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科学技术观部分.docx_第1页
自然辨证法-科学技术观部分.docx_第2页
自然辨证法-科学技术观部分.docx_第3页
自然辨证法-科学技术观部分.docx_第4页
自然辨证法-科学技术观部分.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技术观一、 名词1 科学科学的基本含义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本身和这个活动的结果两个方面,它既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又是人们进行知识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生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科学有着具体性、经验性、精确性以及可检验性等特征。2 技术 P128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工具、机器设备以及知识、经验、技能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基本特征:1、具有自然和社会的两重属性;2、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3、是直接的生产力。3 科学共同体 P132科学家作为群体的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叫科学共同体。它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指整个科学界;二指部分科学家组成的各种集团。4 学派P134学派是由一些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这些人保持密切的学术思想交流或科学研究的合作,并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自己的带头人或领袖。5无形学院 P135无形学院是一种与学派类似的科研组织形式,是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立足于自由联合,进行学术思想的通信交流和自由讨论的组织。6 “恩主”制p137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来支撑,这些条件的总和构成科技运行的社会支持系统。其包括经济支持系统、教育支持系统、实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和信息支持系统。在小科学时代,科学技术研究所需资金、设备不多,主要依靠“恩主”(贵族、企业家、慈善机构等)的支持。当科学投资超过个别“恩主”所能支持的范围时,继之而起的是联合的“恩主”即科学基金会。7 范式 P148 库恩把科学家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以及它所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范型的总和,成为范式。8 知识经济p162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消费(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对自然资源通过知识和智力进行科学、合理、综合和集中的配置。在生产中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高技术产业则以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产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在内的高科技为最重要的资源依托。9 技术创新 P166技术创新指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获取)、研究开发、应用于生产、进入市场销售并实现商业利益以及新技术扩散整个过程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的总和。10 科学精神p201科学精神不但成为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而且成为贯穿于整个科学发展历史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识。其不同于具体的科学知识,它是人们获得科技知识、推动科技进步的主观条件,是凝结在科技活动中的思想品格。科学精神是真、善、美的综合体,它能对社会成员产生一种巨大的感召力,它能个社会提供一种优秀的精神范例,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二、 问题1、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27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诸多特征:(1) 具体性。科学是将师姐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它们的对象是具体的、特殊的物质运动,相对于无限世界的永恒问题,它们一般只提出和设法解决现实对象的有限问题。(2) 经验型。科学以经验为出发点和归宿。起于经验(由观察、实验而来),迄于经验(用试验对所得到的科学认识进行检验),力求不背离经验。(3) 精确性。科学要求得到的结论是系统而明晰的,彼此联系,不矛盾,通常能用公式、数据、图形来表示,其误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4) 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陈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2 技术的基本特征 P128-129技术有着以下的基本特征:(1) 技术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决定了构成技术的根本要素是自然科学知识。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的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2) 技术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在技术中,客观的物质因素和主观的精神因素是紧密结合的。(3) 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结构中的独立要素,但它本来就渗透于生产力的全部物质要素之中,表现为劳动者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劳动工具、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3 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行为规范(精神气质)p132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行为规范或精神气质,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曾概括为如下4个方面:1)普遍主义。即深信科学的真理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2)公有主义。即承认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它属于整个科学共同体以至社会,科学家无权独占或收回他的科学发现,科学发现奉行公开原则,科学家所换回的惟一“私有财产”就是他的发明权; 3)不谋私利的精神。即主张科学家应当把认识自然奥秘和追求真理作为科学探索的主要动力,仅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4)有条理的怀疑精神。科学家决不应不经任何分析批判而盲目接受任何东西,应按照一定规范合理地怀疑现存的事物。科学家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也要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的怀疑。4 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组织p134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有学派、“无形学派“、学会、科研机构等基本形态。学派是由一些具有共同学术细想的人们组成,这些人保持密切的学术细想交流或科学研究的合作,并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自己的带头人或领袖。“无形学院”是一种与学派类似的科研组织形式。它同学派的共同点式,都以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心,立足于自由联合,进行学术思想的通信交流和自由讨论,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一定是单科性的而往往是多科性的,是为了彼此充分交流借鉴而并非为了坚持某种特定的学术主张,所以排他性不强。学会是科学组织形式中人员最为广泛的形式,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团体。科研组织是在国家和社会直接领导下的,科学技术最强的社会组织形式。5 科学发展的证伪注意模式的基本内容p148波谱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可错的,它们不能通过归纳得到证实,但却能被证伪。科学的发展就是理论不断被经验反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如下模式: P1-TT-EE-P2即:科学从问题(P1)开始,经过试探性理论(TT),又经过批评性检验、排除错误(EE),进而提出新的问题(P2)。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推动科学不断前进。6科学发展的科学革命论模式的基本内容p149库恩的科学革命论模式的关键是“范式”理论。范式是把科学家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以及它所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范型的总和。常规科学活动的任务是不断验证和发展范式,在此过程中发现的难以用范式解释的新现象,就是反常。当反常现象大量出现,并成为常规科学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人们开始怀疑范式,失去对范式的信任,于是引起危机。危机发生后,一些思想解放、具有革命批判精神的科学家,不再迷信范式,而是勇于创新,去建立新理论,用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从而发动科学革命。科学革命胜利后,科学即转入新的常规科学,进入了在新范式指导下的渐进式发展。科学史就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不断交替的过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7 科学发展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的基本内容p149科学研究纲领是由“硬核”(不可易的基本理论观点)、“保护带”(辅助假说、解释模型等)和方法论规则(包括完善和发展纲领的正面启示法则和保护“硬核”的反面启示法则)组成的动态结构。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内涵(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第一要素。首先,科学技术已不仅是生产力的一般要素,而且是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主要作用的第一位的要素。其次,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潜在要素中的第一要素,而且对其他的生产要素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中各要素产生了“乘积效益”。2)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先导和加速作用。3)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和驱动的作用。(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提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不仅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揭示了当代科技在当今和未来全球经济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指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变革中也起着第一位的推动作用,就我国而言,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正确看待脑力劳动和科技人才,同时,要解决科学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国民经济,使现代科技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9 何谓创新?何谓创新精神?p164 p166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的实质就是知识的不断创新与转化。而知识创新与转化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正是由于这一点,使人们现在都把技术创新活动是否活跃作为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标志。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而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一个导致发明实现的全过程,它包括从最初的发现,直至最后商业上的成功以及新技术的扩散。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产生(获取)、研究开发、应用于生产、进入市场销售并实现商业利益以及新技术扩散整个过程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的总和。10 应该如何培养/养成创新精神一、 树立自信心,激发创新热情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突出地体现在进行创造活动时的情绪振奋,动作节奏加快和活动的持续进行。创新热情是创造的动力,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强烈地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这种力量推动人们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不停地奋斗。创新热情只有与创新意识相结合,才能形成稳定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是创造者对其要达到的创造目标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期望。人对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理解是不同的,因而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二、 磨砺创新意志,保持创新动力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在创造活动中,人们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往往会产生彷徨和退缩的心理我们则必须增强面对挫折、摆脱困境、超越困境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以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励自己,这样不断地为创新活动输入能量,帮助自己保持持久的创新动力。11 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什么p202科学精神是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还是贯穿于整个科学发展历史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识。它不同于具体的科学知识,它是人们获得科技知识、推动科技进步的主观条件,是凝结在科技活动中的思想品格。科学精神的内容和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1、 追求真理的精神科学活动的普遍主义根源于真理的普遍性,公有主义根源于真理的公有性,不谋私利的精神根源于真理的客观性,有条件的怀疑精神根源于真理的唯一性。所以,追求真理就成为科学精神的首要精神和精髓。2、 不断求知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科学精神要求科学活动以追求真理为目标,而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是无穷尽的,因此,追求真理的任务也是无穷尽的。并且由于任何具体真理都有相对性的一面,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而是可以突破的。新的发现将拓广原有的真理,使之适用于更大的范围和更少的条件。所以,不断求知和创新也成为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3、 科学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在科学理性面前,真理都是可以突破的。怀疑精神是科学批判精神的前导,批判精神是怀疑精神的延伸,没有合理的怀疑,就没有科学的批判,就没有科学的建树。当然科学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并不是形而上学的绝对否定,而是辨证的扬弃。没有批判的理性与精神,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便会无所适从,即使占有大量的具体知识也难以升华成超越他人的新见解。4、 公平和宽容的精神5、 团队协作精神和无私精神12 应该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p186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大手段,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带来的巨大的、广泛而深刻的积极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科学技术如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绝不是不包含矛盾的单纯的东西,它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具有两重性,在对人类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其负面的作用对人类的冲击是强烈的,如果处理不当,甚至可以把人类推向毁灭的边缘。1) 科学技术产生负作用的根源A、 人的认识方面的根源。(对大自然的认识不足,任意摧残和掠夺,超出了大自然自我调节和修复的能力,必然会对人类做出颇具威胁的反应)B、 社会制度方面的根源。(科学技术被资本家集团垄断,没有用于各种社会需要,而是变成资本家追逐利益和达到目的的手段)C、 社会根源。(缺乏健全的道德监督和法律控制,使滥用科技成果的行为没有遭到制裁)2) 减除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A、 必须端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广泛深入宣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普及生态学知识,使全体人民自觉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反对滥用科学技术成果的行为。B、 做好科技评估工作,预先从各个方面系统地对科学技术项目的研究过程或成果的应用可能产生的种种利弊得失进行综合评价C、 加强有关法制建设D、 有待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灭亡E、 科学家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13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怎样?p189在任何社会中,科技、经济、社会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影响的。科学技术为实现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服务;而社会的发展又制约和规定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它们三位一体,互为条件,相互影响。科技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一条十分重要的规律。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大科学时代的客观要求。所谓协调,就是在大系统内,通过控制、调节、使各局部小系统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全局最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