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流程-现代cmos工艺基本流程课件(ppt 140页)_第1页
工艺流程-现代cmos工艺基本流程课件(ppt 140页)_第2页
工艺流程-现代cmos工艺基本流程课件(ppt 140页)_第3页
工艺流程-现代cmos工艺基本流程课件(ppt 140页)_第4页
工艺流程-现代cmos工艺基本流程课件(ppt 140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现代现代 CMOS工艺工艺 基本流程基本流程 第九章 工艺集成 艺基本流程 知识回顾 2 n 半导体衬底 n 掺杂 n 氧化 n 光刻技术 n 刻蚀技术 n 薄膜技术 工艺集成 3 集成电路的工艺集成: 运用各类单项工艺技术(外延、氧化、气相沉积、光 刻、扩散、离子注入、刻蚀以及金属化等工艺)形成电路 结构的制造过程。 薄膜形成 光刻 掺杂、刻蚀 工艺集成 4 形成薄膜:化学反应, PVD, CVD,旋涂,电镀; 光刻:实现图形的过渡转移; 改变薄膜:注入,扩散,退火; 刻蚀:最后图形的转移; 器件的制备: 各种工艺的集成 MOS, CMOS, 工艺目的: 工艺的选择 5 工艺条件: 温度 , 压强 , 时间 , 功率 , 剂量 ,气体流量 , 工艺参数: 厚度 , 介电常数 , 应力 , 浓度 , 速度 , 器件参数 : 阈值电压 , 击穿电压 , 漏电流 , 增益 , 一、集成电路中器件的隔离 6 由于 MOSFET的源、漏与衬底的导电类型不同, 所以本身就是被 PN结所隔离,即自隔离 (self-isolated); MOSFET晶体管是自隔离,可有较高的密度, 但邻近的器件会有寄生效应; LOCOS 隔离 7 希望场区的 VT大 ,保证寄生 MOSFET的电流小于 1pA ; 增加场区 VT 的方法 : 场氧化层增厚 :栅氧化层的 7-10倍; 增加场氧化区下面掺杂浓度 (Channel-Stop Implant , 沟道阻断注入 ); LOCOS隔离工艺 8 氮化硅 P型 衬底 p+p+ P型 衬底 氮化硅 p+p+ SiO2 LOCOS隔离工艺 9 Birds Beak 10 二、金属化与多层互连 金属及金属性材料在集成电路技术中的应用被称为金属化。 按其在集成电路中的功能划分, 金属材料可分为三大类: MOSFET栅电极材料: 早期 nMOS集成电路工艺中使用较多的 是 铝栅 ,目前 CMOS集成电路工艺技术中最常用的是 多晶硅栅 。 互连材料: 将芯片内的各独立元器件连接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 模块。 铝 是广泛使用的互连金属材料,目前在 ULSI中, 铜 互连金属 材料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11 接触材料: 直接与半导体接触,并提供与外部相连的连接点。 铝 是一种常用的接触材料,但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接触材料是 硅化物 ,如 铂硅 (PtSi)和钴硅 (CoSi2)等。 集成电路中使用的金属材料,除了常用的金属如 Al, Cu, Pt, W 等以外,还包括 重掺杂多晶硅、金属硅化物、金属合金 等金属性材 料。 2.1、集成电路对金属化材料特性的要求 12 与 n+, p+硅或多晶硅能够 形成欧姆接触 ,接触电阻小; 长时期在较高电流密度负荷下, 抗电迁移 性能要好; 与绝缘体(如 SiO2)有良好的 附着性 ; 耐腐蚀 ; 易于淀积和刻蚀 ; 易于键合 ,而且键合点能经受长期工作; 多层互连要求 层与层之间绝缘性好 ,不互相渗透和扩散。 13 1.1 铝是一种经常被采用的金属互连材料,主要优点是 : 在室温下的电阻率仅为 2.7cm; 与 n+、 p+硅或多晶硅的欧姆接触电阻可低至 10-6/cm2; 与硅和磷硅玻璃的附着性很好; 经过短时间热处理后,与 SiO2、 Si3N4等绝缘层的黏附性很好; 易于淀积和刻蚀。 金属铝膜的制备方法 铝应用于集成电路中的互连引线,主要是采用 溅射方法制备 ,淀积速 率快、厚度均匀、台阶覆盖能力强。 2.1 .1 铝 Al/Si接触中的几个物理现象 (1) Si在 Al中的扩散 Si在 Al中的溶解度比较高, 在 Al与 Si接触处, 在退火过程中, 会有 大量 的 Si原子溶到 Al中 。 溶解 量 不仅与退火温度下的溶解度 有关 , 还与 Si在 Al中的扩散情况有关。 在 400-500 退火温度范围内, Si在 Al薄膜中的扩散系数比在晶 体 Al中大 40倍。这是因为 Al薄膜通常为多晶,杂质在晶界的扩散 系数远大于在晶粒内的扩散系数。 (2) Al与 SiO2的反应 Al与 SiO2反应对于 Al在集成电路中的应用十分重要: Al与 Si接触时,可以 “吃 ”掉 Si表面的自然氧化层,使 Al/Si 的欧姆接触电阻降低; Al与 SiO2的作用改善了集成电路中 Al引线与下面 SiO2的黏 附性。 Al/Si接触中的尖楔现象 宽度为 w,厚度为 d的铝引线 ,与硅接触的接触孔 面积 为 A,如图所示。 尖楔现象: 由于硅在铝中的溶解度较大,在 Al/Si接触中, Si在 Al膜的晶 粒 间界中快速扩散离开接触孔的同时, Al也会向接触孔内运动、填充因 Si离开而留下的空间。 如果 Si在接触孔内不是均匀消耗, Al就会在某些 接触点,像尖钉一样楔进 Si衬底中去,如果尖楔深度大于结深,就会使 pn结失效,这种现象就是 Al/Si接触中的尖楔现象。 1、 Al-Si合金 金属化引线 为了解决 Al的尖楔 问 题, 在纯 Al中加入硅至饱和,形成 Al-Si合 金 , 代替纯 Al作为接触 和 互连材料。 但是, 在较高合金退火温度时溶解 在 Al中的硅,冷却过程中又从 Al中析出。 硅从 Al-Si合金薄膜中析出 是 Al-Si合金在集成电路中应用的主要限制 : 2、铝 - 掺杂多晶硅双层金属化结构 淀积铝薄膜之前,先淀积一层重磷或重砷掺杂 的 多 晶 硅薄膜,构成 Al-重磷 (砷 )掺杂多晶硅 双层金属化 结构 。 Al - 掺杂多晶硅双层金属化结构已成功地应用于 nMOS工艺中。 3、铝 -阻挡层结构 在铝与硅之间淀积一 个 薄 金属 层,替代重磷掺杂多晶硅层 , 阻止 铝 与 硅 之间 的作用,从而 抑 制 Al尖楔 现象 。这层 金属 称为 阻挡层 。 为了形成好的欧姆接触,一般采用 双层结构, 硅化物作为欧姆接触 , TiN、 TaN或 WN作为阻挡层 。 Al/Si接触中的改进 2.2.2 Cu作为互连材料 Cu的性质与铝不同 , 不能采用传统的以铝作为互连材料的 布 线工艺。 以 Cu作为互连 的 集成技术是 IC制造技术进入到 0.18m及其以下时代必须 面对 的 挑战之一。 对以 Cu作为互连的工艺来说,目前被人们看好并被普遍采用 的 技术方 案是 双大马士革 (Dual Damascene) (双 镶嵌 )工艺 。 主要特点 : 对任何一层进行 互连材料淀积 的同时 ,也对该层与下层 之间 的 通孔 (Via)进行填充 , 而 CMP平整 化工艺只对导电金属层材料进行 。 与 传统的互连工艺相比, 工艺 步骤得到简化,工艺成本也相应降低。 利用溅射和 CVD方法对沟槽和通孔进行金属 Cu的填充淀积时,容易形 成孔洞,抗电迁移能力差。因此在 Cu互连集成工艺中,向通孔和沟槽中填 充 Cu的工艺,目前普遍采用的是 具有良好台阶覆盖性、高淀积速率的电镀 或化学镀的方法 。 电镀法 在电镀法填充 Cu的工艺中,一般是采用 CuSO4与 H2SiO4的混合溶液 作为 电镀液,硅片与外电源的负极相接,通电后 电镀液中的 Cu2+由于受到负电 极的作用被 Cu籽晶层吸引,从而实现了 Cu在籽晶层上的淀积 。 为了保证高可靠性、高产率及低电阻的通孔淀积, 通孔的预清洁工艺 、 势垒层和籽晶层的淀积工艺 ,通常需要在不中断真空的条件下、 在同一个 淀积系统中完成 。 化学镀与电镀工艺不同的是无需外接电源,它是 通过金属离子、还原 剂、复合剂、 pH调节剂等在需要淀积的表面进行电化学反应实现 Cu的 淀积 。 Cu-CVD工艺 尽管利用 CVD方法向通孔和沟槽中填充 Cu,可靠性比较差,但与电 镀或化学镀工艺相比,采用 CVD方法与 CMOS工艺有更好的工艺兼容 性。 因此,优化 Cu-CVD工艺,发展无空洞的厚膜淀积工艺,是 Cu-CVD 工艺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三、平坦化 22 在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经过多步加工工艺以后,硅片表面已经很不 平整,特别是在金属化引线孔边缘处会形成很高的台阶。 台阶的存在将会影响淀积薄膜的覆盖效果,在底角处,薄膜有可能淀 积不到,使金属化引线发生断路,从而引起整个集成电路失效。台阶还 可能导致薄膜淀积生长过程中形成空洞。 随着互连层数的增加和工艺特征尺寸的缩小,对硅片表面平整度的要 求也越来超高, 金属层和介质层都需要进行平坦化处理,以减小或消除 台阶的影响,改善台阶覆盖的效果。 23 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改善硅片表面的平整度。 例如,对真空蒸发来说,改善台阶覆盖的方法,是使用 行星旋转式 真空淀积装置, 通过蒸发源和衬底相对方向的连续改变,有效地消除 蒸发死角,从而增加淀积率的均匀性。 也可采用 磷硅玻璃 (PSG)或硼磷硅玻璃 (BPSG)回流 ,使锐利的台阶 变得平滑,大大改善台阶覆盖状况。 图 (a)是没有平坦化图形; 图 (b)是第一类平坦化技术, 只是使锐利的台阶改变为平滑 ,台阶高度没有减小 ; 图 (c)是第二类平坦化技术, 可以使锐利的台阶变为平滑, 同时台阶高度减小。 通过再淀积一层 半平坦化的介 质层作为覆盖层 ,即可达到这 种效果,如在多晶硅上淀积 BPSG; 平坦化技术 图 (d)是第三类平坦化技术, 是使 局域达到完全平坦化 ,使 用牺牲层技术可以实现局域完 全平坦化; 图 (e)是第四类平坦化技术, 是整个硅片表面平坦化,化学 机械抛光 (CMP)方法就是可实 现整个硅片平坦化的方法。 四、 CMOS工艺 26 CMOS,全称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即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是一种大规模应用于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的原 料。采用 CMOS技术可以将成对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MOSFET)集成在一块硅片上。 27 Silicon Substrate P+ 2um 725um Silicon Epi Layer P 选择衬底 晶圆的选择 掺杂类型( N或 P) 电阻率(掺杂浓度 ) 晶向 高掺杂 (P+)的 Si晶 圆 低掺杂 (P)的 Si外 延层 28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ad Oxide 热氧化 热氧化 形成一个 SiO2薄层,厚度约 20nm 高温, H2O或 O2气氛 缓解后续步骤形成的 Si3N4对 Si衬底造成的应 力 29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Silicon Nitride Si3N4淀积 Si 3N4淀积 厚度约 250nm 化学气相淀积 (CVD) 作为后续 CMP的停止层 30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Silicon Nitride Photoresist 光刻胶成形 光刻胶成形 厚度约 0.51.0um 光刻胶涂敷、曝光和显影 用于隔离浅槽的定义 31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Silicon Nitride Photoresist Si3N4和 SiO2刻蚀 Si3N4和 SiO2刻蚀 基于氟的反应离子刻蚀 (RIE) 32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Silicon Nitride Photoresist Transistor Active Areas Isolation Trenches 隔离浅槽刻蚀 隔离浅槽刻蚀 基于氟的反应离子刻蚀 (RIE) 定义晶体管有源区 33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Silicon Nitride Transistor Active Areas Isolation Trenches 除去光刻胶 除去光刻胶 氧等离子体去胶,把光刻胶成分氧化为气体 34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Silicon Nitride Future PMOS Transistor Silicon Dioxide Future NMOS Transistor No current can flow through here! SiO2淀积 SiO2淀积 用氧化物填充隔离浅槽 厚度约为 0.51.0um,和浅槽深度和几何形 状有关 化学气相淀积 (CVD) 35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Silicon Nitride Future PMOS Transistor Future NMOS Transistor No current can flow through here! 化学机械抛光 化学机械抛光 (CMP) CMP除去表面的氧化层 到 Si3N4层为止 36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Future PMOS Transistor Future NMOS Transistor 除去 Si3N4 除去 Si3N4 热磷酸 (H3PO4)湿法刻蚀,约 180 37 Trench Oxide Cross Section Bare Silicon 平面视图 完成浅槽隔离 (STI) 38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Future PMOS Transistor Future NMOS Transistor Photoresist 光刻胶成形 光刻胶成形 厚度比较厚,用于阻挡离子注入 用于 N-阱的定义 39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Future NMOS Transistor Photoresist N- Well Phosphorous (-) Ions 磷离子注入 磷离子注入 高能磷离子注入 形成局部 N型区域,用于制造 PMOS管 40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Future NMOS TransistorN- Well 除去光刻胶 41 Photoresist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Future NMOS TransistorN- Well 光刻胶成形 光刻胶成形 厚度比较厚,用于阻挡离子注入 用于 P-阱的定义 42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hotoresist N- Well Boron (+) Ions P- Well 硼离子注入 高能硼离子注入 形成局部 P型区域,用于制造 NMOS管 硼离子注入 43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N- Well P- Well 除去光刻胶 44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退火 退火 在 6001000 的 H2环境中加热 修复离子注入造成的 Si表面晶体损伤 注入杂质的电激活 同时会造成杂质的进一步扩散 快速加热工艺 (RTP)可以减少杂质的扩散 45 Trench Oxide N- Well P- Well Cross Section 完成 N-阱和 P-阱 平面视图 46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Sacrificial Oxide 牺牲氧化层生长 牺牲氧化层生长 厚度约 25nm 用来捕获 Si表面的缺陷 47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除去牺牲氧化层 除去牺牲氧化层 HF溶液湿法刻蚀 剩下洁净的 Si表面 48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Gate Oxide 栅氧化层生长 栅氧化层生长 工艺中最关键的一步 厚度 210nm 要求非常洁净,厚度精确 (1) 用作晶体管的栅绝缘层 49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Polysilicon 多晶硅淀积 多晶硅淀积 厚度 150300nm 化学气相淀积 (CVD) 50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Photoresist Channel Length Polysilicon 光刻胶成形 光刻胶成形 工艺中最关键的图形转移步骤 栅长的精确性是晶体管开关速度的首要决定 因素 使用最先进的曝光技术 深紫外光 (DUV) 光刻胶厚度比其他步骤薄 51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Photoresist Channel Length 多晶硅刻蚀 多晶硅刻蚀 基于氟的反应离子刻蚀 (RIE) 必须精确的从光刻胶得到多晶硅的形状 52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Gate Oxide Poly Gate Electrode 除去光刻胶 53 Trench Oxide N- Well P- Well Cross Section Polysilicon 平面视图 完成栅极 54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Gate Oxide Poly Gate Electrode Poly Re-oxidation 多晶硅氧化 多晶硅氧化 在多晶硅表面生长薄氧化层 用于缓冲隔离多晶硅和后续步骤形成的 Si3N4 55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Photoresist 光刻胶成形 光刻胶成形 用于控制 NMOS管的衔接注入 56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Photoresist Arsenic (-) Ions N Tip NMOS管衔接注入 NMOS管衔接注入 低能量、浅深度、低掺杂的砷离子注入 衔接注入用于削弱栅区的热载流子效应 57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Tip 除去光刻胶 58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Photoresist N Tip 光刻胶成形 光刻胶成形 用于控制 PMOS管的衔接注入 59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Photoresist BF2 (+) Ions N TipP Tip PMOS管衔接注入 低能量、浅深度、低掺杂的 BF2+离子注入 衔接注入用于削弱栅区的热载流子效应 PMOS管衔接注入 60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TipP Tip 除去光刻胶 61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Silicon Nitride Thinner Here Thicker Here N TipP Tip P Tip Si3N4淀积 Si 3N4淀积 厚度 120 180nm CVD 62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Spacer Sidewall N TipP Tip P Tip Si3N4刻蚀 Si 3N4刻蚀 水平表面的薄层 Si3N4被刻蚀,留下隔离侧 墙 侧墙精确定位晶体管源区和漏区的离子注入 RIE 63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Photoresist N TipP Tip 光刻胶成形 光刻胶成形 用于控制 NMOS管的源 /漏区注入 64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Photoresist Arsenic (-) Ions N+ Drain N+ SourceP Tip NMOS管源 /漏注入 NMOS管源 /漏注入 浅深度、重掺杂的砷离子注入,形成了重掺 杂的源 /漏区 隔离侧墙阻挡了栅区附近的注入 65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Tip 除去光刻胶 66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 Photoresist P Tip 光刻胶成形 光刻胶成形 用于控制 PMOS管的源 /漏区注入 67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BF2 (+) Ions Photoresist N+ Drain N+ SourceP+ SourceP+ Drain PMOS管源 /漏注入 PMOS管源 /漏注入 浅深度、重掺杂的 BF2+离子注入,形成了重 掺杂的源 /漏区 隔离侧墙阻挡了栅区附近的注入 68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SourceP+ Drain Lightly Doped “Tips” 除去光刻胶和退火 除去光刻胶和退火 用 RTP工艺,消除杂质在源 /漏区的迁移 69 Trench Oxide Polysilicon Cross Section N- Well P- Well N+ Source/Drain P+ Source/Drain Spacer 平面视图 完成晶体管源 /漏极,电子器件形成 70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除去表面氧化物 除去表面氧化物 在 HF溶液中快速浸泡,使栅、源、漏区的 Si 暴露出来 71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Titanium Ti淀积 Ti淀积 厚度 2040nm 溅射工艺 Ti淀积在整个晶圆表面 72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Titanium Silicide Unreacted Titanium TiSi2形成 TiSi2形成 RTP工艺, N2气氛, 800 在 Ti和 Si接触的区域,形成 TiSi2 其他区域的 Ti没有变化 称为自对准硅化物工艺 (Salicide) 73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Titanium Silicide Ti刻蚀 Ti刻蚀 NH4OH+H2O2湿法刻蚀 未参加反应的 Ti被刻蚀 TiSi2保留下来,形成 Si和金属之间的欧姆接 触 74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BPSG淀积 硼磷硅玻璃 (BPSG)淀积 CVD,厚度约 1um SiO2并掺杂少量硼和磷 改善薄膜的流动性和禁锢污染物的性能 这一层绝缘隔离器件和第一层金属 75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BPSG抛光 硼磷硅玻璃 (BPSG)抛光 CMP 在 BPSG层上获得一个光滑的表面 76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Photoresist 光刻胶成形 光刻胶成形 用于定义接触孔 (Contacts) 这是一个关键的光刻步骤 77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Photoresist 接触孔刻蚀 接触孔刻蚀 基于氟的 RIE 获得垂直的侧墙 提供金属和底层器件的连接 78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除去光刻胶 79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Titanium Nitride TiN淀积 TiN淀积 厚度约 20nm 溅射工艺 有助于后续的钨层附着在氧化层上 80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Titanium Nitride Tungsten 钨淀积 钨淀积 CVD 厚度不少于接触孔直径的一半 填充接触孔 81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W Contact Plug 钨抛光 钨抛光 CMP 除去表面的钨和 TiN 留下钨塞填充接触孔 82 Trench Oxide Polysilicon Cross Section N- Well P- Well N+ Source/Drain P+ Source/Drain Spacer Contact 平面视图 完成接触孔,多晶硅上的接触孔没有出现 在剖面图上 83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W Contact Plug Metal1 Ti (200) - electromigration shunt TiN (500) - diffusion barrier Al-Cu (5000) - main conductor TiN (500) - antireflective coating Metal1淀积 第一层金属淀积 (Metal1) 实际上由多个不同的层组成 溅射工艺 84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W Contact Plug Metal1 Photoresist 光刻胶成形 光刻胶成形 用于定义 Metal1互连 85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W Contact Plug Metal1 Photoresist Metal1刻蚀 Metal1刻蚀 基于氯的 RIE 由于 Metal1由多层金属组成,所以需要多个 刻蚀步骤 86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W Contact Plug Metal1 除去光刻胶 87 Trench Oxide Polysilicon Cross Section N- Well P- Well N+ Source/Drain P+ Source/Drain Spacer Contact Metal1 平面视图 完成第一层互连 88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W Contact Plug Metal1 IMD1 IMD淀积 金属间绝缘体 (IMD)淀积 未掺杂的 SiO2 连续的 CVD和刻蚀工艺,厚度约 1um 填充在金属线之间,提供金属层之间的绝缘 隔离 89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W Contact Plug Metal1 IMD1 IMD抛光 IMD抛光 CMP 90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W Contact Plug Metal1 IMD1 Photoresist 光刻胶成形 光刻胶成形 用于定义通孔 (Vias) 91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W Contact Plug Metal1 Photoresist IMD1 通孔刻蚀 通孔刻蚀 基于氟的 RIE,获得垂直的侧墙 提供金属层之间的连接 92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W Contact Plug Metal1 IMD1 除去光刻胶 93 Tungsten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W Contact Plug Metal1 IMD1 W Via Plug TiN和钨淀积 TiN和钨淀积 同第一层互连 94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W Contact Plug Metal1 IMD1 W Via Plug 钨和 TiN抛光 钨和 TiN抛光 同第一层互连 95 Trench Oxide Polysilicon Cross Section N- Well P- Well N+ Source/Drain P+ Source/Drain Spacer Contact Metal1 Via1 平面视图 完成通孔 96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W Contact Plug Metal1 IMD1 W Via Plug Metal2 Metal2淀积 Metal2淀积 类似于 Metal1 厚度和宽度增加,连接更长的距离,承载更 大的电流 97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W Contact Plug Metal1 Photoresist IMD1 W Via Plug Metal2 光刻胶成形 光刻胶成形 相邻的金属层连线方向垂直,减小层间的感 应耦合 98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W Contact Plug Metal1 Photoresist IMD1 W Via Plug Metal2 Metal2刻蚀 Metal2刻蚀 类似于 Metal1 99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W Contact Plug Metal1 IMD1 W Via Plug Metal2 除去光刻胶 100 Trench Oxide Polysilicon Cross Section N- Well P- Well N+ Source/Drain P+ Source/Drain Spacer Contact Metal1 Via1 Metal2 平面视图 完成第二层互连,后面的剖面图将包括 右上角的压焊点 101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W Contact Plug Metal1 IMD1 W Via Plug PassivationMetal2 钝化层淀积 钝化层淀积 多种可选的钝化层, Si3N4、 SiO2和聚酰亚 胺等 保护电路免受刮擦、污染和受潮等 102 Silicon Substrate P+ Silicon Epi Layer P- P- WellN- Well N+ Drain N+ SourceP+ Drain P+ Source BPSG W Contact Plug Metal1 IMD1 W Via Plug Passivation Bond Pad Poly Gate Gate Oxide Silicide Spacer Metal2 钝化层成形 钝化层成形 压焊点打开,提供外界对芯片的电接触 103 Cross Section Trench Oxide N+ Source/Drain P+ Source/Drain Spacer Contact Metal1 Polysilicon Via1 +5V Supply VO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