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adler的individual psychology个体心理学ppt课件_第1页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adler的individual psychology个体心理学ppt课件_第2页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adler的individual psychology个体心理学ppt课件_第3页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adler的individual psychology个体心理学ppt课件_第4页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adler的individual psychology个体心理学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 题样式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Adlers Personality Theory l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 为我们都发现我们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 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勇气,我们便 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惟一方法 改进环境 来使我们脱离这种自卑感。” l l “做人就意味着会感到卑微。在每一个心理生 活阶段的开始,人都会感觉自卑。” l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的一生,是一 个男人能力克服自卑感的优秀样板。他1870年在维也 纳出生,是家里面六个孩子中的老三(有一个哥哥和 一个姐姐)。他的童年期是在各个的阴影下度过的。 小时侯他不断患病,得了佝偻病,使他的身体在体育 运动和室外游戏时总落后于他的哥哥和其它伙伴。他 四岁时险些因患肺炎而丧生,还有两次差点被卡车撞 死。由于阿德勒身体软弱,得到了他妈妈的特殊对待 ,然而,这在他的弟弟出生后就结束了。他回忆说: “在我两岁之前,妈妈对我很宠爱,但弟弟出生后, 她的注意力就转移了,我有一种被废黜的感觉”。 l 阿德勒在学校也被自卑感困扰着。他成绩 平平,有一年他的数学成绩非常糟糕,不得不 重读这门课。他的数学老师劝告他的父亲带阿 德勒离开学校,跟鞋匠去当学徒。但这件事更 激发了阿德勒的动力。他发疯般地学习,不久 就成为全班数学最好的学生。他在1895年进入 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应该说,阿德勒在心理 学上的许多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的这些记 忆中找到某些蛛丝马迹。 l 1902年,阿德勒向当地报纸进行反击、捍卫弗洛伊德的 释梦理论后,被弗洛伊德邀请加入了他的小组讨论,成为弗 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在1910年阿德勒被任命为小组的首 任主席。 l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论述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 感及其补偿的论文并获得了很大的声望,此时弗洛伊德还认 为阿德勒的观点是对精神分析学的一大贡献。但是当阿德勒 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补偿作用是理论的中心思想时 ,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了。1911年,阿德勒率领他的几个追 随者退出了精神分析协会,另组了“自由精神分析协会”, 鉴于“精神分析”一词已为弗洛伊德用了,不久他就把组织 改为“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会”。从那时 起,阿德勒便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体 系,到20世纪20年代,阿德勒已是声名远播的人物了。 l1926年,阿德勒应邀访美; l1927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l1932年任纽约长岛医学院教授; l1935年他决定在美国定居; l1937年,他应邀赴欧洲讲学,过度劳累的结果 终于使得他的心脏病突发而死在苏格兰阿伯登 市的街道上。 l享年67岁。 l在精神分析学派中第一个与弗洛伊德决裂的人 。 l在西方心理学史上,阿德勒是第一个提出人类 行为不完全由遗传和环境所决定的个性心理学 家。他主张,个体并不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 的消极承受者,遗传和环境因素只是提供创造 性自我塑造的结构,而谁有个体自身才能对自 己的发展做出选择。 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 l 过度自卑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自卑感在漫长的生活中 会逐渐沉淀为一种稳定的自卑情结,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 得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 优越感。阿德勒曾经对自卑情结的内涵进行界定,他说: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绝对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 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 然而,是否自卑感愈重,人就愈奋力向前呢?阿德勒认为 不尽如此,自卑感一方面无疑是积极东西的刺激物,另一 方面也能造成人的神经症。沉重的自卑感能摧跨一个人, 使他终生无所事事。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成为阻碍个人 积极成长的障碍和破坏力量。阿德勒称这种情况叫自卑情 结(inferiority complex)。 二、创造性自我 l 阿德勒在自卑及其超越的概念中,突出地强调了作 为个体的人的创造性力量。他认为,自卑大多是由先天 或遗传的生理上的缺陷而产生的,也包括人所处的环境 对人的压抑和排斥造成的抑郁之感。如何面对这些“经 验”的东西,他主张,“重要的是,人是有自主性的, 他能按照自己憧憬或虚构的目标有选择地看待生活中的 这些经验。而这种选择性便是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它 决定着每个人的发展。”创造性自我可以使个人的人格 和谐、统一,形成个体的独特性,它是人类生活的积极 原则。 三、生活风格 l “生活风格”是个体心理学的重要概念,阿德勒坚信每个人的独特 性,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事件和现象,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创造者 及艺术家,借着追求对个人有意义的目标,而形成一独特的生活风格。 Adler的生活风格主要可分为自我观念、理想我、世界观和伦理信念四 大因素,认为生活风格是自我、个体人格的统一,具有个别性,是面对 问题的一种反应模式 。为此,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的整体性 和统一性。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 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生 活风格的形成是在儿童时期所形成的对生活和世界的看法。具体说,3 5岁左右,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就大体上定型了。生活风格的形成在于 自小由家庭或环境所提供的重要经验而来,即使日后新的经验可能会对 此型态予以增添或修正,但基本的型态是不会变的。阿德勒认为,一个 人察觉和理解什么,在出生时已打上自我的印记 。 由此,Adler的生 活风格是指人格的一种外在表现 。 阿德勒4种主要的生活风格 l 1、支配- 统治型(dominantruling),这一类型的人倾向于 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他们追求优 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需 要控制别人从而感到自己的强大和有意义。在儿童期,他们在地板上 打滚、哭闹,希望父母向他屈从。这样的人容易发展成虐待者、违法 者和药物滥用等。 l 2、索取型(getting type),这种类型的人相对被动,很少努 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依赖别人照顾他们。许多富裕或有钱的父 母对他们的孩子采取纵容的态度,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以使 他们免受“挫折”。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很少需要为自己努力做 事,也很少意识到他们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而 希望周围的人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l 3、回避型(avoiding type),这样的人缺乏必 要的信心解决问题或危机,不想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试图通过回避困难从而避免任何可能的失败。他们常 常是自我关注的、幻想的,他们在自我幻想的世界里 感受到优越。 l 4、社会利益型(social useful type),这样的 人能面对生活,与别人合作,为人和社会服务,贡献 自己的力量,他们常常生长于良好家庭,家庭成员相 互帮助、支持,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和尊重。 l 怎样才能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阿德勒总结出 三条途径: l(l)看他的出生顺序。出生顺序的差别会形成一 个人对生活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人格。 l(2)对早期的回忆。因为,从早期回忆中可以看 出一个人的生活目标。 l(3)对梦的解释。他认为梦更主要是体现出个人 对日常生活中所遇问题的态度,因而梦贯穿了人的 生活风格。 四、社会兴趣 l 社会兴趣是 Adler 的人格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Ansbacher(1968)提到,社会兴趣是重要的人格特质,它反映出个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且广泛的影响其它各方面的人格特质和态度 。 l 社会兴趣的概念早在 Adler童年时期就已酝酿种子,并用一生来实 践完成他的社会兴趣理论。 Adler在其生命的最初,就已埋下社会兴趣的种子,尽管生为次子 所感到的不平与不安、生理上的缺陷、在面对死亡时的恐惧等等的自 卑,形成早年的记忆。但他在高度的社会兴趣下,不减对人的关心和 兴趣,不断与人来往互动,超越自卑,进而追求更远大的目标,社会 兴趣早已在他的生命中成型。他和一些其它来自欧洲的心理学家一样 ,离开心理分析学派后,自成一家,最后在美国发扬光大。 l Adler曾写到:“我从小就对同伴感到兴趣,现在亦此如是。” l一九一八年, Adler首次提出德文“Gemeinschaftsgefuhl”。 lGemeinschaft的字义是社会,gefuhl是一种主观状态。 l译为:社会情感(social feeling)、团体情感(community feeling)、同伴情感(fellow feeling)、团结一致感( sense of solidarity)、团体兴趣(community interest)、 社会感(social sense)以及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 Ansbacher,1978)。 lAdler认为这是一个“永恒整体”的概念,是人们追求至善至 美的理想世界。为了达到此目标,在过程中不断努力与发 展,个体愿意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同时弥补自卑感造成的 不足。具有社会兴趣的人,能“用他人的眼睛来看,用他人 的耳朵来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Adler,1964)。 lAdler并不认为个人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于与别人的人际 关系中,具体而言,他认为个人的幸福只有积极参予社会 才能得到,他强调所谓参予是指平等的合作者的参与,每 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具有绝对的价值,不允许个人被社会 疏离,也不允许社会因个人而疏离。 lAdler将人视为社会体系中的一部份,社会兴趣是人类 归属感、追求卓越动机、成为社会整体的一部份的驱力 (Ludin,1989)。 l社会兴趣的心理过程包括同理心、认同感、合作、评价 的功能、未来导向和独立。 l Adler认为个人是自卑而脆弱的,人们才会集体住在社 会里,因此社会合作才是个体的拯救之道。他表示当社 会兴趣产生时,自卑与疏离感会消失。他并且惯用反向 的例子来证明缺乏社会兴趣的后果以及社会兴趣的重要 性,例如犯罪和缺乏社会兴趣有关。 四、社会兴趣 lKaplan(1991)具体说明了具有社会兴趣的人在行为、情感和认知三 方面的表现: l (1)行为方面 l 在行为方面是指愿意尽其所能帮助、鼓励、了解他人,和他人分享事 物,并且愿意与他人合作共同为人类福祉努力。 (2)情感方面 l 有社会兴趣的人对社会有归属感,能与人相处自在互相信任,并且能 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对社会充满希望。 l (3)认知方面 l 有社会兴趣的人能了解自己在权利义务上与他人是平等的,并且了解 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攸关社会的繁荣衰败。因此当个人追求自我利益的同 时,也要兼顾团体的利益,作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 个体心理学的应用 l一、家庭星座 l二、早期的回忆 l三、梦的解析 lAdler相信:人们对于自己与家庭的关系与其 生活风格的发展有关。 l老大-有强烈的权力和优越感,被过度保 护,有较高的焦虑。 老二(中间) -有强烈的社会兴趣与手足 竞争性 老么-被娇纵,缺乏独立性。 独子-较少社会兴趣,期待别人的照顾。 (二)早期的回忆(Ers) l1.揭露个人生活峰分的最佳引导。 l2.Adler发现我们对于自己在4、5岁时的回忆会显示出 我们在成人时持续的生活风格。 l3.Adler也发现:个案的早期回忆是真实事件或虚构, 其差异不大。 l4.Adler認為早期的回忆是人們投射他們的生活風格的 型版,它是個人人格的一部份。 l5.早期的回忆不需要正確的解釋早期生活事件。它們 具有心理上的重要性,因為早期的回忆反映出個人目 前的世界觀。 (三)夢 -可以提供解決未來問題的線索 l 1.不相信夢是願望的達成或隱藏的衝突。 l 2.Adler認為夢境包含我們對於目前問題的感觸 ,以及我們想要如何去做。亦即:夢境具有情緒 與動機的意義。 l 3.夢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解決目前的問題。 l 4.夢境是朝向現在和未來的,而不是朝向過去的 衝突。 l 5.夢境是被加以偽飾以欺騙夢者,所以需由另一 人來解釋。 有关梦境的普遍解释 l堕落:代表个人情绪上有关降级或失去的观点。 例如:对于失去自尊或声望的害怕。 l飞翔:代表努力向上的感受,一种有企图心的生 活型态,个人想要超越他人或比他人更好。 l堕落与飞翔的组合:可能代表对 于过度野心与失 落的害怕。 l被追赶:可能意味与他人关系的无力感 l裸体:害怕泄漏自己 健康人格的指标 l (1)勇气 (2)社会兴趣 l (3)现实感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的评价 l 阿德勒的理论是积极的,丰富了我们对人格发展的认 识。与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以及俄 狄浦斯情结(恋母情节)在人生中的作用不同,他特别强 调个体的主观选择和创造性,注重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 ,并对人持乐观的态度。这一点对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 产生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另外,他既注重探索人的主观世 界,同时又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强调了遗传和环 境对人格形成的双重作用,其人格心理发展的观点有明显 的社会倾向。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