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研究讲义(本科生).ppt_第1页
社会性别研究讲义(本科生).ppt_第2页
社会性别研究讲义(本科生).ppt_第3页
社会性别研究讲义(本科生).ppt_第4页
社会性别研究讲义(本科生).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性别研究 陆绯云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基本目的】 本课程是社会性别研究的入门课。培养学生通过个人的经验、阅读来理解、分析和反思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反思和批判性地分析“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一种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熟悉分析妇女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概念和理论框架。并能够以批判性的眼光,挑战现实社会中关于“性别”的常识,对当今中国社会(尤其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现实中的性别问题保持一种敏感而深刻的观察与体悟。寻找社会变迁的力量。为今后进一步的社会性别研究、妇女学研究打下基础。,【教学方式】主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分专题小组,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问等。在此基础上,由小组成员分别在全班宣讲与分享本组的学习研究的成果,包括自己的观点、支持自己观点的各种文字、图片及影像资料。大家共同参与讨论,【考试方法】本课程要求在期中上交一篇有关性别研究的读书报告(选一特殊关注点)。期末考试采取开卷形式,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运用这些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上课的出席情况、课前的阅读、其他研究准备以及课堂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及贡献都将在评分的考虑因素内。,【教材和参考书】 佟新编著,社会性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Pamela Abbott and Claire Wallace 著,俞智敏等译女性主义观点的社会学 巨流图书公司1995年版; 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995年。,李银河 著: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三联书店1997年版。 何春蕤 编性/别政治与主体行构,春田出版社2000年 李慧英主编: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法西蒙娜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美C.吉利根,1999年,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 美Claire A. Etaugh & Judith S. Bridge,女性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L达维逊和L果敦著,程志民等译,性别社会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英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绪论: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性别研究 从社会学的视野来看,性别分类是社会最基本的分类指标,但这种分类长期以来又常常被忽略或漠视,因为,人们认为,性别是自然天成,男女有两性的区别是毋庸置疑无法改变的。这种状况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女性主义第二波浪潮兴起后,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质疑与挑战。,女性主义批判话语深受雅克德里达解构理论的影响,女性主义运用解构理论对传统的父权制文化所造成的性别二元对立的状况、两性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女性历史话语权的缺失等问题,对传统的男性中心社会秩序进行批判和质疑。女性主义在颠覆和解构的同时,创立了社会性别的概念,以此来分析女性的历史地位和生存状况。,社会性别概念强调,女性的性别意识不是由女性的生理状况所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规范所塑造、所建构出来的,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作为社会理论的一种分析范畴,社会性别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对女性问题及社会两性问题深层次思考的理论视野。,以社会性别的视野来关照目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我们发现即便在社会主义理念中所涵括的男女平等思想在中国已经宣扬了几十年,但性别不平等的状况仍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被人们习以为常。,第一章、性别研究的起源 第一节、妇女运动与女性觉醒 一、 妇女的历史处境 二、 社会运动与妇女运动 三、 理论产生于觉醒,1、女权辩 英国的玛丽华尔史东1792年发表妇女发展史上第一部最有影响的著作女权辩。其背景是,当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善了妇女闭锁家中的境遇。大机器生产导致更多的妇女参与了产业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但女人们劳动环境恶劣,工薪低,工作没有保障。 一些有知识文化的中产阶级妇女首先觉醒起来。她们为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首先展开了争取参与政治权利的运动。,女权辩就是讨论关于妇女权利问题。她认为,男女根本没有差别,女性之所以弱于男性完全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她还认为男女彼此相倚,任何一方的低落,都足以阻碍他方的进步。因此,必须给妇女同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使妇女成为有理性、有公民权的人。她痛斥了“男尊女卑说”。 玛丽华尔史东被称为“世界妇女运动的鼻祖”。女权辩是早期妇女运动的经典著作。,2、第二性女人 1941年法国著名作家西蒙波娃发表第二性女人,主要从文化上揭示妇女成为“第二性”的人。认为:是文化培养女人的依赖意识;从来没有人提醒女人照顾自己,甚至女人不被允许依赖自己;社会要保护女性,甚至违背女人的意愿加以保护,这种保护实际上使女人从属于男人,成为第二性的人。 所以西蒙波娃在该书的开头提出,“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在该书结尾得出结论:“女人不是自然的产物是文明塑造出来的”。,第二性女人深刻地揭示了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的原因,是妇女发展史上探讨妇女现状的一部健全、理智、充满智慧的书,是对“生物决定论”,即先天论的最有力地驳斥,无愧为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圣经。,3、女性的奥秘 1963年出版的女性的奥秘。该书常常被认为是妇女运动自我意识新浪潮出现的一份文献,是一种社会宣言,引起广泛的反响,成为妇女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 书中提出的困惑是:为什么女人有了丈夫和孩子,有了家庭的幸福仍然感到不满足?作者作为一个全职家庭主妇开始重新思考女性的价值、女性的自我完善问题,认为实现女性完美的奥秘在于自我发展。提出女人首先是应该独立的人,其次才是女人。,4、 跷跷板上的女人 女性的奥秘培养起来的一代美国妇女在职业界展露头角,然而部分职业女性走向另一极端,他们追求了事业,而忽视了家庭建设。 科塞尔的跷跷板上的女人发表在女性的奥秘后20年。她曾坚定地相信只有获得事业的成功,女人的生命才有价值。但是却陷入感情跷跷板效应,即职业生活向上腾升,而个人生活向下跌落,成功的职业女性产生了新的欠缺感 。,5、 狙击 1991年美国苏珊法拉弟在纽约出版了引起妇女界轰动的狙击一书,指出:过去十年间,铺天盖地的舆论无非是在炮制这样一个答案,即正是平等造成了痛苦。据说,恰恰是因为妇女自由了,所以就不幸福,她们终于成了自身解放的奴隶;她们得到了一只金耳环,却又失去了另一只;她们获得了生育的控制权,却又糟踏了自己的生育能力;她们追求和实现了事业上的抱负,但却丢弃了女人最大的幸福。一言以蔽之,妇女解放运动成了罪魁祸首! 这本书是对美国舆论界对职业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种种责难的绝顶概括和生动描述。这些社会舆论是对社会进步、妇女解放的反动。狙击一书,实质上是在反狙击。,6、理论突破的社会学导论 女人认识到完美女性既需要事业又需要家庭,但这一追求并非轻而易举。社会要求传统女性,职业界排斥女性,女性面临的挑战不在于内部的不同理论派别,而在于性别岐视。性别岐视的根源是什么? 虽然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女人揭示了它的文化根源,但没有再往前走一步,没有在社会的物质大厦社会结构中找到原因。 在美国社会学界颇有影响的功能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刘易斯科塞,在西蒙波娃成就的基础上大踏步前进了。,1983年出版的作为美国高等院校社会学教科书的社会学导论是科塞的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巨著。其中第十章“性别”,专门探讨性别为何不平等,阐明了他的妇女观。 科塞反对性别主义者的先天论,认为:性别差异虽然根源生理原因,但性别角色则是后天形成的。他引述著名人类学家米德对新几内亚部落的考察,转述米德关于“性别角色和生理没有必然的联系”的断言,指出:“男子气质和女子气质,都是社会化造成的差别”。“孩子生下来只有男女性别的不同,男女的气质只是后天才学到的”。,“两性间最重要的差别是通过社会化这一过程得到的”。“所谓的母性本能显然是学来的,而不是天生的”。 科塞的结论是,“性别主义植根于把男女安排在不同的地位上的社会结构中,以及维护这种状况的传统价值观念中。 由此,科塞提倡“新型妇女”,“新型妇女”即“按照男性模式的满意的事业以及家庭职责。”,科塞提倡的“新型男子”就是“男子的解放”。“由于男性的身份如此取决于生活支柱这一角色,丈夫与父亲被套上了“家庭支柱的枷锁,”“同料理家务的职责对妇女一样有束缚性。”“传统的男女分工的规范要求他们成为具有强大进取精神的生活支柱,这使他们同妇女一样受到了压迫。”因此,“一些男子已经开始怀疑传统男子气质是否得多于失。”因此也要寻求男子的解放。,第二节、女性(权)主义理论流派 一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强调理性) 二、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强调阶级) 三 、激进主义女性主义(提出父权制概念) 四、后现代的女性主义(解构),这里主要介绍后现代女性主义(运动或理论)与后现代 。在后现代的背景上,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介绍。现在Feminism and Gender(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已经得到了较大的传播。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思潮有很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思想、观念、哲学上,这两者都力图摆脱传统的影响和束缚,并力图发展出一套新的社会批判范式。,1、女性主义理论是与女性主义运动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是与女性主义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是在女性主义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在介绍女性主义理论的时候,也就必然会介绍一下女性主义的运动。 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开始于十九世纪的后半叶,历时七十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达到高潮。,这一时期的运动主要是争取选举权。 在这次运动中,各个国家的女性主义运动有自己的特色。英国的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保持密切的关系,并与工会运动相呼应。美国却不是这样(争取平等立法权)。荷兰妇女提出“男人发动战争”的反战口号。,中国近代的妇女运动是从办女学开始的。在1844年就有外国教会办女学,后具有较大规模。中国人自己办的女学是1898年在上海的经正女学(经善元)。1900年蔡元培办了爱国女学。当时的女学集中在江南及上海。中国最早的妇女组织是“共爱会”,1903年在东京成立,有同盟会女知识分子200多人。,秋瑾与1907年办中国女报,还有中国新女界杂志(燕斌),女报(陈佶芬)。“中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提出过九项纲领。袁世凯政府反对女性运动,其教育司长说女性的生理不适合参政,生育是唯一天职。还悬赏捉拿当时的女性主义运动的领导唐群英、张汉英。,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的浪潮。一般认为,这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的60-70年代,是从美国开始的。有人认为,时间可到80年代。 这次浪潮的中心是要消除男女的不平等,即女性对男性的从属地位。要求各个公共领域都向女性开放。男女要缩小差异。,“第三次妇女运动浪潮”,即后现代女性主义。 在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激进主义三大女性主义思潮之后,出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流派,有的思想家把它称之为女性主义的“第三次浪潮”。它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颠覆性- 不仅要颠覆男(父)权主义的一切秩序,也要颠覆它以前的三大女性主义潮流的基础。,2、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研究者大都是学术圈的,有的也参加妇女运动。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渊源,一是福科,另有拉康(Lacan),德里达(Derrida)。 后现代女性主义从他们那里接受的思想主要有: 第一,否定所有宏大理论体系(Great theories)。这点与后现代的观点一样,它反对和批判一切所谓说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分散、细小、局部的理论才是有效的。主张建立社区的政治、道德观念。,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过去的宏大理论体系都标榜自己的理论具有普遍性和价值中立的,但是实质上都是以男性为其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例如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划分,就把前者当作男性领域,后者当作女性领域。 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后,人类社会发展总体性规律的话语遭到了怀疑。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以阶级、种族、性别来对社会矛盾进行分析,认为在每一个类别内部都有成千上万的差别。不能只从某一个方面来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这也被称之为对“本质主义”的批判和反对。,第二,否定并根本上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核心、也最根深蒂固的二分(二元对立)主义(dualism)。 在西方传统中,总是要把事物分成: 我-你、主体-客体、好-坏、高-低等等。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这点,提出多元模式,差异模式,重视他人模式等等。,第三、 赞同并推行“话语即权力”的理论。 后现代思想家德里达(Derrida)认为,在文本之外一切均不存在(These is nothing outside the text),试图以话语代替物质存在。提出:话语就是一切,文本就是一切,主体已经死去。 福科也提出了“权力-知识”形成学说。认为,权利的实施创造了知识,知识又产生了权力(否定知识是-权力是压制的力量,而是生产性的)。每一种被认为是真理的知识,都是有其特定背景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福科的观点实际是反理论的(anti-theory),它并不为我们提供什么蓝图,也不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而是为我们提供如何看待既有理论的一个新的视角,以及从权力作用的角度来看知识问题、真理问题。 后女性主义认为,权力就是权威。过去人们注重的事物,现在要把它转换到对“话语”的关注上来,因为“话语”就是权力。后现代女性主义要建立自己的话语,“有我们自己的声音”。,第四,运用福科“惩戒凝视”(disciplinary gaze)的观点,说明女性生活在怎样一种生活压力之下。 福科有著名的“环型监狱”的理论,说明社会通过一定的标准化、规范化(正常),使人们自己对自己进行约束,以达到对人的控制。这被后现代女性主义接受,来说明女性在一定的社会规范要求下,塑造自己,规范自己的行动和生活方式。如女性做隆胸,就是女性自我统治、自我管制、自我遵守规范的结果,而不是男性一定要女性去做。,福科说:“用不着武器,用不着肉体的暴力和物质上的禁止,只需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都会在这个凝视下变得卑微,就会使他成为自身的监视者,于是看似自上而下的针对每个人的监视,其实是由每个人自己加以实施的。,第五, 赞同福科关于“身体”(body)的理论,反对西方思想家历来轻视身体和身体感受的观念。“身体”,也有的称之为“肉体”,正在成为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第六,反本主义(essentialism)和普遍主义(universalism)。认为自然的、本质的、普遍的也是可以变化的。 后现代与女性主义也有内在的矛盾、缺陷。如过分重视话语,忽视了真实。“解构”也同时消解了女性作为独立主体的存在。,第二章、社会性别研究的学科化建设 第一节 、社会性别研究的产生以及在国际学术界的发展 一 、社会性别研究是跨学科的教学研究平台 二 、 社会性别学科建设的学术背景 三 、社会性别研究学科建设的学术影响力,第一节 、社会性别研究的产生以及在国际学术界的发展 一 、社会性别研究是跨学科的教学研究平台 当科塞把“性别理论”写进了社会学教科书,使社会性别概念在学校,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作用就超过了同时代的女权理论。 这使的女权理论和社会性别探讨从一种社会思潮逐渐发展为一种学科建设,并且成为跨学科的教学研究平台。,二 、 社会性别学科建设的学术背景 至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68的大学都开设了性别研究方面的课程,6所大学可授予跨学科博士学位。到2000年,全美已有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所250家,1000多所大学有700个女性学中心(与妇女研究中心不同,相当于“系”,可开设各级课程),每年开设3万多门与性别有关的课程。除了在本科生中开设社会性别导论课外,还培养大量女性学科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跨学科的女性学系和博士点也逐年增长。,三、 社会性别研究学科建设的学术影响力 西方的社会性别学蓬勃发展,作为一个正规的学术分支,在制度和组织上已经学科化。在北美特别是美国,这门课程已经成为主流学科。同时,性别平等教育也是美国社会研究课程比较突出的教育主题。 。,在亚洲,70年代中期,女性学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进入大学,韩国在亚洲首创女性学。1974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开设了多学科的女性学课程,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90年代开始培养女性学的博士生。 在日本,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处于初创期,80年代中后期是大规模的女权主义理论介绍期,90年代则是社会性别和本土化研究期,第二节、 社会性别关系变迁与中国知识界 一 、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兴起的背景 一、 社会转型与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位 二、 社会性别视野对认识分析现实社会现象的作用,一 、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兴起的背景 我国有关男女平等与妇女解放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 1、早期的妇女解放思想 2、解放前后的妇女解放运动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半边天”精神 4、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女性自觉意识,在中国,“女性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982年的国外社会科学杂志上。1984年底,全国妇联召开妇女问题研讨会,提出的研究课题之一,就是关于创建女性学的探讨(包括性质、对象、内容、方法)。1984-1985年间一些妇女刊物如中国妇女杂志等发表了建议开展女性学研究的文章。,中华女子学院早在1984年,就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妇女运动史、妇女心理学等课程。 1996年,将女性学导论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面对全院学生开设。,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将社会性别研究作为三级学科纳入国家研究生专业目录,由此,北京大学在社会学系建立了第一个女性学方向的硕士点。 2001-2010年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规定,将在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作为重要目标。为此,女性学已正式地进入国家的教育体制,成为高等院校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一个正式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二、 社会转型与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位 用社会性别研究的视野分析我国大学生的性别意识与性别观念: 影响男女大学生性别意识和态度的因素是十分复杂和多样的。高等院校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性别意识和态度,这些既定的性别意识和态度,一方面源于以往学校教育的影响,以及社会职业和劳动分工的性别分化模式;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分配和就业的不利处境以及大学管理与大学生活动的性别倾向,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性别态度;,第三,男、女大学生所面临的人生选择和在恋爱、婚姻等角色定位,也直接促使大学生们思考和回答有关性别的话题; 第四,家庭,传媒和社会各方面的所传递的各种性别刻板印象(常常表现为一种社会期许),也是影响大学生性别观念和态度的重要因素;此外,大学生同龄人群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传递,交流和学习性别态度和行为的极为重要的方式,尤其在学习和传递择偶及结交异性朋友的性别刻板印象方面。,我国高等院校男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和态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和特点: 对性别议题有强烈的探究兴趣,特别是在性别角色的定位、两性关系以及对另一个性别了解和认知的兴趣方面; 自觉的性别平等意识比较淡漠,科学的性别知识较为缺乏; 年级越高,越是表现出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认同;,男女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方式、闲暇活动、性格特征、职业和发展期待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相当多数人并认为这些差异是自然的、正常的; 女大学生对分配和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的反感是情绪性的,个别化的,缺乏自觉理性和集体行动; 一部分男女大学生对大学生学术能力和成绩的认识,带有非常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讨论与思考: 性、性别与社会性别概念的思考 结合个人经验,谈对“社会性别”的认识 性别角色标准的由来 从社会学理论思考男女性别特征的形成,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文艺作品中的性别塑造 劳动的性别分工 婚姻中的两性关系 同性恋与异性恋 性骚扰与婚外情,日常生活中的性别歧视 女性与身体 都市女性的生存方式 女性的公共意识与政治参与 女性与消费 女性与社会发展,第三节、 创建社会性别研究专业课程的现实意义 一 、建构社会性别学科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二、 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建设的理论意义 三、高校开设社会性别研究课程的重要现实意义,一 、建构社会性别学科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以社会性别的视野来关照目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我们发现即便在社会主义理念中所涵括的男女平等思想在中国已经宣扬了几十年,但性别不平等的状况仍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被人们习以为常。 例子:为上海某区青年女干部培训班讲课时就有关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提问,有女干部认为这种现象司空见惯,并不觉得是不平等,即可见一斑。,二、 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建设的理论意义 从社会学的视野来看,性别分类是社会最基本的分类指标,但这种分类长期以来又常常被忽略或漠视,因为,人们认为,性别是自然天成,男女有两性的区别是毋庸置疑无法改变的。这种状况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女性主义第二波浪潮兴起后,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质疑与挑战。,社会性别概念强调,女性的性别意识不是由女性的生理状况所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规范所塑造、所建构出来的,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作为社会理论的一种分析范畴,社会性别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对女性问题及社会两性问题深层次思考的理论视野。,三、高校开设社会性别研究课程的重要现实意义 遇到的各种与性别有关的问题感到困惑和不解的高校大学生来说,能够有一门专门的课程来为他们消解疑惑,共同来分析探讨问题的症结,当然是值得欢迎的,这表明社会性别研究已不仅仅是少数女性主义研究者的专利,而开始被更广大社会群体了解和关注,这本身是社会意识进步的标志。,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最直观的感觉是,性别差异直接或间接产生出社会地位的差异,即便是在高校中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女教师其处境就不容乐观,学校的权力资源,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行政管理基本上都是由男性所掌握,女性要获得成功必须付出比男性更加倍的努力。,更何况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使女性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权力资源是处于弱势的地位,即女性社会属性的价值在下降,而女性的自然属性如年轻、美貌、身材、长相等则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本。 在大学生中出现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议论,这种社会现实状况使得有些女性舍弃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实践的努力,而企图用自身的自然资源来获取成功的生活享受。,用社会性别意识的概念来分析这些现象,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社会性别不平等仍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实,而社会性别不平等存在的重要原因,主要在于社会资源的分配与享用不平等,也是由于社会平等机制不健全,以及源远流长的父权制文化影响的根深蒂固,对此除了进一步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批判之外,还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社会性别意识研究与推广,当社会文明的进程启迪女性“人”的意识时,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为女性自我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契机,因此,当务之急,开辟新途径,传播新现念,建立和健全社会性别平等的新机制,促使男女两性平等生存和谐发展,就应该成为女性和男性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在高校开设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启发引导学生来思考、理解和讨论有关社会性别的各种现象、问题无疑是及其必要与重要的了。,第三章 、社会性别的概念建构 第一节、性别概念的提出 一、 性、性别、性角色 二、 性的系谱 三、 性状态、性气质 四、 性别的社会化过程,一、 性、性别、性角色 性(SEX):生物学术语 指的是按照基因和性器官的不同将有机体分为雄性和雌性,或特指性的行为。 性别(GENDER):具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社会标签 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强调性别发展的非生物性因素,尤其强调社会对性别的建构过程,因此,性别又被称为社会性别。,两性分化的影响因素,一染色体,二、性的系谱,染色体是性的决定因素:正常人类个体具有23对46条染色体,最后一对即第23对与性有关,称为性染色体。 男性的性染色体由一条大的X型的染色体和一翻转的小的Y型染色体组成。 女性的性染色体则有两条X型染色体组成。,一、关于性,1、染色体,2、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分类,三、性状态之 生理机能,两性的绝对差异 侵犯行为、活动性 成熟程度 耐受性 生理易感性,女性大脑双侧化,性状态之 心理机能,智力 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心理机能差异表现,心理机能差异表现,智力 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性别谱系,二、关于性别 1、几个概念 社会性别差异:指两性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性别特质:社会中男性或女性成员共同具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 性(别)度:依据体质、性格、行为表现和能力来区分男女。,贝姆性别角色量表 及对个体的区分,两性化人格 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素质的两性化既不是性错位,也不是同性一体的同义语。,2、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2、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 总体表现:妇女处于从属地位 观念领域与价值领域 公共领域 私人领域,社会劳动分工和政治参与、权力关系,家庭内部的两性分工,第二节、话语的性别建构 一 、话语的性别分野 二、现代大众传媒 三、话语的性别分析,一 、话语的性别分野 1、引子 案例分析白蛇传叙述的历史演变 (1)、明代被冯梦龙编入警世通言,名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为了“警世” 。 (2)、清朝陈遇乾义妖传四卷五十三回,续集二卷十六回,这时的青、白二蛇开始成为“义妖”。,(3)、赵清阁改编白蛇传,主题“由拥护或屈服于封建势力,渐渐演变成为反抗封建压迫”。 (4)、香港女作家李碧华在青蛇一书以青蛇的口吻表达了对种种已有叙述的不满,指出各种叙述要么是隐瞒真相,要么是过分美化。而青蛇说:“他日有机会,我要自己动手才是正经。谁都写不好别人的故事,这便是中国,中国流传下来的一切记载,都不是当事人的真相。”李碧华对传统文本进行了颠覆,把欲望摆在重要位置,白娘子对许仙的爱情“一半因为人,一半因为色”。,从社会性别研究的角度看,如下的问题需要回答: 第一,从历史到今天,主流话语叙述了怎样的性别气质? 第二,从历史角度看,是否存在将那些美丽的、让男人感到诱惑的女性妖魔化的过程; 走向现代的历史则经历了让女性恢复其人性面貌的过程。书写的内容是否在历史过程中有质的改变。,2、社会互动、话语和性别 社会互动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对周围的人采取行动和做出反应的过程。人是群体性和意义性动物,人们总会在社会互动中注入意义。因此,人际互动是作为行动者的个人之间有意识、有目的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布鲁默总结了三个贯穿米德社会心理学思想的基本假设:第一,人类是在给事物界定意义的基础上行动的,这些事物被称之为社会客体。第二,社会客体的意义来源于社会交互作用,它并不存在于客体本身。第三,这些意义通过解释过程而得到调节。,象征互动理论认为,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而且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语言使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动。 (一)作为社会行动的话语 话语是人类互动的一种方式。人们说出来、写出来的语言被称为“话语”(discourse),这包括人们说(叙述)什么、如何说(叙述)以及所说的话(叙述)带来的社会后果。 语言建立共同意义(shared meaning),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得以持续。话语提供了一个去情境化(decontexualized)的场域。,(二)作为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话语 话语表达社会位置和社会距离,即语言能够告诉我们互动关系中成员间的社会位置和距离。那些彼此有共同生活经验、习惯、社会背景和愿意的人可以分享彼此情感、想法和感受的程度。 话语展示社会互动关系之中的权力运作。因为使用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产生影响或支配他人的行为。语言有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之分。,(三)话语是历史的产物 以中国的文字为例。中国的象形文字是一种象征意义符号,每个文字的组成都有意义,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字表达了人们对性别气质和性别关系的想象和定义。我们从“男、女、妇、嫁”等词源上看,日常生活中性别关系都隐含在其中了。“男”字是由“田”和“力”组成,“力”指一种古代农具“耒”,“男”是指在田间耕作、使用农业器具的人。“女”字是一个跪着的人,双手温顺地放在胸前,这意味着跪着、并听话的人是“女人”。“妇”字是指一个跪着扫地的女人形象,妇女的职责被形象地固定在操持家务的领域。,(四)男性话语权 父权制的特征之一是男性拥有话语权,因此在现有话语中缺少女性表达事物的词汇,已有的话语很少能够包含两性的生活经验。 受到福科理论的影响,达尔斯宾塞(Dale Spenser)在男人制造的语言一书中深刻地指出,妇女所受的压迫基本上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语言的压迫。男人对语言的支配已经使妇女陷入了一种男性的“真理”,女性已经被强行灌输了父权制意识形态。在这一意义上,妇女解放成为女性与男性争夺语言控制权的斗争,而不是简单的发展女性语言的问题。,(五)被语言命名的性差异和性别秩序 后现代的法国哲学家露西伊利格瑞对语言与性差异的理论分析在后现代的理论中引起广泛影响。她认为性差异不能被减缩到一个纯粹自然的和超语言的事实,它切入语言,也被语言所切入。 在她看来,男人在有意或无意间给性别赋予了意义,他将自己的姓氏给予妻子、孩子,他将自己的性别给予了上帝。不仅如此,男人还在中立的面具下,将它给予宇宙法则,给予社会秩序,而男人从不置疑这一分配的谱系学。对于两性平等的目标而言,她认为,只要女性的类属、其个性、其差别不能被如其本身地界划出来,她们就可能仍然被排斥在语言之外,就不会创造出自己的身份。,二、现代大众传媒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媒对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准社会互动方式,涉及到一系列的关系,如是谁在说话、在说什么、受众的反应以及其社会后果,这是社会性别分析要关注的基本问题。 1、谁在说话 研究分析传媒工作者的性别构成情况,联合国对70个国家调查显示,三分之二国家的传播学专业学生中,女性占50%以上,但从事媒体工作的女性只占30%以下。中国新闻工作的女性比例约为33%,进入高级决策层的女性为4.4%。,2、说些什么? 从声音的表达看,女性作为传媒工作者并不意味着她们可能和能够代表妇女的利益和声音,在男权社会中,传媒的主要内容依然是男权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大众传媒的内容研究涉及很多内容,从性别研究的角度看,重要的是关注传媒是如何塑造刻板化的两性气质。从涉及的电视连续剧、广告、电影、书籍、杂志、流行音乐等多种传媒中的两性形象来看,大众传媒的内容通常从男权文化的角度对两性气质进行概括和归类,女性容易被定型为从属于男性的依附者、装饰品或性对象,男性则通常是社会上具有创造性的行动者,并在两性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3、受众的反映与影响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刻板印象.ppt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受众,这是大众传媒效果研究的主要内容。对于社会性别研究来说,主要是关注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关系模式和性别气质模式是如何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两性关系,特别关注色情和暴力文化产品具有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三、 话语的性别分析 1、用词分析 首先,社会有一些专门用于两性的词。如“脏话”用词。如 “小姐”的演变。用词的社会功能是划分性别身份边界,通过用词的褒贬来塑造性别气质。 分析淑女、女强人、野蛮女友等用词,(一)、用词分析 首先,社会有一些专门用于两性的词。如“脏话”用词。如 “小姐”的演变。用词的社会功能是划分性别身份边界,通过用词的褒贬来塑造性别气质。 第二,两性使用不同的词汇。有些研究表明,女性在言谈中比男性更注意措词和使用修饰性的词汇。女性在叙述自己的生活或生活感受时,常常会用“好像”、“也许”这样的词, 为什么是这样? 1、是因为女性在语言方面有弱点; 2、是因为怕羞或缺少自信。3、这是她们对那种反对女性要表现自信、有知识的习俗压力的一种反应,是一种积习的结果。,(二)叙事中的性别问题 1、叙事中对性别关系的理解有些是错误的理解。以大众文化为例,由于文本的创造者以男性为主,他们以自己的想象再现两性关系,两性形象和关系被简单的符号化。女性在象征符号处于被责难、被琐碎化或根本不被呈现的状况。媒体上两性的形象常常是极端化的,慈祥的母亲、温柔的妻子。,2、再表现的各类文本导致对现实两性关系的虚幻,甚至可能在现实中追求不切实际的两性关系。比如对淫移物品的研究表明,淫移物品充斥着被扭曲的两性关系,女性被叙述为屈从于男性性欲望的被动者,以致于出现两性性关系期望上的错位。,3、再表现具有可变性。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在再表现的基础上再创造。以美国女权作家的作品紫色为例,它展示了黑人妇女的生活经验、受压迫的状况以及渴望。再表现可以显示创造性的抵抗力量,赋予权力新的形态。,四、中国妇女被叙述的性别身份的历史变化 1954年,中国妇女“二大”报告指出,“动员妇女群众参加生产是促进妇女平等地位,彻底解放的基本关键,是妇女解放运动长期的根本任务。” “妇女回家” 80年代,胡耀邦同志批示,指出妇女回家是以消极的方式看待就业问题,是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的表现。,80年代末,变成了“妇女阶段就业”。 90年代初,职工下岗。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江泽民主席向全世界庄严承诺:男女平等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一项基本国策。 1996年,有关部门出台三个相关制度。其一是“劳动预备役制度”;其二是“失业预警制度”;其三是“妇女阶段就业制度”。 2000年,媒体公开讨论妇女回家。 女性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第四章、性别与个人社会化 第一节、 个人是社会化的产物 一、 社会化的基本概念 二、 社会化的几个阶段 三、 社会化的主要理论,第一节、 性别是社会化的结果 一、 角色类型与期待型塑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标准.ppt 二、 模仿与标签强化性别特质 三、 同龄群体互动内化了性别认同,第五章、性别与婚姻家庭制度 第一节 、传统家庭制度与父权制建构 一、 父权制家庭中的性别关系 二、 女性的家庭角色扮演 三、 家庭制度与两性不平等,婚姻制度与性别关系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看,人类总是制定了某种制度来规定两性关系以便实现人口的繁衍。从传统社会强调经济功能的婚姻到现代强调爱情功能的婚姻,人类社会赋予了性关系以特殊的制度内涵,本节将分析婚姻制度如何变迁,以及在这种变迁中妇女地位如何从从属男性的关系逐渐向平等关系演变。,一、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 婚姻制度是指规定男女两个成年人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制度。它是限制两性性自由的制度,是为了保障安全的、稳定的、有利于生育的性关系的规则。无论是不成文的还是当代成文的婚姻制度,都规定了两性相结合生活在一起的经济关系和性关系的规则,既制定了婚姻内部夫妻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性关系,也确定了婚姻之外亲属关系。一、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婚姻制度是指规定男女两个成年人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制度。它是限制两性性自由的制度,是为了保障安全的、稳定的、有利于生育的性关系的规则。无论是不成文的还是当代成文的婚姻制度,都规定了两性相结合生活在一起的经济关系和性关系的规则,既制定了婚姻内部夫妻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性关系,也确定了婚姻之外亲属关系。,传统婚姻制度主要依靠宗教或宗法以及禁忌的力量来约束婚姻,是一整套与性道德和经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规则。现代婚姻制度虽然文化因素依然起作用,但主要是依靠法律来约束婚姻,各个国家都有相关的婚姻法来保护和约束婚姻内的人。,家庭制度既规定了两性如何结合,还规定在婚姻关系和相关的亲属关系中如何安全、稳定、可持续的生育、抚育和养老。家庭是由亲属关系联结起来的一群人,家庭中的成年成员负责照料孩子,下一代抚养老一代。 亲属制度规定了个体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婚姻形成,也可以通过连接血亲(母亲、父亲、同胞、子嗣等)的亲缘关系而确立。,费孝通先生明确地指出,婚姻制度是“生育制度”的一部分。他说:“我们到处可以看见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这一套活动我将称之为生育制度。婚姻的意义,依我以上的说法,是在确立双系抚育。” 由此可以这样理解,婚姻制度主要是关于两性结合的制度,家庭制度是与婚姻制度相关的、亲属关系网络下以抚育下一代为主要任务的一种人类组织生活的方式。,二、爱情中的男女 现代人相信两性走向婚姻的圣坛需要有一个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只有因爱而结合的爱情才是好的婚姻。社会史学者们一致认为,前工业社会中的婚姻并不是简单两个相爱男女结合,而是家庭、家族或氏族间的结合。 现代文明的出现,当个人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时,择偶、婚姻才与爱情发生关联。追求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也成为现代性的一部分。,(一)择偶 “门当户对”,用社会学的理解就是有关社会阶层与择偶标准的问题。这意味着人们的择偶不可能是绝对自由的,社会分层与择偶行为是相互依从,社会阶层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们的择偶范围,人们在本阶层内是可以相对随机选择的。,择偶标准分类 1历史惯例的理论。是指历史上普遍存在着由父母包办或由父母作主的方式。 2心理分析理论。以弗洛依德的理论为基础,强调人是社会性动物,在择偶行为中生理因素大于社会选择的因素。 3互补理论,强调在择偶时人们主要考虑的是各种需要的相辅相成。,4价值理论,强调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的作用逐渐将某些价值观内化在个性之中,这些价值观成为择偶的依据。 5过程筛选理论。它认为不能用人的个性因素来解释择偶行为,它是一个过程,从相遇,相互产生好感,通过自我启示达到相互的了解和信赖,最终满足了各自个性的需要,而不存在什么决定性的因素。,美国社会学家墨顿等人把择偶标准分为两大类,一是工具性的标准,包括经济、社会地位等标准;二是情感生的标准,包括感情和谐等因素。 他们做了一项有关黑人与白人大学生的择偶标准调查表明,第一,黑人比白人重视工具性标准;第二,在情感性标准上没有人种的区别;第三,男性黑人比白人更重视工具性标准;第四,人们对物质性标准的重视程度与社会经济地位成反比,即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人越重视物质性标准。,有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强调外表。从男女所写的征婚或征友广告看出性别的彼此互补。女性更可能凭借自己的外表追求经济稳定性;男性更可能追求身体吸引力,包括具体的面部和身体特征。看中女性的外表对女性来说会带来很不幸的后果。它不仅会引起对身体的控制和节食,还会误导女性更重视外在特征而忽视了行为和成就。强调人不能控制的特点,而非那些可以实现的品质会降低自尊。,择偶方式可能存在两种原则: 一是优先次序原则,二是舍弃原则。 所谓优先次序原则是指择偶时偏好于重视个人特质,如出身、学历、品行、容貌等,就是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作为择偶的标准。 所谓舍弃原则是指在择偶时确定摈弃的条件,列出一定不考虑或最不愿接受的条件,除此以外都可以考虑接受。 优先次序原则被视为一种积极的行动原则,舍弃原则则被视为是一种消极的行动原则,那些没有多少社会资源的人多倾向于消极的行动原则。,(二)爱情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表达了爱情与婚姻的内在紧张。以生育为取向的婚姻并没有为爱情预设保障,而是相反,婚内爱情的消失和婚外爱情的诱惑成为威胁婚姻的重要因素。“爱情是宗教消失后的宗教,所有信仰尽头的终极信仰。”,(三)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以性关系为基础的相爱关系。 现代生活中,已经有不少年轻人开始发生婚前性行为或开始同居生活,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已经成为其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渴望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更好地发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现代亲密关系的理想状况是:打破传统的、以父权制为基础的、指向生育目标的夫妻不平等关系,建立平等的、和睦的、民主的、双方共同发展的关系。,现代婚姻关系本身发生了一些本质变化。 第一,关系“纯粹化”或在关系动机中“情感或爱情”成为最基本的要素。 第二,由于对“纯粹化”关系的追求,婚姻变得并非是唯一的选择,因此一些人开始选择独身。 第三,更为普遍的趋势是晚婚。,第二节 、家庭边界与“公”、“私”领域的划分 一、 家庭边界与性别隔离 二、 “公共领域”与男性主导优势 三、 “ 私人领域”与女性从属地位,第六章:劳动的性别分工 第一节、劳动分工与等级化 一、劳动与劳动的性别分工 二、 家务劳动与无报酬工作 三、家庭劳动分工与性别等级化,一、劳动和劳动的性别分工 日常生活的经验:一对已婚、有一个4岁孩子的夫妻的日常生活,问题是: 人类生活被划分为工作和休闲,但是这两者是可分的吗? 以什么样的方法认识家务劳动的意义和两性职业发展的关系?第一节 劳动和劳动的性别分工 日常生活的经验:一对已婚、有一个4岁孩子的夫妻的日常生活,问题是:,1劳动分工 劳动是一切围绕着有关食品、衣服、住所等各种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它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马克思两种生产的理论看,生产可分为两种,一是物质产品的生产,二是人及人自身的生产,即人的再生产。一劳动分工,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强调劳动分工的重要性,认为是劳动分工带来社会财富。 1劳动是生产的第一要素。 2劳动分工提高工作效率。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分工的发展。 3、一方面,劳动分工促成了复杂的经济结构的产生;另一方面,劳动分工把全社会整合起来,限制了利已之心。,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认为,社会得以凝聚和整合的本质是劳动分工,它使人们专业化增加,同时又加强了相互依赖。劳动分工达到的整合源于个人自主地位和社会在权利方面具有共享价值。,2、劳动性别分工 依照性别分配劳动是人类最早的劳动分工方式,它是人类寻找到的最有效的组织社会生活的方法。劳动性别分工以自然秩序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女性负责与人的再生产有关的劳动,如生育、抚育和家务劳动;男性负责与生产有关的劳动,如养殖、农耕等。,二、 家务劳动与无报酬工作 等级化劳动性别分工的社会后果 (一)掩盖了两性合作劳动的历史(前工业革命时期、已婚女性、“大女”) 两性合作劳动的历史延续至今。根据一份联合国1980年的报告:“女性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完成了总劳动工时的近2/3,得到的收入是世界总收入的1/10,拥有的财产少于世界财产的1/100。”,(二)被严重低估了的家务劳动的价值 有一项研究推测,与男性相比,英国女性因为在家育儿的持续责任而损失了其一生可能收入的一半左右。时至今日,我们根本无法统计出女性家务劳动到底创造了多大的价值。 据估计,家务劳动占工业化国家所创造财富的25%-40%,没有一个国家在计算国民收入时把家务劳动计入其中的。经济学家认为,家务劳动没有通过市场交易,不能算作是商品生产活动。当家务劳动混淆为家庭私人事务时,妇女不仅成为“间接的国民”,社会还占有了她们的劳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