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PPT课件.ppt_第1页
《消费需求》PPT课件.ppt_第2页
《消费需求》PPT课件.ppt_第3页
《消费需求》PPT课件.ppt_第4页
《消费需求》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消费需求,第一节 消费需求形成及其取决因素,一,消费需求的概念,消费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购买消费资料和消费性劳务的货币支付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需求都要有两个要素构成,即:货币支付能力和购买欲望,二者缺一不可.,消费需求由居民消费需求和社会消费需求两部分组成,即: 消费需求居民消费需求社会消费需求 社会消费需求政府消费需求集体消费需求 居民消费需求是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它包括用货币购买和用实物工资形式获得的用于生活消费的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及服务支出,如日用消费品、交通费、房租、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家庭保姆费等支出。 政府消费需求包括由行政管理费、国防和武装警察部队经费、科学文化卫生事业费、城市维护费等项目在内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 集体消费需求是指各单位或团体对与本身生产活动无关的,仅供集体最终消费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它包括集体福利设施、文体宣传、农村村委会经费开支等。,分类:,1、从消费需求满足人们的消费行为看,可以把消费行为分为吃、穿、住、用、行 2、从消费需求的存在形式看,可以分为实物需求和服务需求。 3、从消费需求满足的对象看,分为个人消费需求和社会消费需求 4、从消费需求实际内容看,可分为生理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二,居民消费需求的形成,1,形成居民收入,居民收入(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对于个体经济来说,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2,形成居民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收入-收入税+政府、 企业对居民的转移支付 3,形成居民用于消费的收入 居民用于消费的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 居民储蓄,三,消费函数与消费理论,1,凯恩斯的消费函数,C=C0+cY C0为自发性消费 c 为 边 际 消 费 倾 向 Y为 当 期 收 入( 绝 对 收 入) 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的增加额不能超过收入的增加额(即边际消费倾向 = 消费C/收入Y 1;消费占收入的比重(即平均消费倾向 = 消费/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降低。,消费曲线,C,支出,C0,0,Y,2,库兹涅茨理论,在 较 长 的 时 期 内, 平 均 消 费 倾 向 基 本 上 保 持 不 变。 如 美 国1869-1938 年 的 消 费 函 数 为 C=0.9Y,3,生命周期理论,Franco Modigliani与Richard Brumberg and Albert Ando在50-60年代合作发表的几篇论文提出了这一理论,Modigliani因此成为1986年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假定:某人还能活N年,退休前他将还要工作W年,每年预期的收入为Y,退休生活还有(N-W)年。则: (1)其终生收入为Y*W,这也是其最大可能支出。 (2)假定每年计划消费为C且不留任何遗产,就有 C*N=Y*W C=(W/N)*Y (3)财富存量WR在退休时达到最高 WRmax=C*(N-W),4,杜森贝利相对收入理论,杜森贝利认为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的相对水平。 攀比心理,5,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弗里德曼认为消费需求取决于人们的长期持久收入而不是当期收入。 收入稳定预期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四,消费需求取决的因素,1,收入与可支配收入水平,2,价格水平和价格预期 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总水平上升或下降将导致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或上升,从而使居民根据收入的变动调整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不一样,价格水平的变化使得价格弹性高的商品需求变化大,而价格弹性低的商品需求变化小,由此引起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并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价格预期往往在价格变动时期形成,会导致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提前或推迟,但由于较大地受到主观因素的左右,其影响难以确定。,3,利率 利率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储蓄,从而影响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实现的。较高的利率既能产生替代效应,促使人们增加储蓄,减少当前消费;也能产生收入效应,刺激人们增加当前消费,减少储蓄。利率提高会增加消费需求还是减少消费需求,就要看是替代效应更大还是收入效应更大。一般而言,对于低收入阶层来说,利率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消费需求会减少;对于高收入阶层来说,利率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消费需求会增加。,4,收入分配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不同收入水平社会阶层的消费需求变化是不同的,或者说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是不同的。通常而言,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大于高收入者,因此,收入分配越均等,总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就越大;相反,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总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越小。,5,金融资产及其实际价值的变动 一般来说,拥有较多金融资产的家庭,其消费支出会大于拥有较少金融资产的家庭。这是因为,随着金融资产的增加,家庭继续增加金融资产的欲望会逐步降低,总的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就趋于增加。金融资产实际价值变动如果是由于物价水平的变动所引起的,则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变化,会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金融资产实际价值的上升或下降如果是由于利率的上升或下降引起的,则消费需求也会受到刺激或遏制。,第二节 消费需求管理与消费政策,一,消费需求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消费生产着生产”、“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 在我们这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居民消费需求是总需求最主要的部分。因此,作为经济发展基本推动力的是居民消费需求。,二,消费需求管理的任务,1,确定适度的消费水平。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措施,预防消费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不足。 2,合理调节消费的增长。在保证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消费不断增长,并把消费增长控制在经济增长所允许的限度之内,使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同商品可供能力相适应。 3,实现消费结构的转换。逐步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三,加强消费需求管理的意义,首先,加强消费需求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三种需求的比较而言,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出口需求则是需求在空间上的拓展。通过消费需求管理,谋求适度的、合理的消费,不仅有利于实现市场供求的平衡,而且可以通过消费的引导,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其次,有利于不断地、全面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第三,有利于为企业经营提供一个合理的导向和环境。 第四,居民消费需求可以有效地制约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居民消费需求是防止经济剧烈波动的稳定力量.,四,确定适度消费规模的原则,1、确定投资和消费比例时要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即先安排好消费;然后根据国力和需要安排好投资;同时在总结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使投资总额与国家建设的需要相适应,使消费总额与人民生活改善相适应。 2、保证计划期内人均消费额(含新增人口)至少不低于上一年消费的最低限。不能无消费搞建设。 3、投资和消费的价值比例要同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实物构成相适应。 4、消费规模的扩大必须与非生产性投资的适当增长相适应。安排好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的比例关系。,五,确定合理消费水平的原则,合理消费水平:是指同现在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能最大限度促进人民生活需要的消费水平。,1、首先要保证最低限度的人均消费水平(含新增人口)不低于上一年。 2、保证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发展了,人均消费水平就应比上一年有所提高。 3、消费水平的提高速度适应当慢于社会劳动率的提高速度。 不能提前消费、超前消费,根据上述原则,合理的消费水平增长的标准应该是: 第一,消费水平的最低增长率应该等于或高于人口净增长率与物价指数增率之和; 第二,消费水平的增长率的上限,应与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体一致,不应持续地过高于或过低于劳动生产率。 如果用C表示消费水平增长率,用r表示人口净增长率,用表示消费资料物价指数增率,用g表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则合理消费水平增长率的匡算可用下式表示:,六,三种消费政策的选择,1、滞后消费政策:消费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生产发展速度 弊多利少: 严重压抑消费的发展 使劳动者失去生产的动力和积极性 不利于协调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导致投资和生产资料生产盲目增长,2、超前消费政策:消费增长速超过了生产发展发展速度和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职工收入增长速度和支出增长速度超过了消费品增长速度 。 后果:导致市场供应紧张,抢购产品,物价上涨 压缩了投资和牺牲了长远经济发展。 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盲目攀比,大量进口高档消费品,消费品生产重复建设,扭曲生产结构。 3、适度消费政策:,第三节 我国居民消费的特征与变化趋势,一,我国居民的消费函数及其演变,居民消费函数传统体制下1,消费变量的形成过程 计划者确定国民经济中消费与积累比例 根据上述比例确定消费品的生产 根据消费品的可供量确定消费基金总额 以工资形式形成家庭收入,高积累 消费品数量与种类少 低消费 低收入 居民不承担积累功能,消费函数的特征 平均消费倾向高(78年以前,APC在90%以上) 家庭储蓄倾向低,所拥有的资产数量和种类少 收入低水平决定消费低水平,恩格尔系数高(1978年,66%),居民消费函数传统体制下2,居民消费函数传统体制下3,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消费主要取决于当期收入和当期配置的消费品的数量 消费基金不能突破,既不存在失控也不存在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 消费品价格固定,不会出现公开的通货膨胀 货币收入差距不大,消费结构呈现同步振荡,消费函数现在1,消费函数特征 收入分配多元化,居民收入增加 APC开始下降,ASC开始上升 家庭的资产积累增加,资产种类呈现多样化趋势 家庭收入差距扩大 总之,居民消费函数开始与市场经济接轨,自愿选择性加强,消费函数现在2,宏观经济效应 消费内容由单调转向多样性;消费水平多层次性. 家庭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中积累和投资的一项重要来源 消费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贷款消费和网络消费快速发展。,二,改革以来我国消费规模的演变过程,表 19782010年我国的消费率(),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总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部分国家的消费率,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美国 81.4 82.3 83.0 84.8 85.9 日本 71.3 72.6 72.3 73.7 德国 76.7 77.5 77.7 78.5 78.1 印度 80.3 78.2 78.0 78.3 77.6 巴西 81.5 81.2 80.0 79.8 77.5 埃及 88.7 87.9 88.3 87.8 89.6 世界 77.0 77.5 77.3 78.4 79.5,中国居民消费支出不仅低于发达工业化的美国,也低于发展中低收入的印度。但是,中国经济增长却是世界最快的。这样就有两个问题需要加以解释:第一,中国居民消费为何偏低?第二,在居民消费偏低情况下,为何还能出现高速增长? 这种增长可持续吗?,三,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以及变化趋势,消费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生存资料消费的比重逐步降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消费的比重逐步提高。 市场消费的比重逐步上升,非市场消费的比重逐步降低。 吃的比重逐步降低,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恩格尔系数作为判别消费水平高低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 30以下,表示生活最富裕;恩格尔系数在 30 40之间,表示生活富裕;恩格尔系数在 40 50之间,表示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恩格尔系数在50 60之间,表示生活只有温饱水平;恩格尔系数在 60以上,表示生活绝对贫困。,城镇居民,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2009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1)收入的变化。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实现了由生存型的消费结构转变为温饱型,继而转为小康型消费结构。 (2)制度因素。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退休养老等项制度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3)产业结构调整对消费结构的改善影响深远 。,四,我国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1. 消费弹性分析 消费弹性系数=GDP增长速度/消费增长速度。 消费弹性系数可以分为名义消费弹性系数和实际消费弹性系数,实际消费弹性系数就是剔除价格可变因素后的弹性系数。 实际消费弹性系数与同期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周期波动密切相关,当宏观经济处于扩张的期间,消费弹性都比较大,当宏观经济处于收缩期间,消费弹性都比较小,说明该期间经济增长放慢与消费需求不足有关。,2,回归方程和Granger因果检验 对19532005年间我国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作计量分析表明,1953年以来我国消费与经济增长相关程度一直比较高,改革以来相关程度进一步有所上升,尤其是上世纪年代以来,二者的相关程度接近强相关。 Granger(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1953-1978年间与1978-2005年间,我国消费与经济增长均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即消费变化是经济变化的Granger原因,经济变化也是消费变化的Granger原因。这表明,我国消费增长拉动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促进了消费增长。回归结果表明,1953-2005年间,我国消费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五,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如何解决,消费需求不足与中国失衡的收入分配政策密切相关,目前理应做出重大政策性调整,并积极利用宏观调控手段促进消费需求增长。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在初次分配上要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同时加大再分配的力度,通过财政政策调节居民收入的分配差距状况,加大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补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有区别地运用国家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第四节 储蓄与消费需求,国内储蓄总量结构,政府储蓄,非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居民储蓄,一、储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储蓄是资本形成的物质资源和基础,是投资的先导,增加的资本形成只能来源于增加的储蓄。因此,储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无论是从亚当斯密开始的西方古典学派还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此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包括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斯旺模型)、无限期界经济增长模型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均揭示了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一点也得到了实证方面的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5)基于46个国家(包括工业化国家、新市场国家和石油输出国家)1972200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的测算结果表明,工业化国家国民储蓄率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产出增长率可以提高1%;而新兴经济国家国民储蓄率仅提高0.5个百分点,人均产出增长率就能提高1%。,二、储蓄率的国际比较,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储蓄率测度方法,储蓄率是指一国国民储蓄与该国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率,部门储蓄率则是指某部门储蓄与该部门可支配收入的比率。通过对有关国家储蓄率的时序数据和结构变动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储蓄率变化的一些特征。 (一)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储蓄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国际储蓄率从1970年的25.7%下降到2004年的21.4%,下降了4.3个百分点。,(二)储蓄率增幅与收入水平呈反向变动趋势,即收入越高的国家,储蓄率增幅越小。19702003年间,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分别上升了8.5、6.8和0.4个百分点,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则下降了6.1个百分点。 (三)经济由发展中阶段向发达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储蓄率。通过对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1970年以来储蓄率的研究发现,过去30多年里,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基本处于上行状态。19702004年,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从28上升到34。而且,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并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90年代以后,一部分起飞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进入成熟阶段,消费率开始提高,相应的储蓄率有所下降,导致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轻微下降,从90年代中期的37的峰值下降到2004年的33。,(四)国际经验显示,人均GDP的上升的同时储蓄率也随之上升,且在经济水平较低的阶段,储蓄率往往低于投资率。钱纳里等(1975)对101个国家和地区1950197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GDP的上升,国民储蓄率也在缓慢上升。而在人均GDP较低的国家中,储蓄率通常低于投资率,说明在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往往需要外来资本流入以解决本国资本短缺问题。,三、我国储蓄率的现实考察,(一)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19781993年,储蓄率都维持在30左右,但这一阶段储蓄率普遍低于投资率;而19932007年的多数年份,储蓄率更高达40以上,这一阶段储蓄率大于投资率。 (二)分部门来看,我国的居民、政府和企业都具有较高的储蓄水平。居民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都基本维持在30左右;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比重维持在40左右水平。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收入分配逐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储蓄占总储蓄比重逐步下降,政府储蓄和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明显上升。因此,我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企业储蓄的增加,其中政府储蓄增加是由于政府储蓄率和政府可支配收入双双上升,而企业储蓄增加则是由于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大幅攀升。,1,居民收入增加,为储蓄猛增奠定基础; 2,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 3,消费者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预防性储蓄动机 4,可替代投资工具的匮乏,居民储蓄大幅度增长的原因,5,政策性因素,第一,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开始上升,养老问题的日益突出可能是造成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动因之一。 第二,住房制度改革和医疗制度改革。人们为了买房或者预防疾病发生就必须将自己的相当部分的收入存入银行; 第三,教育产业化政策。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使得子女教育成本大为增加,为子女储蓄的动机得以进一步的强化。,四,储蓄高增长的效应,在向经济发达国家的前进过程中,大量资本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而这些资本主要是来自于本国的储蓄,因此高储蓄既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一个必要条件。 储蓄率增高定会伴生消费率降低。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需求拉动,造成了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过快增长,导致能源和一些原材料短缺、进口迅速增加、其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投资过快增长造成生产能力的过快增长,而新增的生产能力又需要新的需求来吸收。在消费需求增长滞后的情况下,要保持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就必须不断靠更大规模的投资来创造新的需求,造成靠投资需求来拉动投资的自我循环。,在过去一个时期中,尽管投资增长持续领先于经济增长,还是不足以吸收过大的储蓄。这集中表现为银行贷款与存款的差率不断上升。金融机构的全部本外币存款余额在1986 年只相当于当年GDP 的52%,1996年为96%,2006 年已经相当于当年GDP 的166%。尽管投资在超常增长,金融机构贷存比(贷款比存款)却从1996年的89%一路下降到2006年的68%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储蓄无法转化为投资,导致银行资金使用效率下降,流动性过剩。 剩余资金在到处寻找出路,大量涌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 储蓄过高、消费增长滞后不但导致投资增长过快,也将生产能力膨胀的压力转向出口。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外部需求的拉动,并正在向国际市场释放过剩的产能。这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摩擦。一旦主要出口对象国采取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就有可能使目前的经济增长势头严重受挫。,储蓄与经济增长模型,1,哈罗德多马模型 (1)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作为消费品,也可以作为资本品;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和资本K,这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相互不能替代,每单位产量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数量保持不变; 生产规模收益不变; 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保持不变; 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 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问题。,(2)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 一个经济社会的资本存量K和总产出Y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即: K=V Y 其中,V 被称为资本-产出比。 定义经济的储蓄率s为: s=S/Y G=Y/Y=s/V 它表明,当经济处于均衡时,国民收入增长率等于该社会的储蓄率除以资本产出比。,(3)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实际增长率GA,指经济中实际实现的增长率,它由实际的储蓄率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决定,即 GA=s/V A 有保证的增长率GW又称为意愿的增长率,是指经济中的储蓄被资本家意愿的投资全部吸收时所能实现的增长率,即有保证的增长率由实际储蓄率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所决定: GA=s/V A 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经济增长率等于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即 GA= GW= Gn 没有理由认为,在实际中三个增长率能够自动保持相等。相反,一旦三个增长率出现偏离,经济趋向于更大程度的波动。由于实现充分就业稳定增长的条件过于严格,因而经济学家形象地把这一稳定增长路径称为“刃锋“。,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评价:,优点:简洁,缺点:均衡条件难以满足,而且该模 型不具备自身调节能力,2,索洛模型,YF(K,L),1) 总量生产函数,y f (k),其中yY/L ,kK/L , f(k)F(k,1),资本存量变动方程:,2)资本积累,资本存量的变动投资折旧,投资储蓄,i s f (k),则人均资本存量变动方程为: k=s f(k)-k,稳态:,当投资与折旧正好平衡,资本存量将 不生变化,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称为稳态 水平。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储蓄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储蓄率是稳态资本存量水平的一个决 定性因素。如果储蓄率高,经济将有较大 的资本存量和较高的产量水平。但储蓄率 的增长只影响收入水平和短期内的经济增 长率,对长期内的经济增长率没有影响。,k,s2 f (k),k,储蓄率变化的影响,k2*,k1*,黄金律稳态:,在选择稳态时,政策的制定者的目标 是使社会各成员的经济福利最大化,他们 关心的是能够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数量。有 最高消费水平的稳态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 律水平,表示为k*。黄金律稳态的条件 是MPK。,二、索洛模型,图63 稳态产量与稳态折旧量,人口增长导致人均资本量减少。令人 口以固定增长率n 增长。人均资本的增量 可以表示为: k = s f(k) -(n)k,3)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的影响:,(1)在稳态时,总资本量和总产量不 变,按照n速度增长。 (2)有较高人口增长率的国家将有较 低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和人均资 本水平。 (3)黄金律稳态的条件是: MPKn,图64 人口增长的影响,4) 技术进步,引入技术进步以后,生产函数变为: YF ( K , AL ) A是劳动效率,AL是以效率单位计算的劳动量。令劳动效率的增长速度为,则人均资本存量水平为 : k = s f(k) -(n )k,经济进入稳态以后,人均产出量以的速度增长,总产量以n+的速度增长。人均产量的增长率只决定于技术进步的速 度。 如果各国经济都采用相同的技术,各国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将趋于一致。它是索 洛模型的一个重要推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3, AK模型,AK模型是经济的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揭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 AK模型首先假设技术进步是内生的,该理论的关键是资本报酬不再递减。长期增长率以来于技术参数A。A决定了储蓄意愿及资本生产率,它的改进能提高资本的边际和平均产品,从而提高增长率。,AK函数是不存在递减报酬的最简单生产函数: Y=AK 其中Y是产出,K 是广义资本总量(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可抵消物质资本最终必然出现的边际生产力下降,从而使资本报酬率不会下降)。 假定储蓄率为s,又假定没有人口增长和资本折旧,则所有的储蓄都转化为资本存量的增加: K=sY=sAK K/K=sA 既然产量与资本成正比,于是 Y/Y= sA 在这种情况下,储蓄率越高,产量的增长率也越高。即使经济中不存在任何技术进步,资本积累也足以保证经济沿着一条平衡增长路径增长。,储蓄的作用,(1)如果不能寻找到大量的投资者,集中大量的资金,许多生产过程将被限制在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低效率或者无效率的规模上。(2)在动员储蓄的过程中,金融体系必然要创造出一些可以进行小额投资的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为家庭持有分散化的资产组合向有规模效应的企业投资提供了机会,增加了资产的流动性。个人或单个家庭的资产不足以建立大型现代企业,但通过储蓄的形式,金融机构可以吸收与集中分散在各个家庭的金融资产,形成充足的资金,资助大型企业的建立和发展。通过使风险分散化、增强流动性和使企业达到合理的规模,动员储蓄可以改进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第五节 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目前国内学术界有关收入差距问题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层面:一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研究改革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关系,主要观点集中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研究;二是运用实证经济学方法研究收入差距大小,主要观点认为中国居民个人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以及部门和行业收入差距都在明显扩大;三是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研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主要用Kuznets倒U型曲线进行实证分析,探索中国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变化规律。,一,收入差距的测算,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研究同一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状况, 包括全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以及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等等;另一类主要研究两个或多个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状况, 包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等等, 称之为群体间收入差距。 共同的缺陷是衡量指标和方法的选择缺乏统一性。由于测量指标和方法的不规范, 常常导致对同一数据的处理结论大相径庭。,(一)群体内收入差距的测算,库兹涅茨指数 洛伦茨曲线及十分法 由五分法计算最高20与最低20的倍数 基尼系数 泰尔指数,库兹涅茨指数,库兹涅茨指数可通过各家庭组收入份额与人口份额之间差额的绝对值相加求得。库兹涅茨指数越大, 表示收入差距越大反之亦然。库兹涅茨指数计算起来很方便, 比较适合用来反映群体内收入差距状况, 尤其适用于比较两个群体内部收入差距的大小。然而它给家庭组的权重是不等的通常情况下, 最富有和最贫穷家庭组的权重较大, 中间收入家庭组的权重较小。 因此它的计算往往与实际收入差距相差较大。,为了消除权数的影响, 可以考虑以某些阶层的收入分配状况来反映群体内收入差距, 即直接采用一定百分比人口或家户所占的收入份额来表示。 以20%最高收入户的收入份额来表示, 也称库兹涅茨系数。这一系数的最低值为0.2, 系数越高, 表示收入差距越大。 以40%最贫穷人口的收入份额表示, 也称阿鲁瓦利亚指数。它的最高值为0.4, 系数越小, 表示收入差距越大。 更为常见的是以20%最高收入户的收入份额去除20%最低收入户的收入份额,通常称为收入不良指数。它的最低值为1, 指数越高, 表示收入差距越大。 这三种方法都有利于进行收入差距的分阶层分析, 但是它不利于反映各个阶层收入差别的总体变动情况。比如, 若将中间两个人口组的收入份额互换, 这显然极大地改变了各阶层的收入状况, 但通过这些方法计算出来的收入差距并无变化。,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下图),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基尼系数=A/(A+B) 0.2以下 高度均等 0.20.3 相对均等 0.30.4 适度差距 0.40.6 差距过大 0.6以上 严重倾斜,人口百分比,A,B,0,100%,100%,收入百分比,基尼系数的优点,它能以一个数值非常方便地反映出总体收入差距状况; 基尼系数计算方法较多, 便于利用各种资料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最流行的指标, 因而常用来作收入差距的国际比较,基尼系数的问题,第一, 它不能反映个别阶层的收入分配情况。基尼系数值本身无法使我们了解到哪个阶层的收入份额上升或下降了多少。如果我们把20最高收入的人口和20最低收入的人口的收入互换, 很明显各阶层的收入比重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然而基尼系数岿然不动。 第二, 基尼系数对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比重的变化反映非常迟钝, 比如当从较高收入阶层转移的收入给较低收入阶层时, 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份额变动率一般较大, 但是这一变化以基尼系数来表示时, 往往变动得很小。,第三, 基尼系数虽源于洛伦茨曲线图, 但其计算方法却有很多, 这些方法所要求的资料是不一样的, 因而计算结果会有一定的差距, 进而为收入差距大小的判断带来了障碍。 第四, 更重要的是, 相同的基尼系数可以代表极不相同的收入分配状况, 这是因为基尼系数虽然由洛伦茨曲线计算出来, 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不同的洛伦茨曲线反映出不同的收入差距, 但它们都有可能得出同样的基尼系数。,例如, 虽然中国与加拿大的基尼数相差无几, 但洛伦茨曲线的形状存在很大的差别:加拿大的曲线较平滑, 而我国的曲线弯折得较厉害, 并表现为明显的三段:下段较平缓, 上段较陡峭, 中间一段呈直线型。显然这两条洛伦茨曲线反映的收入分配有很大差距。加拿大的收入状况是中间阶层所占收入份额较大, 而我国的分配情况则相反, 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户所占人口比重较大, 尤其是最高收入户所占的收入份额太大, 中间阶层占人口的比重小, 而且中间阶层内部的收入差距又较小。,收入差距变动的一般趋势,包括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变动,城市内部收入差距变动,以及全国收入差距变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用基尼系数衡量,改革初期大概是0.22,到2007年达到0.38。城市内部收入差距,改革初期基尼系数在0.15左右,到2007年达到0.36,这一数字可能还有低估,因为高收入人群一般不太容易调查到。如果考虑到样本的偏差,城市内部收入差距大概可以达到0.42。 全国总的收入差距,按世界银行用国家统计局农村和城市的调查样本所作的估计,1981年基尼系数在0.36,1982年是0.28,但到了2001年则接近0.45。此后没有比较权威的估计结果。用最新数据计算,2008年全国的基尼系数大概是0.48。,泰尔指数,泰尔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基尼系数的不足。 如果将个单位以某种特性分成若干组, 泰尔指数就能同时衡量组内和组外的收入差距状况。泰尔指数最大的优点是它可用作群体分割分析, 即可将收入依据某种特性分成若干单位, 从而得出造成收入差距大小的是哪一个单位, 同时也可知道单位间差异性的大小。,如果我们把全国划分为城镇和农村两大区域, 城镇和农村又分别由各个不同省份构成,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求全国居民的总体收入差距In。,但也应注意, 泰尔指数的计算很繁琐, 同时, 它所表示的收入差距受样本即的大小的影响很大。这些都是在利用泰尔指数计算收入差距时所要考虑的。 总的来说, 基尼系数比较适合测量群体内收入差距, 但在做国际比较时, 必须结合洛伦茨曲线进行考察。洛伦茨曲线有利于作收入差距的分层分析, 并能直观地显示居民收入分布的集中和离散程度。若要进一步分析收入差距的构成, 可以用泰尔指数进行分解。,(二)群体间收入差距,1,城乡收入差距,从我国统计部门公布的历年统计资料来看, 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状况的指标有多种, 而且大多数都是以城乡居民家庭为单位而设置的。其中, 反映城市居民收入状况的指标包括城镇居民家庭全部年收入、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生活费收入。反映农村居民收入的指标主要有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收入指标如此之多, 究竟应选择哪一种来反映城乡收入差距呢?,为了进一步研究城乡收入差距, 还可以用泰尔指数将其进行分解。其基本思路是将全国居民家庭分为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两组, 每一组包括30个省、市、自治区。这样运用泰尔指数法, 可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解为城乡间差距以及城市和农村内的省际差距。这样就能看出这三个部分分别对城乡居民总差距产生了多大的影响。,2,地区间收入差距,从研究方法上看, 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测量是所有群体间收入差距研究中最为复杂的。 在早期的研究中, 人们更习惯于采用两种最为简便的方法来考察地区差距。一种是用最高收入省份的人均国民收入对比最低收入省份的人均国民收入另一种是先将全国各省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 再考察这三大区域之间人均国民收入比率的变动情况。 这两种测量方法所需数据较容易搜集, 计算起来也极为简便。但是, 用如此简单的一个数值来说明地区间的收入差距状况显得过于笼统、缺乏必要的准确度。例如, 对前一种方法而言, 收入水平居中的众多省份的收入差距状况就得不到体现;对后一种方法而言, 三大区域内部各省的收入差距状况及其变动不能得到反映。 现在常用一些统计指标表示, 如标准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等。,3,行业间收入差距,相对而言, 理论界对行业差距的研究较为薄弱, 已有的研究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测量行业差距 第一种方法是计算最高行业工资与最低行业工资的倍数。显然, 这种方法计算简便, 但是它关心的只是两个行业的情况, 并不能反映行业间差距的总体情况。 第二种方法是计算各个行业平均工资的变动情况。即通过计算某一时段内主要行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 然后将它们进行比较, 看看究竟是那些行业工资增长得较快, 哪些较慢。这种方法涉及了多数行业的工资增长情况, 基本上能反映整个行业差距的变动情况, 但不能通过一个数值来简单明了地反映行业差距的大小由于行业工资往往是各领风骚几年, 因此, 采用这种方法往往很难说出行业差距究竟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二,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形理论。,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美国经济年会上提出了倒U形理论,认为收入差距和人均GDP高低之间有高度相关性。当经济发展初期,收入分配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在扩大到一定程度就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当到达市场经济充分完善的时候,这种市场经济的差距,会随GDP的增长逐步的减小,当中产阶级发展起来以后,这种差距会逐渐缩少,从而形成一条倒U形的曲线。 根据倒U形理论的假说,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3040的时候,收入分配到达倒U形曲线的拐点上。,推荐阅读: 李实:库兹涅茨曲线不能解释的中国收入差距,从数据上看,收入差距的扩大和经济增长几乎是同步的,但经济增长是否就可以解释收入差距的变化?按照库兹涅茨的说法,收入差距变化呈倒U型趋势,中国经济要到达拐点,可能还需要10年左右时间。倒U型假说认为中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很大程度上由经济增长推动。我们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在300多个城市做了经验分析,实际结果和库兹涅茨假说预期一致,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但是,中国收入差距扩大存在自身的原因,城乡间收入差距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体制问题,包括政策、公共服务、城乡间发展战略差别、垄断部门和竞争部门间的差距、税收制度很大程度上没有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受教育机会存在不公平等一系列问题。,三,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就目前情况看,问题的核心在于: 其一,根据贡献大小,应该拉开的收入差距没有拉开,这主要表现在公有制内部,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 其二,不应该拉开的收入差距反而拉开了,收入的差别偏离或超过了贡献的差别,这主要表现在:由于垄断而造成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由于城乡分割而造成的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由于权力寻租或者高收入阶层不照章纳税而造成的收入差距。 这两个方面无疑都违背了按贡献分配的原则,既损害了平等,又丧失了效率。,李实:什么导致了收入差距增大,从中国的经验来说,根据团队所做的研究,包括四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到底失业与劳动力的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如何。 第二个方面是农民工的就业与城市劳动力收入水平和差距之间的关系。过去有大量的相关经验研究,有的认为是替代关系,即农村劳动力会替代城市劳动力,有的认为是互补性,到底是互补还是替代,实际从中国经验来说,都没有比较可靠的证据来支持任何一种观点。 第三个问题,是城市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工资差距的变化。因为就业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可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失业对收入差距产生一些扩大化的影响。 最后一个问题是农村劳动力外出以后,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会产生什么影响。,失业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我们用2005年的1%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做了一个城际之间的基本分析。结果发现,失业率越高的城市,它的基尼系数基本上也是越大的,这点应该是比较明显。同时我们还发现,失业率越高的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越低,也就是说,失业本身对低收入人群影响非常大,远远超过了对高收入人群的影响。所以,可以说,失业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之一。,外来农民工的就业与城市本地就业没有什么关系,同样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我们研究了农民工就业和城市劳动力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 我们发现,失业率越低的城市,外来劳动力的比例反而升高,也就是说,外来劳动力不是流向失业率高的城市,是流向失业率低的城市。同样,外来人口的比例越高的城市,它的平均收入反而越高,这意味着,外来人口本身对当地劳动力在就业上不产生替代性,对当地劳动力就业、工资都没有产生负面的效应。 其次,我们还发现,如果不把外来劳动力看作当地人的话,那么他们对于当地人的收入差距也不会产生影响。因为外来劳动力和当地劳动力分属两个不同市场,二者的工资与就业等,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机制等因素决定的。因此,从我们的分析看,事实上很难看出城市外来劳动力的数量,会对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当地劳动力的工资,以及收入差距产生什么影响。,就业结构变化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因素,从性别的差别上,1988年的时候,男性、女性之间的差别非常小,整个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男性就业的比例比女性稍微高一点。但到了2007年,性别就业比例差别非常明显,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不断降低,同样女性失业率、下岗,以及早退均比男性高很多。 从年龄结构看,主要的变化是年轻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占的比例大幅度下降,这主要是很多的城市劳动力当中,这个年龄段都处在就学阶段。同样,40岁以上的劳动力比例,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上升。 但这20年间,教育的变化是最明显的。在1988年的时候,大概有将近13%的城市劳动力就业人员都是小学及以下程度,2007年以后,该比例下降到了不足2%。同样,初中毕业生比例大幅度下降,高中毕业生上升,特别是大学和大专的比例都是大幅上升。 另外,不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也比较明显。过去,城市集体部门和国有部门在整个城市的就业率中大约占了90%,现在是大幅度下降,两个加起来刚刚超过30%,其他的所有制,私有制、个体经营比例则大幅度上升,这些均对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因为这些部门内部收入差距非常不一致。 就业结构已经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因素了。,教育对收入差距影响增大,在80年代的时候,很多高素质的人,不一定有很高的收入,但是到了2007年的时候,高素质的人和高收入的相关性就非常强了,这样结构性的影响变得非常明显了。 从影响因素可以看出,最大的变化就是教育因素,从原来对收入差距影响不到2%,到现在上升到11%,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实际上我们市场化进程中,人力资本的回报得到越来越多承认,也就是说,教育在收入当中,对收入的解释力度,以及对收入差距的解释力度,越来越高,这就为我们政策指明了一个方向-缩小收入差距一个非常根本的政策是对人力资本进行补贴,尤其是对低收入人群进行补贴。,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有助于缓解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但同时,这几年的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低收入人群确实从中获益。,(一)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中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很低,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城市和农村形成了两个独立的社会单元,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收入和生活水平方面客观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落后表现在很多方面,生产力落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落后,生产和工作条件落后,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落后,资金的来源有限机械化程度低等。这种落后的状况不可能创造一个劳动者整体收入的高水平。,资本流向的城市偏向。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方面,政府作为工业投资的主体,城市始终是资本流向的重点区域。另一方面,国家人为地压低农产品的价格和提高工业品的价格,通过“剪刀差”将农业剩余源源不断地输向城市。这种“剪刀差”为重工业及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但大大削弱了农村自我发展的能力。改革开放后,资本的城市偏向主要表现在国家财政投入上。在资本流向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下,城市始终是国家财政投入的主体,国家用于农业的财政投入始终不足。,公共产品供给的城市偏向。各级政府在公共产品的建设上,始终以城镇为中心,公共产品供给的城市偏向制度不断形成、强化。在城市偏向型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安排下,我国除国防、外交等公共产品能够大致在城乡居民问均衡分享外,其余的众多公共产品均采用分割分享制度。在户籍等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包括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医疗等众多良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广大农民却没有享受应有的“国民待遇”,社会保障、生活设施、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十分短缺,农民公共产品的消费权益屡屡受损。,制度创新的城市偏向。制度创新是社会规范体系的选择、创造、新建和优化的通称,我国的改革开放其实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过程。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一个地区如果能把握住优先进行制度创新的契机,就可以率先获得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城市始终是制度创新的先行者。虽然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最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但总体上来说,在我国政府主导下的改革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