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两汉诗经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两汉诗经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两汉诗经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两汉诗经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两汉诗经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汉诗经学研究 中文提要 两汉诗经学研究 中文提要 本文以汉代诗经学为研究对象,以业师王锺陵先生的著名理论“原生态式的把握 方式”为指导思想,以相关史料和文本为依据,试图对汉代诗经学有一个整体概观。 全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引言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论述汉代儒学的复兴和诗经学生存 的经学背景。第二章梳理三家诗的传授系谱,阐述三家诗通经致用的诗学理论,说明 三家诗相互之间的关系。第三章研究毛诗的传授、毛诗理论、以及毛诗和三家诗的关 系。第四章简单论述汉末玄学萌芽背景下的诗经学,介绍诗经学的新气象荆州新 学。第五章概括汉代诗经学在后代的浮沉,主要是宋代的尊序和废序之争, 清代的三家诗派、毛诗派之争。结语部分对全文加以概括,并指出汉代诗经学对后世 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学,鲁诗,齐诗,韩诗,毛诗 作者:靳利敏 指导老师:王锺陵 s t u d yo ns c h o l a r s h i po f 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i nh a np e r i o da b s t r u c t s t u d yo ns c h o l a r s h i po ft h eb o o k o fs o n g si nh a n p e r i o d a b s t r u c t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s t u d yo b j e c ti ss c h o l a r s h i p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i nh a n p e r i o d ,t h e g u i d i n gi d e o l o g yi sm y t u t o rs i rw a n gz h o n g l i n g sw e l l - k n o w nt h e o r y - u s i n go r i g i n a l e c o l o g i c a lw a y st og r a s pt h i n g s ,a c c o r d i n gt oi n t e r r e l a t e dh i s t o r ym a t e r i a l sa n dt e x t , a t t e m p t t op r e d o m i n a t e s c h o l a r s h i p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i nh a np e r i o di ng e n e r a l t h ew h o l ep a p e rw a sc o n s i s t e do ff o r e w o r d ,m a i nb o d y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f o r e w o r d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g e n e r a l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s t u d yo nt h es u b j e c ta n di n a d e q u a c i e s ,b r i e f l y i n t r o d u c et h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o ft h i sp a p e r t h em a i nb o d y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s t u d i e so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r e v i v e di nh a np e r i o d ,s c h o l a r s h i po ft h eb o o k o fs o n g ss u r v i v e di nc i r c u m s t a n c e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s t u d i e so n t h r e ef a c t i o n s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s u m m a r i z et h e i rt e a c h i n gs y s t e m s ,e x p o u n dt h et h e o r y o ft o n g - j i n g z h i y o n g ,i l l u s t r a t et h er e l a t i o n so ft h r e ef a c t i o n s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t h e t h i r dc h a p t e rs t u d yo nt h et e a c h i n gs y s t e mo fm a op o e m ,t h et h e o r yo fm a op o e m ,t h e 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m a op o e ma n dt h et h r e ef a c t i o n s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t h ef o u r t h c h a p t e rs t u d yo ns c h o l a r s h i p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a tt h ee n do fh a nd y n a s t yw h e n m e t a p h y s i c sw a sb u d d i n g ,i n t r o d u c en e ws i t u a t i o n s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j i n gz h o u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ef i r t hc h a p t e rs u m m a r i z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c h o l a r s h i po f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i nh a np e r i o di nl a t e ra g e s m a i n l yi n t r o d u c et h ea r g u m e n tb e t w e e ns c h o l a r s h i po f 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 i nh a n p e r i o da n ds c h o l a r s h i p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i ns o n gp e r i o di n 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a r g u m e n tb e t w e e nj i n - g ui nq i n gd y n a s t y c o n c l u d i n gr e m a r k s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p a p e r , a n dp o i n to u tt h a ts c h o l a r s h i p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i nh a np e r i o d h o wt oi n f l u e n c et h el a t e ra g e s k e yw o r d s :s c h o l a r s h i p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l up o e m ,q ip o e m ,h a np o e m ,m a o p o e m i i w r i t t e n b y :j i nl i m i n s u p e r v i s e db y :w a n gz h o n g l i n g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堑孟敏日期:呈盟:1 2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入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堑歪尘拯日期:幽理:复:坦 导师签名:乏& z 兹日期:、丝丛全 两汉诗经学研究引言 己i 言 了i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在汉代被朝廷 立为五经之一,所以称为诗经。诗经流传至汉代一分为四:鲁诗、齐诗、韩诗、 毛诗。汉代是一个经学昌明的时代,诗经作为经学的一部分,其发展变化不可避 免受到汉代经学大背景的影响。汉代经学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别,鲁、齐、韩属 于今文经学,被称为三家诗,毛诗属于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都致力于以“经” 治国,都努力寻求与王权结合进而对统治者的言行施加影响。三家诗先被立学官,在 西汉极为兴盛,毛诗西汉末才被立学官,东汉初又被废,直到东汉后期才大兴,三家 诗和毛诗的发展变化过程历时长久,纷繁复杂。毛诗争立学官的过程艰辛而漫长,三 家诗由盛而衰的转变急遽而令人唏嘘。汉代诗经学因三家诗和毛诗而精彩纷呈,成为 后代诗经学的仰望对象和发展基础,毛诗更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汉代诗经学的研究始于宋朝,汉学派与宋学派围绕毛诗序展开激烈的“尊 序”与“废序”之争,最后以“废序 派的胜利而告终。清代诗经学集中于今文经学 和古文经学之争,三家诗派和毛诗派各执己见,另外还存在独立思考派,不以今古学 的门户之别为治学之限。清末民初,传统诗经学向现代诗经学转变,这一时期涌现的 国学大师大多有关于诗经的论述,如王国维、章太炎、刘师培、康有为、梁启超、 鲁迅等。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斥毛诗是伪书,称全部古文经都是刘歆伪造的。 刘师培则褒扬毛诗,批评三家。传统诗经学著作浩如烟海,夏传才说:“现在能够见 到的传统诗经学的著述约6 0 0 部,还不包括大量散见于经、史、子、集和晚清以来的 各种著述与期刊中的论述和资料”,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近代以来对汉代诗经学的研究已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研究三家诗、毛诗的论文 篇数繁多,一些经学著作中列有专章研究三家诗和毛诗。这些论文和著作集中在对各 家诗的传授系谱、诗学理论、兴衰的原因、三家诗的比较、三家诗与毛诗的比较研究 上。诗经学的研究著作,偏重于对汉代诗经学作概括性研究。范文澜群经概论一 书、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一书、陈延僳经学概论一书对三家诗和毛诗的传授 。夏传才二十世纪诗经学,学苑出版社,2 0 0 5 年7 月版,第3 l 页。 两汉诗经学研究引言 系谱都列出了图表,其共同的特点是所列图表均本于汉书、史记,大致相同, 仅存在细微差别。同类著作中以今人孙筱两汉经学与社会一书在考察诗的传 承时,所列的三家诗和毛诗传授表最为详尽。稍有遗憾的是,研究者对各家诗的源头 探讨不多,如孙筱只列出了鲁诗在汉代以前的渊源,其余三家只列汉代的传授。资料 匮乏无疑是造成这一遗憾的最大原因。 就单篇论文而言,多偏重对单个流派某一方面的问题或汉代经学某方面的共同特 征作深入探讨,或进行各家诗之间的比较研究。研究各家诗派传授问题的,如左洪涛 之 传授考一文,以相关史书的记载为基础,共考得鲁诗传授者四 十六人。研究各家诗派特色及兴衰原因的,如王承略论两汉鲁诗学派一文论述 了鲁诗在东汉受重视的原因;王洲明汉代 传授的特点 一文论述了齐诗的 最大特点是谶纬化;王承略论 学派与王莽的关系及其在东汉的命运一文 把齐诗在东汉的衰落归结为齐诗在王莽篡位时与王莽合作,故东汉建国后不受朝廷器 重。谭德兴两汉学风与 传授 结合汉代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诗经的 传授系统以及汉代整体的学术动态探讨了汉代诗学发展变化的原因。 清代研究者过分强调汉代诗学的师法、家法,过于强调三家诗和毛诗的不同, 也过于强调三家诗的相同,今人对此进行了纠正。如赵茂林三家 的传承及其 师法、家法问题 一文认为汉人传经重师法、家法是相对的,家法是对师法的分化, 这种分化显示了三家诗的发展过程。张启成发表两篇文章,论 与三家诗的异 同和论 - - 家诗的异同 ,前文把毛诗和三家诗的相同之处归结为五点, 不同之处归结为九点,最后得出毛诗与三家诗同大于异的结论,认为两者的差异只是 孔门儒家诗学的内部差异;后文举出三家诗派对诗经中同一诗篇有不同解释的众 多例子,来纠正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过分强调三家诗之相同的偏向。 综观当前汉代诗学的研究,毛诗研究盛于三家诗研究,体现在论文篇数和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 0 0 3 年第2 期,第9 1 9 5 页。 晋阳学刊,2 0 0 2 年第4 期,第7 1 7 4 页。 山东大学学报( 哲社版) ,1 9 9 5 年第2 期,第6 7 7 6 页。 孔子研究,2 0 0 1 年第6 期,第6 1 6 4 页。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2 年第3 期,第3 5 4 0 页 甘肃社会科学,2 0 0 4 年第6 期,第4 3 4 6 页。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1 9 9 5 年第3 期,第4 9 - 5 0 、7 4 页。 贵州文史丛刊,1 9 9 8 年第l 期,第4 0 4 5 页。 2 两汉诗经学研究引言 作数量上,是毛诗多于三家诗,体现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是毛诗研究胜于三家诗 研究,这和毛诗资料浩如烟海而三家诗资料相对匮乏有关。 由于资料的匮乏,三家诗的诗学理论研究成为三家诗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鲁诗, 至今尚未出现对其诗学理论的系统论述,研究者多从鲁诗学派解诗的特色上来讨 论;齐诗的诗学理论,学者有所涉及,如谭德兴、杨光熙的 诗学理论新探 一文考察了齐诗的“情性说”,对齐诗理论进行了辨析,不过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 多;研究韩诗的凭据是韩诗外传,以王世贞为代表的韩诗外传无关诗义的观 点,影响很大,不过已受到学者的质疑,如罗立军 无关诗义辨正一 文认为“韩诗外传断章取义的解诗模式是先秦儒家孔、孟、苟通经致用、弘扬诗 教的正脉”。汪祚民 编排体例考 一文揭示了外传独特的编排 体例,并以这种编排体例探讨了外传释诗的性质和卷次的增改,论述详实, 说理明确。 毛诗研究集中在毛诗序上。毛诗序的作者和写作年代问题本就是诗经学 史上的一大学案,至今无定论。檀作文2 0 世纪以来关于 的作者和时代问 题之论争回一文,总结了2 0 世纪以来关于毛诗序作者及成书年代问题的三种主 流意见,这三种主流意见分别产生于三个不同的阶段:2 0 世纪前半叶,主流意见认 为毛诗序出于卫宏之手;1 9 8 0 年代,研究者主张序、传成于毛亨之手; 2 0 世纪末,“子夏作序”说又成为主流意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 论出版后,该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的关系也成为 学者感兴趣的话题。如方铭认为孔子诗论所阐发的诗论观点和诗序极为一致, 他论证后得出结论说:“孔子诗论的内容再次雄辩地证明诗序绝不会是汉儒凭 空杜撰,而是在孔子之前就存在的,是经过孔子传承下来的。”啊这一说法细加推敲, 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根据孔子诗论的观点和诗序十分一致就认为诗序 是孔子传承下来的,那么是否也可以这样考虑,是诗序继承了孔子诗论的观 点呢? 江林昌认为竹简诗论应该命名为子夏诗序更合适,他认为“竹简诗 兰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 ,2 0 0 1 年第4 期,第8 4 8 9 页。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2 0 0 5 年第3 期,第7 4 页。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2 0 0 3 年5 月第3 期,第9 9 1 0 5 页。 社会科学辑刊2 0 0 5 年第5 期,第1 7 4 - 1 7 9 页。 方铭 与孔子文学目的论的再认识,文艺研究2 0 0 2 年第2 期,第3 4 页。 两汉诗经学研究引言 论可能是失传了两千多年的子夏诗序 ,“竹简诗论可能是毛诗序的 原始祖本”。他支持毛诗序传自子夏的观点。李学勤也倾向认为诗序“与诗 论孔子语比较,虽有很大变化,仍系一脉相承。” 也有学者认为孔子诗论和毛 诗序并无多大联系,如彭林认为诗序是“为介绍与诗的相关知识而作,是 诗的辅助材料,文字的指向是在诗外”,而孔子诗论“是就诗义而 作,文字的指向是在诗的深层” 。他还说:“整理者将两个不同性质的作品放在 一起作所谓的比较,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还是聚讼纷纭,毛 诗序的作者问题短期内仍然难有定论。 除了毛诗序这个热点问题,毛诗理论及毛诗笺同样是毛诗研究的重头戏。 有关毛诗理论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形成了一些通行的观点,我将在正文详细论述。 有关毛诗笺的研究,论者多从郑玄笺诗的特点、笺诗的方式入手。梁锡锋郑玄 以礼笺诗研究一书专门从“礼”的含义、以“礼”笺诗的方式等角度对诗笺中 蕴含的“礼”作了深入探讨。该书作者把“以礼笺诗”区分为郑玄对诗中礼 仪的笺释和郑玄以礼义注诗两个方面。 虽然对汉代诗经学的研究已经相当繁荣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遗憾,大多是因为 资料匮乏而难以很快圆满解决的问题。如尚未对三家诗的诗学理论进行系统阐释,三 家诗的关系是否仅仅存在斗争这一方面,毛诗在东汉是否明确立了学官,何时立的学 官,毛诗和三家诗的关系是否从毛诗一出现就存在激烈的斗争等等,这些问题尚需要 进一步的讨论。我此文远远不能圆满解决上述问题,仅仅是想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提 出一些浅陋之见,目的在于对汉代诗经学做出一个整体的把握。 业师王锺陵先生在中国前期文化一心理研究序言中说:“本书试图对历史作 出一种原生态式的把握,以求更多地贴近于历史的实际情状。”原生态式的把握方式 在学术研究中意味着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以最大程度逼近历史的真实面貌,要让材料 。江林昌上博竹简 的作者及其与今传本 的关系,文学遗产2 0 0 2 年第2 期,第4 页。 o 同上文,第7 页。 圆李学勤谈 “诗亡隐志”章,文艺研究2 0 0 2 年第2 期,第3 3 页。 固彭林“诗序”、“诗论”辨,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 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2 年3 月第l 版,第9 7 页。 同上。 同上。 国王锺陵中国前期文化一心理研究序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8 月第1 版,第5 页。 4 两汉诗经学研究引言 说话,而不是把己意强加给材料。王锺陵先生还说:“对历史的原生态式的把握,一 言以蔽之,即是一种对于复杂性问题的整体把握方式。”这种研究方法对本文有着重 要的指导作用,三家诗亡佚已久,只有用“原生态式 和“整体”的把握方式,从史 书中探寻其踪迹,方有望对其在汉代的发展状况作出整体勾勒。因此,按照“原生态 式的把握方式”的要求,本文在论述过程中注重以史为据,对汉代三家诗的传授系谱 及其理论、毛诗的传授系谱及其理论的研究,尽量从史料中发掘证据,希望能够呈现 出汉代诗经学的简明全貌。 o 王锤陵文学史新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8 月第1 版,第8 3 页 两汉诗经学研究 第一章儒学复兴和经学概况 第一章儒学复兴和经学概况 第一节汉初儒学的复兴 秦统一六国后,采用法家思想维持统治,博士淳于越上奏始皇说:“臣闻殷、周 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白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 之臣,何以相救?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淳于越主张实行周代的分封制, 但是秦始皇此时已在全国实行了郡县制。李斯针对淳于越的言论,说“五帝不相复, 三代不相袭” ,自古因时代不同,治理方法也随之改变。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统一, 儒生“不师今而学古” ,指责当世,惑乱百姓,他们以“私学”诋毁“法教”,“入 则心非,出则巷议”,甚至造谣诽谤。这种现象如不禁止,必将削弱皇帝的权威, 李斯于是建议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 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 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禁私学,焚诗、书。钱穆在两汉经 学今古文平议中解释说:“此则秦廷禁令,并不以焚书为首要,令下三十日不烧, 仅得黥罪。而最要者为以古非今,其罪至於灭族。次则偶语诗书,罪亦弃市。故 秦廷此次焚书,其首要者为六国之史记,以其多讥刺及秦,且多涉及政治也。其次为 诗书,即古代官书之流传民间者惟诗书古文,流传本狭,而秦廷禁令,特所注重, 则其遏绝,当较晚出百家语为甚。故自西汉以来,均谓秦廷焚书不及诸子,又谓秦焚 书而诗书古文绝,盖非无据而言也。” 可见,在这次秦焚书事件中,损毁最严重的是 六国史书及儒家诗、书,随后的坑儒事件也对儒家学派造成了致命的打击。陈 秦始皇本纪,史记卷六,中华书局1 9 5 9 年9 月第l 版( 版本下同) ,第1 册,第2 5 4 页。 同上。 秦始皇本纪,史记卷六,第l 册,第2 5 5 页。 同上。 同上。 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2 0 0 1 年7 月第1 版( 版本下同) ,第1 8 8 页。 6 两汉诗经学研究 第一章儒学复兴和经学概况 涉起义自封为大楚王,“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博士”,班固对此评 价说“陈涉起匹夫,驱逋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播绅先生负礼 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 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秦之无道,二世而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大一统的汉代。刘邦原先对儒生颇不屑一 顾。汉书载日:“( 陆) 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日:乃公居马上而 得之,安事诗、书! 7 但陆贾毫不退让,针锋相对地回答道:“马上得之,宁 可以马上治之乎? 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 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 安得而有之? ”结果“高帝不怿,有惭色” ,对陆贾说:“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 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 陆贾于是陈述存亡之理,共著十二篇,名为新语。 刘邦称帝后的另一件事让他对儒生的态度有了更大的转变。汉书叔孙通传记载, 刘邦称帝不久,“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o 。面对这种情况,刘邦很是发 愁。这时儒者叔孙通向他建议说:“夫儒者难以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 臣弟子共起朝仪。 他的建议被刘邦采纳,之后群臣按照叔孙通制定的朝仪给刘邦贺 年,全部朝贺仪式气氛严肃,秩序井然。参加朝贺的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肃敬”、 “无敢喧哗失礼者 。仪式完毕后,刘邦深为感慨:“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此事之后,和叔孙通一块制定朝仪的弟子和儒生都做了官,在西汉官吏的队伍中,首 次成批地涌进了儒生。汉惠帝四年,除挟书律。高后除妖言令。汉书艺文志日: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至文帝时期,“天下众书往往颇出”商, 文帝还专门“使掌故晁错从伏生受尚书” 。 武帝即位,一方面,国家在经济上已相当富足,汉书食货志载:“至武帝之 儒林传,汉书卷八十八,中华书局j 9 6 2 年6 月第】版( 版本下同) ,第1 】册,笫3 5 9 2 页。 同上。 郦陆朱刘毅孙传,汉书卷四十三,第7 册,第2 1 1 3 页, 同上。 同上。 同上。 郦陆朱刘叔孙传,汉书卷四十三,第7 册,第2 1 2 6 页。 同上。 郦陆朱刘叔孙传,汉书卷四十三,第7 册,第2 1 2 8 页。 同上。 艺文志,汉书卷三十,第6 册,第1 7 0 1 页。 楚元王传,汉书卷三十六,第7 册,第1 9 6 9 页。 同上书,第1 9 6 8 页。 7 两汉诗经学研究第一章儒学复兴和经学概况 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早,则民人给家足,都鄙禀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 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另一方面,实行黄老无为而治造成的弊病也越来越严重,政治上,诸侯王势力尚未被 彻底铲除,对中央政权虎视眈眈,暗地图谋不轨,世代袭爵的功臣子孙居高位,依仗 父祖之功骄奢淫逸,违法乱纪。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北部边陲还时时受匈奴骚扰。 胸怀大志的汉武帝不容忍这种种令人担忧的状况长期持续下去,所以窦太后一死,他 立刻放手改革。改革需要人才,于是武帝下诏征天下贤者对策,广求治国良方,董仲 舒就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出的。 董仲舒,景帝时为博士,齐学的代表人物,尤其精于公羊春秋,是公羊学派 的大师。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作为贤良曾三次回答武帝的策问,得到 武帝的重视。董仲舒在对武帝问中,依据春秋提出了独特的治国理论,第一,受 天命,施教化。第二,兴太学,养贤士。“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第三,黜百 家,尊儒术。武帝对董仲舒的前两次对策都深以为奇。在第三次策对时,董仲舒提出 大一统概念,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 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董仲舒 指出了当今社会不统一的原因在于没有统一的思想,于是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 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 从矣。”对策结束后,武帝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早在建元元年,丞相卫绾就上奏武 帝“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武帝准奏。 元光元年董仲舒又提出罢黜儒家之外的一切学说,武帝虽然未当即采纳,但儒学最终 被定为一尊,显然肇始于董仲舒。汉书云:“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 经。 儒家学说被尊定为统治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 食货志,汉书卷二十四,第4 册,第1 1 3 5 页。 董仲舒传,汉书卷五十六,第8 册,第3 5 1 3 页。 同上书。第3 5 2 3 页。 同上。 武帝纪,汉书卷六,第1 册,第1 5 6 页。 同上书,第2 1 2 页。 两汉诗经学研究第一章儒学复兴和经学概况 第二节汉代经学概况 一、作为官学的汉代经学 汉代是经学昌明的时代,研究诗经学必然要置于此大背景中,所得结论方能全面、 深入。 经是对于部分儒家典籍的专指与特称,经学则是以诸经为对象的阐释、 考辨、研究之学。 “经”这一概念虽然古已有之,但在先秦及秦汉间通常指“有 典范性、纲领性的前代要籍,或先贤、先师之作”固。在汉代,儒家的地位逐渐上升, 儒家的典籍诗书礼易春秋也一变两为朝廷法定的经典,被赋予“经 的名称,这始于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汉初,传诗者有三家,鲁、齐、韩,文帝时, 鲁诗大师申培和韩诗大师韩婴被立为诗学博士,景帝时,齐诗大师辕固被立为诗 学博士,公羊派的胡毋生和董仲舒被立为春秋博士。这一时期,由于文帝好刑名 之言,景帝不用儒生,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所以“诸博士具官待闫,未有进者” 。 武帝好儒术,即位后以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赵均为申培的受业弟子, 朝廷安车蒲轮迎申公议立明堂。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为博士置弟 子员,之前,经师博士虽然也开门授徒,且弟子众多,如申公居家教授时,弟子自远 方前来受业者有千余入,但这不是朝廷法定的,及至置弟子员,博士就有了稳定的学 生来源,而且博士弟子有进身之途,“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 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 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自此以后,彬彬文士涌进公卿大夫之列。 武帝立五经博士,只有诗鲁、齐、韩,欧阳生书,后仓礼,杨何 易,公羊春秋计七博士。宣帝时,又立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 施、孟、梁丘易,觳梁春秋。元帝时,又立京氏易。平帝时,又立左氏春 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各家各派均有大师位至高官甚至朝廷三公。武 帝时,公羊春秋的公孙弘为丞相、封侯,治书的倪宽官至御史大夫;昭帝时, o 董治安汉代经学简议三题,山东大学学报( 哲社版) 2 0 0 3 年第1 期,第1 3 1 页 零两上。 西儒林传,汉书卷八十八,第1 1 册,第3 5 9 2 页。 o 同上书,第3 5 9 4 页。 , 9 两汉诗经学研究第一章儒学复兴和经学概况 治韩诗的蔡谊官御史大夫、丞相、封侯;宣帝时,治鲁诗的韦贤为丞相,治 易的魏相官御史大夫、丞相,治齐诗的萧望之官大鸿胪、御史大夫,治易 的梁丘贺官至少府;元帝时,治鲁诗的薛广德官至御史大夫,韦玄成官至丞相, 治齐诗的匡衡官至丞相,师丹官至九卿、大司空,治梁丘易的五鹿充宗,官 至尚书令、少府,治毅梁春秋的翟方进官至丞相。治鲁诗的孔安国、周霸、 夏宽、阙门庆忌等皆为太守或内史,其他为大夫、郎、掌故者以百数;治韩诗的 王吉、张就、发福皆至大官。有高官利禄之诱,天下儒生趋之若鹜。“自武帝立五 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 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囝 经学昌盛,离不开统治者的推波助澜。自武帝为博士置弟子员,“昭帝时举贤良 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数年,以 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 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回。西汉末,遭王莽之乱,礼乐分 崩,典文残落。东汉初年,光武帝恢复五经博士,易有施、孟、梁丘、京氏, 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 四博士。其后,皇帝均大力提倡儒术,明帝还亲自讲经,“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 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章帝时,集诸儒于白虎观,考详五经同异, 章帝亲临称制。和帝也多次亲幸东观,览阅群经。顺帝时广建校舍,本初元年,太学 生己达到三万人之多。 二、汉代今古文学派的斗争过程 汉代经学繁荣,门派林立,总体上可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经有今古之分, 最初是由于文字的不同。今文经,指用当时汉代通行的文字写成的经书,古文经,指 用汉代以前的文字写成的经书。皮锡瑞说:“今文者,今所谓隶书,古文者,今 所谓籀书,隶书,汉世通行,故当时谓之今文;犹今人之于楷书,人人尽识者也。 o 儒林传,汉书卷八十八,第】l 册,第3 6 2 0 页。 口同上书,第3 5 9 6 页 o 儒林列传,后汉书卷七十九上,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第l 版( 版本下同) ,第9 册,第3 5 4 5 - 3 5 4 6 页。 1 0 两汉诗经学研究第一章儒学复兴和经学概况 籀书,汉世已不通行,故当时谓之古文;犹今人之于篆、隶,不能人人尽识者也。” 今文是指汉代通行的隶书,学者多无异议,古文是否即指籀书,却有不同观点。马宗 霍就认为古文并非籀书,他说:“说文序既日史籀篇与古文或异,继之日至孔子 书六经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明孔子不以籀文书六经也。郑玄亦日:书出屋壁, 皆周时象形文字。今所谓科斗书,以形言之为科斗,指体即周之古文,若籀书则在汉 无科斗之号。 后汉书儒林传日:“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 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 ,籀书即篆体,这也可以证明汉代 所说的古文并非籀书。无论古文是否籀书,汉代古文经是采用汉以前文字写成,这是 肯定的。西汉经学并无今古之别,东汉始有今古学之名,许慎著五经异义明确区 分今古,今古文由文字之异转变为对经义说解之异。 两汉四百年间,今文经学最初一枝独秀,长期处于独尊地位,古文经学后来居上, 最终大行天下。今古文经的此消彼长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西汉成帝末年之前,今文经始终高居庙堂,古文经一直隐伏民间。 此时,今文经易有施、孟、梁丘、京氏之学,皆传于田何;书有欧阳、大小 夏侯之学;诗有鲁、齐、韩之学;礼有后仓、大、小戴之学;公羊春秋有 严、颜之学;毅梁春秋。各家有造诣的经师均为博士、蹑高位。古文经有古文尚 书、毛诗、逸礼、左氏春秋,这一时期主要在民间流传。河间献王广收民间 古籍,得到许多古文先秦旧书,毛苌在他幕下由于解诗精辟,还被封为博士。毛 诗得到献王的赏识。武帝时,献王曾入朝献书,并建议立毛诗、左氏春秋博 士,但是并未成功。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到古文尚书、礼记、论语、 孝经等,都是用古字写成的。孔安国得到了这些古书,献给朝廷,但是由于巫蛊 之祸,古文经未列于学官。 第二个时期,从西汉哀帝至东汉明帝末,今古文经学派出现正面交锋,斗争激烈。 哀帝时,刘歆领校秘书,见到古文春秋左氏传,非常喜欢。刘歆认为,春秋左氏 传是左丘明所著,而左丘明曾亲见孔子,对春秋的解说自然比公羊、毅梁 详细真切,因为公羊和毅梁是七十子以后的学说。于是刘歆向朝廷建议为左 。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出版社1 9 5 9 年1 2 月第1 版( 版本下同) ,第8 7 页。 o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1 1 月第初版( 版本下同) ,第3 5 页。 o 儒林列传,后汉书卷七十九上,第9 册,第3 5 4 7 页。 两汉诗经学研究 第一章儒学复兴和经学概况 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立学官。哀帝让刘歆与五经博士讲论这 些古文经的经义,但是今文经学的博士不肯讨论,刘歆于是移书责怪太常博士。刘歆 言辞甚激烈,他斥责已立学官的今文经:“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 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 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犹欲保残守缺, 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 抑此三学,以尚书为备,谓左氏为不传春秋,岂不哀哉! 五经诸儒由 此对刘歆十分怨恨,鲁诗学家光禄大夫龚胜愤而要辞官,齐诗学家大司空师丹大怒, 参奏刘歆乱改旧章,非毁先帝所立。刘歆得罪了执政众儒,被排挤出京师。今古文经 学派的第一次表面化交锋以古文经学的失败而告终。 平帝即位,王莽为大司马,以刘歆典文章,元始四年,王莽提议兴建明堂、太学, 增加博士名额,每一种经书各有五人讲授,征召通晓礼、古文尚书、毛诗、 周官、尔雅等经书的人。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被立 学官。 光武帝建立东汉后,废除王莽时期的一切制度,古文经博士也被废除,所立十四 博士都是今文经学。但是治古文经的已经不乏名家大师。建武初年,郑兴、陈元、桓 谭、杜林为学者所宗。郑兴早年学公羊春秋,晚年精通左氏传,曾带领门人从 刘歆讲正大义,深受刘歆赏识;陈钦曾以左氏春秋教授王莽,陈元是陈钦的儿子, 自幼继承家学;桓谭遍习五经,好古学,多次和刘歆辨析疑异,光武时拜议郎给 事中;杜林,尤爱古学,与郑兴、卫宏友善,曾得到漆书古文尚书一卷,非常珍 爱,连遭难时都带在身上。 光武帝建武四年,尚书令韩钦上疏请为左氏春秋立博士,引发了今古文的第 二次大规模论争。四年正月,诏公卿、大夫、博士于云台讨论左氏传立博士一事。 今文经博士范升首先发难,反对立左氏,理由是“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 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 与韩钦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人互相 辩难。随后范升上奏,力陈左氏不可立,他说:“如今左氏、费氏得置博 o 楚元王传,汉书卷三十六,第7 册,第1 9 7 0 页。 o 郑范陈贾张列传,后汉书卷三十六,第5 册,第1 2 2 8 页。 1 2 两汉诗经学研究第一章儒学复兴和经学概况 士,高氏、驺、夹,五经奇异,并复求立,各有所执,乖戾分争。从之则 失道,不从则失人,将恐陛下必有厌倦之听。”陈元也上疏说:“丘明至贤,亲受孔 子,而公羊、毂梁传闻于后世,故诏立左氏,博询可否,示不专已,尽之 群下也。今论者沉溺所习,玩守旧闻,固执虚言传受之辞,以非亲见实事之道。”范 升又与陈元辩难,来回上疏十余次,最终光武帝为笼络古文学者而决定立左氏。 此时共有四位候选博士,陈元是第一人选,皇上顾虑陈元辩论时已成众矢之的,决定 选用排名第二的司隶从事李封为博士。但事情并未就此平息,朝廷上下仍议论哗然, 争论不休。后逢李封病卒,左氏又被废。围绕是否立左氏激烈论争的背后, 是今古文经学派维护自身利益的角逐,范升所言不无道理,费氏、左氏如果得 立,高氏、驺、夹就会纷纷求立,今文经学独占庙堂的地位就岌岌可危,宣 帝时,毅梁与公羊之争,毅梁最终得立,还属于今文经学内部之争,尚可 接受;而古文经学就另当别论了,它是另一个系统,难怪今文经学博士群起攻之,定 要置之死地。 。 虽然不得立学官,但古文经学的势力已不可阻挡。章帝时,贾逵为古文经学的发 扬光大迈出关键一步。贾逵,是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曾从刘歆受左氏春秋, 又从涂恽受古文尚书,从谢曼卿学毛诗,著左氏条例二十一篇,是一位不 折不扣的古文经学家,“( 贾) 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 大小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毅梁之说。” 著左氏解诂三十 篇,国语解诂二十一篇。章帝好古文,贾逵传说:“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 古文尚书、左氏传。”章帝令贾逵阐明左氏传胜过公羊和毅梁之 处,并让贾逵挑选公羊家的高才儒生学习左氏,让他撰写尚书欧阳、大 小夏侯之异同,诗齐、鲁、韩与毛诗异同,作周官解故。迁贾逵为卫士令。 建初八年,章帝下诏选高才儒生学习左氏、毅梁、古文尚书、毛诗,这实 质上宣布古文经与今文经平起平坐了。儒林传记载: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 考详同异,连月乃罢。肃宗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史臣,著为通义。又诏高才 。同上。 o 郑范陈贾张歹l j 传,后汉书卷三十六,第5 册,第1 2 3 0 页。 国同上书,第1 2 3 5 页。 西同上书,第1 2 3 6 页。 两汉诗经学研究第一章儒学复兴和经学概况 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觳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给事近署,所以网罗遗逸,博存众家。”o 贾逵所选弟子门生均为官,令学者好生羡慕。 由此,朝廷的禄利之门终向古文经学洞开。 第三个时期,东汉中期以后,古文经学后来居上,最终取代今文经学。安帝以后, 今文经学日趋没落,儒林传记载:“自安帝览政,薄于艺文,博士倚席不讲,朋徒 相视怠散,学舍稿敝,鞠为园蔬,牧兄荛竖,至于薪刈其下。 质帝时,虽然游学增 盛,太学生多至三万,“然章旬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 与此相 反,古文经学一派生机盎然,至马融,古文经学达于极盛。马融号称通儒,门徒多达 千人,他遍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 淮南子、离骚,还欲训左氏春秋,但鉴于贾逵、郑众之注已至精博,遂作罢。 把古文经学推向顶峰的是郑玄。郑玄早年学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 章算术、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中年完成三礼 注,晚年注毛诗,著诗谱等。郑玄曾遭党锢之禁,十几年杜门不出,在这期 间他和公羊派何休的一番书面论争,奠定了古文经学的地位。何休专精公羊春秋, 为了推崇公羊春秋,他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毅梁废疾,把左氏贬 低得一无是处。郑玄针锋相对,著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何休见而叹日: “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何休此言就等于甘拜下风了。从此,公羊春 秋一蹶不振,汉代今古文的论争到此画上句号。后汉书评论为“郑玄括囊大典, 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儒林传,后汉书卷七十九上,第9 册,第2 5 4 6 页。 同上书第2 5 4 7 页。 同上。 张曹郑列传,后汉书卷三十五,第5 册,第1 2 0 8 页。 同上书,第1 2 1 3 页。 1 4 两汉诗经学研究第二章三家诗研究 第二章三家诗研究 第一节三家诗概说 三家诗是指汉初兴起的治诗的三个流派,鲁人中培讲授诗经称为鲁诗, 齐人辕固讲授诗经称为齐诗,燕人韩婴讲授诗经称为韩诗。汉书日:“汉 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 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这三家在文景时期均被朝廷设立学官。诗和春秋在 五经中最受推崇,治此二经的大师多位高权重者,西汉一朝,于春秋,公羊 最盛,于诗,鲁、齐、韩三分天下。武帝元朔时期,公孙弘以治公羊春秋为 丞相,后世之以明经致仕,实肇于此。昭帝以后,以经术造诣蹑高位者人数很多。鲁 诗一派,韦贤宣帝时为丞相,韦玄成元帝时为丞相,韦赏哀帝时为大司马车骑将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