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 划 一、序言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XX 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有关法 律法规。 规划范围。按照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 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重建等应急管理的主要 环节的不同要求,统一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事故灾难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规划定位。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 属地为主”的要求,突出以人为本,在不改变现有部门职 责分工和分类管理格局的基础上,以相关专项规划为支撑, 提出全市事故灾难应急体系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充 分利用和整合应急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现有存量资 源,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和重点项目建设,提高预防和 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本规划的目标是为实施事故灾难类应急预案提供支撑 基础,保障应急预案的执行。 二、应急体系现状 现有工作基础。市政府安办高度重视事故灾难突发事 件应急管理工作,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和 XX 市政府关 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应急预案 体系、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全市应对事故灾难突 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健全。 二是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市政府安办成 立了 XX 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组建了市政府 应急管理办公室,在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 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设得到 加强。组建了防汛抗旱、抗震救灾、危化品处置、消防、 市政、环保、卫生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抗洪抢险、消防 特勤、医疗救治等应急物资储备具有一定基础。应急管理 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等基层基础工作得到进 一步加强。 薄弱环节。 1.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乡镇政府应急管理机 构不够完善,职责不够明确。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与各专项 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顺,职能划分有待进一 步明确。部门之间、乡镇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 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突发事件时,人员、 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日常应 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经验尚需 积累,急需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机制。企事业单 位专兼职救助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 预防和处置机制尚不健全。 2.监测预警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各类事故灾难 突发事件风险隐患底数不清,部分领域监测点密度不够, 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预警和科学决策能力急需加强。 应急信息指挥系统之间建设技术标准不统一,尚未实现信 息共享。现场处置中存在通信障碍,信息获取能力较差。 3.应急保障能力需要提高。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 不足,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快速拉动和协同能力较差, 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的生命搜救能力亟待增强。 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紧急生产、采购、征收、征 用、调拨和配送机制不完善;存储设施不足,布局不尽合 理,储备方式单一,物资数量偏少,品种不全,一些关键 性物资的储备处于空白。储备物资更新、替补、补偿制度 不健全。紧急运输综合协调、保障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应急物资保障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4.宣传教育工作需要加强。应急科普宣传教育相对滞 后,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较低,亟待加 强应急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建立公共沟通机制。 面临的形势。 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与安全生产的矛盾 日益突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 产基础薄弱,存在较多隐患。交通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绝 对数量仍然偏大。社会防控火灾能力较低,火灾事故仍处 在多发的高风险时期。引发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危险不 容忽视。 三、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应急 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重点解决应对事故灾难突发事 件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全面提高应对事故灾难突发事 件的综合能力,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新 XX 作出积极贡献。 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市级规划对全市事故灾难应 急体系建设作出部署,总体把握应急资源的合理布局,各 乡镇、各有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关的应急体系建设 规划,加强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应急保障等 方面的能力建设。特别要加强城市应急能力建设,发挥其 辐射带动作用。 2.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 力,提高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信息、队伍、装备、 物资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提高综合应急能力,避免重复建 设。重点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建设,优先解决制约应急 响应时效的突出问题,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响应能力。 3.科学适用,统一标准。采用国内外成熟技术,兼顾 先进性和适用性,确保事故灾难应急体系高效、可靠运行。 严格执行国家应急管理标准,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 规范化。 4.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根据事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 及有关部门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应急体系项目,分级分步组 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项目建设,以点带面,全面 落实应急体系建设任务。 5.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引 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加 大宣传力度,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 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到 XX 年,建成指挥统一、结构合理、反 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体 系,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 复重建及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明显 提高,有效减少各类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2.分类目标。事故灾难得到有效遏制,事故灾难救援 能力明显提高。亿元 GDP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 0.3 以下;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 10 万人死亡率 控制在 2.5 以下;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控制在 4.5 以 下;严防发生企业排污造成的重特大环境事件。 四、主要建设任务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完善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监测网络, 增加监测点,扩大监测覆盖面,提高监测精度和自动化水 平;建设突发事件综合预警系统,扩展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增强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能 力。 1.完善突发事件监测网络。完成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 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关键基础设施的监测监控系统;建 立食品安全监测网络,健全药品安全事件监测报告系统. 2.加强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设。依托现有网络资源, 整合各领域预测预警信息,建立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实现 多灾种、跨领域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及时、准 确发布预警信息。建立完善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等 事故灾难预警系统;完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 媒体和手机短信、人防警报的信息发布体系,建立预警信 息快速发布机制。 3.加强关键基础设施监测监控。建立完善对国民经济 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基础设施的监测 监控系统。负责重大油气输送管道和储运设施、铁路客运 专线、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大型桥梁、重要通信枢纽等关 键基础设施运营与维护的单位,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监控系 统。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分级管理、 风险分析、脆弱性评估、隐患排查,实施保护措施。 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依托现有专业信息与指挥系统, 按照国家技术标准,连接 XX 市政府应急平台,建设市、乡 镇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和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实现应 急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信息汇总、辅助决策、指挥调度 和总结分析等功能。 1.建设政府综合应急平台。重点实施应急信息管理与 辅助决策、图像监控与移动指挥、共享基础数据库、信息 共享交换服务平台等工程,基本实现应急信息汇总与发布、 指挥协调、综合研判、视频会商与日常值守等功能。 2.完善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充分发挥公安、国 土资源、环境保护、民政、卫生、安监、质监、交通、水 利、农业、畜牧、林业、建设、民防、地震和气象等专业 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的功能,加强信息共享。 应急队伍建设。加强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骨干 队伍和专业队伍建设,健全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发展 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补充完善技术装备,开展培训演 练,增强应急队伍处置能力。 1.强化公安、武警等骨干队伍应急能力建设。推进市、 乡镇公安派出所力量建设,加强公安特警、巡警队伍建设, 增强快速有效处置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与武警 部队协调沟通,支持武警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2.加强专业队伍处置能力和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 伍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电网大面 积停电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建立完善市级为主、条块结合 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队伍;建立完善医疗卫生应急队伍。 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提高现场先期快速 处置能力。建立应急互助机制,发挥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 在区域联防和救援互助中的作用。 3.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应急救 援专家数据库,逐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和参与应急工作的 机制,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市的应急专家咨询网络,开 展专家咨询、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等活动,充分发挥 专家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4.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依托共青团、红十字会、青 年志愿者协会和基层社区,组建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 伍,重点是青年志愿者队伍,到 XX 年达到每万人中有 100 名应急志愿者;构筑应急志愿者社会参与平台,健全管理 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科普宣教、应急救助 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强化应急物资保障体制、机制建 设,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征用及紧急配送机制, 整合实物储备信息资源,建立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建 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补充、更新、轮换、调运等管理制度, 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收征用、余缺调剂 与调运机制;整合应急实物储备资源,充分利用各级政府、 部门和企业物资储备资源,建立区域间、部门间应急物资 余缺调剂和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平战结合。适时新建综合 应急物资储备库。调整或增加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数 量,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的专业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争取 XX 市应急物资在我市的储存,增强防范供给风险的能 力。 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应急运输保障协调 机制,依托现有公路、铁路、民航等运输能力,调动社会 各方面运输力量,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和队伍的紧急快速运 输通道。建立完善紧急情况下社会运输工具征用、补偿机 制,以及应急队伍、物资运输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和运 行机制。 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通信网络资源,构 建应急指挥调度通信网络。统筹规划有关部门专业应急通 信保障能力建设,以专业应急通信为主、公用应急通信为 支撑,形成快速搭建现场应急通信平台的能力。各级应急 指挥机构和应急队伍配备适用的通信装备,实现全市应急 指挥通信网络的连接,形成公众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 结合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体系。 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加强灾民安置和现场恢复能力建 设,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完善对贫困灾 区恢复重建的援助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监督 有力、运转高效的恢复重建机制。 宣传教育与培训演练体系建设。加大应急知识普及与 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素养。依托现有培 训资源,加强专业培训和预案演练,重点提高应急管理人 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知识和指挥技能。到 XX 年,基本 形成覆盖各类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的应急培训与演练体系。 五、重点建设项目 市政府应急平台。依托现有网络资源,利用现代信息 技术和通信技术,整合公安、安监、民政、交通、水利、 卫生、地震、气象、民防等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基础支撑 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包括应急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图 像监控和移动指挥、基础数据库共享、信息交换等系统, 形成连接 XX 市政府应急平台,贯通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 和乡镇应急平台的全市应急管理枢纽平台,实现值守应急、 信息汇总、事态跟踪、决策会商和调度指挥等功能。 专业应急队伍。以公安消防特勤队伍、地震救援队伍、 医疗救护队伍和武警部队为依托,在继续加强现有队伍应 急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协同应对运行机制建设,补充 专业搜救装备、救援车辆、防护装备、通信设备、救护器 材和培训设施,提升应急队伍救援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 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市应急物资综合保障系统。在现有专业物资储备的基 础上,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 生产、采购、储备、调拨征用、紧急配送体系;建设应急 物资保障指挥调度网络平台,连接各乡镇应急物资保障网 络,形成应急物资调运保障机制,实现应急物资综合保障。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信息平台。加强市、乡镇安全 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信息平台和企业监控平台建设,利用现 代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实现政府应急平台与安全生 产应急救援指挥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统一高 效和互为支撑功能。 “平安城市”基础项目。在现有城市报警、治安监控、 交通管理三大系统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现有资源和科技手 段,建成集地理信息、网络通信、视频压缩传输、模糊识 别、访问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安全防范系统,构筑起中心 城区防控圈和城市外围安防圈。 六、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根据XX 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 体应急预案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并强化行 政领导负责制和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