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特色的研究.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特色的研究.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特色的研究.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特色的研究.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特色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a so n eo ft h ep l a c e s o fw o r l d w i d ec 1 v 1 1 i z a t l o n origin,chinah a sm a d eg r e a ta n d significanti n n u e n c eo nh u m a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 w i t hr i c ha n dl o n g - s t a n d i n gc h i n e s e c u l t l l r e p s y c h o l o 西s t sgm u r p h y a n dgs b r e t t u s e dt op r a i s ec h i n aa s “t h ef i r s th o m e t o w no f p s y c h o l o g y ”。 矾e r ea i er i c ha n dc h a i a c t e r i s t i c 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p s y c h o t h e r a p y l 誉三誊妻童毒手i i i ;量享;薹薹善至 堂主享皇;蓥荽善j l i i 垄主雹垂;毫毒;垂笺茎誊薹ii 蓁等= 毫;季丢i j 墓l 羞 蠢l 薯簧;姜;i o 人进行工作。此外,还有大量的心理学家受雇于监狱 机构。 在刑法系统中,心理学家的传统功能就是评估、治疗、矫正和研 究。所采用的矫正理论和技术主要有以下这些: 1 基于心理动力学理论的个别治疗和集体治疗。心理动力学理 论根据神经症冲突或超我发展的失败来解释反社会行为,但作为一种 治疗方法的古典精神分析,则集中在神经症冲突方面。这种方法在刑 法系统中是应用得非常少的,而且效果也很不理想。 2 来访者中心疗法。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治疗 的典型,它的许多观点和方法都被后来的一些新的方法所借用。 3 现实疗法( r e a l 埘m e r 印y ) 。现实疗法试图在热情的、指导性 的治疗人员的指导下,发展满足个人需要的现实主义和负责任的方 式,治疗人员鼓励行为转变计划的实施。这一方法与相互作用分析法 目前在美国的矫正环境中己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4 相互作用分析法。这种分析通常依靠集体背景,在这种背景 中,研究者带有促使更健康相互作用的目的,采纳“我行你也行” 的态度 持屑旱玫搅斯惴旱钠占啊4相互作用分析法。这种分析通常依靠集体背景,在这种背景中,研究者带有促使更健康相互作用的目的,采纳“我行你也行”的态度对异常的相互作用进行考察。x 一、引言: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变革巨大而迅猛,物质 文明的高度发展与精神文明相对匮乏以及价值观念多元化对人们心 灵产生的巨大影响,已成为困扰人类的新魅影,中国也不例外。近 二十年来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当前我 国社会l e 处在转型的关键时刻,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日益 深入,社会变革和竞争加剧,劳动力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发 生变化,生活节奏的骤然加快,生活压力增加,使中国入面临前所 未有的巨大精神压力;另外随着世界逐渐成为一个地球村,中国已 向世界敞开了怀抱,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正受到世界多元价值观的冲 击,这些都使中国人在面临多元选择的同时,产生更多的迷惘与困 惑,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和方式产生等发生明显变化,心理卫生 问题及精神疾病的发生有不断增高的趋势。流行病学统计显示:中 国“精神疾患时代”已悄然来临,神经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 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 0 。卫生部提供的可靠数据表明: 5 0 年代中国精神病总发病率为2 7 ,8 0 年代以来,精神疾患的患病 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精神病协会年会发表的 数字,目前中国有5 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 3 的人患有不 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其中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为1 3 4 7 ,病人总数 为1 6 0 0 万,其中精神分裂症高居首位6 0 0 万,1 5 亿青少年人 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就有3 0 0 0 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 算,进入2 l 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精神疾病负 担到2 0 2 0 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 铲。面对这一严峻的现状,近 年来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在2 0 0 1 年4 月7 日世 界卫生日座谈会召开,李岚清致信表示中国政府愿与世界卫生组织 和各国政府密切协作,共同推动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2 0 0 1 年卫生 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改善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与健 。载中国新闻周刊20 0 1 1 1 。载光明日报2 0 0 2 3 26 。载人民日报* 2 0 0 1 4 8 康状况的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学生精神和心理卫生教育,并在全 国开展了以“健康体魄+ 健康心理一美好人生”为主题的大规模精 神卫生宣传活动。2 0 0 4 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中国精神卫生工作的主 题为“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共青团中央 学校部、卫生部疾控司、教育部社政司、中国青年报社共同发起主 办了“心理阳光工程”,旨在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精神卫生意识, 呼吁公众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这些事实充分表 明,我国已经把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已经提到了重要的议事议程上 来。在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上作起步虽较晚,但八十年代以后有了 较快发展,目前在教育系统和各大医院都已经普遍建起了心理咨询 与治疗机构或者精神卫生机构;并从2 0 0 3 开始进行国家职业资格心 理咨询师职业全国统一鉴定工作,逐步规范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从业 人员,力图使之职业化和专业化。中国社会公众已经逐步加深了对 心理卫生的认识并肯定了心理因素的重要性,了解心理因素和生物 性因素一样,对人们的生活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不但能够影响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康复,而且更大程度影响到现代人的精神状态 和生活质量;同时,人们也认识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帮助人 们消除心理障碍、克服心理困难、明确人生目标和实现自我价值方 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善于自我调节并善于寻求专业人 士帮助的人才能做一个健康快乐的现代人。 中国的现实追切呼唤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的成熟。但无论是西 方心理治疗理论的现状还是中国心理治疗领域的发展似乎都远远不 能满足中国现实的需要。 西方心理治疗领域,由于母体心理学的危机及其自身的局限, 呈现出的流派林立,纷纭繁杂的现状。当今存在的心理疗法就有4 0 0 多种。心理学自独立以来就已经存在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 营,在对待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科学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 面表现出诸多相悖,造成了心理学的二歧视野,导致了长期以来心 理学对“人”的本性观照的残缺和误区。在长期的对峙过程中,占 据着主流地位的科学主义研究取向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建设为一门 。彭运石心理学的整合视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 0 0 l ,1 :1 1 2 2 真正的实证科学,采取霸权姿态,拒绝容纳其它形态的心理学,其 实质是以西方心理学为中心的,强调个体性、客观性、量化分析和 狭窄的特殊训练及普遍真理的心理学,具有“去文化”和“普适性” 的特性,“其成果本身具有地区性和本土性,对某些非西方民众的心 理和行为以及它们的现实生活而言是不相关和无意义的。”。从根本 上说,主流心理学的这种“去文化”的研究范式迁延到现代心理治 疗领域中,心理治疗师们往往以适于“物”的研究方式心理学 的二歧视野去观照人,未能以适于人的本性的心理学研究方式去观 照人,未能建基于对人的本性的完整把握之上,表现出企图建立一 种普适性的、适合所有人的心理治疗范式,忽视了人的历史性和实 践性,把人从文化中剥离出来,作为脱离历史文化背景的“客体” 来研究和治疗。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为主流的心理治 疗范式对人的健全心理的建构表现出各种非此即彼的二歧理解,在 面临现实问题时各有所长又存在着种种局限,不能真正满足现实需 要。特别,随着世界各国对心理咨询与治疗逐步重视,西方心理治 疗理论与技术在非西方文化背景的人群中使用出现愈来愈多文化不 适。 随着西方心理学的全球化的整合趋势与本土化的文化转向,西 方心理治疗领域逐渐意识到自身的根本缺陷,并做出了迅速回应, 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理论与技术的整合以及对多元文化和本土心 理治疗的重视。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心理整合治疗成为心 理治疗的发展的新方向,至今为止,国外心理治疗研究的已经逐步 由三足鼎立走向从理论到实践的整合,涌现了折衷治疗学、心理整合 治疗蛳等从理论到技术多层面的整合途径。与此同时,科学心理学所 面临的危机及其折射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的种种困境,凸显了重拾长 久被科学心理治疗领域遗弃的心理治疗本土化研究以及各国本土心 。叶浩生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人大复印资料,2 0 0 1 ,1 0 :8 0 8 4 m r s e l l aaj t o w a r da “g l o b a l 一c o m m u n i t y p s y c h o l o g y ”:m e e ti n g t h en e e d so fa c h a n g i n gw o r l d a i l l e “c a np s y c h o l o g is t ,1 9 9 8 ,l 2 :1 10 6 1 1 lo 。k o p k asm ,l u e g e r r j ,h o w a r d kie ta 1 i n d i v i d u a l p s y c h o t h e r a p yo u t c o m ea n d p r o g r e ssr e s e a r c h a n n u a lr e v i e wo f p s y c h o l o g y ,1 9 9 9 ,5 0 :4 4 1 4 6 9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l 9 9 4 :27 5 2 8 2 理治疗理论的探索的重要意义,心理治疗领域对文化的重视被提到 了新的高度。尽管对心理治疗整合的大量研究表明现存的心理治疗 范式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不同文化背景中存在的人类也有着许多共 同心理规律,但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不可避免 的受到本土文化因素的影响,只有对不同文化中的人的心理行为及 本土心理治疗理论充分研究,才能真正建立契合文化的全球化整合 心理治疗体系。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对于一种行为来说,究竟是变态 的还是正常的,其判断取决于文化,行为的诊断和治疗不能脱离文 化背景,也只有了解特定行为产生的文化根源,才有可能对症下药, 使心理治疗产生效果。马尔塞拉等认为,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 各种形式的心理疗法,研究文化对心理疗法的影响,研究文化与心理 疗法的联系,从而实行文化上相适应的治疗方法,这些既是理论上的 需要,也是实践上的需要。华人心理学家张宝蕊指出9 0 年代以来整 合治疗领域内出现了不以“心理”和“行为”为治疗对象,更加上 了以“身体、心理、精神”的合一发展为主流,以东方与西方文化、 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整合为导向。总之,心理治疗的这两大趋势 反映了心理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取向的整合态势,共同蕴 意了对文化在心理学中的重新定位,认清了心理治疗的整合不仅仅 是理论与技术层面上整合,还应该对不同文化背景中本土心理治疗 思想进行探索,兼收并蓄。 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心理学发展就产生了一些认知偏向,基 本上亦步亦趋的沿袭西方心理学,特别是心理治疗几乎完全借鉴的 西方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而忽视1 r 中国这一特殊的文化背景与极 具中国本土特色的心理治疗思想。然而时至今日,西方心理治疗理 论自身的危机和在中国长期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文化不契合,使中 国心理治疗领域不得不以史为鉴,反思和重新审视中国本土心理治 疗传统。 西方心理治疗产生的哲学文化背景与实践探讨都是源自西方文 化传统,与中国文化传统有着千差万别,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 。叶浩生斌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人大复印资料,2o o l ,1 0 :8o 一8 4 。a j - 马尔塞拉等著肖振海等译跨文化心理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 9 1 ,8 。张宝蕊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整合( 折衷) 理论中国心理教育网,2 0 0 3 ,10 4 华人在接受植根于西方的心理疗法无效或收效甚微,反之成长于西 方文化氛围下的华裔在中国接受本土心理治疗也收效甚微。许多从 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人士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由西方文化所 衍生的心理辅导模式和华人社会的传统文化部分可能产生种种矛 盾,包括求助方式的差异,对家庭、情绪控制、自我形象、心理健 康、人际关系等的理解的不同等等( 尤其是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 群体) ;一些在西方社会和白人文化中流行或通行的辅导模式及技巧 用在华人的辅导实践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阻碍和不合拍之处。当然 这还只是一部分心理治疗与文化不契合表现,更多的不适合作为事 实存在于心理治疗实践中。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心理学者已意识到西方心理治疗的不足, 开始转向东方寻找具有现代价值的本土心理治疗思想传统,以期实 现东西方心理治疗的有效整合。国外,早在上个世纪初,荣格。、马 斯洛、弗洛姆 等心理学家都曾吸收东方心理学思想来建构自己的 心理治疗理论;而日益发展的超个人心理治疗对中国本土心理治疗 思想兴趣更充分肯定了其现代价值。在国内,香港中文大学精神科 于1 9 9 2 年及1 9 9 4 年曾先后召开第一、二届“中国人心理治疗国际 研讨会”;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于1 9 9 5 年主办第三届国际 森田疗法之际,同时举办了“首届亚洲心理治疗国际科学研讨会”; 1 9 9 8 年,在华南师大召开第一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研讨会, 东西方心理学者交流了中国文化对分析心理学及建立整合性心理学 的启示和贡献;2 0 0 1 年在昆明召开了主题为“东西方对话”的国际 心理治疗大会,1 5 个国家的心理治疗专家就文化与心理特征、心理 治疗在各个地域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将东方哲学思想( 道家、儒 家、禅宗等) 运用于心理治疗之中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探 讨了气功、瑜珈、太极拳等的治疗作用,以及森田疗法、认识领悟疗 法、道家认知疗法等东方自己创立的治疗方法等。2 0 0 3 年台湾第一 。孙凤,李兆生中西心理治疗之比较心理科学,2 0 0 1 ,3 :3 4 9 3 6 0 。转自何敏贤,李怀敏等主编华人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 0 0 2 ,1 2 :2 4 2 5 。j u n g c & w i l h e l mi lt h es e c r e t0 fn eg 0 1 d e nf l d r n e wy o f k :c a u s e w a yb 0 0 k1 9 7 5 :3 9 1 5 1 。马斯洛洞察未来马斯洛未发表过的文章霍夫曼编著许金声译改革出版 生,1 9 9 8 :3 2 3 4 。弗洛姆,铃木大拙,马蒂诺禅宗与精神分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l9 9 8 :9 7 5 届本土心理治疗学术研讨会,讨论了近年来本土心理治疗的理论与 实践的发展,以及中国文化背景卜- 心理行为特征的等问题。 在广泛的东西方交流和日益兴起的本土心理治疗实践基础上, 很多学者对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研究途径都提出了卓有见地的思 路。杨国枢等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哲学既可 以影响甚至决定当地民众( 被研究者) 的心理与行为,又可影响或 决定当地心理学者( 研究者) 的问题意识、理论构架与研究方法, 故而主张把“社会文化历史”放进自己的研究框架中,采用注重以当 地人、当地社会及当地文化为主体的主位研究策略来研究中国本土 心理学。杨中芳认为本土化研究的定位应是:以实际观察中国人所 得的心理与行为现象为研究题材;选择中国人所熟悉的心理想法或 经验为研究概念;考虑中国文化社会体系反映在“个人”心理体系 ( 包括语言意义系统) 的情况,来找出中国人行为的真正意义:从而, 寻找适合研究中国人及其心理概念的设计与工具,用之来发展可能 解释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模式与理论,并依此来建立中国人的心理 知识体系9 。曾文星等提出:从学术的立场说来,要有系统的探讨“文 化与心理治疗”这一丰题,首先要全盘了解社会所遵循的文化系统, 群体所表现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接着要分析该社会曾有的传统性辅 导要领与医疗观念,更要去研讨目前所实行的各种心理治疗的得失; 如此才能有深度的探讨如何配合文化而发展是和该社会的心理治疗 。杨鑫辉、汪凤炎固等人则认为应该从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出 发,揭示中国人心理的深层内涵,有效的推进心理治疗本土化和建 立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治疗体系。季建林更具体指出中国的传统中医 理论与治疗一直强调“人”的整体性,总结归纳了一系列非常实用、 有效的治疗原则,其中有一些是值得心理治疗和咨询工作者“古为今 用的 。 综观目前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研究,发展趋势令人振奋,但研 。杨国枢我们为什么要建立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研究,19 9 3 ,l :6 2 8 。杨中芳试论如何深化本土心理学研究:兼评现阶段之研究成果本土心理学研充1 9 9 3 ,1 :1 2 7 1 3 2 。曾文星主编华人的心理与治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 9 9 7 :2 8 3 。杨鑫辉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的科学性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 9 9 7 ,2 :1 2 2 1 2 4 。汪凤炎,郑红述评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的研究动向心理学动态,20 0 1 ,l :8 2 8 7 。季建林西方治疗技术与东方文化思想的结合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 0 0 2 ,2 :1 5 7 1 6 0 6 究现状仍存在着种种不足:1 、缺乏宏观研究视角,局限于对具体治 疗方法的研究。大陆多数研究者仅仅着力于整理零散的心理疗法, 或把中国传统心理治疗于茵方心理治疗进行简单比较,以中国传统 心理治疗的某些具体疗法与西方殊途同归来证明其科学性,或仅仅 从时间的迟早来表现其先进性。2 、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背景对心理 治疗的作用仍没有足够重视。中国是一个有着历史悠久而又负荷沉 重的传统文化大国,国民的精神心理活动,多少都打上了传统文化 的烙印,在个性特征、思维倾向、情感好恶、价值观、道德感及心 身认知何评价等方面都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要有效的防范治疗心 身疾病、精神疾病,包括神经症等,必须考虑国人生存的文化背景, 不宜照搬西方学说及操作技术。3 、研究队伍庞杂,视域狭窄,不注 重研究成果的交流。在大陆,过去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研究者主要 来自中医学界,直至近年才有所改善,一些心理学工作者也对中国 传统心理治疗思想萌发了较大的兴趣,研究主要在于对凌杂的传统 心理疗法的进行整理;在香港、台湾,大部分学者仅致力于西方心 理治疗的本土化,以及对中国人心理行为的实证研究,但很少涉及 系统的本土心理治疗理论体系阐释。在整理对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 想的研究成果及其现代应用时,往往由于研究者立场不同而出现只 研究具体治疗方法或只注重文化作用的单一研究取向,没有把两者 相结合系统化,这对中肯的反映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的全貌和评 价其价值是极其不完善的。以更高远的视角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港 台心理学者似乎都没有意识到应该以整合的视野,从历史哲学文化 的大背景下,看到中国传统心理治疗与西方心理治疗基础的根本差 异,比如看似相同的具体心理疗法,其从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到施 治的原理、原则都是大相径庭的,这其中的迥异之处即中西心理治 疗的特色之处。 显然,目前在上述国内外大背景及研究现状之下对中国传统心 理治疗思想以更为广阔的整合视野深入研究,使中国传统心理治疗 中仍富科学性的部分得以彰显,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有助于西方心理治疗理论与本土传统心理治疗思想相结合,取长补 短,去糟粕取精华,建立适合中国人心理和行为的本土心理治疗理 论体系;有助于为心理治疗的整合提供一些中国本土资料和思路; 同时有助于引导当前中国心理治疗临床实践重视中国本土心理治疗 思想,在实践中有意识的去考证、应用和完善,为中国本土心理治 疗体系的理论化提供现实依据。 由此,本文拟立足于中国本土心理治疗思想的挖掘,一方面试 图取文化为背景,以较宏观的视角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心 理治疗思想内蕴,以及其对现代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继承性;另一方 面从医哲中蕴含的心理治疗思想入手,淘拣和理厘具有科学性和有 现代价值理念,重新诠释和理解,展现出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较 明晰的脉络。 二、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底蕴 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国,曾被心理学史家墨菲( g m u r p h y ) 和布雷特( g s b r e t t ) 誉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故乡” ,中国文化对当代中国民众和世界文明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中包 容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和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综览浩如烟渺的占 代文献,对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的理解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 狭义的中国传统心理治疗,主要指蕴含在中国医学中的心理治疗思 想,包括心理治疗模式、原则、目的、施治方式等,这些思想由于 中国传统医学具有“身心医学”性质而常常隐没其中,虽然身心二 者治疗往往很难辨析分离,实则心理治疗从理论到实证亦有自己较 连贯的脉络,亟待甄别和理厘。其二,广义的中国传统心理治疗, 还蕴含于具有“心理学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从宏观上为中 国传统心理治疗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并氤氲了中国人特有思 维方式和人格理想的色彩。 ( 一) 历史源流 现代心理治疗的发展史反映了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心理治 。( 美) g 墨菲,j 柯瓦奇林方等译近代心理学史导1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2 :2 l 疗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来自母体心理学的发展,而它 的原动力则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中国传统心理 治疗思想虽不是现代自然科学的产物,但更不是某位心理大师一朝 一夕的突发灵感,它的发展也必然遵循了这一发展规律,且它的发 展历程因中国心理学思想常常融于中国医哲之中,而呈现出另一番 共同演进的历史图景。 追溯到远古时期,在生产力低下、自然条件恶劣、文明处于蒙 昧状态之下,中国与世界文明发达较早的国家历史相似,出现了最 早的原始的心理治疗方法巫医祝由术,这是中国传统心理治疗 的萌芽时期。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方法不但没有因为社会文明的进 步而消亡,而是进一步发展了。隋书卷二十八载,祝禁博士二人; 唐六典卷十四载“咒禁师二人、咒禁二八人、咒禁生十人”;直 至元代十一科、明代十三科都设有祝由科。说苑、山海经等 典籍中记载了用心理的治疗的例子。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建立,社会文明有了长足的 进步,诸子百家各尽其能,但已逐步呈现儒道文化相互抗衡为主流 的中国文化雏形。由于新旧社会制度交替,急剧的社会变革是社会 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人们追求政治权利的欲望膨胀,战乱纷争,给 社会思想意识和人们的精神观念以巨大冲击。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 级巩固政权的精神法宝,而道家则为了拯救人心而与儒家颉颃,两 家对中国人的心灵烙下深刻的印记。老子、易经、尚书、左 传、吕氏春秋等著作都不同程度的记载了对心理学的问题的思 考。吕氏春秋载文挚以“怒胜思”治愈齐王将中医心理治疗方法 成功地运用到临床。至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已将五情与阴 阳五行学说熔为一体,厘定出中国传统心理治疗大法“谨察阴 阳之所在,以平为期”罾。“据黄帝内经的记载,当时已经采用了针 灸穴道可以治疗精神病的处置,在心理治疗方面亦发展出一种很特 殊的操作方法,使用五行的哲学思想,例如:思伤脾、怒胜思 等的处置方式,发展出了使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割造了不同的 。转引自王米渠中医心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8 5 :3 5 。谢华黄帝内经白话释译本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 0 0 0 心理治疗方式”。至此,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理论之雏形基本形成。 至汉代,汉初刚摆脱专制的民众,人心疲惫,痛苦不堪,为避 免前车之鉴,更为了安顿民心,统治者大力推崇道家黄老之学,使 之位居儒学之上。历史事实证明,道家思想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稳定, 人心归复,民生安定,起到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后来中国社会发展 史进一步表明,往往在社会变革加剧之后人心离乱之时,便是道家 思想受到重视之时。由于时势之冈,又道家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 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中具有浓墨重彩之意义确立了心身临床辩证 医学体系,把心理现象作为辩证的重要依据,并制定了一套理、法、 方、药。张仲景、华佗、郭玉等著名医家对心理因素和心理治疗都 表现出极大的重视,为后来七情理论等系统心理治疗理论奠定了坚 实基础。汉末随着政权的交替,统治阶级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学术思想进行一统,儒家再次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而道 家思想则潜入社会深层,成为在民间广泛扎根的强大潜流。这一时 期道家思想的发展,不仅为魏晋玄学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同时它 的包容性和对中国人心理的强大影响,为佛教在中国传入、立足、 生根、结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两晋到南北朝至隋朝这短暂但分分合合,动荡不息的历史时期, 对人们心灵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苦于征战和政权的频繁交替, 企盼精神的安顿和生活的安宁,以至原本独尊的儒学面临严重的危 机。始于老子道家的魏晋玄学此时兴起,一定程度上安抚了饱受罹 患的大众民心;依附道教丽进入中国的佛教文化,此时也开始逐步 进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并随着与儒道的融合,而逐步衍生出禅宗、 华严宗等中国本土化佛教形式。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段时期远远超过 了巩固统治阶级政权的作用,而彰显了其极大的包容力与对中国人 精神的治疗作用。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华丽而辉煌的历史篇章,出现了较长 时问的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向纵深发展,儒道佛三种文 。方永来中国精神医学之历史演变网络资料,2 0 0 1 8 。王米渠中医心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 8 5 :4 0 4 1 。彭自强佛教与儒道的冲突与融合一一以汉魏两晋时期为中心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2 0 0 0 :3 0 _ 3 i 化趋于合流,但道佛大有压倒儒学之势,人心所向,国泰民安。中 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受文化的影响也随之有了一个新的发展。主要 表现与对身心疾病的认识和临床研究,对精神疾病的辨证论治,以 及对医患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和规范上。医学理论家杨上善、王冰等 对内经思想进一步阐释,对情志致病、养生调神进行了更为系 统的整理和发展;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等对医患关系、精神 疾病的辨证论治、心理调摄和养生等方面有了全面地论述。许又新 在两晋南北朝及隋唐时代我国精神病学简介一文中指出:当时 记载有关于躁狂、抑郁、精神分裂症、癫痫、歇斯底里、神经衰弱、 酒精中毒、痴呆、诈病、儿童精神机能障碍等十种精神疾病。 五代至宋金元时期,是儒道合流的鼎盛时期,也是医学和科技 发展的高峰期。“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 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在宋代,不管是在应用科学方面还 是纯粹科学方面” 。宋代儒学复兴形成了理学并使之逐渐占据了思 想上的统治地位,理学家追求一种主体心灵的道德自律和生命价值 的内在超越,最后一切问题归之人的心性,“心性之学本是宋代儒学 复兴中最新颖与最突出的环” ;道家思想亦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且道教的修道理论由外丹术转向内丹术,心性超越成为其最高旨趣。 由此儒道两家共同体现出种时代文化的价值取向由外张转向 内敛,无论是如己的安身立命还是道家的超越生死物我的人生智慧, 都变成了个体对内在心性的自觉体认和反省。而在唐代已经成熟的 佛家已在与本土儒道文化炼历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的佛教一一禅 宗,它旨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着重从人的心性方面去探求实 现生命自觉、理想人格和精神自由问题,强调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实现自我超越,从而摆脱烦恼、生死和痛苦,从而受到儒道两家一 致欢迎 。这一时期,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时局动荡、疾病丛生的现 状下,医学中的心理治疗也出现了一个高峰期。源自内经的七 。刘固胜宋元老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2 0 0 l :l3 一1 8 。转引自王米渠中医心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l 9 8 5 :4 5 。( 英)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1 卷第一分册)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 7 5 :2 8 7 。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湾: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 9 8 8 :9 0 。刘固胜宋元老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2 0 0 1 :1 3 1 8 情学说经历代丰富的临床理论和实践探索,趋于成熟与定型;宋金 元四大家都将内经心理学思想融入自己学说,并在各自的理论 中加以阐发;心理治疗已达到相当的水平,现存文献记载刘河间、 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等名家的心理治疗医案,无论从数量还是 水平都显示出了心理治疗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和卓著发展。“历代医 家,或案或论,多有载述,金元明清至鼎盛;何间、丹溪多有建树, 张氏子和登峰造极。”。至此,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理论体系已基本成 熟。 至明清时期,宋明理学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了新 的历史台阶,儒道佛三家经过长期的磨合,已经共同承载了中国人 心灵之境。叶天士、张景岳等明清医家已经普遍接受和广泛运用了 内经以来的传统心理治疗理论体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 一书中运用七情病机治疗等心理疗法的医案达5 0 栌。另外,除散见 于张景岳、李时珍等名医的个人著述外,还出现了较大型的医案类 编,较为系统地撰集了心身疾病以及心理治疗的实例精粹,如清代 俞震汇的古今医案按。 纵观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的发展历程可见,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 想源于生活与医疗实践,并在历代思想家和中国医者传承的理论研 究与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广泛运用。墨菲在历史回顾中谈到 东西方心理学史的差异时指出:“西方心理学的全部图景中往往被 山川、岛屿的地理中断,而国家与城市随着帝王的建立和崩溃,总 是呈贸易、交换现象。”因此“西方没有一种文化存在一千年以 上”。从而导致了哲学家与心理学家有限而短暂的“地方与文化现 实的不连贯”。中国传统心理治疗则与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不同,中 国心理学的发展虽没有科学心理学那般理论体系,但始终隐进着从 不间断的脉络,趋于一定的阶段性和连贯性,从未因朝代的变革、 地理的间断或战乱而中隔,这在世界医学心理学史中也是不曾多见 的,足以见其生命力与存在价值。 。转引自王米渠中医心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8 5 :4 5 。转引自王米渠中医心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8 5 :5 4 。转引自王米渠中医心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8 5 :3 1 1 2 ( 二) 儒道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内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多源的复合型富于创造的文化,在这一文 化体系之中,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道两家,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处世方式,但又 有共通之处,两者相互颉颃,相互吸收,相互促进。这种文化主流 在运动演进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医学、哲学等有深刻的影响,当然 蕴含于医哲之中的心理学与心理治疗思想也有极大的影响。申荷永 在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中说到:“中国文化本身便是一种充满了 心理学意义的文化,心理学的意义也正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色。”。 儒家文化作为不仅仅只是一种理论学说,更参与到中国社会建 构的思想体系,被那些在“家”的放大与缩小中生活的人所接受, 成为真正影响到中国人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主导力量。孔孟儒家提倡 尊重理性,以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为美德,推崇德化、感化,重视 自治。这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强调道德规范对于人的行为的作 用,主张从人际关系中来确定个体的价值,重视后天的、外界的力 量对塑造人的作用,并激励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身与社会, 从人际关系中来确定个体的价值。从而,儒家认为社会道德规范、 准则是人的良知良能,是顺乎自然,合乎人性的;而悖于这一自然, 则会产生精神上的困扰。 道家文化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以其独有的深邃高远如同“中国 文化的根底”般,深入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具有潜在和深远的影响。 老庄道家思想则主张效法自然,清静无为,见素抱朴,知白守黑, 。儒道为主导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通融力。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是依附于中国 原有的儒道文化才得以流传并产生影响。佛教于汉朝时传入,先是依附于“道术”;到魏 晋时,玄学流行,又依附于玄学;佛教在东晋以后广泛传播,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生 冲突,并在矛盾与冲突中推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唐以后为中国文化所吸收,首先出现 了中国化的佛教一一禅宗;至宋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完全为中国传统文 化所融合,形成宋明理学,即新儒家学说。由此,后来大部分学者把儒道释并称为中国 传统文化,其实释文化的主导仍然是土生土长的儒道文化。但是由于禅宗和宋明理学形 成使中国文化的心理学意味更加凸显,并使这种文化的对精神治疗效用更深远,更易于 被现代心理学所兼收并蓄。 。王泽应自然与道德一一道家伦理道德精粹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 9 9 9 :4 6 4 8 。申荷永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 o o l :1 。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l :6 5 7 0 1 3 静观冥想等。这是一种出世的思想,强调返朴归真,顺应自然,摆 脱繁复的人际关系来寻求人的个体价值,崇尚个人自由和独立自存。 从而道家思想倡导人不要勉强去做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情,“无为而 无所不为”,顺其自然,保持心境的平和旷达;知和处下,以柔克刚, 减少冲突,保持和谐;人的心境应如水一般“天下莫柔弱如水,而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随圆而网,随方而方、处事不 变,以使精神愉悦,心性自然。道家所追求的是人的心灵的解放和 人的潜能的释放。由此,道家以以静制躁,淡泊旷达来养心治心。 从本质和效用上看,儒道两家恰好可以相互补充而协调,两者 融通。两家都认为人的行为必须顺乎人性自然,只是儒家是仁义理 智为人性的自然,而道家则主张效法自然来形成人的德行;儒家认 为仁义理智是天生于人的良知良能的产物是顺乎自然、合乎人性 的,道家则认为人既然是自然的+ 分子,那么人只要与自然万物一 样依循乎自然就算是有德的表现;儒家讲天人同构、天人合一,常 常是用自然来比拟人事借以更好的倡导人事、增强入事的感召力, 道家讲天人合一则要求彻底舍弃人事来于自然合一;儒家讲人的自 然性必须符合渗透人的社会性,只有这样才能成其为人,道家讲人 必须舍弃其社会性,使其自然性不受污染,并扩而与宇宙同构才能 是真正的人的本性。如果说儒家讲的是“自然的人化”,道家则便是 “人的自然化”,二者既对立又确实能互补。儒道两家都重视人的精 神生活,否定或贬斥物欲功利。儒家重义轻利,强调人应当为道义 而活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突显的是人的道德精神的 价值,认为“放于利而行,多怨”。道家义利俱轻,主张摆脱物欲功 利的纠缠和道义的束缚,追求一种“忘其肝胆、遗其耳目”的绝对 自由,“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强调的人的心灵 的解放和精神的快乐。儒道都有推祟独善其身的思想倾向,儒家强 调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志向抱负受挫就放弃自己在道德上的追求,道 家讲特立独行、自完其身,讲隐逸遁世、洁身自好,不能因社会的 混浊、他人的堕落就随波逐流,丧失自我。 道家儒道两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 。王泽应自然与道德一一道家伦理道德精粹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 9 9 9 :4 6 4 8 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儒道两家所提供的人生态 度和价值取向,恰好可以适应人们在不同境遇中的精神需要,维持 人们在处境变化中的心理平衡。中国儒道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即同 归于心,展现着中国人的生命主题、生活真谛,为中国传统文化背 景下的心理治疗提供了一种抗拒逆境的精神力量和消融苦闷的宣泄 途径,使中国文化成为一种蕴含着心理治疗功能的文化。 ( 三) 人文主义传统的思维方式 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指导性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但哲学观念向其他文化形态的转化,并不是直接发 生的,而是必须借助思维方式。特定的思维方式使这一哲学文化背 景下所有的知识体系都渲染上了一层特有的光晕。中国医学以及其 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 内涵。 中国早熟的国家组织以及与其相应的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实践 方式、以血缘宗法为纽带的人伦关系、以和谐天人为特色的行为方 式孕育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着自身的鲜明特色。 其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重视自然和社会人伦及实用技艺的 致用的思维方式。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是建构征服和驾驭自 然界的知识体系,而是把握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契机,以沟 通天人,实现安身立命和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一思维方式决定了 中国人的人性观倾向于“性善论”,认为生物性不是人的本性,人具 有不同于动物的共同本性,只是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不同,才使人 与人之间出现了各自不同的差异。同时也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 重现实的倾向,以及传统医学中注重从整体出发,灵活致用、追求 实效的诊断方法,以问题为中心选择治疗方案不拘一格的方式。 其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系统整体性思维模式。这是一种从 整体和谐出发,以把握整体功能为目标的古朴系统思维,从应变出 发,着眼整体的稳定与两极互补的辩证思维。中国传统哲学议论天 或天道,最终都是落脚于人或人道,或者说,天人合一的整体结构 实质上是以人为中心要素的整体结构。这是传统哲学整体思维方式 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并且,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西方哲学的思维 方式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的对立或“天人 合一”与“天人相分”的对立,更深层的相异在于西方不论是 整体思维还是分析思维方式所确立是一个“事实”世界,而中国传 统哲学不仅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一种“事实”,而且还站在“人道” 的立场上,认为“天道”失去了“人道”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他 所确立的又是一个意义世界,在内容上“事实”和“意义”、世界观 和价值论的统一。以自然经济为实践方式的中国古人,他们所关心 的是自然界是否和谐,满足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及自身的心理平 衡,直至今天中国人的心理地层仍深深潜藏着对和谐的追求,期望 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能够维持一种平衡状态。这种思维 方式集中表现为中庸观念。中庸观念对中国国民的心灵和传统文化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构成了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庸 含有多种意蕴,最重要之一是表示“中”,即使“和”,“和”即和谐, 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平衡态、稳定态或有序态。朱熹把“中庸”解释 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这不仅是对 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或人所应有一种德性,更是指事物或人存在的一 种客观性的理想状态。“重”作为表征事物存在状态的范畴,体现了 事物之间的一种适中的、适当的、恰到好处的关系,这种特定的关 系目| j 是“协调与协和”,也就是和谐。中庸观念形成的中庸求和模式, 倾向于把对象世界理解为包含有矛盾和差别的和谐整体;强调和谐 的动态性,即这种和谐随着时间、地点等具体条件的不同,可以有 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谐乃是整体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人类所应当 追求的理想目标;这种和谐要求在对立中统一,在差别中求和谐。 中庸求和思维模式具有“对立的统一”或“多样性的统一”的思维 特征,它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密不可分,同时于科学的辩证观和方 法论是相契合的。 第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情感因素融为一 体,把真的追求和感受、善的修为交织在一起。因而所谓的认识不 纯粹指主体对客体的感性或理性的认识活动,道德意志、审美情感 。【宋) 朱熹四书章旬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3 ,1 0 :17 同样也具有认识功能,主体只有在认识、达情、践行的整体活动中, 在内省与外求、情与理、知与行的统一中,才能获得对世界和人本 性的真知。这一思维方式表现在中国传统心理学,认识世界时把“物” 的客观性与“人”的非理性共同把握,在认识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采 取外观与内求两种途径,在人性理想境界的达到时注重内省方式与 践行方式相结合。 第四,以“道”为中心,直觉思维与理性思辨的并行和互渗。 中国传统哲学中,不能说没有逻辑思维或是没有运用逻辑的规则进 行思维,但就其思维的基本倾向和本性看,则是直觉的或是由逻辑 思维而最终走向直觉思维。中国传统哲学以“体认”与“意会”作 为沟通主体与客体的基本方式和手段,他们都具有直觉思维的性质。 中国哲学是“从直觉的价值出发”,偏重于在对于对象的直观审察与 内心体验中去领悟世界的意义。因此不注重对于客体进行“区别” 或分析,而注重对于事物的整体把握,其关于对象世界的观念是一 种无限整体观。例如“观物取象”是采用静观的方式去直觉对象, 并通过象征的方式而表达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易传中有集中而 典型的表现。所谓“观物”是主体对客体省察、体验的过程,但有 不同于通常的认识方法,他不是采取逻辑分析的形式,而是对客体 采取仰观俯察、远取近取的方式,对事物的总体及其联系进行多角 度、多层次、多方位的观察与直观。这一过程中,往往把对象当作 完全统一的、不可分的整体加以对待。中国古代贤哲认为,只有通 过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和内心的经验感受,就可以完全领悟和把握对 象之间的联系和宇宙的本质。“观物”的结果是“取象”,是对“观 物”过程中所获取的关于对象的感受和表象的进一步的概括和凝炼, 是使客体对象主体化的过程。“取象”所表征的不是对象的某个部分、 方面,而是对象的全体或普遍联系,即全息式的对象整体必。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国人在历史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心理结 构,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对现代中国人的心理行为特 征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这一文化环境中成长的 中国研究者和研究对象( 包括治疗师与来访者) 不可避免的受到其 。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 9 9 4 :6 9 影响。这将是研究和探索现代中国人心理行为规律,建立或改造适 合中国人的心理治疗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 四) 天人合一的人格理想之境 西方“天人相分”的哲学观与中国“天人合一”哲学观是中西 方心理治疗思想建立的哲学基础。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导致了西方 心理学,也就是主流心理学的危机。心理学在主客二分的哲学基础 上,坚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