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创新思维论文_第1页
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创新思维论文_第2页
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创新思维论文_第3页
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创新思维论文_第4页
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创新思维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 要二十一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就是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而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造能力的优劣成为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研究和探索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思维能力2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创新思维榆林市第十小学:叶军军创新意识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学生形成创新素质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适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运用“做”数学,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做” 数学的机会,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做”,长期以来,由于旧的教育体制的束缚,评价教师的唯一途径是靠学生的分数,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自觉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到知识教学的目标上,而忽视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我国,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师讲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这样学生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而且发展为习惯,即使发现问题,也不敢或不愿向老师提出质疑,只是作为一个容器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所以我们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做” 在 课堂教学中,教师 要善于用微笑的表情 ,信任的眼神,饱满的情怀,处处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变“ 要我学” 为“我要学”。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地探索和思考,并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获取新知的性格特征。二、营造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思维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前提,创新的灵感只有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中才能诞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力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自由天地,让学生的思维纵横千里,任意驰骋。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 极的情感, 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 ”因此,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 宽容和善待3那些在回答中有错误的同学,为他们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敢想善思的学习氛围,就能使每一位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意和期望,体验到成功和自信,汲取到智慧和力量,从而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产生出强烈的创新欲望,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三、设疑激趣,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事实告诉我们: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现和发明往往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强烈的好奇心可以激发人们去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因此,保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好奇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以教学一年级数学“10 的分与合” 一课时为 例,我预先准备了一个盒子,盒子里装了 10 支铅笔。一上课,我请一名学生上台摸铅笔,然后老师根据学生摸到的支数猜盒子里剩下的支数,经过几次猜都猜对了,学生感到很好奇,然后老师趁热打铁,说:“ 因为老师知道了盒子里总共有 10 支,然后根据 10 的分成就能猜着了,你们想学会这个本领吗?学生被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又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三册可能性一课时,课前,我让一名男生代表和一名女生代表上台进行摸球比赛,比赛规则是蒙上眼睛摸五次,摸到红球次数多者为胜。结果女生代表每次都是红球,这时男生有的生气,有的责怪,有的打抱不平, 说老 师有“ 阴谋”。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 了学生的兴趣,形成知识之间的悬念,引导学生尝试改变固定的、传统 的思维方式,拓宽数学思考的思维空间。四、大胆猜想,培养创新思维猜想是一种直觉,它是非常灵活迅捷而复杂的心理活动现象,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事物的表象感知,借回忆、想象、等心理活动, 闪电 般跳跃式地对事物本质进行判断,它是创造思维的灵魂。牛顿认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 发现。 ”在训练学生直觉思维方面, 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冲破思维定势,摆脱常规约束,允许 学生突发奇想,甚至异想天开。 对 学生回答问题不要苛求4过于严谨全面,让他们发现什么说什么,想到多少说多少,说出表象的理解或猜想也可以,不一定要说出个所以然;教师对学生独到的见解或奇异的想法要因势利导,引上思维的轨道,让他们想出点门道来。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能被 3 整除的数”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 能被 3 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受到 “能被 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都在猜测特征是“个位数是 3、6、9 的数”。老师顺势出示一组个位是 3、6、9 的数,如 13、16、19、23、26、29结果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不能被 3 整除,学生的思维因为猜想的落空陷入了困惑状态,由此引发了他们解决疑惑的心理趋势;而教师乘机再列出另一组数,如 12、15、18、21、24、27学生 发现,这些数反而都是能被 3 整除。这样,通过一系列的猜想与困惑,造成学生认知上不平衡,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为什么后面这一组数都能被3 整除呢?学生又带着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进行猜测探索,最后发现原来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 3 整除,这个数就能被 3 整除。这种探索方法的基本程序就是:提出问题,学生猜想,探索规律,验证结论。它就是要让学生先敢于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测,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这样得到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效的,得到的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多的是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所以,在学习数学时,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应有一点敢于猜想的意识,多进 行“ 猜一猜” 的活动。猜想是不受现成事实的束缚,它包含着可贵的大胆想象和推测的成分。教师要敢于通过“尝试” 、“猜想” 等问题情景的创设,大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沿着合理的解题思路去思考。当然,在猜想中,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已知,发现规律,以此类推;或者提醒学生利用结果,进行猜测,推而广之。总之,猜想锻炼的是学生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活跃的思维在迸发、碰撞中激发出创新的火花。五、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表现 在思维过程中,就是思维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5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 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变式练习来进行训练:(一)填空答案多样化教师要擅长改变教材的有限性,把唯一性的填空改编成一空多填式,以此对 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完了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后,为使学生更熟练计算进位加法,安排一组填空,要求其尽量多填,使等式成立:85()+(),() 36(),()()65, 9()()+7。(二)问题解答多向化从知道的条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审视,是产生思维多向性的关键,只要善于引导学生联想以前学过的或从生活中具备的知识和方法,准确深入挖掘问题中具备的已知条件,努力探索,那么学生就会在发现问题和解题方法上独树一帜。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四册统计一课时,安排学生进行想想做做的练习:先出示一些杯子,师问:“你想按照什么来进行分类并统计?”学生 1:有的杯子有把柄,有的杯子没有把柄。(可以分成有把杯和无把杯)学生 2:有的杯子 2 元,有的杯子 3 元,有的杯子 4 元。(按照价格来分类统计)学生 3:有的杯子有颜色,有的杯子没有颜色。(可以分成有色杯和无色杯)学生 4:有的杯子高,有的杯子矮。(以根据高矮来分类统计)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每个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假如只局限于自己个人的思考范畴内,学生只能认识到极为有限的事物统计标准,但是在教师有意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回答,让不同的智慧火花在课堂上闪现,每个学生都在享受着集体的共同智慧结晶,打开了思维之大门。(三)问题设计自主化此类方式是指习题只给出已知条件,至于要求求解什么、怎样求解是需要学生自主设置的。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沿着尝试多种方向设计问题,并能用相应方法解决问题。如:“由已知黄花 9 朵,红花 3 朵”,师问:“你能提出哪些 问题 ?” 学生提出了求和、求差、求倍数关系的6好多问题,此类训练可以让每个学生都会有机会发现自己数学智慧的一面,激起创新思维的主动性。(四)解题思路发散化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一题多解” 是最切实可行切实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法。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解好一题后,不要满足于结论,不要拘泥于常规,不束缚于定势,而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有数学依据地开展积极思维,大胆设想,合理分析,探索和开发题目的“潜在价值 ”,在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后,比较 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找出最佳方案,锻炼学生敏捷的解题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1、在应用题解题中培养思维发散性应用题解题方法多样化,主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针对具体题目让学生寻找不同方法,换个角度思考、分析,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小学数学第四册有这样一个应用题:“一辆公共汽车原有 35个人,下车 了 9 人,又上来了 12 人, 现在车 上有几人?” 大部分学生列式:35-9+12=38(人),这毫无疑问是对的,不过,我没有满足,继续问:“ 还有不同的想法 吗 ?” 这时,一个小朋友 举起了他的小手:“我是这样做的:12-9=3(人),35+3=38(人)。”好多小朋友瞠目 结舌,然后就说:“ 不对吧 ”。另外有几个小朋友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对的” ,我让这位小朋友说理由,他说:“12-9=3(人)求出的是上来的比下去的多的,多的加上原来的就是现在有的人数。”多么精 炼的回答呀!2、在计算题解题中培养思维发散性在数学解题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并不是解题,而是学习解题,因此教师教的重点和学生学的重点,不在于“ 解” ,而在于“学解” 。所以教师要在尽可能不提供现成结论的前提下,让学生亲身独立地进行数学解题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预设时,不能仅仅满足于预设解题过程和方法,更要预设教学过程和方法,倡导学生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多向互动的格局,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交流解题信息。在此过程中,教 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解题经验和认识,交流彼此的解题情感和体验,真正为促进解题的思维创新提供可能性,这种理念,哪怕是在计算题的解题训练中也一样要得到落实。例如:小学数学第四册的笔算加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出示了例题 352+234=?之后就让学生自己7进行尝试练习,然后巡视,让我没想到的是,学生在思考探索和交流之后,提供的解答方法竟然会这么异彩纷呈,我就赶紧让他们上台板演。生 1:2+4=6 5+3=8 3+2=5 352+234=586生 2: 3 5 2+ 2 3 45 8 6生 3:2+4=6 50+30=80 300+200=500 6+80+500=586这第三种方法尤令我惊异,惊异于学生居然有如此让人出乎意料的数感。这 也证明, 计 算中的多种解题方法练习,同样非常利于达到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发散思维的目的。(五)加强逆向思维训练通过研究和解决问题,一般均习惯于正向思维,一旦问题稍有变化,学生的思维定势就成为解决问题的羁绊。例如:苹果 5 元 1 斤,梨 20 元买了 5 斤,问梨贵还是苹果贵,贵多少元?二年级的一个学生不理解 20 元买了 5 斤梨,不知怎样比较,教师将已知条件换了一个说法 5 斤梨 20 元,平均 1 斤梨多少元?学生看到平均马上就想到用 20 除以 5 算出 1 斤梨的价钱进行比较。当然方法还有很多,许多问题只要我们打破常规,倒着思考就会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总之,虽然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性,但这只是对于理论的完成形式推演论证而言,而理论的学习掌握,解题思路的形成或数学知识的应用,特 别是数学知识的发展完善,新理论的发明建构,都离不开灵活自由的创造性思维,它推动人类的进步,创造人类文明,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巨大财富。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我们就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为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