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_2_第1页
《爱莲说》教案_2_第2页
《爱莲说》教案_2_第3页
《爱莲说》教案_2_第4页
《爱莲说》教案_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莲说教案(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教学目标】1、基础目标:(即:传统语文教学目标)了解“说”这一文学文体;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解读,了解大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正反对称在中的作用;感悟作者的人生审美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熟读,达到记忆和背诵的目的。2、拓展目标:(视基础目标完成情况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适度进行,可部分或全部省略!)了解作者思想,价值观和处事态度;了解作者对宋明理学形成的贡献;了解宋明理学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了解宋明理学的形成背景,儒释道三家文化与合流了解中国文化的大致发展脉络等等【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对作者思想的把握,理解作者对君子的定义和期望等。二、教学难点:借助了解宋代理学以及儒释道三家分和发展的大致脉络。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字句篇章) 、讨论法(大意等)、电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问答法(引发学生对作者思想内涵的初步理解) 、讲授法(结合当时文化环境,深度理解作者思想;并结合,使同学们对宋代文化环境及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大体脉络有初步了解和印象)等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幻灯片展示结合讲授)五、时安排:两时【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说”这一文体;作者简介以及的写作背景等2、熟读文。第一时一、教学目标:解读;提升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详见教学目标-基础目标)二、教学要点:1、教学重点:感悟作者的人生审美追求,理解作者眼中的莲花的形象和对人们处事观的期望君子形象;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张美丽的莲花的图片(引起学生审美和学习兴趣) ,并提问进一步引发学生对于莲花的喜爱和兴趣,如:同学们喜不喜欢荷花啊;同学们觉得荷花受人喜爱的原因是什么,她有什么特点等(如果反应热烈,可以形成堂的整体讨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莲花的优美,让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评价莲花,又是如何用莲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下面我们:2、介绍作者:教师提问,要求学生来对作者进行介绍和评价,以检查学生大体的预习情况,如果学生预习充分,教师可以只做补充和纠正。作者资料:“ 周敦颐(10171073)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 , “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 。 ”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 。 “人极”即“诚” , “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题。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 ,宦业“过人” ,尤有“山林之志” ,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 ,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 ,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 ,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周敦颐性情朴实,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 。自此莲池名震遐迩。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 ”幻灯片录入时,同样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切不可以全部展示给学生,若学生预习充分,此段幻灯片也可略过。应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突出重点,如: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等3、引入的学习:朗读文并点题,提醒学生注意本文所使用的文体特征:教师:下面,我们就亲自读一下这篇文,来实际感受一下的优美和莲花的可爱;同时,我们应注意本篇所使用的文体, “说”是我国古代非常常用的一种文体,在我们已经学习和将要学习的古文之中就经常能看到类似的,如师说 , 马说等等,希望同学在朗读以及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能结合以往学习的和预习所得到的资料,了解这一文体,我们将在结束文讲解之后共同探讨它的特点,下面我们开始朗诵:(引导学生主动起立朗诵文(同时检查学生对的预习情况) ,若学生羞涩,可集体朗诵;若堂气氛冷清且教师个人普通话和朗诵水平较高,也可由教师亲自朗诵示范。 )正字正音(以保证学生朗读通顺为主,若学生表现良好,具体字义可待文讲解时处理)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生字(展示到多媒体上,方便学生朗读过程的进行):蕃(fn):多;淤()泥;濯(zhu):洗涤;清涟(li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不蔓(n)不枝:不生枝蔓(n) ,不长枝节;亵(xi)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 ;隐逸(i):指隐居的人;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整体感知:作者通过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将莲花分别与牡丹,菊花相对比,批判一味求利和消极避世的处事态度的同时,赞美莲花君子般的高尚情操。教师: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了这篇,应该已经对该篇有了大体的印象吧?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篇中,作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讨论法:小组讨论结合个人发言,以学生自由思考为主,教师暂不作干涉)4、具体内容的讲解: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在这里,老师也先不做判断,然我们一起深入的理解本篇文,在深入解读文之后,相信我们就能跟好的总结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以句为单位进行讲解,处理生字,生词-理解句子意思,最后再形成对整体的把握,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语句,语句中个别生词以及译文的展示)让我们来具体的看一下文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蕃”我们在朗诵的时候就已经提到,在这里有“多”的意思。所以第一句就是说:水中、陆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人们喜爱的有很多种类。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我们同学应该已经非常熟悉了(展示陶渊明的简短介绍,主要突出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特点) ,他是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文学史上最著名,甚至最纯粹的隐士,常在自己的诗作里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如其在饮酒诗作中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学们可以在脑中想像一下,隐士和菊花的特点,是不是非常的相像呢?(留几秒思考时间即可)我们继续来看: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李唐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唐代,我们都是到唐太宗是谁啊?(学生易于答出:李世民。 )所以,唐王朝是李家人打下来的天下,后人也就称唐朝为李唐了。世人,指社会上的一般人。 “甚”在这里作非常讲。唐人爱牡丹,古书里就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予”在这里就是我的意思,是古时候人们称呼自己时候用的第一人称代词。 “独” ,单单是,只有,也可以理解为,唯独是我如此这般。 “淤泥”很好理解,就是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意为沾染(到污秽) 。本句是说:莲花虽然是从河道或者池塘的污泥中生长出来的,但它本身却没有被这些污泥所沾染,身上没有留下“淤泥”的痕迹,而是将它自己的美丽展现到了世人的面前。莲花的这种生长于“污秽”却不同“污秽”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深深地吸引了作者,博得了作者的喜爱。濯清涟而不妖,“濯”和“清涟”我们在朗诵时候同样留意过了, “濯”就是清洗的意思, “清涟”指的是泛着微波的清水。 “妖”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妖美” ,这是一种病态的美丽,也许好看,但不端庄。这一句就是说,莲花虽在清水里洗涤自己,追求并展现着个人的美丽,但并不留给别人任何不端庄的感觉,我们继续读下去,就能对这句话又更好的理解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一句是对莲花的外表的描画,同学们可以分析一下,莲花在作者的心目中时留下了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与大家心目中莲花是否一样?这一形象又蕴含着怎样的精神呢?我们来看句子:“通”即贯通,莲花的茎是中空的而且挺直的,所以作者写到“中通外直” 。 “蔓”我们提到过是“枝蔓”的意思, “不”在这里充当了动词,描绘莲花不横生枝蔓的样子。 “益”做更,更加讲,这半句是描写莲花的芬芳,香气飘得越远,越令人觉得清芬。第四个小句是对整体外貌的总结: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还散发着清香) 。这里的“亭亭”是直立的意思, “植”也是立,直立的意思。这一句话就给我们描绘出了作者眼中的莲花,同学们有没有总结出她的样子呢?(此处可由学生发言,时间少的情况下,教师可直接讲解)笔直挺拔,没有枝蔓的修饰,非常的整洁,散发着清香,如同一个美丽的少女,干净整洁,却有着非常吸引人的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是作者对莲花的形象的一个总结,也是莲花美好品质的集中体现。句意很好理解, “亵”是亲近而不庄重的意思, “亵玩”我们可以理解为玩弄,把玩。这句就是说,莲花的美丽只能远远的观望,却不允许你过分亲昵的玩弄。这一句是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的照应和具体化,莲花具有着独立的意识,虽然身处世俗,却能不被世俗中的污秽所沾染,反而将自己的清香散发出去,去影响别人。我们再来看第二段,这一段主要是将莲花同牡丹,菊花做比较,通过正衬和反衬的手法进一步深化莲花高洁品质的珍贵。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予”就是我,前面已经提到了。 “谓”在这里是评价,认为的意思。 “隐逸者”是指那些不愿意跟世俗同流合污,隐居避世的人。这句是说: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人;而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这一句,作者将三种花分别和我们社会中的三种人做了对应,照应了前文,也为下句的议论做了铺垫。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噫”是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 “菊之爱”中的“之”是一种特殊的用法,放在主谓语之间,使原句的独立性消失,成为新句子的一个部分。 “陶”代指陶渊明。“鲜”表示少。 “宜”做应当讲。 “众”就是多。这句话就是说:哎呀,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能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与我相同的能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是非常多的了吧!剖析完了全文,现在让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问题:作者对于我们的处事态度,有着怎样的期待呢?(文讲解前以做过讨论,加上同学们长时间的思考,这里应由教师引导学生起立论说自己的观点,不必再使用讨论法。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是借对莲花高洁品质的描绘,勾画出作者心目中的新“君子”的形象,既不与世俗同流,也不消极避世,努力应找一个更好的社会,这一点也是我们同学所应学习和模仿的。、讲解文体教师:我们的文讲完了,同学们对整体也有了一个把握了吧?现在让我们在回头处理一下,我们之前留下的问题:这篇文所使用的“说”这一文体,有什么特点?(同样引导学生发言,检查学生的预习质量,教师仅作必要补充即可)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6、总结全,布置后作业思考题:作者对于“君子”的刻画和你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否一致?这种形象和宋代之前人们所说的君子有什么异同,作者做了怎样的升华?你如何评价这一君子形象?(可以要求形成文本) ;找出文中的多音,多义字,并进行辨析;继续熟读文,争取能流利背诵。第二时一、教学目标:深度剖析;借助了解儒释道的分合关系(详见教学目标-拓展目标)二、教学过程:1、回顾第一节内容:回顾作者对于莲花,牡丹和菊花的特点及三者所代表的处事态度的描绘。教师:上节我们通过学习文简单了解了宋代思想家周敦颐对于三种常见花卉的态度和评价,那位同学能来总结一下呢?(学生回顾总结,教师做必要补充)教师:爱莲说中的三种植物,作者分别对其进行褒贬,其目的是影射社会中三类处事方式,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她们各自代表了怎样的处事观,我们又应该如何评价?(引导学生答出:牡丹积极入世,谋求地位和富贵,是大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处事方法;菊花消极避世,远离世俗,虽然保持了个人的操守,但生活态度消极,对社会没有应有的贡献;莲花通过个人的操守,在世俗中保持着美好的品质,既不同流合污,又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教师:这三种植物中,莲花受到作者的赞美,这实际上就是作者在向我们描绘他心目中的理想处事状态君子的行为规范。2、检查作业:教师:我们上节曾经留了一些思考题:作者对于“君子”的刻画和你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否一致?这种形象和宋代之前人们所说的君子有什么异同,作者做了怎样的升华?你如何评价这一君子形象?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作业谈谈个人的观点。 (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参考意见: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具有双重特点,对应的君子同样也是要两方面来看的,对于个体本身,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有很好的修养和内涵,不应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对于社会,君子则应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形成榜样和楷模,也就是说,君子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也要“中通外直” , “香远益清”!这两点与传统文化对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暗暗相合,但又有不同。一方面,周敦颐先生不再强调修身和治国的层次性,更强调两者的兼顾和同步性:既要“中通” ,也要“外直” ,个人修养的提高,自然成就了榜样和范例,从而“香远益清” ;另一方面,本文则对传统“君子”的盲目“入世”提出批判,认为首要的是保持个人的清高脱俗和圣洁大度,而不是最求功名和利益,这一点是从佛教思想中继承过来的。 )3、深入剖析,了解作者的文化观:对儒释道三家的讲解,揭示作者的思想。教师:这篇所描绘的三种植物表现了三类不同人群的处事方法,同时也是三种文化思想所带来的三种处事方式,更是中国文化的三股源头的具体体现方式。同学们想必都应该熟知,中国的文化史上常提的三教儒释道,也就是儒家,佛教和道教,它们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三个源头,而这篇所表现出的也正是这三家的处事态度。根据老师的提示,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他们的对应关系呢?(留 1 分钟左右思考时间)教师:牡丹追求富贵,是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而传统的入学强调积极入世,同样有着大量的的学生追寻。我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 ,这一思想甚至时至今日,仍有广泛的影响,大部分人读书学习,为的不是提高自己,而是追名逐利,作者虽未明确的给予批判,却通过牡丹与莲花的对比,给予了否定。菊花不与世俗同流,颇有隐士风范,正是道家出世隐居的思想的反应。道家强调“逍遥” ,主张个体精神世界的自由和解脱,很少与世俗来往。这样做固然能避免被世俗所沾染,但是过于强调精神,是对个体物质需求的忽视,而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无疑起到了极为消极的作用。这也难怪是“陶后鲜有闻”了。作者同样是不批评,更不赞同,持有否定态度。三种花里,作者最喜爱莲花,她与佛教思想十分类似,事实上,莲花在佛教中,是十分常用的代表意向,比如:佛陀布道之座位称莲花座,相应之坐势称莲花坐势,莲花及莲花雕刻,佛寺中触目皆是。东晋高僧慧远创立之佛教宗派名白莲社,唐宋以降影响最大的净土宗名莲宗,专以莲花为喻阐释佛经教义的佛学经典名妙法莲花经等等。但作者笔下的莲花却并不仅仅代表着佛教的禅悟,净身,更多的是将佛教融合入儒教,形成一种“新君子”的形象,这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和美学开始形成的标志之一。儒释道合流与理学的形成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资料:作为儒、佛、道合流之产物的理学,是在会通三家得道方法基础上加以融合而形成的。儒、释、道三家之学说,以其基本内容而言,无不是包括了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揭示宇宙人生的根本之道,另一方面在于阐明把握宇宙人生根本之道的方法。所谓宇宙人生的根本之道,具体言之,在孔子(儒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天命” (得道即在于“知天命” ) ;在老子(道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常道” (得道即在于“知常” ) ;释迦牟尼(佛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四谛” (得道即在于“悟四谛” ) 。孔、老、释三氏之学,其道固不相同,其得道之旨亦各异其趣:孔氏以为得道成圣则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老氏以为得道成圣则能“常无为而无不为” ;释氏以为得道成佛则能解脱生死,永享极乐。然而其三家之得道方法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它们都是以限制人欲作为其得道的首要和关键的一步的。这种内容上的共同点,我以为即是儒、释、道三家之联结点。宋明理学恰是在这个联结点上做功夫的:儒、释、道固然都主张限制人欲,然其各自所立之限度却并不相同:孔子是以“礼”为限度;老子乃以“自然”为限度;释迦则以“戒律”为限度。在他们看来,凡超出了这些限度的人欲,都是不合理的,故而是不当有也不能有的。但由于这些限度存在着范围和程度上的区别,故在孔子看来是合理的欲望,在老子或释迦看来就未必是合理的;反之亦然。不过,它们的区别毕竟是属于范围和程度上的差异,其限制人欲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也就是说, “礼”、 “自然” 、 “戒律”之间并不存在根本对立的关系,正是这一点,奠定了日后儒、释、道合流的基础。儒、释、道合流的过程,其实就是“礼” 、 “自然” 、“戒律”之区别逐渐缩小、界限逐渐模糊的过程。宋明理学对儒、释、道的会通,其实质是在其三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中其“礼” 、 “自然” 、 “戒律”日益相互渗透而其区别日益缩小、其界限日益模糊的基础上, “体贴出来” (程颢语)一个“礼”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