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_第1页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_第2页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_第3页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_第4页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62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材简析: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教学问题诊断: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目标: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教学过程:一、旧知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找准生长点(课件出示)(一)说一说。1.10、20、30、( )、( )2.80里面有( )个十,( )个十是50。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二)拨一拨。1.拨出8, 1个1个地拨,拨到10,再10个10个地拨,拨到40.2.先拨出20,再20个20个拨,拨到80。3.先拨到60,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子是几十,再拨去一个是几十。(三)算一算。(让学生做在练习卡上)3+5= 2+7= 5+430+5= 20+7= 50+4=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汇报结果,教师给予鼓励。【设计意图:三道复习题,对数的组成,数数、拨数、计算等知识的回顾,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对本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计数单位“十”的强化。计算题的复习则是通过计算比较,发现数位不相同两个数,计算时方法有所变化的意识。】二、联系生活,在情境图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信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课件出示图片)(一)谈话过渡,出示单元主题图教师:在学习中善于交流,分享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们瞧,一(1)班上的小朋友在忙些什么呢?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什么?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说自己观察并分析的信息。(二)汇报交流,完整表述相关情境中的数学信息。预设情况:学生可能会根据主题图无序说一些信息,如:有几个人,男生几个,女生几个教师引导学生把图上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发书、写大字、剪五角星)进行观察,了解相关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设计意图:单元主题图的出示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场景,进行分析,教育孩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识图,辨图、删选信息、重组信息的数学应用意识。】三、主题定位,经历删选、操作、感悟、明确“理清法明”的探究过程教师:我们一起去了解在发书过程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主题图)(一)主题定位,信息重组学生汇报信息,教师选择性进行板书。可能有:共有30本;(学生直观感受)10本10本地数。教师引导追问:1.这些书是怎样摆放的?2.为什么是10本10地数?左边10本,右边有20本,一共有30本。学生列式,教师板书:20+10=(二)自主探究,直观操作学具操作,尝试验证。学生汇报过程,可能会出现:1.小棒摆放。左边2捆小棒,右边1捆,共3捆,就是30根。2.计数器拨数先再十位上拨出2个珠子,再在十位上拨出1个珠子,十位上共有3个珠子,就是30;3.直接数数。10个10个地数,数到30.4.旧知迁移因为1+2=3,所以10+20=30.(三)感悟算理,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教师在学生汇报中追问:在摆小棒时,为什么是一捆一捆的?拨数时,为什么总在十位上拨珠子?数数时,是10个10个地数?学生感悟,突出对整十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四)算法多样,算理明确1.即时口算练习:30-20=学生汇报结果,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体现用多种方法理解算理。课件出示小棒图,附一图三式。请学生口答补充完整。2.口算抢答。3+2= 4+5= 6-4= 7-3=30+20= 40+50= 60-40= 70-30=【设计意图:探究环节设计几个层次,通过尝试计算,在数数过程中,强化计数方式的变化;在学具辅助过程中,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汇报交流中,体现算法多样化;即时练习中既有新旧知的类比,又有促进探究减法的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明确对算理的理解。】四、巩固应用,深化对整十数加、减算法的理解。(一)夺红旗。(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学生完成在书上,指名汇报。(二)购物。(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学生尝试练习,解决问题。(三)拓展延伸。(教材63页思考题)1.合作交流,探索方法。2.汇报分析,方法多样,明确解题策略。【设计意图: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类型,从具象直观操作到数字表象感悟再上升到语言表征,让学生既有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思考题的设计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尝试练习,通过优势互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