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报告无线通信.doc_第1页
个人报告无线通信.doc_第2页
个人报告无线通信.doc_第3页
个人报告无线通信.doc_第4页
个人报告无线通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DIO实践教学调研报告无线通信学年学期:学 号:100310123姓 名:李晓叶专业班级:通信工程10级1班成 绩:二一零 年 十一 月 目 录1 绪论1 1.1定义1 1.2无线通信先驱4 1.3无线通信技术4 2无线光通信技术的现状62.1无线光通信系统的构成62.2国外研究现状8 2.3 国内研究现状13、无线光通信系统的特点和优势13.1、频带宽,速率高13.2、频谱资源丰富13.3、适用任何通信协议13.4、架设灵活便捷13.5、安全可靠13.6、经济 14、无线光通信系统存在的问题15、无线光通信的应用15.1 在不具备有线接入条件或原带宽不足时提供高效的接入方案15.2 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15.3 力助局域网互联15.4 应急备用方案15.5快速组建电信网络16、FSO研究的发展趋势16.1、发射、接收的瞄准的研究16.2、减小大气对通信的影响16.3、传输速率的提高17、无线通信技术热点17.1 3G时代的来临17.2后3G时代的LTE技术17.3准4G技术标准WiMAX17.4 WiFi7.5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Zigbee7.6对新技术的趋势分析及展望8、通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8.1 整体特征:规模大、素质高、结构优8.2 缺什么?创新型、复合型人才8.3 为什么缺? 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8.4 怎么办?打造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9 总结1、绪论无线通信(Wireless Communication)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可以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近些年信息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就是无线通信技术。在移动中实现的无线通信又通称为移动通信,人们把二者合称为无线移动通信。无线通信主要包括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微波是一种无线电波,它传送的距离一般只有几十千米。但微波的频带很宽,通信容量很大。微波通信每隔几十千米要建一个微波中继站。卫星通信是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在地面上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或移动体之间建立微波通信联系。1.1定义无线通信(Wireless Communication)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可以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近些年信息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就是无线通信技术。在移动中实现的无线通信又通称为移动通信,人们把二者合称为无线移动通信。 从最初的电报开始经过150多年的现代电信的发展是来自各界的成千上万科学家、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辛勤劳动的结果。他们当中只有少数独立负责发明的人成了名,而大多数达到顶点的发明是许多个人的成果。这里汇集了部分对于无线电通信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 1.2无线通信先驱 克拉克1917年出生英格兰的Minehead。在苏联(USSR)发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1前12年,克拉克于1945年在“无线世界”中发表文章建议利用静止卫星实现世界范围的无线电覆盖。从此,卫星通信成为世界通系统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克拉克的其它发明有地球观测的卫星平台的利用和操作灵活的低加速的星际间飞行的太阳帆。 巴登(Bardeen)、比拉特恩(Brattain)和邵克莱(Shockley):晶体管是由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的这三位物理学家于1947年发明的。晶体管可以检波,放大,整流并芙浯蚩凸乇铡欠浅。阋耍芎姆浅?h3 class=headline-2莫尔斯 1791年4月27日生于美国麻萨诸塞州查尔斯顿市。1872年4月日在纽约城去世。莫尔斯是电磁纪录电报的发明者,是点划电报码的开发者,即称为莫尔斯码。莫尔斯在其早年酷爱艺术,一直到1832年,在41岁的时候,莫尔斯完成了他的电报的设计,在1837年8月进行公开演示。莫尔斯提出专利申请,获得美国专利。但他向国会申请贷款建设实验性公众电报线路直到1843年才获得批准。最后在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地摩(60公里)发送了他的第一次电报。虽然电报现在已在很大程度上被较多的现代通信业务代替,但莫尔斯的最初的概念仍在使用并且莫尔斯码仍然保持为发送信息的通用标准。 贝尔于1847年4月3日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1922年8月2日在Baddeck去世。1876年3月10日贝尔在美国波斯顿宣布“瓦特森先生来了,我需要您”,组成第一个智能句子在电话线里传送。虽然有一些其它发明者在所建议的系统上将声音在一定的距离传送,但贝尔是第一个获得发明专利的。仅在两年后,1878年3月25日他做出了如下预测:“电话电缆可以铺在地下或架空,利用支线将私人住宅,乡村,商店,工厂等连接起来,通过主电缆和中心交换实现任何两个地方的直接通信是可能的。我相信,电话面向公众是必然的结果,不仅如此,我确信,在将来,电线将不同城市的电话公司的电话局连接起来,一个人能够与不同地方的人打电话”。贝尔不但在29岁时发明了电话,他在电信和航空方面有许多发明。他整个一生还努力帮助聋哑人。 马克尼于1874年4月25日生于意大利的宝龙那(Bolongna)。1937年7月20日在罗马去世。作为一个学生的马克尼对电磁和赫兹波的应用特别感兴趣。1896年6月2日他申请了他的第一个关于无线电的专利。马克尼是高度实践和企业化的人,他很快将他的发明商业化,并于1897年7月在伦敦建立他的第一个无线电报公司。在1899年,他操纵发送跨英吉利海峡的无线电信号。1901年发送了跨大西洋(从英格兰的康沃尔到荷兰的信号山)的信号。1907年,开通了大西洋彼岸的无线电业务,1909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1920年在改进的马克尼公司演播室开始声音广播。在1924年,他发明了能提供世界范围通信业务的天波传输。马克尼的一生都贡献给无线电通信的发展并由他自己或其领导的公司共获得近800项专利。 波波夫1859年3月16日生于乌克兰。1906年1月13日在圣彼得堡去世。波波夫是圣彼得堡附近的Kronstadt的诺罗斯皇家海军学校的物理讲师。在赫兹演示他的电磁波的存在之后,波波夫进行了利用接收机监测电磁波存在的实验。在1895年5月7日向诺罗斯物理和化学学会演示了他的实验,几天后,在喀琅施塔德斯基提出报告。该报告的结论是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显示在一定距离不用导线传送信号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换句话说,发送无线电报,必须借助电磁发射”。 斯戳格(Strowger):1838年生于Rochester附近。1902年去世。在1889年他发明了自动电话交换机,他觉察到由于设计或差错,本地电话操作者将其业务电话接到他的竞争对手的电话局。因此,他有了自动电话交换机的设想,根据这个思想终于在美国的La Port( Indiana)安装了世界第一个商用自动交换机。 考劳罗夫(Korolev):1906年12月30日生于苏联的Zhitomir。1966年1月14日在莫斯科去世。从1947年开始,考劳罗夫指导苏联火箭设计,在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他负责指导更多的现代火箭的开发工作。火箭技术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是非常重要的。他还指导包括Molniya-1通信卫星系列在内的很多卫星的开发工作。 赫兹1857年2月22日生于德国的汉堡,1894年1月1日在波恩去世。赫兹在于18871888年在Karisruhe大学发现电磁波。1887年赫兹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证明了麦克斯威尔的电磁场的理论。赫兹的发现是无线电技术的基础,也是后来广播和电视的发展的基础。 伏特1745年2月18日生于意大利的科摩(Como),1827年3月5日在科摩去世。伏特研究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电。他发现第一个电荷,他是开发通信用电池的先驱。 特斯拉1856年7月10日生于塞尔维亚的斯密廉(Smilian)。1943年1月7日在纽约城去世。特斯拉研究交流电和高频无线电波。在1899年他演示了不用导线传送电能的实验,并在美国克罗里达州建设一座发射台,它可以清楚的接收到一千里外的信号。他发明了两个电路间感应耦合系统。他得到了一百多项专利,例如电容器的制造,电导体的绝缘,频率表等。 波特1845年9月11日生于法国的Magneux。1943年3月28日在法国的Sceaux去世。他用终生来开发一种快速印字电报。当他成功的改进了各种装置后,在国际电器展览会上演示了能同时发送六种信息的设备。波特系统在全世界的地面和水上通信链路使用70多年。 李德福利特(Lee de Forest):1906年他在夫莱名的二极管上又加上一个电极,他的三级管改善了接收并可以进行放大。 1.3 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光通信技术高速率数据传输系统构成光通信分为有线光通信和无线光通信两种。其中,有线光通信即光纤通信,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人们对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用高速率数据传输的用户数量每年都在递增,光纤通信因为能传输高速率的数据,已成为广域网、城域网的骨干网络之一,如今在广域通信网中更有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光纤传输的。无线光通信又称自由空间光通信(FSO,Free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其作为一种光通信技术,具有三十多年的研究历史。最初,由于光学器件制造成本较高,无线光通信的研究仅限于星际通信和国防通信领域。近年来,由于光通信器件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无线光通信设备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尤其是其解决了从光纤骨干网到用户之间的最后一英里的问题,人们才又逐渐开始了无线光通信的民用研究。无线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如今每一天大约有15万人成为新的无线用户,全球范围内的无线用户数量目前已经超过2亿。这些人包括大学教授、仓库管理员、护士、商店负责人、办公室经理和卡车司机。他们使用无线技术的方式和他们自身的工作一样都在不断地更新。 从七十年代,人们就开始了无线网的研究。在整个八十年代,伴随着以太局域网的迅猛发展,以具有不用架线、灵活性强等优点的无线网以己之长补有线所短,也赢得了特定市场的认可,但也正是因为当时的无线网是作为有线以太网的一种补充,遵循了IEEE802.3标准,使直接架构于802.3上的无线网产品存在着易受其他微波噪声干扰,性能不稳定,传输速率低且不易升级等弱点,不同厂商的产品相互也不兼容,这一切都限制了无线网的进一步应用。 这样,制定一个有利于无线网自身发展的标准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到1997年6月,IEEE终于通过了802.11标准。 802.11标准是IEEE制定的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是对网络的物理层(PH)和媒质访问控制层(MAC)进行了规定,其中对MAC层的规定是重点。各厂商的产品在同一物理层上可以互操作,逻辑链路控制层(LLC)是一致的,即MAC层以下对网络应用是透明的(如图一所示)。这样就使得无线网的两种主要用途-(同网段内)多点接入和多网段互连,易于质优价廉地实现。对应用来说,更重要的是,某种程度上的兼容就意味着竞争开始出现;而在IT这个行业,兼容,就意味着十倍速时代降临了。 在MAC层以下,802.11规定了三种发送及接收技术:扩频(SpreadSpectrum)技术;红外(Infared)技术;窄带(NarrowBand)技术。而扩频又分为直接序列(DirectSequence,DS)扩频技术(简称直扩),和跳频(FrequencyHopping,FH)扩频技术。直序扩频技术,通常又会结合码分多址CDMA技术。根据预测,今后几年,无线网在全世界将有较大的发展,单只美国无线局域网销售额就将从1997年的2.1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8亿美元。 2、无线光通信技术的现状:2.1、无线光通信系统的构成无线光通信系统是以大气作为传播媒质来进行光信号的传递的。只要在收发两个端机之间存在无遮挡的诗句路径和足够的光发射频率,就可以通信。一个无线光通信系统包括三个基本部分:发射机、信道和接收机。在点对点传输的情况下,每一端都设有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可以实现全双工的通信。系统所用的基本技术是光电转换。光发射机的光源受到电信号的调制,通过作为天线的光学望远镜,将光信号通过大气信道传送到接收机望远镜;在接收机中,望远镜收集接收到光信号并将它聚焦在光电检测器中,光电检测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由于大气空间对不同光波长信号的透过率有较大的差别,可以选用透过率较好的波段窗口。对基于FSO的系统来说,最常用的光学波长是近红外光谱中的850nm;还有一些基于FSO的系统使用1500nm的波长,可以支持更大的系统功率。2.2、国外研究现状在FSO领域,国外已经开始了将近10年的研究,但是FSO产品真正投入使用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在FSO这个领域里,国外几个大的FSO厂家,包括LightPointe、AirFiber、Canon、Terabeam。LightPointe将自由空间光学技术用于创造、设计和制造电信公司等级的光传输设备,向电信服务商提供比传统光缆传输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高速通讯解决方案。LightPointe的系统以超快的带宽速度提供安全可靠的无线传输,速度最高可达2.5Gbit/s,产品适应性强,可解决城市地区的连接问题。AirFiber位于美国加洲SanDiego,主要服务于大城市大楼宽带接入。它的产品称为OptiMesh,网络结构为网眼状拓扑结构,冗余备份短距离622Mbit/s无线光传输系统。Canon主要产品有:CanobeamDT-50,速率从25Mbit/s到622Mbit/s,可连接FastEthernnet、FDDI、ATM。特点是具有自动跟踪系统,调整探测器件的位置以检测激光束的光轴,所以不因建筑物的摆动而使传输中断。同时,镜头自动跟踪特性增加传输距离达2km。CanobeamIII:数据速率达到622Mbit/s,有不同的网络接口,如ATM、FDDI、FastEthernet,并可选择SNMP的TCP/IP。TeraBeamInternetSystems产品是基于IP的无光纤点到多点网络,发送和接收机,固定在办公室窗户上小卫星碟。这些卫星碟型天线的波束与安装在楼内的基站相连。2.3、国内研究现状目前在中国,无线光纤技术基本处于起步阶段,有几家公司在实验室作出了样机,但是没有规模性的生产,主要原因有FSO本身的可靠性问题,一些人对FSO技术存有一定程度的误解和疑虑;还有一些用户对FSO技术了解不多。桂林三十四所、清华同方有限公司、中科院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深圳飞通有限公司、上海光机所等几家单位,有比较成熟的样机。桂林三十四所产品的主要性能参数有以下一些,传输速率:8Mbit/s,34Mbit/s,155Mbit/s;工作波长:850nm;通信距离:14km;光发射功率:小于40mW。清华同方推出了面向未来的无线光链路的自由空间通信产品OWLinkE100。清华同方在快速追踪系统具有自动校准功能获得了专利,其产品还遵循眼睛安全标准。中科院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开发的产品主要性能参数有传输速率:10Mbit/s;工作波长:850nm;通信距离:14km;发射功率:330mW。上海光机所承担的无线激光通信系统具有双向高速传输和自动跟踪功能。其传输速率可以达到622Mbit/s,通信距离可以达到2km。自动跟踪系统采用双波长同光路接收镜筒和高灵敏度位敏探测器,实现灵敏的伺服跟踪。深圳飞通有限公司开发出的样机,其速率有155Mbit/s、622Mbit/s以及1.25Gbit/s几种,通信距离最远可达4km。3、无线光通信系统的特点和优势:3.1、频带宽,速率高从理论上讲,FSO的传输带宽与光纤通信的传输带宽相同,只是光纤通信中的光信号在光纤介质中传输,而FSO的光信号在空气介质中传输。FSO产品目前最高速率可达2.5Gbit/s,最远可传送4km。3.2、频谱资源丰富与微波技术相比,FSO设备多采用红外光传输,有相当丰富的频谱资源,不需要申请频率执照,也不需要交纳频率占用费,这是一般微波通信和无线通信无法比拟的。3.3、适用任何通信协议适用于任何环境,不依赖某种协议。现在通信网络常用的SDH、ATM、以太网、快速以太网等都能通过,并可支持2.5Gbit/s的传输速率,用于传输数据、声音和影像等各种信息。3.4、架设灵活便捷FSO可以直接架设在屋顶,以及在江河湖海上进行通信,可以完成地对空、空对空等多种光纤通信无法完成的通信任务,而且无需埋设光纤,可以在几小时内建立起通信链路,方便快捷,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3.5、安全可靠无线光通信的安全性是非常显著的,由于光通信具有非常好的方向性和非常窄的波束,因此窃听和人为干扰几乎是不可能的。3.6、经济光纤网络的成本通常很高,铺设过程耗时,而且投资不可撤回,而无线光通信技术可以在城域光网之外提供高带宽连接,而成本只有在地下埋设光缆的五分之一4、无线光通信系统存在的问题FSO是一种视距宽带通信技术,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需要严格的视线传播,当通信设备安装在高楼的顶部时,在风力的作用下建筑物会发生摆动,这样便会影响激光器的对准。由于大楼结构中某些部分的热胀或轻微的地震等原因,有时也会导致发射机和接收机无法对准。恶劣的天气情况,会对传播信号产生衰耗。空气中的散射粒子,会使光线在空间、时间和角度上产生偏差。大气中粒子还会吸收激光的能量,衰减信号的发射功率。传输距离与信号质量的矛盾非常突出,传输距离越大,光束就会越宽,接收的光信号质量越差。激光的安全问题必须考虑。发射功率必须限制在保证眼睛安全的功率范围内。5、无线光通信的应用无线光通信的主要应用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5.1 在不具备有线接入条件或原带宽不足时提供高效的接入方案无线光通信可以不必在城市内破路埋线而快速地在楼宇间实现宽带数字通信,也可在不便铺设光缆地区、没有桥梁的大河两岸之间实现宽带数据通信传输。在1994年,加里福尼亚的ThermoTrex公司,成功地进行了在相距42km、海拔高度为2133m的两座山峰之间的传输实验,传输数速率为1.2Gbit/s。5.2 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无线光通信可以解决各种业务接入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用户接入端的传输容量和速度,能够较好地满足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IP网三网合一对带宽的要求。5.3 力助局域网互联FSO提供了临近局域网之间互连互通的选择方案,不仅可以解决局域网内用户接入的高速传输问题,还可方便地实现局域网之间的连接,形成更大范围的城域网和广域网。5.4 应急备用方案无线光通信可以作为有线通信线路故障或紧急抢险时的应急备用链路,也可作为大型临时活动的通信解决方案。5.5 快速组建电信网络对于新兴的电信网络运营商来说,无线光通信网络可以帮助其快速组建本地网,以较少的资金、人力和时间完成城域网建设;对于传统的电信网络运营商来讲,无线光通信网络系统可以作为其光缆传输系统的补充,用于不便铺设光缆的区域。建设周期短、所需费用少,无线光通信网络系统可以实现先组网再销售的商业模式。此外,FSO在卫星间、卫星与地面站间有着重要的应用。如在1995年美国与日本所进行的联合试验中,实现了日本菊花-6卫星与美国大气观测卫星相距39000km的双向光通信。这是一种远距离通信应用,目前仍在研发之中,但卫星间光通信具有容量大、不需进行ITU国际协调等优势,将成为重要的卫星通信手段之一。6、FSO研究的发展趋势FSO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针对大楼摆动的瞄准问题;大气中粒子对光线的散射、吸收问题;提高传输速率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传输的可靠性,所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成为FSO的发展方向。6.1、发射、接收的瞄准的研究在大风中或因地震引起大楼的摆动,发射机发送的光信号对不准接收机,产生的误差大,甚至通信无法实现。目前的研究方向在于提高激光的瞄准,怎样利用非机械装置来实现精确的对准和快速瞄准;在接收机方面,散射光线也带有信息,接收散射光线越多,接收的信号能量越大,但同时接收的噪声也越大,所以尽量提高接收机接收信号总功率,又不能降低信噪比成为研究目标。6.2、减小大气对通信的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波长的光线会有不同的传播特性,这些不同的特性导致了在不同环境下,不同波长的光线会有不同的吸收窗口、不同的散射函数以及不同的折射率,需要寻求一种最优波长,在通信链路中找出波长与性能的最优组合。6.3、传输速率的提高FSO相对于其他接入设备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带宽。现在FSO产品的速率从2Mbit/s开始,形成多个系列,比较典型的有10Mbit/s、100Mbit/s、155Mbit/s、622Mbit/s。有的公司采用波分复用技术,速率可以达到2.5Gbit/s、10Gbit/s。7、无线通信技术热点7.1 3G时代的来临3G(3rd Ge ne ration)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目前3G存在四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WiMAX。3G网络最大的优势是可向电信用户提供全网络覆盖的移动通信,支持提供移动环境下的数据服务。在信号上,3G技术可以同时支持语音和数据信号。7.2后3G时代的LTE技术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项目是3G的演进,始于2004年3GPP的多伦多会议。在20MHz频谱带宽下能够提供下行326Mbit/s与上行86Mbit/s的峰值速率。改善了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提高小区容量和降低系统延迟。LTE被广泛采用,有最强的发展潜力。7.3准4G技术标准WiMAX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即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MAX也叫80216无线城域网或802.16。WiMAX的技术起点较高,采用了代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方向的OFDM/OFDMA、AAS、MIMO等先进技术,随着技术标准的发展,WiMAX逐步实现宽带业务的移动化,而3G则实现移动业务的宽带化,两种网络的融合程度会越来越高。4G(4th-ge ne ration)主要是以正交频分复用(OFDM)为技术核心。理论上,静态传输速率达到1Gbps,用户可以达到100Mbps,就可以作为4G的技术之一。7.4 WiFiWi-Fi 的英文全称为wireless fidelity,在无线局域网的范畴是指“无线相容性认证”,实质上是一种商业认证,同时也是一种无线联网的技术,以前通过网线连接电脑,而现在则是通过无线电波来连网; 目前采用的是802.11b标准,理论数据速率可达11Mbps,覆盖范围从100-300米。7.5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ZigbeeZigbee是IEEE 802.15.4协议的代名词。根据这个协议规定的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与Wi-Fi技术相比,虽然Wi-Fi传输速率比Zigbee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从运行成本分析,Zigbee技术低成本的优势,将会促进其更加广泛地应用开来。7.6对新技术的趋势分析及展望新技术的崛起,将会深刻的改变着无线通信未来技术发展走向。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将会呈现综合化、一体化、宽带化趋势。从目前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来看,LTE技术将会变成主导,形成对全世界移动网络的无缝覆盖;而WLAN、WiMAX等宽带接入技术,将因其自己不同的技术特点,在不同覆盖范围与移动通信网络形成有效互补。未来,宽带化将变成无线通信技术的演进方向。无线通信领域各种技术互为补充。不同的接入技术都有不同的覆盖范围、技术特点和接入速率。根据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特点,在不同覆盖范围或应用区域内,各种宽带无线技术与移动通信网络形成有效互补,可实现近距离的超高速无线接入,可解决中距离的较高速数据接入。信息个人化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移动正是实现未来信息个人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智能移动终端上,实现各种应用正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移动智能网技术与技术的组合将进一步推动全球个人通信的趋势。网络融合趋势。网络融合已成为电信业发展的大趋势,主要体现在:移动与固定网络融合,通信网、计算机网与广播电视网融合(也即三网融合),信息通信网络与基于传感器和RFID的现实物质网融合。8、通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在未来NGN概念中,固定网络将形成一个高带宽、IP化、具有强QoS保证的信息通信网络平台,而3G、宽带固定无线接入、各种无线局域网或城域网方案,都将成为大NGN平台的延伸部分。事实上,在3G、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领域,目前正缺少大批拥有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下业务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且,这里所说的人才不仅是技术研发人才,还包括新业务的管理、运营、销售等等方面,是一个“人才梯队”。通信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如果缺少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未来的发展将会面临很大的瓶颈。短缺,又造成了企业间相互争夺人才。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某企业为了招聘手机专业方面的人才,特地举办了现场招聘会,一竞争对手企业得到消息后,立即组织公司员工赴外地旅游,并下令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请假。对人才争夺的激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其实,市场的发展总是先于人才储备,3G人才靠争夺不是长久之计,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企业、政府、社会机构都可以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通过培训班、创业大赛等形式,为新业务培养人才队伍。8.1 整体特征:规模大、素质高、结构优电信业是高技术服务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优秀的人才。电信业30年的发展实践表明: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是促进行业持续发展的智力保障。电信业人才队伍总体上出现了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电信业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随着几家基础电信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人才队伍快速壮大,十年间,从业人员由50余万人增长到80万人。同时,电信行业内涵和边界不断扩展,电信业人才资源不再只是局限于传统的基础电信企业,大批互联网和增值电信企业人才也逐渐成为电信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电信业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电信业人才队伍高学历化、年轻化的特点更加突出,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占从业人员总数超过三分之一;移动互联网、3G信息服务等增值电信业务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兴业务,约三分之二的从业人员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三是电信业人才队伍专业结构不断优化。电信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成为通信业人才队伍的主体,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断提高,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引领作用突出。8.2 缺什么?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随着技术和业务发展演进,特别是3G、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应该深刻认识人才队伍建设与国际国内形势、信息通信技术及产业发展趋势的关系,把握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一方面,电信业人才队伍建设要与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产业环境相适应。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成为新形势下各国战略布局的关键领域和优先议程,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技术和业务创新的快慢以及能否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直接影响着能否抢占新一轮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因此,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成为决定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另一方面,电信业人才队伍建设要与深入推进两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相适应。随着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地渗透和深入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生产性信息服务、新兴信息服务等新应用与新业态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和建设一支既懂信息通信技术,又熟悉应用和服务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此外,电信业人才队伍建设要与电信业转型发展的变革方向相适应。重点培养能够掌握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和标准主导权,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在适应应用模式、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融合创新,产业链垂直整合和行业资源重组的同时,促进人才资源的整合与发展。8.3 为什么缺? 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虽然通信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可忽视的是,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且十分突出。一是总量与专业分布的矛盾。通过对行业人才队伍的调查发现,电信业人才在总量上并不紧缺,但是在结构上仍然存在紧缺环节,3G、下一代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新兴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紧缺,通信设备系统、终端、芯片等环节,人员规模与国际巨头存在数量级的差距。二是人才层次分布的矛盾。高层次创新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缺乏,尤其是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标准制定、下一代互联网架构研发、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等前沿领域的技术领军人才奇缺。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