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节约型社会的消费伦理观.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节约型社会的消费伦理观.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节约型社会的消费伦理观.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节约型社会的消费伦理观.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节约型社会的消费伦理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纵观当今社会,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可谓是成绩斐然,尤其是 在经济领域,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 中央及几代领导人的带领下所取得的,是全民族的骄傲!而与此同 时,在欢欣鼓舞之余我们也应该看到,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果伴 随而来的也不仅仅都是积极的一面。例如,在消费领域中就出现了 “红色消费”(肆意挥霍公款)、 “黑色消费”(盲目铺张浪费)、 “灰 色消费”(不当人情来往)、 “白色消费”(烟酒不良嗜好)、 “黄色消 费”(黄赌毒)等等诸多不良的一面,那么,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了 什么?同时,党中央也及时的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 续性发展”的战略口号,那么在我们当今的生存语境下,这种 “节 约” 究竟是什么意义上的节约?它和早期我国先辈哲人所提出的 “节 俭”又有着何种的联系与发展?我们该如何入手去实现这种“节 约”?通过对这种“节约”进行哲学维度上的反思,其理论结果又 会对我国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怎样的导向、支撑及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现代的节约既包含个人价值,也包含社会价值。在 内涵上它不仅指生产、生活、工作方面的节约,而且也包含节约人 类创造出来的财富和尚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及时间资源等;不仅是被 动地抑制自己的物质消费来适应环境,而且还通过有效节约提高劳 动生产率,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财富以提高人 类的生活质素,推动人类的发展。 关键词:节约;消费伦理观;节约型社会 abstract judging the present society, we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every aspec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in ecnomic field, we have made unprecedented achievements. this achievement is made by the chinese peopl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it is the pride of the whole nation. however, not all positive sides appear with the great accomplishment we have made in economic construction. for instance, red consumption(which means the abuse of public capital); black consumption(which means the over-consumption without proper consideration); white consumption(which means the bad babits, such as smoking and acholic addiction); yellow consumption(which means the phenomenon such as ponorghraphy; gambling and drug abuse). then, how do these phenomenon reflect? in the meantime,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ssues the strategic policy of establishing economic society and realis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at does the fruge really refer to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what is the connection it has with the former concept agrued by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 how could we realise the fruge? how can the theortical outcome we get through the retrospection of the fruge in the philosophical scope guide, support and promote ou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thought that modern fruge includes individual value as well as social value. in a denotative way of speaking, it not only refers to the fruge in production, living and working, but also in the saving of the fortune created by human beings and the unclaimed natural and time resources. it not means the passively restrain of ones material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adapt the eviorment but to make more and better fortune through the effectively saving of productivity and utilizing the natur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mans lif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key words: saving; expense ethics view; sustainable society 2 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 成果。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 如参考他人或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 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 名 日 期: 签 名 日 期: 1 论节约型社会的消费伦理观 论节约型社会的消费伦理观 一、引 言 一、引 言 根据新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消费社会( the consumer society) 是指 买卖在经济活动中起最重要作用的社会。这一概念是法国著名学者让鲍得里 亚(jean baudrillard) 在其早期著作消费社会中提出的,意指20世纪60年 代以来的西方现代社会由于物的极大丰富与系统化而兴起的一种社会形态。在 这一社会形态中,人们将消费作为生活的中心,再也不是将生产作为生活的中心, 人们只有通过消费才有可能进入整个社会,被社会认可和接纳,从而获取相应的 社会地位。同时,也只有通过消费,人们才能通过物而与他人发生关系、进行交 流。纵观当今的中国社会,其物品交换的频率之高、交换物品的种类之多,几乎 囊括了所有的物品,绝大多数物品都被商品化成为商品物资或向着商品化的趋 势发展,并且连荣誉、友谊、爱情、自由这些连西方消费社会的人士都认为不 能商品化的东西,当今中国社会却对此实现了高度的商品化; 再加上日趋冷漠的 人际关系和无穷扩大的欲望,中国社会已然进入了消费社会的行列。面对消费 社会所带来的种种矛盾,如人性张扬和秩序失控之间的矛盾;物质富裕与贫困 的矛盾;虚拟与真实矛盾;异化和同化间的矛盾 等,使得中国社会的消费观念 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应该建立怎样的消费观念,以及为什么建立和怎样 建立此种观念成了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郑红娥,消费社会研究述评, 哲学动态j,2006 年第 4 期 2 二、节约型社会与节约 二、节约型社会与节约 (一)节约型社会的定义及特征 (一)节约型社会的定义及特征 节约型社会就是指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诸层面特别是在社会生产、 流通、消费等领域,把崇尚节约、节俭、节制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传统理性的回归,也是现代社会人思想观念的深 刻变革,更是一种新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逐渐形成的过程。节约型社会的基 本特征是保持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不可再生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合理 利用,社会生产和经营的集约化,生活消费的合理化,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 以及政治清明和权力运作的廉洁高效。 第一、在社会生产领域中,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对现有的、即成的物质财 富和资源在使用消耗过程中的节制和约束。因此,节约型社会的经济运行和经 济增长模式是集约型的模式,即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通 过规模经营,节约投资,节约资源,节约人力,以较低的消耗和较少的投入获 得较大的产出和较好的效益,通过综合协调和科学决策,尽量减少和避免重复 投资与重复建设。 第二、在政治生活领域中,表现为政府和社会管理机关以及决策部门必须 是低成本的、高效率的运行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环节是追求节约型的 政治,塑造节约型的政府,建设节约型的执政党。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节约 型社会也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约型社会的权力阶层、党政官员群体必须是清正廉洁的、廉政勤 政的,他们个人财产的来源和数目应该是清楚的,并且是能够接受法律和公众 监督的,他们的公众形象应该是值得信赖托付的。建设节约型社会,最根本的 就是执政和施政主体方面能够自觉作到自我节制,白我约束,自我监督。 第四、节约型社会必须确立节约型的生活消费方式。科学理性的,文明节 俭的,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消费方式是节约型社会 的基本特征。 (二)节约型社会的合理性及必要性 (二)节约型社会的合理性及必要性 3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看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合理性: 1.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节约型社会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依靠科技手段加大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从而保证物质世界的持续发展。 2.体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原理。随着科技的发 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影响程度越来越深。然而,由于对自然界自身的发 展规律认识不足和忽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着经济 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残酷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积极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符合经济规 律的选择,也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3.体现了人的本质。人类从反抗、对抗到保护自然,两者进入了新的和谐 阶段,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提出就是人们保护自然的具体行动,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体现。人的本质是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人在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中分别体现了这三性:人对自然作用的基础存在于人的自然力即体力和智力之 中,这是协调发展的自然基础;人在协调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 用;而人的社会性使人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通过有组织的活动把自然置于自 己的控制之下。建立节约型社会表明人可以通过确立正确的意识,在科学技术 进步、社会制度先进等条件下,在对自然的关系上获得自由,使人与自然之间 的协调发展成为现实。 其次,从人性之体看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人性之体是指一切人的共同性、普遍性,也即一切人所具有的必然的、不 变的属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言:“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 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 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住、穿以及其它 一些东西” 。正是基于这一前提,才使得只有节约资源才能为人类最基本的 需要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充足的物质基础成为必然选择。自然资源是 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是节约自然资源。然而 人却从利己的欲望出发,无视客观规律,肆意掠夺它们,其结果是招致自然的 报复。人类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更 是我国现实国情的必然选择。由于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长期以来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 79 页 4 们形成了自然资源丰富、地大物博的错误认识,并由此产生种种浪费性的经济 行为,而实际情况却并不容乐观。更为重要的是长期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及 资源利用的不恰当,致使我国资源损耗十分迅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污 染加剧,这一切都成为对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制约。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保护 资源和环境是硬要求,必须建设节约型社会,否则就无法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和 小康社会建设,不能有效缓解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不能保护生 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三)节约与节约型社会的内在联系 (三)节约与节约型社会的内在联系 从概念上理解,节约是合成词,所指的是一般意义上人和物的关系。节是 节省、节俭,节制,约是约束、简约、克制。节约的本意是指人对财富、资源 以及人力的支配、使用和消耗要有节制和约束,要适度和适当,要追求合理性、 合目的性,不能随意、任意和盲目。而节约型社会恰恰是要求在社会生活的各 个领域,通过节约的理念和方式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的以及利用自 然资源的基本关系,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类的永续发展的视角来研究 代与代之间的关系。” 提倡节约型的消费,实现消费的“可持续性”,即当代 人满足消费发展需要时不能超过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限制,消费要有利于环境保 护,有利于生态平衡。它既要求实现资源的最优和永续利用,也要求实现废弃 物的最小排放和对环境的最小污染。毫无疑问,没有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可持 续性”,也就没有消费的“可持续性”,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也就不过是一句空 话,终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节约型的消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马克思“生产消费”的伦理观,生产直接是消费,这包括双重的 消费,其中既有主体的方面又有客体的方面。生产主体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最 大化的占有消费主体的主体性,因此消费主体的消费方式决定了生产主体的生 产方式;同样,生产主体所生产的产品又决定着消费主体的消费方式,而生产 主体同时又是消费主体,因此消费在整个环节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 什么样的消费方式决定了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而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又直接体现 着什么样的社会类型,因此节约是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周敦耀,试论代际正义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5 三、节约型消费伦理观的确立 三、节约型消费伦理观的确立 所谓消费伦理,是指人们在消费行为中所遵循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消 费伦理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消费活动中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即什么样的消 费行为才是合乎道德的。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正确处理好个人消费活动中 生存、发展和完善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消费活动中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 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利益;在消费活动中正确处理好个人与自然环 境和资源的关系和利益。价值观是消费伦理观的核心部分,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就有什么样的消费伦理观。消费伦理观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同时对经济基 础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从古到今,节约主要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与物质生活的不富裕状态密切关 联。在我国革命战争和计划经济建设时期,节约不仅是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还进一步扩展为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我们现在所提出的建 设节约型社会,从理念上已经大大超越了以往。新的现代节约理念,不仅包括 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全新的经 济社会发展模式。 (一)新节约观的内涵 (一)新节约观的内涵 第一,新节约观的节约,是为了发展促进发展的节约,是全面协调发展的 节约,是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因此,发展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第一要义,是节 约的出发点、着眼点和立足点。第二,新节约观的节约,是以人为本的节约, 它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健康和安全、人的生活质量,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并把它作为节约的评价标准和衡量尺度。“该省的要省,该花的要花”,一切 为了人,以人为转移。因此,以人为本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理念,是新节 约观的本质。第三,新节约观的节约,首先着眼于社会性的大问题,如经济增 长发展的模式问题,经济发展的方向问题,以及把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作为首 要要求提到生产者、消费者面前等问题。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新的节约理念,是现代节约理念,与旧的节约理念、 传统节约理念不同或者说有很大不同。后者继承了前者,更大大超越了前者, 6 发展了前者。 1、不同生存语境中“节约”的价值 1、不同生存语境中“节约”的价值 在以农业文明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古代社会,其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具有如 下基本特征:第一,从消费的目的看,农业文明社会追求的是“满足基本的生 存需要的消费” 。因此,农业文明社会消费的基本指向是衣、食、住、行这些维 持人类生存所必不可少的需要的满足。第二,从消费的性质看,农业文明社会 的消费是 “自然性消费” 。 所谓 “自然性消费” , 是指消费对象基本上属于天然(自 然)的产品、消费过程基本上从属于自然界的整体运行过程的消费。第三,崇尚 “节欲”和“节俭” 。这是所有的农业文明社会消费观念的共同特征。 到了工业文明时期,节约则更多的是倾向于生产领域中对于生产资料的节 省和对有偿劳动的无偿占有, “开源节流”成为了这个时代节约的主旋律,其本 质是通过节约的手段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消费领域中,消费道德理念中单一 的农业劳动价值观被多样化的职业劳动价值观所取代;节衣缩食、安贫乐道的 消费理念被“能挣会花” “超前消费”的道德理念所代替。消费的内容正经历着 从封闭性向开放性、从单一性向多样性、从整体性向个体性转变的过程。 而到了后工业文明时期,节约不仅仅被应用于对生产资料的消耗中,同时 也运用到对于人力资源的应用和管理之中。节约已不仅仅是对有形资料的简单 处理,而是通过科技手段、人文手段等将有形资料中的无形潜力给予充分的挖 掘,以达到对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节俭可以说是普及最广、传播最久的美德之一。中国 古代的先哲认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 使之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节约一直倍 受推崇,“勤俭持家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很多俗语都把节约 当作一种美德。西周时的周公认为,夏桀和商纣的灭亡并非由于天命使然,而 是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结果,他提出了“无逸”也就是知勤俭这个道德规范。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仁学”,重爱国爱民,重理想情操,重人伦和谐,重精 神生活,提出“仁、义、礼、智、信、勇、温、良、恭、谦、俭、让”等道德 概念。以老子、庄子为创始人的道家主张无欲不争,提倡“俭”。在老子所追 求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里,“甘其实,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而不 能在意念上去追求物欲的满足,当然也反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的生活。墨子更 是提出了“交相利”的伦理准则,运用到国家对人民的关系上即是治国之策。 7 主张“节用”、“节葬”在当时就有着很重要的社会意义。 2、 “中道”的节约标准 2、 “中道”的节约标准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中庸被孔子作为最高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中庸的意思就是指以一个度为标准,不要过或不及,也不是没有 原则的折中。节约型消费是一种适度的消费、合宜的消费,也是一个可持续消 费模式。我们要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或不及型的消费。适度就是消费水平 要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己的经济情况相适应。过度的消费就是在消费中 无度地追求,奢靡消费实际就是浪费。就个人而言可能只是浪费了他的金钱, 对于社会来讲,过度消费实际上是消耗和占用了更多的社会自然资源。但我们 也并不是因为要反对过度消费所以就一定要提倡缺量消费。缺量消费只是伴随 着物资短缺而产生的一种消费现象,属于一种“被迫消费不足”。当代中国所 倡导的节约主要是节约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而不是抑制消费,这与传统的 节约观有着明显的区别。孔子主张要“时中”,“时中”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做 出选择。“时中”这一概念很好地指导我们认识传统的节约和当代的节约,根 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时候的“度”来做出当时的选择,以达到一种“中 道”的节约标准。 3、客体性向主体性的转变3、客体性向主体性的转变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节约观无论是从消费的目的、消费的内 容还是消费的性质上,都只是停留在对于有形自然资源的基本需求上。这种节 约的方式更多的受限于节约对象的自然属性,虽然在节约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 动性上都体现了节约主体的主体能动性,但我们说这种主体能动是受制于客体 的主体性的,因此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彰显了客体的主体性。而新节约观则是 主体通过其主体性对客体的自然属性进行改造,以此来满足主体的需求。在这 个过程中,无论是性质、内容还是目的,都凸现了节约主体的主体性。如节约 的内容,已经不单单是自然资源,还包括像时间资源、脑力资源、情感资源等 这些原本就归属于节约主体的客体,这种主客体合一的出现,正是说明了新节 约观较之传统节约观彰显了主体的主体性。节约的目的也不仅仅是维护和保有 客体的绝对数量,更主要的是为了创造出更多的节约对象,充分的将客体的主 体性激发利用起来。 (二)新节约观何以可能 (二)新节约观何以可能 8 作为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节约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解释。那 么它如何得以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变为可能? 对节俭的第一种理解:节约就是物尽其用。 所谓物尽其用是指对消费品的消 费价值的充分使用,这实际上是一种经济理性,强调消费的效率和效益,追求 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这种消费的价值,主要是指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虽然尚 停留在物质层面,但它显然已经在传统的理解之上增加了市场理性的因素,这 就是新节约观得以可能所包含的市场基础。 对节俭的第二种理解:在经济承受范围之内,并且物有所值。我们将之概括 为:“量入为出物有所值”。所谓“量入为出”是指考虑到自己的收入,然后 在自己的收入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决定自己的花费。所谓“物有所值”是指消 费者购买的消费品能够符合消费者的用途,能够达到消费者的目的。“物有所 值”的“值”可以作多重理解,既指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使消费者觉得花的钱很 值得,这种使用价值主要建立在物的“稀有性”和“优质性”的基础上,同时 又可以指消费品的文饰价值,即消费品的社会、符号价值,能够符合或显示消 费者的身份、地位,另外还指消费品的交换价值,即消费者通过掌握其他人急 需的“稀缺资源”,并以此换取自己需要的稀缺资源的价值。这是新节约观的 道德基础。 对节俭的第三种理解:开源就是一种节俭。所谓开源,是指对有限资源或资 金的充分使用和开发,不断达到以钱生钱的目的。把开源看作是最大的节俭, 这是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传统农业文明偏重于减少投入,降低消耗,就是人 们常说的节流。相比之下,工商业文明在重视减少投入的同时,更看重产出, 看重投入出的比率,始终把开源摆在第一位,节流放在第二位。而这恰恰是我 们当今社会所急需的一种理念:可持续性发展不是只破不立,而是要尽量少破 多立、边破边立。这是新节约观所包含的现实基础。 1、节俭的悖论 1、节俭的悖论 综述国内外有关节俭观的文献,可以发现在节俭观上主要存在两种看法, 即节俭赞扬论和节俭反对论。节俭赞扬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个人节制自身的欲 望,减少消耗,增加资本积累,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上述两种有关节俭的表象,都与“节俭的悖论”有关。 “节俭的悖论”最 初来源于孟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即个人节俭的美德,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9 经济发展疲软的社会的罪恶,也就是说,在个人奉行的节俭美德与刺激需求, 发展经济的社会效应之间存在冲突与矛盾。凯恩斯在继承和发展马尔萨斯的有 效需求理论与孟德维尔的理论的基础上,从储蓄与投资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 “节俭的悖论”。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此悖论作了进一步分析。他告诫世 人必须警惕逻辑上的合成谬论,即“对每个单独个人有益的事不一定因而就对 全体有益;在某些情况下,个人的精明可以是社会的愚笨。” 由此可见,节俭悖论主要涉及到个人伦理与社会效应或个人伦理与社会伦 理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不同时代处理以上关系的不同,由此导致人们对节俭看 法的不同。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节俭观的个人伦理与社会效应或个人伦 理与社会伦理都是重合、统一的,两者之间没有矛盾。节俭观既是个人修身养 性、勤俭创业、安身立命的道德戒律,又是减少消耗、增加积累,积累财富, 促进生产的经济信条。然而,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生产的迅猛发展,社会开 始进入富裕的消费时代以来,生产技术本身已经不再构成生产发展的主要“瓶 颈”,而是生产关系的结构特别是市场的需求成为制约生产发展的关键。这样, 个体节俭的伦理与社会发展的效应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与冲突。具体说来, 个体奉行的勤俭节约、修身养性的个人节俭伦理与激发人欲、刺激有效需求, 谋求经济发展的社会伦理或社会效应之间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在发展 主义的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往往突出强调后者,而忽 视前者的建设,特别是当资本主义处于危机阶段时,西方经济学家便主张节俭 反对论,反对储蓄与节俭,主张花钱与奢侈。由此,便导致了消费主义取代节 俭观念,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 悖论的产生是因为人们把不同层面的问题当成同一层面的问题混同起来, 同样,节俭悖论的产生是因为把个体的消费伦理层面与社会的发展理念层面混 淆了起来。个体的消费伦理要求个体勤俭节约,减少消耗,增加储蓄,而社会 的发展理念却要求个体减少储蓄,增加消费,以刺激需求,带动经济发展。无 疑层面的不同,导致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由此导致矛盾的产生与悖论的形成。 这就要求在更高的层次上,寻找整合个体消费伦理与社会发展理念的均衡点, 从而建立一种既有利于新时代个体的伦理道德建设,又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新 的精神价值。这种新的精神价值既能克服传统节俭的消费伦理的不足,如容易 导致需求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又能克服现代西方国家奉行的奢侈消费伦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12 版)上册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第 283 页 10 理的弊端,如容易造成个体的异化、社会道德的沦丧以及生态的破坏等。 问题的关键是整个支撑传统节俭观的时代背景与思想基础发生了变化,可 以说,传统的节俭观是在生产社会的范式下展开的,因而节俭观的目标与对象 都很明确,即省吃俭用,积累资本,促进增长,而消费社会的到来,需求取代 节俭成为生产发展的契机。这就要求建立一种与以个人合理利益追求为动力的 工业社会或富裕社会相适应的精神价值,即消费发展观。这种消费发展观必定 是一种以新的节俭观为核心,内涵更为丰富、全面的全新的发展观,既是一种 有关个体消费行为的伦理规定,又是一种有关社会发展的全新理念。因为以往 的发展理念,从经济发展观到全面发展观再到可持续发展观都是在“生产社会” 的范式下围绕如何生产,以生产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的框架下展开的,没 有充分重视消费的生产作用的发挥。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节俭消费伦理或消 费主义消费伦理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两难。而以消费为主轴的消费社会的到来, 要求充分重视发挥消费的生产作用,真正使社会的发展建立在满足个体需求, 促进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以及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消费伦理的基础上。 由此导致节俭的目标与内涵发生了变化。具体说来,新的节俭观应该包括以下 三个方面:从个人层面上讲,促进有利于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商品的生产与消 费;从社会层面来说,促进有利于维护社会理性秩序以及有助于精神消费与物 质消费和谐、统一的商品的消费;从生态层面上讲,促进有利于生态保护、可 持续发展的商品的生产与消费,节约资源,节制或杜绝任何以损害个体、社会 以及生态为发展代价的商品的生产与消费。 2、观念的转变(道德自觉) 2、观念的转变(道德自觉) 节约型社会的道德内涵 这里的“节约” ,既包括对生活资料的合理消费,又包括对生产资源的集约 利用以节约、节俭、节制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来安排社会生活和生产。从实际利 益来看,体现出了经济价值,同时又因为这种价值取向彰显着人类对自身实践 的反思和控制,担负着强烈的道德诉求,体现出丰富的道德价值。道德价值是 指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活动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它是在道 德主体和道德客体的关系中产生的,并蕴含在一定的道德现象之中。从主客体 关系来看, 道德价值是道德主体的内在属性和需要在社会实践上的对象化要求, 这是道德价值产生的根源;从道德主体的本质属性来看,人之所以能将自己的 本质属性外化或对象化,从而创造并实现道德价值,就是因为人有道德主体性, 11 表现为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超越性。这种“向善”的道德主体性, 是道德价值实现的内驱力;从个体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实践来看,一方面是客 体的主体化过程,即道德理想和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的过程;另一方面是 主体的客体化过程,即个体道德外化为社会道德和具体行为的过程。在这种主 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中,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的价值就产生和表现出来。 这就是道德价值的现实表现形态。也正是在此基础上,道德价值的实现才有可 能。在历来的思想资源中, “节约”为人所关注的不仅仅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而 且作为一种道德现象,体现出来的是种道德诉求,如俗语“节约光荣、浪费可 耻” ,鲜明体现出来的就是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行为取舍,从而要求人们的行为 符合节约的道德原则。节约型社会就是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而 作出的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体系的形成,以达到自然、社会和人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战略抉择。因此, 对于节约型社会的关注,也就不能仅仅停留于情绪化表达和短浅地功利需要, 我们必须理性地、多方位地分析其所具有的道德诉求,才能正确理解和推动节 约型社会的建设,也必须立足于建立一种新型的伦理道德关系,以节约来建立 现代社会道德信仰体系,来引领社会和谐发展。 节约型社会道德诉求的具体表现 首先,节约型社会的道德诉求展现为现代道德情感感召。道德情感是道德 主体在道德实践中所持有的道德偏好,表现为认同、赞扬、厌恶、反对等情感 体验,是道德价值的感性基础。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在现实生活 中,普通存在攀比心理,往往奢侈浪费、一掷千金常常受到关注,并成为人们 羡慕的对象和目标。我们必须关注表现出来的种种道德价值的颠倒,要以正确 的道德价值来引导公众的情感倾向和社会行为。而且随着社会发展,节约型社 会相对于传统社会,弘扬节约、反对浪费己经超出了吃、穿、住、行等简单的 生活资料领域,从农业生产到工业生产,从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节约产生的 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因此现代意义的节约超越了传统的“减量式”节约、 “聚 敛式”节约,是地尽其力、物尽其材、人尽其用,是“发展式”节约, “增量式” 节约,集约式节约。节约从生活领域进入了生产领域,不仅不会过时,而且由 于直接影响投入与产出,能实现道德主体的经济利益,将会获得更广泛地情感 认同。社会道德秩序的形成依赖于每个公民的积极认同、主动信赖和自愿服从, 也就是说道德情感是道德价值产生的前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首先就是表达出 12 来的一种道德情感,以给全国人民一种道德感召。 其次,节约型社会的道德诉求彰显为现代道德认知。道德认知就是道德主 体在道德实践中所获得对于道德规范、道德评价标准、道德能力和道德责任的 理性认识,并以之指导道德活动的实践过程。这是道德价值产生的基础。节约 型社会的提出一方面是源于对国情和社会发展的认识,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己 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瓶颈问题。也正是由于道德价值的缺失,生 态恶化、环境破坏、重复建设、铺张浪费等现象层出不穷,并引起了一系列恶 果,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反思人类行为,寻找恰当的道德价值来 支撑社会发展。节约型社会正是总结经验教训后得出的道德认知,力求为人类 发展提供道德价值支撑;另一方面源于社会公民道德责任的缺失而作出的一种 价值指引。浪费不是私人的事,而是关涉到社会资源的合理运用。因此节约不 仅是个人美德,而且己经进入公共领域,是社会发展对于每个公民的必然要求。 为了人类整体更好的发展,节约也就成为责任了,并转变为每个人的义务和天 职,也只有在此基础上,节约的道德价值才能真正实现。节约型社会的提出, 是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道德要求。 再次,节约型社会的道德诉求呼吁现代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道德主体在 道德实践过程中获得的行为规定,既体现了道德客体的必然性(客观规律性), 又体现了道德主体“向善”的道德意志(自由意志),是一定社会条件下道德主 体与客体的统一,自由与必然的统一。节约型社会的价值意义就是在这一层面 表现的最为鲜明。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主体的行为准则都以节约为准绳。每个人、 每个生产者在运用社会资源时都要厉行节约和集约,尽量节约资源和充分利用 资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形成节约的 制度体系,来保证节约型社会的实现。这就离不开制度伦理对于制度系统的内 在规约和价值指引。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才能形成以节约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内 容的社会关系,即节约的道德价值全面指导社会生产力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和安排。这是道德秩序的形成,亦是社会关系的型构。充分体现了道德主体以 实践为基础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超越性。这才是节约型社会的道德意义之根本 所在。节约型社会不仅仅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只是停留在价值理念层面, 同时也是一种可操作的制度体系。也就是说,节约有无可能实现以及是否实现 并有实效,不仅取决于是否有规范这些活动的抽象的价值观念原则,还取决于 将这此价值观念原则严格地制度化及制度化后的操作水平。因此,从生活品的 13 选择到税收政策的导引,从一滴水一度电的节约到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制定,从 物到人乃至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都要纳入节约的大视角,灌注节约伦理。 实现节约型社会道德诉求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是节约型社会道德诉求的最高价值。在节约型社会中,不是 单纯为生产而产,利润不是最终的目的,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 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 这就表明在节约型社会中要实现的是人的生命意义、 人格尊严和终极人文关怀。 工具理性的片面扩张只能造就单向度的人,我们要以人为本,以科学的价值理 性来克服“经济人” “消费人”等异化人格。因此节约不是对物质财富的最大可 能的占有,而是人类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物的统治中解放出来的必然要 求,是人的本质的得到实现的体现。 (2)和谐发展是节约型社会道德诉求的基本内容。节约型社会本质上就是 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人的无限发展需要与稀缺资源的矛盾。要实 现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人尽其材,就必须解决好和谐发展这一问题。要确立 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发展中实现节约的价值观,以科学的生活和生产力方式 来安排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3)传统伦理资源中的积极因素对节约型社会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我国 传统伦理资源非常丰富,节约、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发扬其中 的积极因素,如传统中强调淡泊物欲、高远心志的人生追求,天人合一、民胞 物与的人生态度,对于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建立现代道德信仰体系是很有重 要作用的。 3、制度的规范3、制度的规范 无可否认,消费是直接关系着人的现实物质利益的活动,是利益分配的实 现,人们对消费资料的占有状况在相当长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公正与否,我们 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消费差距有着其价值上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差距必须控制 在一定范围之内,其中制度上的规范是必须的。 第一,规范消费秩序 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为“中介”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 与人关系的外在表现,因此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着人与人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或支配 与被支配关系,决定着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同时决定 14 着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国际间变 成了人控制人、人奴役人的关系。 对于每个国家来说,应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等去规范消费主体。从消费 的来源和目的来区别消费伦理可分为个人消费伦理和社会公共消费伦理两方 面。单个人是个人消费的主体,个人消费行为通过个人的消费支出表现出来, 一般而言,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之间基本上保持一定比例即“量入而出”的同 时,对他人和社会又不造成负面危害影响,可以视为正当合理的。个人消费支 出又是一个变量,它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增长,并与整个国民经 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公共消费伦理的主体是社会公共团体主要包括政府、 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政府的消费来源财政收入, “取之于民” ,所以就必须“用 之于民” 。因此每个国家对政府的腐败型消费、奢靡型消费要加以制裁。 第二,打破“媒体”的话语霸权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经营者为了在生产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 地推出超越人们“当前需要”的新产品,并且想方设法驱使消费者购买,其中 最重要的手段是“广告传媒”和“商品设计” 。广告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物品的销 售,但广告不再是通过理性的力量使人说服,而是以合乎心理方式,适应着物 体系时代的心理结构。可见,在现代社会中,广告的社会功能已经不是主要用 于传播商业信息,而是创造“消费时尚” 。 广告和商品设计之所以能够成为有效的市场手段,原因在于通过它们的巨 大作用,撬开了现代消费者的欲望闸门,凭借形形色色的艺术化乃至魅力化的 感受刺激力和宣传鼓动性,激活了人们的心理欲望和生理欲求,从而使其有限 性的生理需求有可能转化为无限的心理欲求,最终消弥了人们生理与心理、自 然与本能、现实与想象,直至理智与激情之间的脆弱的界限,使作为满足生活 需要的消费行为卷入了巨大无限的市场惯性运动。广告以意象的方式表征着物 体的理想状态,人们通过广告消费着物品的意象。这样,广告构成了物的合理 叙述,物与广告两者形成了一种回路关系,进入消费中的人,就像电流一样在 这种回路中来回穿梭。更为重要的是,广告和商品设计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 技术价值,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文化意义:时装的品牌不仅显示消费者水平,而 且标志消费者的社会身份、尊严和地位。因此,人们会因为自己的生活崇拜对 象而选择趋同于崇拜对象的消费模式。奇特的发型、着装乃至所有的日常用品 等等,都可能因为明星和名人的“选择”而成为消费者自己的选择。同样,消 15 费者的趋同性“选择”也会反过来强化其所崇拜的明星名人的市场权威化力量。 可见,广告的诱惑与消费者对其诱惑的趋同之间发生着相互催生的持续互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表象”所展示的似乎是消费者主权经济 地位的真正的确立。然而, “表象”并不能说明一切。 “表象”背后的“真相” 似乎更像叔本华所说的那种“鲸吞一切,永无满足” 的生命欲望。在商品市场 上,这种“欲望”表现为某种受财富欲和经济权力欲驱使的永不满足的商人意 志,或者表现为某种享乐欲、诱惑消费者的盲目意愿。这样看来,消费的市场 主导地位并未带来或并不必然意味着消费者自由度的提高,相反消费行为中自 由选择与市场“必然”的趋势的矛盾更加突出和复杂。消费者在空前丰富多样 的而富有诱惑力的消费选择面前,自由选择越来越成为一种心理负担,而非一 种经济权利的享受。这或多或少有些像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无奈感叹的那种 “选择的无限性与选择无可能性” 之人生价值悖论。其结果是,现代人的消费 行为不是越来越个性化,丰富多样化,反倒是越来越“齐一化” 。马尔库塞指出, 传播媒介和公共领域所使用的“单向语言”起到了压抑意识形态的功能性,富 裕社会凭借大众传媒以无孔不入的方式挤进人们的内心深处,消灭了从思想上 颠覆和改变现状的文化。 正是基于这样的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西方消费主义文化, 他们认为西方消费主义文化隐含着政治目的和操纵意识对人们生活方式起着麻 醉和“物化”的效果。在一种同一的和大众的消费文化的统摄下,消费者产生 的是虚假需要,人们的生活世界殖民化,他们面对众多的商品,却已失去了判 断和选择能力。消费者不再有创造和解读消费文化的欲望,因为这时的消费文 化已不再是一种基于消费者需求生产出来的与消费者贴近的日常生活文化,而 成为一种异己的意识形态力量。在现代社会中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还有丹尼 尔贝尔和鲍德里亚。贝尔指出消费者的需求“犹如地平线总是在延伸一样, 是漫无止境的” 。鲍德里亚在此确信,消费主义不只是一种地区性经济文化症 候,也正成为全球性的经济文化特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当然不只是一种 消费市场的西方化扩张过程,也是“消费主义”甚至“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 过程。 因此,对利用“媒体”的话语霸权误导消费者的企业,国际社会和国内社 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01 页 万俊人道德之维一现代经济伦理导论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02 页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年版,第 14 页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 年版,第 279 页 16 会都应该采取相应规范措施以保证消费者的权益。企业消费来源于企业利润即 全体国民的消费,因此,对企业的欺诈型消费和粗放型消费等要根据国内外的 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行政政策加以规范,特别是要规范企业通过传播媒介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