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研究.pdf_第1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研究.pdf_第2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研究.pdf_第3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研究.pdf_第4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随着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已引起了科研人员和 实践工作者的关注,成为当前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围绕着组织内部知 识共享的过程、机理、效率、主体测度和构架等议题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 要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结论如下: 利用系统的思想,通过过程分解,从微观的层次上认识了组织内部知识共享 的基本过程,建立了相应的过程模型、数学模型、背景模型和动机模型,为系统 化和理性地分析组织成功实现知识共享的因素和条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支 持。 从经济学的角度,采用博弈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在组织内部知识市场和知识 团队环境下以及不同假设条件下知识共享的机理,理论上探讨了促使知识共享的 条件,为解决实际工作中知识共享动力匮乏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解决方法。 根据均衡理论,研究了封闭组织知识共享的p a r e t o 效率的实现条件,弥补了 这一方面的研究空白。通过对封闭组织在不同结构、不同策略下的系统仿真,发 现在“本地”知识共享具有最高的效率优势且采用利他策略的系统效率优于互惠 策略的系统效率。建立了开放组织的知识共享微分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对影响知 识共享渐近解的主要参数控制,给出了一些改进开放组织知识共享效率的途径。 在分析如何有效反映知识共享网络中主体( 集) 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节点 赋权网络,利用节点删除的研究方法,建立节点( 集) 重要性的综合测度数学模 型;然后,借助于图的距离矩阵的计算方法设计该模型的算法。文中设计的综合 测度法弥补了节点赋权网络中节点( 集) 重要性测度方法上的空白。 提出的基于超媒体的四空间知识展示窗口的设计,解决了超媒体可能引起的 “空间迷路”问题;提出的面向组织事物的支持知识共享管理的三层参考对象系 统模型,实现了知识共享的导入策略“从业务中来,并到业务中去”,解决了知 识共享的动态管理问题。 关键词: 知识管理,知识共享,机理,效率,综合测度,构架 w 汕t h ep r o g r e s so fk n o w l e d g em a n a g e m e n t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e t h ek n o w l e d g e s h a r i n g w i t i l i n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f i e l dh a sr e c e i v e dc o n s i d e r a b l ea t t e n t i o nf r o m r e s e a r c h e r sa n dp r a c t i t i o n e r s 。w h i c hh a sb e c o m eah o tt o p i ci nt h ek n o w l e d g e m a n a g e m e n tf i e l d am o r ei n d e p t hs t u d yo ft h ej s s u e 。s u c h a st h ep r o c e s & m e c h a n i s m ,e f f i c i e n c y ,a g e n t sm e a s u r e m e n t , f r a m e w o r ko fk n o w l e d g es h a r i n g w i t h i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a p p e a r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i n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t h em a i nr e s u l t sa n d c o n c l u s i o n sa r ep r o v i d e da sf o l l o w s : f r o mt h ev i e w p o i n to f t l l es y s t e m t h eb a s i cp r o c e s si nm i c r ol e v e lo f k n o w l e d g e s h a r i n gw i t h i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i sd e s i g n e dw i t ht h eh e l po f p r o c e s sd e c o m p o s i n g m e t h o d t h ep r o c e s sm o d e i ,m a t h e m a t i c a lm o d e l ,c o n t e x tm o d e la n dm o t i v a t i o n m o d e li nk n o w l e d g es h a r i n ga r ep r o p o s e d ,w h i c hp r o v i d ea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 m e t h o d o l o g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f o rs y s t e m a t i ca n dr a t i o n a la n a l y s i st ot h ef a c t o r sa n d c o n d i t i o n so fs u c c e s s f u lk n o w l e d g es h a r i n gw i t l l i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f r o mt h ev i e w p o i n to f e c o n o m i c s ,t h em e c h a n i s m so f k n o w l e d g es h a r i n gu n d e r k n o w l e d g em a r k e tw i t h i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a n dk n o w l e d g et e a ma r ea n a l y z e db yu s i n g g a m ea n a l y s i so nt h ed i f f e r e n ta s s u m p t i o n s t h es t r a t e g i e sf o rm o t i v a t i n gk n o w l e d g e s h a r i n ga r ee x p l o r e d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 s o m er a t i o n a l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a g a i n s ts h a r i n g k n o w l e d g ei np r a c t i c ea r ep r o p o s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e q u i l i b r i u mt h e o r y ,p a r e t oe f f i c i e n c yc o n d i t i o nf o rk n o w l e d g e s h a r i n gi nc l o s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i sd i s c u s s e d w h i c hm a k e su pt h ed e f i c i e n c i e si nt h i s i s s u e i th a sa l s ob e 锄f o u n dt h a ti o c a lk n o w l e d g es h a r i n gi st h em o s te 衔e i e n ta n dt h e s y s t e mi nw h i c ha g e n tt a k e st h ea l t r u i s ms t r a t e g yt ok n o w l e d g es h a r i n gi sm o r e e f f i c i e n tt h a nt h a ti nw h i c ha g e n tt a k e st h er e c i p r o c a ls t r a t e g yt ok n o w l e d g e s h a r i n g m o r e o v e r , t h ed i f f e r e n t i a ld y n a m i cm o d e lf o rk n o w l e d g es h a r i n gi no p e n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h a sb e e ne s t a b l i s h e da n ds o m en e wa p p r o a c h e st oi m p r o v et h e k n o w l e d g es h a r i n ge f f i c i e n c ya r ep u tf o r w a r db yt h em e a n so f a l t e r i n gt h ep a r a m e t e r s i n f l u e n c i n gt h ea s y m p t o t i cs o l u t i o no f t h em o d e l a f t e r 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 o f a ne f f e c t i v e i m p o r t a n c e m e a s u r e m e n t f o r a n a g e n t ( a g e n t s ) i nk n o w l e d g es h a r i n gn e t w o r ka r ea n a l y z e d ,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i m p o r t a n c e m e a s u r ef o ran o d em o d e s ) i nan o d e w e i g h e dn e t w o r kb a s e do nt h e a p p r o a c ho f d e l e t i n gn o d ei sm o d e l e d a n dw i t ht h eh e l po f t h ep r o c e d u r eo f c a l c u l a t i n gt h e d i s t a n c e sa m o n gn o d e so nag r a p h an e w a l g o r i t h mf o rt h i sm o d e li sd e s i g n e d t h e a g e n t s ( a g e n t s )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i m p o r t a n c em e a s u r ei sd e s i g n e df i r s t l y t h ef o u r - s p a c ek n o w l e d g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m o d e i i sa l s op r o p o s e d w h i c hc a l ld e a l w i t ht h ep r o b l e m ( s p a c el a b y r i n t h ) r e l a t i v e l yw e l li nh y p e r m e d i as y s t e m s f i n a l l y , a t h r e e l a y e rr e f e r e n c eo b j e c tm o d e lf o rs u p p o r t i n gk n o w l e d g es h a r i n gm a n a g e m e n ti s d e v e l o p e d ,w h i c hh a sr e a l i z e dt h es t r a t e g y - - f r o mo p e r a t i o ni n t oo p e r a t i o na n d r e s o l v e dt h ed y n a m i cm a n n g e m e n tf o rk n o w l e d g es h a r i n g k e y w o r d s :k n o w l e d g em a n a g e m e n t ,k n o w l e d g es h a r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e f f i c i e n c y ,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m e a s u r e ,f r a m e w o r k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鑫鲞盘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埘年f 月f f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叁注盘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叁洼盘鲎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彬导师签名: 匆词乞 7i 签字日期:埘年1 1 月ff 日签字日期:埘年“月f 日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本章首先阐明了本文所选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其所具有的研究价值,然后评述 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综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和创新点。 1 1 研究背景 1 9 9 6 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 r g a n i z a t i o nf o re c o n o m i cc o o p e r a t i o n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e c d ) 在9 6 年度“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中首先提出 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k n o w l e d g e - - b a s e de c o n o m i c ) 的概念,这一提法强 调了知识作为一种资源在经济社会中所具有的基础特性,人们把它称为“知识经 济”( k n o w l e d g ee c o n o m i c ) 。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过去那种以资源和资本决定经济发展成败的模式将逐 渐失去效用,知识将从经济增长的外在变量转变成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知 识作为基础性资源,从宏观上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组织层面讲, 也成为推动组织不断创新的要素。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已成为知识经 济时代人们的共识许多组织已从传统的职能管理、资源管理转向知识管理。 2 0 世纪9 0 年代后半期,企业管理理论界掀起了知识管理研究的热潮,甚至有 人认为知识管理是继工业时代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以后企业管理界最大的一场 革命。许多大企业不惜重金开展知识管理实践,据悉,世界大企业5 0 0 强中已有 一半以上在自己的企业内部建立了知识管理体系,推行知识管理方法。 随着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知识共享引起了人们关注。根据知识管 理评论( k n o w l e d g em a n a g e m e n tr e v i e w ) 2 0 0 1 年1 1 月份的调查结果,在知识 管理面临的1 0 项最大挑战中,知识共享排在第二位。 知识在主体( 个人、部门、组织、地区等) 之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存在着 知识差距。知识共享不仅为组织综合利用各方面知识作决策带来方便,而且还是 组织各部门、各关联组织之间协同发展的需要。知识共享会使组织创造的知识指 数倍增加,这种增加可以用安达信公司的知识共享公式来表述:k = ( p + i ) 8 其 中,k 代表知识,p 代表公司员工,+ 代表技术,i 代表信息交换,s 指公司的 知识共享能力。这一公式所代表的含义是:把知识( k ) 看作是由公司员工( p ) 借助于技术( + ) 进行信息交换( i ) 的能力所获得的,而共享的能力( s ) 可以使知 识数量指数倍扩大m ,这种指数增长的策略自然成为组织的一种核心能力。如果 不进行知识共享,对组织发展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例如:组织人员外流导致 的知识资产外流;组织形成知识孤岛或诸侯割据的局面,从而导致组织的整体协 第一章绪论 调困难,效率下降等。 总之,组织内的知识共享对于高水平的创新和提高组织绩效所起的重要作用 已经得到广泛承认,并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支柱。但是研究者普遍发现, 实践中的知识共享作为一个难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阻碍组织有效管理的瓶 颈。这一难点在组织引入内部网、文档管理系统、群件软件等信息系统后显得 更为突出。这些信息技术的引入是为了支持和促进知识共享,然而研究表明有相 当多的组织在引入信息系统后,其知识共享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还有许多组织中 信息技术的应用潜力远远未能发挥出来,美国每年都因此浪费了数目相当惊人的 信息技术投入“1 。而在英国,2 0 0 1 年信息产业内居领先地位的4 5 家大企业中。就 有8 0 以上的信息技术项目,因为缺乏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因素的重视而无法达 到预期的设计目的“。因此,加强对知识共享规律性的认识对于指导知识共享实 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1 2 研究与实践现状 知识共享的研究出现在知识管理、技术转移和创新、战略管理、学习型组 织、o n t o l o g y 等领域,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知识共享问题进行了探讨。在 知识管理领域,更多的关注知识共享在整个知识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知识共享的 因素“”;在技术转移和创新领域,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关注解释不同国家通过 技术开发在加快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和失败。1 ;知识共享在战略管理也成为一个 重要关注点,在战略管理中,知识被看成是组织拥有最重要的战略资源m ,和价值 创造的基本源泉n “m ;在学习型组织领域,把构建学习型组织作为实施有效知识 共享的重要途径;在本体论领域,主要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本体作为主体之 间知识共享的桥梁“”。下面主要从知识共享的概念、条件、文化、博弈、技术、 评价等方面,综述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 2 1 国外研究现状 ( 1 ) 关于知识共享的概念 国外专家学者对知识共享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知识不像日用品可以自由地被传递,也不同于信息分发,知识共享是一种沟 通的过程埘; 知识共享定义为知识转移和知识解释“”; 知识共享是一个交换信息或辅助他人的行为集合; 知识共享被看成是组织为了创新或创新性地模仿与客户和供应商持续交互 出现地一个动态学习过程胁】。 ( 2 ) 知识共享的条件 第一章绪论 在竞争联盟中知识共享的条件分为两个层面:组织之间和个体之间。 在组织之问,成功知识共享的条件包括如下重要因素: 组织特性。每个组织必须期望从知识共享中获得附加价值m ,且一般必须愿意 和能够共享知识o ”。因此,组织必须有动机和关于合作学习的强烈意图,必须能 够通信和高的透明度。 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性。包括联系强度1 和组织之间的信任嘲。 被分享的知识特性。隐性知识难以交换,而编码化越高的知识越容易转移。 在个体之间,成功知识共享和学习的条件包括如下重要因素:个人的信誉、决策 的能力、个人的语言和技能、双方的关系o ”。 ( 3 ) 知识共享技术 根据知识共享的过程,用于支持知识共享的技术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知识获取技术:主要帮助人们搜索、浏览、定位知识。如:知识地图 ( k n o w l e d g em a p ) 技术: 知识表现技术:使知识本身显性化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显性化的技术。如 绘制概念地图( c o n c e p tm a p p i n g ) 、语义网( s e m a n t i cn e t w o r k ) 、超文 本技术( h y p e r t e x t ) 、概念索引( c o n c e p t u a li n d e x i n g ) 等都从不同 的方面成为知识表现技术的范例。 知识传递技术;在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需要知识 的传递。最普遍的知识传递技术有:i n t e r n e t 、i n t r a n e t 技术以及e - r e a l l 、 群件( g r o u p w a r e ) 技术等。 应用上述技术形成相关软件产品的国外主要公司有:i b m 、m i c r o s o f t 、g o o g l e 等。 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 d a r p a ) 发起、斯坦福大学等机构参与的“知识 共享行动( k n o w l e d g es h a r i n ge f f o r t ,简称k s e ) ”,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正 在进行的知识共享研究课题,旨在发展和支持知识共享的技术设施。k s e 的研究 集中在如下四个领域:不同语言知识库之间的转换机制,这项工作由中间语言 工作组来完成;具有代表性的示范语言和推理模型,此工作由知识描述系统 规范工作组( k r s s ) 来完成;在分散的知识库模型、知识库系统和数据库之间建 立通信协议,此项工作由外部界面工作组完成;克服在不同知识库之间由于词 表和语义解释的不一致而产生的障碍,这项工作由可共享和可重新利用的知识仓 库小组来完成。 基于信息与通信技术( i c t ) 的知识共享系统,通过降低知识员工之间的时 空障碍和改善存取知识信息来增强知识共享,可是由于i c t 忽略了何时和如何增 强知识共享的质量,因此,用于知识共享的i c t 有有限的价值“。要成功地将 3 第一章绪论 i c t 应用于知识共享必须考虑主体知识共享的动机“”和忠诚1 ,因此基于i c t 的知 识共享系统是一个社会一技术系统。”。 组织可以采用监督控制和组织支持的方式促使员工参与知识共享活动,但实 证指出,监督控制与贡献频率之间有较强的联系,组织支持与贡献组织有效知识 之间有较强联系1 。由于使员工采纳知识共享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 为了支持在社区内采纳知识共享实践,文献1 提出了一个基于a g e n t 系统,该系 统提供社区中每个成员一个能够指导用户获得和采纳新的知识共享实践的智能 个性化的变化管理a g e n t 。 ( 4 ) 知识共享文化 文化被看成是有效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没有一种技术本身可以替代文化的 作用,而文化常常被忽视。有些组织从知识共享系统中毫无收益,其原因是其文 化不合适。因此,组织应该重视知识共享的文化建设,要从健全制度文化、营造 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环境、培植知识共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着手,克服 知识共享中存在的文化障碍”1 。 ( 5 ) 知识共享博弈 在知识共享中存在囚徒困境和逆向选择”1 ,在开发中存在道德风险,因此, 实施最好效率的知识共享和开发努力的r & d 联合企业应该是研究联合风险企业 ( r e s e a r c hj o i n tv e n t u r e ) 。 ( 6 ) 知识共享的评价 知识共享被许多管理学者作为评价组织学习和组织知识管理绩效的主要因 素。因此,开发分析和诊断知识共享的手段是重要的。不幸的是,管理实践和科 学缺乏评价在组织单位之间和组织单位内部知识共享有效性的手段。借助于物流 中的概念可以建立诊断知识共享的知识物流的缋效标准:传输时间、传输完全性、 传输的可靠性、质量、价格、灵活性、客户的定制性1 。 1 2 2 国内研究现状 进入1 9 9 9 年,国内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 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 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 9 9 9 年, 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 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 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 0 0 0 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 研究将掀起一个高潮,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高潮。 与此同时,关于知识共享的研究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在国内有更多学 者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知识共享的障碍和对策”3 “1 ,也有部分学者关注知识共享 第一章绪论 的博弈“3 “”、技术概“蜘。信任问题是社会学的一个问题,近来越来越频繁地 被经济学所用,许多研究知识共享的障碍的文献越来越关注于信任的重要性。这 些研究工作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知识共享的发展。 1 2 3 实践现状 在国内外,知识共享实践也在逐步地开展。世界银行高度重视知识共享问题, 知识共享计划占有世界银行年度行政经费3 的预算;据著名咨询公司g a r t n e r 集团的研究报告,世界主要咨询企业花销大概6 1 2 的营业收入用来支持知 识共享计划“”。许多知识型企业也设立了知识主管来领导一个企业的知识管理和 知识共享。n a s a 在知识共享方面的实践也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为了获取某一领 域专家的经验和隐性知识,n a s a 火星探测中心利用c m a p t o o l s 建立丁关于火星 探测方面的一个巨大的信息集,以可视化的概念地图的形式将专家的系统的隐性 知识显性化,供人们方便地检索、共享和利用。被企业界公认为“不断学习和改 进的典范”的日本领先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与其供应商之间建立了知识共享的 网络,从而促进了组织间和网络层次的学习。国外的安永、麦肯锡等咨询公司, 国内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等在知识共享的实践方面给予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1 3 问题提出 近年来,尽管许多组织已经认识到知识共享的重要性,但是能够使知识在其 内部有效地共享的组织却很少。如何把个人的创新知识在组织内部有效地传播, 提高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效率,是当今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取得以下一些积极成果:初 步探讨和定义了知识荚享的概念、类型和模式;初步阐述了知识共享在组织知识 管理中的意义;区分了个体知识共享和组织知识共享;最大的成就还在于对知识 共享过程中障碍的认识和提出的一些成功进行知识共享的具体途径和对策。 已有的对于知识共享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 1 ) 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知识共享的研究出现在知识管理、技术转移和创新、 战略管理、学习型组织、o n t o l o g y 等研究领域,关于知识共享的概念还缺乏统 一的认识;每个研究领域关注知识共享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在关于知识管理 的文献中谈及知识共享问题时,其研究的侧重点更多的是关注知识共享在知识管 理中的作用和实施知识共享的一些障碍等,在计算机及人工智能领域,主要集中 于辅助知识共享实现的技术协议和手段等,到目前为止,关于组织内部知识共享 问题还缺乏系统性地深入研究。 ( 2 ) 缺乏研究理论基础的分析。组织内部知识共享问题研究的不是一切人类的 知识共享行为的规律性,而是主要关注组织对个体知识共享行为和个体对组织知 第一章绪论 识共享行为的规律性认识;和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相比,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更 多的含有非契约性和心理动机等不确定性因素,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规律性研究 的理论基础还没有建立。 ( 3 ) 最为关键的缺陷是,至今为止,对于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过程、机理、效 率、主体测度和构架等主题仍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以博弈论、社会交换 理论、组织行为学、知识转化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这些主题进行深入地 研究,以弥补这些方面的研究不足。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如下3 大方面: 一是分析和建立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过程。 二是关注组织采用的激励、文化、结构、技术对个体知识共享行为影响的规 律性认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体研究的内容如下: 从经济学的观点,采用博弈分析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假设,进一步分析 组织激励和团队绩效分配对个体知识共享策略选择的影响及相应的策 略,进一步在理论上加深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机理认识; 关注主体在知识共享中的作用,提出主体( 集) 重要性的综合测评方法; 在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构架中,更加关注信息技术对知识共享的支持作 用。从认识论角度,提出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知识外化方法;根据知识共 享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特点,提出支持知识共享管理系统的结构模型;设 计可以作为从数量方面对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参与度以及对知识管理 系统的贡献做出评价的支持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模型。 三是关注各个个体知识共享的行为方式及其水平对整个组织知识共享的影 响,即关注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效率。包括理性分析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有效性 的实现条件,提出一些改进开放组织知识共享系统有效性的途径。定量分析主体 之间的共享结构和采取的共享策略对整个组织系统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 需要说明这里的组织范围包括企业、学校、政府机关、公司等所有的组织。 1 4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逻辑结构 1 4 1 研究意义 ( 1 ) 组织内部开展知识共享的现实意义 组织从内部获得知识比从外部获得知识更加有效 组织新的经营机会可能来自于组织内部或外部的知识和技术。尽管两方 面的知识和技术都很重要,但是组织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对保持组织持续的竞争 优势而言并不充分。即仅仅依靠吸收外部的知识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外部知识也 可以被其他组织所理解。相比较而言,内部知识并不是可以广泛地被其他组织所 理解,因而是构成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3 m 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该 公司依靠内部技术,如粘贴、涂层、研磨等技术而获得的资产回报率要比依靠附 6 第一章绪论 加业务如成像、测试设备等的资产回报率高出5 0 9 。帕维特( p a v i t t ) 的研究 也证明与外部知识相比内部知识的相对重要性。在英国1 9 4 5 1 9 7 9 年间的3 0 1 3 项重大创新中,几乎5 9 的创新都是基于来自创新组织内部的知识。在某些产业 中如燃料、铝业、机动车以及纺织业中,内部技术创新几乎占总创新数量的7 0 。 因此,内部知识对组织活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组织内部加强知识共享可以防止组织知识流失 来自d e l p h i 咨询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一个组织内部的信息和知识,仅 有1 2 很容易被人们获取;4 6 的信息则以纸张和电子文件的形式存在,虽然它 们在理论上很容易被分享,但是由于各方信息的数据格式不兼容,或由于纸张文 件和电子文件转换困难使真正的信息交流难以做到;而剩余的4 2 的信息则存在 于员工们的大脑之中。对某些纯粹依靠员工个人技能的公司,可以说9 0 9 6 以上的 知识都存在于员工的头脑中。这些宝贵的财富如果不能被共享,则可能因为员工 的离开而被“带”走或被“遗忘”了。这个例子说明组织内部开展知识共享的重 要性,它可以降低知识的独占性带给组织的经营风险“”。 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是进行知识配置的重要手段 知识只有被人掌握才能直接应用于经济活动,某一时刻掌握知识的人及掌 握知识的人所处的位置决定了知识的可使用规模及知识的使用方向。然而组织中 知识的分布与组织对知识的需求分布很少一致,工作人知识常常处于不 匹配的状态。作为配置知识的两个手段,人的流动和知识的共享各有特点,人的 流动比较快捷但人的流动将使包括环境知识在内的部分知识失效,而知识的共享 比较缓慢、成本较高,但知识共享可以实现知识的重新组合,增加人力资本,提 高工作效率。正是因为如此,两种手段在知识配置过程中得到了交替应用。比较 而言,知识的转移过程比人员流动的过程要复杂和难以控制,研究知识转移的文 献很少涉及知识共享的一般过程。对知识组织来讲最大的竞争财富是员工的判 断力和经验,但目前仅仅把重要知识消极地存储在个体大脑中已经远远不够了。 劳动力的流动速度加快、教育水平下降以及业务变化频繁,都意味着不能再依赖 于个体员工所表现出的洞察力了。因此无组织地分散在员工队伍里的知识必须通 过杠杆作用提高到组织的层次上来“。在组织层次上,因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并通 过有效的管理,就能够更好地获取、综合、增加并延伸学习。组织和个体都必须 在组织的不同的功能和层次上快速而有序地学习知识。 ( 2 ) 开展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研究的理论意义 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过程模型和数学模型建立,为分析成功知识共享条件提 供了理论基础;主体( 集) 重要性的综合测度法解决了一般节点赋权网络中节点 重要性的综合测度问题,填补了这一方面的方法和理论研究空白:组织内部知识 第一章绪论 共享机理、效率和构架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知识管理的理论。 1 4 2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的特点在于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数学分析与系统仿真 相结合,心理学方法和管理科学与工程方法相结合,将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 合,探求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在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争取实现研 究方法上的新突破。 ( 1 ) 跨学科研究方法 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系统科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等学 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过程模型、背景模型和 动机模型,分析了组织内部知识共享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2 ) 博弈论与社会交换理论相结合方法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所有的接触都以给予和回报等值这一图式为 基础”,人类的社会交往即一种相互交换的过程。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看,知 识共享就是行动者以自己所拥有的某种“知识”作为“代价”,从其他行动者那 里换取某种“报酬”的社会互动过程。该互动过程发生的机理,可以借用博弈论 中的模型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 3 ) 图论与计算机仿真方法相结合 可以进行知识共享的知识主体及其关系构成一个网络图。因此,借用图论中 的概念、方法和理论,可以对知识主体的重要性进行评价;并且与计算机仿真方 法相结合,分析知识共享系统的效率。 ( 4 ) 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应用著名的库恩一塔克( k u h n - t u c k e r ) 条件、边际分析法和系统动力学的方 法,在理论演绎的基础上,研究了封闭组织知识共享系统有效性的实现条件;建 立了开放组织知识共享系统中知识共享的微分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对影响知识共 享渐近解的主要参数控制,给出一些改进开放组织知识共享系统有效性的途径: 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建立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完整构架,包括组织结构的合理设 计、业务流程的调整、知识共享型组织文化的培育、强大的知识共享技术基础设 施的建立,其中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对知识共享的支持作用,建立了相关的模型。 1 4 3 研究逻辑结构 整个论文的逻辑结构如图1 - 1 所示。 第一章绪论 l 第一章绪论 研究背景、研究现状、问题提出、研究方法,研究逻辑结构、研究创新点 l 第二章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研究的理论基础 知识与知识共享、知识转化理论与知识共享、组织行为学与知识共享、社 会交换理论与知识共享、博弈论与知识共享 士 i 第三章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过程 i知识共享的基本过程与模式、背景、数学模型 i组织隐性知识传播的过程、组织内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动机模型 l 第四章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机理 i知识共享的可能性和成本臌益分析、组织内部知识市场及其知识交易方式、 i 基于知识交易的知识共享机理分析、知识团队中的知识共享机理与对策 士 l 第五章组织内部知识共系统的效率 l 基本概念、封闭组织知识共享的有效性与实现条件、封闭组织知识共享网络系统 l 的效率分析、开放组织知识共享系统的有效性分析与对策 士 l 第六章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主体( 集) 重要性的综合测度 i节点重要性的综合测度法( c i m 法) 、节点集重要性的综合测度法( s - c i m i法) 士 l 第七章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体系 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四要素体系构架、文化层面的构建、组织过程的重组、 i组织结构的重组、技术层面的构建 + 第八章总结与展望 1 5 研究的创新点 图1 - 1 论文的逻辑结构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 1 ) 在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系统描述及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封闭组织知识 共享的p a r e t o 效率的实现条件,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研究空白。建立了开放组织知 识共享系统中知识共享的微分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对影响知识共享渐近解的主要 参数控制,给出一些改进开放组织知识共享系统有效性的途径。 第一章绪论 ( 2 ) 针对知识团队环境下的知识共享,在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上进行了拓展, 通过建立知识团队的知识共享相应的数学模型,理性地分析知识员工可利用的知 识水平( 包括自身知识水平和其他知识员工的共享知识水平) 对知识团队绩效的 影响以及影响共享知识水平的因素,从理论和实践上为促进知识员工的知识共 享、提高知识团队的核心竞争能力提供良好的理论借鉴。 ( 3 ) 通过对知识共享网中主体重要性的测评问题的分析,提出并解决了一般节 点赋权网络中节点重要性的综合测度问题,设计的综合测度法弥补了节点赋权网 络中节点( 集) 重要性测度方法上的空白。 ( 4 ) 从微观的层次上认识了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基本过程,建立了相应的过程 模型、数学模型、背景模型和动机模型,为系统化和理性地分析组织成功实现知 识共享的因素和条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 ( 5 ) 关注信息技术对知识共享的支持作用,研究了相关方法和建立了相关的模 型,具体如下: 基于超媒体的四空间知识展示窗口的设计,解决了超媒体可能引起的 “空间迷路”问题,对知识的外化和内化具有很好的帮助,有利于知识 共享的效果。 面向组织事物的支持知识共享管理的三层系统对象模型,实现了知识共 享的导入策略“从业务中来,并到业务中去”,解决了知识共享的动态 管理问题。 设计的支持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模型,可以作为从数量方面对主体参与 知识共享的参与度以及对知识管理系统的贡献做出评价的a g e n t 程序的 参考模型。 1 ,6 本章小结 本章在论述了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的基础 上,将本文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确定为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过程、机理、效率、个 体( 集) 重要性测评、构架等主题。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逻辑结构和创 新点。 1 0 第二章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研究的理论基础 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研究是以在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之上的以社会交 换理论( s o c i a le x c h a n g et h e o r y ) 、博弈论( g a m e s ) 、组织行为学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b e h a v i o r ) 、知识转化理论( k n o w l e d g et r a n s f o r mt h e o r y ) 为核心理论作为其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章在介绍知识和知识共享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知识转化理论与知识 共享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组织行为学、社会交换理论和博弈论在知识共享中的简 单应用。 2 1 知识与知识共享 弗朗希思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而对现代人来说,知识就是财富, 谁掌握了知识,创造了知识,谁就能赢得财富。 知识共享会使组织创造的知识指数倍增加,是组织实施成功知识管理的保 证。 2 1 1 知识 2 1 1 1 知识的概念 究竟什么是知识,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说法。按照通俗的说法,知识是智能 体所具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认识和原则等。按照信息论的观点, 知识则被认为是一类信息,是人已认识的、可以减少认识的不确定性的一类信息; 同时,它又是一种信息加工的方法,人们利用它们可以实现信息的变换和加工。 按照认识论的观点,知识则是人对客观世界中客观事物的一种正确认识,是客观 事物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在人脑中的一种正确反映。 为了说明知识的确切内涵,下面分别从数据、信息、知识、智能几个方面来 理解知识的概念哺”1 。 ( 1 ) 数据的理解 数据是记录事物有关属性状态的可以鉴别的符号。这些符号可以是数字,也 可以是字符、文字、声音、图像等等。例如:证券商记录的客户每笔证券交易的 数据。数据还可以是离散、互不关联的、没有明确目的的客观事实,例如孤立的 文字、数字和符号。需要说明的是,每笔交易数据中的每个属性数据,并不能够 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意义。 ( 2 ) 信息的含义 信息是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 有意义的数据) 。例如:根 据每只股票的交易数据计算出6 日、1 2 日的r s i 。 第二章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研究的理论基础 ( 3 ) 知识的解析 知识是人们通过对信息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加工提炼和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 以股票技术分析为例:如果6 日、1 2 日的r s i 是黄金交叉,则多头可期,死亡 交叉则空头不远。再例,某超市通过对顾客购物信息的分析,得出一条结论:买 尿布的顾客通常有一半时候也买啤酒。知识通常与上下文( 知识场景) 相关,并 可以回答五个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w h a t ) 、在何时( w h e n ) 、怎么样( h o w ) 、在 哪里( w h e r e ) 、为什么( w h y ) 。表2 - 1 简单列举了信息与知识的对比。 表2 - 1 信息与知识的属性对比 信息知识 独立于行动和决策与行动和决策密切相关 经过处理改变形态经过处理改变思维 独立于环境存在环境改变含义 容易转让 经过学习才能转让 可复制无法复制 可以说,信息是知识的基石,知识是信息的应用和生产性使用。 ( 4 ) 智能的升华 智能是激活了的知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下针对特定的问题和目的而有效地 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形成知识和策略、利用策略来解决问题,从而成功地达到目 的的能力。 数据信息一知识一智能,构成了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序列。 2 1 1 2 知识的特性 理解知识的特性是利用知识创造价值的基础。目前人们已经普遍关注到知识 的共享性、隐含性和资源性。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知识的“二相性”同样具有 重要的基础作用。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