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形态分析.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形态分析.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形态分析.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形态分析.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形态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 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塞篮垒e t 期:苎皇2 主! ! 三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掷师签名: 日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插图及附表目录 图一郑州地区裴李岗遗址分布图l o 图二仰韶文化时期遗址等级分类图1 2 图三郑州地区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图1 4 图四郑州西山城址平面图1 5 图五龙山文化时期遗址等级分类图1 9 图六郑州地区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图2 0 图七郑州地区二里头文化遗址分布图2 6 图八二里头时期遗址等级分类图2 7 图九大师姑二里头城址平面图2 8 图十郑州地区商代早期遗址分布图3 3 图一一郑州商城遗址平面图3 4 图一二早商时期遗址等级分类图3 9 图一三郑州地区商代晚期遗址分布图4 2 图一四郑州地区西周时期遗址分布图4 6 图十五郑州地区从裴李岗到西周遗址数量变化图4 7 表一 早商时期遗址等级分类表3 8 表二郑州地区从裴李岗到西周遗址数量变化表4 7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郑州地处我国中原腹地,其史前至商周时期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进程在我国 古代历史上具有典型性目前郑州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考古学文化发展谱系, 考古学工作开展的也较多,但是对郑州地区古代遗址聚落形态的研究还较少。近 年来郑州地区又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对该地区在原有的考古工作基础上展开 系统的聚落形态研究,以揭示其古代社会的复杂化进程越发显得必要本文在郑 州地区原有的考古学文化分期的基础上,根据遗址的规模及其分布位置,全面考 察了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发展演变,并在此基础之 上综合分析了郑州地区由史前平等聚落社会发展到复杂的国家社会的整体发展过 程。 本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言主要介绍郑州地区的自然环境与考古工作简况,并概括介绍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演变概况。这是本文的主体,此章又 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郑州地区史前时期遗址的聚落形态分析,根据时代划 分为裴李岗、仰韶、龙山三个阶段第二部分是对夏商周时期遗址的聚落形态分 析,商代遗址又进一步划分为早商和晚商两段本章首先将这七个时期的遗址落 到地图上,分析各时期聚落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变化,然后根据遗址规模大小划 分聚落等级,在此基础之上对每一级别的遗址分别展开论述,尤其是对其中的典 型遗址本章详细和系统地展示了郑州地区从裴李岗时期到西周聚落形态发展演 化的总过程 第三章:结语在第二章对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形态演变分析的基 础上,首先归纳各期遗址数量的变化,总结该地区古代遗址聚落形态的整体发展 脉络其次探讨每一时期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性质,概括论述郑州地区古代社会从 平等社会到分化社会再到复杂的国家社会的总体发展演化进程最后对本文在写 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形态考古;社会发展进程 当銮奎兰罂主芏丝丝苎 a b s t r a c t 动肋g z h o ul o c a t e si nt h ei 加盯l 锄do fc w d lp l a i n s ,锄di 乜a n c i e n t s o c i a l e v o l u t i o np r o c e s sp l a y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c h i n e s ch i s t o r y n o wt h ec o m p l e t e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c u l t u r ep e d i g r e eh a v eb e e ne s t a b l i s h e di nz h e n g z h o ua r e a , a n da s e r i e s o fs i g n i f i c a n t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d i s c o v e r i e sh a v eb e e nf o u n di nr e c e n ty e a r s , b u tt h e s e t t l e m e n tp a t t e r n sr e s e a r c ho f a n c i e n ts i t e si nz h e n g z h o us t i l la r en o te n o u g ha n dh a sa l o n gw a yt og o t h u s ,b a s e do nt h ea r c h a e o l o g yw o r k so ft h ep a s t , t h ea u t h o rt r i e st o a n a l y s i st h es c r l e m e n tp a t t e r n si nz h e n g z h o ua r e a , a n ds h o w st h ew h o l ee v o l u t i o n p r o c e s so fa n c i e n ts o c i e t y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i z ea n dl o c a t i o no f t h ea n c i e n ts i t e s ,t h i s p a p e rg i v e sas y s t e m a t i ca n a l y s i so f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a n ds p a t i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t h es e t t l e m e n t sf r o mp r e h f s t o r i ct os h a n ga n dz h o up e r i o do fz h e n g z h o u , a n ds h o w s h o wt h ea n c i e n ts o c i e t yi nt h i sa r e ad e v e l o p e df r o me q u a ls o c i e t ya r r i v et oh i e r a r c h i c a l s o c i e t y , a n dt h e ng ot ot h ec o m p l e xs o c i e t y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p a r ti :p r e f a c e t h i sp a r tr e v i e w st h en a t u r a l l y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t h ea r c h a e o l o g y w o r k i n gh i s t o r yo fz h e n g z h o ua r 钆a n dt h e nb r i e f l yi n t r o d u c e st h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a n dt h ef 1 a m eo f t h i sp a p e r 。 p a r t :i ti st h em a i np a r to ft h i sp a p e r , a n d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s e r l e m e n t p a t t e r n s e v o l u t i o no fz h o n g z h o ui n 出妇i l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i sd i v i d e d 辩v 吼p e r i o d s : p e i l i g a n gr 崩o d , y a n g s h a np e r i o d , l o n g s h a np e r i o d , e r l i t o up e r i o d e a r l ys h a n g , l a t e s h a n ga n dx i z h o up e r i o d f i r s t l y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i z ea n dl o c a t i o no f t h ea n c i e n ts i t e s , w ec a ng e ts e v e nd i f f e r e n tm a p s t h e nw ec a r lp i c ku pt h es e t t l e m e n ts i t e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t e n d e n c yb yc o n t r a s t i n ga n da n a l y z i n g t h es e v e nm a p s ,d i v i d et h es i t e st o d i f f e r e n ts e t t l e m e n t , a n dg i v eas p e c i a li n t r o d u c t i o nf o rt h eb i g g e rs i t e so fe a c h s e t t l e m e n tp a t t e r n s p a r t i t i :c o n c l u s i o n b a s e d o n t h ea n a l y s i s o f p a r t l l ,w e g e t t h es i t e n u m b e r s o f t h e 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a n dt h e nw ed i s c u s st h ed i f f e r e n ts t a g e sa n di n t r o d u c et h ew h o l e e v o l u t i o np r o c e s so ft h ea n c i e n ts o c i e t yi nz h e n g z h o ua r e a f i n a l l y , t h i sp a p e rg i v e sa b r i e f l ya n a l y s i sf o rt h ep r o b l e m sd u r i n gw r i t i n ga n dh o wt os o l v et h e mi nt h ef u t u r e k e yw o r d s :z h e n g z h o ua r e a ;p r e h i s t o r i ct os h a n ga n dz h o up e r i o d ; s e t t l e m e n tp a t t e r n s ;s o c i a le v o l u t i o np r o c e s s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前言 ( 一) 郑州地区的自然环境与考古工作简况 首先应该申明的是,本文所说的郑州地区,并非现在行政区划意义上的郑州, 而主要是指黄河以南、嵩山以北、西起汜河、东至潮河,以现在的郑州和荥阳两 市为中心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该地区是由发源于嵩山北麓的汜河、枯河、索 须河、贾鲁河、金水河、熊耳河和七里河等众多河流冲积而成,构成一个相对独 立的地理单元。其次限于文章篇幅,本文论述的时间跨度上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 裴李岗时期,下至西周,不包括东周时期 郑州地区地处河南省中部偏北的黄河中下游,位于伏牛山脉东北翼向黄淮平 原过渡的交接地带,南依嵩岳,北傍黄河,是我国自然地理和气候的南北交界处。 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 1 2 。4 2 1 1 4 。1 4 1 ,北纬3 4 。1 6 3 4 。5 8 1 ,市区海拔在8 6 1 3 0 米之间属南温带亚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 4 t2 。c 1 4 6 。c 年平均日照 2 3 8 5 2 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 3 6 7 毫米郑州地区的地质结构复杂由于经历远 古代地壳运动,加之新生代的作用和黄河泛滥,形成了地理形式多样、低山丘陵 和河谷平原具备的地貌形态该地区的地势周边略高,为山前低缓丘陵区,中、 东部地势较为平坦发源于嵩山的索河、须水河、枯河流经其间,最终在汇入贾 鲁河后入淮河。北依邙山、黄河,西、南为嵩山余脉环绕,西出虎牢关可入伊洛 盆地,东面连接着广阔的黄淮大平原这一地区黄土发育良好,黄土层堆积厚, 沟壑纵横,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具有良好的生产和生存条件,而且 地理形式多样,使经济形态可以多样互补,因而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存的理想之 地。o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位于四方之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以嵩山为中心,北 起黄河,素以。西控虎牢( 关) ,东毗大粱( 开封) ,北通幽燕,南达两广0 “雄 峙中枢,控御险要”而闻名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使得郑州 。河南省蝙纂委更会编尚世荚主缡:l 中华人民共和固地名词典河南省第9 一l o 页,商 务印书馆1 9 9 3 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鳊著:l 郑州太河村( 上磅第l 页。科学出版 社2 0 0 1 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大师姑( 2 0 0 2 2 0 0 3 婿第1 页。科学出 版社,2 0 0 4 年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地区从史前时期开始直至今日,一直都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地古 史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文献记载表明,夏、 商、周时期这一地区仍然是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之所在。 郑州地区是我国考古工作开展最早、最多的地区之一早在2 0 世纪2 0 年代 初,安特生即派人到郑州市荥阳县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一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此后从3 0 年代开始至今,通过对郑州地区不问断的和越来越多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发现了大量上迄旧石器时代下至唐宋元明等各时期文化遗址。其中尤以新石器时 代仰韶、龙山文化与夏商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新石器时代遗址以郑州大河村、西 山、荥阳方靳寨、青台、点军台等为代表,夏商遗址以郑州商城、二里岗、小双 桥、洛达庙等为代表近年来郑州地区又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如在郑州大师 姑发现了二里头城址和早商环壕,在郑州市西北郊的洼刘一带发现了一批包括贵 族墓地在内的西周早期文化遗存以丰富的考古发现和长期的考古工作为基础, 郑州地区的考古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已建立起了完善的考古学编年体系, 对该地区从史前直至汉唐各个时期文化面貌的认识也基本清楚。所有这一切都为 我们对该地区展开系统的聚落考古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二) 本文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郑州地区目前已建立的考古学年代序列为基础,试图从聚落考古的角 度,分析论述郑州地区从史前直至西周各个时期遗址的空间分布情况,考察区域 内不同时期的聚落形态及其历时演变情况,并主要根据遗址面积大小划分出聚落 等级,在此基础之上进而对各聚落遗址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从总体上展示 该地区在这一历史阶段聚落形态发展演变过程 聚落考古实际上是“用考古学的材料对社会关系的研究”,聚落考古学的 目的,说到底是关于古代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研究特定区域内特定时期的聚 落形态,以及聚落内部不同遗存的分布,是由生活于其问的人群组织和社会行为 所决定的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郑州地区史前至西周时期聚落考古的研究, 揭示该地区社会复杂化的进程以及不同时期社会内部结构的特点和演化,并进一 张松椿:t 郑州文物考古工作回顾与思考。郑州文物考古与研究( 一崂第3 页,科学出版 社2 0 0 3 年 。同注,第3 一1 2 页 。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第1 1 7 页,文物出版社,2 0 0 2 年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步分析每一时期的社会发展阶段及社会性质 本文的考古学文化序列采用的是学术界对郑州地区考古学文化通用的分期体 系,聚落考古主要是运用聚落的空间分析法以及聚落形态变迁分析法,研究该地 区史前至商周时期遗址聚落形态的空间分布、结构、相互关系及历史演变但由 于学力和考古材料的限制,本文对该地区聚落形态发展演变的原因和动力以及单 个聚落遗址内部布局和结构的分析较少,其具体原因以及笔者在写作过程中所遇 到的问题,也在文中适当的地方予以注明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演变概况 如前所述,郑州地区的地理地貌以冲击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众多的河流冲 积平原是定居社会先民生活栖息的绝佳场所目前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 期的遗址,绝大多数都分布于这些大大小的河谷地区,尤其是河流两岸及丘陵问 的河旁台地上。如新石器时代著名的大河村遗址,就位于贾鲁河等河流渠道的交 汇处,西山和青台遗址皆紧靠枯河两岸而属于早商时期的郑州商城,东西横跨 金水河和熊耳河两条河流流域近年新发现的大师姑二里头城址及早商环壕也是 跨索河两岸而建。据此,我们可以知古人缘水而居的习俗历久绵延。这主要是因 为水源对人们的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诸河流的网状水系和上下贯通的 河谷地带,也为聚落问的频繁接触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o 郑州地区史前文化始于旧石器时代,但仅有个别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星罗 棋布,仅已发现的就有4 0 余处但其早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遗址数量仍较少,中 经仰韶文化时期的大发展,至龙山时代达到全盛郑州又位于夏、商两代活动的 中心地域,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和商前期王都所在地,故而夏文化和商文 化遗址的分布也十分密集,文化内涵丰富,目前己发现的夏商遗址已达4 0 多处 郑州地区古代文化在商代早期达到顶峰后从商代晚期开始衰落,西周时期遗址数 量仍比较少,仅1 5 处左右。以下根据考古学文化序列,分别对不同时期的聚落形 态进行分析o 一、史前时期聚落形态分析 从距今1 0 万3 0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郑州地区就已经有人类居住,目 前已发现荥阳市织机洞、蝙蝠洞以及郑州市刘胡同乡小庙嘴等3 处旧石器时代遗 址。裴李岗时期遗址的数量也还比较零星,仅有4 、5 处,而两市发现仰韶文化 。王震中:中圃文q j 起源的比较研究 第7 6 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 。以下章节主要参考文献有:李昌韬:l 郑州地区龙山,二里头和商文化浅探,t q , 原文物 1 9 8 3 年特刊;田家文物局主缡:中因文物地图册河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 9 9 1 年; 张松林:t 郑州市西北郊考古调查报告。l 中原文物1 9 8 6 年第4 期 。张松林:郑州文物考古工作回顾与思考,郑州文物考古与研究( 一礴第8 1 2 页。科学 出版社,2 0 0 3 年 矗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遗址则已达3 0 多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增至4 0 多处,展示了这个地区新石器时 代文化逐渐繁盛的发展过程 ( 一) 裴李岗时期 郑州地区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在新郑、新密、登封、巩义等县市发现的较多, 在荥阳和郑州两市却仅有零星分布,发现约5 处左右,而且大都仅经调查而未正 式发掘。有位于贾鲁河与金水河之间的宋庄,岳寨、南阳寨遗址以及分别位于荥 阳市南部和北部的王宗店、牛口峪遗址等o 其中宋庄遗址仅发现裴李岗文化的石 磨盘,岳寨遗址的面积约2 0 0 0 平方米左右,也发现有此时期的石磨盘和陶片o 王 宗店遗址为在织机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上部发现的裴李岗文化的零星堆积, 有石铲、篦纹罐、泥质红陶钵等。其他的南阳寨、牛口峪遗址仅采集到部分遗物, 面积不详o 王宗店遗址地处嵩山北侧的低山丘陵区边缘,且距索河等河流较远, 因此推测其经济形态可能较为特殊,其生产方式可能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南阳 寨、岳寨、宋庄三处遗址相距较近,彼此之间的联系交往可能较多郑州地区的 裴李岗遗址数量很少,由文化遗存较少推测其面积也大都不大,因此聚落间可能 还处于一种平等关系,尚未产生等级分化目前的遗址分布情况表明这一地区可 能不是裴李岗文化分布的重点区域,应处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起步阶段。( 见图一) 。孙广清:河南裴李岗文化的分布和地域类型 ,l 华夏考古1 9 9 2 年第4 期 。国家文物局主缡:t 中国文物地图册河南分册第1 页,中国地图出版社,1 9 9 1 年 。安志敏:裴李岗磁山和仰韶一一试论中原新石器文化的潭漉和发展玑考古1 9 7 9 年第 4 期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 o 匝 晕 求 爿 璎 程 怖 黑 凶 舞 秉 最 i 匾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 仰韶时期 郑州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是从裴李岗文化发展而来的,它与河南地区的豫西、 豫北,豫南仰韶文化同为大仰韶文化共同体中的一部分,既有密切联系,又有自 身特征郑州地区是仰韶文化考古开展较早、发掘较多的地区,而且又位于河南 省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内,因而是仰韶文化遗址分布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之 一 。 郑州地区目前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3 3 处,主要分布在索须河、贾鲁河、金水 河与枯河诸流域,另外在汜河、七里河等流域也有分布最重要的、面积最大的 遗址基本上都位于这个区域的中心位置由图三我们可以看出,除索河上游发现 两三处大中型遗址外,其他大中型遗址均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而且在每一河 流的两岸都有2 3 处大中型遗址比如面积最大的大河村遗址,位于贾鲁河下游; 青台、点军台,西山遗址均分布于枯河中下游的河流两岸:方靳寨、石河、后庄 王等遗址则分别位于索须河中下游该地区仰韶文化分布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在 每一河流较宽泛处或交汇处,大中型遗址往往都成对出现遗址的分布之所以会 形成如上特点,是因为河流的中下游与河流交汇处多为宽展性河谷,因河水长年 的泛滥冲积,土质肥沃,更利于农耕,因而可以提供更多的食物资源。大中型遗 址成对出现或相距较近,表明彼此之间的联系可能较为紧密,而且小的聚落群可 能已经形成。由郑州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空间聚落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出,仰韶时期 的遗址基本都位于该地区的河流两岸,即使不紧靠河岸也与河流相距不远,表明 这个时候河流应是人们的主要水源,因而表现出对其极强的依赖性。( 见图三) 郑州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是豫中地区典型的仰韶文化遗存郑州又是 仰韶文化秦王寨类型( 即大河村第三期) 和大河村类型( 即大河村第四期) 的交 错地带,尤其是本文分析的地域,更是秦王寨和大河村两个类型的发仞地和分布 的中心区域秦王寨类型属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大河村类型是继秦王寨类型 之后,由仰韶文化向河南龙山文化的交替过渡阶段,它们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性质 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直接的继承和发展关系o 郑州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数量很少,仅在楚湾。大河村等个别遗址 内发现有仰韶文化早期遗存而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文化类型、晚期秦王 。李昌韬:试论。秦王寨类型。和。大河村类型。 ,l 吏前研究1 9 8 5 年第3 期 1 t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寨类型和仰韶向龙山文化过渡期的大河村文化类型的遗址较多。如郑州地区发现 比较典型面积也比较大的郑州西山、后庄王、尚岗阳和荥阳点军台、青台、秦王 寨、楚湾、方靳寨等遗址的文化内涵都与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同或相似, 很少见到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一期以前的遗物。这表明在仰韶文化早期郑州地区可 能仍延续着裴李岗对期较为分散和平等的聚落状态,直至仰韶文化中期才开始向 外扩张,并在晚期阶段达到了顶峰。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该地区发现的距 今最早的城址正是始建于仰韶文化中期,而面积最大的大河村遗址也恰是在仰韶 文化晚期阶段最为繁盛。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大约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的 时候,各地的居民聚落即出现由分散向集中,由规模相差不大向大、中、小层次 分明发展的趋势。郑州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同时出现了这种层次划分。 图二仰韶文化时期各遗址等级分类图l - 面积( 万平方米) 4 5 4 0 3 5 3 0 2 5 u 1 0 _ 一- _ l - _ 一 0 _-_i-_-_l- ,一_ 辖5 4 ;瓶窿 孵弓出姐宾霹爿蜘 罢匠庭曝霹 霹 憔 建 趟熊l 匿霹三i h糖 髅 嗽 庭薛妞悼 喇般龌卅疆 雕蛙轾 憔趟崮田 鹾 埘h鲤皿圳沤涨晕昧遐秘旧 斗 k蛭 坦爨挺+拣握妇艋黼 l l l234567891 0【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2 02 122 | 2 32 42 & 2 62 72 82 9 大墨蝴 埘:(7 ) p 墨! 翅 。直f:(7 )d、翟1 遗址(1 9 与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平等格局不同,郑州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在面积上已呈 明显的等级状分布。根据这些遗址规模的大小共可分为三个等级,即大型遗址、 中型遗址和小型遗址。由图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地区大型遗址的数量不是很多, 目前仅发现7 处左右,其面积除大河村遗址较大外,其他大都在2 0 万平方米以下。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大河村( 上) 第5 8 6 5 8 8 页,科学出版社,2 0 0 1 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9 8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总体看来以面积在1 0 万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型遗址数量最多,占遗址总数的7 8 以 上,而且尤其以5 万平方米以下的小型遗址数量最多。 面积在1 0 万平方米以上的为大型遗址,共计7 处。其中包括西山遗址,面积 1 0 万平方米以上,发现了该地区目前唯一的一座仰韶文化城址一一西山城址:面 积最大的为大河村遗址,达4 0 多万平方米,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文化遗存最为丰 富,也应是此地中心性的聚落遗址之一:荥阳市方靳寨遗址,面积2 0 万平方米, 是在索河两岸新发现的一处典型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面积较大,时代处于仰韶 文化中晚期囝;青台遗址,面积2 0 万平方米以上,除发现有房基、窖穴、陶窑、 祭祀坑、瓮棺葬、墓葬及大量的文化遗物外,还出土有距今5 0 0 0 多年的炭化纺织 物,证明郑州早在仰韶文化中晚期就已经发明了养蚕抽丝和织造绢罗的技术圆。楚 湾遗址,根据最新的调查发现该遗址可以分为三个区域,总面积1 5 万平方米以上, 是豫中地区遗存较为丰富、规模较大的仰韶文化时期较为典型的村落遗址,延续 时间从仰韶文化早期一直到仰韶文化向河南龙山文化过渡的时期o ;石河遗址约1 6 万平方米;陈庄遗址2 5 万平方米,但上三层是商代文化遗存,其面积实指商代文 化的范围而言,其下才是仰韶文化遗存,其文化堆积一般较薄,出土遗迹遗物也 较少,推测其面积应在1 0 万平方米以下 。这些大型遗址大都发现有房基、窖穴、 灰坑、土坑墓、瓮棺葬及各种文化遗物等,差别不是很大,除西山、大河村外, 大都应是仰韶文化时期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村落遗址。( 见图三)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荣阳方靳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中原支物1 9 9 7 年第3 期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荥阳青台遗址出土纺织物的报告,中原文物1 9 9 9 年3 期 。郑州市文物工作队、荥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荥阳县楚湾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 考古1 9 9 5 年第6 期 。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市陈庄遗址炭掘简报,中原文物1 9 8 6 年第2 期 1 3 1 4 匾话隶嗣葛晕议驻晕圜曾戛疑匾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西山遗址位于郑州市 北郊2 3 公里处邙岭余脉上, 遗址面积大,堆积厚,时代跨 越了仰韶文化旱、中、晚三个 时期,出土遗迹、遗物数量众 多,尤其是发现了中国已知时 代最早、建筑技术最为先进的 西山城址,被誉为。中华第一 城”城址平面近似圆形,四面城垣向外弧凸,推测最大直径约1 8 0 米,城址原来 面积可达3 4 5 0 0 平方米,现仅存1 9 0 0 0 平方米在城址外还发现了仰韶时代环壕, 它与城墙及外侧壕沟构共同成了西山城址完备的防御体系( 见图三) 遗址共清理 房基2 0 0 余座,窖穴、灰坑2 0 0 0 余座,灰沟2 0 多条,墓葬2 0 0 余座,瓮棺1 3 0 座,另外还发现奠基和祭祀遗迹。城内发现有城门、道路等,出土大批陶、石, 骨器等各类人工制品及兽骨、种子等动植物遗骸城墙的建筑采用先进的方块板 筑法。西山遗址文化遗存按前后顺序发展可分为三期:第一期遗存约相当于后岗 一期文化时期,遗迹及遗物较少;第二期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最为丰富; 第三期则为仰韶文化晚期的秦王寨类型城址正是兴建于西山仰韶文化二期经济 比较发达的基础之上,废弃于三期的秦王寨类型阶段,其绝对年代距今5 3 0 0 4 8 0 0 年m 大河村仰韶文化是目前该遗址中发现的最早的文化遗存,文化内涵也最丰富, 是该地区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遗址延续时间长达2 4 0 0 多年,包括了仰韶文化 由早到晚发展的整个全过程。遗迹、遗物十分丰富,共发现房基4 5 座,灰坑1 5 6 个,土坑墓1 2 4 座,瓮棺葬1 6 8 座,沟壕2 条,出土遗物标本3 2 0 9 件。但是这些 文化遗存并非同时共存的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共分七期,其中前三期具有显著 的仰韶文化早期特征,这在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中不多见,应单独命名为仰韶文 化早期类型大河村仰韶文化的第一和第二期应为庙底沟类型,第三期为秦王寨 类型,第四期为大河村类型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二、三期未有遗迹发现,仅发现 有遗物,从前一期开始才逐渐有少量遗迹发现,并里逐渐增多的趋势,从大河村 。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文物1 9 9 9 年第7 期 1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仰韶文化第三期开始遗迹遗物才开始较为丰富,生产工具也较前几期有明显增加, 房子大都是两间或两间以上,形成并列成排的建筑群,并出现了套间。至第四期 时,遗迹、遗物数量达到了最高峰,墓葬也摔列有序,但第四期发现的房基虽比 上期增多,但大都为单间,也有少数房基相连的排房及套间。前后两期房子结构 的这种变化可能反映了聚落内部社会结构的变化而由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大 河村遗址是在仰韶文化晚期阶段开始兴盛并达到了文化发展的最高峰。 面积在5 l o 万平方米之间的中型遗址共计7 处,有荥阳市的点军台遗址,6 万平方米,发现有房址、瓮棺、陶窑、灰坑及大量的文化遗物等,遗址的第一、 二期和大河村遗址的一、二期相当,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第三期和大河村的 第三期及第四期的早期阶段相当,属仰韶文化晚期遗存( 或日秦王寨类型) 口阎 村遗址,6 万平方米;槐树洼遗址,5 万平方米;翟沟遗址,6 万平方米;杨寨北 遗址,5 万平方米郑州市的后庄王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北郊,面积5 6 万平方米, 也是豫中地区比较重要的一处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的晚 期阶段o ;胜岗遗址,5 万平方米发现遗存大都为房基、窖穴等。 面积小于5 万平方米的小型遗址约1 9 处,有荥阳的秦王寨( 3 万平方米) 、陈 沟( 4 万平方米) 、池沟( 3 万平方米) 、竖河( 4 万平方米) 、张河( 2 万平方米) 、 竹川( 2 万平方米) 、汪沟( 3 万平方米) 遗址,另外在阎河遗址仅采集到仰韶文 化时期的陶片。面积应较小o 郑州市的杜寨( 3 0 0 0 平方米) 、张五寨( 2 0 0 0 平方 米) 、兰寨( 6 万平方米,但遗址南部主要是商代文化遗存,东部为仰韶文化遗存, 暂推定其面积为3 万平方米) 、二十里铺( 4 万平方米) 、白庄( 3 万平方米) 、尚 岗阳( 3 万平方米) 、黄岗寺( 1 万平方米) 、旮旯王( 1 万平方米) 及面积不详的 齐礼阎、阎垌、林山寨遗址。o o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大河村( 上) 第2 5 、5 7 4 5 7 5 ,5 7 8 页。科学出版社, 2 0 0 1 年 。郑州市文物工作队:荥阳点军台遗址1 9 8 0 年发掘报告,中原文物1 9 8 2 年4 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后庄王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1 9 8 8 年第1 期 。国家文物局主缟:中国文物地图册诃南分册第1 3 ,7 9 页,中国地图出版社,1 9 9 1 年 。郑州市文物工作队:河南荥阳县阎河遗址的调查与试掘,中原文物1 9 9 2 年第1 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旮旯王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 9 5 8 年第3 期 。同注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主要集中于这一地区的中心部位,而且还大都分布 在紧靠索须河、枯河、贾鲁河和金水河的河旁台地上,特别是在河流转弯或两河 交汇的地方发现较多这是因为这些地方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既有大量河流提 供丰富的水源,用水、交通、捕鱼都很方便,又有土壤肥沃的河旁台地便于耕种, 还有低山丘陵可供狩猎、采集,因而是当时人们最理想的生活之地以西山为中 心,这一带遗址分布密集,以面积在6 万平方米及其以下的遗址数量最多,面积 最小的遗址仅二、三千平方米遗址与遗址间相距4 8 公里这个地区的仰韶文 化遗址大中型遗址的数量也较多,而且面积也比较大,尤其是西山城址位于这些 遗址聚落群的中心部位,被其他遗址环绕,是唯一的一座城址,其地位一定高于 其他诸聚落遗址,应是这一地区的中心要邑而大河村遗址面积最大,遗存最为 丰富,按其规模分析,也应是当时人们的另一个中心聚落或重点活动区域,是不 是也有城目前还没发现? 在大河村遗址周围中小型遗址发现也较少,原因何在? 这都有待于今后考古工作的解决西山城址不是建立在郑州地区同时期面积最大 的大河村遗址之中,而是建在遗址比较大,地理位置更为优越的西山遗址之上, 证明西山城址可能仅仅是城乡初步分化意义上的城镇,是有一定号召力、统领一 方的聚落中心,可能属于军事民主时期部落联盟的中心,但还不是一个真正统治 一方的政治中心 西山城址在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兴起,表明这个时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 展,私有制产生,聚落内部的贫富分化、阶级分化加剧,特权阶层筑城自保,各 个聚落之间也逐渐出现了等级大小的差别,仰韶时代中晚期是中国原始社会组织 深刻变化的时代,中国社会开始朝着建构国家文明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全国范围 内目前仅发现了同时期的澧县城头山、西山和西康留这三座规模较小的城址,西 山城址面积仅3 4 万平方米左右,几乎比龙山文化时期所有的城址都小,而且其 形状还保持着由早期环壕聚落向城址初步发展阶段时期比较原始的圆形,这一切 都表明西山古城仅仅是城乡初步分化时期的城址,是当时最早产生的城址之一, 城的性质也与后来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差别很大总之,在仰韶文化时期, 尤其是中晚期,虽然城址已经出现,聚落的等级按面积划分其差别也已经比较大, 但是其社会发展阶段应还处在氏族社会初步分化时期,大型聚落遗址和中小型聚 。扬肇清:试论郑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古城址的性质,华夏考古1 9 9 7 年第l 期 1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落之间的分化和不平等可能还处于起始阶段,彼此之问可能还不是直接的上下级 之间的政治统治关系仰韶文化晚期时应还未进入文明社会,但社会发展水平可 能导致了某些文明因素已经出现,因而可能处于文明社会的前夜 ( 三) 龙山时期 郑州地区的龙山文化的内涵基本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中晚期类型相类同 ( 称王湾类型或王城岗类型) ,其出土遗迹与遗物的时代也大都属于河南龙山文化 的中晚期,而龙山文化早期遗存较少因此,遗址中除大河村、站马屯、点军台 等包含有龙山文化早、中、晚三期的遗存外o ,其他大都属龙山文化中晚期 郑州地区的龙山文化当是承袭仰韶文化而来,因而多与仰韶文化共处于一个 遗址中,但是遗址总数却比仰韶文化明显增多,尤其是小型遗址遗址的分布格 局也比仰韶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更加集中的趋势,而且明显可以划分为 两个大的遗址群,一处以枯河和索河的流域范围为中心,另一处以贾鲁河、金水 河、熊儿河的流域范围为中心而在两个遗址群之间的须水河与贾鲁河之间则几 乎没有遗址发现,更显示出他们各自的独立性这两个遗址群各有大、中、小遗 址近2 0 处,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应该比较紧密如果分别对两个遗址群进 行文化因素分析,可能会发现它们的文化面貌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这两个遗址 群有可能就是龙山时期万国林立中的两个小方国。但是仅在贾鲁河流域的遗址群 中发现有面积较大的中心性遗址( 大河村遗址) ,但是其文化遗存不是很丰富,而 且并未分布该遗址群的中心位置而另一处遗址群则还未发现中心性遗址,有可 能在以后考古工作中会有所突破虽然龙山时代人们仍主要靠河而居,但已不像 仰韶时那样严格,出现了部分距河较远的遗址,如贾寨、牛寨、朱屯等这主要 是因为龙山时期人们已经发明并使用水井,如在河南龙山文化的洛阳矬李、辉县 孟庄汤阴白营等遗址中都发现有水井。,使得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分依赖河流, 井的发明使人们从此开始逐渐摆脱地理环境的限制,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 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尤其是到了夏商周时期但龙山时期的大中型遗址仍主要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缡著:郑州大河村( 上) ,科擘出版社,2 0 0 1 年:河南省文物研究 所:郑州市站马屯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 9 8 7 年第2 期;郑州市文物工作队:l 荥 阳点军台遗址1 9 8 0 年发掘报告,中原文物1 9 8 2 年4 期 。扬育彬,表广闭主缡:( 2 0 世纪河南考古发现与研究第2 7 4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 1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分布于枯河、索须河、贾鲁河、金水河的中下游地区,在河流的上游较少见到。 综上,郑州地区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分布比仰韶时期既有继承又有变化,表明当 时人们为探索新的生存资源,不断舍弃原有的生活场所,向外扩展新的生存空间。 但其大的生存原则没变,仍主要靠河而居,选择水源充沛、土地肥沃以及各种资 源丰富的地方居住( 见图六) 郑州地区的龙山文化虽然相当丰富,但经过发掘的却仅有8 、9 处,其中有位 于郑州市区的二里岗、旮旯王、牛寨,市南郊的站马屯、阎庄,市西郊的马庄、 市北郊的大河村及荥阳市的点军台、河王等龙山文化遗址在郑州商城内外发现 了较多的龙山文化遗址,如在商城内东北部、北城墙东段下、城东南角外二里岗、 城西墙外北二七路以及在郑州饭店外城墙下。等五处都发现有龙山文化遗存,另外 在商城西北火车站、二七塔、南阳路、工学院等处也发现有龙山文化遗存o ,说明 此时在郑州商城内外一带已经有较多的人口居住。 。郑州商城的考古学研究,见扬育彬,孙广清著:河南考古探索第2 6 2 页,中州古籍出 版社,2 0 0 2 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料见袁广闷,曾晓敏:l 论郑州商城内城和外都城的关系,考 古2 0 0 4 年第3 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地区共发现龙山文化遗址约4 5 处,按其面积大小仍可以分为大、中、小 三个级别。由图五我们可知,与仰韶文化时期相比,郑州地区龙山文化遗址总体 上仍以中小型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l o 万平方米以上大型遗址的数量不但没有 增多,反而还有所减少,中型遗址的数量增多,面积也普遍变大,小型遗址的数 量变化最大,由仰韶时期的1 9 处增加到了3 0 处。以上柱状图显示的聚落等级分 布状况表明,郑州地区龙山文化遗址由大到小的分布和变化都比较均衡,可能显 示了聚落发展比较成熟的状态 面积在1 0 万或1 0 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聚落遗址共5 处左右,其中大河村遗 址面积最大,约4 0 万平方米左右,可能是当时的一个中心站马屯遗址,约l o 万平方米;佛岗遗址,2 0 万平方米左右;小湾北以及西山遗址的面积都在l o 万平 方米左右但这些遗址除大河村、站马屯等外大都没有经过发掘,所以遗址的具 体情况不明 大河村龙山文化遗址是由大河村仰韶文化第四期直接发展演变而来的在大 河村整个遗址都有分布,因而推测其面积也应在4 0 万平方米左右但是遗址中部 已遭破坏,所以发掘出土的遗迹遗物远不如大河村仰韶文化丰富发现有房基2 座,灰坑2 4 个,灰沟1 条,土坑墓5 7 座瓮棺葬3 座,出土有各种陶、石、玉、 骨j 蚌、角、牙器等1 4 0 0 多件大河村龙山文化遗址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但 以早中期遗存较为丰富,晚期遗存较少;而且从整体而言,大河村龙山文化只包 括河南龙山文化的早、中期,而不见晚期文化遗存o 站马屯龙山文化遗址位于郑 州市南郊,总面积约1 0 万平方米,遗迹大多是居址与灰坑,除小孩的土坑墓和瓮 棺葬外未见墓葬区遗址内也是龙山文化早期遗存最为丰富遗址共分三期,分 别相当于龙山文化早期偏晚、中期偏晚和龙山文化晚期o 面积5 1 0 万平方米的中型遗址约l o 处有荥阳的西柏社遗址,9 万平方米; 阎河遗址,9 万平方米;马庄遗址,8 万平方米;东赵村遗址,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