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作业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作业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作业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作业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烛之武退秦师作业说明:三项作业选择其二。 一、作业一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是选自左传,古文观止里也选了这一篇。经典就是经典,无论过多长的岁月,只要我们重新拿起书来再读上一遍,内心仍然充满感动与温暖,对我国语言文字的温情,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只要读上几句都会油然而生。那么读完这篇文章,你有和感悟?不少于400字,鼓励用文言文写作。历届优秀学生作品展示:1、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吗?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高明的说辞,历来为人称道,古文观止编选者评论有“思之毛骨俱悚,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郑而且戍郑也”。受此影响,后世多沿用此论,认为秦伯还师是因为烛之武的一篇说辞,但细究之下,我们发现远非如此。 不错,听了烛之

2、武的说辞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杨孙、逢孙戍之,乃还”。这个“说”字,大有深意在焉。秦伯为什么“说”?是烛之武一语点醒梦中人?是秦伯认为烛氏言之有理而心悦诚服?恐怕没有这么简单。秦伯乃春秋五霸之一,其治国安邦雄才大略,可谓一代英主,手下又有谋臣云集。烛氏的几番道理,秦国君臣未必想不到,且通篇找不到一处秦国君臣首肯、赞赏烛氏言论的描述。揆诸情理,烛秦之间应该有一段问答,而实际情况是烛氏一论到底,则“秦伯说”,而后“乃还”,何说之容易耶?只有一点解释,那就是:这一切都是秦伯的胸中“成竹”。那么,他为什么高兴呢?因为,烛之武的说辞正中下怀。烛之武深夜见秦伯,是负命而来,他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

3、烛氏的谦卑、明确的态度(包括对晋国)和开出的条件正与秦国利益相符,与自己的设想一致。可以说,烛之武“夜缱而出”之前秦国撤军的大局就定下来了。前文已经提到,秦晋围郑,各有其政治、军事目的。试想,郑乃一弹丸小国,若真要亡郑,秦晋任何一国遣一员战将提一锐旅即可,何必晋侯、秦伯亲临,且做出“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的架式?春秋战国时代,强国常在边境大会诸候,以显示和巩固强国之威。因此我们可以说秦伯这次围郑,目的并不是亡郑,而是一种强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是两个大国君王的会盟。郑国在这场政治和军事斗争中,不过一枚棋子。郑国请求秦国的庇护无疑向世人宣告了秦国的霸主地位。而这正是秦伯梦寐以求的,这也正是他此行的目的

4、。再说,郑国投靠秦国这一举动,给晋国一记重拳。晋军浩浩荡荡杀奔前来,却让秦军占尽先机,除了落得人困马乏之外,什么也没有得到。“吾其还也”,字里行间流露出无奈和沮丧!秦伯自然心中畅意,他料定晋国不敢也不会公然跟自己作对。高瞻远瞩,知人甚深,因此在“与郑人盟”后,留下一支驻军,班师还国,从此,郑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兵法”云,上兵伐谋。秦不费一兵一卒,一枪一矢就得到了郑国,同时又打击了对手晋国,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双重胜利,一石二鸟,秦伯安能不“说”?因此,可以说,秦伯退军,是春秋时代诸候争霸的权谋较量的结果,不一点都是烛之武的功劳。烛之武只是看到了秦国有统一天下的野心,秦不会帮忙让晋国强大,进

5、而对它自己产生威胁,而秦不侵占郑对秦是有益的这些因素,对秦伯作了一个善意的提醒而已。烛之武退秦师只是摁住了火苗,或者叫扬汤止沸,并没有熄灭火种,来个釜底抽薪。历史和诉说对象本身都不允许他像后来的孟子那样从仁政的角度,来给秦伯上一堂提升人生境界的潇洒的思想品德课。因为利益而联合的国家,将来也必定因为利益而分开,今天秦穆公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背弃了与秦国有着深厚友谊的晋国,反与郑国联合,他日如果有比与郑国联合更大的利益,秦国也一定会和郑国翻脸。后面的“崤之战”的故事,刚好验证了我们的说法。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只是一个简单的利益关系,根本没什么真正的友谊可言。“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6、,任何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但是,外交关系中必须有诚信,不能因为一点利益就置道义于不顾,作出背信弃义的事情来。生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利的追求上,应该追求更高更全的人生境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2、蜻蜓点水话人物-读烛之武退秦师品春秋风云人物 有研究指出烛之武退秦师记录行人辞令时,既表现了美的一面,又表现了虚伪、狡诈、霸气的一面。烛之武是成功了,但同时又失败了,而且败得相当危险。对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成功”,绝不能看作是他的外交辞令有多美,相反他在游说中自作聪明地给敌人当上了高级参谋,从而几乎给郑国带来亡国的惨祸。 细心的研究者还捕捉到了烛之武和佚之狐等人对话中的奥

7、妙,并窥见左传的文学语言特色。“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连用“也”“矣”“也己”几个语气词,写出了烛之武对朝廷不能重用自己的不满情绪。而“公曰”几句,则少用语气词,表现出急促的口气。从语气词的使用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心态的描摹是很讲究的,所谓声口毕肖是也。 除了烛之武,郑伯在危难之间也显示出“能屈能伸”的驭人艺术,郑伯的屈人语言艺术也掌握得很有分寸,不愠不火,不卑不亢。 刘大杰说左传“我们现在读了,还能亲切地感受到当日政治舞台的状况,和舞台人物的种种面貌动作和性情”,这精辟地概括了左传人物塑造的高超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形象众多,既有国君,又有大臣和谋士。全文仅294个字

8、,却把春秋上的一句话“晋人、秦入围郑”做了全面具体的描述。围郑缘由、军事布置、外交活动以及解围撤军,都一一交代清楚,还突出描绘了三方主要人物的关键言行。出场人物共10人,烛之武是中心人物,着墨最多。可也并未大肆铺写,而是着重记述他游说秦伯,用了125个字,接近全文的一半。佚之狐的荐举、郑伯的致歉,都只是铺垫,用简笔勾勒写。围晋的主谋是晋文公,撤军时多写了几笔。秦穆公则不做重点描述。子犯仅仅是晋文公的陪衬。祀子三将戍郑,是下文伏笔,这里只交代。春秋战国时期是“士”阶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中很多虽然社会地位低,但对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们身上都有那种为国为民的无畏的“士人精神

9、”,为了理想英勇献身的精神。此种群像分析符合时代特点。 烛之武作为主要人物备受研究者关注。周振甫认为:“烛之武听了郑文公的话,就去了,表现了其爱国心。从利害关系打动秦穆公,显出他的智慧学识和辩才。”有研究者将烛之武和触龙比较,指出本文塑造了一个不计前嫌、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形象。用语言描写突出了烛之武的不卑不亢、张弛有度;用细节描写与侧面衬托,表现了他“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超人智慧。这种通过比较法得出的结论富有新意。 很多人往往把退秦师的功劳算在烛之武身上,而忽略了佚之狐。其实他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描写他的文字仅有14个,但蕴含很多内容:“师必退”表明他是一个具有军事智慧的预言家,“见秦

10、君”表明他是在复杂斗争形势下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决策者,从“使烛之武”看出他是一个积极主张进行政治对话的政治家。这个研究关注到了次要人物的性格和重要作用。 晋文公也是一个重要人物。“他不肯去攻击秦军,做了多方面的考虑,是有识见的君主。”他乘人之危的不义之举固然会招致非议,烛之武的巧言退敌也功不可没,兵戎相见的几方战事最终没有爆发。这虽然主要归功于烛之武如簧的巧舌,但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晋文公的为人品性和非凡的君王气度。他有知恩必报的仁者气度、谙熟韬略的武者风采,更有求同存异的智者典范。3、探幽微人物内心 品经典语言内涵-读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的老成、善于公关与战略眼光。烛之武在年轻时不受重视,

11、应该说佚之狐的推荐好不容易使他有了一个施展能力的舞台和空间,按理应该很急切,至少也应该很高兴的接受任务,因为他有这个能力,有把握完成这一艰巨的使命。无能为也矣,“无能为”,暗含了想“为”而无法“为”,表明了他有建功立业的愿望。可他表现出来的却是以退为近。他抓住郑伯别无他法的心理,说出了“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当然,这固然有抱怨的意思在里边,但如果我们设想他当时的情景和后边的实际效果,我们认为,不排除有如下可能:试探郑伯是否真心想起用自己,是病急乱投医,还是死马当活马医,还是只是想了解一下是否有好的计策;借机抬高身价,博取更多的资源或利益;为了争取全权授权,以使在与秦伯谈判时

12、有利于随机应变处理。事实证明,他从郑伯那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权力。他可以答应向秦称臣,可以和秦国订立盟约。当然郑伯说服他也很有一套,先是放下国君的面子主动道歉,再是晓以厉害,覆巢之下无完卵,“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纵然郑公不善言辞,只要给了他行使权利的必然条件,我相信,烛之武仍然会成行,因为他的言语中隐有建功立业的想法和愿望,因为他处在一个邦国多难的时代,也因为他的时代崇尚苏秦、张仪般的人物。烛之武的老成还可以从夜缒而出可以看出。从交战方的地形图可见,秦晋军队并非围着郑国都城,可是他仍然夜缒而出,可见其考虑之周,国家开战,难免有晋国的细作徘徊于国都,如果处理不慎,极有可能被重耳知道,不管是劫杀

13、还是呵令秦国停止接见或“忠告”,纵令其有经天纬地之才,恐怕也回天乏术。烛之武的善于公关和强的执行力,在见秦伯的时候表现得最为充分。他抓住国家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决定的这个原则,利用秦晋联盟之间的脆弱点,并以无形的力量,攻取了这个脆点。从课文行文前边我们不难看出秦晋联盟的脆弱性。驻军态势表明了晋军驻扎在函陵,处于秦军氾南的西边,按正常的行军布阵来说,秦国驻军应该和晋国换位。因为离秦国越远 ,而且中间还夹着一个支晋国军队,不方便秦军粮草补给和人员控制交流。换句话说,晋军的布防本来就留了一手,防着秦军,他们并非真心铁杆联盟。从师出有名来看,仅因为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就出兵,理由总觉得有点单

14、薄和牵强,这个出兵口号不具有号召力,很难凝聚成强大的力量。烛之武洞察到了这种矛盾。选择秦国作为突破口。在敌我矛盾中,主要矛盾是晋郑矛盾,相对更难解决。而秦郑则不然,秦郑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利益,在国家利益方面,二者有竞合的地方。烛之武先是假设秦晋联盟攻取郑国成功,其结果是秦国与郑国因并不接壤,管理不便;晋军作为联军主力,分享胜利果实时一定要多一些,从实力增长速度来看,明显对晋更有利。这样站在秦国的立场和角度帮助秦穆公分析,使其感到用兵无利可图。接着烛之武许以利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其外交辞令暗含称臣之意,让秦觉得无须通过战争就可达到战争的目的,加兵于郑之心顿减。然后翻出陈

15、年老帐,“许君焦、瑕”二地未予兑现,这本来发生在公元前年重耳上届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当然晋文公回国前为了借重秦军,也重申了此事),表明晋国无国家信用,有可能现在答应共分胜利果实之事都落不到实处,更是让秦伯心灰意冷。最后,烛之武站在战略高度看待秦晋关系,祭出杀手锏,“夫晋,何厌之有?”,表明秦国可能沦为晋国称霸的下一个征服目标,秦穆公果然被击中要害,不由自主的走进了烛之武的计策之内,进而同意背弃与晋的盟约,转而与郑结盟。读烛之武退秦师我们在退秦师上花了太多功夫,忽略了烛之武的人格魅力。“士”是先秦最活跃的阶层,有各种各样的“士”,策士、方士、侠士,什么士都有。烛之武堪称国士。他是国士,不在

16、于地位有多高,舌有多利,而在于烛之武的谋略、智谋、不计得失、勇气、胆气、担当和人生境界。尽管他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既不帅,地位也不高,只是一个养马的官,有人戏说是弼马温。但他有他的人生境界。他能说服秦穆公除了技巧外,跟他的胆气、勇气、担当、人生境界是分不开的。晋文公的城府与计谋。必须看到的是,三十年春季,晋国人入侵郑国,本身并无真心攻打郑国的意思,否则的话,即使秦军撤退,以其实力,仍然可以轻松的消灭郑国,甚至根本就不用结盟,以己之力就可轻松消灭弱小的郑国若干回,但为什么重耳还要联合秦国呢?这里有战略试探在里边。以此来试探郑国是否可以攻打,盟军是否可靠,自己称霸时机是否成熟。果然,一方面联盟不

17、牢靠,另一方面狄人钻了晋国侵犯郑国这个空子,夏季,狄人入侵齐国。 而南方的楚国也不容小视,故而退兵。可是重耳在回答其舅赵子犯的时候并没有给他讲真实的退兵原因,只是说此时出兵攻秦不仁、不智、不武,这与君王的南面之术有关,君王在有些方面,尤其是涉及到统御之术时是不会让臣子明白最紧要的东西的。事实上,晋国试探的目的已经达到。后来发生的历史更是表明,郑国后来忠心事晋,再无二心,因为晋国发出战争威胁已经让郑国害怕和臣服,既然不打都达到了后果,又何须用兵?顺便说一句,这里我们也不能否定,烛之武可能是看穿了晋国意图的人。因为秦国退兵以后,晋国也退兵了,事实上是秦晋的威胁都解除了。如果郑国之危仍在,我相信他必

18、然出使到晋国,以狄、楚之害劝退晋文公。故而“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之师翻译为秦晋之师必退更能彰显烛之武之英明和洞见。秦伯的惟利是图与奸诈。秦国因为与晋国先前的秦晋之好而与晋结盟。先前礼遇重耳,是因为看中他的预期利益,可能为君,可能从他那里捞取利益,后来背弃以前的联盟,也是因为他看到了不打郑国对自己更有利,当然,如果谁给他的利益更大,他的立场还会摇摆。我们也要看到,秦与郑人盟仍是虚假的联盟。一方面,还没到和强大的晋国撕破脸的地步,另一方面,郑国毕竟也没给秦国实在的现实的利益。所以和郑人联盟后,其驻军并没有靠近晋军以防止其攻击郑国,而且自己很可能率主力部队回去了。这也正是晋文公没有攻打秦军的原

19、因之一,他没有实力、也暂时没有必要新树立一个敌人。4、 人物 一、烛之武1、岁月给了太多的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救国于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即使壮时未被重用,亦为国不计私怨,顾全大局。2、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奈,但是,身处微不足道之地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可仍毅坚,先驱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3、烛之武称得上是一壶

20、佳酿,但他却被埋没在晋国这条深巷子中。尽管它香飘四方,却也迟迟未被晋侯也就是这条巷子的尽头所“品尝”。直到这条巷子将要被拆毁的时候,它才被当作救命稻草般地呈到了晋侯的手中,成为了晋国命运的转折点。由此观之,哪怕是再聪明,再厉害过人,若不懂得毛遂自荐,也会永远掩藏于平凡世俗中,最后只能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不留痕迹。4、晚年得志,不能不说是他的运道好。明明有才,明明有若干机遇摆在面前,不伸手去拿,谁能说他拿不到手,仅仅只是懒得伸一伸手。当今社会,不是过去,我们应该把握机遇,不应等着机遇来找你。5、何谓君子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烛之武为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很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务?人生

21、道路困难重重几多变故,又有谁能做到如此笃定,我想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那是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心力战胜了秦伯。6、“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郑伯执政的几十年间,他从未受到重用。可又有什么关系呢?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们总是感叹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养精蓄锐,机遇只要抓住最关键的一次就行了。在几十年的寂寞隐忍中,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韬光养晦,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7、兵临城下,万箭齐发,刀光剑影,威力甚大,亦敌不过一张嘴。古有烛之武凭嘴退秦师,后有孔明舌战群儒,实例甚多,然则口舌之争不可小觑。利诱,威逼,软硬兼施,对敌人晓

22、以利害,以言词挑拨离间,争取同盟,达成胜利,甚于以刀枪战于人。只靠一张嘴,亦可通天下事,知天下人,掌天下权。8、烛之武虽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的牢骚与怨气,但是他是一匹蓄势待发的老骥。我想他也曾因人生虚掷而悲哀过感伤过,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国家与人民安危的关心。我们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像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中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的焦虑与渴盼。如果没有对国家坚固朴实的爱与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的心,他又怎么能对秦伯的心理以及秦晋之间的恩怨如此了然?烛之武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烛之武的胜利,因为成功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二、佚之狐1、国家面临危难,佚

23、之狐与子犯的态度迥然不同。佚之狐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子犯则请求晋侯下令进攻秦军。佚之狐显然是冷静的代表,他正确地分析了形势,慧眼识英雄地举荐了烛之武,事实上也充分地证明了佚之狐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他采取硬攻,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子犯主动请求进攻秦国,显然对其中利弊完全没有了解,只是冲动极了,不明事理极了。2、乱世之中求生存之道已经十分困难,同时再要成就大事更是难于登天。然而,佚之狐做到了。他不是一只狐,而是一只鹰,一只有远见的鹰。他才是最后的大赢家。作为郑国大夫的他常伴君王左右,稍有不慎,就有被诛九族的危险。国家危难关头,当然需要他来支撑。退秦师那等惊险之事他当然不能直接做

24、。于是便有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而佚之狐便是伯乐。3、身处乱世,想要生存得风风光光不容易,佚之狐靠的就是圆滑。人如其名,佚之狐的确是一只老狐狸。他未必不能说退秦师,但只身入虎狼之地,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说动秦穆公,稍有不慎,惹恼了秦穆公自己身首异处不说,还可能被牢牢钉在历史的柱子上被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了个“伯乐”的美名。三、郑伯1、做人要听得进良言,像郑伯,既然自己的能力不行,但他起码能听进别人的建议。最终成功地保住了郑国。既然你没有似水才华,那你应该听懂水流的声音。那样即使你不行也能成功!2、一个人没有主见,就像没有灯塔的港口外那找不到方向

25、的船,结果可能离港口越来越远。郑伯虽然没有离开属于他的港口,但如果没有别人的建议,他的君王地位恐怕难保。而且一个对宠臣的话笃信无疑的君王,如何能管理好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若不是这样又怎会遭到别国的讨伐?3、现代也有不少“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人,不过在那样一个年代,放下架子求贤的人也着实不多,大丈夫能屈能伸,关键时刻也别管什么臭面子了,承认错误,求贤若渴,这不也是抓着了烛之武想要的虚荣吗?生活中,你对尊严的看法是什么呢?什么事能让你抛下尊严呢?4、从古至今“忍”就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一种是打不过别人不得不忍,另一种则是为自己长远打算,暂时忍让。刘邦属于前者,他建立了西汉王朝。韩信属于后者

26、,帮助刘邦夺得天下,亦可称之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郑伯却同时面临了这两种情况,他选择了忍,打不过就谈,谈就得认错,输一口气两者都忍了,命也保住了。5、人曰:“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郑伯可谓是那个饲马者,整天掌着鞭子寻找千里马,找到一个稍微出色的方视为良马,却不知真正的千里马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把千里马当骡子使,到了千里马已成老马时,也来一句“是寡人之过也”,再次使用千里马,可谁知千里马也会老,他的能力也会渐渐减退。若早些使用这匹千里马,郑国也不会至于羊入虎口的危险境地。四、秦伯1、当人们都怒斥你见利忘义时,可否有人站在你的立场,为你考虑?如果一个国家都衰败了,没有了,那么还有什么利益

27、可言呢?为国家的存亡和兴盛着想,又有什么过错呢?历史也阐述了一个道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2、仁义之君在乱世中大多是成也因仁,败也因仁,勇猛霸主在逐鹿中的结局也往往是不尽人意,英雄末路,而真正在乱世中可成就一番轰轰烈烈而又长久不衰功业的往往还是那些被称为枭雄的人,诸如曹操、秦伯,他们当断则断,毫无拖沓与犹豫,也绝没有毫无原则的义气仁爱。但当遇到重要抉择时,他们却又能考虑到最长远的利益,全无草莽似的冲动与义气用事,或许,他们在竞争角逐中略显险恶,重利轻义,但却又不可否认,这也正是于乱世中能否称雄的重要因素,竞争本就残酷,妇人之仁只会招致自己更为残酷的境地。3、有些人天生是利益的崇拜者

28、,同样是最出色的猎手,他们每天穿梭于钢筋水泥之中,追求利益是他们的职业,甚至成为了习惯。秦伯就是这样一位利益猎手,想瓜分晋国的战利品,便一起参战,然而烛之武前来告诫“大胃王”晋国的下一目标便是你秦国,你若不攻打我们,我们郑国愿成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秦伯看到这么大的利益摆在自己面前,垂手可得,便答应了。这就是猎手的本能,也唯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4、晋、秦之间应是种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一旦对方于己无益,便趁机吞并。对于两国的君王,无疑晋侯更有远大的目光,他看到的不仅仅是郑国的土地,还有中原广阔的领土。他就好比是躲在树从中的野兽,一旦有猎物,必然能够把握时机。而秦伯正如海上捕鱼的船夫,让人

29、一眼就看穿他真实的目的。人是为利益所趋,晋侯能够驾驭利益,而秦伯却被利益所趋。5、利益与承诺,若要在两者之间选择,你会选什么?是像秦伯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弃对晋侯的承诺,还是即使面对利益这巨大的诱惑,也会坚持自己的承诺?两者就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6、利益的坚守者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绝对是一个十足的见“利”忘义的真英雄。可以为利益披上戎甲,挥兵三千,同盟友一道包围郑国;也可以为利益,临阵调头,对盟友倒戈相向。这些的坚守,又怎能让“利益”溜走?五、晋侯1、学会包容,不因为被人背叛而发怒,从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学会包容,要像晋侯一样,懂得把握形势,理智退兵,学会包容,更要放眼未来,不要把眼光

30、留在自己的脚下。2、晋侯给人的就是一种镇定,仁义,大局为重的风范,而这也是作为君王所应该具备的气概,或许在尔虞我诈,惟利是图的世界里这样的气度只会成为一种华丽的负累,一种值得敬仰的悲哀,但无可否认,这样的人是最能使人叹服,心甘情愿为之所用的,结局并不是最重要的,历史的笔终会在颤抖中写下篇篇朝代更换,江山易变,而为君者此般风范,却能成为一种被永恒铭刻的碑文,被长久瞻仰的高度,被后人效仿的榜样。3、忍是成事之本,晋侯从一开始流亡时就忍。忍到了当上国君之日,如今看着眼前的肥肉。他忍,最后成了春秋五霸主之一。晋侯以忍做成了大事。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是一门艺术。能忍必会积蓄力量,挥出那致命一击。4、当你进退两难,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