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社会分工视角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社会分工视角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社会分工视角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社会分工视角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社会分工视角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水平的必然产物,它是社会生产 力进步的杠杆,又是阶级产生的基础和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社会分工的 规律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所共有的一般规律,文明社会的经济结构和 社会组织就是建立在这一共同基础之上的。任何社会活动都要通过一定 的组织形式才能进行,分工就是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没有分工,就不 能把从事社会活动的人按照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社会活动便杂乱无章, 甚至根本无法进行。这里所说的社会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 产活动、社会管理活动、政治活动、服务性劳动等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 形式。 不管是中国古代的朴素的社会分工思想,还是欧洲早期资本主义时 期的社会分工思想,都给我们今天的分工理论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 参考。 分工不仅带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进步和完善,还带来一些 负面的影响。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不平等的分工、异己的分工,是私有 财产统治下扼杀人的全面发展的强制性分工。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 由于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本身成了资产者的生产条件,分工对于工 人和资本家来说,只是“作为类活动的人的活动这种异化的和外化的形 式,”分工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还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其他各种社会矛 盾。如,分工导致了资本、产品和劳动相分裂的现象,破坏了生产和占 有的统一,从而加剧了财产的积聚和集中,使财富日益掌握在少数人的 手中,促使了私有制的产生。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这两大阶 级之间的矛盾也将会进一步加深和激化。再如,分工还带来了城乡之间 的对立。除此之外,分工的不平等所带来的分配的不平等,还会造成不 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对立等 竺 寸0 由于分工对于人和社会的巨大阻碍,我们在看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 要寻找当下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合理方式,从经济、政 治、教育各个方面来促使两者在社会分工发展下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社会分工,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a bs t r a c t d i v i s i o no fl a b o ri sa ni n e v i t a b l er e s u l to fs o c i a l p r o d u v t i v e f o r c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i sn o to n l yal e v e ro fp r o d u c t i v i t yi ns o c i e t y , b u ta l s ot h eb a s i s o fc l a s sd i v i s i o na n dt h er o o to fs o c i a li n e q u a l i t y t h er u l eo fl a b o rd i v i s i o n r e f l e c t sc o m m o nf e a t u r e so ft h e o r i g i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s h a r e db ya l l c i v i l i s a t i o n s ,o nw h i c he c o n o m i cs t r u c t u r ea n ds o c i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o fc i v i l s o c i e t ya r eb a s e d a l lo fs o c i a la c t i v i t i e sa r ec a r r i e do u tb ys o m ek i n d so f s o c i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o n eo fw h i c hi sl a b o rd i v i s i o n p e o p l ew o u l dn o tb ew e l l o r g a n i z e dw i t h o u tl a b o rd i v i s i o ni ns o c i e t y , a n dc o n s e q u e n t l ys o c i a la c t i v i t y w o u l db ec h a o t i co re v e ni m p o s s i b l e s o c i a la c t i v i t i e sh e r ei n c l u d em a t e r i a l p r o d u c t i o n ,s p i r i t u a lp r o d u c t i o n ,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 ,p o l i t i c a la c t i v i t i e sa n d s o c i a ls e r v i c ea n ds oo n t h et h o u g h to nl a b o rd i v i s i o n ,e i t h e ri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o ri ne a r l y p e r i o d o fe u r o p e a nc a p i t a l i s m ,b o t h p r o v i d eaw e a l t ho fm a t e r i a l sa n d r e f e r e n c e sf o r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o d a y st h e o r y l a b o rd i v i s i o nb r i n g sn o to n l y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a lp r o d u c t i v i t y , t h e p r o g r e s sa n di m p r o v e m e n to fs o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u ta l s os o m ek i n d so f n e g a t i v ee f f e c t s l a b o rd i v i s i o nb a s e do np r i v a t eo w n e r s h i pi sa l i e n a t e da n d o b l i g e d ,w h i c hu n d e r m i n e da 1 1 一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b e i n g i n m o d e ms o c i e t y , a sar e s u l to ft h el o s so fp r o d u c t i o nm a t e r i a l s ,w o r k e r s t h e m s e l v e sh a db e c o m eap a r to fp r o d u c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 s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 f o r b o t hw o r k e r sa n dc a p i t a l i s t s ,l a b o rd i v i s i o nw a sn om o r et h a n “s o m ek i n do f a l i e n a t i o no fa c t i v i t i e sa sh u m a nb e i n gs p e c i e s ”b e s i d e p r o m o t i n g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r o d u c t i v i t y , l a b o rd i v i s i o nb r o u g h tav a r i e t yo fs o c i a l c o n f l i c t si n e v i t a b l y f o re x a m p l e ,l a b o rd i v i s i o nl e dt ot h e s e p a r a t i o no f c a p i t a l ,p r o d u c t i o na n dl a b o r ,d 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u n i t yo fp r o d u c t i o na n d p o s e s s i o n ,m a k i n gt h ea c c u m u l a t i o na n d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p r o p e r t yi nt h e h a n d so fas m a l ln u m b e ro f p e o p l ei ns o c i e t ya n dp r o m o t i n gt h ee m e r g e n c yo f p r i v a t eo w n e r s h i p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a b o rd i v i s i o n ,t h ec o n f l i c t s b e t w e e nw o r k e r sa n d c a p i t a l i s t s w o u l da l s ob e i n c r e a s i n g l yd e e p e n f u r t h e r m o r e ,l a b o rd i v i s i o nb r o u g h ta b o u ti n e q u a l i t yo nw e a l t h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r e s u l t e di nc o n f l i c t s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s o c i a lg r o u p s ,d e e p e n i n gc o n f f o n t m i o n 3 b e t w e e np h y s i c a la n dm e n t a ll a b o r l a b o rd i v i s i o nh a si t sp o s t i v ea n dn e g a t i v ee f f e c t s i nt h i sa r t i c l e ,la m t r y m g t o1 0 0 kf o r t h eb e s ta p p r o a c h o fc o n s t r u c t i n g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l e t y a n d p r o m o t i n go v e r a i l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h u m a nb e i n gf r o mt h ea s p e c t so fe c o n o m y , p o l i t i c sa n d e d u c a t i o n k e vw o r d s :l a b o rd i v i s i o n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 a l l - 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h u m a nb e i n g 4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 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己在论文中作出了明确 的声明,并表示t n 意。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者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本人同意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 有关规定将本人学位论文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资料库提交,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 作:垃眺埠年月j 日 垦;五 寸口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 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 的思想。进入2 1 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 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 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 作为重要目 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 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 是目标又是过程,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而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学者们研究和谐社会问题的一个重点。 有学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有四个着力点:一是整合社会关系,重点是 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解决社会矛盾,重点是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三是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所有社会 成员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推进社会公平,当前重点是解决收入分 配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的问题。 马克思说,“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 工的发达程度上。” 分工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也对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缺陷做了 比较深刻的揭示,他指出: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生产活动 越来越集中于较小的范围,会使生产者丧失其他方面的技能,成为一个 片面地而那,失去人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当前,是我国面临寻求政治起 飞,突破发展瓶颈期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全球性 经济危机促使下,经济形势将会继续恶化,失业率也必然会持续走高。 由经济衰退而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将更加严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看到分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寻找当下构 建和谐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合理方式,从经济、政治、教育各个方面 来促使两者在社会分工发展下的共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5 2 5 第一章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水平的必然产物,它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杠 杆,又是阶级产生的基础和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社会分工的规律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发 展所共有的一般规律,文明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就是建立在这一共同基础之上 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首次科学地概括和论证了人类 由“野蛮”到“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相继出现的三次社会大分工,揭示了人类社会由 原始社会演进到阶级社会的一般规律。 任何社会活动都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才能进行,分工就是社会活动的组织形 式。没有分工,就不能把从事社会活动的人按照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社会活动便杂 乱无章,甚至根本无法进行。这里所说的社会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 动、社会管理活动、政治活动、服务性劳动等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形式。 第一节西方的社会分工理论 对于分工现象,在西方思想界中,作为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学科创始人的亚当嘶 密和涂尔干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两人的视角颇为不同。亚当斯密关注的是分工 的经济意义,认为分工能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和一种自发经济秩序的形成;而涂尔干 认为分工的功能主要不在于优化经济,而在于它对社会秩序的整合作用。 一、古典经济学的社会分工理论 威廉配第、杜阁、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古典主流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是分 工对经济发展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说,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是发展经济。 分工是亚当斯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斯密是以其劳动价值论奠定了他 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历史地位的。斯密在国富论正文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劳 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 是分工的结果。 接着,斯密以扣针的制造、各行业及各国的比较为例,分析了分工 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斯密的分工学说本身也已成为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他不仅论 述了分工的形式,指出分工可分成生产分工和社会分工两种基本形式,而且详细探讨 了分工的作用,认为分工不仅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造成个人天赋才能差异 的重要原因。他还具体分析了分工的起因,提出分工起源于交换的观点,并进而推论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6 ,上卷5 2 到分工的发展程度要受交换能力即市场大小的限制。 ( 一) 社会分工的起源 斯密的全部经济理论体系是从分工开始的,如何增加国民财富是斯密经济学研究 的中心问题,斯密研究的分工,“是从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观点来考察社会分工,把社会 分工看成是用同量劳动生产更多商品,从而使商品便宜和加速资本积累的手段。”斯 密认为财富的源泉不仅在于劳动,而且在于形成分工的劳动,即劳动的抽象化,从而 自觉地以分工问题作为其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在斯密看来,人们之所以从事分工,并不是人们预见到了分工能够产生巨大的经 济利益,而是因为人类天生就具有进行相互交换的倾向或天性。用斯密的话说就是: “引出上述许多利益的分工,原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尽管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 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它是不以这广大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 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 斯密以人类和动物的比较为例,指出动物由于没有交换的倾向,不能通过分工来 相互利用各自的优势;而人类则因具有交换的倾向,从而能够把各自的力量结成一个 整体,并通过分工生产出属于人类的“共同资源”,然后通过交换各取自己所需要的 不同部分。 ( 二) 社会分工的积极作用 斯密极为重视分工的积极作用,把分工看成是提高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的重要 手段。在斯密看来,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国民财富的增加是至关重要的。而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最初就是由分工引起的,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分工可以节约 劳动时间,使劳动操作简单化、程序化,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这都极大提高了 生产力。 斯密通过对实际经济活动的大量观察总结道:“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 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同进;第二,由 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 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固他 第一次明确提出一切生产过程的劳动都是财富的源泉,建立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劳动价 值学说。在斯密的全部学说体系中,分工具有不容忽视的独特地位,正是运用分工学 说,斯密更为具体地分析了劳动创造财富的特定过程,把其劳动价值论这一抽象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5 1 2 4 1 2 5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j i s 馆1 9 9 6 ,上卷1 1 同上8 3 具体化了。斯密用分工理论来阐明富裕和贫穷的标志是,能够支配或者购买多大的一 个劳动量而定。“在有分工之后,一个人所有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他所能买到的别 人的商品构成,也就是,由这些商品中包含的别人的劳动的量,即别人的已经物质化的 劳动的量构成。”固 斯密认为,分工交换关系的发展与深化使得人类社会逐步脱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状态。“分工一经完全确立,一个人自己劳动的生成物,便只能满足自己欲望的 极小部分。他的大部分欲望,须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自己所需的 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来满足。于是,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 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为商人,而社会本身,严格地说,也成为商业社会。”进 入了以交换为特征的近代市场经济社会之中,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在这种社会中,每个人从对自己利益的关心出发,参与到整个社会的市场交换关 系中去,任何人都处于相互依赖的状态之中。 在人类社会采用分工之初,由于没有货币而使得“交换力”很不敏感。也就是说, 当一个人打算用自己消费不了的物品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其他物品时,他持有的物品 不一定是对方需要的东西,这就限制了他们之间进行交换。但是分工使得人们之间的 联系越来越紧密,所以担当一般等价物的交换媒介就出现了,而且反过来促进分工的 发展与细化,直到货币的出现,一直互相作用并影响着。 ( 三) 社会分工的消极作用 同时,斯密也注意到了分工的消极影响。“下层阶级生活状况的改善,是对社会 有利呢,或是对社会不利呢? 一看就知道,这问题的答案极为明显。各种佣人、劳动 者和职工,在任何大政治社会中,都占有最大部分。社会最大部分成员境遇的改善, 绝不能视为对社会全体不利。有大部分成员陷于贫困悲惨状态的社会,决不能说是繁 荣幸福的社会。而且,供给社会全体以衣食住的人,在自身劳动生产物中,分享一部 分,使自己得到过得去的衣食住条件,才算是公正。”四 分工使人们局限在少数且很简单的操作上,终生从事这些简单操作的人丧失了全 面发展自己智力的机会,从而变得迟钝无知。这种单调的生活还将损害人们的进取精 神,破坏其身体的活力,使人们无法精力充沛、持久地使用自己的力量。这表明斯密 看到了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对人性的压抑。斯密断然否决了个人才能的差异性与 社会分工起源之间的前因后果关系。他认为,“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象我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 郭人力译) 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5 5 0 一5 1 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冈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 9 9 6 ,上卷2 0 同上7 2 4 们所感觉的那么大。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 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 四) 古典经济学社会分工理论批判 斯密是用个体主义的范式来阐释他的经济学功利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个体主 义范式下的分工观固然强调了个体行动的自主性和选择能力,但忽视了社会结构包括 集体意识对于个体行动的影响和约束。 对于以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而言,首先,在人性假设上过于偏狭了。无论经济学 的效用范围怎样扩大,也解释不了为什么随着人际距离半径的扩大,还是有许多不求 回报的利他行为、无私助人的崇高举动以及超越性的仁义心、奉献精神的存在,这是 “经济人 概念所无法解释的。人的行为遵循极为复杂的想象,而其中有关经济的想 象只占一小部分,把经济看作是社会的一个独立系统,这只是现代的事情。身为经济 学家的阿玛蒂亚嘛也说:既没有证据表明有利最大化是对人类实际行为的最好近似, 也没有证据表明自利最大化必然导致最优的经济条件。 另外,经济学把经济现象看成是一种纯粹的内生的经济现象,而没有看到经济现 象和经济行为是嵌入在社会系统中的,经济学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所发生的前提和 背景往往视而不见,对经济现象能意外带来一种非预期的社会后果往往也熟视无睹, 结果分析的结果也往往有悖于事实的真相。以分工为例,分工的产生及其所带来交换、 消费都离不开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分工也不完全是个体的经济行为或理性行为,分 工所带来的结果也往往不是纯粹“经济的”。而斯密却把分工作为一个纯粹的经济问 题来分析。但是分工不能简单被认为是一种经济现象或一种社会现象。 二、涂尔干的社会学分工思想 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使用分工这字眼时,关注的不是该分工对再生产的作用,而 是它如何使人们开始相互需要。涂尔干认为大规模的社会分工现象是在从传统向现代 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分工的最大功能并不在于它提高了生产率,而在于它的社会意 义。“事实上,分工所产生的道德影响,要比他的经济作用显得更重要,在两人或多 人之间建立一种团结感,使现代社会行之有序,才是它的真正的功能。”n ( 一) 社会分工的起源 最近在生物学领域内的许多哲学思考最终使我们发现,劳动分工对经济学家来说 已成为一个普遍事实,经济学家首先谈到了它,却没有能力向它提出质疑。事实上,通 同上1 5 阿玛蒂亚森伦理学和经济学王宇、王文玉译商务印寸5 馆,2 0 0 1 埃米尔迪尔凯姆( 又译为涂尔干) 社会分工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 0 0 0 2 0 5 过沃尔夫、冯贝尔( y o nb a e r ) 和麦恩一爱德华( m i l n e e d w a r d s ) 的工作,我们了 解到劳动分工的规律不但适用于社会,而且还适用于有机体。甚至可以说,如果一个有 机体所在的动物等级越高,其机能分化也就越细。这一发现不仅扩大了劳动分工的影 响范围,而且把分工的起源推进到了无限远古的时代,因为自从地球有了生命,分工就 几乎同时出现了。分工已经不再仅仅是根植于人类理智和意志的社会制度,而是生物 学意义上的普遍现象,是我们在有机体本质要素中必须有所把握的条件。心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首先反对所谓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解释,即认为分工 的来源就是人类持续不断的追求幸福的愿望。他认为:“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 变化的直接原因。”而其中社会密度是决定因素。 社会之所以出现分工,是因为人口的增长,即社会容量增加,但是光有容量增加 还不足以引起分工。如果一个社会只是人口增多了,社会密度并没有改变,那么无论 它有多少人,也不会有社会分工。 那么什么是社会密度呢? 这当然不是指地域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它指的是人们之 间的交往密度,或者说关系密度。涂尔干将之分为物质密度和精神密度两类。一般而 言,一定范围内人口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越多,也即社会容量的扩大,会随之 带来社会密度的增加。这就是涂尔干在讲到社会分工的直接原因时,将社会容量与社 会密度并举的原因。涂尔干认为,分工是由于竞争变得过分残酷而导致的。由于人口 的增长,在一定空间、一定资源供应的限制下,越来越多的人口只有分别追求不同的 资源,才能避免竞争而共存。 涂尔干认为,只有在各个社会成员之间己经构成联系的前提下,分工制度才得以 产生。涂尔干相信社会是先有合,再有分;先有一致性,再有不一致性。有了社会生 活,分工才会产生。也就是分工是从集体生活中产生的。原始社会对应的是对差别性、 异质性的强制压抑,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一种氏族社会,氏族中各个成员都是可以相互 替换的。而当社会发展时,一个小族群的共同意识由于涵盖更多的异质元素的需要而 逐步发展出它的抽象性时,它就成为一种普遍意识。正是在这种普遍意识之下,个人受 到的约束减弱,他们发展出了与众不同的个体意识,逐渐成了互不相同的个体。没有这 互不相同的个体,分工是不可能的。 ( 二) 社会分工的积极作用 涂尔干认为,生产率的增加只是分工现象的“副产品 ;而我们之所以需要分工, 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不是因为我们要扩大生产,只是因为它为我们创造了新的生 1 2 同上3 - 4 存条件。”1 3 从历史发展看,随着传统低分工环节社会的逐渐消失,现代高分工的组织社会的 发展,有机团结正在逐渐替代机械团结,各种功能之间慢慢产生和谐状态,生活本身也 同样逐渐被纳入和谐状态。 涂尔干认为分工( 指正常的分工) 并不是冲突的原因,相反“分工不仅能够展现出 我们所确定的道德特征,也可以逐渐成为社会团结的本质条件。”h 在普遍意识之下, 个人受到的约束减弱,他们发展出了与众不同的个体意识,逐渐成了互不相同的个体。 没有这互不相同的个体,分工是不可能的。 分工有助于提高每个个体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社会活动的范围是无限广阔的, 而每个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任何个体都无法以其有限的能力去涉足无限的活动领 域。而分工恰好为每个个体划定了相对固定的活动范围,并使其在其中获得专门的知 识、技能和技巧,而不至于因为没有确定的活动范围而分散精力、一事无成。 涂尔干精辟地论述了分工对提高每个个体的专业才能,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尽职尽 责的思想,并且尖刻地嘲讽了那些不安于专业、幻想成为全才的半吊子行家。他在社 会分工论一书中引用了瑞士植物学家康多尔( c a n d o l l e1 7 7 8 - 1 8 4 1 ) 谈到莱布尼茨和 牛顿时代时的一段话:“那时在每个科学家的头上差不多总是挂着两个或二个头衔: 例如天文学家兼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兼物理学家,或者按照平常的说话笼统 地称作是哲学家,或自然科学家。然而现在连如此称呼都不足以应对了。数学家和自 然科学家有时竟然是学者和诗人。甚至到1 8 世纪末,沃尔夫( w o l f f 、哈勃ch a ll e r ) 或查尔斯波涅( c h a r l e sb o n n e t ) 等人在科学和文学的几个不同领域都卓有建树,我 们还需要用许多头衔来恰当地称呼他们,以便指出他们的过人之处。但到了1 9 世纪, 这种称谓上的困难就己经不复存在了,至少可以说很少遇见了。”1 5 涂尔干的这种说法,也是建立在分工越来越发展的基础上,由于社会分工的越来 越精细,种类越来越多,人们在选择上更加谨慎;也由于各个行业领域的深入发展, 人们不得不在自己的领域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不能再过多涉猎其他领域。 ( 三) 社会分工的消极作用 涂尔干认为,造成现代社会各种危机的原因并不是劳动分工本身( 因为从表面上 看集体意识衰落的过程正是分工发展的过程) ,而是分工由于种种原因偏离了“正常 形式,“分工就像所有社会事实一样,或者像更加普遍的生物事实一样,表现出了很多 b 埃米尔迪尔凯姆( 义译为涂尔干) 社会分工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 0 0 0 2 3 2 h 同上3 5 8 1 5 同上2 3 7 病态的形式。分工可以带来社会的团结,但是在某些时候,分工也会带来截然不同 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果。城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指出了三种劳动分工“最普遍和最重要 的反常形 式。第一种劳动分工的反常形式是“失范的分工”,指的是由于缺乏充分而有效的社 会规范,使分工过程中各个机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得不到正常的规定和调节,有可 能是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是某种规范的功能发挥受到阻碍, 或是几种规范体系相互冲突,使人们失去了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第二种反常形式是“强 制的分工 ,指的是在违背当事人某些本性和意愿的情况下通过某些外部的强制手段 来实行的分工,是分工本身不合理造成的:第三种反常形式可称为“不适当的分工”, 也就是说,如果在分工过程中有的人工作任务饱满,充满活力,而有的人却工作任务不 够,活力不足,那么尽管分工非常细致,整个分工体系也会难以和谐运转1 7 。 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分工的发展有着许多的社会后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后果就 是改变了社会团结的基础,使社会团结的类型由在古代社会占据优势地位的机械团结 过渡到在现代工业社会占据优势地位的有机团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机械团 结的优势和地位不断衰微、有机团结的优势和地位不断增强的过程。因为,社会分工 的发展逐步削弱和瓦解着机械团结赖以存在和维持的前提条件,分工程度的提高使人 们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个体的独立意识也越来越强,于是集体意识要维持其强势地 位也越来越困难,由此建立在集体意识控制力基础上的机械团结势必逐渐衰微下去。 ( 四) 涂尔干社会分工理论批判 涂尔干是以集体主义范式来阐述他的社会结构决定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集体主 义范式强调社会结构的优先性,而把个体的行动看成是被动的行为,其优点在于它能 反观到个体主义所忽视的制度、伦理、文化等外在于个体的社会因素,但忽略了行动 者的主体性。 在涂尔干那里,个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理性的衡量以及抉择能力都不见了,仅 仅是受制于社会的一种社会性动物。自孔德开始,社会学看起来好像是在对抗经济学 的“经济人 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但社会学一开始对“经济人”的反驳,有矫枉 过正之嫌;而后来的社会学家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对“社会人 的前提假设不断进行 修正,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在学科内部首先遭受挑战。先有马克斯韦伯从微观上 关注个体的实际行动,帕森斯则从“目的和手段”入手提出了一种综合性方案,一直 1 6 同上3 1 3 1 7 同上1 2 7 - 1 2 9 到近期的布尔迪厄所提倡的“反思社会学”以及吉登斯所提出的“结构的双重性理论”, 都可以看出社会学自身发展中的困境,社会学的独特取向,“既是长期无法取得合法 地位的缘由,也是其谋取独立地位的根源所在。 分工决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从纵向的历史观考察, 分工无不受特定的历史文化的制约;而横向的来看,经济系统又是和社会系统等胶着 在一起的。分工现象需要多学科的参与方能作出完整的把握。 第二节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分工理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 力的发展决定了分工的发展,反过来,分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生产关系, 并影响着所有制的形式。 社会分工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产进一步发展的积极的推进器,社 会分工使不同种类的生产由不同的劳动者来承担,又使不同的劳动者互相协作,形 成一个生产总体。这样就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促进生产工具的专业化,从而 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扩大劳动规模,产生比单个人或单个人之间的简单 合作更大的生产力,从而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前提。 一、分工的起源 分工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极其重要 的作用。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关系时,认为原始公社之间开始存在着个别 的偶然的物物交换,不过这种交换不是专门的交换,因为“如果没有分工,不论这种分 工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本身已经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就没有交换 。1 8 马克思还进一步 探讨了社会内部的分工,认为社会内部的分工是基于纯生理和自然环境的差异而产生 的。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分工,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 较低级的分工方式自然分工。自然分工是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最早分工,依据原始 人的性别、体力、年龄等纯生理差异及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而“自然产生 的分工。 原始社会,由于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生产力水平又极其低下,人们必须依赖共同体的 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才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必要的生存资料。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 需求的多样化要求所有人不能都做同样的事情,就自然形成一些诸如男子狩猎、女子 采集的自然分工。这种在自然力的压迫下而形成的最简单的劳动分工,以自给为主要 1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6 卷1 9 7 5 3 6 9 特征,它不具有任何的社会意义,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纳入“真正的社会分工”范畴, 而只能算是一种分工产生的萌芽状态。因为它不包含“交换”的意义,所以也不具有 社会差别的意义。 第二阶段是较高级的分工方式社会分工( 文明分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分工也随之改变着自己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真j 下的社 会分工 是这样论述的:“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 分工。”憎也就是说,第一次真正的分工是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分工开始的,这种 分工使一部分人从事物质劳动( 体力劳动) 而使另一部分人从事精神劳动( 脑力劳动) 成为可能,从而创造和传承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恩格斯称这种分工为文明分工、它以交换为特征。正是这种文明分工使人类社 会从无阶级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紧接着又经过农业和畜 牧业的分工,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以及商业和工业的分工,最终发展到把自然力用于工 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为技术基础的最广泛的分工资本主义大工业。 二、分工对社会发展的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 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 例 如开垦土地) ,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 一) 分工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从分工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马克思认为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 结果,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分工的发展状况。在原始社会,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 平又是极其的低下,面对复杂的自然环境,人类就只有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下来。 在共同的劳动过程中,人类便自发地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自然分工,这种分工主要是依 据人的性别、体力、年龄等生理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而进行分工,它还只是 一种较低级的分工方式,从严格意义上讲,还不算是“真正的社会分工”,只能说是 一种分工的萌芽状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逐渐分离,从而 产生了“真正的分工 ,即真j 下的社会分工。这种分工使一部分人从事物质劳动而另 一部分人从事精神劳动,从而创造和传承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接着,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使得畜牧业和农业分离,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以及商业和工业分 离。由此可见,分工是生产力的表现和结果,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分工的发展状 况。 1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8 2 2 0 同上6 8 1 0 其次,从分工对生产力的作用来看,马克思认为分工一经形成便促进着生产力的 发展,推动着全人类的进步。一方面,分工使劳动者固定从事某一专门的劳动,这就 不可避免的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最终促进 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某人专门从事一项工种,这就可以节约他从一个工 种转向另一工种所需的时间,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利润。纵观历史,无论是农业和畜牧 业的分工,还是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以及后来商业的分工,哪一次的分工没带来社会生 产的大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大改观昵? 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形成的种种 更加紧密的专业分工,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 任何社会中的任一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 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发展要求) 都可以通过分工的形式外化出束,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产 生新的分工。 ( 二) 分工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分工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呢? 对此,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观 点。他认为,分工决定和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 首先,分工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会影响自然界,而 且也会互相影响。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他们的活动,才能进行 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 和社会关系的范畴内,力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人们正是通过分工 才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 受到分工的制约,它是分工渗入社会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的必然结果。 其次,分工决定了人与劳动资料、劳动工具以及劳动产品之间的相互关系。马克 思指出:“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 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裂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裂分以及 所有制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工愈发达,积累愈增加,这种分裂也就愈剧烈。”2 1 分工 的每一个阶段决定着个人与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就是说 分工决定了所有制的形式。 。 最后,分工决定了人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决定了劳动产品的分配关 系。由于人在社会生产中的分工不同,从而决定了人与劳动资料,劳动工具的关系不 同。有的人可能因分工而占有较多的劳动资料,有的人则可能占有较少的劳动资料, 甚至还有些人可能没有任何劳动资料,这种分工的不平等造成了占有关系的不平等, 2 1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3 7 4 - 7 5 1 1 从而使得占有生产资料的人能够实现“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以致形成了人与人之 间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可见,分工制约着人与人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为占有 生产资料的人支配毫无生产资料的人的劳动力创造了条件。在分工上取得优势地位的 人凭借自己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力图霸占更多的劳动产品,从而造成劳动产品分配的 不平等。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分工实际上就是一种劳动的分配方式。 总之,分工具有生产关系属性,分工体现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成为人与人结合的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分工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构成了人类之间的社会关系,并通过交换使得这种联系表现为物质关系。 ( 三) 分工与所有制之间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认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个不同形式。 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与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 互关系。这也就表明分工决定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反之,不同历史阶段的所 有制关系反映出了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分工方式。同时,马克思还注意到了分工与私有 制之间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初期,人们的生产活动处于共同协作之中,生产资料和劳 动产品归集体共同占有,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分工,而分工逐渐破坏了这种 生产和占有的共同性。随着分工的不平等发展,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以及劳动产品 的分配也逐渐出现了不平等,财富逐渐聚积在少数人手里,这些人利用自己手中所掌 握的生产资料进而支配着不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并通过分工的固定化使自己的支配权 得以固定下来,于是便产生了私有制。可以说,分工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它是私有 制产生的基础,同时也是阶级形成的基础。 总之,分工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因 此而忽略分工的另一种作用,即它在形成各种社会矛盾中所起的直接的基础性的作用 以及它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也是马克思所特别关注的问题。马克思用历 史的眼光,在考察和研究分工问题时,独具慧眼地看到了分工所引起的诸多社会矛盾 以及它所造成的人的发展的片面化,尤其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的“分工的本 质”。 三、分工对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分工 有别于我们现在日常所讲的“分工”。 通常所说的“分工”,不过是指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生产的分化,它包括社 会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之间的生产分工的分化,分化的结果使许多互相联 】2 系而又互相独立的部门取代了原先单一的社会生产部门。社会分工一般包括两方面: 一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 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 ,二是部门内部的 分工( 如农业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等:工业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 义公有制的建立,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劳动分工的经济前提。马克思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