。我们的分 析思路是这样的,区域分工深化了区域的产业优势,产业优势的存在又导致了区域之间 的产业转移,引起空间结构的变化,产业转移同时还会0 l 起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些城市 可能将工业制造业放在发展首位,而一些中心城市可能更关注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五章 塑垩查兰堡主堂篁堡苎 堕三塑兰些塞鐾生至塑竺塑堡壅塑主些箜塑塑! ! 生 论述了长三角第三产业发展的格局及演化趋势,第三产业的发展体现了一位数层面上 的产业结构升级。基于这样的思路,本文通过实证数据和模型来论述长三角空间结构的 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最后一部分是对整文的结论性概括。 分析框架图示: 图1 1 文章结构图示 一 k 产次三指是面层数旺一面五 粒旺,i分自以 口 至甚 4 j 纽。 下面向层而的 层业 数行雠指二是、目n面面层层数数位血 一 一 生 通面以臣可产 粪三 分产 的二业产 产一 0 e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2 文献回顾 产业集聚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而且普遍的经济现象,它能直接反 映区域的: 业化进程和发展程度。产业集聚现象和理论早已有之,9 0 年代以来,随着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的兴起,产业集聚逐渐被国内学者所重视。当前,对于产业 集聚理论最有影响力的是两位学者,克鲁格曼和波特。当然,两位学者对于产业集聚研 究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克鲁格曼主要是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而波特将分析的重点放 在企业上,沿用其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从创新能力的角度来探讨了产业的集聚现象来 解释产业集聚。如波特认为,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 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 由于本研究的对象是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是我们 的主要理论依据。所以在文献综述中,我们侧重于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与其关系比 较密切的传统理论。 2 1 产业集聚的定义及分类: 2 1 1 定义 目前国外对产业集群比较经典的定义是:产业集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 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开始于1 9 世纪末期,马歇尔( 1 8 9 0 ) 是 较早关注产业集聚的经济学家。它的研究是开创性的提出了产业集聚的内涵、外延,并 探讨了产业集聚产生的基本原因。韦伯在1 9 0 9 年的工业区位论中对产业集群是这 样定义的:产业集群是在某一地域相互联系的企业的集聚体。胡佛将规模经济引入产业 集群理沦的研究范围,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企业为追求规模经济而在空间集聚的现象。 而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森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他认为:产业群是 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这种组织结构介于纯市场和纯科层 之问,比市场更稳定,比科层更灵活。 迈克e 波特( 1 9 9 8 ) 认为,产业集群(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 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 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 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 浙江大学硕:t 学位论文 匠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产业集群包括提 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 a t h e o 、r o l e l a n d 和 p i m d e n h e r t o g ( 1 9 9 8 ) 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 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 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 包括专业供应商) 、知识生产机构( 大学、研 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 、中介机构( 经纪人和咨询顾问) 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 成的网络,这种网络就是群。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也各有各的说法。曾忠禄( 1 9 9 7 ) 认为,产业集群指同 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王冰、顾远飞( 2 0 0 0 ) 认为,集群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面向未未的组织形态。徐康宁( 2 0 0 1 ) 认为,产 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聂献忠( 2 0 0 3 ) 认为,产业集聚是指在特定产业领域和空间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及其配套产品、配件 生产的若干企业以及相关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而形成的区域特色产业和竞争优势、产 业集聚是为追求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而导致资源、要素和企业在地理 空间上集中的趋向和过程。,“业集群是一种区域产业群落,它强调了相关产业中相互依 赖、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企j i k 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是在竞争环境中产生和形成 的已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方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2 1 2 分类 埘产业集群的分类问题上,p e t e rk n o r r i n g a 和 o r gm e y e rs t a m e r ( 1 9 9 8 ) 在对发 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研究中,借鉴m a r k u s e n ( 1 9 9 6 ) 对产业区的分类方法,把产业集群 分为以f 三类:意大利式产业集群 、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 、集群轮轴式产业集群。 而l y n nm y t e k a 和f u l v af a r i n e 1 i ( 2 0 0 0 ) 基于产业集群的内在关系把产业集群分为 三类:非正式集群、有组织的产业集群、创新型集群。 国内学者王缉慈。( 2 0 0 2 ) 提出,集群有两种差_ 片明显的发展道路,形成两类集群: 创新型集群和低成本型集群。 。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咀巾小企业居多专业化性强地方竞争激烈,合作嘲络基于信任的关系。 。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居多,依赖外部企业,基于低廉的劳动成本。 o 集群轮轴式产业集群:大规模地方企业和中小企业,明显的等级制度。 o 王缉慈札科技部2 0 0 2 年软科学报告中提出的观点。 6 j f i 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艮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 1 ) 高端道路和创新型集群( h i g h r o a d ,in n o v a t i o n b a s e d ) ,以在欧洲成功的 产业区为典型,其现象特征是创新、高质量、功能的灵活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良好 的法规制度下企业间自觉地发展台作关系。 ( 2 ) 低端道路和低成本型集群( o wr o a d ,l o w c o s t b a s e d ) ,其参与竞争的基础 是低成本。廉价的原料、大量劳动力的灵活性和廉价劳动力( s e n g e n b e r g e ra n dp y k e 1 9 9 1 )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小企j i 卫集聚是普遍的现象。很多城市郊区,大量小企业 甚至微型企业相互靠近而且生产相似的产品。金属加工、木工和纺织等行业的集群是很 多的,但是很少有创新性成功集群的那些优点。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只是偶 然的,甚至不存在。虽然通常企业家在很近的地理范围内一起生活和工作,也很少共享 信息、讨论共同的问题。这些集群信任度低,企业之间存在相互间的恶性竞争。 2 2 传统的区位理论( 传统空间结构理论) 1 、冯杜能( v o nt h u n e n ) 的农业区位论” 冯杜能在考虑了土地的地租和交通运输成本的基础上,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 得出这样的结论:为t n 润最大化目标,农场生产的品种选择与经营方式的首要决定因 素是距离,即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农场种植什么作物获利最大,主要不是由自然条件 决定的,而与特定农场( 或地块) 与中心城市( 农产品消费市场) 的远近密切相关;农 业经营规模,也与距离密切相关,增加投入必须使价格与边际成本之差能偿付追加的成 本与运费。当生产成本一定时,离中心城市越近,追加的运费越低;边际产量需偿付的 越少,生产规模扩大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农业经营方式上,离中心城市越近,应该集约 化程度越高,离中心城市越远,经营越加粗放。 2 、韦伯( a w e b e r ) 的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1 9 0 9 年撰写的二 业区位论阐述了其区位理论,他试图回答:什么原因使某 个:i 二业从一个区位移至另一个区位? 决定迁徙的一般经济规律是什么? 韦伯将集聚经济 定义为成本的节省,他并不特别关注为何会产生集聚经济,而只是将其假定为内部规模 。为丁研究德国农业经营模式嗣i 产业化问题,冯屠能潜心经营农庄叫载,收集了极为详细的资料,于18 2 6 年摧写 丁巨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简称孤立胃。 。在韦伯之前,劳恩晗特利用几何学和傲积分,将网络节点分析方法应用于工厂的布局,在德国工程师协会期刊 l 发表“确定工商业的合理区位”( 1 8 8 2 ) 一文,第一个提出了在资源供给和产品销售约束下,使运输成本昂小化的厂 商最忧定位问题及其尝试性的解法。 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 j r j 产业集聚的空问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引级 经济的外部表现。 韦伯将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两类:区域性因素和集聚因素。工业是如何布局于 各个区域的,受区域性因素影响;而在工业区域内,厂商为什么集中于此地而非彼处, 则受集聚因素影响。工业在某个地方集中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直至均衡的结果。 韦伯认为合理的工业区位应这样确定:在区域性因素决定了工业企业的区位以后,相互 关联的企业为了节约运费和交易成本而做趋于集聚的区位调整。他将产业集聚归结于企 业决策者将集聚所得的利益与因迁移而追加的运输和劳动成本进行大小比较后的结果。 3 、沃尔特克里斯塔勒( w a l t e rc h r i s i a l l e r ) 的中心地区理论。 克里斯塔勒假设有一块匀质平原,资源、人口密度均匀,运输费用不变,消费者偏 好相同。厂商的定位原则需要考虑需求界限( 满足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需求界限) , 考虑市场范围( 代表外部的地理限制,超出这个限制,消费者宁愿光顾其它较近的市场) 。 这样就会形成商品市场的地理分布范围,形成若干大小不i 司的“中心地”。在一个区域 内,高级的中心地只有一个,次一级的中心地较多,等级愈小的中心地越多,规模越小。 每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它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与等级。他首创了以城市 聚落为中心进行市场面与网络分析的理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次中心”理论仍为现 在很多学者所引用。 4 、奥林( o b l j n b g ) 的区际贸易和生产布局理论。 奥林试图将贸易与布局问题结合起来考虑。他是这样研究的:首先,在商品在国际 间可以自由流动( 无运费) 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假定条件下,讨论生产要素的丰 父如何决定商品相对价格和贸易格局;继而放弃商品贸易无运费的简单假设,讨沦进口 税和运费对贸易的影响,此外,他还讨论了地理位置、规模经济对贸易的影响,并研究 了资本移动的因果关系;最后,他放弃了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讨论要素流动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认为,国际贸易理论是接近于布局理论的。布局理沦比国际贸易 理论更为广泛,贸易理论的一大部分可以看作足布局理论的- d , 部分。当把各种运输条 件的影响和大规模生产的优点结合起来时,关于生产布局以及国际贸易的性质和影响所 做出的结论,同只考虑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所得出的结论就有很大的不同。 。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区1 9 孙 4 该理论在奥林的著作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1 n l e r r e g i o n a la n di n t e m a t i o n a lt r a d e 19 3 3 ) q :- 它述。 8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睫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问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2 3 关于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1 、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 f p e r r o u x ) 提出增长极理论,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 ( j ,r b o u d e v i l l e )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j f r i e d m a n )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 ( g m y r d a l ) 、美国经济学家赫尔希曼( a 0 h i r s c h m a n ) 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 增长极的出现对周围地区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回波效应。由于累积因果循环效应 的作用,出现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二是扩散效 应。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如 果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大于回波效应,就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然而由于累积因 果循环的关系,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增长极地区越来越发达,周边地区越 来越落后,形成了地理空间上的二元经济,使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甚至形成独立于周边 地区的“飞地”。增长极的负效应具体表现在,增长极的发展导致外围地区资本筹集困 难。增长极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厚的投资利润以及需求日益扩大的市场,这些因素 吸引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将经济落后的储蓄转化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而外围地区由 于落后的经济基础和投资收益率低,资本外流,致使资本积累逐渐减少,资本日趋短缺 和枯竭,任何现代化的产业都难以起步。 2 、不平衡发展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赫尔希曼( a 0 h i r s c h m a n ) 于2 0 世纪5 0 年代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 论。这种理论与平衡发展理论相对立,它的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或某一地区不具备 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它资源,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投资只有选择地在若干部门或区域 进行,其他部门或地区通过利用这些部门或区域的投资带来的外部经济而逐步得到发 展。现在人们常常提到的“极化一扩散理论”也是不平衡发展理论的一部分。 所谓极化、扩散理论,是说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经济首先在某个点上较快发展, 从而吸引周边的生产要素汇聚,又进一步加快了发展的速度。这就是经济的极化效应。 当经济极化到一定的程度,出现集聚不经济的情况,又会产生扩散效应( 也称涓流效应 或回流效应) ,即生产要素流出极化中心,扩散到该中心以外的某个地方再形成新的极 化点整个区域经济就是在这种极化和扩散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壮大。回流效应和扩散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硷史 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问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效应是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 g u n n a rm y r d a l ) 提出来的,提示外部因素引起的不利 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扩张变化的一种理论。回流效应指地区外因素引起的不利于该地区经 济发展和扩张的变化,扩散效应是指经济扩张和发展中心对外围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影 响。缪尔达尔认为,强大的回流效应和弱小的扩散效应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不平衡增长理论揭示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指出:社会经济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守 恒或趋于均衡,是以循环的方式运动,但不是简单的循环流动,并且是有累积效果的。 正如赫希曼所说:“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一处, 巨大的动力将会使得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增长点集中增长在国际间和区域间的不 平衡,是增长本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前提条件。” 3 、核心一边缘理论和中心一外围理论 1 9 6 6 年弗里德曼( j r f r i e d m a n ) 提出核心一边缘理论,该理论是解释区域经济 空间结构演变模式德一种理论。随着区域经济的增长,区域空间结构会发生阶段性的演 变。其演进顺序为工业化前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i q k 化后期及后 :l 业化时期的演进顺序。 中心一外围模型是克鲁格曼在新贸易理论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 n e a r y ( 2 0 0 1 ) 认为,中心外围模型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石。克鲁格曼( 9 9 1 ) 中心一外围模型, 通过厂商生产区位选择来内生不同地区市场大小,并解释在两个初始条件完全相同的对 称地区中,一个地区如何在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过程中,实现经济集聚而发展成富裕的 中心地区,另一个则演变成贫穷的外尉地区。 厂商根据其在不同区位的获利能力决定生产区位,而其生产区位决定将产生三种不 同的经济效应。第一种效应是市场通路效应( m a r k e ta c c e s se f f e c t ) ,也称为需求关联 ( d e m a n d n k a g e ) 或后向关联( b a c k w a r d1 i n k a g e ) :一个厂商从其他地区迁往本地将使 木地劳动力需求增加,当劳动力可以存地区间流动时,这将吸引劳动力流人并使本地需 求增加,本地需求的增加将使本地厂商利润增加,这又进一步吸引更多厂商进入,进一 步产生需求关联。这一过程将循环反复,通过一个循环累积过程实现经济集聚。第二利- 效应是生活费用效应( c o s t - o 。l i v i n ge f f e c t ) ,也称为成本关联( c o s t1 i n k a g e ) 或前 向关联( f o r w a r d1 i n k a g e ) :一个厂商从其他地区迁往本地使本地厂商数量增加,而在 一个厂商数量增多的地区,消费者需要从外地购入的商品种类减少,从而支付的贸易成 o 浙江大学碗士学位论文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本下降,这意味着本地生活费用下降和实际工资水平提高,这将吸引工人流入,劳动力 供给增加将使本地名义工资下降,这将使厂商生产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下降,本地厂 商利润增加,这又进一步吸引更多厂商进入,并进一步产生个不断自我强化的循环累 积过程。当需求关联和成本关联趋向于促进经济活动向一个地区集聚时,第三种效应一 市场挤出效应( m a r k e tc r o w d i n ge f f e c t ) 却趋向于抑制集聚。市场挤出效应又称 为竞争效应,一个厂商从其他地区迁往本地使本地厂商需求减少和边际收益下降,这使 本地厂商利润减少或亏损,厂商为获得正常利润而降低支付给工人的名义工资。在其他 条件不变时,这使本地对工人的吸引力低于其他地区,劳动力从本地流出,产生一个不 断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过程抑制集聚。当本地区需求关联和成本关联所产生的向心力大 于市场挤出效应所产生的离心力时,经济活动趋向于在本地区集聚,所有制造业厂商被 吸引到本地区,本地区发展成富裕的中心地区,而其他地区发展成贫穷的外围地区;当 本地区需求关联和成本关联所产生的向心力小于市场挤出效应所产生的离心力时,经济 活动趋向于扩散,各地形成类似的生产结构,经济趋于收敛。 4 、克鲁格曼新空间经济学累积循环效应和路径依赖 一个行业在某地区的集中具有历史原因和偶然性,因为一个区域最初产业的兴起和 发展何种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偶然性的。克鲁格曼就列举过一些例子说明这种 历史依赖性。如1 8 9 5 年美国佐治亚州的达尔顿( d a l t o n ) 一个女孩为了送朋友结婚礼 品,制做了一件簇状床罩。这种特殊的手工艺结婚礼品,使得达尔顿在二次大战后成为 美国的地毯制造之都。某个企业家的成功,或者某种产品的畅销,会导致其他人的效仿 和发展,最终形成该行业的地区集聚。 旦早期的区位优势形成以后,通过前向和后向关联,可产生循环积累效应,即“集 聚呼喊集聚”的过程。这里的前向和后向关联是指产_ q k 矛u 人口的区域集中。在一个非均 衡地域中,具有早期的区位优势的地区也意味着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位于集聚区的企 业处于一个大市场内部,使得其销售环节的交易费用较低。在生产环节,初始的集聚规 模使得企业之问得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劳动力特别是一些专业劳动力的共享,中间 品的获得等等方面的因素使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对非集聚区的企业较低。并且,销售成本 和生产成本随着企业集聚规模的扩大而进一步降低,这将进一步吸引更多企业的进入, 产生个正反馈机制。企业的更多聚集使得区域的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所以工人的名义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工资虽然不变,但是因为其可选择的商品种类的增加,相比非集聚区的工人而言,他可 以获得更大的效用,结果就是其实际工资增加了。工资的增加吸引工人从非集聚区向集 聚区域的转移。企业和人口向集聚区的转移,由于累积循环作用将会不断增强,这也就 是我们所说的集聚力( 向心力) 的来源。 与集聚力向对应的是扩散力。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使得集聚成本迅速提高,如 土地资源的短缺,水资源的短缺,环境问题的激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各类社会矛盾 的增加等等,从而产生产业和要素资源从集聚中心向外部地区转移和扩散的动力,这种 力量就是“扩散力”。 集聚力和扩散力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一 个地区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由促进企业集中化生产的集聚力,以 及与运输相关促进企业分散化生产的分散力两者之间平衡关系。 目前,很多经济学者正立足于新的视角,把以空间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 学、城市经济学和经济区位论等传统经济学科统一起来构建所谓的“新经济地理学( n e w e c o n o m i cg e o g r a p h y ) ”或“地理经济( g e o g r a p h i c a le c o n o m i c s ) ”。 2 4 对产业集聚发生的机制的综合 1 、马歇尔的解释。 马歇尔把地方性工业在产业区的集聚归结为企业追求外部规模经济,即企业层而的 规模报酬刁i 变、社会层面的规模报酬递增,并且指出这种外部经济给集聚企业带来如下 几个方面的好处:( i ) 技术的外溢;按他的原话来说,“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好的思想, 会被别人采纳,这个思想又与他们自己的建议结合起来,因此它又成为新思想的源泉。” ( 2 ) 提供一个专业技术工人共享的劳动市场;,业区内集聚了许多潜在的劳动力需求 和潜在的劳动力供应。集聚既降低了工人的失业概率,也确保了厂商无论是在“好时 光”还是存“坏时光”的劳动力供应。这种潜在的供需关系又加强了既有的产业集聚。 ( 3 ) 提供共享的中问投入品;产业集聚可以支持该产业专用的多种类、低成本的非贸 易投入品的生产。众多使用中间投入品的企业集中在一起才使辅助性工业能够使用专业 化的、高成本的机械设备,以较低的生产成本来供应众多的消费者。马歇尔在收益不变、 。m a r s h a l lap r i n c i p l e so f e c o n o m i c s m , o n d o nm a c m i l l a n1 9 2 0 ( 18 9 0 ) 1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认为企业的集聚是为了追求企业外部的规模经济。克鲁格曼。 ( 1 9 9 1 ) 在地理和贸易一书中也阐述了相同的观点。 2 、韦伯的解释。 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阐述了微观企业由于相互协作、动力使用、成组分布( 分 工序列化,互相投入一产出联系) 而在选址决策中趋向于集聚。他把区位因子分为地方 因子和集聚因子,地方因子使工业固定于一定地点( 如趋于使运费最小或劳动成本最小 的区位) ,集聚因子使工业趋于集中或分散( 如相互分工协作或地价上涨等) 。韦伯认为 合理的工业区位应这样确定:在地方因子决定了工业企业的区位后,相互关联的企业为 了节约运费和交易成本而做趋于集聚的区位调整。韦伯将产业集聚归因于企业决策者将 集聚所得的利益与因迁移而追加的运输和劳动成本进行大小比较后的结果,他将社会集 聚和意外集聚( 外部经济) 看作是次要因素而在分析计算时没做具体考虑。由于韦伯的 工业区位论是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以成本分析为依据来研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工业 地域结构,所以他没有考虑垄断价格给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也没有考虑政府的作用、 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他只从资源禀赋的角度考虑资源型产业的集聚,所以不具有一般 眭。 2 5 产业集聚的其他理论 1 、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沧 约瑟夫阿洛伊斯一熊彼特是当代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其“创新”理论, 是一种用所谓创新来说明资本主义基本特征及其产生和发展趋势的理论。熊彼特主要是 从创新角度来说明产业集聚现象的,认为产业集聚有助于创新,创新也有助于产业集聚。 创新并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它需要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需要企业集聚才得以实 现。熊彼特将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发展进行整合研究,他在阐释影i 响经济波动的因素 时认为,除了战争、革命、气候等外部因素之外,技术创新的产业集聚和增长的非同期 因素是经济波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他认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 地分布,而是相反,它们趋于群集,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在成功地创新之后,首先是 一些,接着是大多数企业会紧随其后,不断跟进;其次,创新不是随机地分布于整个经 。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5 :3 7 5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沧义 睦三) ;f 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济系统,而是倾向于集中在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 2 、波特( m e p o r t e r ) 基于竞争优势理论的集群论 波特在1 9 9 0 年出版的国家的竞争优势中对加拿大、德国、丹麦、芬兰、法国、 英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国的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研究,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对 这种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产业集群(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 ) 的概念,同时还 利用“钻石”模型的分析途径对产业集聚及产业集群进行了分析。波特认为不是不同的 国家或产业而是企业进行竞争,而且贸易的专业化并不能通过要素禀赋状况而得到合理 的解释,因此,他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企业上,并从创新能力的角度来探讨了产业的集聚 现象。 1 9 9 8 年,波特( m e p o r t e r )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 文,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企业集群理论,把企业群落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一在 波特看来,企业集群足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包 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的中间商,下游的渠道与顾客,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 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的属于其他产业的企业一此外,还包括政府或非政府机构。 波特指出;“被我称之为集群 ( c l u s t e r s ) 的因素支配着当今的世界经济地图,簇 群就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不同寻常的竞争胜利的重要集合。事实上集群 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