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_第1页
平凉市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_第2页
平凉市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_第3页
平凉市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_第4页
平凉市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庄卫发2009 144 号 转发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平凉市强化 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实施方案 (试行) 的通知的通知 县、乡各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平凉市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 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平卫发2009 207 号)转发给你们,请认 真贯彻落实 二九年六月十六日 主题词:卫生 疾病控制 通知 庄浪县卫生局 2009 年 6 月 16 日印 共印 25 份 - 2 - 平凉市卫生局文件 平卫发 2009207 号 关于印发平凉市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 职能实施方案(试行) 的通知 各县(区)卫生局,局直有关单位: 现将平凉市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实施方案(试行) 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 OO 九年六月八日 - 3 - 平凉市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 职能实施方案 (试 行) 为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有效预防控制各类疾病 的发生,参照省卫生厅关于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的实施方案 (试 行 ),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在传染 病及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重要作用, 增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能力,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 置,切实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依据 本实施方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 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 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 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消毒管理办法、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放射性同 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放射工作人 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 三、组织管理 (一) 机构 设置 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管理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设立防保组。 (二) 人 员组成 公共卫生管理科专职人员的配备,市级医院不得少于 5 人;县级 医院不得少于 4 人;乡镇卫生院防保组不得少于 2 人。 公共卫生管理科人员必须具备执业资格,其中至少 1 人是预防医 - 4 - 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县级以上卫生行政 部门的相关培训,考核合格方能上岗。 (三) 设备 要求 应配备电脑、打印机、网络、电话、资料档案柜等必备办公设备。 四、职能要求 (一)疾病 谱排序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公共卫生管理科或防保组要与医务人员建立联系机制,做好每 周疾病统计工作,排出疾病谱(含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并与同期进行 分析比较(上周、上月、上年度),发现异常要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与分析,提出群体预防、群体干预的建议,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二) 传 染病诊疗 管理 1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和管理 (1)负责 建立健全 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和管理制度。 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采用统一的门 诊日志、住院登记、检验记录、X 线检查记录、传染病报告卡和登记 簿,建立本单位的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分析、奖惩制度。建立或 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疫情信息的网络直报。 对 医生、 实习生和 进修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 情监测信息报告分析及相关知识的业务培训。协助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负责辖区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 的传染病报告管理,并收集、报告和分析辖区内的传染病信息。 (2)报告病种、程序、方式和时限 中 华人民共和国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所有 39 种甲类、乙类 和丙类法定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务院卫生行政 部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列入乙类、 丙类管理的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 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医务人员发现原因不明传 染病或可疑的新发传染病后,应及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传 染病报 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 - 5 - 行任务的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要求填报,不 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监测和报告按照全国不明 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与管理方案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 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 的规定执行。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 直报。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 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 2 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 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2 小时内以最快 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 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 2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 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 告单位应于 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 位应于 24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必须在规定时限进行报告, 及时报告率为 100,漏报率为 0。 承担国家、省、市和县传染病 监测的哨点医院要按照不同疾病监测方案的要求,收集、报告病例的 相关信息,采集、送检合格的各类标本。 (3)数据管理和分析 各 级各类 医疗机构 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或卡片收集人员对 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审核,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 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 病病例,应及时补报。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 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安排专人对本院疾病谱变 化情况每日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传染病 报告卡(纸质卡片)及传染 病登记本必须保存 3 年,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报告的传 染病报告卡必须进行登记备案,传染病报告卡(纸质卡片)由收卡( 代 报) 单 位保存。 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对传染病报 告和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和指导。 将传染病报告和管理工作纳 入医疗卫生机构的目标考核内容,每年至少考核一次。定期接受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关传染病报告工作的培训。报告管理工作的 具体要求参见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 试行 版) 。 - 6 - 2传染病的预检分诊 (1)医 疗机构 应当建立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2)要在医院的进入处 和挂号处张贴明显标识,提示发热病人和腹 泻病人直接到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或肠道门诊)和分诊点就诊,感 染性疾病科和分诊点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 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内部结构做到布局合理,分区 清楚,便于患者就诊,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要求。 (3)具体要求参 见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和卫生 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 (卫医发2004 292 号)。 (4)做好各 类传染病 诊治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 (三) 免疫 预防 1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1)所有县级 以上医 疗机构积极配合疾控机构做好疑似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48 小时内报告率90。在发现疑似预 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应对其积极开展救治,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下“预 防接种异常反应”等类 似的诊断结论。 (2)承担地段 预防接种任 务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预防 接种门诊(具体建设标准参见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负责辖区内的儿 童预防接种工作并承担“接种单位” 的各项职责 和要求。预防接种工 作必须达到或符合国家及省级的要求。 (3)所有承担新生儿接生任务的医疗单位,负责本院出生儿童的 乙肝疫苗 24 小时内第针和卡介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并达到国家免 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 2乡镇、社区防保组织 (1)组织 开展或实 施辖区内预防接种工作,并达到国家免疫规划 所要求的接种率。 (2)保证预 防接种注射安全,收集与 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3)提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使用计划,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 做好疫苗管理。 (4)开展冷 链温度 监测,指导村级冷链设备的使用与管理。 - 7 - (5)承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的统计和上报工作。 (6)承担疑似 预防接种异常反 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48 小时内报 告率90 。在 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应对其积极开展救治。 (7)开展 预防接种健康促 进、健康教育活动和对村级人员进行业 务培训。 (8)以乡镇为单 位 负责预防接种服务的乡级单位,同时应承担接 种单位的职责。 3接种单位 (1)根据 疫苗流通和 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甘肃省预防接种管 理规范的要求,预防接种单位应具有医疗机构许可证,并通过当地 卫生行政部门的考核具有预防接种单位资质证。 预防接种人员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或护士资格,并经过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 (2)根据 责任区域内 预防接种工作需要,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要求,具体实施预防接种工作。并接受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的技术指导。 (3)接种 单位接收第一 类疫苗或者购进第二类疫苗,应当建立并 保存真实、完整的接收、购进记录。 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应当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和疫 苗说明书的要求,并建立和履行告知和接种前询问的制度。医疗卫生 人员应当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并依照国务院卫生主 管部门的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 (4)接种 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免疫 规划对居住在其责任区域内需要 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接种,并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 率。同时要对外地流动至本地儿童进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5)开展接种常 规报 告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报告工 作。根据各个单病的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日常监测工作,并对需要采 集标本的及时采集。 (6)开展疑似 预防接种异常反 应的监测和报告,48 小时内报告率 90。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随意 诊断“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 - 8 - (7)开展 预防接种有关的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 (8)收集与 预防接种有关的基 础资料。 (四) 重大 传染病的 专病管理 1结核病管理 (1)县级 以上综合医 疗机构 负责对发现 的肺 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及时进行疫情报告 和登记,并及时将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到患者居住地结核 病防治机构。负责对 危重肺结核或严重合并症患者进行救治,并 将出院患者及时转诊到患者居住地结核病防治机构。负责在医院 内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接受结核病防治机构对结核病 报告和转诊工作的督导和指导。建立医院内部肺结核患者报告和 转诊工作的管理机制、制度和流程。 定期接受辖区结核病防治机 构的有关肺结核报告和转诊工作的培训,并及时开展医院内部对报 告和转诊工作的培训。 (2)乡镇卫 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接到 县( 区)结防机构确诊的肺结核患者诊断信息后,应立即 对患者进行访视,并落实患者的治疗管理工作。同时要在“乡( 镇)肺结 核患者管理登记本”上 进行登记。对每位患者在全疗程中至少访 视 4 次,了解患者治疗情况,督导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和 其他督导人员实施直接面视下的短程化疗。并将访视结果记录在“肺 结核患者治疗记录卡”上。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级结核病 治疗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和检查。收集结核病有关信息,负责 本单位及所辖区域内的疫情报告工作。推荐肺结核可疑症状者, 开展对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追踪工作。及时向县(区)级结 防机构报告外出及失访肺结核患者的信息。对超过规定时间 1 周 末到县结防机构取药的患者,乡、镇结防医生在接到县结防机构电话 时通知村医生进行追踪,到该患者家了解中断原因,并督促病人到结 防机构取药,将追踪结果向县结防机构电话反馈。查痰点是结核 病诊断的初筛单位,负责辖区及周围乡镇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和疑似 肺结核病人的痰检工作,怀疑肺结核者需转至县级结防机构进一步 检查确诊,按要求做好痰涂片保存和各项资料的登记、统计管理工作; - 9 - 镜检阳性的痰涂片 2 日内应得到县级结防机构实验室确认,阴性涂 片一周内应得到县级结防机构实验室的复验。负责对村卫生室(社 区卫生服务站)人员的培训。 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开展健康教育工 作。 具体工作要求见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 年 版) 和 肺结 核病人转诊和追踪实施办法。 2艾滋病管理 (1)接诊 医师发现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时,负责填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 性病疫情 报告卡,有条件的实行网络直报。暂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应 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方式报告本辖区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未经 本人或者其 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艾 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 像、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 (3)医疗卫 生机构 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每 半年应当将本单位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当 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做好保密工作。 (4)县级 以上医疗 机构做好以下工作: 设立 规范的艾滋病免 费自愿咨询检测场所,设立 23 名专兼 职经过省级以上专业培训的咨询员,开展免费的艾滋病初筛和咨询 服务。 防护 措施应当遵照 标准预防原则,医务人员接触具有传染性 的病源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应当 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 诊断和治疗服务。医疗机构不得推诿或者拒绝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或者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 对确 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工作人员应当将 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告知本人;本人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 为能力人的,应当告知其监护人。 对孕 产妇提供艾滋病防治咨 询和检测,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孕产妇及其婴儿,免费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产前指导、 - 10 - 阻断、治疗、产后访视、婴儿随访和检测等服务,并免费提供抗艾滋 病病毒药品进行预防性治疗,降低经母婴途径的艾滋病病毒传播率。 对手 术病人、性病病人等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工作,并依法 告知检测结果。 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的单位,按月上报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数及阳性人数统计表。 二级 以上医疗卫 生机构要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不具备建 立筛查实验室的要设立检测点,开展快速检测。 3鼠疫管理 (1)按照 传染病疫情 报告规定及时报告疫情。对不明原因的急死 病人以及来自于鼠疫疫区或去过鼠疫疫源地、接触过旱獭、黄鼠等疫 源动物的淋巴结肿大、高烧、咳嗽及胸痛病人,应以最快方式报告当 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机构或者鼠防专业机构。 (2)对疑似或者已经确诊的鼠疫患者,医院必须采取严格的隔离 措施,对密切接触者也必须进行隔离观察。 (3)各级 医疗机构是鼠疫病人的 应急救治机构。要及时开展鼠疫 或疑似鼠疫病人的接诊、治疗工作,严格执行就地隔离治疗的原则,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治疗。鼠疫病人的治疗和密切接触者预防 性服药参考鼠疫防控手册推荐方案。 (4)按照 鼠疫诊 断标准(GB 1599l1995)对患者进行诊断、鉴别 诊断。鼠疫病人的确诊必须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确认。 (5)要积 极协助鼠防 专业人员完成标本的采集和流行病学调查工 作。 (6)做好医院内感染控制、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防止院内交叉 感染;严格处理医疗垃圾、污物和污水等,避免污染环境。对鼠疫患 者的医疗垃圾要经过严格的消毒或者请有资质的医疗垃圾处理公司 进行处理,防止鼠疫通过被鼠疫患者污染的场所、病房、污染物及排 泄物扩散;对鼠疫患者污染的场所要经过终末消毒方可再次使用。 (7)协助完成鼠疫患者的尸体解剖。如果需要对鼠疫患者的尸体 进行解剖时,应严格按照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 验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 - 11 - 4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管理 (1)所有 县级以上医 疗机构承担急性弛缓性麻痹(AFP) 病例报告 工作。( 常见的 AFP 病例包括以下 14 种疾病:脊髓灰 质炎;格林巴利 综合征(感染性多 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 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 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神经根炎;外伤性神经炎(包 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单神经炎;神经丛炎;周期性麻痹 (包括低钾 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 钾性麻痹);肌病( 包括全身型重 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急性多发性肌炎;肉毒中毒;四 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短暂性肢体麻痹) 。 (2)发现 AFP 病例后,城市在 12 小时 、农村在 24 小时内以最快 的方式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积极配合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开展便标本采集和流行病学调查,并做好相关登记。 (3)所有 县级以上 综合性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 医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均为 AFP 病例主动监测医院;每旬开展对 本院的 AFP 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并将主动监测结果以报表形式向 辖区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4)任何 单位或个人不得做出 “脊髓灰质炎”或“类脊髓灰质炎” 等 类似的诊断,只有“ 省级脊灰专家诊断小 组” 对病例进行最终分类诊 断。 (五) 医院感染 预 防控制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制定并落 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 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 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2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 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3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符合预防传 染病医院感染的要求。 4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 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 12 - 5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 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 6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 国家有关规定。购进时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使用的一 次性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 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定期进行药物和器械的不良反应统计,建立 不良反应监测和统计报告制度。 7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具体措施,保证诊疗环境条件、各类医疗 用品、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消毒与灭菌方法、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 生防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要求。排放废弃的污水、污物应 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运送传染病病人及其污染物 品的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8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 医疗废物,必须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对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应符合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9发生医院感染事件或属法定传染病的,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 报告和处理。 (六) 死因 监测 1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规范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对死因不明者进行死亡原因调查,并作出死因推断。 2对死亡原因按照 ICD10 进行编码,选择正确的根本死因, 并通过网络上报。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应将死亡医学证明 书按规定时限送交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要求百分之百报告死亡病例,根本死因报告合格率95。 4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 5协助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异常病例死亡等相关调查工 作。 6参加当地疾控机构组织的业务培训及例会,按照死因监测工 作规范要求,每年对院内相关人员和新上岗人员进行培训。 7建立健全医院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查。 (七) 职业 病管理 - 13 - 1市级综合医疗机构 (1)取得 职业病诊 断的市级综合医疗机构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 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和国务院卫生行 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依法上报职业病(包括尘肺病、急性职业中 毒和农村农药中毒)。 (2)急性 职业病(主要是急性职业中毒) 和急性农药中毒由首诊的 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填报职业病报告卡(限于急性职业病)和(或) 农 药中毒报告卡。 (3)尘肺病和其他职业病由依法从事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 负责填报尘肺病报告卡、 职业病报告卡和(或)农药中毒报告卡。 (4)取得 职业性健康 检查资质的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填报有毒有 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以厂为统计单位)。 (5)医疗卫 生机构依法 报告职业病的各级执业医师应当接受职业 病网络直报知识培训。 (6)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指定 专门人员负责对医疗机构内职业病网 络直报工作进行指导、考核。 (7)职业 病网络直 报均登陆健康危害因素信息监测系统,报告 率应达到 100。 2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取得职业性健康检查资质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填报有毒有害 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以厂为统计单位)和农药中毒报告卡。 3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急性农药中毒由首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填 报农药中毒报告卡,并及时上报县级疾控中心。 (八) 放射安全防护 1新建、扩建、改建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必须进行职业病危害放 射防护预评价。 2医疗机构在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必须进行职业病 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3新安装、维修或更换放射诊疗设备的重要部件后,必须进行 - 14 - 质控检测和防护检测,并且每年至少进行千次状态检测。 4对全院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统一管理,按照有关规定配戴个人 放射剂量计。 5医疗机构应当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 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定期进行专业及防护知识培训,并分别建立个人 剂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6医疗卫生机构发现或疑似放射病症状的个人或群体,应立刻 向疾控部门报告。 (九) 突 发公共卫 生事件管理 1各级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传染病疫情暴发、 流行及突发不明原因疾病时,应遵循属地管理,2 小时网络直报。 2医疗机构做好具有流行病学联系的 2 例及以上相同或相似症 状病例、不明原因疾病的群发、不常见疾病或与特殊人群出现疾病的 异常增高情况的报告工作。 3医疗机构定期对群体不明原因疾病进行病例分析和总结。 4医务人员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样品采 集、病人的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医学观察;提供病例的临 床救治过程的资料。 5对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新发传染病死亡病例等卫生行政部门 或上级疾控中心要求进行尸检和采样时,组织实施解剖和取样工作, 为调查提供必须的标本和临床资料。 6对医疗机构医学检验和临床研究中分离的传染病病原、感染 性标本的管理。 五、实施步骤 (一)2009 年 6 月上旬 按照本方案组织管理标准要求,各级医疗机构成立公共卫生 管理科(防保 组) ,确定工作 场所,配备硬件设备,抽调工作人员。 (二)2009 年 6 月中旬 各级医疗机构制定具体工作措施,确立与各有关机构的联系机 制。 (三)2009 年 6 月下旬 - 15 - 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科或防保组按照方案要求开展工 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