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写作.doc_第1页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doc_第2页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doc_第3页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doc_第4页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第一章 概论第三节 新闻写作的主题、材料、背景1、新闻写作的主题什么是新闻主题?(网上搜索)所谓新闻主题,就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主题在新闻中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新闻主题是一篇消息的报道主旨,是新闻作品体现的中心思想,反映的主要事实或重要问题,是选择和组织材料的主要依据,也是贯穿新闻写作过程的主要线索。新闻主题还是作者通过内容所表达出的某种看法或主张,是新闻事实体现的基本观点和中心思想,体现作者的见解、意图和倾向。主题是一篇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东西,是整篇报道的灵魂。高尔基曾说,“主题产生于生活的观察,产生于日常生活当中的事实。”在完成一篇新闻报道之前,就要首先确定好主题,只有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在整个新闻活动中合理布置要完成的工作。一般来说,在接到一个新闻任务时,就要明白这个新闻事件的性质,并通过观察、采访等有效形式得出自己需要的主题。新闻主题的选择和提炼在采访活动中,记者会获得一些感觉与印象,得到许多信息,从而对新闻事实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这些信息难免会出现失实、冗杂等不良因素,所以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素质来对新闻材料进行选择,得出一个最佳的主题,并由此来指导自己的整个新闻活动。如果要使一篇新闻稿件具有正确的主题,首先要整合复杂的材料,在广阔的材料中选择出具有指导意义、且受众喜欢的一个主题。那新闻主题的选择有哪些标准呢?一般说来,我们要依据政治上重要、受众关心、涉及最迫切问题的原则,具体标准如下:(1)我国的新闻事业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新闻事件时首先注意主题的政治性。我国的新闻媒体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政策、路线、方针,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应该体现这一原则。新闻主题在选择时千万不能与党和国家的政策相违背,要紧紧把握住政治的方向性和决策性。(2)任何一个新闻报道,都有相应的受众,所以记者在确定新闻主题的时候还应该附和广大受众的需要。“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曾说过: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是的,只有尽可能多地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媒介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一个不顾受众需要的媒体是没有明天的。所以新闻主题的选择要考虑受众的心理,他们喜欢怎样的主题,他们喜欢以怎样的方式接受这样的主题这些都是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注意的。(3)众所周知,新闻事业需要满足指导性。记者在选择新闻主题的时候也应对此有所考虑。例如,千万不能让一篇新闻报道的主题是宣传暴力或者违章违纪,应该让受众在阅读的同时也感受到正义的力量,从而发挥新闻指导的强大作用。有了明确的方向,新闻主题也需要经过一定的加工和提炼。正如一块矿石只有在一定的工艺提炼之后才能继续完成使命,新闻的主题也需要记者对其进行加工提炼。新闻主题的提炼是指记者对新闻事实进行认识和分析,并由此确定新闻作品表达意向的深入开掘的过程。(郑州大学出版社,新闻采访学教程,主编:李凌凌)只有经过了缜密的思考,对原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并在必要时进行合理总结和归纳,才能得出一个高度凝练,并受到广大受众喜爱的主题。新闻写作的深化手法新闻世界2010年第九期浅谈新闻写作如何深化主题中提到,新闻报道的主题,基本上是记者对大局和报道对象这两个方面的研究的结果,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观察世界所得出的思想结晶。因此,新闻主题的重要性、针对性、指导性,都存在于全局与所报道事实之间联系的紧密、广泛程度之中。做好深化主题工作,是衡量记者、编辑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当一个记者将一篇报道的主题升华到一定水平,才能使读者记忆深刻,才能达到记者最初的目的。在新闻写作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对主题进行深化:(1)深度报道(高等教育出版社,高钢新闻报道教程新闻采访写作的方法与技术)深度报道是对主体新闻的时空维度进行深度扩展的报道,它通过对主体新闻的生成背景、波及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展示与剖析而深刻地反映客观环境的最新变动状态。与一般程度的报道相比,深度报道除了要反映新闻的静态截面,而且要披露新闻的变化过程;不仅要观察一个新闻的内部关系,而且要揭示一个新闻的内部与外部的复杂关系。富士康“八连跳”自杀之谜在富士康观澜园区的插针机流水线,人几乎被机器劫持了。富士康工人李祥庆说:“就站在机器前,罚站8小时(一个班8小时),一直工作。站着的时候,有个东西掉了弯腰去捡,恨不得一直有东西掉,一直不用站起来。要是可以躺一分钟,那就是天大的享受。”这些富士康工人每天上 班,下班,睡觉,上班,下班,睡觉。而这种钟表一样的生活,反过来压缩着他们社交的私人时间。即使像自杀员工卢新这样多才艺的 “明星”人物,在富士康的社交圈,也仅限于同学和校友之中。涂尔干在他的自杀论谈到,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孤立、越疏离,便越容易自杀。“集体的力量,是最能遏制自杀的障碍之一。”“我原来用的那台插针机伤过三个人。一个普工,一个全技员和我们线长。有两个都是在运行的时候去调机器,结果把手指扎了。不过也怪,本来是很难开的机 器,在扎伤人之后,连续十几天都没出过问题,线长说这机器有鬼,吃血。”富士康员工李祥庆说。引自南方周末2010年5月12日期刊之前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但很少能揭露事情的本质。在富士康“八连跳”自杀之谜一文中,编者提到:“全球最大代工厂富士康的员工在不到半年内,已发生八连跳系列自杀。在六连跳时,南方周末的实习生刘志毅以打工者身份潜伏进富士康28天,南方周末记者又正面接触大量富士康员工,多次访问富士康高层”是的,要完成一篇好的深度报道,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甚至需要长期潜伏在受访领域。只有这样,新闻记者才能察觉并披露社会运行的矛盾、问题、缺陷和弊端。长期访问也是该文在描述上入木三分的主要原因,只有对一个新闻事件有了全方位的理解,才能就事件本身在深度上下足功夫。富士康“八连跳”自杀之谜一文一出,迅速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和反响。受众感兴趣,并且获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也算是成功做到了新闻事件的主题深化。(2)连续报道任何事物都是由前因后果构成的,我们在看到某个新闻报道的时候,都会期待看到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美国新闻界的先驱人物约瑟夫普利策说过:“在一个事情的真相被彻底查清之前,决不放过它!连续报道,连续报道!”连续报道满足了读者的需要,同时也能很好地使一篇新闻报道获得主题上的深化。例如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人民网在地震发生不久就发出消息:北京时间3月11日13:46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地震引发了核泄漏危机。随后,全国各家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扑面而来。试想,如果各大媒体都只就新闻事件本身进行报道,反复强烈日本地震的震级、伤亡人数,那会引起读者兴趣吗?答案是明显的,只有迅速找到受众最需要的东西,才能在浩浩荡荡的媒体大军中站稳脚跟。所以,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电视、报刊、杂志都大幅刊登日本大地震的情况,其内容涉及震后救援、安抚,再往后,世界各国人民的哀悼活动也被刊载出来。各大媒体对这一事件可谓是步步跟踪,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连续报道的案例。(3)专题报道(网上搜索)专题报道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具有典型意义和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人物、事件、问题、社会现象等,进行记录调查分析解释评述等,深入系统而又生动反映其发生发展和结果及影响的全过程,揭示主题的深刻意义。这种报道类似报纸广播的通讯这一新闻体裁,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主要形式之一。专题报道西藏人家:拉萨白纳村人的“领头人”走进白纳村,巴珠正在蔬菜大棚给村民讲解掐枝施肥。他说,过去全村种青稞养牛羊,每户平均年收入只有1300元。2007年,县里出资建大棚,补贴一半秧苗价钱,全村110户种起了大棚蔬菜、水果。巴珠联系销路直销拉萨。巴珠:种了草莓、西瓜、西红柿、辣椒。一个棚一年收入一万元左右。县农科办派出技术员给村民办培训班,一对一技术指导,越来越多的村民从种菜生手变成了技术能手。巴珠每天都要到村民的蔬菜大棚查看指导。目前,全村种植大棚蔬菜水果的农户年均收入超过一万三,比种蔬菜水果前增加了10倍。去年(2010年),巴珠随县里组团赴江苏参观学习大棚种植技术,引进优质草莓品种,如今已结出鲜艳味美的果实,一个大棚就能卖到6000多元。按照巴珠的规划,除了草莓以外,大棚还要种香椿、圣女果等。他说“什么赚钱,就引导村民种什么”。巴珠:下一步的计划是,主要靠科技,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增加农民的收入。从2004年开始,西藏全区实施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项目,目前有近30万户、全区三分之一的农牧民直接受益,群众收入增加,农业发展后劲增强。中国广播网2011-07-19报道本文通过对拉萨市白纳村村主任巴珠带领农牧民群众种大棚,使得收入翻番增加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突出了藏区人民愈加富足的好消息,更突显了党政方针,告诉大家致富要先兴科技的道理。如果只是单一地说藏区人民收入增加,既没有新意,也难以说服读者,所以不妨以一个人为出发点,以点带面,再加以说明生活富足的原因,成功做到新闻的深化报道。2、新闻写作的材料众所周知,各方面的材料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大量的资料,才能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如鱼得水,灵活自如。学者刘锡庆先生在基础写作学中把材料的重要性概括为: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写作之中,材料是表现观点的“支柱”。由此,材料对于新闻写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记者应该尽可能多的搜集材料,新闻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种类: (1)直接材料,就是记者在生活中通过观察、体验得到的第一手材料。 (2)间接材料,就是记者在刊物或口头传闻中得到的材料。 (3)发展性材料,就是记者对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进行分析、思考、研究而得出的概括性材料。 新闻材料的获取应该把握多个途径,平时善于观察,新闻来源于生活,只有对生活进行了细致认真地观察,才能把握住素材。除此之外,记者还要有意识地积累素材,发掘出来的素材如果没有及时积累,只会使发掘变成“无用功”。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才能在写作时做到得心应手。除此之外,搜集材料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记者要学会采访,(网上搜索)“采”包括对数据的调查了解,资料的查阅摘录,素材的搜集选取等;“访”包括对写作对象和相关人员的访问交谈,对现场环境的观察,对事件细节的把握等。另一方面对搜集来的材料也要进行整理,及时甄别出正确的、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新闻写作。新闻材料的选择在一则新闻报道中,如果材料运用得当,会使整篇报道增色不少,对于新闻材料的选择,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用数字说话。记者要学会在新闻稿件中引用数据,它不仅能直观地再现整个事件的经过,一目了然,还具有较高的信服力。例如,记者要写一篇反映我国GDP增长的文章,如果只是一味地说我们经济增长速度是何等迅速,而没有引用数据,没有用鲜活的材料说明问题,那这篇文章对于受众,是难以信服的。但在引用数字的过程中,记者也应该注意,数据一定要翔实准确,使用数据的量也一定要有所把握,过多地使用数据可能会指使文章枯燥,从而拉大与读者的距离。 (2)用典型事例说话。典型事例能够很好地反映一个新闻事件,可以这样说,运用一个典型事例胜过使用诸多相关案例。典型案例对于受众来说,不仅更能使之信服,还可以更为准确地表述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例如,记者在对某位渎职官员进行报道,如果只是泛泛而谈,没有运用材料,或者只是简单地将材料罗列出来,而没有使用典型案例。那对于读者是很难接受的,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抓住典型,用事实说话,则可以轻易使读者明白自己的观点。 (3)用时间点说话。在有些新闻报道中,运用时间点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具有一气呵成、气贯长虹的效果。例如1997年7月1日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通讯神圣时刻中英防务事务交接仪式写真一文中用众多时间点反映新闻事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1997年,6月30日21点。香港、添马舰军营。中英双方防务事务交接仪式将在这里举行。22点25分:先头部队抵达军营。23点49分:军营出奇地安静。23点50分:英军上岗、就位。23点54分:我军就位。23点56分:我军上岗。23点58分:中英双方指挥官就位。23点59分55秒:英军卫队撤离。0点0分0秒:交接完成、五星红旗飘扬在添马舰军营。时间点贯穿在新闻稿始终,不仅增强了事件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还让受众读来更具气势,使得新闻报道在传播效果上更有力度。3、新闻写作的背景(网上搜索)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如果只是单一地讲述一个新闻事件,不加以背景,很多时候会显得空洞无味,甚至容易让人莫不着头脑。中新网5月30日电(财经频道 种卿)中新网财经频道获悉,5月31日,在“全国人大网”开放了1个多月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意见征集窗口就将关闭。此次个税修正草案不仅吸纳了“两会”相关议案的部分内容,而且让国民看到了日后个税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个税发展紧跟“收入”前进脚步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至此方始建立。由于当时国民收入普遍偏低,出台的个人所得税法是针对来华工作的外籍个人取得所得开征的个人所得税,主要为控制因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外籍人员在华个人所得的扩张。1986年,针对我国国内个人收入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规定对本国公民的个人收入统一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以城乡个体工商业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它所得为征税对象,将总收入减除生产经营成本、费用、损失以及国家允许在计税前列支的其它费用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改革开放后,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急剧扩大,为调节个人收入水平、避免个人收入过高,1986年9月,又对中国公民开征了“个人收入调节税”。征税对象包括工资薪金所得、承包转包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专利与非专利转让所得、稿酬所得、利息、股息、红利以及其它所得。1993年10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改的决定,将外籍个人、中国公民及个体工商户的税收统一纳入个人所得税法,重新调整纳税项目、免税项目,重新规定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并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曾两次修正 “个税起征点”自1993年个人所得税法确立以来,我国又进行了两次比较重要的个税改革,均围绕个税起终点的提高和对国民收入的调节。2005年初,广东财政再次对个税起征点的提高进行调研,以便为中央尽快出台税改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同年8月,在京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首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此草案随后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将个税起征点升至1600元,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2007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相比之下,今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对个税修正的范围更加广泛和深入。其中,个税草案建议将个税起征点由现在的2000元提高至3000元;同时,草案拟将现行工薪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7级,取消15%和40%两档税率,有效扩大了5%和10%两个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中新网财经频道以上对于个税的报道,如果仅是提到今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而没有之前修订版本作为对比,那就难以写出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只有在对比之下,才能突出我国的个税改革是与时俱进的。我国多次修订税法,将其作为背景,使得建国以来的税收改革一目了然,也可以突出最近一次改革的新意和亮点。(高等教育出版社,高钢新闻报道教程新闻采访写作的方法与技术)新闻背景在新闻报道中实现着它的特殊功能:a 说明新闻事实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b 分析新闻的现象与本质、局部与全局等关系。c 说明新闻事实的意义。d 表现新闻事实的特性。e 表达记者对新闻事实持有的观点和倾向。f 注释某些专有名词、专用术语。新闻背景在新闻写作中是十分重要的,那究竟要在什么情况下选择新闻背景呢?首先,一些新闻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渊源,但这些渊源并非为广大受众所熟知,如果欠缺了对于背景的描述,就会造成新闻空洞等现象。例如我国领导人与藏区人民一同欢度藏历年,如果在新闻一开始就提到领导人与大伙儿快乐起舞的场面,而没有简单介绍藏历年等相关信息,则容易使人难以进入一个良好的新闻阅读状态。其次,当某个新闻事件是由之前一些先决条件引起的,则需要对之前的状况作一个大致说明。例如“云南高院再审李昌奎强奸杀人案,当庭改判死刑”这一新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