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1_第1页
《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1_第2页
《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1_第3页
《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1_第4页
《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离骚的忧患意识与历史意识 濉溪县韩村镇尹湖小学 周英 摘要: 离骚是诗人屈原因其在被放逐的这种生别死离中,满怀着对自我的人 生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的深沉而悠远的忧患精神,而写下的一首非常富于 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史诗性悲歌。也因此,屈原离骚的忧患精神,则也就可 以被认定或命指为是屈原离骚精神的真正本质。 在我国先哲思想中忧患意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体现为对天下兴衰、政 权交替和黎民百姓的忧虑。从而赋予忧患意识以深刻的社会内涵。从某种意义 上说,忧患意识“ 解放” 了诗人的思想,从而也使他的香草喻进入了更加从容自 若的境界,而且是带有“ 精神家园 ”意味的境界。 历史意识是属于理性的、刚性的东西,当诗人带着他的历史意识返回现实 世界的时候,必须使之与情感性的、柔性的东西相搭配,相融合,以期创造一 种刚柔相济、情理互通的美学机制。 关键字: 忧患意识 历史意识 置换关系 美学机制 一、 离骚解题“心灵史诗” 1离骚的文学史地位: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 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序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 馋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是非,表达了诗人坚 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 渝的爱国热情。 离骚是诗人屈原因其在被放逐的这种生别死离中,满怀着对自我的人生 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的深沉而悠远的忧患精神,而写下的一首非常富于责 任感和使命感的史诗性悲歌。因此,屈原离骚的忧患精神,则也就可以被 认定或命指为是屈原离骚精神的真正本质。 就一首诗的文化和审美的巨大含量,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而言, 离骚 称得上是“中国 第一诗” 。 离骚是古老中国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特具魅力的 结合点,它既显示了民间文化深厚的资源与活性,又表现了文人创造的超越性 和经典性。它作为难以比拟的伟大的抒情丰碑,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 风格的先河。 离骚的存在,使我们不能不承认,在荷马式的英雄史诗之外,存在着另 一种史诗形态“ 心灵史诗 ”。而且它作为文人创作而产生的年代,是与荷马 史诗记录润色写成定本相前后的公元前 4 世纪和 3 世纪之交,即战国晚期。中 国上古神话的片断性、非情节性和多义性功能形态,使早期诗人不善于长篇的 虚构叙事,却把神话的多义性和感应性转化为比喻性和感兴性的诗学智慧,从 而创造出蔚为奇观的抒情诗世界。这种从神话到诗的智慧转换方式,在人类文 化史上是独树一帜的,是在西方世界之外别开一个诗学世界的。 离骚把握住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不可重复的智慧转换契机。而诗人屈 原则是携带着自己独特的家世和人生经历,进行这番把握的。从而在中国文学 开创期提供了一个非常开阔复杂、奇诡绚丽的精神世界、人格典型和诗学形态。 其语言具有多层的指涉性,在较为浅近的层面上可以窥见屈原忧郁而彷徨、坚 贞而憔悴的身影,但更为深刻的层面上却可以领略到这一部带自传性的抒情长 诗,充溢着史诗的品格和悲剧的力度。从东汉中期、即公元 2 世纪以来,中国 的有识之士已经把离骚当做与至道相通的民族常典了。 2、 离骚题目的涵义: 离骚采取何种美学机制或表现形式,以拓展它的精神文化的容量和心 灵史诗的可能性呢?对此,首先必须诠释离骚的题目。文学史进程表明, 屈原是率先打破诗三百篇以首句摘字命题的方式,根据诗篇内容创设题目 的第一人。这番新创的深刻的秘密,正在于“离骚 ”二字具有可资与诗篇内容相 参照的多义性,既因“ 离”与“罹”相通,包含着班固所说的 “遭忧”的意思;又因 “离”有“别”义,可以作出王逸所说的“别愁” 的解释。正是“ 离骚”的双义性悖论, 造成一种内在骚动不安的审美活力,倾泻着诗人遭遇现实困境而想抛离忧愁, 却在抛离忧愁的求索中遭遇到更加痛苦的精神困境。在这种“遭#离” 的复杂的语 义结构中, 离骚以情感反复动荡的大波大澜,形成了沉郁而奔放的美学格调 和“痛苦的崇高 ”的美学机制,赋予异彩纷呈的比喻也句句沉重,奇诡神异的想 象依然语语带血。这样的美学机制,就是充满着力度与深度的心灵史诗的美学 机制。 二、忧患意识离骚中的深沉主题: 1、忧患意识: 忧患,从感性情绪到理性意志,最终到忧患意识的境界,其基本的思想意 义的研究分析结构当为:第一层面,是由对忧患意识本身的概念、判断、推理、 论证所构成的知识定义层面;第二层面,是由对忧患意识的怀疑、确知、反思、 批评所构成的思想探索层面。但忧患意识的殊难命指,及其运止特征的难以驾 驭,就在于:忧患意识它也是人类思想感情中相当危险的根源,它时时都有可 能导致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各种命运和不同事情的迷惘感,由此,使我 们在反映论、认识论的基础之上,也很有可能将会彻底地陷入于不可知论之中。 尤其是,当忧患返回到忧患本身时,它便具有着其自身的彻底的殊难根本解决 的感性与理性的困惑。那么,这也就会很有可能就会从根本上最终自己颠覆自 己。这恐怕也是导致诸如像周易那样在思想方法上极端自信而神圣的书也 具有“幽赞乎神明而生蓍”的根本原因。 2、中国古代文人的“忧患”传统: (这一段的内容是我加的,你酌情处理)在我国先哲思想中忧患意识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体现为对天下兴衰和政权交替的忧虑。 周易系辞传 借孔子之口说:“ 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大意是说,凡是衰落的,都是由于过去曾经荒淫腐败;凡是灭亡的,都是由于 过去曾自以为平安无事;凡是动乱的,都是由于过去曾自以为治理得宜。因此, 君子安居而不忘倾危,生存而不忘灭亡,整治而不忘动乱,这样才可以自身安 全而国运昌隆。这是叫人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时刻抱有警惕之心,孟子用非常 精炼的语言把它概括为“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欧阳修在其所著的 新五代 史伶官传序 中说,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 智勇多困于所溺” 。他所表达的忧患意识,则是从五代时唐庄宗在完成父志、剿 灭雠仇之后沉湎于安逸而丧失忧患之心,最终败于其平日所宠的伶人而致身死 国灭的惨痛教训中得出的,具有深刻的警世意义。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称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乃 至俗谚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等,也都是我们民族强调忧患意识的最好例证。 可以这样说,总结历史经验和居安思危,是忧患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突出反 映。而“诗人的心灵充满着忧虑”又为人类共同情绪的写照,那么,屈原的楚 骚创作正是兼取哲人之思与诗人之心,最早地采用文学形式全面反映时代、人 生之忧患的。 2、离骚的忧患意识前途幽昧险隘: 诗经中,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诗句,是诗人 直抒胸臆的一种表达方式,里面也有一种忧患意识,但是屈原的离骚却与 此不同,屈原忧患精神的宝贵之处,在于它不但没有以玩世不恭的方式回避现 实世界的苦难,相反在精神世界中,它勇敢地深入到对忧患精神的思想的至为 彻底的追根究底之中。这是由屈原的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注定了的。它的 确是屈原自我精神命运的不可逆转。由于这种精神命运的纵深行去的不可逆转 性,其游魂的不可招回或并不能如期返回的归魂,则就造成了屈骚精神的永恒 的孤独与寂寞。反而,无数世代的喧哗与骚动,不但无济于事,而且更加平添 了屈原在所有时代(或曰永世)中的那种绝对而唯一的孤独与寂寞。 论语卫 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子曰:君 子忧道不忧贫 。 ”而这也就从旁证的角度说明,这也正就是屈原离骚忧患 精神的高贵之处。而这也同时可以见出,这也正就是中华民族文明精神的灵魂 所在。 3、评论家眼中离骚的“忧患意识”传承: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 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 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 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 , 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 兼之矣!”在太史公这段说解中, “骚”之作为“忧”是可以确定无疑的。但是, 这个“离”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却没有直接说解。这就导致了后世学者的意见 分歧。班固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但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章句序说:“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 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洪补:一云陈直径,一云陈道径) ,以风 谏君也。 ”而朱熹楚辞集注却主“遭忧而作”说,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则 主“离别之忧”说。其关键问题还是在这一“离”字上。又:司马迁报任安 书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 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刘向新序 (卷七):“屈原遂放于外,乃作 离骚 。 ”王逸楚辞章句:“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 诉,乃作离骚经 。 ”所以说, 离骚这一首诗,是诗人屈原因其在被放逐的 这种生别死离中,满怀着对自我的人生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的深沉而悠远 的忧患精神,而写下的一首非常富于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史诗性悲歌。也因此, 屈原离骚的忧患精神,则也就可以被认定或命指为是屈原离骚精神的 真正本质,而用忧患一词来意指或命指屈骚精神,则全是因为,自古以来,这 就是中国的先哲时贤因悲天悯人而所达之极深远的精神境界。它当然也应该是 人生的真善美的深远的精神境界的存在本质。 4、忧患意识的深化从表现形式上看: 句式组合的变动和艺术手法的创新,深化了忧患意识的发掘。诗人别开生面 地创造了自然现象连同时间次序也人情化、或人文化的艺术手法,草木解情, 随人开谢,其哀伤之处已足以感动天地了。出格的艺术手法出现在出格的句式 组合之间,绝不是偶然的。随之的诗句中连续出现了三个“死” 字。 离骚对死 亡意识作出了新的诠释,它选择死亡作为一个极点,来证明生命的价值,包括 证明生命之清白、高洁,以及追求之不同凡响。生命之可贵为死亡所证明,死 亡意识也就成了悲剧形态的生命意识。 应该看到,这种死亡意识不仅为了证明具有独立品格的个体生命,而且蕴 含着为民请命的深刻意义。 离骚对“民生” 、 “民心”、 “民德”的重视,在先秦民 本思想中应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其民本思想是以生命作为抵质,从而赋予忧 患意识以深刻的社会内涵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忧患意识“解放” 了诗人的思想,从而也使他的香草喻进 入了更加从容自若的境界,而且是带有“精神家园 ”意味的境界。 死亡意识的洗礼,使诗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解脱,或某种精神再生。他选择 了污浊政治之外的一片干净土。精神上的解放,使香草喻的句式组合经过一番 变动之后,又返回“ 比 赋比赋比 赋” 的正常状态,以句式 转换的正常有度来表现精神上的从容不迫。芳草喻往往是随着前置的动词的变 化,而产生内涵和方式的变化的。当诗人未经忧患而注重品德修养时,他使用 的动词是扈(披 )、纫、搴( 攀) 、揽,带有向外采纳的性质,采纳以滋养自己的品 德。已受挫折转而培育贤才时,他使用的动词是滋、树、畦、杂,带有由内施 予的性质,施予所育的才士以自己同样的芬芳。如今他备受磨难而追求返回自 我之本性的时候,使用的是制、集、高、长一类动词,这些动词的使用已经使 香草喻和诗人自我浑然一体了。因此他相信自己情操高洁芬芳,明洁的本质未 尝亏损,既然是花香玉润相交融,又岂在乎别人说短道长?诗人在自己的精神家 园中,已获得了短暂的自足感。 三、历史意识处江湖之远而忧庙堂的历史使命: 1、历史意识渊源探究 历 史 意 识 是 人 类 对 自 然 、 人 类 自 己 在 时 间 长 河 中 发 展 变 化 现 象 与 本 质 的 认 识 。 人 类 的 历 史 意 识 是 人 类 特 有 的 一 种 认 识 能 力 。 这 种 能 力 逐 步 发 展 为 继 承 历 史 、 创 造 历 史 的 能 力 。 正 是 这 种 特 有 的 认 识 历 史 、 继 承 历 史 、 创 造 历 史 的 能 力 , 使 人 类 自 己 不 断 地 由 低 级 向 高 级 发 展 、 由 愚 昧 向 文 明 进 步 。 所 以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 人 类 之 所 以 能 够 脱 离 自 然 、 成 为 自 然 界 的 精 灵 , 是 从 历 史 意 识 的 萌 芽 开 始 的 。 加 入 古 代 文 人 的 历 史 意 识 (内 容 )要 上 知 网 搜 2、 离骚中的历史意识: (!)抒情个体的历史意识: 抒情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不仅存在于个人生命时间的有限性之中, 而且存在于这有限的生命时间又屡受现实政治生活的磨难之中。这就是离骚 反复痛切陈述的“ 党人偷安进谗,路途幽昧险隘 ”。诗人便是以这条 “路”作为思 维通道,把个人的恩怨感受升华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邃的反思。在反思中,生 命的价值依存于历史的成败远远超过了依存于个人得失,生命价值观和历史反 思意识相结合,是离骚式思维的一个特点。 离骚以历史作为现实政治的镜子,并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设计的。 要针砭和打动今日楚君,最好是引证其贤明的祖先,正面陈说。但若要建立历 史价值判断的坐标,就不能以楚先君为正面和反面的典型,以免有亵渎之嫌, 授人以陷害的话柄。因此,诗人进一步拓展历史反思的时空领域,不是以楚史, 而是以整个中华史上大圣大贤的尧舜,以及大恶大邪的亡国之君桀纣,作为坐 标上的两极,以建构其历史价值体系。由(现实)楚史中华史(现实)的时空推 移,既表现了一位诗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又表现了一位政治家以史为鉴、 规劝国君的谋略与艺术。总而言之,生命价值观与历史意识的结合,是与中原 以春秋重教的文化传统相通的,或者说,是受了后者的影响。 (2)历史意识与“两性喻” : 历史意识是属于理性的、刚性的东西,当诗人带着他的历史意识返回现实 世界的时候,必须使之与情感性的、柔性的东西相搭配,相融合,以期创造一 种刚柔相济、情理互通的美学机制。于是出现了离骚中的“两性喻” 。 “两性喻”是置换人物关系的比喻,它以男女两性爱情关系置换君臣、或朋友 之类的人际关系。置换的结果产生了某种带审美意味的微妙的双关性,以彼写 此,曲中见直,真幻交错,虚实互补,令读者在两种关系和感情的错位中揣摩 着、体验着隐秘的情绪变化。 诗经中的很多诗歌其实也有这一特点,如蒹 葭中的“伊人” ,可以理解为多种涵义。这样就把某些一说便俗、便落形迹的 心理行为,转化为似说未说、未说已说的清雅。 离骚以男女拟君臣,令人在 假扮与真相之间遐想连绵,在透过比喻而捕捉历史形迹之时捕捉到诗。 “两性喻”以其语意双关、谈言微中和化俗为雅的审美功能,对我国诗史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离骚存在着“香草喻” 和“两性喻” 两大象征性体系,一者以 自然物隐喻较为抽象的人之本质,一者以男女爱情置换较多俗态的人际关系。 而且这二者又常常相互渗透,从而产生更为丰富的言外意、味外味的审美功能。 3、历史意识的升华: 屈原经历过“ 甚任” “怒而疏”“绌” “放流”“行吟” “自沉”如 此曲折复杂的悲剧人生过程,这种灾难性的经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乃是别人 难以代替的精神拥有。当这样一个才华卓绝的诗人从政治社会的中心,被无规 则可言的力量弹射到政治社会的遥远的边缘的时候,他把惟一的精神拥有 一颗滴着血的心,献上诗的祭坛。 当他遭疏受绌而离开政治社会中心,却尚处于不甚遥远的边缘地带之时,他 曾经开展过一个不无雄心的“滋兰树蕙工程” ,培养自己政治路线的人才基础。 屈原的滋兰树蕙,看似是雅趣悠然的花农经营,但从用字的呼应而言,他实 际上想重振春秋到战国前期、即楚国上升期的人才规模和发展势头。他对此番 事业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