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国制度兴衰史_第1页
中国帝国制度兴衰史_第2页
中国帝国制度兴衰史_第3页
中国帝国制度兴衰史_第4页
中国帝国制度兴衰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帝国制度兴衰史篇一:大国兴衰史德国专题作业: 1.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德国经济的发展为什么会赶上并超过英、法? 答:德国: (1)十九世纪末 ,经过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统一;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稳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 ; (2)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大力发展,形成了被人称为“容克资本主义” ;内燃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1880 年之后统一的德国政府有意识地指导重工业的发展,人力、物力在国家的指导下被更加合理的利用。使得电气、化工、铁路、钢铁等产业迅速跃居世界前列。 (3)普法战争后法国 50 亿法郎的赔款,为德国增加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通过普法战争从法国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重要矿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矿藏资源,为工业发展补充了重要的资源; (4)1871 年,德国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生产力,使其经济技术实力不断增强。 (5)19 世纪 80 年代中末期,俾斯麦将税率提高到保护性关税,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减小,国内产业得以顺利发展。 英国和法国: 英法两国拥有大量殖民地,凭借其殖民特权就可以获得大量利润,所以在新技术的采用上也就相对滞后,最后导致了他们霸主地位的衰落. 2.评析俾斯麦在德国统一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 德意志在普鲁士王朝战争的形式下实现了国家统一,这是德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在俾斯麦指挥下以征服战争的方式统一国家,这是当时德国的经济、政治情况决定的。俾斯麦在实现德国统一的过程中有着重大的历史贡献。虽然采取了残暴的“铁血政策” ,但是其功绩是不可低估的。而且,铁血政策即王朝战争的方式在当时也是带有客观必要性的。 地位:俾斯麦是德国统一运动中的领导与奠基人。 作用:俾斯麦以征服战争的方式统一国家,推进了德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为德国迈向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只有这些完成,才会有一个统一的坚固的德国国家体系。 (1)铁血政策是当时惟一正确可行的政策 俾斯麦违背宪法规定,无视议会决议,强制进行兵制改革和增强军费开支。历史后来的发展证明,俾斯麦坚持武力统一的决定是正确的。1866 年普鲁士在对奥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持续了 4 年之久的纠纷以进步党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2)采取先易后难的统一方针,一鼓作气,取得胜利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在德国统一的问题上,丹麦、奥地利、法国、俄国等国家都态度暧昧,侍机干预。因此,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在所难免。为此,俾斯麦先从实力弱小的丹麦入手,检验了军队,壮大了士气。再依次对奥地利和法国作战,士气 越来越壮,从而一鼓作气,取得胜利。 (3)认真把握战争,战术运用十分成功 在三次王朝战争中,俾斯麦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其战术运用也是十分成功的。 第一,准备充分,胸有成竹。充分的准备和谋划是普鲁士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制胜法宝。如在对奥作战前,普鲁士利用联合出兵丹麦的机会掌握了奥地利的政治态度和军队底细。在军事上,陆军部和参谋部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在外交上,利用俄奥矛盾,取得俄国在未来的的普奥战争中的中立承诺,并用含糊其辞的“补偿”作诱饵,换取了法国的中立, 第二,先发制人,果断迅速。在三次王朝战争中,普鲁士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当普奥战争爆发后,普军按照战争的周密部署,行动迅速,攻势凌厉,速战速决,很快就控制了整个北德意志。1866 年,双方在萨多瓦决战,奥地利败北。 (4)外交策略运用得当 在准备王朝战争的过程中,俾斯麦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成功处理和协调与奥地利、法国、俄国等的外交关系,取得它们在今后的支持或中立 。在对丹麦作战时,俾斯麦联合奥地利一起出兵,避免了奥地利对普鲁士的猜忌和背后发难。准备对奥地利作战时,俾斯麦向拿破仑三世许诺,以后普鲁士攻打打败奥地利时,将会支持法国占领卢森堡,取得法国的中立,避免了腹背受敌;进攻法国时又利用俄国在克里木战争失败后在国际上的孤立与之达成协议,答应俄国在需要进军波兰时可以从普鲁士境内行军,取得了俄国的默契,解除了后顾之忧。 (5)眼光敏锐,高瞻远瞩 在普奥战争普军取得萨多瓦决战的胜利后,普鲁士国王命令进军奥地利首府维也纳,但俾斯麦力主议和。他认为不 应过度刺激奥地利,造成奥国内反普鲁士的强烈民族情绪。1866 年 8 月 23 日,普奥签订和约。和约的签订既使普鲁士取得了德意志统一的领导权,又统一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汉诺威和法兰克福市等地区。也为以后普法战争时奥地利保持中立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3.希特勒与法西斯主义是如何在德国兴起的? 答:(1)经济危机给希特勒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他称经济危机是“政府无能” ,导致经济危机最终发展成为一场国家危机。1930 年 3 月,魏玛共和国的最后一届政府终因入阁各党在如何平衡国库亏空问题上意见分歧而垮台。 (2)1930 年 9 月,国家社会主义在选举中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之后对乌尔姆的青年国防军官的那次起诉表明,这个社会阶层开始接受了希特勒的宣传。 (3)从 19301933 年期间,经济危机更使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对魏玛共和国政府极为不满,强烈要求建立一个拯救德意志民族、给社会带来安定,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新政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希特勒一方面为国家社会主义展开更强大的宣传,对各阶层人民不断做出符合其愿望的慷慨许诺。一方面又通过纳粹党的宣传机器,宣称该党是“大众党” ,并重点向中下层的中产阶级发动讨好攻势,以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这种宣传打动了处在绝望之中的德国人民,他们相信希特勒的诺言能够兑现,纷纷聚集在纳粹的旗帜下 (4)恢复普通兵役制在当时只能是一种没有具体的军国主义的普通军役制。当时的政府没能通过使国家能量获得有价值的成就而刹住希特勒运动前进的风向。 (5)德国素来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由于法西斯主义和半封建的军国主义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而且都渴望对外侵略扩张,因此两者必然结合起来。德国国防军的支持,对希特勒最后攫取政权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国防军受旧专制主义思想的支配,坚持赤裸裸的强权政治,他们为得到纳粹议员对政府的支持,对纳粹党采取了宽容、拉拢的态度,从而促使了希特勒上台。 希特勒迷惑了国防军,把他们引到自己这方面来。他向他们许下诺言。缺乏判断力的国防军开始扩军和重整军备。不同于“军队里出政权” ,他反而一步步取得了对军队的精神控制权。这把德国人带进了深渊; (6)1933 年 1 月 30 日希特勒通过“后门”交易登上了总理的宝座。从这时起,魏玛共和国也就正式死亡了,第三帝国由此诞生。 (7)1934 年德国总统兴登堡逝世,希特勒制造“国会纵火案” ,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自任国家元首,废除德国的民主共和制,建立了比意大利更加专制和残暴的法西斯专政。 1.日本武士道的精神是什么? (1)义正直、公正: 义是决断力, “义是在某项行动中坚定不移的做出决定的能力。要死的时候死,要攻击的时候攻击” ;“义就是人体的脊柱,没有脊柱,头就不能端正地处于上面。手不能动,脚也不能立。因此,就算一个人才能学问俱全,无义照样不能成为武士。有了义,即使有不足之处也足够做武士了。 ”即使是在封建社会的末期,由于长久的和平给武士阶级带来了闲暇的生活,随之而产生了对各种娱乐活动和艺术的爱好。但是,就算这样, “义士”这一称号依然被认为远远高于任何擅长学问或艺术的名称。 (2)勇无畏、坚忍的精神: 水户的义公说:“冲上战场被杀非常容易,最卑贱的农夫也做得到。但当活必活,当死必死,才是真正的勇。 ” 勇气的精神实质是平静,即内心的沉着。平静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勇气。勇敢的行为是勇气的动态表现,而平静则是它的静态表现。真正勇敢的人永远是沉着的。他从不会感到惊愕,没有任何事物能扰乱他的精神的平静。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依然冷静自若,在大变革中他的内心也保持着平静。地震也不能撼动他,他对暴风雨报之一笑。 (3)仁恻隐之心: 培养武士文雅气质,有助于产生对他人痛苦的同情,从而培养武士的“仁” 。 “最刚强的就是最温柔的,仁爱就是勇敢” 。武士的仁慈并非盲目冲动的仁慈,它同时考虑到了公正,并且并不仅限于某种心理状态,而是伴随着生杀予夺之权。我们可以把武士的仁爱称为有效的仁爱。因为它包含着给予对手利益或损害的实际权力。武士自豪于能把他们的残酷权力付诸实施的特权,但同时又毫无保留的同意孟子的“仁” 。须磨浦的激战这个故事表现出了武士最残酷的武功是用温柔、怜悯和仁爱来加以美化的这一不变的特点。 (4)礼: 殷勤而郑重的礼貌是日本人的显著特征。真正的礼貌应是对他人的情感报以同情关注的外在表现,意味着对正当事物给予相应的尊重,从而也就意味着对社会地位的相应的尊重。 礼的最高形态近似于仁爱。礼仪发自仁爱和谦逊的动机,在他人的温柔感情下被驱动,因此通常是同情心的一种优雅表达。 (5)诚诺言无需凭证: 由于武士的崇高地位,要求他们比农民和市民更高的诚实标准,武士看重遵守诺言,一般不需要书面凭证就能履行。书面凭证被认为是对其身份的侮辱。(6)荣誉: 荣誉感,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的明确的自觉。因此,武士生来就重视随其身分而来的义务和特权,并视为其最重要的特征。 (7)忠义: 个人的忠诚是存在于各种群体和境遇中的人们之间的道德纽带,而在武士的荣誉准则中,忠诚被认为有至 高无上的重要性。武士道并不要求我们的良心成为任何君主的奴隶。当臣子和君主意见出现分歧时,他所采取的忠义之道,就要像肯特对李尔王那样,用尽各种手段来改正君主的错误。如果未被接受,就任凭主君处置。把生命看作是服务主人的手段,而其理想则在名誉中。 (8)朴素: 武士道是非经济性的,甚至它把贫困引以为荣。武士道提倡节俭是事实,却不是出于经济的目的,而是为 了克己的锻炼这一目的。武士道极力轻视金钱和金钱欲,武士阶级要求过最严格的朴素生活。 (9)克己: 如果举止沉着,心情宁静的话,就不会为任何种类的激情所困扰。自杀及复仇的制度,前者是克己所达到 的顶点,而且是最好的表现。 (10)刀力量和勇敢的象征: 武士道正象对刀的正当使用看得至大且重一样,认为滥用它是不对的,而且憎恶滥用。 2.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主要内容: 主要就是开放门户,承认与世界各国保持外交的关系,同事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以确保国家的独立: 第一,1871 年,废藩置县,由中央政府委任县知事实行统治;取消大名子各藩的征税权,收回“版籍” ;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第二,废除身份等级制度,解放贱民;撤除各藩之间的关卡;取消佛教的国教地位。为减轻因“奉还版籍”而连带的财政负担,废除了封建俸禄,从而消除了依靠身份过活的保障。 第三,施行了旨在给国民以平等教育机会的教育制度,发展近代教育。努力提高就学率以普及国民教育。 第四,从西方各国军备制度的知识和德川末期军备改革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创建了近代式军队,用全体国民来保卫国家。 第五,解除了农民对土地的隶属关系,承认土地自由买卖。 第六,重用“聘用的外籍人员” ,充实国内的配备。 第七,1889 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设立议会,给予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2)成功的原因: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维新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维新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壮大了维新派的实力,也间接支持了维新斗争。而幕府此刻已是不堪一击的状态,从而最终维新派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第二,维新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 第三,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1.在苏共执政数十年间,前苏联社会主义土崩瓦解的原因是什么? (1)一个阶级的专政经过一段时间后被这个阶级的先锋即政党取代,再经过一段时间,又被党的领导人所取代。代表整个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被党内的一小撮人所代替。这也就自然而然地强化了人民的受排斥感。(2)政府在履行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中,在强调集中制的同时,常常伤害党内民主,导致官僚主义的产生,而官僚主 义恰恰是民主的对立面。腐败和任人唯亲等与社会主义不相和谐的一些现象也浮出水面。苏共及其他一些执政的共产党领导阶层享有的特权制度。结果是,民主集中制这一革命原则丧失了活力,党脱离了群众,党的各级组织也疏远了党的领导集体。 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领导集体不仅没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特征领域和社会主义民主体制下修正这些错误,反而摒弃了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和民主集中制。这些做法解除了革命政党的武装,不利于它采取必要的修正措施,最终导致社会主义瓦解。 (3)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和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要保持这种发展,就需要对经济管理方法进行不断变革。如果不能通过变革经济管理方法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就会造成经济发展停滞。 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领导集体没有采取变革措施,而是着手摒弃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和计划经济等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受“资产阶级市场经济无所不能”的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被有计划有步骤地削弱和摧毁,从而加速了社会主义的瓦解。 (4)关于忽视意识形态观念。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的意识形态观念,而相反,如果执政的共产党自身意识形态不够坚定,就不可能培养人民坚定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观念的薄弱,导致普通民众和党的各级干部的阶级觉悟和警惕性不断降低,社会主义几无抵抗力,被破坏的过程进一步加速。 2.俄罗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冲突是什么? 封闭村社文化对俄国的历史发展与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1000 多年来,这种内陆文化和维金文化、蒙古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以强调个人对共同体的依附为特征的宗法文化,这种文化主要特点是: 1、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宗法共同体内部的简单协作传统 , 如劳动组合、共耕地、插惧耕作等等;2、在价值观念上轻视自由个性 , 强调整体和谐 , 把个人视为共同体的附属物而否定其独立人格;3、在民族性格上 , 村社生活使俄国人重视邻里关系的和谐, 这使俄国人成 了一个重感情的民族;4、理性情神缺乏。鄙视西方民主;5、轻商抑商传统 , 由此产生反犹排犹情绪 。 这样的俄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是与自然经济、宗法共同体及人身依附相适应的。这种社会存在与文化心态 , 是近代俄国史上的主要惰性力量 , 是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最大障碍。 十月革命前,二者表现为现代化进程对传统宗法文化侄桔的冲突,包括社会化商品经济对宗法自然经济、现代的自由所有制对宗法共同体、民主对宗法专制主义、理性对宗法式的蒙昧、 人的自由个性对人的依赖关系的冲突。十月革命后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宗法残余的矛盾,人的自由个性与人的依附性的矛盾,从文化形态上说 , 也就是俄罗斯传统宗法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矛盾。 移民开拓的传统与历史对美国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特征形成的影响,并在与中国相关文化传统进行对比的基础上谈谈中美两个国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 (1)政治: 制度方面:移民开拓的传统促进了个人主义的政治文化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形成。移民们以个人奋斗为精神支柱。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又很快后来居上超越西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个人主义政治文化。 而中国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在儒家的社会伦理思想的影响以及为适应国情下,形成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民主方面: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和代议民主制的形成。清教教义本身含有自由主义的思想观念,崇尚自由、民主和共和。移民为美国带来了自由主义的政治文化思想,使得代议民主制形成。 而中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美国式民主制保护的是资本利益,利己性、强权性的实质。有权参加投票的只是那些有资产和纳税的有钱人。而中国的人大代表来自各级各民族各地区。 (2)社会: 经济:私有制为基础和全体的市场经济。在美国早期农业经济发展时期,尤其是对美国近代历史有重大影响的西部大开发时期,美国通过制定条件诱人的土地法规吸引了大量移民到西部开发原本荒凉的土地,使其成为肥沃的农场,促进了私有制经济体系的形成。 而中国是公有制为主的市场经济。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强调集体观念,重义轻利的价值诉求,并没有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荡然无存,市场经济带来“利益至上”的文化观念的同时,趋利避义的价值取向并没有为大众所接收和推崇。 人权: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宗教歧视。美国公民并没有真正享有平等的选举权。美国持枪犯罪、暴力犯罪问题严重,使用枪支的犯罪案件频繁发生,公民的生命与人身安全没有得到应有保障。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少数没有实行全民医疗保险的发达国家之一,有相当数量的居民因没有医疗保险而无法在患病时得到必要的医疗照顾。而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样始终围绕着人,人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具体而言它包括“民为贵” 、 “君为轻”的基本政治思想,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追求 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中国强调统一意识,明确一个目标下实现个人梦想。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局面和态势,在统一意识的前提下找到自己的应有位置和恰当位置。 (3)文化: 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平等主义: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他所包含的内涵也真正扎于美国本土,既不同于希伯来和希腊传统,也不同于 18 世纪欧洲思想。个人主义能够在美国生根,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无论是最早的清教徒,还是后来开拓西部的美国人,都以个人奋斗为精神支柱。 “在新英格兰海岸定居的移民,彼此之间极为平等。及时是贵族制度的萌芽,也从未被引进河中国的这一部分” 。对平等的追求和喜爱深深地渗透于美国人的骨子中。继承制度、宗教及教育是平等存在的原因。最早移居北美新大陆的清教徒就是为了追求个人自由才远涉重洋、历尽艰辛。由于移民开拓的继承法对财产的均分,和宗教中全体教徒人人平等的权利,以及人人都有受到初等教育的权利使对平等的追求和喜爱深深地渗透于美国人的骨子中。 而中国主张集体主义,中国追求的人民幸福,是群体幸福,而美国人追求的自由是个人的自由和幸福。中国人自古就有一个“家国”的概念,所以中国人的幸福是群体意识的。追求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美国人追求的是个人成功,个人富裕。 经济性文化:由于移民开拓的传统,形成的资本主义制度也影响经济性文化。美国是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 而中国是政治性文化。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美国化:当年欧洲移民来到北美大陆,把欧洲文化也带到了北美,这些欧洲移民和世界各地的移民一起,传承各自原有文化,融合这些文化,最终发展成为所谓的美国文化。美国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尽管它集中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的精髓,又能不被任何一种文化所同化,而是独具特色的将其“美国化” 。 而中国尽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汉人数量上的优势,或多或少地对少数民族的人民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同化。我们主要传承的是华夏中原文化,但同时,汉族人民也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多元化:美国的移民来源于世界上不同的文明区域,后来者为了生活,必须融入到先来者的美利坚文化模式,同时也保留了一些自身文化的残余,而正是这种残余却成就了丰富多彩的美国多元文化。 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在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 一体多元:移民来到美国,经过两三代的民族融合后会成为美利坚民族的一部分,政府同时又允许任何一个民族集团可以在忠于美国的前提下,保持独特的民族信仰,用自己的语言出版报刊和书籍,创建自己的学校,这在客观上又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持和延续,使美国呈现出“一体多元”的文化影像。 较之中国,中国文化也存在“一体多元” ,这点与美国差异不大。 (4)政党制度:由于移民文化的影响,美国实行两党制;美国是由民主党和共和党两个党轮流执政。无论谁执政,都实行资本主义。名义上是两个党,实际上却是统一阶级的政党,推行的是同一种意识形态,即私有制。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相当于一党执政下,内部不同的派系斗争而已。 而中国是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民主党派是资本阶级政党,形成了以无产阶级政党为主导,吸收资产阶级优秀分子这样的政党模式,能够更好地包容各方意见,协调利益,共同发展。 (5)科技创新:移民的到来加速了科技的发展,使美国避免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弯路。每次的移民潮之后都会出现相应的技术发明高潮。移民的许多发明都具有战略意义,如出生于苏格兰的贝尔发明了电话,意大利移民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发报机。这些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以及高科技的发展。 对比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推动了中国科技发展。 易经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科技创新活动总是充满着困难与曲折,这在根本上是由科技创新主体的历史性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决定的,同时也说明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的复杂。因此,对于科技创新主体而言,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就尤为重要了。 1、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共和体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并从历史、传统等相关因素谈谈中美两国间的区别? 主要因素: 第一、地理环境: 美国没有强大的邻居,不用担心外敌入侵,不用担心战争;这使得他们没有崇尚军事荣耀的传统,不必为此建立庞大的军队、征税作为军费。 美国人的祖先移民来到这时,就把平等和资质带来了,这是民主共和制得以建立的社会条件;其次,这片国土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是托患者的乐园。 篇二:大国兴衰史一、1、战争根本原因是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积极要求民族独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美国独立战争是反抗英国殖民压榨、要求独立的正义战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国注定最终会取得胜利。 3、广大军民英勇奋战,对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4、美国执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利用国际矛盾取得法、西、荷等国的援助。 5、北美资产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如召开大陆会议,组建“大陆军” ,发表独立宣言等。 常识以一种类似先知的洞察力和政治远见,告诉北美人民:长期以来,我们受到历史久远偏见的迷惑,为迷信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自由,比所谓的“民主与和平”更重要;政府不过是一件免不了的祸害;政府的意图和目的应该致力于公民的自由与安全;北美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制度,不适用“荒唐透顶和毫无用处”的君主管理;对于社会,同时在上帝的眼中,一个普通的诚实的人也要比从古到今所有加冕的坏蛋有价值得多;说英国是北美的母国,但它的所作所为却格外丢脸豺狼尚不食其子,野蛮人也不同亲属作战;北美面临着武力主宰的争执但这是英王自选的,我们不过是在接受挑战;问题从争论转到使用武力,一个政治的新纪元随之开始了,一种新的思想方法也已经诞生了;如果美国的独立不能伴随一场对政府的原则和实践的革命,而单从它完成脱离英国而独立这一点来看,真是太渺小了;“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 二、一)经济战略意义 马歇尔计划加速了西欧经济恢复、发展和联合的进程,使西欧迅速强大起来,朝着西欧一体化方向前进了一步;奠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基础,增强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加强内部凝聚力,巩固美国在欧洲的领袖地位;也为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马歇尔计划是面对战后西欧各国经济凋敝,企图复兴西欧经济的关键性谋略,它旨在向西欧国家提供贷款和物资,使他们的经济全面复苏;同时通过一些相关措施,促进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通过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美国基本达到了它预期的上述双重战略目的。 从西欧方面来看,据美国经济合作署 1951 年报告称,1951 年 12 月 31 日,马歇尔计划宣告结束,计划实施期间共耗资亿美元,其中 90是赠款,10为贷款,英、法、意、西德四国获得全部援助的近 60。这些钱确实帮了欧洲国家的大忙,使它们较迅速地摆脱了严重的经济困境,恢复了元气。欧洲的国民生产总值从 1947 年的 119 亿美元上升到 1951 年的 159 亿美元,增长%。西欧各国工业产量比计划实施前平均上升了 30以上,西德甚至高达312。农业产量较战前提高 10%。到 1953 年欧洲的贸易较之战前增长 40%。(W. A. Brown and R. Opie: American Foreign Assistance,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 , 1957, p. 181) 故此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对马歇尔计划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马歇尔援助是输血,它维持了软弱的西欧经济,并使欧洲经济具有促进其本身复兴的力量“。 (转引自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现代部分 ,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第 264 页) 马歇尔计划在战后西欧经济秩序的重建中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1)在战后两极对峙的环境中,马歇尔计划推动了西欧的联合,推进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在研究德国问题和欧洲经济重建时,开始逐渐认识到,西欧的联合与合作既是遏制德国、根除德国 军国主义和战争威胁的唯一安全机制,又是重建西欧经济、恢复西欧经济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所必需,因此积极推动西欧的联合。它通过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欧洲内部贸易和欧洲货币体系来刺激欧洲合作的新形式的出现。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形成。如欧洲煤钢联营与欧洲支付同盟便是在计划实施期间成立的。 (2)马歇尔计划为西方经济贸易结构和经济秩序的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战后,西欧失去了许多殖民地,贸易条件和外贸结构也恶化,如在国内,战争的毁坏和资本损耗严重,亟需进行大规模设备更新,资本货物进口比重大。这意味着需要支付大量的美元,因为大多只能从美元市场特别是美国进口机械设备。海外资本损失严重,包括商船队的损失、海外借债和变卖海外资产支持战争。 参考 Charles Kindleberger, The Dollar Shortage (New York, 1950), 故西欧只能转而依赖美国市场,进口粮食、原材料、燃料、资本货物、运输设备,结果外汇更加紧张。另一方面,西欧人口的增长,战后的通货膨胀,以及福利国家政策和英法的海外驻军,都给西欧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面对上述情况,美国政府决心消除经济民族主义和经济孤立主义,建立西方经济贸易开放运行机制。马歇尔计划在西欧内部投资、生产和贸易恢复和发展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它还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以及为美元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霸主地位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参见毕健康: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经济的影响 , 美国研究1992年 4 期)马歇尔计划也为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西欧在随后的年代里经济的显著增长奠定了基础。西欧国家在五、六十年代出现的经济奇迹,七、八、九十年代经济的持续发展都是建立在西欧经济的复兴基础之上的。 就美国而言,美国也从马歇尔计划中获取很大的经济利益。这表现在:(1)为美国经济的海外渗透、输出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消除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47 年美国出口总额为 145 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7%。而美国工业的生产能力却要求工业品出口至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20%,方能拉平这一差距。 (见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1947 年,第一编,第三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第 93 页)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既阻止了西欧国家因经济困难而日益缩减进口的趋势,为美国商品扩大了海外市场;又取得享有与本国居民同等的投资权益,还削弱了西欧国家的关税壁垒,取消了大部分贸易限额;这样,增加了美国的出口,缓解了美国内部经济改组中的困难;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各国经济的控制和支配能力,从而为美国在政治、军事上与西欧结盟奠定了经济方面的基础。 (参见刘德斌:美国世界战略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第 6668 页) 。一言以敝之,“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美国维持与发展了它与欧洲的贸易关系。通过刺激欧洲的生产力和接受大量的欧洲进口货物,美国向欧洲的交叉出口在随后的几十年也不断增长。“(The Marshall Plan, Fact sheet prepared by the Office of Policy and Public Affairs, Bureau for European and Canadian Affairs, May 12, 1997)(2)“马歇尔计划也为美欧的跨大西洋合作、美国援欧协约以及美国的两党支持这种协约奠定了基础和留下了遗产,从那以后,这个遗产一直在指导着美欧关系,并成为今天欧洲-大西洋经济一体化的指针。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英 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法 OTAN:lOrganisation du Trait de lAtlantique Nord) ,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北约,全称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英文简称 NATO) ,是美国为对抗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于 1949 年组织成立的跨大西洋政府间国际组织,起初是军事同盟性质的组织,奉 行集体防御政策,成员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意在遏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从军事安全角度抵御苏联可能发动的军事进攻,以“保卫自由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与北约对抗而形成的华约宣告解散,两极对抗的国际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北约亦从原来的军事政治同盟性质转变为政治军事组织,除关注本组织区域内部的安全问题外还将触角伸向他处,奉行全球干预的政策,努力扩大本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截止到 XX 年底,北约共有 26 个成员国。 欧盟,全程为“欧洲联盟”(英文简称 EU) ,其前身是 1950 年代法德共同组建的煤钢联营,以联合自强为目的,后逐步发展成为初步具有全欧性质的政府间国家组织“欧共体” ,1992 年,原欧共体成员国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宣告欧盟即欧洲联盟的成立,这标志着全球范围内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宣告诞生,随着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的发行,欧盟快速反应部队的逐步组建,欧盟已成为世界格局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在全球多极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简言之,“北约是西方世界的北约” ,而欧盟则是“欧洲人的欧盟” 。二者在价值观上具有一致性。但在全球多极化等问题上存在差异。 北约主要是军事性质的国家集团,由欧洲诸国和美国、加拿大组成;欧盟则是政治色彩浓厚的国际组织,由欧洲国家组成。相比于北约,欧盟主要关注本地区内部的问题,较少在国际场合打前站、当前锋,但欧盟使欧洲诸国在国际舞台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成为现实,极大地提高了欧盟本身及其成员国的国家地位和影响。北约经过 60 余年的发展,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其自身逐步从军事同盟向政治组织转变,可以说“以军事同盟为根基,以政治联合为骨干”的特点较为明显,但其政治色彩远不如欧盟强烈,也远逊于本身的军事色彩。近年来,它在危机干预方面表现较为活跃,触角已经伸向全球特别是敏感地区,在全球安全事务中负面作用较大。三、 经济因素 1.普鲁士拥有德意志帝国 2/3 的人口和 3/5 的领土,适应工业革命的潮流,努力发展工业,并且随着轻工业的进展,重工业也很快开始革新,冶金、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并较快地占有主导地位,工业产值超过农业生产的产值,鲁士的工业生产与军事工业的发展密切相连,推进普鲁士国民经济的军事化。2.从农业来看,普鲁士的封建农奴制也开始了资本主义改革的进程。远在 19 世纪初,以普鲁士为首的许多邦开始初步的改革,废除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允许农民赎免与土地有关的封建义务,农业逐步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3.普鲁士建立了关税同盟。1853 年在普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