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_第1页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_第2页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_第3页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_第4页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篇一:南北朝论著作1、古籍: 三国志, 西晋陈寿撰, 南朝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晋书, 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 1974年版 宋书, 梁沈约撰,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南齐书, 梁萧子显撰,中华书局 1972 年版 魏书, 北齐魏收撰,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梁书, 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 1973 年版 陈书, 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 1972 年版 北齐书, 唐李百药撰,中华书局 1972 年版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撰,中华书局 1971 年版 南史, 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北史, 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隋书, 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 1973 年版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主编, 元胡三省注,顾颉刚等点校,中华书局 1956 年版 华阳国志校注, 东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巴蜀书社 1984 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 南朝宋刘义庆撰, 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文选, 南朝梁萧统编, 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洛阳伽蓝记校释, 北魏杨炫之撰,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水经注疏, 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 颜氏家训集解, 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 唐律疏议, 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唐六典,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 1992 年版 初学记, 唐徐坚等撰,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通典,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 1988年版 元和郡县图志, 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等撰,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5 年版 建康实录, 唐许嵩撰,张忱石点校,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太平御览, 北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 1960 年版(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复制重印) 文苑英华, 北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 1966 年版 册府元龟, 北宋王钦若等撰,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唐会要, 北宋王溥撰,中华书局 1955 年版 五代会要, 北宋王溥撰,中华书局 1998 年版 文献通考, 元马端临撰,中华书局 1986 年版(据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十通本影印) 十三经注疏, 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 1980 年版(据世界书局本影印) 四库全书总目, 清永瑢等撰,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金石萃编, 清王昶撰,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5 年版(据 1921 年扫叶山房本影印) 八琼室金石补正, 清陆增祥撰,文物出版社 1985年(据吴兴刘氏希古楼刊本影印)廿二史考异, 清钱大昕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 廿二史札记校证, 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十七史商榷, 清王鸣盛撰,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7年版(据上海文瑞楼版影印) 历代职官表, 清纪昀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 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刘祜仁点校,中华书局1984 年版 三国会要, 清杨晨撰,中华书局 1956 年版 南朝宋会要, 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南朝齐会要, 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南朝梁会要, 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南朝陈会要, 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两晋六朝文, 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 1958 年版(据广州广雅书局刻本复制重印) 全唐文, 清董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三国志集解,卢弼集解,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晋令辑存,张鹏一撰,三秦出版社 1989 年版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赵万里集释,科学出版社 1956年版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赵超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赵超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 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XX 年版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 1999 年版 唐五代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辑录,唐耕耦等编,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6 年版 吐鲁番出土文书,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文物出版社 19811991 年版 二十五史补编(二、三、四册) ,中华书局 1955 年版 2、论著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4 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上、下) ,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1981 年版 两晋南北朝史(上、下) ,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谷川道雄(日)著,李济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XX 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唐长孺著,三联书店 1955 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著,三联书店 1957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著,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山居存稿,唐长孺著,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著,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严耕望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91 年版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毛汉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XX 年版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毛汉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XX年版 读史集,何兹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读史存稿,缪钺著,三联书店 1963 年版 才不才斋史学论文集,祝总斌著,三秦出版社 XX 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黎虎著,学苑出版社 1999 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探索,郑欣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六朝史论,朱大渭著,中华书局 1998 年版 唐研究论文选集,池田温(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国史探微,杨联升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六朝隋唐) ,刘俊文主编,中华书局 1992 年版 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 ,刘俊文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XX 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著,中华书局 XX 年版 五朝门第,王伊同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78 年版 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刘淑芬著,学生书局(台北)1992 年版 拓跋史探,田余庆著,三联书店 XX 年版 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逯耀东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5 年版 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康乐著,稻禾出版社(台北)1995 年版 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张金龙著,甘肃教育出版社 XX 年版 北魏政治史研究,张金龙著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6年 北魏政治史(19) ,张金龙著 ,甘肃教育出版社 XX 年(尚未出完)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编卷中) ,严耕望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1963 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三、四卷) ,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汉唐外交制度史,黎虎著,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著,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著,中华书局 XX 年版 北魏官僚机构研究,郑钦仁著,牧童出版社(台北)1976 年版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甘怀珍著,财团法人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台北) ,XX 年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上、下) ,张金龙著,中华书局 XX 年版 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高敏著,大象出版社 1998 年版 府兵制度研究,岑仲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 府兵制度考释,谷霁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 唐书兵志笺证,唐长孺著,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北周六典,王仲荦著,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晋书地理志校注,孔祥军著,新世界出版社,XX 年 北周地理志,王仲荦著,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北齐地理志,施和金著,中华书局 XX 年 九朝律考,程树德著,中华书局 1963 年版历代刑法考,沈家本撰,邓经元、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魏晋神仙道教,胡孚琛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汉唐佛寺文化史,张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 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王晓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XX 年版 魏晋隋唐乡村社会研究,齐涛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黄烈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乌桓与鲜卑,马长寿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 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马长寿著,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北朝胡姓考,姚薇元著,科学出版社 1958 年版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陈连庆著,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2 年版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周伟洲著,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蔡鸿生著,中华书局 XX 年版 西域史地文物丛考,马雍著,文物出版社 1990 年版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著,三联书店 1957 年版 西域史地丛稿初编,张广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 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朱雷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XX年版 敦煌艺术宗教与精神文明,姜伯勤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姜伯勤著,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敦煌学十八讲,荣新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XX 年版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荣新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余太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著,三联书店 XX 年版 唐代的外来文明,谢弗(美)著,吴玉贵译,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出版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王小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隋唐帝国与东亚, 日堀敏一著,韩升编译,云南人民出版社 XX 年版 中国北周珍贵文物,贠安志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3 年版 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荣新江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XX 年版 日中国际共同研究地域社会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 日谷川道雄编,玄文社 1989 年版 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 日宫崎市定著,同朋舍 1956 年版 秦汉隋唐史研究, 日滨口重国著,东京大学出版会 1966 年初版、1971 年再版 六朝史研究?政治?社会篇, 日宫川尚志著,平乐寺书店 1964 年初版、1977 年再版 中国古代籍帐研究?概观?录文(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报告 31) , 日池田温著,东京大学出版会1979 年版 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日川胜义雄著,岩波书店 1982 年版 魏晋南朝贵族制日越智重明著,研文社 1982年版 六朝贵族制研究, 日中村圭尔著,风间书房 1987年版 中国贵族制社会研究, 日川胜义雄、砺波护编,同朋舍 1987 年版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 日洼添庆文著,汲古书院 XX 年版魏晋南北朝时代民族问题, 日川本芳昭著,汲古书院 1998 年版 六朝都督制研究, 日小尾孟夫著,溪水社 XX 年版 中国中世史研究六朝隋唐的社会与文化, 日中国中世史研究编,东海大学出版会 1970 年版 隋唐帝国东亚世界, 日唐代史研究会编,汲古书院 1979 年版年版 中国都市历史的研究, 日唐代史研究会编,刀水书房 1988 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专著目录(1998-XX) 刘驰六朝士族探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XX 年 梁满仓汉唐间政治与文化探索 ,贵州人民出版社,XX 年。 卫广来汉魏晋皇权嬗代 ,书海出版社,XX 年。 马植杰马植杰秦汉三国史论文选 ,湖北人民出版社,XX 年。 高敏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 ,大象出版社,1998 年。谢宝富北朝婚丧礼俗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 李书吉北朝礼制法系研究 ,人民出版社,XX 年。 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 ,学苑出版社,XX 年第二版。陈良伟丝绸之路河南道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XX 年。 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 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 李小树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 年。 王利华中国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XX 年。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XX 年。 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XX 年。 胡阿祥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XX 年。 雷依群北周史稿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傅克辉魏晋南北朝籍账研究 ,齐鲁书社,XX 年。 王启涛魏晋南北朝语言学史论考 ,巴蜀书社,XX年。 汪波魏晋北朝并州地区研究 ,人民出版社,XX 年。李凭北魏平城时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 年。周征松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 ,山西教育出版社,XX 年。 熊德基六朝史考实 ,中华书局,XX 年。 牛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 程维荣拓跋宏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XX 年。 朱大渭等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 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 ,学苑出版社,1999 年。 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年。王素高昌史稿统治编 ,文物出版社,1998 年。王素高昌史稿交通编 ,文物出版社,XX 年。 王素敦煌吐鲁番文献 ,文物出版社,XX 年。 阎步克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 ,三联书店,XX 年。 篇二:1999 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1999 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方高峰、廖生训、宋凤英 中国史研究动态XX 年第 4 期 本年度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在平稳中继续前进,出版的专著有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学苑出版社)、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主编的六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东南文化1998年增刊 2,以下简称增刊)、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之光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等。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发表的论文除考古方面约 40 篇外,另有170 多篇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民族、人物、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简牍研究等各个方面。现分类择要介绍如下: 一、政治军事 本年度政治史研究成果颇丰。职官方面,黎虎魏晋南北朝鸿胪寺及其外交管理职能(中国史研究1998年 4 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督的外交管理职能(齐鲁学刊1999 年 3 期)分别探讨了这一时期鸿胪寺与都督在外交方面的职能。前文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鸿胪寺仍有接待来使、礼宾司仪、封册拜命等职能,但也有变化:一,属官方面,汉时为大行令,曹魏有客馆令,晋为典客令,南朝为客馆,北朝则有典客、司仪、典寺等部门(署);二,在外交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较汉时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就是更多的外交事务被尚书主客曹分割。魏晋时期,鸿胪寺与尚书主客曹之间不协调的情形比较突出,但南北朝时,二者在外交工作方面是一种相互配合及补充的关系。后文认为这一时期作为地方军事与边防机构的都督,拥有较大的外交权力,并且其外交权力随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分权势力的扩张而日益膨胀。这一时期都督的外交职能主要有使命交通、互通文书、交涉谈判、馈遗往来等。张庆捷、郭春梅北魏文成帝 九品中正制和门阀士族方面。赵昆生九品中正制与西晋初期政治(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 年 l 期)认为,西晋时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弊端与高门士族、地方士族之间的争权斗争有密切关系。西晋初,九品中正制已出现很多问题,社会弊端也暴露无遗,集中表现在以州郡各级中正官为首的地方士族势力与中央执掌大权的高门士 族之间的矛盾。把握中央政权的高门士族阻止地方士族入主中央,削弱地方士族之权,控制地方;地方士族则争夺本属中央的权限。结果导致以资定品的九品中正制失去了原有的活力。西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司马氏积极与门阀士族联姻,并加强军镇都督制。庞骏西晋时期士族执掌军权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 年 7 期)从西晋时期土族执掌军权与土族形成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执掌军权对于士族的重要性,指出士族较高程度地执掌军权,是西晋门阀政治定型的决定性条件之一,也为东晋典型门阀政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治事件方面。王永平曹爽伐蜀之目的及其失败原因考析(许昌师专学报1999 年 3 期)指出,历来对曹爽伐蜀的动机及其失败原因研究不够,认识停留于表面。作者认为曹爽伐蜀不是“轻举妄动” ,而是在军事力量远不及司马懿的条件下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通过伐蜀,曹爽既可控制军队指挥权,又能在政治上排斥司马懿,专断朝政;他所以失败,也不仅仅因为军事准备不足及蜀国尚有能力抵抗,主要原因在于司马懿及其党羽的破坏,这种破坏在出兵、作战和退兵时都存在。王素沮渠氏北凉建置年号规律新探(历史研究)1998 年 4 期)认为传世文献记载的沮渠氏北凉六个年号:永安、玄始、承玄、义和、永和、承和,是北凉为掩盖真相而保留和建置的。北凉曾奉用大夏、真兴、承阳和北魏缘禾、太缘年号,期间停用自建年号,后为掩饰作了调整:一,采用音近字有意篡改奉用的大夏、北魏年号;二,自建年号以“承”字相接,有继承之意,更有否定所奉用大夏北魏年号之意;三,只采用一套年号,且极力表明自建年号不曾中断。 本年度有不少文章涉及军事史。军事制度方面,围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禁卫武官制,张金龙发表一系列文章,分别考察了晋代、北魏后期、西魏和南朝的相关制度。指出,司马昭为顺利篡位,建立了中领、中卫将军掌握禁卫军。司马炎即位后改中卫将军为左、右卫将军。西晋初年,将中领军与中军将军调整并入到北军中侯,成为取代领军将军的禁卫军长官。整体来看,西晋主要是北军中侯,东晋主要是领军将军。 北魏后期的直閤将军与“直卫诸职” (文史哲1999 年 l 期)指出魏孝文帝官制改革时将直閤将军引入北魏官制系统,虽太和二十三年职员令官品表中不见直閤将军,但实际政治生活中却存在。此外又有直寝、直斋、直后诸“直卫武职” ,为直閤将军之下级。直閤将军与其属官负责皇宫中閤内等处之护卫,保护君主安全,在禁卫武官中处于机要地位。 西魏禁卫武官制度考论(民族研究1999 年 6 期)认为,西魏禁卫武官制度基本继承北魏后期的制度,略有变化,领军将军、左右卫、武卫诸职基本上由宇文泰亲信包括同族、同乡、姻亲及其子弟担任,护军将军与四中郎将被废置。西魏的禁卫武官制度与禁卫军权的行使,不是维护了君主专制权力,而是反映了权臣的反君权。 禁卫军权与南朝政治(南京大学学报1999 年 3 期)指出,南朝禁卫军权与专制皇权处于常态和变态的更替运动之中。南朝历次宫廷政变,禁卫武官均参与其中,起或大或小的作用。因此,为巩固统治就必须有效控制禁卫军权,南朝政治是反映禁卫军权与皇权关系的典型。 北朝中央护军制度考索(史学月刊1999年 4 期)认为,护军将军确立于孝文帝十七年前职员令 ,品级仅次于领军将军,管京师四围及全国关津。其权力、职能、地位与领军将军无法相比,而且只存在了十余年时间。北齐时虽然出现护军,但也是权宜而置。总的来说,北朝护军制度影响不大。随着禁卫武官制度的变化及京畿大都督制度的变化,护军制度最终被废除。陶新华魏晋士家休假制度考论(中国史研究1999 年 2 期)认为休假制度是土家的一项权利。魏晋时期,政府对士家分期分批休假的权利有制度保障。曹魏士家已实行了“分休”的休假制度,西晋可能沿用魏制,实行错役制。东晋南朝将休假制度发展得更完备,东晋有了明确的三番役制,土家一年分四次服兵役、劳役四个月;宋初沿用晋制,但自宋孝武帝孝建二年以后,改为每个士家连续服役一年,然后休假两年。土家休假制度所以形成,是因为统治的具体需要 及维持士家的繁衍生息。军事事件方面。杨天亮论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的主要战争及其影响(史林1998 年 4 期)将南北朝时期发生的 138 次战争分成四个阶段作了考察,认为永初元年至元嘉二十八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民族间的对抗战争;元嘉二十八年至永元元年为第二阶段,战争性质向封建割据战争转变;永元元年至太建九年为第三阶段,主要是封建割据战争;太建九年至隋开皇九年为第四阶段,战争性质演变为统一战争。关于侯景叛乱,李万生论侯景叛东魏的历史原因(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 年 2 期)和河南之地与三国之争以侯景叛东魏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史研究1998 年 4 期)分别从侯景、尔朱荣、高欢三人关系发展变化和梁、东西魏争夺河南之地两方面考察了侯景叛东魏的原因与后果。前文指出,侯景和高欢原为朋友,但侯景投靠尔朱荣较早,且一直为其心腹;高欢投靠晚且不受尔朱荣重视,这使得两人关系始终有阴影,并为日后侯景叛东魏埋下伏笔。高欢灭尔朱荣后,继续用侯景,主要是因为尔朱荣的社会影响还较大。侯景投降后一直心存恐惧,所以当高欢欲夺河南之权时,他立即举兵反叛。后文指出侯景叛东魏后,梁、东魏、西魏三国都意识到河南之地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在这一地区展开争夺。由于梁和西魏各具目的,又都担心侯景的实力而未能结成军事同盟,加上梁军缺乏战斗力,因而东魏凭借自身实力,在三国之争中获得胜利,最终保有河南。许辉“侯景之乱”试析(南京师专学报1999 年 2 期)认为侯景之乱是梁朝政治统治的特点及其腐朽性发展酿成的苦果。对侯景投梁处置的失策,激发其起兵反梁。此乱导致梁朝的垮台,对六朝后期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六朝政治的一个转折点。二、经济民族人物 经济史是本年度研究热点。农业方面,针对长期流行的魏晋庄园经济论,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的租佃关系(中国史研究1999 年 l 期)和魏晋南北朝国有土地上的租佃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 年 2 期)分别从地主私有土地和国家土地两方面论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租佃关系的主导地位及其特征。前文首先以大量史实论证了此时期地主土地上租佃经营方式的普遍存在,然后探讨了此时期租佃关系的特征:一,租佃农民身份地位普遍低落,人身依附关系强化。地主役使的租佃农民有合法依附民和非法依附民,他们身份地位无太大差别。二,投充是当时租佃农民的主要来源,数量巨大。只有合法依附民的租佃关系是稳定的,而投充形成的租佃关系是不稳定的。这一时期的地租以实物地租为主,既有定额租,也有分成租,剥削量维持在 l2 到 23 之间。减产减租是此时期租佃关系的惯例。吐鲁番租佃文书表明此时期租佃契约正在孕育,开隋唐租佃关系先河。后文认为魏晋南北朝政府为了确保剥削对象,模仿地主控制依附民的模式,控制着屯田客、士家、吏民等一大批官府依附民和无地少地的编户齐民,其途径是借助无主荒地,强制他们租佃,使这一时期国有土地上的租佃关系盛极一时。关于魏晋南北朝北方的农业耕作方式,历来争论颇多,有的认为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北方农业以粗放为主,是历史的大倒退;有的认为均田制实施后逐步转向精耕细作;有的认为局部地区如坞堡内为精耕细作。蒋福亚魏晋南北朝北方的农业耕作方式(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 年 1 期)认为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北方农业以精耕细作为主。作者认为,由于人口被掠徙到各统治政权的腹心地区,或被迫集中于坞堡之内,人口密集状况十分严重,户均耕地减少,为使有限的耕地养活众多的人口,必须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产。文章还从统治者对精耕细作的提倡和齐民要术的记载进一步论证精耕细作的实际情况。最后,作者考证北方亩产平均五斛左右,略高于两汉,证明精耕细作起到 了一定的效果。学术界普遍认为,魏晋之际社会经济的恢复,内迁少数民族功不可没。但缺少具体深入的论证。蒋福亚魏晋之际关中经济的恢复和氐族内迁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第一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通过氐族内迁、关中氐族在该地总人口中的比重及其“善田种”等特征的论证指出,关中社会经济的恢复,主要应归功于内迁的氐族人民。区域经济方面。何德章建康与六朝江南经济区域的变迁(增刊)认为六朝政权定都建康与建康城市规模的扩大及其经济生活对商业活动的依赖,引起了江南经济区域的巨大变迁。江南开发的格局由两汉业已形成的由长江中游的湘江流域向下游的扬州推进转变为由下游向中游梯级发展,并且从此确定了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对此后江南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本年度对岭南经济的开发颇为关注。黄金铸六朝岭南农业开发的综合考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 年 2 期)和六朝岭南地区城市发展与区域开发(中国史研究1999 年 3 期)分别从农业与城市发展来论证六朝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前文指出,采盐、酿酒业的产生、发展,土地买卖的存在,说明六朝岭南农业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使得岭南地区成为影响和左右南方政治的重要力量。作者从北方人口的南迁、精耕细作方式的推广、农耕区的扩大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岭南农业经济崛起的原因。后文指出,六朝时期岭南地区城市获得了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其原因有二:一是六朝政府在岭南推行郡县制和实行军府统治,将岭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到封建王朝的统一开发序列,有力地促进了岭南社会的全面发展。二是岭北汉人的大量迁入,不仅是劳动力的输入,也是内地先进生产方式、科技文化乃至社会财富等的多元输入,促使农业向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发展,进而促进手工业、商业繁荣,水陆交通迅速发展。而陈霸先以岭南为基地的崛起正是六朝岭南社会迅速而全面开发与进步的有力证据。段塔丽试论三国时期东吴对岭南的开发与治理(南京大学学报)1999 年 l 期认为,东吴确立其在岭南的统治后,由于北人南迁,岭南地区逐步由原来的化外之地变为有充足人力物力的重要政区与经济区域,为适应这一变化,东吴政府采取了增设州郡县、开辟水陆交通、招抚蛮夷、修筑城郭等措施,促使岭南地区农工商各业得以进一步发展,岭南区域政治中心也由龙编转移到番禺。 商业、交通方面。施光明六朝建康的市场经济及其社会影响(增刊)认为建康市场按其经营规模和性质,大致可分为大市、小市、草市和专业市四类;建康市场的分布已打破了传统坊市制度的数量限制与空间限制,散布于佛寺之前、坊巷之间、城内郊外;同时作者还分析了建康市场的管理及其社会影响。刘汉东魏晋南北朝交通运输管理探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 年 4 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交通运输管理总体上没有原则性变动,基本保持中央管理机构和地方运转机构,其特点有:一是前代纯粹官府交通体系和管理系统出现了许多类型的合并趋势;二是交通设施服务对象向民间行旅和商贩贸易运输倾斜;三是政府将一些单一支出的交通管理机构改造成征税敛财的机构;四是打破了政府对交通的垄断,出现了不少私营逆旅馆舍,取代政府的传舍、邮亭、驿站的功能;五是基层交通设施的设置标准和方式有所变化。 民族史的研究也有文章涉及。王静北魏四夷馆论考(民族研究1999 年 4 期)考证了北魏四夷馆的大体位置及建置时间,指出四夷馆主要驻留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者、周边民族首领及商胡等,其设置为各民族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体现了北魏民族政策的开放性,并对隋、唐四方馆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杨翠微北周宇文氏族属世系考释(中国史研究1999 年 l期)通过对北周宇文氏世系的具体考证,说明宇文氏的主体是匈奴族,但也混有鲜卑血统,证明了宇文氏为匈奴和鲜卑的混合种。陈再勤南北朝时期峡中蛮的分布与活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 年 1 期)认为古巫峡不在今天的长江巫峡,而在今宜昌通往宜城平原 的交通线上,即今荆山山原北部的中山区。作者考定,峡中指今沮河峡口附近,而峡中蛮的分布则应在以沮河中上游为中心的荆山山原;刘宋时期对荆、雍州的大力讨伐使峡中蛮向边远的天门等郡迁徙,反抗斗争则在巴东、建平、宜都、天门四郡兴起,失败后,一部分向南迁移;齐时巴建蛮向宗头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