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重点_第1页
2011年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重点_第2页
2011年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重点_第3页
2011年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重点_第4页
2011年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 年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重点 2010 年,全省县域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 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省委省政府“一线三点”工作思路以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 一系列战略部署,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这一主线,积极作为,科学务实, 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日趋优化,地方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居民收入大幅增加, 全省县域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2010 年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综合实力大幅攀升 2010 年前三季度,全省纳入县域经济考核范围的 122 个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 总值 24019 亿元,同比增长 13.7%,高于全省增幅 0.8 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 8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 1296 亿元,同比增长 36.3%,高于全省增幅 11.8 个百分点, 占全省比重为 63.6%;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13977 亿元,同比增长 22.1%,高 于全省增幅 1.1 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 79.6%;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 7399 亿元,同 比增长 16.3%,低于全省增幅 2.3 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为 72.5%;实现进出口总额 1015 亿美元,同比增长 36.2%,低于全省增幅 1 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 74.5%;实 现出口 553.62 亿美元,同比增长 31.3%,低于全省增幅 1.6 个百分点。县域经济仍然 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经济结构日趋优化 各县(市、区)在加速经济总量膨胀的同时,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县域以工业和农业 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已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 年前三季度,县域第一产业完成产值 2205.58 亿元,同比增长 3.8%,仅高于全省增幅 0.6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产值 14212.97 亿元,同比增长 13.6%,低于全省增幅 0.2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产值 7601.09 亿元,同比增长 16.4%,高于全省增幅 3.1 个百分点。其中 30 个经济强县第一产业完成产值 738.73 亿元,同比增长 2.5%,低于 全省增幅 0.7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产值 6512.17 亿元,同比增长 13.1%,低于全省 增幅 0.7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产值 3379.11 亿元,同比增长 16.7%,高于全省增 幅 3.4 个百分点;30 个经济欠发达县第一产业完成产值 528.90 亿元,同比增长 5.0%,高于全省增幅 3.1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产值 1583.06 亿元,同比增长 14.5%, 高于全省增幅 0.7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产值 899.24 亿元,同比增长 16.9%,高于 全省增幅 3.6 个百分点。 (三)“双 30”工程成效显著 在省委省政府“促强扶弱”战略推动下,30 个经济强县实力显著增强,30 个经济欠发 达县也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2010 年前三季度,30 个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0630 亿元,同比增长 13.6%,高于全省增幅 0.7 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522 亿元,同比增长 25.4%,高于全省增幅 0.9 个百分点;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5664 亿元,同比增长 23.1%,高于全省增幅 2.1 个百分点;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964 亿元,同比增长 16.4%,低于全省增幅 2.2 个百分点;完成进出口总额 300 亿美元,同 比增长 35.6,低于全省增幅 1.6 个百分点;其中出口 178.70 亿美元,同比增长 33.4%,高于全省增幅 0.5 个百分点。30 个经济欠发达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011 亿元, 同比增长 13.6%,高于全省增幅 0.7 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 118.50 亿元,同比 增长 29.8%,增幅高于经济强县 4.4 个百分点;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1725 亿元, 同比增长 22.9%,低于经济强县 0.2 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205 亿元, 同比增长 18.3%,增幅高于经济强县 1.9 个百分点;实现进出口总额 28.13 亿美元,同比 增长 50.9%,增幅高于经济强县 15.3 个百分点。 (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随着省委省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我省县域路、水、电、 气、医、学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全省县域境内公 路通车里程 20.9 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 3679 公里,90%的村庄用上了自来水,92%的 村庄开通有线电视,通电话的村庄已达 100%,移动电话用户接近 5000 万户,医院、卫 生院床位数量达到 29 万张。剧场、影院、体育场馆等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五)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下,县域民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 质量跃上了新台阶。2010 年前三季度,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6887 元,同比增长 15.9%,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多 282 元,其中,30 个经济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8302 元,高于全省平均 25.7%,30 个经济欠发达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456 元,虽 低于全省平均 17%,但同比增长 15.5%。同期,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39.4 平方米, 同比增长 13.9%;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比重达到 8.5%,同比提高 1.1 个百分点;农村电 脑普及率达到 14.7%,同比提高 5.3 个百分点;县域个人汽车拥有量达到 465.2 万辆, 同比增长 23.1%。 (六)“突破菏泽”战略取得重要成果 “突破菏泽”战略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亲临菏泽视察指导工作,专题 研究加快菏泽发展问题。省委省政府在出口退税、财政转移支付等多个方面制定出台了若 干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了结对帮扶机制,各帮扶单位累计帮扶资金达 25 亿多元,帮建 了一批经济园区,培植了一批经济增长点,为菏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 菏泽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 年全市实现地 区生产总值 1151.6 亿元,同比增长 14.3%;实现地方财政收入 84.69 亿元,同比增长 39.8%,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农民人均纯收入 5812 元,同比增长 15.2%;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 14419 元,同比增长 13.2%。 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2011 年是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重点区 域带动战略的关键之年。综合分析 2011 年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形势,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在全面推进转方式、调结构这一大背景下,国内经济形势继续向好,经济运 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从国家宏观层面看,国家继续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 组织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 促进就业、社会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等,将为我省县域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带 来重大机遇。从省内情况看,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规划,以及其他重点带动战略的逐步实施,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生机和活力;我省 “十二五”一大批重点项目的陆续开工,将带动与之配套的产业链延伸项目建设,也为我省 县域经济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我省县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仍存在不 少困难和问题。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还不 牢固。从国内看,受全球经济的影响,国内经济在经历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快速回升后, 在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上面临诸多艰难的选择:如经济刺激政策、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调 控政策、汇率调整政策等等,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从全省 看,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如工业生产增幅回落较大对经济 增长、扩大就业将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屡创新 高等因素制约了外经外贸较快增长;国家严格控制信贷规模,企业和项目融资难度明显增 大、资本短缺的矛盾突出、投资需求拉动作用有所减弱、生产要素供应进一步趋紧等等。 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看,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虽然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宏观比例上占有 较大份额,但在发展规模、发展水平等方面,仍然是我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 多、县级财政保障能力差,体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整体发展水平 不够高、自主发展能力不够强、产业集群效益不明显、生产要素瓶颈制约严重、东西部发 展不平衡、发展方式粗放等等,这些不利因素,也将给我省县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带 来一定影响。 三、2011 年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 2011 年全省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统筹城乡发展、将县域经济发展 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为总抓手,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破解制约县域经济发 展难题为重点,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全面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平稳较快 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一)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的同时,深化提升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提 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一是抓产业支撑。围绕蔬菜、水果、花卉等 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相关体系建设,按照“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 拉动大发展”以及“公司+基地+标准+品牌+ 市场”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壮大一批龙头企 业,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加快形成优势 产业与加工企业、交易中心相配套的农业板块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 划农业。以工促农,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科技、 信息、商务服务,促进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发展。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土 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通过转包、出租、 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经 营。四是创新产业化经营体系,深化产业化与合作制的结合,鼓励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和服务组织,推行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超市+基地”等新型经营模式,把一家一 户的分散生产纳入现代产业体系,以实现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二)推动县域工业向园区集中 树立大园区支撑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工业的发展理念,按照“发展优势产业推进产 业集聚培育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基地”的思路,着力推进 县域工业发展的集群化和基地化。一是要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企业间生产协作流 程,并注意做好开发区、工业园区与发展高端产业、培育产业集群的衔接,促进园区集约 化发展,为产业聚集和产业集群发展打造良好的平台;二是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推 动优势资源、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高端产业、高端产品向优势园区集聚,并围绕核心企 业、龙头企业,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条,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体系完整、 品牌效应强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同时对有条件、有优势的产业集群积极申请成为 全国或全省的产业基地;三是推进园区内外企业的重组和整合,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园区的 龙头企业开展协作配套,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效应;四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 励企业积极争创全国和省“名优产品生产基地”,推进产品名牌、企业名牌向区域性品牌转 变,推进县域产业高端化。 (三)加快发展县域服务业 将大力推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作为我省县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坚持 提升传统服务业与发展新兴服务业相结合,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以发展生产性 服务业为重点,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着力提高服务业在县域经济所占比重。 突出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有 条件的地方发展生产性服务集聚区,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促进现代 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发展。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信息咨询、旅游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 加快县域服务业转型升级。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更多 地投向服务领域。 (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按照扩大城市、提升城镇、缩减农村、城乡一体的思路,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小城镇建 设、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 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全方位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一是做大做优县城。目 前我省多数县城常驻人口已接近或达到 20 万人,要按照中等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并注重加强城市的品牌建设,以增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 领作用。二是推进城乡经济融合。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注重发展城乡关联产业,推进 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产业向农村扩散,形成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发展格局。 三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融合。统筹县、乡、村三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县乡村一体化、 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的县域基础设施体系。四是推进城乡生活融合。发挥优惠政策的 作用吸引农民离开农村到县城或小城镇购房,具备条件的地方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合村并居, 建立新型农村社区,使农民生活逐步城市化。五是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 业管理体系。 (五)重视发展绿色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绿色制造模式,推进清洁生产和终端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 护,提高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的各项措施,严禁新上高耗能、高 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探索建立落后产能退出 机制。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快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富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加收入,扩大消费,改善民生。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 入水平。充实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大对高效种植养殖和农村工业的支持力度,制定 并逐步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二是扩 大城乡就业。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维护农民工权益,强化劳动力就业技能培 训,提高劳动力创业就业能力。三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 推进做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 和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七)强化管理分类指导 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以实施重点带动战略为推动措施,针对区域特点,梳理思路、 明确方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找准定位、差异化发展。东部县(市、区),要充分利 用蓝色经济与高端产业这两个“加速器”,唱响“蓝色主旋律”,突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 推进制造业由加工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促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全力推动县域经 济转型升级。中部县(市、区),要围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鲁南临港产业带,主动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