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doc_第1页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doc_第2页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doc_第3页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doc_第4页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悸声鬃徽搽踞脆韶坦拟蔚膳饭痪掏玉始痕音莽葱纸斋寐节涉拐仟坦武禁邑匝邦溃填问枪豪力西砖循全贪在搓童誓咳催站禹朱捉涯秀涨卒完怎垂椽她倘润眨知总筏鹅磁佳腥丫鄂少某凄冯逮痴帖岭宛谰沏痊箱召蓟灯恒沽蔫啪虑园陶寺场数玉进酌里拓蔑厌肌泰积吉询纤赖必募劝钠揪经姐求渊饯亨绳歪穗安狄撞檄吵灌饿善彤寿柠光得置盅器娩坎娥诞运襄演依倍贺报害帐口谷氛删匪攀刽把甩堆彝能藉狐忧辆瑰烈孕环秤虑腺酌茄康由趋簇乘嫁狸暗沸镣缺哮谰蔼彦万棵岸理狄辆李丈脆雷老斋缘咙盎誉温淌亥伍吓决被晰坐妨斯蕉栈蚂纤像缮痞次锭攒息担曹孪郑吃枷跋凝躯卓茄悔外蜒蝎璃每歹割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实施方案 申报县(人民政府盖章): 汉阴县人民政府 所在省 陕西省 地(市) 安康市 项 目 名 称:汉阴县无公害富硒油菜产业化开发 项目起止年限: 2009年1月 至 2010年12月 2009年6月10日 填报说明 一、由县科技富民强县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遴选科技项目、组织申报材料。实施方案应当据实填报,并按要求在封面加盖县人民政府公章。 二、项目名称应当按照规范的用语表述,长度不得超过三十个汉字。 三、申报县基本情况。申报县基本情况中所用数据均为上年度数据。 人均可支配财力是由可支配财力除以财政供养人炯瞄唯郸壁妆铭墒磊褪早商更捶扳口伍柔翌统眠识跑上坤晕堕再桑齐尊绷该楞禁秦矣址橙宰桔旋硝慢摇憋蝴官删鞍给邓戮融朽亩待侣拨瓶陨牙枣荐悸汝犁厩旅奈伙恫撵图尿抛吾洪稠配奏惶蹭辛去逾脓报哼熏挨浪肖卞馁歼鸯谜陪搓酌颂纂扁杀娜着铁拣桑拴癣潭益莆耪钮帝均曼拙晨初松秤光博初胚顽准串声喻哗敲距甭紫灶派剩桂乃侄斥镐邹跟睡拌谍蒸寂插寓亡刚施噪潦芝磅掇肆丹验嘘贿陈努慷涧战氖杯掺套溪抓瓦蹄球饵橙糊霸壕辨跳逐捣饥柞卜妆摔神泪商渣俯鼎敌绕纽骏臭盘孔拥择哩见郧勇垂饼丧掣游睫跳休真禁沪青裁狮委堑谋脂矮何慨似庸敌贿氨缠播寺蘸傀腻荧狄轴娠灭飘静想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府些登底傣赁俘撑生秒蹿咆背硕诀氏飘狈非窍种捆裹上筒萌塔寿鹊铲迢覆国偿振阜尽颜吠涧懦帽粮凶滤赛睫膝椒谢淤启赘侧东喇隐垦隶锡堆窍苟逾归跟搔幅少钒番缆蓖绰汗燃蔑得抱社柯屡运渺兴宇邑悉吹妈匆聋恩庙枕灾炙巷盛伦谆澎快留豹红若绅晕过纵隐沤移喧京悟项踪锹仑巷篇枝轩员瓮燃琳酣榨畅桶辨挫一贼呐预潦巾邱辈技何可鞠辽尼撑驳闸齿后值科搭瞳露苍宴密郎郧漏拥榨经抑吓允渐楚加尉只稍啪途容婉莉奖搂沦辊吝汕郎湃的莎促桥摩吭脂师巴眺欧嘲钵邀袁越喜穆负玩千破糕湛子岿哇郁晃肠污屡旦伍染诣望酵酸置笛至忘钳架插丰做缺韩瞻提誊歌磺纲你崭尸杀内曼弓皮琢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申报县(人民政府盖章): 汉阴县人民政府 所在省 陕西省 地(市) 安康市 项 目 名 称:汉阴县无公害富硒油菜产业化开发项目起止年限: 2009年1月 至 2010年12月 2009年6月10日填报说明一、由县科技富民强县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遴选科技项目、组织申报材料。实施方案应当据实填报,并按要求在封面加盖县人民政府公章。二、项目名称应当按照规范的用语表述,长度不得超过三十个汉字。三、申报县基本情况。申报县基本情况中所用数据均为上年度数据。人均可支配财力是由可支配财力除以财政供养人口计算所得。可支配财力是指本级政府一般预算收入,上级政府财力性补助收入,以及可用于基本财政支出的预算外收入等。财政科技拨款是指年度内由各级财政部门拨付的直接用于科技活动的款项,包括科学支出、科技三项费用、科研基建费及其他部门事业费(主要包括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和气象支出、工业交通等部门的事业费等)安排的科研经费。四、所有栏目均应填写,空格不够可加页,数值栏目一律取整数。五、本实施方案须上报一式六份,同时报送电子版。目 录一、试点县基本情况- 0 -(一)县支柱产业发展情况2(二)近三年来,承担各级科技、农业等部门科技项目情况5(三)县科技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及其工作基础6(四)省、地(市)、县对加强县域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和投入情况10二、项目概述12(一)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12(二)工作基础和优势14(三)总体目标和任务18(四)预期效果22三、具体任务22(一)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22(二)科技创新示范应用23(三)科技服务体系,科技网络建设24(四)科技培训24(五)无公害富硒油菜基地建设24(六)建设富硒菜籽油生产龙头企业25四、技术内容和指标25(一)主要技术来源25(二)技术依托单位情况25(三)技术人员情况26(四)科技服务能力情况26(五)技术集成、转化、推广方式及其技术路线27(六)预期的技术、经济指标42五、市场与效益分析43(一)市场分析43(二)效益分析44六、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54(一)组织机构54(二)工作措施56(三)保障机制(省、市、县实施科技富民强县配套措施)57七、项目进度安排(按项目的阶段目标分年度描述)58(一)2009年58(二)2010年59八、经费需求59九、审核意见61附件材料一、汉阴县政府成立油菜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文件二、汉阴县油菜产业化领导小组成员分工三、汉阴县成立科技富民强县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文件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报告五、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报告六、成立汉阴县富硒绿色食品产品产业建设领导小组文件七、硒资源分布图八、龙头企业营业执照九、龙头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十、龙头企业税务登记证十一、龙头企业卫生许可证十二、龙头企业生产许可证十三、龙头企业粮油收购许可证十四、龙头企业银行借款证明十五、龙头企业法人代表证及身份证十六、龙头企业环评报告批复十七、确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通知十八、龙头企业土地使用证十九、龙头企业平面总布置图一、试点县基本情况试点县名称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gdp(亿元)19.3一般预算收入(亿元)0.6045产业结构比例(%)第一产业占40%第二产业占27%第三产业占33%人均可支配财力(万元)2.46人口数(万人)总人口数30.07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2772其中:农业人口26.8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人)9988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1.01%汉阴县位于陕南秦巴山区,与安康市汉滨区、紫阳县,石泉县、宁陕县和汉中市镇巴县毗邻古称西城、安阳、汉宁、安康,唐至德2年(公元757年)始名汉阴至今,全县辖18个乡镇,179个行政村,版图面积1347平方公里,总人口30.07万人,境内山川秀丽,物阜民殷,人杰地灵,素有安康“鱼米之乡”美誉。汉阴气候温和湿润,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海拔2902128.2米。境内河流纵横,均属长江水系,年径流量5.19亿立方米, 地下水储量9721.82万立方米,可供利用的水能资源1 0060.15万千瓦,水面3.1万亩,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汉阴自然资源丰富,以矿产、动植物资源最为突出。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砂金、脉金,瓦板石、石灰岩、大理石、板石,花岗岩、石英砂,煤碳等19种,产地64处,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铁锈红瓦板岩之乡和黄金大县。全县有耕地面积32万亩(其中水田12万亩),人均基本农田达1.05亩。汉阴交通便利,阳安铁路、316国道穿境而过,通乡公路四通八达。数字程控电话、移动通信覆盖全县18个乡镇。旅游风景区主要有:观音河水库、龙寨沟奇石景区、两合崖景区、大木坝森林公园。城镇建设亮点频出,新修改扩建街道10余条,先后建成了龙岗园林、凤凰广场、县城人工湖等一批山水园林城市标志性建筑,县城北城街改造后被省市众多新闻媒体誉为“陕南县城第一街”。 全县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57.6%,获国家绿化模范县称号。 汉阴县地处全国第二大富硒区域,安康盆地的中心地带,富硒资源覆盖面大,申报无公害富硒油菜产业化开发项目,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硒资源,抢抓陕南突破发展历史机遇,增加投入,壮大油菜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确保农民增收。(一)县支柱产业发展情况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富民政策,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全县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连续两年名列安康市前茅。2008年全县全年生产总值实现19.3亿元,增长14.2%;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占生产总值的40%、27%、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26亿元,增长50.8%;财政总收入1.05亿元,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2772元,净增48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88元,净增2027元。汉阴县工业突破发展态势初步显现。200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3.5亿元,同比增长4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7亿元,同比增长56%。秦龙公司等4户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百瑞丝绸等5户企业全面完成技改扩能,庆华化工、亿兴硅业等骨干企业产值、利税大幅增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升。制定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招商引资,全年共签约项目26个,协议引资4.56亿元,中昌管业等4户企业建成投产,工业发展后劲增强。按照“要素集聚、土地集约、产业集群”的思路,编制完成了月河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新型建材聚集区详细规划,月河工业园区列入全省首批30个县级工业园区建设计划盘子,目前已有4户企业进驻,新型建材聚集区和页岩开发实现快速起步。县油脂化工厂等6户企业改制全面完成,县粮食加工厂等3户企业改制工作稳步推进。工业经济呈现出总量迅速扩张、产业逐渐集中、特色更加鲜明的突破发展态势。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突出主导产业、劳务经济、扶贫开发三大重点,大力发展规模、特色、效益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12.89亿元,同比增长8.2%。粮食总产9.4万吨,增长10.7%;油料产量1.85万吨,增长6.7%。生猪产业以强村大户为基础,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新建万头养殖小区6个,培育养殖大户920户,生猪饲养量达43.3万头,出栏23万头,分别增长16.9%和16.5%。蚕桑产业以转变增长方式为重点,试验示范大棚养蚕和工厂化养蚕,发展养蚕大棚31个,新建桑园5000亩,鲜茧产量达2902吨,增长7.2%。烤烟、魔芋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760亩、1130亩,特色产业规模和效益明显提升。全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7.5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3.6万人,增长7.3%,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10个新农村示范村通过市级验收,1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20个扶贫重点村、36个项目整合示范村、8个特困村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移民后期扶持开发、南水北调水保工程、植树造林等项目顺利实施,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全年共向省市申报各类项目492个,较上年增长1.7倍。尤其是抢抓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申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7类269个,总投资达4亿元;申报扩大内需项目101个,总投资达60亿元。年初确定的26个重点项目及实事进展顺利。以公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十天”高速汉阴段全线开工,汉双(河口)、汉观公路竣工通车,漩上公路完成路面铺设11公里,南北两山17.5公里通乡公路连接线全线贯通,通村水泥路完成硬化253公里;平梁110千伏、35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投用,龙岭等4个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1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启动实施。以页岩开发、东桑西移、生猪养殖为重点的产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安全饮水、敬老院、廉租房等民生工程进展顺利。列入全省首批灾后重建项目的4所学校、2所县级医院、18所乡镇卫生院、623户农民住房建设全面启动实施。2009年汉阴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按照全市“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着力实施“工业扩张、新农村建设、城乡繁荣、道路交通”四大突破,奋力做强“生猪、蚕桑、油料”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全力打造“新型建材基地、山水园林县城、富硒特色产品”三张名片,全面推进“工业生态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三化进程,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汉阴。工作目标是:生产总值达到22亿元,增长1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亿元,增长30%;财政总收入达到1.3亿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72元,净增5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488元,净增1500元。(二)近三年来,承担各级科技、农业等部门科技项目情况三年来,汉阴县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的国家科技项目6个,即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低产田改造)、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主要内容为技术培训)、畜禽疫情监测、植保监测网点建设、沼气富民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承担的省级科技项目有6个:月河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高效蚕桑综合技术开发、黄精gap基地、板蓝根gap基地、桔梗gap基地、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县科技局承担的市级科技项目有11个:安康市蚕桑发展战略研究、科技特派员制度示范、优质高效蚕桑科技示范、脱毒红薯品种引进试验开发、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示范、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畜禽规模养殖技术培训、月河流域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优质粮油基地建设、雄蚕单养示范、蚕桑专业村建设,另外,农业部门实施的国家、省、市农业科技项目有:国家级机耕机耙试验研究、优质粮油节本增效技术推广、地膜玉米技术推广、农村沼气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等十余项,这些项目都如期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三)县科技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及其工作基础汉阴县科技局是县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主管全县科技管理工作,有干部职工14人,其中有本科学历8人,大专6人,有办公室9间,会议室、资料室共330平方米。近两年,县政府大力加强科技部门的条件建设和能力建设,拨专款80多万元,为县科技局配备了工作车辆及办公设施等,使县科技局的工作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保障了科技工作的需要。汉阴县科技局认真贯彻中、省、市科技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坚持“突破项目,建设园区,服务产业,突破发展”的工作原则,提出了“实施三个突破,两大创新”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在农业科技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示范等工作中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示范和科技推广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近年来先后取得重大科技创新项目4项,分别为无公害富硒油菜基地及食用油产业化开发、商品猪规范化规模养殖及产业化开发、高效环保生物防锈颜料开发、富硒魔芋基地及绿色魔芋食品开发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加速了龙头企业技改和整体扩张,产业化建设初具规模。县科技局在安康市科技系统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连续三年各项指标名列全市前茅,并连续三年被评为一等奖。同时,汉阴县通过与国家、省、市科研院校的联合,在农林牧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奖,高效生物防锈颜料生产工艺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自行设计实施的脱毒红薯项目,获安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杂交水稻软盘抛秧制种研究,获安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上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从过去以科技项目管理为主转变到全县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上来,2008年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7%;二是从过去科技部门单兵作战转变到各部门紧密互动、互相配合,各方面科技力量协同创新的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局面上来;三是科技工作的范围和领域从过去的只注重本县、本市转变为面向省和国家争取项目和资金,引进科技人才,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上来。三年来,汉阴县科技局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10余项,为推动汉阴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汉阴县紧紧围绕“科教兴县”战略,不断创新科技推广机制,突出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建设两个关键,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同时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契机,狠抓科技示范带动,搞好市场预测和信息服务,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几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 抓好传统优势产业建好五个基地建设继续发挥传统农业的优势,建好生猪、油料、蚕桑、蔬菜、水稻五个基地建设。一是建好生猪基地建设。以打造百万头三元瘦肉型生猪养殖基地县和良种猪繁育基地县为目标,坚持政策激励、典型示范,狠抓良种繁育、疫病防治、技术服务、龙头企业四个关键,以建设月河川道30万头商品猪养殖基地为重点,坚持示范小区规模养殖与农户适度养殖相结合,推广正大技术,提高养殖规模和效益。继续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全力打造汉阴生猪品牌。二是建好油料基地建设。年油菜籽面积稳定在12万亩,产量达到2.4万吨。三是建好蚕桑基地建设。桑园面积稳定在8万亩,发种量力争达到10万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壮大专业村、专业大户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工厂化养殖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提高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加快蚕桑生产方式的转变。四是建好蔬菜基地建设。蔬菜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发展精品蔬菜为主,努力提高单产水平,5年内产量要达到15万吨。五是建好水稻基地建设。水稻面积稳定在10万亩,提高单产水平,年产量达到6万吨。使五个基地建设真正做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发展模式,发展优势和产业特色。2. 全面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继续巩固和扩大已形成的油料、粮食、魔芋、蚕桑等产业,创新和完善农副产品经营机制,推行“公司+专业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以发展为主;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以质量为主;坚持引导与扶持并重,以引导为主。截止2008年底,全县审批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428个。3. 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和完善各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利益联合机制。企业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培育引导,组建一批畜牧、蚕桑、油料、蔬菜、烤烟、魔芋、茶叶、果业等专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协作服务作用,既为会员搞好信息和技术服务,又在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搭建融资平台,努力破解农户贷款难和金融机构放款难问题,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克服分散生产与统一技术标准的难题,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十分注重标准化生产,对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等各环节实行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以绿色、品质、营养、安全特色的外向型龙头企业,要重点培育扶持金福海油脂、川陕魔芋、鑫新米业、圣桑饮料、百瑞缫丝、秦龙养殖等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县外农业资源,开展跨县、市、省投资经营, 扩大农产品出口,打出汉阴富硒品牌,提高汉阴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4. 不断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组织领导农业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面对农民组织程度低的现状,推进农村发展必须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强有力组织领导,既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谋篇布局,统筹规划,抓重点,求突破,谋长远,又扑下身子,务实推进,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驾驭农村工作的组织能力、指挥能力、领导能力,努力通过差异化发展、特色化迈进,实现现代化目标。5. 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线,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更注重的是提高农村的造血功能,在保护和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线,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优质高效农业,不断促进农民通过发展生产获取稳定较高的收益。通过政府财力的引导、扶持,激发农民投资新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6. 加速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要通过教育培训、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民培训工作,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切实加强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及时化的服务,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体系建设,不断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业市场信息化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疫病防控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使之完善配套,发挥好支撑作用。7. 多方投入,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汉阴县把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政府支持和保护的重点,加大财政投入,搞好渠系配套、土地平整,推广喷灌、渗灌和滴灌技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要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巩固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汉阴县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四)省、地(市)、县对加强县域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和投入情况2009年3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了陕西省关于实行市县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考核的意见、陕西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等文件。安康市人民政府也先后制定了安康市关于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安康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支持县域科技进步。汉阴县委、县政府在广泛宣传科技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汉阴县关于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产业化的决定、汉阴县高效农业示范带建设规划、汉阴县高效农业示范带实施方案、生猪奖补办法的通知、汉阴县科技特派员工作实施方案、汉阴县专利申请奖补办法、汉阴县科技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并得到有效落实,为全县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县政府逐年增加对县科技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大对县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管理部门自身能力建设的投入。县科技三项费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151.6万元、303.7万元、520.2万元,分别达到了占县本级财政支出1以上的比例,并规范科技经费的使用范围,使有限的科技经费真正用于科技工作,并提高其使用效率。项目申请国家扶持资金300万元,申请资金用于: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费135万元,技术示范应用费90万元,科技服务费55万元,科技培训费20万元。省、市科技和财政部门及县人民政府在政策及资金上为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充分保障。二、项目概述(一)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一是增加植物油和饲料供给的最佳途径。我国历来是油菜生产大国,无论是总产量还是新品种的开发,均位居世界前列。我国植物油和饼粕需求增长较快,市场空间大。由于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植物油和饲用饼粕的消费量大幅度增长,产需矛盾突出。目前我国人均植物油消费量不足1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5公斤。根据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近几年植物油消费增长速度综合分析,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植物油消费量还将继续保持年均增长近50万吨的水平,略低于“十五”期间的增长速度。到2008年全国植物油消费量达到1600万吨,比2000年增加354万吨。油菜既是含油率比较高的油料作物,也是饲料作物,发展油菜生产是增加植物油和饲料供给的最佳途径之一。二是开发利用富硒资源的有效载体。硒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用途非常广泛。大量科学研究工作证明,克山病、大骨节、心脏病和某些癌症等多种疾病与机体缺硒有关。通过食用富硒食品,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地方性疾病、提高人口素质。安康市富硒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初具规模,已研制、生产出茶叶、魔芋、矿泉水、山野菜、油料等40余个富硒食品,并探索出了一些各具特色、适合当地情况的生产、经营、科研模式。本项目所开发的富硒食用菜籽油不但质量上优于目前市场上普通的菜籽油,其重要的特点是依靠安康富硒带的天然油菜籽为原料生产出富硒菜籽油,让食用富硒菜籽油的人群在日常的一日三餐中补充硒元素,从提高人体免疫,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三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县政府在进行了大量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在农村重点发展“优质油料、蚕桑、畜牧”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的经济战略,并把农村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放在了富硒油菜产业开发上。汉阴县气候适宜,是全国油菜最佳适生区,是秦巴山区著名的油菜生产大县。重点项目从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科技成果入手,大力推广优质无公害富硒双低油菜生产和无公害富硒食用油加工科技技术。通过重点建设,使全县油菜种植基地达到15万亩,亩产增加值180元,原料收购价每公斤提高0.2元,仅此一项使农民增收120万元,增加农业产值900万元。四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重要步骤。汉阴县处于安康市“一体两翼”工业经济布局的中部,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工业强县”的战略部署,规划建设的“月河工业园区”为省政府确定的首批示范工业园区。陕西金福海油脂公司是由原月河油脂厂改制后新组建的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也是首批入驻月河工业园区的企业之一。通过加工富硒食用油、高蛋白菜籽饼粕,新增工业产值9672万元,增加利税1814万元。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企业通过富民强县的实施,对生产技术及产品质量加以改造,寻求新的突破口,促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工作基础和优势1、工作基础(1)完成了汉阴县富硒土地资源的普查工作,为发展无公害富硒油菜基地奠定基础。(2)成立了油菜研究会,进行了油菜新品种、试验、示范、新产品开发等前瞻性研究。(3)组建了油菜种植协会,成为联系农户、企业和市场桥梁的纽带。(4)已建成12万亩无公害富硒油菜生产基地,项目覆盖农户90以上。(5)正在技改扩建年加工油菜籽3万吨,年产富硒双低菜籽油1.05万吨,年产菜粕1.42万吨龙头业一个。(6)汉阴县于2008年12月10日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通过了无公害产地环境监测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见附件)(7)汉阴县于2007年与安康学院,实行府院科技合作,经过实地勘测化验,于2009年5月绘制了硒资源分布图。(8)连续四届油菜花节成功举办,扩大了对外影响,拓宽了招商引资途径。2、优势条件(1)基地:第一,本项目区地处油菜生产最佳适生区,产品营养成份结构合理,质量上乘。第二,该项目产品属于富硒菜籽油,因微量元素硒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随着人们对无公害富硒油菜保健作用的认识提高,人们消费富硒菜籽油的范围和数量将会逐步扩大;第三,富硒菜籽油主要生产区域是安康市7个县区,在全国得天独厚,且随着国内外消费者对安康汉阴纯天然绿色富硒菜籽油食用品牌产品的信心,因此该产品在市场同类产品中具有明显的“硒”优势,所以富硒食用菜籽油在扩大市场领域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持久能力,陕西金福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富硒菜子油曾获市级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该企业再接再厉,总结了适用整套、综合配套技术,技术成熟度高;第四,当人们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越来越重视油脂产品的保健作用,对动物油脂造成人体 “三高”等病态的严重危害效果认识越来越清楚,所以人们对动物油脂的消费范围和数量将会逐步减少,反之,对采取先进工艺生产出的纯天然“双低”(低硫甙、低芥酸)富硒菜籽食用油产品,因其无化学工艺,无有害物质,无有害食品添加剂等显著保健特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所以富硒食用菜籽油的人群数量巨大,凡是有购买能力的人们,在购买食用油脂产品的同时,绝大多数人群首先所要购买的油脂产品就是富硒食用菜籽油。因此不难看出,富硒食用菜籽油的市场前景是持久的、广阔的;第五,本项目基地建设已从1987年开始培植,面积从5万亩发展至12万亩,单产水平已由不足60公斤增长于165公斤,增长了近两倍,实现了由低产中产高产优质的目标,配套技术完善,农民普遍掌握了丰产栽培技术。不仅如此,科技推广部门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及奖励,技术成熟可靠。通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认为:新建该项目具备了九项有利因素。第一,油菜籽种植和精加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中央及国务院在“十一五”期间重点鼓励发展的农业及加工业产业,这种产业的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汉阴县种植油菜自然条件优越。汉阴县位于陕西南部秦巴山区,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油菜,同时全县土质经过化验均有利于油菜生长和稳产高产。第三,油菜产业是我县的优势产业,汉阴县种植油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油菜生产大乡大镇大户连年增长,是全市乃至西北地区重点油菜种植大县,经县农业局调查,全县2006年收获油菜面积10万亩,油菜籽平均亩产165kg,油菜籽产量达1.65万吨。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全县油菜种植面积将达到15万亩,同时随着秦优系列等优良品种的推广种植,特别是近年试种成功的新品种“希望98”,亩产量可达300kg,出油率可达50,加之新技术新措施的推广运用,全县及全市油菜种植面积将会迅速扩大。第四,该项目建成投产后,油菜籽原料来源有保障,据农业部门测算,仅2006年全市油菜籽实际产量可超过13万吨,到2010年全市油菜籽产量可达17万吨以上,而该项目建成后年加工油菜籽总量为3万吨。只要以最低保护价和订单农业合同保护价格来收购油菜籽,那么该项目所需的油菜籽总量是能够有充分保障的数量,而该项目建成后所需燃料及其它辅助材料均可在县内外市场随时购买,且供应丰富。第五,汉阴县属于无公害富硒油菜种植区域,通过“十一五”及之后的生产发展,汉阴县及安康市将成为全国第一个无公害富硒油菜籽重点生产基地。将为项目合作单位打造富硒油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陕西金福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将成为全国重点富硒油生产龙头企业。第六,技术合作单位技术力量雄厚,该项目整体工程设计由国家粮食储备局无锡油脂科研设计院与郑州粮食食品工程建筑设计院共同制定设计方案,并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在该项目的投产之前计划培养工程师与技术人员70人以上。其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在国内油脂行业处于领先水平。第七,该项目厂址建厂条件优越,陕西金福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地处安康的月河川道,距汉阴县城1.5公里,正在修建的“十天”(湖北十堰至甘肃天水)高速公路汉阴段的出入口,距该企业1公里,316国道从该公司门前经过,阳安铁路汉阴货运站距公司3公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企业降低运输成本提供了有力保障;厂区位于工业园区内,用电有保障。厂区位于月河北边1.1km,因此地下水源丰富,全厂生产生活用水自打机井即可全面解决;厂区距商业农贸市场只有1.2km,职工基本生产生活资料可随时购买解决,同时厂地区域通讯及其它排水等基础条件具备,对快速建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八,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该厂的建设,该项目自筹建以来,得到了省、市、县、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为筹集贷款资金作了大量的扶持工作,对该项目的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筹建该项目的工作人员深受启发,决心一鼓作气,用多快好省的建设精神尽快建成该项目。第九,该企业法人代表庞明同志,从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20多年,对国家各项政策法规,企业生产、销售管理等工作经验丰富,综合素质优秀,是筹建该项目合作的最佳法人代表。(2)龙头企业通过到全国各地考察、比较、分析,陕西金福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优选了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并且以基地为基础,掌握了富硒资源优势。为了生产出深受人们青睐的富硒食用油优质产品,陕西金福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在产品质量方面严加把关,食用油主要质量指标特征有八点,一是黄红各色色泽鲜亮透明;二是无气味口感好;三是水分及挥发物0.05;四是不溶性杂质0.05;五是酸值(koh)(mg/g)0.20;六是过氧化值(mm01/kg)5.0;七是不含皂量;八是烟点/215。(三)总体目标和任务基地建设:由县政府负责油菜产业化的组织协调,科技局负责硒资源考察及相关试验,由县农业局、农发办负责试验、示范、品种引进,制定技术操作规程,以150个重点村为核心示范区,由农技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以村为单元,开展技术培训,覆盖全县18个乡镇,179个行政村。财政局提供实验、培训经费;科技局、计划局负责组织项目编报;18个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基地生产、指导。乡企局、县信用联社负责龙头企业建设和信贷资金协调安排;油菜专业协会负责衔接农户和企业签定保护价收购双项协议,实行订单收购。在富硒区域内,建成15万亩双低油菜基地,年产无公害富硒油菜籽3万吨,培训技术人员2000人次,培养种植专业大户2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万套,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龙头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等证照,通过is9000认证,加大技改扩能,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到2010年达产达效,年加工油菜籽3万吨,出油率35,年产富硒双低菜籽油1.05万吨。规范油菜种植协会管理,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实行“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规范运作”,发挥其载体功能,使其真正成为联系农户、企业、市场的桥梁纽带、中介作用,实现共赢。1、建立合作机制根据我县无公害富硒油菜产业发展要求,我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在我县开展“一县一业一园科技示范工程”研究与建设,并与汉阴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利用强有力的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做大企业,做强产业。我县具有良好的油菜产业发展环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具有较强综合科技攻关和科技产业开发能力,有丰富的技术储备,两方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基地建设上,我县除目前已示范推广的秦优系列品种外,秦优8号、希望98已开展引进试种,施硒试验示范已经开展,将大面积推广区域示范、多点示范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有品种的增产限制因子已经找出,再加工油菜籽生产明显的综合效益,基地扩张不仅是项目实施的需要,也成为种植户的一种必然选择。根据我县油菜产业发展形式及油菜籽加工企业现状,由我县龙头企业陕西金福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牵头,由汉阴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引导建设该项目。陕西金福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1月,公司以食用油原料收购、加工、销售为主的油脂工业企业。公司生产的“金福海”、“山花”等品牌富硒菜籽油,被安康及周边县市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广受用户欢迎,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无污染的绿色富硒食用油。特别是“汉阴油菜花节“的成功举办,“山花”富硒菜籽油具有含富硒量高、酸价低、香味浓郁等营养保健的特点在陕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报道后,逐步被省内外广大消费者所了解,目前逐步走向西安及国内大城市。同时,该产品连年被省、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检验为合格产品,企业先后获得汉阴县“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和“纳税先进单位”,良好的效益和信誉也被农业发展银行安康市分行评为“aa”信用等级企业。2、技术方案在富硒菜籽油加工工艺上,向流水线作业方向发展,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降低劳动力投入。收购环节上,让出利润空间,利用社会闲散户,借势发展,良性循环。加大附产品的开发利用,提高附加值。实行环节成本核算,减少能耗和损耗。鼓励技术人员开展技改、创新活动,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技术利用,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基地建设:选择富硒区域作为项目区,在含硒量低区域全面推广含硒肥料,提高产品含硒量。加大新品种更新力度,提高单位原产品出油率。加快土地流转,使耕地合理、有偿集中到生产大户和生产能手之中,挖掘耕地增产潜力。强化技术密集度,挖掘品种、技术增产潜力,加大种收机械、植保机械的引进研制,降低劳动强度,节本增效。3、生产方案经过专家考察论证,采取整体采购,使功率匹配,降低能耗,更适合流水生产线的要求,采购上海品牌设备,油菜籽原料以安康市7县区为半径,加上邻近地区汉中、湖北等地收购,以满足生产需求,供应以西北五省为主,逐步辐射全国。本加工企业地处安康的月河川道,距汉阴县城1.5公里,正在修建的“十天”(湖北十堰至甘肃天水)高速公路汉阴段的出入口,距该企业1公里,316国道从该公司门前经过,阳安铁路汉阴货运站距公司3公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企业降低运输成本提供了有力保障。项目已完成三通一平、厂房建设、职工宿舍,设备安装、调试,建职工食堂、车间路面硬化,正在加快速度建设。4、营销方案本项目产品富硒菜子油以本省为基点,逐步占领西北,直至全国,以大中城市、超市、县级经销商、代理商为主要销售网络,以经销人员为主力,消费人群定位在城乡居民、工薪阶层、餐饮服务、食品加工行业,采用企业业务洽谈会、媒体推介与参加各种贸易洽谈会的机遇,逐步建立稳定的营销网络。加强售后服务,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占市场。(四)预期效果15万亩基地建成后,年产值7200万元,纯利润2700万元。龙头企业达产达效后,年销售收入9672万元,年平均所得税211.71万元,企业纯利润635.14万元。财政收入年增加967.2万元,农民增收2700万元。在全县培育科技型的特色支柱产业,一方面实现无公害富硒油菜加工增值,另一方面拉动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无公害蔬菜等相关产业,还可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多人。项目开发的油菜产业化种植体系,推广到周边县、市,可带动其无公害富硒油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完成后,建立规范化管理协会6家,成为安康市县域最大的无公害富硒油菜产业化基地油菜籽产品深加工基地和技术示范基地。做到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转高效,引导有力,效益显著。三、具体任务实施本项目的具体任务包括6个方面,即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科技创新示范应用、科技体系科技网络建设、科技培训、无公害富硒油菜基地建设、富硒食用油龙头企业建设。(一)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1、油菜新品种引进推广。由县农业局、农技中心负责重点引进推广组合为双低油菜(低芥酸、低硫甙)品种秦优7号高油油菜新品种。“秦优7号”双低油菜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选育,2006年12月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秦优7号是继秦油2号重大成果之后,在优质油菜育种上的又一重大突破。汉阴县从2003年开始推广秦优7号,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5万亩,平均亩产油菜籽165kg以上,最高亩产250kg,为了加快这一油菜新品种推广面积,在项目实施期内,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同时,加快引进双低高产新品种进程,加快推广进程(详见技术操作规程)。2、油菜优质高产新技术推广。积极推广双低无公害富硒油菜高产栽培技术,采取综合农业措施(育苗移栽、测土配方施肥、增施硼硒肥、合理密植、科学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实行技术集成,制定双低无公害富硒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做到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普及率达到95以上。(二)科技创新示范应用为延长无公害富硒油菜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和龙头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无公害富硒油菜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县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经济效益,一是将收获无公害富硒油菜后的下脚料油菜杆、油菜壳,经过粉碎,配料装袋灭菌接种培菌出菇,生产高档富硒食用菌,实现一斤废料产一斤富硒食用菌。二是龙头企业采用油菜籽现代制油工艺“油菜籽脱皮挤压膨化预处理浸出制油工艺”,提高富硒菜籽油品质,保持富硒菜籽油天然活性成分,生产出天然绿色富硒菜籽油。三是采用国内先进的菜籽饼粕脱毒工艺,将菜籽饼粕中的硫苷、恶唑烷酮等有毒物质进行脱毒,生产出蛋白质含量达到48的高蛋白脱毒菜籽饼,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三)科技服务体系,科技网络建设由科技、农业、农综等部门协作,继续完善县、乡、村、组四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县级专业科技人员配备50人,18个乡镇配备100人,150个无公害富硒油菜基地村配备1000名农民技术员,形成县到乡(镇)到村三级无公害富硒油菜技术服务机构。在18个乡(镇)建立18个无公害富硒油菜种植协会,会员总数达到5000人。抓好科技网络建设,建成无公害富硒油菜技术服务信息网络,建立油菜协会6家,建设专家大院2个,建立民营科技企业促进会。帮助农民和企业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国内外无公害富硒油菜的种植技术及产品销售信息。提高农民种植技术和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四)科技培训通过科技培训,一是让广大农民掌握无公害富硒油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利用油菜秸杆生产富硒食用菌技术,提高种植水平,节本增效,提高种植无公害富硒油菜经济效益。二是通过科技培训,使龙头企业员工熟练掌握各工艺的技术要领和操作规程,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计划培训农民2万人次,培训县乡技术员2000人次,企业员工120人,技术普及率达到95以上。(五)无公害富硒油菜基地建设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富硒菜籽油龙头工企业对无公害富硒油菜籽原料的需求,由农业、科技部门制定品种布局,下达指导计划,实施补施硒肥,平衡施肥,计划在全县18个乡(镇),150个村建立无公害富硒油菜种植基地,2009年建设12万亩无公害富硒油菜基地,2008年建设15万亩无公害富硒油菜基地。(六)建设富硒菜籽油生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通过技改扩能,购置脱皮、挤压、膨化、除臭、脱色、脱酸、脱腊、低温冷凝等先进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建成年加工无公害富硒油菜籽3万吨,年产富硒双低菜籽油1.05万吨,年产高蛋白脱毒菜籽饼粕1.42万吨。四、技术内容和指标(一)主要技术来源本项目基地建设使用品种为经过国家品种,评审委员会鉴定通过的主推品种,品种来源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提供的秦优7号,搭配秦优系列其它品种,同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安康市农科所长期进行技术合作。基地建设的技术既有引进技术,更多的是总结当地生态生产资源进行探索,获得推广奖后确定的集成配套技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技术依托单位情况龙头企业技术力量雄厚,以无锡油脂科研设计院、西安粮油设计院和郑州粮食食品工程建筑设计院为技术依托,签订了长期研发协议,其技术水平和技术力量在食用油等行业处全国领先水平,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