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时期江西会馆神灵文化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时期江西会馆神灵文化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时期江西会馆神灵文化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时期江西会馆神灵文化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时期江西会馆神灵文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会馆是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因素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江西会馆于明永乐 年间在北京首见雏形,“祀神 便作为其的一个重要基本功能而存在。作为一种 特殊的精神现象和社会实践,“神祗报”并不是建馆的惟一目的,而是借助神灵 的力量,最大程度的凝聚同乡或同业的团结与合力,以达到建馆者们“崇乡谊, 敦信义 的目的。 本文试通过对明清时期江西会馆发展的概述,从宏观上对这一时期江西会馆 的神灵文化做一概述。通过大量地方志及各地方文史资料的查阅,总结出这一时 期江西会馆中祭祀的各种神灵的名目及祭祀的各种活动。作为江西会馆的万寿宫 本身就是一个祭祀的场所,所以“祀神”对流寓异地的江西人来说除了承担部分 民间信仰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其社会整合功能。当然,对神灵的崇拜不仅是民间 社会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也被国家统治者适时地加以利用,以更好地巩固其统 治,有效地维持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明清时期;江西会馆;万寿宫;神灵文化 a b s t r a c t g u i l dh a l li st h eo f f s p r i n go f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se c o n o m ya n dp o l i t i c s f a c t o rd e v e l o p i n gac e r t a i ne x t e n t j i a n g x ig u i l dh a l lp r o d u c ei nb e i j i n go nt h ey o n g l ed y n a s t y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 o f f e rs a c r i f i c e st od e i t i e s ”b ei m p o r t a n tj u s ta so n e f i m d a m e n t a lf u n c t i o nb u te x i s t e n c e m a g i c a lr e p a y i n g i sn o tt h es o l ep u r p o s ei n j i a n g x ig u i l dh a l l ,b u tb yt h ep o w e r o fg o d ,t h eg r e a t e s td e g r e eo fc o h e s i o nw i t ht h e i n d u s t r yf o l k so rt h eu n i t ya n dj o i n te f f o r t st oa r r i v ea tt h ep u r p o s eb u i l d i n gm a n s i o n p e r s o n ”r e s p e c t i n gc o u n t r y s i d ef r i e n d s h i p ,h o n e s tf a i m ” e x e m p l i f y i n gt r y i n gb yt h ef a c tt h a tt h ej i a n g x ig u i l dh a l ld e v e l o p st om i n ga n d q i n gd y n a s t yp e r i o dt a k e sal o o ka tt h em a i nb o d yo fab o o k ,c u l t u r ed o e so n e s u m m a r yf r o md e i t i e si ne x p e c t i n gt h ej i a n g x ig u i l dh a l lo nm a c r o s c o p i cv i e wt ot h i s p e r i o do ft i m e t h ei n q u i r yp a s s i n gl a r g ea m o u n to fa n n a lo fl o c a lh i s t o r ya n de v e r y l o c a lh i s t o r i c a la c c o u n t so fp a s te v e n t s s u m su po u tv a r i o u st h ed e i t i e si t e m sa n dt h e v a r i o u sa c t i v i t i e so f f e r i n gs a c r i f i c e st oo f f e r i n gs a c r i f i c e st oi nt h i sm o m e n t a r y s c h e d u l e dt i m ej i a n g x i b eu s e df o rt h el i e ub e i n gt h a tt h ej i a n g x ig u i l dh a l lw a n s h o u p a l a c ei t i so n et oo f f e rs a c r i f i c e st op e rs e ,b eb e e nt h a tw h o s es o c i e t ye c o n o m y i n t e g r a t e saf u n c t i o nt h e r e f o r e ”o f f e rs a c r i f i c e st od e i t i e s ”i st h ep o p u l a rp a r tb e l i e f f u n c t i o nh a v i n ge x c e p tb e a t i n gi tt oh a v i n gn op e r m a n e n th o m et oi n s p e c tw i t ht h e s t r a n g el a n dj i a n g x ip e o p l e ,m o r ei m p o r t a n t o n ek i n do fs p i r i t u a lb a l l a s tb e i n g p o p u l a rp e o p l eo fs o c i e t yn o to n l yc e r t a i n l y , t ot h ed e i t i e sw o r s h i p ,t i m e l yg i v i n gi s m a d eu s eo fa l s ob yc o u n t r yr u l e r ,t h ep e r s o ni sg o v e m e db yw i t hm u c hb e t t e r 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 ,t h es t a b i l i t ym a i n t a i n i n gs o c i e t y sh a v i n ge f f e c t ,p r o m o t es o c i e t y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e c o n o m y k e yw o r d s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j i a n g x ig u i l dh a l l ;w a n s h o up a l a c e ;d e i t i e s c u l t u r e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 日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 日 明清时期江两会馆神灵文化研究 引言 一、选题的原由及意义 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对中国古代的会馆问题颇感兴趣。来到江西后,平日 里阅读了一些有关江西的书籍,发现几乎每本书中都有对“万寿宫 的介绍,万 寿宫俨然成了江西的一个标志。后来,读业师方志远先生的明清湘鄂赣地区的 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研究这本著作中“明清时期湘鄂赣地区的商人组织与 市场管理 这一章内容后,对明清时期湘鄂赣地区的商人及移民会馆有了初步系 统的了解,其中在“关于会馆的祭祀功能 这一节内容中,再次提及“万寿宫 , “江西商人和移民建万寿宫祭祀许真君许逊 ,而且,足迹几乎遍布全国的江右 商把“万寿宫”也建到了全国各地。许逊到底是什么人? 作为明清时期的江西商 人和移民为什么会祭祀他,又是如何祭祀的呢? 此外,明清时期作为江西人会馆 的“万寿宫”,除了祭祀许真君一人外,还祭祀哪些神灵呢? 我对明清时期江西 会馆中的祭祀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在方老师的指导下,我带着疑问查阅 了一些相关的地方志、小说笔记和现代史家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不难感觉明清 6 0 0 余年中,题名于国家科举金榜、逐鹿于商界群雄中江西人有着怎样的昔日辉 煌!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西会馆也由最初的以“同乡 为基础,发展为以“同 业 为基础,会馆的“祭祀神灵以达成同乡或同业者的团结”的功能就愈显重要 了。会馆神灵的设置不仅是民间社会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也被国家统治者适时 地加以利用,以更好地巩固其统治,有效地维持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 展。明清时期会馆的神灵文化内涵是丰富的,江西会馆的神灵设置与祭祀,有着 自己独特的魅力,具有研究的价值。 本文以明清时期江西会馆的神灵文化作为基本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几点考 虑: 首先,明清时期,作为基层社会组织的会馆适逢而生。明清会馆的出现、发 展与兴盛映衬着明清社会历史演进的轨迹。而作为会馆基本功能之一的“祀神”9 为会馆树立了集体象征和精神纽带。会馆通过频繁而虔诚的祭神活动,以期团结 同籍乡人,振兴同籍同行大业,从而达到“合乐、义举、公约”之目的。通过对 江西会馆的神灵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馆神灵崇拜的 作用已不单单局限于“维系乡土感情”,它更要成为一面“旗帜”,激励身处异乡 的江西人不断发展,以集体力量依据规范约束,不断开辟向前发展的道路。从历 代封建统治者对会馆神灵祭拜活动的态度,也反映出封建统治者的政治要求,即 江西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通过对民间信仰的介入,以加强对处于基层流动状态中的人们的管理,进而有利 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我国学术界对会馆史的研究可谓成果斐然,但以往的史家学者们对会 馆的研究多集中于从全国会馆着手,研究其形成与分布、性质与功能等,且多以 苏州、上海为例。个案研究不多,又较少的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对会馆的宗教 职能及意义的研究是会馆研究中相对薄弱的一个领域,研究成果多是在论述会馆 的“祭祀 功能时,泛泛的介绍一下各地会馆所祭奉的代表性的神灵,对材料的 发觉也不够深入。对此还应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再次,本文有充足的史料支持。本文拟以大量的地方志、各种碑刻资料、文 史资料及明清时期的笔记小说等为基本史料。其中地方志中的古迹、建置、艺文 志等部分中有大量对民间及官方的有关信仰及祭祀活动的记载。民间各地的文史 资料罩会有对江西会馆神灵设置及祀神活动的详细记载,还有大量的明清时期文 人的笔记小说,如帝京景物略、万历野获编等,也有对此相关问题的叙述。 此外,再辅以现代史家学者对会馆及信仰祭祀方面的论文及专著资料,相信这些 能为讨论明清以来江西会馆的神灵文化这一问题提供可靠的资料保证。 二、学术史回顾 我国关于会馆史的研究大体开始于上世纪的2 0 年代。随着其研究的拓展和 深入,已有不少与本论文相关的成果问世,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对本论文 的设计和完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就会馆史研究而言,国内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 纪2 0 年代到5 0 年代,是会馆研究的起始期。1 9 2 5 年5 月,郑鸿笙发表了中 国工商业公会及会馆、公所制度概论( 国闻周报第二卷第1 9 期) ,可以说 是开中国会馆研究之先河,它将会馆、公所与一般社团区分开来,认为其具有 财产团体和公益团体的双重性质。窦季良先生的同乡组织之研究( 正中书局, 1 9 4 5 年版) 把会馆置于乡土社会组织进行研究。香港学者全汉升的中国行会 制度史具体论述了会馆发生的原因、会馆的范围、客帮与会馆的关系、会馆 的组织、会馆的经费及事业等问题,使人们对明清会馆之形成、发展、维持及 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了大体的认识。第二阶段从上世纪5 0 年代到8 0 年代。 这一时期围绕会馆的性质讨论出现了如李华明清以来北京的工商业行会( 历 史研究,1 9 7 8 年第4 期) 、洪焕椿论明清苏州地区会馆的性质和作用苏 州工商业碑刻资料剖析之一( 中国史研究,1 9 8 0 年第2 期) 、贺海北京的 工商业会馆( 北京日报,1 9 8 1 年1 1 月2 7 同) 、汪士信论明清商人会馆 ( 平准学刊,1 9 8 6 年第3 辑下册) 等著名的文章,都是把会馆视为工商业行 会,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研究提供了资料依据。吕作燮先生分别于1 9 8 2 年、 2 明清时期江西会馆神灵文化研究 1 9 8 4 年发表明清时期的会馆并非工商业行会( 中国史研究1 9 8 2 年第2 期) 和明清时期苏州的会馆和公所(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8 4 年第5 期) 及南京会馆小志( 南京史志,1 9 8 4 年第5 期) ,反对此前将会馆视为工商 业行会的观点,认为公馆、会馆、公所有着严格的区别。但这种观点在其后也 引起了争议。徐鼎新旧上海工商会馆、公所、同业工会的历史考察( 上海 研究论丛,第5 辑) 和王笛清代重庆移民社会与城市发展( 城市史研究, 第1 辑) 都认为会馆与公所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第三阶段是从9 0 年代至今。 会馆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会馆 进行研究,主题涉及经济史、社会史、文学史、建筑史等。 祀神作为明清会馆的一个基本的职能,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这方面的论 著也是较为丰富的。宫宝利清代会馆、公所祀神内容考( 天津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1 9 9 8 年第3 期) ,通过对清代一些工商城镇碑刻资料的分析研 究,叙述了清代会馆、公所的祭神内容。陈东有明清时期东南商人的神灵崇 拜( 中国文化研究,2 0 0 0 年夏之卷) 对许逊、关羽、妈祖的崇拜有一定 的论述,并指出商人神灵崇拜的特征。汤锦程北京的会馆( 中国经济出版社, 1 9 9 4 年版) 第四章专门论述了会馆祭神敬祖的宗法制度。厦门大学王只根教授 在其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 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 一 书中有专文论明清会馆神灵文化,对明清时期全国各省会馆祭祀的具有代表 性的神灵作了简要介绍,进而得出明清会馆神灵的文化内涵。关于对江西会馆 崇拜的主要神灵许逊的研究,已有成果大都从宗教学角度发点迸行研究,与本 文所研讨的立意并不一致。章文焕中华人杰许真君( 未刊本) 对江西人民敬 仰的许逊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万寿宫( 华夏出版社,2 0 0 5 年版) 一书除了 整理出江西新建西山和省城南昌两座万寿宫的完整宫史外,还首次撰出分布于 全国成千座万寿宫的兴建背景、分布区域和历史功能,除大量史实的运用,还 列出了相关许真君与万寿宫的民间故事和文艺作品,可谓内容丰富。陈立立等 万寿宫民俗( 江西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 ,把传统的万寿宫民俗世象系统 地整理出来,将万寿宫的历史与现状完整地展示给了我们。还有一些关于祭祀、 信仰方面的文章著作,虽然不是对江西会馆祭祀神的研究,但其理论是可以借 以运用的。如瞿明安中国古代宗教祭祀饮食文化略论( 中国史研究,1 9 9 8 田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论文主要有:刘正刚:清代四川的广东移民会馆,清史研究,1 9 9 1 年第4 期;林国平:福建科举会馆的兴衰嬗变及其原因,福建论坛,1 9 9 2 年第2 期; 姜晓萍:明清商人会馆建筑的特色与文化意蕴,北方丛论,1 9 9 8 年第1 期;范金民: 清代江南会馆公所的功能性质,清史研究,1 9 9 9 年第2 期;吴慧:公馆、公所、 行会:清代商人组织演变述要,中国经济史研究,19 9 9 年第3 期;李刚:( ( 明清工商 会馆“馆市合一”模式初论一一以山陕会馆为例)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 0 0 4 年第1 期;刘凤云:清代北京会馆的政治属性与士商交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 2 期等。 江两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年第3 期) ,李家欣祭祀传统与民族凝聚力( 贵州文史丛刊,1 9 9 9 年) , 赵世瑜、张宏艳黑山会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与民间社会( 历史研究,2 0 0 0 年第4 期) ,夏爱军明清时期民间迎神赛会个案研究 及其反 映的祝圣会( 安徽史学,2 0 0 4 年第6 期) ,赵克生明代生祠现象探析( 求 是学刊,2 0 0 6 年3 月) 等文章对本文的写作有诸多启示和借鉴作用。 此外,业师方志远先生明清江右商的社会构成与经营方式( 中国经济 史研究,1 9 9 2 年第1 期) 、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江右商帮( 中国社会 经济史研究,1 9 9 3 年第4 期) 、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 济研究( 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 ,张崇旺试论明清时期的乡土神信仰( 中 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9 5 年第3 期) ,李和承明代传统商人与职业神( 中 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 0 0 2 年第1 期) ,中国会馆志( 方志出版社,2 0 0 2 年版) , 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 中国华侨出版社,1 9 9 0 年版) ,郑士有中国民俗通 志信仰志( 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5 年版) 等著作,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理 论基础。一些文献资料的专著也为本篇论文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帮助。北京会馆 档案史料( 北京市档案馆编,1 9 9 6 年版) ,收录了较为详尽的明清以来各省会 馆的碑记、章程,以及民国后历届政府对北京会馆的调查数据。上海碑刻资料 选辑( 上海博物馆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 ,江苏省明清以来 碑刻资料选集( 江苏省博物馆编,三联书店,1 9 5 9 年版) ,明清佛山碑刻文献 经济资料(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史研究室等编,广东人民出 版社,1 9 8 7 版) ,江西及云贵川等地大量的地方志及文史资料,都成为这篇文章 重要的史料来源。 三、本文研究方法与本文思路 上述学术回顾史表明,专门论及明清江西会馆的神灵文化的成果并不多,所 涉及的研究也只是对江西会馆万寿宫中祭拜的许真君有所论述,而对会馆中其他 的祭祀神却论述很少,只是在一些著作中附带提到,却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还有 待对其研究填补及深入。本文准备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从史料出发,借鉴 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史学理论,采取民俗学及实证研究与图表分析相结合的方 法对明清时期江西会馆的神灵文化展开深入细致地研究,理出会馆的祭祀作为一 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价值取向及其对于社会整合的作用,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对会馆史研究的优秀成果。 本文思路如下: 第一部分:对明清时期的江西会馆进行概述。从宏观上对明清时期的江西会 馆的发展做一介绍,阐述江西会馆的起源与空间分布,通过对江西会馆职能的介 绍,进而揭示出江西会馆对江西人来说它的存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 4 明清时期江西会馆神灵文化研究 第二部分:重点对明清时期江西会馆的神灵文化进行论述。首先,要对作 为江西会馆祭祀标志性建筑的万寿宫做一概述。其次,从江西会馆神灵的设置、 设置的神灵及围绕这些神灵开展的祭祀活动三方面入手阐述江西会馆中的神灵 崇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江西会馆的神灵崇拜具有现实性的功利动机、会馆祀 神的地方特色、信仰意识上的伦理及人文色彩等特征。 第三部分:从国家政权修建庙宇,对人们所崇拜的祭祀神加以赐封及举行祭 祀等活动等方面阐述国家对会馆祀神的认同;对其的信仰则是蕴含于民间的社会 风俗和大众的虔诚膜拜之中。通过江西会馆祀神产生的社会功能,进而揭示出其 深刻的政治内涵。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明清时期江西会馆概述 1 1 明清会馆的内涵界定与文化蕴意 会馆是一种地方性的同乡群体利益整合组织,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 物。明清会馆的出现、发展与兴盛,映衬着明清社会演进的轨迹。它是一种历史 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经济与文化世象,同时又是历史与时代的一面镜子,因此, 会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文化蕴意。 明清时期的会馆依据其创建者参加成员的身份不同,大体可划分为士绅会馆 ( 试馆) 、商人会馆( 商馆) 及移民会馆;按其功能和作用分类则可分为同乡会 馆、科举会馆、商业会馆及行业会馆等。但他们之间并非机械分割,而是常有相 互渗透。如科举会馆虽是官绅们为同乡弟子入京应试而设,但亦有不少商人参加 其中并提供资金上的资助;服务于商人的会馆多是由官商合办且由官宦掌权;移 民会馆虽主要是工匠等下层人参加,但发起者却往往是有声望的官绅,并充任会 首。且它们的某些职能是相通的,特别是联谊乡情方面。客居异地的官绅、 应试举子、众商、移民群体,他们在自身发展中有着殊途同归的八大要求,即政 治上的维护心理需求、市场上的赢利心理需求、客地上的相依心理需求、权益上 的捍卫心理需求,文化上的交融心理需求、管理上的自治心理需求、风险上的避 害心理需求和前景上的丌拓心理需求,则是滋生与孕育成会馆文化的沃土。叫明 清时期遍布全国乃至海外的会馆的建立,促进了沿海文化与内陆文化的互渗、士 绅文化与庶民文化的交融,包含了文化继承与文化更新双重文化取向。 对会馆的内涵界定与文化蕴意的诠释,历来论家蜂起,述说歧出不一。如 吕作燮先生:“会馆是明清时期异乡人在客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它产生于明 朝建都北京之后,发展于明朝中叶嘉靖万历时期,并逐渐在全国的通都大邑兴 起,清朝已达到了它的兴旺时期,差不多有异乡入聚居较多的地方,就有会馆 的出现,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是研究明清历史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结构。 何 炳棣先生:“会馆是同乡人士在京师和其他异乡城市所建立,专为同乡停留聚会 或推进业务的场所,狭义的会馆指同乡所独立的建筑,广义的会馆指同乡组织。 李华先生认为:“会馆是一种地方性的同乡组织,创建会馆的目的在于以敦亲 睦之谊,以叙桑梓之乐,虽异地宛若同乡,每逢年过节或每月之朔望,同乡欢 中国会馆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会馆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页。 。吕作燮:( ( 南京会馆小志,( ( 南京史志,1 9 8 4 年第5 期。 。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台湾:学生书局,1 9 6 6 年版,第1 1 页。 6 明清时期江两会馆神灵文化研究 聚一堂,祭神祀祖,聚餐演戏。 总之,会馆是以地缘为纽带,旅居他乡的同 籍人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社会团体,以敦乡谊、叙桑梓、答神庥、互助互 济为宗旨。而会馆这一建筑物本身就是乡情亲情的表征。王r 根先生通过对明 清时期会馆的功能、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系统分析研究,对会馆的文化内涵揭示 更为深刻。他认为:“会馆是明清时期易籍同乡人士在客地设立的一种社会组织, 它适应社会的变迁而产生,又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在对内实行有效整合的同 时,又不断谋求与外部世界的整合。在会馆的演进过程中,不仅存在着时代发展 的阶段性,而且又包含了地域发展的差异。 印这些说法都有其合理性,前辈们都 是从自己研究的侧重点出发,从某一特定类型或某一时段、地区的特别情形出 发,来对会馆进行界定。笔者认为,要准确界定会馆的内涵、理解会馆的文化 蕴义,就必须正确理解、理清会馆与行会、公所、商会之间的异同及传承关系。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行会在唐代已经出现,如美国学者玛高温在其中国 的行会一书中说:“会馆早在唐代就为人们所知。日本学者加藤繁在其唐 宋时代的商人组织行一文中也认为唐宋时代就已经有会馆、公所性质的 商人组织。其实不然,会馆与行会有联系也是有区别的。业师方志远先生在其 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一书中对于会馆与行会的概念 与关系做了颇为精辟地论述:“严格说来,当时只有行,如米行、肉行、布 行、茶行、绢行、丝行等等,却并没有会,即没有本行议事的程序和固定的 议事地点。明代同乡会馆的出现,其实为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一旦 行业建立会馆,真正意义上的行会便产生了。明代的会馆在清代特 别是在清中后期纷纷改名公所,新建的会馆也一般不叫会馆而径称公会,j 下是 这种演进的结果。会馆可以是同乡联谊的场所,也可以是同行议事的场所, 而公所、公会,则毫无例外是同行的议事场所,或者说,毫无例外是商人 的组织或团体。 它向我们提供了以下信息:会馆最早出现于明代;会馆是早期 行会的一种模式,兼具了同乡会和行会的性质和功能;会馆作为行会的作用到 了清代表现的愈加明显。 会馆公所之异同在学术界仍是颇有争议的观点。其实二者之间有一个递进 的关系,只是内容和形式有了一些变化。一般说来,会馆是起始的名称,公所 则是继起的名称。会馆者,聚会之馆舍,叙的是乡情友谊,气氛应是宽松的; 公所者,公议之场所,议的是利益分配,气氛则是严峻的。侧重的内容由“会 到“公”,因此形式也就不同。如明代的临汾东馆,它由山西临汾的纸张、颜料、 干果、烟草、杂货等五行商人共建,但并不叫纸张业公所或某某业公所;由山 西临汾、襄陵油商建立的“山右会馆”,在清康熙改称“临襄会馆”,清术则改 。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前言,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8 0 年版。 。王日根:明清民问社会的秩序,长沙: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1 1 7 页。 7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称“油盐粮行同业公会 。由此看来,上述会馆在初建时可能是同乡的商人会 馆,其功能侧重于乡情的联络及互助。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后来才为一个或 几个实力较雄厚的行业所占据,成为同乡的行业会馆。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其功 能演变成为主要是发挥规范和协调同业关系的作用。明代的会馆在清代特别是 在清中后期纷纷改名公所,新建的会馆也径称公会。“会馆”可以是同乡联谊的 场所,也可是同行议事的场所,而“公所”则是商人的组织或团体。总体而言, 会馆主要是地域性的社会团体,公所则主要是行业性的社会团体。商业的发展 是推动会馆名称、功能变化的主要动因。 会馆的建立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会馆的发展也为新的工商组织的 创立和成长奠定了基础。商会是在会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有着 显著的区别即会馆是民间自发的组织而商会是由政府劝立。但二者也联系密切: 其一,商会是以会馆中的行帮为主要成员和议董来源。苏州总商会向工商部的 条陈明确说,商会“大都以各业公所、各客帮为根据”。圆其二,商会以行帮为 主要的经费来源。如上海商会“经费以各商每年捐之款充用”。 苏州商会会费 来源分为个别商人的“岁捐会费 和“各行帮每岁公捐会费两类。其三,商 会并不能替代会馆公所的作用,它必须通过会馆公所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商会 旨在处理涉及各帮利益而非单个行帮所能解决的事务和协调各个行帮之间的关 系等大者方面,寻常事务或各行帮内部事务则由各行帮自行解决。所以,商会 处理事务,还需各行帮的配合、支持甚至参与,商会通过会馆、公所力能真正 发挥作用。 所以,由会馆到公所到商会,期间没有截然界限,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 公所与会馆之间有一个递进的关系,商会与公所是众业与一业的关系。正如公 所大量兴起后,会馆并没有消失也没有不再产生一样,白1 9 0 4 年起江南普遍成 立商会后,公所迭有创立并与商会并存。 综上所述,会馆产生于明代,兴盛于清代,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特定政 治、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是重农抑商的中国封建社会内一个即非权利机构又 非经济实体的边缘性民间自治组织的活动场所,是客籍人在异地设立的一种有 专属建筑物的组织或结构,凝聚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精美的建筑艺术。明清时 期的会馆致力于异地同乡人情谊的维系、行动的互助和管理的自治。 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1 2 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北京- 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第5 6 4 5 6 5 页。 。民国元年六月五日苏州商务总会呈工商部条陈,转引自中国会馆编撰委员会编:中国 会馆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8 页。 。天津商会档案汇编( 19 0 3 19 1 1 ) ,转引自中国会馆编撰委员会编:中国会馆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9 页。 明清时期江西会馆神灵文化研究 1 2 江西会馆的起源与空间分布 1 2 1 最早的江西会馆 会馆缘起于北京。它的出现,大体可上溯到明永乐年间。其主要萌生动因, 源于永乐十三年( 1 4 1 5 年) 明政府决定将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地点由南京迁往 北京。当年,各省举子赴京参加“会试”总人数多达五六干人,虽有政府提供 的“公车 ,但他们来京的食宿及随行人员的住处都成了一大难题。于是,为便 于乡人举子赴京应试“公车谒选 提供食宿之便的会馆便应运而生了。 据现有资料推断,明代江西在北京建立的第一个会馆当在永乐年间。乾隆 浮梁县志说:“( 本县) 京师会馆二所。( 其一) 在北京j 下阳门外东河沿街, 背南向北;其一在右,明永乐间邑人吏员金宗舜鼎建,日浮梁会馆。m 浮梁 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县域内以中低山、低山和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性气 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这样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制 瓷原料高岭土和优质的茶种,造就了绚丽的陶瓷和茶叶文化。不但“瓷器浮梁 县出,白者莹洁如玉,亦有青花及描金者极为精致。而且早在唐宪宗( 公元 8 0 6 8 2 0 年) 时的郡县志就记载,玄宗天宝元年( 公元7 4 2 年) 浮梁县一 年产茶达7 0 0 万驮,茶税为1 5 余万贯。 茶叶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而浮梁 的学风也很浓厚,其县学设于唐初,“浮梁自唐武德中置县遂有学在县西北”、 书院创于南宋,“长芗书院在浮梁县景德镇,宋庆元三年,监镇李齐愈请建”。 自然也培养了不少候相官员。因此,浮梁成为第一个在北京设立会馆的江西县 衙也有其必然性。 1 2 2 京师的江西会馆 北京作为国家的首善之区,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区位优势,所以也是 会馆集中的地方。 明清时期官员不得在自己的家乡任职的“官员地域性回避”的官僚制度和 每三年一次的各省举人进京会试的科举制度的推行以及政府在经济上的“重商 政策的实行,使北京流动人口大大增加。这些流动人口最基本的物质上的需要 就是有一个建筑物让其居住,精神上也需要有一丝丝的人情来温暖身处异地求 生存的心灵。因此,地域性的旗帜、地缘性的纽带最有号召力和感召力。而会 馆的建立则满足了这些流动人口其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可“敦亲睦之谊,叙 道光( ( 浮梁县志卷7 ,建置志。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明一统志,卷5 0 。 。陈椽:茶叶通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5 6 5 7 页。 西道光浮梁县志卷6 ,学校学制。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江西通志,卷2 2 。 9 江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桑梓之乐,虽异地宛若同乡。 康熙年间文华殿兼礼部尚书的江西高安人氏朱轼 在高安县会馆记中说: “帝都为千百国之所会归,仕者、商者、贾者、艺者攘攘熙熙望国门 而至止,如江河之朝宗焉。夫人离家数舍以外,出门惘惘有难色,信宿所 至谓之逆旅,而适都门者,则不啻琐尾游离之复我邦族也。会馆之设, 所以聚一乡一邑之人前朝惟吾乡会馆最多”。 此记清楚地向我们讲述了北京会馆林立的原因。“前朝惟吾乡会馆最多”则 说明有明一代江西省在北京建立的会馆位于其他各省之首位。吕作燮先生在试 论明清时期会馆的性质和作用一文中罗列了经他研究统计的明代北京各省会 馆的数目,指出:明代会馆4 1 所,江西有1 4 所,占总数3 4 ,位居各省之首。 圆孙莉莉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论明清以来北京江西会馆的发展与管理考证出有 明一代的北京江西会馆应该有2 0 所。 到了清代,乾隆时期吴长元所著宸垣 识略中记载,从清入关到乾隆年间北京的会馆共计1 8 2 所,江西有3 3 所,占 总数的1 8 ,居各省之首。又据光绪十二年顺天府志中记载:光绪时各省 在京会馆共4 4 5 所,江西会馆有6 4 所,占总数的1 4 ,比例虽有下降,但仍 居各省之首。可见,明清时期北京的会馆“惟江西会馆最多 。纵观江西的历 史,不难看出其原因有三: 第一、仕风浓厚。明清时期江西的仕风很盛。江西“地产窄而生齿繁” , 且江西人务农无田,经商无钱,做手工业又有耻于门第,因此读书、科举成了 体面脱贫的首选。江西科甲鼎盛,为世人所瞩目。明宣德年问( 1 4 2 6 年一1 4 3 5 年) 民问便流传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这样的民谣。明代大学士陈循 道:“江西及浙江、福建等处,自昔四民之中,其为士者有人,而臣江西颇多。” 据历史学家周銮书先生研究,自唐至清,江西进士多达一万余人,占全国进士 1 0 以上;状元4 6 人,占全国状元7 以上。由此可见,江西仕风浓厚,每 年进京应试“公车谒选”的江西籍人之多,广设为其提供食宿之便的会馆是必 要的。 第二,官宦众多。素有“人杰地灵 的江西,人才辈出。古代江西出宰相 。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会馆档案史料,北京:北京出版社,第1 3 4 8 页。 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辑: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文集,第17 5 页。 。孙莉莉:论明清以来北京江西会馆的发展与管理 硕士学位论文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 系,2 0 0 7 年,第17 - 1 8 页。 缪荃孙等编:光绪顺天府志卷13 ,坊巷志。 够张瀚:松窗梦语卷4 ,商贾纪。 鲫明英宗实录卷2 6 8 ,景泰七年八月丙申。 。李希朗:名人之乡一吉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前言 1 0 明清时期江西会馆神灵文化研究 2 8 人,副宰相6 2 人,六部尚书和各省巡抚数以百计,大小官员在二十五史 中立传的就有5 0 0 余人。明清时期在京为宦的江西籍士子更是不计其数。江西 人在京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清人徐珂曾说:“( 会馆) 或省设一所, 或府设一所,或县设一所,大都视各地京官之多寡贫富而建设之。 在京的江 西籍官宦众多,为给在外地做官,进京述职的江西籍官员提供方便,也为广充 势力,他们鼓励、帮助更多的江西人考中为官,他们广建会馆。北京江西会馆 的设立,满足了这些流动人口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 第三,江右商帮庞大。明清时期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北京,其商业的发展 十分迅速。明成祖朱棣为改变因元末明初战乱而被破坏严重的北京城面貌,恢 复京城昔日的繁荣,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还下令重新疏浚了 南北大运河,在保证漕粮运送的同时,也方便了商人。政策上的宽松和交通上 的便利使得全国各地不少商人都被吸引到北京这个全国最大的商贸中心和消费 中心来。此时,江西的商人群体也渐成势力,“( 江西人) 多设智巧技艺, 经营四方,至老死不归。 罾大量的江西商贾涌入北京。据明代张翰松窗梦语: “今天下财富聚于京师,而半产于东南,江右为多,浙直次之,闽粤又次之。” 但明清两代的商人虽比前代商人的地位有很大提高,可与社会其他阶层,尤其 是特权阶层相比,其依然是庶民身份,要承担沉重的赋役。国家政策法令中的 大部分经营优惠政策只是对特权阶层开放。对这些散落着的由农民或手工业者 转化而来的小商贩,层次低,人员散,本小利微,形不成有效力量,社会地位 也不高的江右商人来说,他们急需团结、凝聚起来,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发展 权利、维护利益和秩序而设立某种机构,江西会馆应运而生。 1 2 3 工商市镇中的江西会馆 明清时期,一批新兴的工商城市于交通便利、经济条件较好的江南、沿海 等地兴起。他们或以本地资源发展特色手工业,或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吸引外 地商人前来投资建设。而宋元以来的墟市也逐渐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或商业贸易 中心。众多会馆在这些城市与市镇的建立成为各地商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其中 不乏足迹遍布天下的江右商人建立的会馆。据笔者查阅的资料,明清时期在较 有名的工商市镇中建立的江西会馆情况大致如下表。 。徐珂:清碑类钞,第一册,第1 8 5 页。 。张瀚:( 松窗梦语卷4 ,商贾纪。 。关于“江右”一词,魏禧( ( 日录杂说云:“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 江东在左,江西在右。”明清时期的官私纂述,多将江西称为江右;江西商人,则被称为 “江右商”或“江右帮” 江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卜l :明清时期工商城市中江西会馆统计表 城市名称会馆名称所在地创建年代资料米源 备注 天津江西会馆 估农街万张涛:津门杂记, 寿宫内1 9 8 5 年版 豫章会馆北马路万乾隆十八年谢鹤声、刘炎臣:1 9 0 0 年毁于人 寿宫胡同( 1 7 5 3 年)天津的各省会馆火,由江西瓷 始末概述,天津业商人集资重 文史资料选辑第建,1 9 5 6 年结 5 6 辑束。 南京江西会馆评事街甘熙:白下琐言江西仕商共建 卷二 旌阳会馆油市街南范金明:明清江江西南昌人建 南商业发展,南 临江会馆上新河道光年间 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江两临江商建 年版。 杭州江两会馆范金明:明清江江西商人建 南商业发展,南 京火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嘉兴江西会馆秀水县乾隆十二年重建江蹦万寿宫江西商人建 ( 1 7 4 7 年)会馆碑记,陈学 文:嘉兴府城镇 经济史料类撰, 第4 1 8 页。 常州 洪都会馆宣统元年 江西木商建 ( 1 9 0 9 年) 苏州 江西会馆 九都二十彭泽益:中国t 商 九面杨安 行会史料集,中华 浜 书局1 9 9 5 年版 江西会馆两美巷 江西会馆 留同五福 康熙二十三 干卫平:明清时期江西商人及江 年( 1 6 8 4 年) 路 江南城市史研究:两籍官僚共建 江两会馆 齐化门西以苏州为中心,北为木材行商居 汇 京人民出版社1 9 9 9所 1 2 明清时期江西会馆神灵文化研究 年版 扬州江西会馆扬州新城何炳棣:中国会馆 西南史论,台湾学生书 局1 9 6 6 年版 芜湖江西会馆驿前铺同治十年 民国芜湖县志 ( 1 8 7 1 年)卷十三建置志会 馆 临清会馆 江西临江府清 江县筏业众人 所建 沙市万寿宫乾隆荆州府志 水府庙 卷十九乡镇 上海江西会馆妙莲桥堍道光二十一范金明:明清江南 年( 1 8 4 1 年)商业发展,南京大 学出版社1 9 9 8 年 版。 汉口万寿宫万寿宫街清康熙年间 彭泽益主编:中国由江西南昌、 工商行会史料集,临江、吉安、 中华j t s 局1 9 9 5 年版 瑞州、抚州人 建,纯粹商业 研究营业之所 仁寿宫小夹街由来已久,江西临江府商 嘉庆、道光 人建。清宣统 年间重修辛亥被毁,民 国四年就原基 两厅建筑临时 事务所一栋 萍醴公所新码头下清光绪年间 清宣统二年 萍醴码头( 1 9 1 1 年) 公 所被兵燹民国 三年复建。 昭武。f 5 院万寿宫街清乾隆四十 即江西抚州会 五年( 1 7 8 0馆。咸丰乙卯 年)被毁。 南城公所戏子街光绪年间 方志远:明清湘鄂 江西建吕南城 1 3 江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赣地区的人口流动商人所建 与城乡商品经济, 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 版 佛山江西会馆豆鼓巷中国会馆编纂委员 会编:中国会馆 志,方志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温州 江西会馆何炳棣:中国会馆 史论,台湾学生书 局1 9 6 6 年版 九江洪都会馆 何炳棣:中国会馆均于太平乱后 盱县会馆史论,台湾学生书毁灭 局1 9 6 6 年版 昆明江两会馆何炳棣:中国会馆光绪昆明县 史论,台湾学生书志载,城外 局1 9 6 6 年版街巷图中有豫 章会馆 表卜2 :明清时期市镇商贸中江西会馆统计表 雀煎会馆名称所在地 创建年代资料来源 备注 河南周口江西会馆乾隆年间干兴亚:明又名豫章会 清河南集市馆,即北岸万 庙会会馆,寿宫,由江西 中州古籍出商人集资建造 南阳县赊江西会馆版社1 9 9 8 年 旗镇版 唐河县江西会馆 江两商人所建 禹州江州会馆 清代经营药材的江 西商人所建, 今仅有一库房 屋为其旧址 邓州 江西会馆 小东关 有房二间 1 4 明清时期江西会馆神灵文化研究 商城县 江西会馆 南关江西商人集资 建立 永城县两江会馆丁牌坊路由江西、江苏 南 两省在此地经 营桐油、油漆 的商人共同建 立,光绪末年 馆址卖给商会 江西景德镇南昌会馆中国会馆编 纂委员会编: 饶州会馆 中国会馆 志,方志出 版社2 0 0 2 年 临江会馆 版 抚州会馆景德镇抚清同治年 余锐、吴丽由抚州府的临 跃:江西民川、东乡、崇 州弄间 俗文化叙仁、宜黄、金 论,光明日溪、乐安等六 报出版社县共同捐资兴 1 9 9 5 年版。建 铅山县建昌会馆乾隆1 4 年同治铅山县 ( 1 7 4 9 年)志卷七 南昌会馆嘉庆二年 ( 1 7 9 7 年) 赣州会馆道光年间 昭武会馆道光三年即江西抚州会 ( 1 8 2 3 年)馆 吉安会馆 道光二十 五年( 1 8 4 5 年) 临江会馆道光二十 六年( 1 8 4 6 年) 1 5 江两师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