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解析版).doc_第1页
2016年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解析版).doc_第2页
2016年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解析版).doc_第3页
2016年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解析版).doc_第4页
2016年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解析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历史第卷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A.商B.周C.秦D.唐【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名师点睛】本题以唐代铜镜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葡萄、苜蓿等农作物的传入,丰富了人民的生活,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本题契合当今“一带一路”的热点问题,历史高考一般通过隐性的方式考查热点,这要求我们老师在把握热点的基础上,要深入研究考查的形式和载体。2. 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政治的体现,服务于政治。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下令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等。“书同文”,把七国文字统一为小篆,这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也达到了巩固统一的目的。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隶书、楷书和行书都出现在小篆之后,并且不是国家强力推行的字体,故 A项、C项和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古代书法艺术【名师点睛】本题以小篆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秦朝统一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作用,文化的统一可以巩固政治的统一。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大力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以巩固统一。本题考查了历史长效热点国家统一,这启示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不能偏离主干知识,特别注意把握历史长效热点。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名师点睛】本题以对官员的称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宗法制影响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宗法制的影响有: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家国同构的国家结构;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等。宗法制属于主干知识,是海南历史高考的高频考点,这启示我们复习备考一定要把握教材主干知识,吃透高考高频考点。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反对礼教的束缚以及主张反抗专制制度等,这些主张属于明清之际思想家们的主张,故B项、C项和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名师点睛】本题以孟子思想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是古代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这一知识点既是教材主干知识,又契合“一点四面”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这一知识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我们必须要重视。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答案】C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汉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名师点睛】本题以刘邦推行分封制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西汉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西汉初年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推行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大封同姓王,形成了独特的“郡国并行制”,结果后来地方权力过大,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中央削藩酿成了“七国之乱”。本题考生容易选A项,解题的关键是把握题目与选项的逻辑关系,“意在”表示目的,“确保皇位的稳固”当然比“加强对地方控制”更为急切和重要,所以选择C项。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我;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名师点睛】本题以齐民要术的总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通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精耕细作的目的是通过劳动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益,生产工具的改进、农田管理的规范、农田水利的兴修等都是精耕细作的表现。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教材的主干知识,也是全国卷以及各地方卷命题的高频考点,我们平时复习时要注意。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答案】C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思想民间崇拜【名师点睛】本题以对关羽崇拜现象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统治策略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通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古代中国在意识形态上注重对民众的驾驭和引导,焚书坑儒、儒学独尊、八股取士、文字狱以及对民间信仰的利用等都起到了加强统治的作用。本题A项和B项都有“决定”一词,说法绝对,所以排除;D项的逻辑不符合材料,所以排除。历史选择题的排除除了关注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材料信息外,要高度关注设问中的程度词,关注与材料的的逻辑关系。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名师点睛】本题以江南农业的开发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等。经济重心南移是近几年全国卷和海南卷命题的高频考点,我们在备考是要关注。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反映了清代女性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思想清代对传统伦理的反思【名师点睛】本题以清代女诗人的诗为切入点,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的能力。本题教材没有知识的依托,阅读和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复习备考时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10.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 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 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和罗马古代希腊古代雅典民主【名师点睛】本题以“阿基纽西海战胜利悲剧”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的能力。材料体现的是雅典公民大会的权利至高无上,又体现出雅典民主的弊端毫无限制的直接民主。古代雅典民主制度是教材主干知识,也是全国以及各地高考试卷的高频考点,我们复习备考时理应要重视。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威廉廷得尔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这说明他主张宗教改革,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A项和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体现不出“信仰自由”,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名师点睛】本题以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的经历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宗教改革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推理的能力。宗教改革反对的是教皇的权威,但不主张信仰自由,更不主张废除天主教。这一知识点,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好理解,我们要讲明白、讲透彻。12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A.马丁路德 B俾斯麦 C加尔文 D歌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俾斯麦领导普鲁士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从而统一了德国,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人物,故A项错误;加尔文领导了法国的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歌德是德国的文学家,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国统一【名师点睛】本题以德国统一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俾斯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推理的能力。本题作为高考题,有些容易,只要考生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即可解答。海南卷相对于全国卷来说注重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掌握。13.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答案】C【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名师点睛】本题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工业革命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推理的能力。工业革命是教材主干知识和全国以及各地高考的高频考点,几乎每年都要考查,因此要求我们老师要复习备考时要重点讲解和训练。1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体现的是共和制原则,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B项和D项说法均错误,故排除。【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名师点睛】本题以美国参众两院议员的产生方式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本题用排除法比较容易得出答案,但本题中涉及的两个名词联邦制和共和制,考生要理解清楚,特别是“共和”的概念。所谓“共和”指的是国家元首和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欧美代议制是高频考点,每年必考,对这一部分知识我们要高度重视。15.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答案】A【考点定位】晚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晚清对外贸易【名师点睛】本题以晚清对外贸易中中国生丝、茶叶比重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晚清经济结构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因果类”的选择题的解答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首先通过题目给出的时间信息进行排除,然后找逻辑关系即可。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是高频考点,每年必考,对这一部分知识我们要高度重视。16 .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说明戊戌变法为了变革坚持“圣贤义理之学”为其根本,这就减少了变革的阻力,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戊戌变法是改良,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宗旨有根本不同,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民主革命戊戌变法定国是诏【名师点睛】本题以明定国是诏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说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圣贤义理之学”是根本,“博采西学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实质上说明维新派为了推行变法采用了妥协的手段。“说明”类的选择题在新课标高考中比例比较高,老师一定指导学生多做训练。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答案】D【考点定位】中国民主革命清末新政科举制的废除【名师点睛】本题以大公报的刊文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晚清教育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表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剪辫的新国民和留学生,为参加科举考试仍然要戴上假辫子”,这实质上说明科举制度对社会观念转变的迟滞作用。本题契合社会转型和创新意识,是一道非常不错的好题。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参与政府管理,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等体现出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认识【名师点睛】本题以1919年的进步报刊的刊文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表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真正的解放是靠自己的努力”“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这实质上说明知识分子认识到自我觉醒是社会变革的关键。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排除,老师在指导学生做题时要有意识的训练其排除的技巧。19.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答案】A【考点定位】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影响【名师点睛】本题以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国民革命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教材的主干知识,历来是全国卷和各地方历史高考的高频考点。对该知识点的讲解,一是要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是要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期及各自阶段特征。20.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台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减租减息运动,其目的是为了团结各阶层人民抗日,不是为了打击封建地主经济,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排除A项和C项;王明“左倾”错误被纠正是在整风运动上,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中共土地政策【名师点睛】本题以1942年中共中央的某项规定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施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团结了各阶层共同抗战。“抗日战争”作为长效热点和教材主干知识,一直是全国和各地方高考试卷的高频考点,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不得不重视。21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答案】A【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名师点睛】本题以1948年美国的一份报告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 “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 的这种优势。本题的命制契合“国际治理”、“亚投行”等热点问题,体现出高考考查隐性热点的规律。22.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A.缓解了人口压力 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机器人的使用并没有得到普及,故A项错误;机器人的使用并没有形成强大的生产力,故B项错误;机器人的使用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机器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果,其使用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考点定位】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名师点睛】本题以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本题的解答比较容易,试题的命制契合了“科技创新”的热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复习备考时,要把控热点问题,进行适度的深化挖掘,把握住了高考的方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3.表1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表1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衰退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D.工业发展滞后【答案】A【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名师点睛】本题以美国、日本、德国三代产业的比重表格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本题的的命制契合了“科技创新”的热点,这要求我们要关注热点问题。试题通过表格的形式考查到了考生识图的能力,该类型题目一般比较简单,“数据表格类”的选择题解题技巧是“纵横驰骋看变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即可。24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署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说明各机关无权发布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其目的是为了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材料体现不出新闻宣传网络,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故B项错误;C项和材料无关。【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新中国新闻宣传制度【名师点睛】本题以社会史观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新中国新闻事业的理解和认识,材料脱离教材,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立了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新闻宣传就是服务于政权本身的。本题以社会史观为指导思想,凸显出历史试题源于生活,服务社会现实的功能。近几年全国和各地方试卷考查社会史观的试题比较多,我们老师在复习备考时要关注新史观。25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展国企改革【答案】B【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开放【名师点睛】本题以1979年中共中央的决定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因果逻辑推理的能力。本题的解答比较容易,试题的命制契合了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热点,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给出的时空信息。这说明高考试题对时空意识的考查从来没有淡化,这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5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93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与要求作答。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史往来”。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余年。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成化十一年 (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琉球“遣兵邀击,太歼之”。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 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据明史琉球传(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8分)(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5分)【答案】(1)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8分)(2)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5分)【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对外贸易明代和琉球贸易【名师点睛】本题以明史琉球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明代理藩外交或朝贡外交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其立足点是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中心大国的定位。周边国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被限定为自下而上的朝贡关系。朝贡外交的实质是名义上的宗主认同外交,并不是扩张式的帝国外交。本题的命制是以当今中日关系为基础的,再次告诉我们复习备考要注意长效热点的考查。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材料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1)根据材料,概括粱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6分)【答案】(1)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6分)(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6分)【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康梁维新思想梁启超的思想【名师点睛】本题以梁启超的观点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不断深化的过程,康梁维新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最大意义是思想的启蒙,因此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多次对其进行考察,这应该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本题从题目设计上来说,第一问的解答基本紧扣材料,第二问的解答则更多地运用所学知识,题目难度不大。从社会热点来说,是不是契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梁启超的小儿子梁思礼去世的热点呢?2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材料 1981年,美国政府采取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1982年,美苏开始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但因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中止。1985年,苏联着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推行新的缓和战略,双方重开谈判。1988年底,美苏达成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初步协议。 1991年7月,历经9年谈判,美苏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 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影响。 (5分)【答案】(1)缓和双边关系,确保核安全,减少核战争的危险;美国要保持核优势;苏联欲减少因军备竞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压力。(8分)(2)基本达到各自的战略目的,维持核垄断地位;减少两国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5分)【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冷战削减核武器【名师点睛】本题以战后国际关系史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美苏削减核武器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命题的着眼点在“全球治理理论”,运用这一理论对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体系进行反思。学术研究聚焦于当前全球治理出现的重大挑战,针对国际社会面临的全球治理困境,学者们重点关注了网络安全、气候变化、难民问题、反恐问题等。这些需要我们进行关注。请考生从第2933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答的第一题计分29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 分)材料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 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驯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捕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帝改革的意义。(6分)【答案】(1)宽刑省狱;减轻赋税;撤并州县;削藩。(6分)(2)使政治气氛较为宽松;有利于江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地方行政开支;有利于中央集权。(6分)【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国古代改革建文帝改革【名师点睛】本题以明代建文帝的相关史料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建文帝改革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改革部分的的高考命题,一般都是脱离教材,考教材之外的历史,这就给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平时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只重点讲解与必修相关的课程即可,重点放在对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上。选修部分命题大多是概括、指出、分析、评价之类的,这些设问方式一定要重点训练。30.【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2分)材料 甲午战前,中国出现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郑观应认为,君民公主之国“育才于书院,论证与书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 格,难臻富强”。陈炽指出,君民共主之国“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也”。主张君民共主的思想家们都将设议院作为基本条件,尽管如何“防效外洋设议院有不同方案,但多强调在君主之下设立。议员由选举产生,主要职能是议事和“通上下之情,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君民共主”主张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君民共主”思潮。(6分)【答案】(1)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设立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议院为君主服务。(6分)(2)认识到西方富强的政治因素;看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有局限性。(6分)【考点定位】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早期维新思想【名师点睛】本题以郑观应等人的主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他们向往英国式的“君民共主”制度,这和洋务派的宗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了区别。他们强调要重商,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早期维新思想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但早期思想没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转化成政治行动。 3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20年苏俄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开始寻求与英法等国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但未取得成果。1922年4月,苏俄与德国签署了拉巴洛条约,该条约规定:两国政府和个人完全放弃对战争费用以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德国放弃对它在俄国的国有和私有财产被苏俄政府收归国有而产生的赔偿要求;立即恢复两国的领事和外交关系;两国按平等互利和最惠国原则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 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凡尔赛和约相比,拉巴洛条约性质上的不同。(6分)(2)根据材料并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