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新世纪诗歌的认同危机.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新世纪诗歌的认同危机.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新世纪诗歌的认同危机.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新世纪诗歌的认同危机.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新世纪诗歌的认同危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丈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本文考察中国涛歌在新世纪初期的种种境遇,从“认同危机”这一角度切 入,分以下三个部位展开论述,希望为理解和解释新世纪诗歌提供一种思路。 第一部分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和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认同与选择的 困惑这两个方面论述了新世纪诗歌在重构自我的文化传统、确立自我的文化身份 时面临的诸多难题。古代文化的碎片化以及现代文化传统西方化与民族化的矛盾 使中国新诗一直未能获得稳定的文化归宿感。当前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化既为中 国的现代文化建构提供了新的可能,又暗含着削弱乃至颠覆中国自身的文化身份 的危险,如何建立一种恰当的中西关系以确立中国自身文化身份仍有待于我们解 决。 第二部分从诗歌的边缘化和诗人的分化两方面指出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 的转型过程中诗歌正遭遇着被公众疏离的困境。诗歌的边缘化使诗歌失去了它一 贯的处于话语中心的地位( 也回归了本位) ,但诗人们还没能适应这现实,潜 在的走向中心的欲望使写作取向各异的诗人们掀起了一场场争夺话语权力的争 斗,结果仅仅是山头林立,各不承认,所谓的“个人写作”也被争夺话语权力时 的集体化倾向所解构。 第三部分从本体的焦虑与安全和信仰的溃散与危机两方面深入到诗人作为 个体的存在性问题,指出诗人本体存在的缺失是认同危机的最终根源。现代社会 打碎了传统社会的时空关系,个体不得不在多重的时空环境下重组自我的时空 感,同时主体存在的意义也被现代社会的制度性压抑所消解。传统道德理想主义 的崩溃、价值中空的信仰危机使得个体存在的丧失感更为严重。 结语部分指出认同危机的实质是新世纪诗歌对自身“同一性”追寻的焦虑, 并提出了摆脱认同危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世纪诗歌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困境重构自我认同自我理想 分类号:1 0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f r o mt h ep o i n to fv i e wo ft h ei d e n t i t yc r i s i s , t h ep a p e rt r yt oa n a l y z et h e v a n g u a r dp o e t r y sd i f f i c u l ts i t u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h i s t o r ya n dr e a l i t ya n dh o p et og a v ea n e ww a yt ou n d e r s t a n da n de x p l a i nt h ev a n g u a r dp o e t r y t h ef i r s t 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dt h ed i f f i c u l tp r o b l e m sd u r i n g t h ec o u i - s eo f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o u rc u l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a n df o r m i n go u rc u l t u r a li d e n t i t yf r o mt h et w o a s p e c t st h a t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h a v el o s ta n dt h e r eh a v ep e r p l e x e di nt h eg l o b a lc o n t e x t t h ec o n d i t i o nt h a tt h ea n c i e n tc u l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h a sb r o k e nt op i e c e sa n dm o d e r n c u l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h a sh a dt h ew e s t e r ns t y l em a d et h ev a n g u a r dp o e t r yn o to b t a i nt h e s e n s eo f b e l o n g l n gt oac e r t a i nc u l t u r e ni sp o s s i b l ef o rt h ew e s t e r n c u l t u r et oo f f e rt h ec h a n c et or e e s t a b l i s ht h em o d e r nc l l i n ac u l t u r e ,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 r eh a v ed a n g e r o u st h a ti tw o u l dw e a k e nt h ec u l t u r ei d a n t i t yo f c h i n a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 p r o b l e mh o w t ob u i l dt h er i g h t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c h i n aa n dt h ew e s tw o r l di ss t i l l n o ts o l v e dy e t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p o i n t e do u tt h ei d e n t i t yc r i s i st ot h eg r o u po fp o e t sf r o mt h e m a r g i n a ls i t u a t i o no fp o e t r ya n dt h ep o e t ss p l i t t i n gi n t od i f f e r e n tg r o u p si nt h ec o u r s e o f t h ee c o n o m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t h em a r g i n a ls i t u a t i o no f p o e t r ym a d e i tl o s et h ec e n t r a lp o s i t i o ni nd i s c o u r s e sa n dc o m et oi t sf i g h tp o s i t i o n , w h i c hw c a en o t a c c e p t e db yp o e t s t h ed e s i r et h a tw a n t e dt oh a v et h ec e n t r a lp o s i t i o nm a d et h ep o e t s w h oh a v ed i f f e r e n tw r i t i n gs t y l e ss t r u g g l ef o rt h ed i s c o u r s ep o w e ra n dr e s u l t e di n f a i l u r eo fa l l ,t h e n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w r i t i n gw a sd e c o n s t r u e t e db yt h ec o l l e c t i v et e n d e n c y , t h eg r o u pi d e n t i t yi ss t i l lv a g u e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dd e e p l yt h ee x i s t e n t i a lq u e s t i o n so ft h ep o e t sf r o m o n t o l o g i c a ls e c u r i t ya n da n x i e t y , b e l i e fd i s p e r s i n ga n dc r i s i s ,t h e np o i n t e do u tt h e e x i s t e n t i a la b s e n c eo fp o e t si st h ef i n a lo r i g i no fa l lt r o u b l e s t h em o d e ms o c i e t y b r o k et h et i m ea n ds p a c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n dt h ei n d i v i d u a lh a dt or e f o r mh i ss e n s eo f t i m ea n ds p a c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p r e s s u r eo fm o d e ms o c i e t ya l s o c o n s t a n t l yc l e a r e du pt h ee x i s t e n t i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s u b j e c t t h ep o e t si nt h e19 9 0 s p u te m p h a s i so nt h ed a y - t o d a yl i f ea n dn a r r a t i v e ,w h i c hs t i l lc o u l d n tr e c o n s t r u c tt h e i r n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 e n s eo f t h et r u er e a l i t ya n dh a v eas t a b l ef o u n d a t i o nt ot h e i re x i s t e n c e b e c a u s eo ft h ec o l l a p s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m o r a li d e a l i s m ,t h eb e h e fc r i s i sm a d et h e s e l f - i d e n t i t yc r i s i so f p o e t sm o r e i n t e n s i v e k e yw o r d s :t h ev a n g u a r dp o e t r yi nt h en e wa g e ; c u l t u r a li d e n t i t y ; i d e n t i t yc r i s i s d i f f i c u l ts i t u a t i o n ;r e c o n s t r u c t s e l f - i d e n t i t y s e l f - i d e a l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n u m b e r :1 0 1 i i l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 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 表示谢意。 学位蝴一:狐闺等 翩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遨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邋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 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靴敝储鹕承阂彳 签字日期:2 0 0 8 年4 月1 8 日签字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新世纪到来的钟声,曾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引发人们对未来的美好 憧憬。但是当新世纪到来的狂欢沉寂下来之后,人们才意识到,一个完整的时光 段落的起迄与历史的转折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一切事物都在顺着上个世纪来已 形成的趋势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转;我们的社会是如此,文学的发展亦是如此。这 提醒我们在观察世纪初中国诗坛的时候,不能仅就当下现象做封闭的描述,而是 要联系上个世纪尤其是八九十年代以来的新诗发展趋势进行思考。毫无疑问,文 化全球化在中国本土的持续深入,大众文化的方兴未艾,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广 泛运用,都使得新世纪的诗歌发展呈现一些复兴甚至是“繁荣”的特点,似乎它 已走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么不为人瞩目的低谷了,但也有论者尖锐地指出虚假 的热闹背后中国新诗仍“面临着遭遇社会大众集体性疏离、冷漠的外部环境,同 时新诗在创作、阅读与批评等方面也面临着内部困境”1 1 j ,这个判断还是符合新 世纪诗歌的实际的。虽然我们不否定进入新世纪以来,干扰诗歌发展的政治经济 因素正在减少,诗歌已进入一个多元共生、对抗发展的时期,但是,在看到这些 积极因素的同时,以清醒的头脑正视和透析中国新诗在世纪初面临的问题还是必 要的和负责任的,假如说,在全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的今天,无论是民族国家或 某个群体以及个人,都面临着一个自我认同的问题,那么,新世纪诗歌当然也不 例外。什么是“认同”,“认同一词的名词形式i d c n t i t y 可以作三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同一性或等同,即某种具有本质意义、不断延续或重复的东西;认 同的第二种解释是确认和归宿。确认是指一个存在物经由辨识自己与它物之共同 特征,从而知道自己的同类何在,肯定了自己的群体性。认同的第三种解释 是赞同或同意。”嘲同时,i d c n t i t y 还有“本体”“本身”“身份”的意思。嘞这些 解释表明,认同危机的基本涵义是同一性的丧失,个人或群体无法确认自身的本 质意义,不能重构过去的经验并对其加以解释以获得稳定的连续感与归宿感。本 文将就“认同危机”这一角度,从“文化身份认同危机”、“诗人群体认同危机”、 “个体存在的缺失”三个层面谈一谈对新世纪诗歌的认识。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一、文化身份认同危机 自上世纪9 0 年代以来,“全球化”已远不是一个学术研究的话题,作为一种 时代潮流和生活景观,它渗透进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实实在在地影响到我们的生 活,伴随而来的则是不绝于耳的对自己身份深刻质疑的声音“我们是谁”、“我们 属于哪儿”? 全球化加剧了全球性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一种丧失自我确认的标 准与定向、不知所措的分裂感和迷茫感困扰着世界范围内的知识者,对中国来说, 从近代以来,整个民族逐渐从封闭的一统天下越来越深地卷入全球的政治、经济、 文化圈中,由此带来的震荡与冲突就使得何为中国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何为“文化身份”( c u l t u r a li d e n t i t y ) ? 文化身份又可译作文化认同,人们通 常把文化身份看作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 来的一系列特征。“i d e n t i t y ”这罩既隐含着一种带有固定特征的。身份”之含义, 同时也体现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所寻求的“认同”之深层涵义。从语义上来 讲,我们说“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其实可简化成“文化身份危机”或“文化认同 危机”,不过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还要将文化身份加以保留。 伴随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对现代民族国家道路的探索和追求,现代诗歌从一诞 生就融入了现代性叙事话语之中。在现代性叙事话语中,全球本土、现代传统 是一些褒贬分明的二元对立。而启蒙主义、工业主义、历史目的论、理性、主体 自由、进步主义等则是现代性话语的内在分支,它们市场和开拓精神的肯定隐含 了对全球化的期待。h 屈辱的近代史往往让我们把“本土”“传统”视为“保守” “落后”的同义语,所以融入世界舞台,跻身现代文明是我们多数人一直以来的 梦想。在现代性叙事的话语结构中,我们一直充当着弱势的角色,而所谓“本土” “传统”- n 是我们所从出的本源和母体,二则它也一直扮演着坚韧、自强和独 立的角色。所以考察中国现代历史,现代诗对文化身份的确立和建构一直经受着 多重的磨砺和矛盾。可以说,中国现代诗歌的身份不明是从它诞生的时候就开始 了的,特别是各个时期处于先锋位置的诗歌。这些诗歌往往基于对现代文明的想 象和追求,在背离传统方面走得更远,它们不仅远离传承几千年的古代传统,而 且对当时既有的诗歌也表现出某种怀疑,一次次的摧毁又一次次的重建。当然, 另一方面,既融入现代性叙事,中国新诗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除了追随模仿,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更多的是如何清醒地保持自身的本土意识,建构与西方平等对话的民族文化身 份,然而“本土”也好,“民族”也好,哪一个标签也不能抽空“传统”而存在。 新世纪诗歌不仅有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历时性的文化传统的选择、参 与、修正,还面临着共时性的当代西方多种文化传统选择、改造的困惑,尤其在 当下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重构自我的文化传统、确立自我的文化身份就尤为迫 切。正是在这一点上,新世纪诗歌遭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境。具体表现大致有= : ( 一) 现代与传统的断裂;( 二) 全球化语境下文化选择与认同的困惑。 ( 一) 现代与传统的断裂 新世纪诗歌,特别是先锋诗歌一个迫切的愿望就是重构自我的文化传统,这 种重构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文化身份认同( 身份) 的问题的解决。从历史上看, 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优秀遗产已然形成傲然世界的伟大传统,中国新诗自与 “古典叙事”断裂以来,也在寻求、建构一种与古代传统比肩甚至超越的现代文 学身份,从实际上看,这种努力并未取得成功,或说并未得到众人的认可。整个 来说,新世纪诗歌无法把当下与过去以及未来有效地联接起来,这种没有过去和 未来的被悬置状态,正是传统归宿迷失的典型表征。因为没有稳定的传统归宿感, 因而当下的状态也不可确证,有的只是零碎的感觉,无法回到过去,也不能指向 将来。 其一,古代文化传统的碎片化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遭遇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之后,到2 0 世纪 初已彻底崩溃。这一过程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派提出全盘西 化的主张时,作为观念形态的许多传统意识己无法维持在原来封闭单一的社会形 态中自成一统,也无法自足地构成完整的体系自我循环而不遭受来自外部与内部 的质疑和颠覆。 回顾十九世纪中国所经验的种种,可以说是一出事先无法预估,但又必然会 趋向败亡的悲剧,历史上亦难以找出类似的案例。旧体制曾衷心为护卫传统而奋 战不懈,但却难敌形势的转移,一次灾难之后,继之而束的是另外场更大的灾 难,相应地办被迫付出更大的代价,最后中国向来所持惟我独尊的观念、北京的 阜权和据以统治天下的儒家正统、以及士大夫为中心的统治精英等逐渐被摧毁。 山东师范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但是,传统文化的溃败并不等于灭亡,无疑地,对中国来说,在确定何为中国这 一问题时,它仍将是一个重要的参量。并且作为传统的文化只要能称之为传统, 那它必将参与到以后的文化进程,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可能发挥主导性的作用。而 我们也许可以说,作为整体的文化传统虽已无力延续,再也无法恢复旧同的荣光, 但它作为零散的碎片,仍存在于历史的最深处,有待于我们辨认、重构。这也正 是我们有可能确立新的现代文化身份的基础。 真j 下的问题是,对新世纪诗歌来说,不是没有古代文化传统的现代延续,而 是在辨认、重构这一传统时遭遇到了困境。古代文化传统在进入现代以后的碎片 化给诗人出了难题:首先就是辨别哪些是可以继续存在或者说有现代转型的可能 的,这又与特定的时空背景尤其是与西方文化的中国化之后相互结合交融的可能 性纠缠在一起的;其次是这些可转化的部分又如何在与西方文化交融之后保持一 种持续的叙述以维持自我的同一性。 传统诗歌所产生的整个社会文化基础在今天早就瓦解,原先的一套语言方 式、叙述模式不可能适应新的表达需要,中国新诗在创建、开拓现代诗歌的语言 模式过程中一直充当“先锋 的角色,但诗歌传统其实没有消亡,即便它面临着 整体上无以为继以及被碎片化的现实。而“在和中国传统诗学截然地断裂之后, 中国现代诗学显得比较贫弱。 【5 1 同时,“由于始终没有很好清理中国现代诗学与 西方诗学的关系,没有很好接通中国现代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的联结,中国现代 诗学体系仍尚待形成。”【6 】这其实与“现代性叙事所持有的“传缴现代二元 对立思维有关,“启蒙”便是体现这一思维模式的核心观念之一。“启蒙 一则确 认了这种对立关系,二则更确立了“现代 对于“传统 的绝对优势,依据文化 和文学上的“自然法则 ,现代和传统比较,当然有一个“优胜劣汰 的结局, 孰优孰劣,对现代诗人来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传统诗歌曾取得的辉煌成就以 及留下的丰富遗产又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巨大存在,新诗不得不面对几千年以来传 统诗歌的拷问,一方面确信自己会超越传统的成就,另一方面是以什么样的艺术 水准来超越。因而,新诗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对传统持一个超越和排斥的态度,对 如何有效地吸收传统诗歌的有益成分这样的问题也是后来由于新诗成绩的单薄 才逐渐引起重视的。这些都加剧了文化传统在现代文化建构中的碎片化。 到了新世纪,新的因素不断加入,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氛围愈趋浓烈,这使得 4 山东师范丈学硕上学位论文 中国现代文化身份的建构也愈趋复杂。一方面,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远未结束, “现代性叙事”仍旧发挥着强有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已在中国扎根, “解构”“去魅”思潮席卷整个社会,各种既定价值和权威理念备受剥蚀,古代 文化传统更是受到强烈冲击。当然,任何既定价值在新的文化语境中都有一个转 化、调适和延续的过程,传统不是给定的,它需要不断辨认、发掘并以诗人的自 身参与和延续性才能确定,重构自我的文化身份才能实现。诗人不仅要面对业已 碎片化了的古代文化传统和包含了这一传统的一部分的现代文化传统,而且要在 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对之予以重构、整合、创造。 其二,现代文化传统西方化与民族化的矛盾 我们可以承认,只要认定中国现代文化形成了自己的传统,那它就必定是中 国式的,即便这个传统中有很大一部分外来的因素。但关键是在确定这样一个传 统是什么的时候遇到了困境。 首先,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很大一部分是在西方影响下开始的。从鸦片战 争的失败开始,中国入就开始逐渐从器物到政教以至于伦理的大规模的向西方学 习的过程,因而,虽然我们不能就此认定中国现代文化已经西方化了,但至少从 表面上看,中国现代文化的确立是以西化的取向和方式进行的。对于中国来说, 从它的内部不可能产生出现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而所谓的现代以及现代文化, 实际上是西方的概念, 1 至少在我们还没有确立自己的现代文化或者说还没有找 到自己的通达现代的道路之前,现代化只能意味着西化。 其次,传统文化在碎片化之后又努力在新的语境下凝聚力量,以维持中国 之所以为中国这一根基,而这一重构传统的诉求往往与整个现代文化的西化取向 发生冲突。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过程中,现代化和民族化一直构成了一 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对抗的紧张关系。也就是说,一方面,迫于现实的压力,要维 持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就必须学习西方以应对现实的冲击,而另一方面,学习西 方又使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基不断受到侵蚀,最终危及到文化传统的延续,使自己 的民族文化身份愈来愈模糊。另外,“帝国主义扩张和现代社会危机的展现,构 成了中国寻求现代性的历史语境。推动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和国家机器中 的有识之士。都不能不思考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如何才能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 的种种弊端。甚至可以说,对现代性的置疑和批判本身构成了中国现代性思 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想的最基本的特征。因此,中国现代思想及其最为重要的思想家是以悖论式的方 式展开他们寻求中国现代性的思想努力和社会实践的。”( s l 这种寻求现代性的思 想努力和社会实践可以说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由于这一寻求的悖论性特征,使 得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经历了数次的反复,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在一次 又一次的失败中重复以往的悲剧。 中国现代诗歌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也面临着同样的两难困境。从它产生 之初,现代诗歌就是在西方影响下的产物,要完成自己的现代性转化,就必须吸 收西方文化包括诗歌传统的营养,在没有反思自我的文化身份之前,这种影响和 吸收不会产生布鲁姆所谓的那种“影响的焦虑”,自我的文化身份也不会成为一 个突出的问题。但是对现代诗歌的民族性的追求却同样一直伴随着中国诗人的诗 歌写作,即便对什么才是真正的民族性有各种理解。因此,建构现代文化身份, 全盘西化与过于强调自我的民族传统就构成一条纠缠在一起的双曲线,却没有真 正的融为一体。 进入9 0 年代以后,在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或者说是在西方的现 代性危机更充分暴露出来以后,中国知识分子才真丁e 开始了对导源于西方现代性 的中国现代文化的现代性以及现代文学传统的全面“反思”“重估”以及“再认 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中国现代文化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诗歌尤其是 先锋诗歌,在8 0 年代术以来的又一轮西化风潮愈演愈烈而到新世纪已成强弩之 末的时候,却不得不再一次面对曾困扰诗歌数十年的民族化问题。在其返观自我 的时候,诗歌发现自己不能建立一种持续的信任和叙述来认定自我的同一性,不 能在西方的阴影下确定自我为何。 。 前文已经指明,认同的一个表征就是延续性与同一性的获得,新世纪诗歌却 由于无法反思到自我的文化延续性与同一性而面临认同的危机。因为一方面传统 文化的碎片化设置了如何辨认哪些传统是我们真正的传统的问题,另一方面,这 些碎片化的文化传统是纠缠在现代文化传统中的,因而辨别起来更为复杂,使我 们一直未能获得稳定的文化归宿感。如果说,在现代中国对自我的历史、文化的 认定中,一直有一种普遍的断裂感存在,这种认定使得中国在整个现代文化与文 学的现代性建构过程中不断宣布新的起点,又不断地走向新的一次终结,一种被 彻底悬空的感觉使诗歌己不知自己来自何方,又流向哪里。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 全球化语境下文化选择与认同的困惑 “今天,人们到处都在谈论全球化。什么是全球化呢? 这个词显得有些奇怪。 它既指一个过程,也指一种模糊的完成状态。全球化既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同时 也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也许到完成还非常遥远。” 9 1 不管对全球化这个词以及内 容有多少争论,也不管全球化对整个世界利大还是弊大,由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 文化上的全球性的交流却是不争的事实。 一 这种全球性的交流使文化与文学的范围有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但由于经济的 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为主导,因此,文化上的交流也显出某 种不对称的情形。在经济、文化上处于领先位置的西方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 出的主导权,可以将自身的意识形态看作一种占优势的世界性价值,通过文化传 媒把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编码在整个文化机器中,强制性地灌输给第三世界,而 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只能被动接受,他们的文化传统面临威胁,母语在流失, 文化在贬值,意识形态受到不断渗透租改型。”1 1 0 如果这种不对称的交流持续下 去的话,全球文化就有走向单一和趋同的危险。 对中国来说,完全拒斥西方文化以维持自己的民族性显然在现实与理论上都 是行不通的,因为拒斥最终只能使自己愈来愈狭隘而失去取得与西方平等对话的 机会与能力,而完全认同西方的文化则自己的传统、文化身份将更为模糊,尤其 是这样一种中西关系并非始自今日,已经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迹p 。 不过,我们要注意到,所谓的西方文化实际上内部也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并 且在西方现代性建构中本身就包含了对自我的反思和批判。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 思潮兴起以来,西方自启蒙时期以来的以现代性诉求为核心种种观念和原则都受 到了深刻的置疑,同时,风靡全球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不仅成为第三世界与第一 世界对话的文化策略,而且使边缘文化得以重新认识自我及民族文化前景”, 这为我们重新认识与调整中西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是,在 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形态和理念话语面前,我们该认同哪些拒斥哪些呢? 更棘手 的问题是,当我们以西方提供的这些思路思考中国的问题时,我们依然无法摆脱 依附西方强势文化的弱者地位。并且其中的一些观念又与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现代 性诉求传统相矛盾,因为毕竟中国的现代性建构还有待完成。中国的文化身份依 然面临丧失的危险。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一,启蒙话语的建构与后现代状况的矛盾 自近代以来,现代化一直是国人的目标,虽然对什么是现代化有各种各样的 认识,并且反现代性的现代化理论也是晚清以来中国思想的主要特征 之一 。在经历了“文革 十年的“反现代性的现代化 之后,恢复五四的启蒙 传统,呼唤人性的回归又成了一个时代的主题,反映在文学领域就是以朦胧诗为 代表的诗歌运动。 不可否认,大多数的朦胧诗人并不具备五四时期以及其后的现代主义诗人的 知识背景,但他们在文革中的现实体验以及由此而来对现实的怀疑和反叛以及对 建构真正现代社会、文化、文学的渴望却接通了五四时期的启蒙主题。所不同的 是,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面对的主要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的障碍,而朦胧诗人面 对的却主要是旧有的政治权力话语与情结,他们受到责难和最终又被承认都与政 治意识形态有着莫大的关系。因而,在其后的诗歌实践中,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 歌传统,摆脱政治意识形态的羁绊,寻求文学的自律就成了诗歌现代化的基本取 向。 问题是,从一开始,新时期诗歌就是在一种悖论性的矛盾中展开的。“一方 面,新时期文学必须努力通过其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全面变革与追赶而起到唤 醒民族文化理性、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必须以现代工业主义怀 疑论者的反叛精神和反传统理性,通过某种激烈的、破坏性的艺术方式来实现上 述建设性的使命。 1 1 1 因而,从朦胧诗之后的第三代诗歌开始,当他们宣称“诗 从语言开始 ,以一种解构性的策略有效地逃离了政治话语中心之后,却面临着 启蒙话语的削弱。不过,从整体上看,第三代诗歌在艺术上的彻底反叛与探索必 将扩大诗歌的边界指向新的可能。因而,第三代诗人的破坏中还有建构的欲求,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第三代诗歌仍然具有某种启蒙色彩。 更大的困境在于,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实践仍然没能摆脱西方国家文化、文学 哲学的深刻影响,种种艺术上的探险其实是西方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集中操 练,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逐渐涌入使本来就陷入困境的先锋诗歌雪上加霜。在西 方,对什么是后现代,后现代与现代的关系等,学者们有各种各样的理念表述和 观念,总体上来说,后现代思潮的出现是可以看作是西方知识分子为应对自启蒙 运动以来的现代性危机而对现代性的全面反思和颠覆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在中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对后现代的理解是从它的颠覆性的一面开始的,例如解构主义对中心的颠覆 可以为我们用来作为一种文化策略。这就面临着一个难题,中国的现代性还是一 个有待建构的东西,它远远没有达到西方高度现代性的地步,虽然在中国的现代 性建构过程中也显现了现代性危机的某些方面。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融入世纪经济步伐的加快,新的信息传播手段越来 越先进,文化全球化的图景对中国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并且在中国也开始 出现后现代主义者所描述的一些经济、文化景观,因而,我们一直奉行的理念和 追求目标更直接地受到西方观念和现实的冲击以及自身内部的颠覆。诗歌在这样 的背景下,从8 0 年代初的轰动逐渐走向9 0 年代的沉寂,一方面现代主义的建构、 启蒙主义的理想尚未完成,另一方面又面临在整个文化根基上被内外两方面所质 疑和颠覆的命运,诗该何去何从? 诗人何为? 尘存还是死亡? 这一系列的问题把 诗歌抛入了一个不知所措的境地,不能选择却必须选择。 其二,后殖民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身份缺失的尴尬 随着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介绍,有关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也有了理论上 可资借鉴的材料,当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这一理论的启发下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文 化身份问题时,却不得不面对自己身份不明的尴尬。一 “在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界曾有一种走向世界的强烈冲动和要求,这看 似具有勃勃野心的扩张欲望,所隐含的恰恰是弱势文化渴望在第一世界那里 获得认同的诉求,起码要占有一席之地”,【”1 这一诉求在新世纪诗歌中也屡见不 鲜。这也是被称为“知识分子写作”的一批诗人屡屡被人垢病的一个原因。王家 新对此反驳道:“早在有人指责知识分子写作诗人与西方接轨甚至诋毁 他们为买办诗人之前,这些诗人就在一种剧烈而深刻的文化焦虑中自觉反省、 调整与西方的关系。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这些诗人的写作是置身 于一个更大文化语境而又始终关于中国、关于我们自身现实和命运的写作,也是 一种在西方与本土、传统与现代的两难境遇中显示出深刻历史意 识和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的写作。”( t 3 l 从这些现象或说法中,至少可以看出两 个事实:其一、知识分子写作中确实存在一种渴望在西方那里获得认同的诉求:其 二、知识分子写作又有一种自觉的反省意识,并努力在写作中确立自己的中国身 份。矛盾正在这罩,一方面己经意识到自己置身于一种两难的处境中并试图超越,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另一方面又挥不去潜意识单向西方认同的情结。就王家新来说,他试图以一种“互 文性 的写作超越中西二元对立的观念,但他这种努力往往被自己有意识的突出 自己的中国身份而从反面证实了西方文化的无处不在和自我文化身份的模糊。归 根结底,在今天,诗人仍然不能从自己的文化母体上得到足够的支持以获得自信, 这些努力只不过再一次确证了一个事实,西方文化依然是具有支配性的力量,需 要我们一再的警惕。对我们的文化处境和命运的反思和认识带来了改变的希望, 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确 立自我的文化身份的问题,而有了这样的意识,才发现我们原来是身份不明的一 族。 那么是不是批评知识分子写作的人就摆脱了这个命运呢? 于坚以“民间立场 来与知识分子写作划清界限,以近乎民族主义者的姿态似乎已经确立了自己的文 化身份,实际上他j i j n 除隐喻式的写作只不过以逃离这一问题的方式完成了自我 的确认,对日常生活的精细解析和深刻的批判使他回避了文化身份缺失的尴尬, 但也未能在认同日常生活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文化根基。对他来说,日常生活值 得重视只是因为它包含了更深刻的意义,他并不认同当下的日常生活,相反,在 冷静的再现日常生活的场景或事件的时候恰恰有着对它的批判和置疑。同时,这 样的有意逃离正说明西方文化始终是一个具有威胁性的巨大存在,我们无力取得 平等的对话与交流的权利,不能屈从,只能以逃避来暂时解决。 另一位饱受争议的诗人伊沙,在其一系列被指认为后现代主义的诗作中,似 乎己经以一种大白话的语言方式解构了所有有关文化的想象、意识、价值、困境 等等深度模式的缠绕。但他的诗往往以一种看起来漫不经心的方式逼使我们重新 思考中国一西方、传统一现代的关系。从他的大部分作品看,他只不过是以一种 极端的方式和一种解构性的策略把这一难题隐藏起来,他躲在自己的作品的背 后,让人去辨认他,他也努力的辨认自己。 1 4 1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看到,进入现代以后,中国知识分子身处传统与现代、 中国与西方的两难困境中,始终在为重塑自我的文化身份而焦虑,到新世纪,全 球化的大潮把中国更深地卷入了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的漩涡里,自我的文化身 份问题更加突出。新世纪诗歌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试图以各种方式超越由于这种 l o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元对立而产生的矛盾,但由于中国整个文化身份的暖昧性,诗歌的努力也只是 最突出地体现了这一困境,仍然未能很好的解决,文化认同的危机更加严重。 二、诗人群体认同危机 进入上世纪9 0 年代后,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由原来的两极向多极发展, 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公开对抗走向了缓和,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的水 火不相容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出现了冰释,由此而来的是中国从原来的以意识形 态话语为中心的格局转向了以全面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格局。但中国的市场经济 远没有成熟,各种经济形态相互冲突又勾结在一起,表现在文化上就是原来占绝 对主流的意识形态话语逐渐被消解,大众文化借助现代传媒逐渐兴起,人文精英 知识分子的地位为新出现的技术官僚或专家所取代。 ,j 诗歌处于这样的现实语境中,逐渐被冷落,因为它不能创造经济财富,更不 能以此管理国家、社会事务。从这个角度说,诗歌被迫回到了自身。而回到自身 之后,一贯以社会文化精英自命的诗人们却面临不知自我为何的危险。那么是认 同这个现实,积极调整自我以适应这一现实还是怀疑、抵制、批判,以至于与之 彻底决裂? 这是一个问题。从获得自我群体认同的角度来讲,无论选择哪一种, 都可能使自我获得稳定的认同感。实际上,诗人们无法彻底地走向哪一条路。由 于现实本身的多重性,诗人们不可能完全认同这一混杂了正常与不正常的现实, 但又不能完全拒斥它,不仅因为他们缺乏完全拒斥的力量,更因为完全的拒绝只 能使自己失去重新介入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诗人发现不管是认同还是拒斥,其实他们对现实根本无能为力, 最多只能揭示,却不能改变它。这是诗人无法获得群体认同根基的根本原因,也 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命运。诗歌由话语的中心被抛入边缘之后,只要还不接受这 一边缘的处境,有走向中心的企图,还要在整个社会文化已转入一个对自己全然 陌生的情景下想恢复过去的地位和作用,最起码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段内已没 有了可能。边缘性的力量也许是最有价值的,但也是最无力的。 下面,可以看一下,诗歌究竟是怎样失去自己的中心地位,游荡在整个社会 与文化的边缘成了身份不明的一族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 一) 诗歌的边缘化 其一,精英知识分子与主流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的疏离 在以往,诗人们一直是精英知识分子的代表,不管是作“人民的代言人”还 是“时代的传声筒、号角”,直到8 0 年代初朦胧诗兴起,诗人还是因为表达了一 代人的呼声而成为一代人的中心、英雄,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好像从来没有成为自 己,这是以后诗歌的自我群体身份迷失的根本原因。 朦胧诗是在反思以往的意识形态中心话语、醒悟到诗歌被利用愚弄的真相中 开始的,因而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以往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绝决的姿态,但由于 特定的历史条件,最终自己又成了一种意识形态。朦胧诗人的群体身份以及话语 中心的地位没有因为与意识形态的决裂而丧失,恰恰相反,这种反叛应和新的意 识形态的需要,因而最终受到认可甚至鼓励。在第三代诗人那里,他们继承了朦 胧诗与意识形态决裂的姿态,不仅与过去的决裂,也疏离当时的,因此回到诗歌 自身就成了他们反叛朦胧诗的内在诉求。韩东的“诗到语言为止 的意义不在于 这句话的诗学价值,而在于它把诗从意识形态的笼罩下解放出来了。那么,当诗 摆脱了依附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身份之后,诗歌为何的问题就出来了,诗成了 有待重新命名的东西。但在8 0 年代,在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乐观的情绪中时,这 一问题并没有成为诗人思考的中心,而是在一种语言的狂欢中尽可能的发现诗的 各种可能。同时,诗人们也没有注意到,在整个社会文化由原来的政治意识形态 为中心向全面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型过程中,原来依靠或反叛的中心已不在那 儿了,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如何与新的中心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问题往往出现在革命后的第二天。一直到进入新世纪,在经历了语言的狂欢 之后,诗歌发现自己已是另一世界的人。与意识形态的疏离以及对新的中心的陌 生,使习惯于依靠某个中心才能证明自我的诗歌落入到一种无效空转的状态。 “娜拉走后怎么办”,回去只能使自我回到无我的状态,何况意识形态也已 不再是社会文化的中心,无法依靠了。这是中国诗歌长久以来依附于政治意识形 态、没有自我的独立性的必然结果。那么诗歌该走向哪里呢? 怎样才能自我证明 而不再需要某个庞然大物呢? 新世纪诗歌在确立自我的群体身份时,不仅有与意识形态相互疏离之后留下 1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难题,更要面对新兴的大众文化。对大众文化的作用,有各种认识,例如有的 认为大众文化可以有效地消解意识形态主流话语的中心地位,也有的认为大众文 化的兴起有危及人文精神价值使精英知识分子丧失对现实的批判性的危险。在中 国的现实语境中,这两方面的作用可以说都存在,但要看到,大众文化也有向主 流话语靠拢的倾向,也时时希望得到精英的认可。大众文化一方面可能在消解意 识形态主流话语方面与诗歌站在一起,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消解诗歌本已不明确稳 定的身份。但从根本上来说,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倾向与诗歌的精英化倾向是背道 而驰的,即便是它有取悦精英的潜在意图,精英化的诗歌还是对它抱有深深的敌 意。因而,先锋诗歌不仅与意识形态疏离,对大众文化也保持着距离。这样,诗 歌在疏离了意识形态话语和大众文化话语之后,不仅不能从它者那里得到肯定性 的自我确认,而且也使自己处于边缘的尴尬处境中。“站在餐桌旁的一代”:这是 诗的宿命,也是它走向自我的开始。 其二,诗歌中心地位的丧失 进入9 0 年代,诗歌的边缘化己成了不争的事实,不单先锋诗歌再也无法像 在8 0 年代初那样成为整个社会、文化、文学关注的中心,并制造轰动必效应了诌 就是那些所谓的“体制内”的诗人以及作家也失去了“喉舌”的作用,仅仅成了 文化政策的某一小部分。诗歌第一次回到了自身,它不能改变什么,只能改变自 己。 按照刘士杰的说法,诗歌中心地位的丧失包含着两种含义:“种是诗歌在 社会上的中心地位的丧失,一种是诗歌自身以某一流派的诗歌为中心地位的丧 失。“1 诗歌在社会上的中心地位的丧失,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诗歌在寻求自我的 独立性时主动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疏离所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整个 社会文化关注的中心已经转移,而原先的那种依附于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精英化 的诗歌还没能调整好自己的位置跟上时代的变化。正是诗歌与社会的相互背离, 使得诗歌失去了它曾经拥有的显赫地位,社会也因缺少了“诗意”而变得愈来愈 现实、世俗以至平庸。 这其中的得失暂且不论,主要问题是,诗歌在失去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之 后给诗人们在心理上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过去的历史记忆( 光荣的与失败的) 让他们难以忘怀,确立自我的群体身份必须与曾经依附于其上的“庞然大物”保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持足够距离,但要对当下发言又失去了确立的可能。是啊,谁都不能接受一个“多 余人 的身份,尤其对曾有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