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比较偏的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华工公选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必备).docx_第1页
一些比较偏的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华工公选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必备).docx_第2页
一些比较偏的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华工公选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必备).docx_第3页
一些比较偏的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华工公选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必备).docx_第4页
一些比较偏的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华工公选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必备).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厚黑学厚黑学的发源起始于李宗吾先生,而其影响则因厚黑学而来。他在厚黑学一书中,宣扬脸皮要厚而无形,心要黑而无色,这样才能成为“英雄豪杰”,他以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项羽、刘邦等人物为例,试图证实其厚黑学并列举当中各人之厚薄与黑白如何影响他们的成败。厚黑学一书一直受到民间重视,辗转相传,以厚黑学命名的相关中文书籍多达200本以上,几乎成为现代显学中的一种。厚黑学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人类黑暗自私的一面,然而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主要理论李宗吾先生认为,厚黑学分三步功夫,第一步是“厚如城墙,黑如煤炭”。城墙虽厚,可用火炮轰破;煤炭虽黑,但颜色可憎,众人不愿接近它。第二步是“厚而硬,黑而亮”。同第一步功夫相比虽有天壤之别,但毕竟有形有色,别人经过细心观察便可看出蛛丝马迹。第三步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进入“无声无臭,无形无色”之境界。臻于此境,就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锐不可挡、所向披靡。厚黑术被封建政治家奉为圭臬,是其争权夺利的锦囊妙计。封建政治家未必懂政治学,但不能不通厚黑学。李宗吾先生曰:“用厚黑以图谋一己之私利,是极卑劣之行为;用厚黑以图谋众人公利,是至高无上之道德”。其类共有九大类:1、人性弱点厚黑真言;2、进退有方厚黑怕经;3、做事为人厚心奇学;4、小人之智厚黑心术;5、立身行世面厚心黑;6、成败铁规厚黑秘诀;7、待人处世厚黑之道;8、求人办事厚黑妙法;9、能言善辩厚话黑说。 总之,由三代以至于今,王侯将相,豪杰圣贤,不可胜数,苟其事之有成,何一不出于此。李宗吾原名世全,入学后改名世楷,字宗儒,意在宗法儒教,尊奉孔夫子。二十五岁时,他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认为与其宗法孔孟之道,不如宗法自己,故改名为宗吾。他早年加入同盟会,为人正直,聪颖机智,治学严谨,几十年间目睹人间冷暖,看透宦海浮沉,世态炎凉,愤而写出了厚黑学一书,并冠以独尊之笔名,旨在取“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之意。从此便以“厚黑教主”自号,开创了“厚黑学派”的一家之言,李宗吾也因此被誉为“影响中国二十世纪的十大奇才怪杰”之一。要点总结厚、黑是神秘的自然法则,它支配着人生方方面面成功的行为。我们常常太全神贯注于什么能使我们感觉舒服痛快,以至于忘记我们如何能成为伟人。知晓如何祛除痛苦、怀疑和失败,是赢得人生游戏胜利的至关重要的方面。性格不是由阳光和玫瑰花铸成的,而是犹如钢一般是在烈火之中、在铁锤与铁砧之间锻造而成的。一个人成功的一生是终身大彻大悟,寻求自己的路,而不是做别人的梦,或者去实现他人的理想。厚脸、黑心既是有关求生的无情,但又不涉及无情。不过,你将知道,你适应并且采用非危害性无情,将会获得有效地完成自己人生使命所必需的行动自由。通过了解自身的力量,你将获得坚不可摧、心若明镜的境界,并且帮助你专心致志地去发现和迈向你欲达到的命运。厚脸盾牌:保护你免遭他人责难和非议的伤害。脸厚者能够把自我怀疑撇在一边,拒绝接受别人试图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更为重要的是,他不接受人们惯常强加在自己头上的“紧箍咒”。在他的眼里,他是尽善尽美的人。黑心利矛:用来跟别人和自己进行搏斗。黑心者是无情而超然的,但是,不是邪恶的。心黑者目光不短浅,没有不必要的同情心。他不问代价,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目标上。黑者有胆量面对失败。厚脸、黑心的实践者必须运用自己力排他人责难、奚落和诽谤的本领,与此同时,履行自己认为正当的职责。厚脸、黑心最粗野的状态不带道德色彩,它纯粹是关于如何达到你欲得到的目的。处于这种状态,厚者没有一丁点儿良心;黑心极端无情。心灵之智慧是人类生命之根。判断好坏的能力对厚脸、黑心的实践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你无须征服别人。当你成功地征服自己之时,你就能主宰世界。厚脸、黑心斗士最大的勇气是不动情感,泰然自若。这意谓着你不胆怯,敢于拼搏,能够摆脱伴随失败的情感的左右。这样,这种情感的存在就不至于阻碍你。灵性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统一:你将能够为崇高的灵性世界与无情的商业世界创造一片交汇区。最终,你会发现灵性世界与无情的世界之间并无区别或冲突,你精神方面的远见卓识将成为征服日复一日现实的基本器械。当某人按照宇宙的意志行事时,他的一举一动便合乎一切正当的行为,而且皆会受益。你不会自认为公正善良,不会过度渴望心满意足,也不会谋求他人赞同。在拼搏时,你是超然无情的。无论行动与否,你都依然故我,毫无变化。你是一位地地道道、名符其实的厚脸、黑心实践家。人的正当功能,是生活,而不是生存。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儒道佛孟子孟子及其生平简介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 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 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简介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 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 哲 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 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 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 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说 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善用比喻 和寓言。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 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 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 容。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民本 2.仁政 3.王道 4.性善论 (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民本: (1)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 天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 惠王上) (2)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 位的政治基础是民 心的向背, 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 素,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 ”(孟子 离娄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 基于这 种观点, (3)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公孙丑下)(二)仁政: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 教民两个方面。1养民: 一要制民之产, “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 梁惠王上) “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 滕文公上 ) 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 土地问题 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 “仁政 必自经界始。 ”(孟子 滕文公上) 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 用劳役时就以“不违 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 鱼鳖不可胜食也;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 梁惠王 上) 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 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 “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反 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 三要取民有制。 他主张薄税轻敛,取民有制。 “省刑罚,薄税敛。”即不能滥征,不能搞苛 捐杂税。 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说:“易(治)其田 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他把“什一之税”描绘为最理想的税制,认为 这种十分抽一的税率不能再提高, 而且还须根 据实际收成情况而减征或缓征。 他列举当时赋税繁多的情况说:“有布缕之 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 征布、征粮,还要征劳役, 三重负担加在一 起,人民是不堪忍受的:“用其二而民有殍, 用其三而父子离。” 他要求对这种重税加以宽减, 君子用其一, “君子用其一, 缓其二。” 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 化可以使人“明人伦” 3.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 必须效法先王 (禹、汤、文、 行仁政 ) 武、成王、周公 的王道统治政治 这样便能 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三)王道: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 关系到能否实现 “王道”这一目标。 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 他列举商汤、周文王行王道的例子:“以力假仁 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 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 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 子梁惠王下) 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 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 “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四)性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 远。 在孟子思想中,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 思想的根基。 吾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 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 即人生而 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人们都有 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 即“良知”、“良 能”: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其所不虑而 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 也;敬长,义也。” 意思是说,人们无须乎学就会做的,这是他 们的良能;无须乎用脑筋思考就知道的, 这 是他们的良知。 两三岁的孩童, 爱他们的父母的,等到长大了, 爱他们的父母的,等到长大了,又没有不知 道尊敬其兄长的。 亲爱父母便是仁,尊敬兄 长便是义。 为了使人们确信人性本善的结论,孟子进行 了论证, 提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 非四种心向。 此四种心向乃是仁、 智发生的根源。 恻隐之心是仁发生的根源, 羞恶之心是义发 生的根源,辞让之心是礼发生的根源, 是非 之心是智发生的根源。 而四人的四种心向所 产生的仁、 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属于善的 品德。 因此,人的四种心向是向善之心向, 而 人之向善之心向是根源于人性的, 由此可知, 人性当是善的。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 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 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 人有这种心向, 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的。 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仁义礼智这些美德, 而是人本身就生而具有的,只不过人们 不去想它罢了。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但是个人认为,朱熹的思想虽然很好,但是也不乏片面之词。朱熹曲解了很多诗词和书籍,我觉得他有些狂傲啦。呃,走题了,希望这些对你能有帮助吧。朱熹、王阳明、陆象山着名哲学思想一、理在事先宋朝哲学家朱熹宋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亟需寻求一种新的思想统治形式。当时的思想家经过反复探索和研讨,总结出一个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揉合拂、道思想的新的哲学体系理学。这套理论由北宋周敦颐开其端,程颢、程颐奠其基,而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哲学界称朱熹为“理学巨擘”。朱熹(1130-1200)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四书集注,成为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科书;他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被奉为全国通行的标准答案;他的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御用哲学。朱熹哲学的核心是“理”。“理”是其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朱熹认为,“理”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且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无形无影,不生不灭,没有天地之前,理就已经存在了。由于理,才有天地的存在。即使天地万物都毁灭了,理也依然存在。但是,无形无象的理怎样产生有形有象的世界万物呢?理和气合,构成万物和人,天下万物都是理和气相结合的产物。但是理和气不是平等的,理为主,制约、决定着气。二、王阳明:心外无物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会稽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有一次,王守仁和友人一起游南镇。此时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一路上,只见一丛丛艳丽的花树在山间时隐时现,飘来阵阵的芳香。朋友不禁指着岩中花树问:“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可是这些花树在深山中总是自开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守仁回答:“当你没有着到此般花树时,花树与你的心一样处于沉寂之中,无所谓花,也无所谓心;现在你来看此花,此花的颜色才在你心中一时明白起来,可见,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本来,山中的花树是独立于人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因为人们没有看见它,就不存在。人来看此花时,花树的颜色、形状以及花的香味,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产生了人们对花树的感觉印象,这是一般的常识。王守仁的朋友说“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讲的就是这样一种常识。可是王守仁认为,人来看花树,由于心产生对花的作用,此花颜色才一下子明白起来。那么,当人未来看“花”时呢,也就无所谓“花”的存在与否了。“花”只有在“心”的作用和影响下才具有存在的意义,这种关系就是“心对“花”的感应和派生关系。并且,在王守仁看来,这样的派生关系是广泛地存在于心与天下万物之间的。当王阳明说心外无物的时候,他的“心外无物”的哲学所描绘的完全是一个主观精神的世界。他以为,“物”的客观存在实际上是虚无飘渺甚至“随心所欲”的。所谓“物”其实就是心的主宰对象,心的表现形式,这样的“物”根本不能离心而独立。这实际上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主观唯心主义试图用人的主观意识去理解现实的存在,但是,这种现实的存在即使不用人的意识去解释它也会照样地存在。三、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南宋金溪县人。理学家、教育家,曾讲学于象山(今贵溪县南),人称“象山先生”。陆九渊继承了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学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心的本然。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至于读书,则最重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要求联系日用事物讽咏自得,反对习注疏章句之学,场屋之文,以谋求利禄。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创立“心学”,强调“自作主宰”,宣扬精神的动性作用。他的学说独树一帜,与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正宗理学相抗衡。1176年陆九渊在江西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对认识论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着名的“鹅湖之会”,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的先验论。陆九渊和朱熹虽然“所学多不合”,但是,他们友谊极厚,书信往来,论辩不已。陆九渊曾在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陆九渊指出:一些人揣摩上级的喜好厌恶,削尖脑壳往官位上爬;当官以后,并不关心人民疾苦,也不尽力办公事,而是只计较官职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