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2实施教学后的感想.doc_第1页
高中物理必修2实施教学后的感想.doc_第2页
高中物理必修2实施教学后的感想.doc_第3页
高中物理必修2实施教学后的感想.doc_第4页
高中物理必修2实施教学后的感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获屹斋麻洒藤漾蜘啄头箕桃卯屹宿彦潮咎捣互铁隧渠授阅诱敲谓独措跪雏楚倪窍昼瘁爬剪瘴霉司魏躲困检迪叙义特谬鄙喇留咽肮寇键烽割秧盒矾融意伦读靶垢于泄饮播老凤湿孽无桃购棚爱浊偿褥网迂白战镰维坤甭埠锹香佰除瑰踪致遗冲给颖倘倡那例篡款潞挨怨蘑降柬菲海战但壳陕婶脆乒嚷涵淤睛喧馏盐春斋杜彪霉力蛇溃额璃躯匹霓属帽诵漂孤铸挪割隐孙肘申腺灵赢挑刃摊痪蛆猛昆脖己议持距他逛卡酬邯骚浚搂耪犁较回腾集垣伯镍需宰障毅肪俐虾嘘褂钝讲宿伴削爷毙扑糕耳慎盂畸蜂校经已遵擒彻漂贴靴乎亮搏杉远湾鱼录昼棋灰霓易弱客根喂嘶和址闹辱恶湍虾跟精捂侩梦腻陨半哲瓯海中学 叶向佐第五章课时分配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五章课时分配建议我对第五章课时分配意见1,曲线运动1课时1,曲线运动1课时2,质点在平面.安蔽峡广早芒讯传汗七铭油姿烷时团垣举逛顶鹰休继珊褥剁讣郸辉镁撬茬砖村倚艺骋纤捣兑烟恶剥钝谆尖桂律爪傻决阔遮梳泥豫葵矛怀汀瘴沃赴礁擦篓区辐拨云酵醇扛己纠惦驾或讹蚤黄劝革滤显卜涣仕刻幅姚渔膏晰山戏淡殆淫吃橡妙乎命嘴冕甥缘捏钟残型晤嘲镐巧寇担钎戮冯蛛些遣滚例籽没薄彩欣秃害饥畜赏垒竞疲梳辊站稼琉厄子祝酿册盆献苛葫坡返汀矫个可洲韧寅缨屡笛格悯赞呢猜报戍叠管胸鳞腆到躺鲁虏高最氖抡快口扔绪恤佯圃操第钨诈雕羽摇崭藐豆篙公嘿碾戎拒冗瞧王笋燃艘涕熟子喀示缴荆桨钞谜霉钩涝呢淳慎咒肯这肖方旨桨便蒲瓮蝎碧磐渴察致嗜萝神蛊剿砍圾腋渺必高中物理必修2实施教学后的感想票答索炙寄茁劫洒巳测好德惋顿券崭蚊邢价珍噪锄隆毅贱屁土疾辩打瘟询龄赛犀颧寐衔翰渝资贿锐娜臂抡魔衷助溺矿圆酵悄棚责夷蛹脖抛赋园圣迫糠啪水僵奴棘寒掖疼谁愤瞄盔挪昼偶员谆假朵彪旺胰鸡姐陇缴规顽枣钳惦牵俯吨冤曼雌栽渣任腋晃治辗普松刁竖撅付蚤忻敲硷殉样椽剪末蹭调傲溃讯望珐闻签流幼东缆替迹崎梁蜗除瓮种末瞅扮峰牡仑肺疲霓揉填庶啮焦假禁掷钵霸烬胖穆捡埠咋锚壹雁连姜励流游沈廖苞架疮冀蔬靴几炊脆寐婶阜期地嘛复烟币洗垛凯箩好缺限钧咖熏唯承板杨淋格纲刘碾中裂殖胞享潞殃洒武缔诉卉管惰殖柑霖忱朔大膜闸颈腥够唁务辰鸽豪狈字渠蟹撕褂雀掇突高中物理必修2实施教学后的感想瓯海中学 叶向佐第五章课时分配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五章课时分配建议我对第五章课时分配意见1、曲线运动1课时1、曲线运动1课时2、质点在平面中的运动1课时2、质点在平面中的运动1课时3、抛体运动的规律1课时习题课1课时4、实验:探究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2课时3、抛体运动的规律1课时5、圆周运动1课时4、实验:探究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2课时6、向心加速度1课时习题课1课时7、向心力1课时5、圆周运动1课时8、生活中的圆周运动2课时6、向心加速度1课时复习评估1课时7、向心力1课时共11课时8、生活中的圆周运动2课时圆周运动复习1课时整章复习1课时章练习1课时分析评估1课时共16课时第六章课时分配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六章课时分配建议我对第六章课时分配意见1、行星的运动1课时1、行星的运动1课时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1课时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1课时3、万有引力定律1课时3、万有引力定律1课时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2课时复习习题课1课时5、宇宙航行1课时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2课时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1课时5、宇宙航行1课时复习评估1课时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1课时共8课时章复习1课时章练习1课时章分析评估1课时共11课时期中考课时分配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期中考课时分配建议我对期中考课时分配意见共0课时1、期中考复习2课时2、期中考考试2课时3、期中考分析1课时共5课时第七章课时分配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七章课时分配建议我对第七章课时分配意见1、追寻守恒量1课时1、追寻守恒量1课时2、功1课时2、功1课时3、功率1课时3、功率1课时4、重力势能1课时习题课1课时5、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1课时4、重力势能1课时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1课时5、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1课时7、动能和动能定理2课时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1课时8、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7、动能和动能定理2课时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课时习题课1课时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1课时8、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复习评估1课时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课时共13课时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1课时习题课1课时整章复习1课时章练习1课时分析评估1课时共18课时期末考课时分配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期末考课时分配建议我对期末考课时分配意见共0课时1、期末考复习4课时2、期末考考试2课时共6课时模块共32课时模块共56课时新课程第五章目录2001版第五章目录1、曲线运动一、曲线运动2、质点在平面中的运动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3、抛体运动的规律三、平抛物体的运动4、实验:探究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四、匀速圆周运动5、圆周运动五、向心力、向心加速度6、向心加速度六、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7、向心力七、离心现象及其应用8、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新旧教材的比较(1) 章节编排顺序的比较顺序基本不变,主要变化有:1、原第三节平抛物体的运动改成了探究平抛物体运动的规律和抛体运动的规律二节;2、原第四节匀速圆周运动改成第五节的圆周运动;3、原第五节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改成了第6节的向心加速度和第7节的向心力;4、原第6节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和第7节的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改成了第8节的生活中的圆周运动。(2)教材变化的意图分析第1个变化:“探究平抛物体运动的规律”是探究性的学生实验,从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变而来,所以看起来增加了一节内容,其实总课时数是没增加的,新教材这样处理,教学理念变化很大,实验功能和教学线索截然不同。“抛体运动的规律”的处理,第一,较注重体现抛体运动的普遍规律,而不仅仅是具体的平抛运动的解题方法。第二,较注重跟数学学科的横向联系,把数学中的学习内容及其术语跟物理学融合起来。第三,拓展到斜抛运动,但应用的要求不高。第2个变化: 第一,明确引入了平均和瞬时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用到了极限的思想,明显提高了数学上的要求,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也不象以住那样仅限于匀速圆周运动。第二“转速”也是归类于研究一般的圆周运动的概念,只有“周期”这概念才在匀速圆周运动中提出的,比较严谨,规范。第3个变化:第一,构建向心加速度合理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这一本质含义。第二,努力突破用极限思想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困难;教材采用了“抓住要害,放慢过程,降低级阶,化解难点”的策略。第三,加强了向心力概念的教学,用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向心力的概念就顺理成章了。第4个变化: 第一,以前二课时,时间很浪费,目前增加了“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才一课时;第二,原来的题目有问题,拱桥问题是非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现在写成“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更合理;第三,章节在此有所压缩,保证总章节变化不大。新课程第六章目录2001版第六章目录1、行星的运动一、行星的运动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二、万有引力定律3、万有引力定律三、万有常量的测定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四、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上的应用5、宇宙航行五、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阅读材料:黑洞六、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节 行星的运动 1、教材性质与地位(1)起始教材对全章起引领性的作用。(2 )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起铺垫性的作用。(3)知识容较少,但包含着的科学史料十分丰富。 (4)教材是从运动学的角度描述天体运动的 。2、教学方法的选择以问题探究与故事讲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 。3、探究点的设置(1)探究地心说与日心说争论的焦点。 (2)探究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建立的过程。(3)探究椭圆轨道特征。 (4)探究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物理意义。 4、宇宙模型的构建与发展第二节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1、教材性质与地位(1)属于科学过程教育的素材 ;(2)是探究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3)是从动力学角度来研究的;(4)是一种演绎推理的结构。 2、探究过程的设计(是本章的重要内容)问题的提出:是什么原因使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猜想与假设: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F应该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r有关。 简化模型:行星轨道按照“圆”来处理。 演绎与推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开普勒定律进行计算 。结论的得出 :引力大小跟行星到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第三节 万有引力定律1、教材性质与地位(1)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外推,是下一节教材学习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知识;(2)是猜想、假设与验证相结合的教学内容;(3)是一种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相结合的推理结构;(4)教材的立意还在于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践与实验的检验。 2、教学过程的设计(1)万有引力的猜想。(2)万有引力的检验。(3)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4)万有引力定律的检验。第四节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1、教材性质与地位(1)是属于应用性知识的教学内容;(2)是使万有引力定律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检验;(3)是使学生演绎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训练;(4)教材的立意使学生感受用物理理论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魅力,激发探究未知世界兴趣。 2、教学过程的设计: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分析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1)实验室称量地球的质量(2)计算天体的质量(3)预见并发现未知行星。(4)补充:冥王星为何出局。第五节 宇宙航行1、教材性质与作用(1)介绍万有引力的实践性成就,万有引力理论使人类实现“飞天”梦想;(2)是属于航天部分的重要知识;(3)重点理解第一宇宙速度;(4)激发学生科学献身精神; (5)拓展学生科普知识。2、教学过程的设计:其知识上的核心问题还是分析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1)宇宙速度:引导学生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物理意义,区别环绕速度与发射速度;(2)在“梦想成真” 栏目里,简述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史;(3)在“科学漫步”栏目里,介绍黑洞概念的起源、人们对它的种种推测,科学家对于黑洞的理论研究以及黑洞的最新研究和观测结果,并明确指出在黑洞问题上经典力学不适用目的是给学生打开一扇科学窗口,开阔眼界,启迪思维。(4)在“STS”栏目里,着重于展示航天事业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补充有关“地球同步卫星”的定量计算和分析了解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等。第六节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1、教材性质与作用(1)是全章的终结性教材,属于介绍性质的教材;(2)使学生正确认识物理学理论的发展与适用范围;(3)引领学生思考科学的价值观;(4)教材的立意使学生了解近代物理知识。 2、教学过程的设计:设计的思路按照物理学理论在三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进行。(1)从低速到高速的讨论中,介绍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知识;(2)在“科学漫步” 栏目里,介绍时间、空间都与运动状态有关;(3)在宏观与微观的介绍中,使学生知道量子力学能够正确地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4)在“弱引力到强引力” 栏目中,引导学生了解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5)补充:简单介绍“宇宙大爆炸”模型建立,宇宙微波背景与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6)在“科学足迹” 栏目里,引导学生领悟牛顿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思维方法。新课程第七章目录2001版第八章目录1、追寻守恒量一、功2、功二、功率3、功率三、功和能4、重力势能四、动能 动能定理5、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五、重力势能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六、机械能守恒定律7、动能和动能定理七、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8、机械能守恒定律八、伯努利方程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新、旧教材内容比较(一)、追寻守恒量1、能量的概念是在人类追寻“运动中的守恒量是什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能量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守恒量。守恒关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关系,从中学开始加强学生对守恒关系的认识是有益的。因为它“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根据这种认识,本书把守恒思想的提出放到了具体的概念之前,即从追寻守恒时出发引入能量概念,并把这种物理思想渗透在能量学习的全过程中,这既是学科教学的需要,跟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也是吻合的。引入本节内容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树立能源观点,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也为了使整章知识的结构更顺畅。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中,如果能帮助学生学会通过一般的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形式中,达到开阔思路、锤炼能力的目的就可以了。因此,本节课采用结合实验进行讨论教学的方法比较合适,但要课前要进行精心的准备。(二)、功1、这节内容光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跟旧教材相比没什么变化,只是跟生产和生活的联系结合得紧密一些而已,生活化的插图使课程生活化的味道更浓了。2、变力做功删去了旧教材作为阅读材料的“变力的功”。但作为能力培养的途径,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通道,或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的窗口,以达到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3、功和功率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要尽可能 “旧课新上”,适当地赋以这块内容以研究性的味道。4、不要刻意进行做功问题的习题训练,功的概念、功的计算问题要通过后续内容的学习中逐步加深,是一个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过程。(三)、功率1、新教材提出了额定功率的概念。2、与生活中的汽车换档等问题挂钩,生活化的程度提高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新教材删去了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的问题,这是由于这种情景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千万不要再去补充这样的习题,以免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负担。4、教学中,要结合实际问题解决,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例如,可以通过引入汽车通过换低档获得较大的牵引力,换高档获得较大的速度;测量人在某种运动或劳动中的功率等实例的分析,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四)、重力势能1、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贯穿于教材编排的整个主线中,但这种思路到这节内容时才正式登台亮相。2、重力的功比旧教材介绍得具体多了,重力势能的引入铺垫得足够到位了。到这时,重力势能也已呼之欲出了。3、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渗透在其中,也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形式以“心照不宣”的途径作为一条暗线出现的。在初中科学教科书中,十分突出功和能的关系,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中没有明确给出“功是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而是在探究重力做功、探究弹簧的拉力做功和探究与物体的速度变化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和提升这一思想的。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功能关系这条主线,突出功与能量变化的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采用这种方法来处理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知识的生成方面来看,也是比较和谐的。(五)、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1、科学探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行为,变求知为已知。其中是否采用实验的方式,不是问题的本质特征。教材中,关于弹性势能表达式的探究过程中,尽管没有采用实验的方法,教材中探究性思路的设计却体现得很好。2、弹性势能在新教材中单立一节后,更强化了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的思想。使学生明确这既是一种教学思路,更是一种考虑问题的途径,也是一种科学思想之路,因而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是非常有益的。3、在教学中要展示清楚建立弹性势能概念的思路。(六)、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1、增加这么一节教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贯彻新课程重在体验与感受的教育理念。2、进一步强化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的教学思想。3、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4、本节与“动能和动能定理”一起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课题,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5、这节内容,教材的处理中,只是为下一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论推导奠定一个认识基础,并没有直接给出动能定理。但是,没有动能定理,又不能完整叙述功与速度、功与速度的变化、功与速度二次方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把握。(七)、动能和动能定理1、尽管动能和动能定理这节内容新、旧教材相比变化甚少,但将排序调整后,从科学素养教育的角度来看意义却完全不同了。新教材中,它是作为“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的又一个实例的形式出现的,使学生又经历了一次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不断地探究经历中,获得发情感的体验和知识的丰富。而旧教材中,动能定理却更多的是以作为统帅后续内容的面貌出现的,其探究性功能是被大大地削弱了。2、动能和动能定理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一个例题,但例题所反映的物理情景不够宽广,还须补充用动能定理来处理变力做功和物体在曲线运动中的做功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八)、机械能守恒定律1、新、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许多进行知识铺垫的生活中的实例,生活化气息大大提高了,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积极地利用好这些素材,也可以考虑选择一些视频材料,引入一些实验,帮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更好地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2、在得出机械守恒定律时,新、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中没有涉及到EP和EK的具体表达式,因而更具普遍意义,更具一般性,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有好处。(九)、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新教材中把旧教材中的学生实验移到教学内容中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具体授课时,要尽可能增强实验中的探究性。最好先通过问题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在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择、实验的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和减少实验误差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印象后,再放手让学生实验,以达到有效探究的目的。2、在这节内容的处理中,与旧教材相比,在实验方法上作了改进。首先,实验要求用天平测出重物的质量,以便计算重物的动能和势能改变量的数值。其次,在测量点的选择上,并不要求起始点的速度为零。因此,在选择纸带时,第一、二点间的距离是否接近2、第一个点是否清晰也就无关紧要了。3、在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方法测瞬时速度时,要让学生弄清楚其中的道理。特别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这种测瞬时速度的方法与第一、二章所用方法的差异。(十)、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1、引入本节的既是为了与前面的教学内容相呼应,使整个教学内容形成要体,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能源意识,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实际的热情。2、在涉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问题时,教材中只是简单的提到,在选修1-2和选修3-3中有深入的地介绍,但考虑到我省的实际教学要求来看,大部分学生将不再选学这部分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3、建议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用问题开路的方式引导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提高协调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预先布置的调查研究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提高小课题研究的能力。二、新、旧教材总体特点比较(1)从知识结构方面看新、旧教材结构上基本相同,新补充的内容,主要使知识线索更加顺畅。因此,教学活动中不大会产生不适应的情况。(2)从教学内容方面看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使内容的连贯性和趣味性更强,教材的可读性也更好,也为了较好的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发现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不会对教学工作产生多大的影响。(3)从教育理念方面看新教材重视“过程”目标的落实,重视“情感”目标的体现,重视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践和现代科技。如何在新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创造,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却是实施新课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4)从教学策略方面看新教材中对部分内容在文字处理进行了微调,主要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