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三国两晋南北朝谜语政治作用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三国两晋南北朝谜语政治作用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三国两晋南北朝谜语政治作用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三国两晋南北朝谜语政治作用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三国两晋南北朝谜语政治作用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r :j:量 r e s e a r c ho ft h er i d d l ef u n c t i o n e dp o l i t i c a lo ft h et h r e e k i n g d o m s ,j i nd y n a s t i e sa n ds o u t h e r na n d n o r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 at h e s i ss u b m i t t e d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 c a n d i d a t e :x u ex i a n g x i a n g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w uc h e n g g u o h 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w u h a n ,c h i n a 02洲0 川7m 3m 7川iy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讳向响 日期:t o 年月i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并向国家有关部门 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允许采用影 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 以公开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售t 7 奶响 日期: 指导教师箜名! 关贰l 虱 日期: 摘要 谜语的作用是人们研究谜语的重要方面之一。许多人认为谜语最普遍的作用是愉悦 身心、启迪智慧、增长见识、培养品德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关于谜语的政 治作用,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多数人认为谜语没有政治作用。通过查询史料,可以发现 谜语不仅有政治作用,而且其政治作用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具备。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谜语的政治作用更加突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谜语的政治作用集中表现在宫廷斗争、改朝换代、军事斗争和 外交斗争中。在宫廷斗争中,谜语是消灭潜在威胁,打击政敌的利器;在改朝换代时期, 谜语可以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在军事斗争中,谜语可以稳定己方军心,扰乱敌方军心, 传递军事情报。在外交斗争过程中,谜语可以摆脱外交尴尬局面,争取外交主动权。 谜语在政治场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谜语对统治 阶级的影响是“兴治跻身 和身死国灭,人民群众的生活则会因此而陷入困境。为了发 挥谜语政治作用的积极方面,削弱消极方面,人们有意识的对谜语加以引导、控制,使 之朝着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使用的方法首先是制订严刑峻法,严厉打击制造、传播 谜语者;其次是趋利避害,有意识的主动躲避谜语所涉及的内容,使之无法应验;第三 是因势利导,主动澄清引起混乱的谜语。 关键词:谜语;谶纬;谣言;魏晋南北朝 a b s t r a c t i t sal o n gt i m ef o rs t u d y i n gt h ef u n c t i o no ff i d d l e i t sac o m m o ns e n s et h a tr i d d l e sc a n p l e a s a n th e a r ta n ds o u l s ,e n l i g h t e n sw i s d o ma n dm a k e so n ek n o w l e d g e a b l e ,c u l t i v a t ev i r t u e a n de n h a n c eo n e sc u l t u r a l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o nt h er o l ef i d d l et a k i n gp a r ti np o l i t i c s ,s c h o l a r s a r g u et o om u c h m o s t l yf i d d l ew a st h o u g h ti tn e v e re f f e c tt h ep o l i t i c s a c c o r d i n gt om ys t u d y o f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f i d d l ed o e sh a v ep o l i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 s a n dt h i sk i n do ff u n c t i o nc a m e i n t ob e i n gd u r i n gt h ep r e - q i np e r i o d t i l l2 2 0 5 8 9a d ( t h r e ek i n g d o m s ,j i nd y n a s t i e sa n d 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 ,t h ep o l i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w a sm o r ep r o m i n e n t d u r i n gt h ey e a ro f2 2 0 - 5 8 9a d ,t h ef i d d l ef u n c t i o n e dp o l i t i c a li nc o u r ts t r u g g l e s ,d y n a s t y c h a n g i n g ,m i l i t a r ya n dd i p l o m a c y i nc o u r ts t r u g g l e s ,f i d d l e w a sag o o dt o o lt oe l i m i n a t e p o t e n t i a lt h r e a t e na n da g a i n s tp o l i t i c a lo p p o n e n t s i nd y n a s t yc h a n g i n gp e r i o d ,f i d d l e f u n c t i o n e da sap u b l i c a t i o nt 0 0 1 i nm i l i t a r y , r i d d l ec a nc o m f o r tt h ea r m ya n da l s od oa o p p o s i t ef u n c t i o nt oe n e m y a n di nd i p l o m a c y , f i d d l ec o u l dl e tac o u n t r yd i p l o m a t i ca g e n tg o o u to fd i l e m m aa n db e c o m ei n i t i a t i v e d u et ot h eg r e a ti n t e r a c t i o nt op o l i t i c a l ,i t sc l e a r l yt of i n dt h ea f f e c t i o no fr i d d l e f o rt h e g o v e mc l a s s ,r i d d l ec o u l dm a k eag l o r i o u sa g ea n dag o o dr e p u t a t i o no rl e tt h e ma n dt h e i r c o u n t r yg o n e i no r d e rt o a c t i v a t et h ep o s i t i v ef u n c t i o na n dd i s a b l e dt h en e g a t i v e ,t h e g o v e m m e n tg u i d ea n dc o n t r o lt h es p r e a do fr i d d l e u s u a l l yt h e yf o r m u l a t ed r a c o n i a nl a w sf o r o l l ew h op r o d u c eo rp u b l i c a t i o nr i d d l e a n da v o i d i n g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i sa l s ou s e dt od i s a b l e da r i d d l e k e yw o r d s :r i d d l e ,d i v i n a t i o n ,r u m o r , w e ij i nd y n a s t i e sa n d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 目录 一绪论1 ( 一) 谜语概念界定1 ( - - ) 研究前史回顾4 1 谜语的起源4 2 谜语的产生时间6 3 谜语的特征8 ( 三) 研究思路9 ( 四) 选题意义1 0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谜语发展1 2 ( 一) 谜语的种类。1 2 1 射覆1 2 2 离合诗1 4 3 字谜15 ( 二) 猜谜人的身份1 6 ( - - ) 谜语的著作1 7 三谜语的政治作用1 9 ( 一) 政治斗争一1 9 1 宫廷斗争1 9 2 改朝换代2 2 ( 二) 军事斗争2 8 ( 三) 外交斗争31 四谜语的影响与控制3 4 ( 一) 谜语政治作用的影响3 4 1 “兴治济身 :3 4 2 身死国灭3 7 3 恐慌不安3 8 4 四海穷困3 9 ( 二) 谜语的控制一4 0 i i i 1 “造言之刑 4 0 2 趋利避害。4 2 3 因势利导4 2 五结语4 4 参考文献4 5 致谢4 8 i v 一绪论 一绪论 谜语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斗智娱乐游戏, 由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因而历经百代不衰。“谜语”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刘勰 的文心雕龙谐隐,刘勰认为谜语是由“隐语”发展而来。他说:“自魏代以来,颇 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语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逢年过节各种猜 谜活动遍布于大街小巷,人们不分男女老幼广泛参与其中,既愉悦身心、启迪智慧、增 长见识,还可以培养品德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同时为节日增添几分喜庆气 氛。 谜语生于民间,长于民间,“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根植于人们生活之中,谜底和 谜面所涉及的事物,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熟悉的。不仅如此,人们将自己 的生活态度、思想感情、兴趣爱好,也都编制在谜语之中。 谜语以人们日常生活中最 熟悉与最关心的事物为主题,表达人们对于劳动的热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谜 语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研究谜语的专家、学者越 来越多,专著和论文也大量涌现。 ( 一) 谜语概念界定 “谜语一词虽然最早出现于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但是谜语作为一种语言 艺术,早在商周以前就已经出现。商周以前的谜语由于多在人民之间流传,所以还没有 一个众所公认的名字。春秋战国时期,谜语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名称。那时谜语主要有度 辞和隐语两个名称,此后又逐渐有了射覆、离合、诗谜、猜灯、灯谜、文虎等名称。谜 语的名称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谜体历代不同”,所以“名称亦随时递变。” 谜语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常使用的称谓有两个,第一个是度辞。国语晋语说:“有 秦客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 韦昭注日:“度,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 度辞这种叫法在五代时期仍然存在。据新五代史李业传记载:“时天下旱、蝗, 黄河决溢而帝方与业及聂文进、后赞、郭允明等狎昵,多为度语相诮戏。 虽然度 辞和叟语存在一字之差,但二者实质是同一物。 西【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谐隐,人民文学:i j 版社1 9 7 8 年版,第2 7 1 页。 圆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j :海文艺i i 版t1 9 8 0 年版,第3 3 2 页。 钱南扬谜史,上海文艺 1 i 版杜1 9 8 6 年版,第1 1 0 页。 回【春秋1 左丘明国语晋语五,上海古籍f j :版社1 9 9 8 年版,第4 0 1 页。 ;e l g t l q - i 修新五代史卷3 0 李业传,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3 3 7 页。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谜语的第二个称谓是隐语。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谜,隐语也。从言、 迷。”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 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街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明代郎瑛七 类修稿中说:“谜者何? 隐语也。隐微之语乎? 日:否。隐僻之语乎? 日:非也。 何以谓之隐语? 日:所包者广,所藏者深。惟其广深而穷,是以深而难知也。 清代 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说:“谜即古人之隐语。”由此可见,从汉代到清代,人们普遍 认为隐语就是谜语,至少在血缘关系上谜语与隐语最为密切。 从先秦文献国语中的记载,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再到清代赵翼等人, 他们都认同度辞、隐语就是人们所说的谜语。而且认为谜语是由度辞和隐语直接演变而 来。那么度辞和隐语又是什么? 宋代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说:“古之所谓度辞。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 按 照周密的说法,先有度辞,后有隐语,谜语是俗的称谓。新版辞海度辞条解释说: “度辞,也叫度语。谜语的古称。”隐语条解释说:“隐语,也叫隐或度辞。 不把本意说出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谜语的古称。” 按照以上说法,度辞经变化而 成隐语,隐语又变化为谜语。 谜语发展到今天,从称谓、谜格、结构和内容等方面而言,已经日臻成熟,人们对 于谜语的定义也更加贴切。这些谜语的定义已经涉及到谜语的谜格、结构、内容等诸多 方面。 1 9 5 6 年出版的民间文学第一号说:“谜语是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所作的简短的寓 意的描写,通常采取提问形式。谜语在早期是隐喻和寓意的。算术谜语也得到广泛的传 播。诙谐谜语这种体裁,按时间讲,出现较晚,它强调了传统谜语中所容许的寓意形象 的某些自由性。” 陈光尧在谜语研究中说:“谜语是一种词句美丽,韵律和谐,活泼自然,富有 趣味的通俗诗歌。凡将一件事物的真实现象隐去,而以此事物的背景构为优美短俏的通 俗韵诗式的语言或文字,以问难于他人,目的欲人将此项背景所暗指的事物猜测出来, o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5 8 页。 o 文心雕龙谐隐,第2 7 1 页。 o 【明】郎瑛七类修稿,台湾新兴书局1 9 8 3 年版,第8 1 3 页。 回【清1 赵翼陔余丛考谜,商务印书馆1 9 5 7 年版,第4 3 4 页。 o 【宋1 周密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3 9 页。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3 7 2 、7 5 4 页。 o 谜语吴话- 仪式歌,民问文学,1 9 5 6 年1 月号。 2 一绪论 这种问题便是谜语。 乌丙安在民间文学概论中说:“民间的谜语是民间表现智慧、测验智慧并培养 智能的一种口头艺术的特殊形式。” 钟敬文在民间文学概论中说:“谜语多为民间文学中一种特殊的韵文形式作品。 它是表现人民智慧、培养和测验人民智慧的民间语言艺术。 吴直雄在中国谜语概论中说:“谜语是以某一事物、某一现象或某一诗句、成 语俗语或文字等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做出谜面,供人猜射 的一种文艺形式和文娱活动形式。” 王仿在谜语之谜中说:“民间谜语是事物特征的概括的描写或形象的表现。出 谜者通过观察,比较,选择,寻找出能够跟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特征告诉猜谜者;猜谜者 以它为线索,通过思考,分析,辨别,找出本来的事物。出谜、猜谜双方通过猜谜活动 以测验智慧,锻炼智力。 以上这些定义是谜语定义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谜语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定义,是因 为谜语研究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谜语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之 中,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新的定义必将出现,争论也将继续。这也正如陈光尧在谜 语研究中所说:“以上这一段文字,不过是现在谜语的比较妥当一点的解释,当然不 敢认为定说。至于将来这谜语的定义乃至连他的名称,都又变做甚么样子,现在既无从 得知,也就不用多说了。” 谜语称谓的变化证实了陈光尧的说法,同时这也反映了谜语 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上这些新的关于谜语的定义,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的角度总 结出的定义,它们只涉及到谜语的某些方面,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令多数人信服的定义, 有些顾此失彼。 谜语是什么? 辞海谜语条说:“谜语:古称度辞、隐语。文心雕龙谐 隐: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以某一事物或某一诗句、成 语、俗语或文字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做出谜面,供人猜射。 原为民间口头文学,语言朴素生动。后也成为文人游戏,化为诗钟、敲诗、文虎等多种 形式,猜射诗词、典故等,语多晦涩。今多称猜射实物者为谜语,以文义做谜底者为灯 。陈光尧谜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 9 3 0 年版,第1 4 页。 o 乌丙安民间文学概论,春风文艺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2 3 0 页。 o 民间文学概论,第3 2 7 页。 固吴直雄中国谜语概论,巴蜀书社1 9 8 9 年版,第1 9 2 0 页。 王仿谜语之谜,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3 5 1 3 6 页。 田谜语研究,第1 4 页。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谜。”通过比较,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定义。首先在于它概况了谜语称谓的简单 发展历史;其次,它反映了谜语的特征;第三,这条定义指明了谜语的作用。 ( 二) 研究前史回顾 古代研究谜语最权威的人刘勰当之无愧。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系统的介绍 了谜语的起源、产生时间、特征、作用等问题。其次当是宋代周密的齐东野语。周 密在“谐隐”条中摘录了古代比较有代表性的谜语二十多条。他认为谜语来源于隐语, 在时间上自汉代伍举曼倩时期就已经出现,到鲍照之时才有“井字谜。周密之后则有 明代郎瑛的七类修稿和清代赵翼的陔余从考谜,二人都认为谜语由隐语演变 而来,但在源头上郎瑛认为是东方朔,赵翼认为是左传。进入近代社会,谜语研究 朝着专门化的方向发展,其中最为集中的问题在于谜语的起源、产生时间、特征等几方 面。 1 谜语的起源 谜语产生于远古社会,从先秦算起至今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先秦时期的谜语还处 于萌芽阶段,多产生于民间,属于人民创作的原生态文学。探讨谜语的渊源,并非一定 要寻找最早的一条谜语,“而是根据谜的根本属性和它的具体特征,考察谜的亲缘关系, 由瓜摸藤,以藤探根,从谜的母体中,探寻谜的先祖珠胎孕育的迹象,考察其胚芽萌发 的端倪 。谜语自出现以来,长期同隐语、谶纬、谣言等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谜 语甚至是以谶纬和谣言的形式出现。谜语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积极因素,逐步完 善,流传至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谜语。我们探讨谜语的渊源,应该把隐语、谶纬、谣 言等也纳入到考虑在范围之内,只有如此才能把握谜语的具体产生时间。 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 诠释。谣言散见于各种史籍之中,由于时间的久远,其具体的作者多数已经不可考,但 可以肯定,多数谣言是劳动人民创作的。因为许多谣言都具有影射现实的作用,这和谜 语的制作方法有些类似,所以在谣言产生的同时,谜语也暗结珠胎于其腹之中。但并非 所有的谣言都是谜语,只有那些影射事实的谣言才可以称为谜语。如“时日曷丧,予及 国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3 4 0 页。 o 洪东流t - 7 谜,知识 l j 版社1 9 8 5 年版,第8 页。 4 一绪论 汝皆亡”,“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崇 等影射夏桀和纣王的残暴统治的谣言 才可以称为谜语。夏桀和纣王都是末代帝王,他们残酷剥削压榨劳动人民,周厉王甚至 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人民稍有不满“则杀之,以至于“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在 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人民只能指桑骂槐,曲折含蓄的表达自己对剥削统治的不满。这 种影射的手法正是谜语的表现手法之一。 宗教占卜是谜语产生的另一个源头。卜辞很早已经在中国产生。商周时期,周文王 推演八卦而成中国最早的专业占t - 书籍周易。卜官是许多国家的必设官职,是神在 民间的现实代表,国家每遇大事都要卜策。司马迁曾说:“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 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 唐虞以上,不可记也。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 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j 1 0 i i 故殷兴,百毂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 龟,不易之道也。蛮夷氐羌虽无君巨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 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回可见从古至今,无论是 汉族,还是少数名族都有占卜的习惯。解读筮词时,“由于占筮的特殊需要,卦爻辞中 采用比喻来象征吉凶利害,在结合人事上有相当广泛的灵活性,筮人在算卦的时候,可 以把问卦者环境、遭遇、往事、前途与比喻联系起来,加以体会和猜测而做出凶吉的结 论所以多使用这个方法。这就是谜语导源于周易这部古代筮书的社会基础。” 在今天看来,卜官所说的话大多数情况下是自己望文生义,根据自己想象演绎发挥,审 时度势而得出的言论。 度辞和隐语也是谜语产生的根源。国语晋语五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 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韦昭注:“瘦,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 宋代周 密的齐东野语隐语中记载:“古之所谓瘦辞,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 陈望 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曾说:“析字是构成所谓度辞的重要方法。度辞一名,始见于国 语;晋语记范文子有一次退朝很晚,他的父亲范武子问他何暮也? 他说:有 秦客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他的父亲听了大怒,说:大夫非不能也, 让父兄也。尔童子而三掩人于朝,吾不在晋国,亡无日矣,竟把他大打了一顿。即此 便是关于度辞的最初记载。韦解:度,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这条解释 国i 清l 阮元十三经注疏尚书汤誓,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1 6 0 页。 o 十三经注疏尚书牧誓,第1 8 3 页。 o 国语周语i :,第9 页。 固【两汉l 司马迁史记卷1 2 8 龟策列传,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3 2 2 3 页。 韩伯泉略论谜语的产生于宗教的关系,民问文艺集刊,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4 年版。 囤语晋语五,第4 0 1 页。 毋齐东野语,第3 9 负。 5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就是说:度辞便是隐语,便是隐伏谲诡的话。但秦客当时的话已不可考,我们无从确知 它的内容。只从后世修辞情形倒推起来,我们大致可以推定它不外乎析字。这种度辞, 有时也称隐语。如汉书东方朔传郭舍人说:臣愿复问朔隐语,不知,亦当榜。 又称叟语。如宋孙士觌诗:叟语尚传黄绢妇,多情好在紫髯翁。现今许多人都把叟语 隐语与所谓谜语混同。但是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重在斗知,而叟语隐语 却重在斗趣或暗示,中间略有分别;我们或许可以说谜语是从叟语化出来的,但不 能把叟语谜语混看作为一件东西。 陈望道认为叟辞和谜语不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且不能简单的把度辞、隐语和谜语划等号。 2 谜语的产生时间 谜语起源于悠远的古代,产生于民间,由于其语言多变,而且不文雅,所以早期的 典籍很少记录,由此造成谜语产生的确切年代无从考证。时至今日,人们关于谜语起源 的时间问题仍莫衷一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如 果仅从刘勰的“谜语”一词算起,至今已有1 7 0 0 多年。但是如果从后文中“荀卿蚕赋, 以兆其体 推断,则有2 2 0 0 多年的历史了。 今人在讨论谜语的出现时间时,根据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大 相径庭。对谜语的产生时间仍有较大的分歧。现在占主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认为谜语产生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1 9 8 0 年5 月的北京晚报说谜语已经 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1 9 8 2 年2 月2 8 日的中国青年报中的一篇怎样猜谜语 文章中说:“猜谜,作为一种群众性的游艺形式,在我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第二种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认为谜语已经有2 0 0 0 多年的历史了。陈光尧在谜 语研究中说:“谜语自上古的度辞一直剑现在,总共经过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江 更生和朱育珉在灯谜万花筒中说:“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的度辞和隐语, 是灯谜的萌芽。度,是隐匿的意思,度辞就是隐语。” 第三种说法认为谜语产生已经有3 0 0 0 多年的历史。这种说法的铁杆支持者是段宝 陈梁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f i 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6 2 页。 o 文心雕龙谐隐,第2 7 1 页。 o 北京晚报,1 9 8 0 年5 月。 o 怎样猜谜语,中国青年报,1 9 8 2 年2 月2 8 日。 o 谜语研究,第4 1 页。 o 江更生,朱育珉灯谜万花筒,湖南人民l j l 版社1 9 8 2 年版,第3 页。 6 一绪论 林,他在1 9 8 0 年7 月2 2 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谜语的起源中说:“南朝梁人刘 勰在文心雕龙谐隐篇中已说,谜语的体裁产生在距今二千二、三百年前的战 国时代:苟卿蚕赋,以兆其体。但此说仍然较晚。”“我以为商代的歌谣女承筐 才是我国谜语的最古记录。原文见于周易的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剖羊, 无血。女的拿着框子盛东西,本应有重量,但它却说无实,是虚松的,男的拿着刀 割羊,本应流血的,但却无血。这是什么呢? 这不是运用传统谜语最常用的矛盾 法非常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牧场上一对青年牧羊人夫妇剪羊毛的情景吗? 它既生动地 描述了剪羊毛的劳动特点,又回互其辞使人不易猜着,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谜语吗? 第四种认为谜语产生已经有4 0 0 0 多年历史。最具代表性的是钟敬文的说法。他在 民间文学概论中说:“谜语大概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产生。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 社会实践中,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体会,逐步掌握了它们的特点,借助隐喻的方式 表现出来,创作了谜语,作为智力测验的工具。这是社会生产和人的智力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产物。” 陈光尧、江更生、朱育珉、段宝林、钟敬文等人关于谜语产生的时间之所以会千差 万别,关键问题在于每个人的研究材料不同。这正如顾颉刚在为钱南扬谜史做的序 言中说:“从这本谜史上看,似乎谜事创作始于春秋而大盛于两宋;其实这全因觅得材 料的关系。春秋以前的材料找不到了,宋以后则笔记流传较多,在书籍上看只有这一些 事实而已。民众的事实能够侥幸写上书籍的,未必有十万分之一,书籍又因r 久而渐失 传,我们不能起古人于九泉而问之,这许多好材料是终于埋没的了。 朱自清在中国 歌谣中谈“歌谣的起源与发展”时说:“此外钱肇基先生有俗谜溯源( 歌谣周刊 第九四号) 及俗谜溯源补( 同上第九七号) ,那是要看出俗谜始见于何时何书;但着 录的年代显然不能就当作起源的时代的。 固谜语属于民间文学,在其产生的初期只在人 民群众之间口口相传,很少有机会被记录在各种官方典籍和文件当中,只不过随着谜语 的发展,逐渐引起统治阶级的注意,才被记录下来,才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谜语。因此, 我们不能以材料上记录的谜语作为考证谜语产生时间的依据。 鲁迅说:“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 。段宝林谜语的起源,人民日报,1 9 8 0 年7 月2 2 日。 雪民间文学概论,第3 2 8 页。 o 谜史,第1 1 页。 朱臼清中国歌谣,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0 页。 7 湖北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记下。 没有法子记下的关键原因在于没有文字。文字是人类记录创作的工具,文字产 生以后,谜语记录在册才有可能性。据考证我国使用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 0 0 0 年以前,而且,汉字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千变万化,结构的变化是谜语产生的重要 因素之一。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汉字有六种造字方法,称之为“六书 。“一 日指事。指事者,视而可察,上、下是也。- - e l 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三日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日会意。会意 者,比类合谊,以见指口,武、信是也。五日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收,考、 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圆“六书 中对谜语 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形、音、义。汉字由部首、偏旁、笔画构成,部首、偏旁、笔画的 变化引起字形的变化,而且三者中有许多可以单独成字,所以“字形的变化是字谜的产 生基础。 因此从这方面讲,我国谜语产生的时间在4 0 0 0 年以前当不为过。 3 谜语的特征 陈光尧在谜语研究中说:“谜语之所以能繁演发达,就赖他本体中有许多很好 的原素。这种原素,便是谜语的生命;其对于谜语,自然有很大的关系。”陈光尧所说 的“许多很好的原素”,其中就包括谜语的特点,正是谜语的特点才使它得以传承上千 年而不衰的原因。 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谜语的特点是“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 弄思,浅察以街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吴超在试谈谜语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中说:“谜语的最大的特点是对事物作寓 意的,也可以说是比喻的描写。谜语足通过喻体来描写小体的。谜语包含两个部分,一 是谜面,一是谜底,谜面即喻体,谜底即本体,而在出谜时谜底都是不拿出来的”,“寓 意的描写,提问的方式,这是谜语的标志。 乌丙安在关于民间谜语的几个问题中说:“要知道,谜语不仅是人们智慧的产 物,同时也是测验、培养人们智慧的艺术手段。因此,不管它怎样把本体隐藏起来, 它总是或明或暗地把本体的形状、特征与喻体很好地联系起来,并着重加以描述,使他 国鲁迅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9 3 9 4 页。 o ,民间文学,1 9 5 6 年1 月号。 8 一绪论 猜出本体。” 钟敬文说:“谜语最大的艺术特点是谜底与谜面的巧妙结合。 吴直雄在中国谜语概论中说谜语的特点主要有结构固定,形式活泼、趣味性浓, 引人入胜、文学性强,形象生动、内容广泛,囊括巨细 等方面。 猜谜说简单些就是根据事物的特征猜事物的本体。在出谜者与猜谜者之间,出谜者 说的是事物的特征,猜谜者则根据特征猜出谜底。出谜者所说的特征其实就是谜底的特 征,或者说是谜底最显着特征。“这就是民间谜语的全部秘密:谜面上出现的是尽可能 少的、不显露的、能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特征,这是隐;这些特征是追寻事物的线 索,又是显。谜面上出现的是隐与显的矛盾统一体,它就是刘勰所说的辞 欲隐而显。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谜底的特征,底、面的联系都能在短短的几行 诗句中形象、贴切地描绘出来,尽管形象各异,底、面竟都能个个扣合。 谜语研究,从刘勰算起,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翻看历代对谜语的研究成 果,从小到大,从微观到宏观收获颇丰,对谜语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这些研究成果是 专家多年心血积累而成,其对于我们今天认识谜语有很大的帮助。 ( 三) 研究思路 谜语的作用是研究谜语的重要方面之一,经过专家学者们长时间的研究讨论,多数 都认为谜语具有锻炼智力、启迪智慧、丰富知识、开拓眼界、文化娱乐的作用。如此而 言似乎已经可以盖棺定论,但是如果从谜语的变化历程仔细推敲,这种说法又有欠缺之 处。 “谜语 一词来源于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在刘勰造出“谜语一词之 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谜语被称为叟辞、隐语、射覆、离合等。仅以叟词、隐语而言,它 们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参与到政治斗争中。例如国语晋语记载,范文予退朝回 家晚了,父亲范武子问他:“何暮也? ”范文子说:“有秦客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 吾知三焉。” 父亲听后把他痛打一顿,并责备他“童子”争强好胜。叟词的内容虽然没 有记录,但是从范文子父亲的过激行为中可以看出叟词在外交场合的作用和影响。再如 乌丙安关于民间谜语的几个问题, 民间文学,1 9 5 7 年第6 期。 雪民间文学概论,第3 3 4 页。 o 中国谜语概论,第2 6 3 7 页。 固王仿中因谜语、谚语、歇后语,浙江教育j i 版社1 9 8 9 年版,第l o 页。 民间文学概论,第3 3 6 页。 固国语晋语五,第4 0 1 页。 9 湖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楚国伐萧,萧国大夫还无社与楚大夫司马卯相识,请托司马 卯向楚大夫申叔展求救,“叔展日:有麦鞠乎? ( 还无社) 日:无。有山鞠穷乎? 日:无。河鱼腹疾奈何? 日:目于眢井而拯之,若为茅涯哭井,则已。申叔 展通过麦鞠和山鞠暗示还无社躲到眢井中,并结茅草为标志。史记楚世家记载, 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发布任何号令,日夜饮酒作乐,并下令全国,“有敢进谏者,杀无 赦。 伍举进谏楚庄王说:“原有进隐。”日:“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 庄王日:“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楚庄王送 走伍举后,毫无悔改之意,反而变本加厉,“淫益甚 。大夫苏从又进谏。楚庄王说:“若 不闻令乎? ”苏从说:“杀身以明君,臣之原也。”楚庄王以隐语表明自己励精图治的 决心。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谈到谜语的作用时说:“隐语之用,被于纪传,大 则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或。” 刘勰认为谜语的作用首先在于振兴政治,并且有助于 自身的显达;其次是可以帮助人纠正错误,让迷惑的人明白过来。国语、左传、史 记中所记载的事例都是谜语政治作用的体现。 谜语应用到政治生活中,无论对于政治事件本身,亦或者是对于参与政治斗争的个 人的前途未来,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钟敬文曾说:“我国古代把谜语称为瘦词、隐 语。尽管它们在文献记录中,多是上层统治者及其文人所用,但也看出谜语活动的广 泛性。这种瘦词、隐语,主要用于臣子进谏或帝王测验臣上,有时还用来处理外交事务。 有的民族还把它用在生活仪式或宗教礼仪中。猜谜有时关系到个人的自由、幸福和生命 的安危。可见谜语在古代是具有严肃的意义和重大作用的。 正因如此,凡是参与政 治斗争的个人都试图控制、引导,使谜语的作用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力争把谜 语的作用所引起的积极影u 向发挥到最大程度,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 四) 选题意义 清朝赵翼在陔余从考中说:“谜之为技、六朝更盛行。 谜语不仅盛行于六朝, 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都是谜语的大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记载了 大量出现于政治、军事和外交场合的谜语,谜语在这些场合,为赢得政治斗争胜利、传 递军事情报、摆脱外交困境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同阶层的人们运用谜语的特点,为自 回杨伯竣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7 4 9 页。 o 史记楚世家,第1 7 0 0 页。 母文心雕龙谐隐,第2 7 1 页。 曲民间文学概论,第3 2 9 3 3 0 页。 o 陔余从考卷2 2 ,第4 3 5 页。 1 0 一绪论 己赢得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胜利而造势,他们利用各种渠道制造、散布有利于自己 的谜语,利用谜语的隐喻特点愚弄人民,赢得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的胜利。致使谜语 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谜语对当时社会生活已经产生了不 容忽视的影响。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制造、散布、控制危害社会稳定的谜语的方 法与今天联系和对比,可以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趋利避害,为社会稳定 做出贡献。因此,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谜语的作用,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具有 很强的现实意义。 上千年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对谜语研究已经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各位专家、学者 对于谜语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的作用着墨甚少。笔者试图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 动乱的时期入手,从谜语出现的环境、影响和对统治者对谜语的控制等角度入手,探讨 谜语的作用,再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谜语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的作用。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谜语发展概况 谜语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在谜语的创作、解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三 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谜语飞速发展的时期,此时期的谜语形式更加多样,猜谜人员的身 份也不在仅限于下层人民,可以说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布衣百姓都乐在其中,谜语的研 究也出现阶段性成果。 ( 一) 谜语的种类 谜语发展到今天,其种类已经非常繁多,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谜语,其种类只 有射覆、离合、字谜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形式。从内容而言,射覆、离合、字谜还没有完 全摆脱占b 、诗赋、隐语的身影。从发展程度而言,经过长期的演变,射覆、离合、字 谜等已经具有了谜语的特征,其制作手法更加多元化,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 1 射覆 射覆是古时易经占i - 学习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占筮技术而玩的一种游戏,“射” 是猜度的意思,“覆 是覆盖之意。覆就是用瓯盂、盒子等器覆盖某一物件,射就是通 过占筮等途径,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射覆游戏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产生,在汉代成 为宫廷内部流行的一种游戏。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 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日: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日:臣以 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口口脉脉善缘肇,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日:善。赐 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 东方朔通过占b 的方法猜到谜底是壁虎。同时, 书中还记载东方朔与郭舍人射覆的故事,由于“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 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 射覆游戏到了曹魏时期仍然流行,受到人们的热捧。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记载: “馆陶令诸葛原迁新兴太守,辂往祖饯之,宾客并会。原自起取燕卵、蜂窠、蜘蛛著器 中,使射覆。卦成,辂日:第一物,含气须变,依乎宇堂,雄雌以形,翅翼舒张,此 燕卵也。第二物,家室倒县,门户众多,藏精育毒,得秋乃化,此蜂窠也。第三物,觳 觫长足,吐丝成罗,寻网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举坐惊喜。 【汉】班固汉书卷6 5 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 9 6 4 年版,第2 8 4 3 页。 o 汉书卷6 5 东方朔传,第2 8 4 5 页。 由【晋】陈寿三国志卷2 9 魏志管辂传,中华书局1 9 6 4 年版,第8 1 7 页。 1 2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谜语发展概况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同样记载到: 馆陶令诸葛原,迁新兴太守,辂往送行。客言辂能覆射。诸葛原不信馆陶 令诸葛原,迁新兴太守,辂往送行。客言辂能覆射。诸葛原不信,暗取燕卵、 蜂窠、蜘蛛三物,分置三盒之中,令辂卜之。卦成,各写四句于盒上。其一日: 含气须变,依乎宇堂;雌雄以形,羽翼舒张:此燕卵也。其二日:家室倒悬, 门户众多;藏精育毒,得秋乃化:此蜂窠也。其三日:觳觫长足,吐丝成罗; 寻网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满座惊骇。乡中有老妇失牛,求卜之。辂判 日:北溪之滨,七人宰烹;急往追寻,皮肉尚存。老妇果往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