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技术》课件_第1页
《穴位敷贴技术》课件_第2页
《穴位敷贴技术》课件_第3页
《穴位敷贴技术》课件_第4页
《穴位敷贴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穴位敷贴技术,中药穴位敷贴技术(冬病夏治“三伏贴”),阜康市中医院 针灸科,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概述,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介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养生保健治病法,通过药物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发挥调五脏、行气血、和阴阳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202

2、0/9/25,穴位敷贴技术,历史源流,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有“蚖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 ) 春秋战国时期,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历史源流,东汉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

3、,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神农本草经“斑蝥,主恶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痈疽,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出。”,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历史源流,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 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安。”,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历史源流,宋太平圣惠方“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

4、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 宋圣济总录“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 明普济方“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涎和如泥,罨涌泉穴。” 明本草纲目“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 另外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历史源流,清朝是我国传统穴位敷贴疗法普遍应用和全面总结时期。这一疗法既见于官方著作,如政府组织撰写的医宗金鉴:采用葱白捣烂加麝香少许敷脐,加以冷热刺激,以治疗小便癃闭点滴难出之证;见于民间,如赵学敏的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二书,广泛收集了民间走方医的

5、治疗经验,有不少穴位敷贴的验方。 刊行于1805年的急救广生集(清程鹏程纂辑,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我国第一部外治专书,汇集了清嘉庆前千余年的外治经验,其中不乏穴位敷贴之法,仅以神阙一穴而言,就有何首乌贴脐中治自汗,五倍子贴脐治盗汗等。,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历史源流,“外治之宗”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著成理瀹骈文一书。书中每病治疗都以膏药薄贴为主,选择性地配以点、敷、熨、洗、搐、擦等多种外治法,且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治百病”的论断。并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制方遣

6、药、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提出外治部位“当分十二经”,药物当置于“经络穴选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论点。,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理论依据,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即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由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能治内。内服汤药与穴位敷贴同样的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 理瀹骈文:“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理论依据,药同内治 无论内服汤药和穴位敷贴

7、,所选用的药物均有各自独特的四气五味、作用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通过君、臣、佐、使的相互配伍组合以祛除病邪。 理瀹骈文:“膏中用药味,必的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理论依据,经络学说 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无论病从外入,或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之十二皮部。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脏腑疾病反应与体表的特定部位。经络学说是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核心。 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舍于皮毛。”,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治疗作用,消瘀散结 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对局部的强烈刺激,达到活血化瘀、

8、消肿散结之效。 温经通络 穴位敷贴产生的灼热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之效。 防病保健 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 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1、呼吸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 老年性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虚人感冒等。 2、胃肠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肠功能紊 乱、慢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3、骨科疾病:各类关节炎、颈腰椎病、软组织劳损等。 4、皮肤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湿疹等。 5、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 6、儿科疾病:遗尿、厌食、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等。,2020/9/25,穴位

9、敷贴技术,适应证与禁忌证,禁忌证 1、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应禁止贴敷。 2、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发泡,避免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 3、孕妇腹部、腰骶部及某些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有些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进流产。 4、糖尿病、血液病、发热、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5、艾滋病、结核病或其它传染病者慎用。,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临床应用常用药物,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也就是所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

10、药,所异者法耳。”穴位敷贴临床常用药物大致可分三类: 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樟脑、皂角、乳香、没药、花椒、肉桂、细辛、白芷、穿山甲、姜、葱、蒜、韭等。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临床应用常用药物,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石龙芮、铁线莲、威灵仙、旱莲草等。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气味俱厚类药物: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

11、生南星、苍术、牵牛、番木鳖、斑蝥、大戟等。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正如吴师机所云:“膏中用药味,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 。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临床应用常用赋型剂,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 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酒:性大热、味甘、

12、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临床应用常用赋型剂,醋:性味酸苦、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生姜汁:性味辛、温。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蒜汁:性温味辛。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 蜂蜜:性凉味甘,具有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有“天然吸收剂”之称,不易蒸发,能使药物保持一定湿度,对皮肤无刺激性,具有缓急止痛,解毒化瘀,收敛生肌功效。,2020/9/25

13、,穴位敷贴技术,临床应用常用赋型剂,鸡蛋清:能清热解毒,含蛋白质和凝胶,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使药物释放加快,但容易干缩和变质。 凡士林: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各种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凡士林粘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的渗透,可与药粉调和为软膏外敷。 麻油或植物油: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润肤生肌。,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临床应用常用赋型剂,透皮剂:透皮剂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制剂,可增加皮肤通透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增强贴敷药物的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透皮剂为氮酮为无色至微黄透明油状液体,性质稳定、无毒、无味、无刺激性,且促透

14、效率相当高,是目前理想的促透剂之一。,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临床应用常用剂型,目前临床常见的穴位贴敷剂型有:散剂、糊剂、饼剂、丸剂、锭剂、软膏剂、硬膏剂、橡胶膏剂、涂膜剂、贴膏剂、药袋、磁片等。 散剂:是将药物研为极细粉末,过80100目筛,混合均匀后,用水调和成团,根据具体需要,涂在不同大小的胶布面上,直接贴敷于穴位上。此方法制作简便,可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增减药味和药量,储存方便,临床应用较广泛。也可将药末直接撒布在普通膏药中间贴于穴位上。,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临床应用常用剂型,糊剂:将粉碎过筛的药末,加入酒、醋、姜汁、鸡蛋清、水等赋形剂调为糊状,敷贴于穴位上,外用纱

15、布、胶布固定。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缓和药物毒性。 饼剂:将药物粉碎研细过筛后,加入适量面粉等粘合剂搅拌均匀,压制成小饼状,可入笼蒸熟,并贴敷于穴位上。有些药物本身具有黏稠性,也可直接捣成饼状贴敷。使用量应根据疾病轻重和穴位的部位而定。 丸剂:将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拌和适当的粘糊剂制成,便于应用。,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临床应用常用剂型,锭剂:将药物研碎过筛后,加水或面糊等赋形剂适量,制成锭形,晾干,临床使用时加水或醋磨糊,涂敷于穴位上。可减少配制过程的麻烦,方便储存,适应于慢性疾病的保健。 软膏剂:将药物粉碎过细筛或经提取浓缩后的浸膏,加入适宜的基质调匀并熬成膏

16、状,使用时摊贴于穴位上。本剂型的渗透性较强,药物释放得慢,具有粘着性和扩展性。 硬膏剂:将药物放入麻油或豆油内浸泡12日,将油放锅内加热,炸枯后过滤,药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铅丹或广丹,摊涂于厚纸、布等材料中央做成固体膏剂。使用时可直接贴用或加热后贴于穴位。本剂型作用持久,保存方便。,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临床应用常用剂型,涂膜剂:是利用现代工艺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成膜材料,制成的含药涂膜剂,为一种新颖的骨架型经皮给药,使用时涂于皮肤特定穴位上。 贴膏剂:采用高分子材料作基质而制成,具有药物容量高、剂量准确,透皮性、贴敷性、保湿性好,贴着舒适,不污染衣物等特点,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外用中

17、药新剂型。 药袋:将应用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放入布袋,混以水、醋、酒或其它赋型剂,放笼上蒸热后,乘热放于贴敷穴位上,冷后更换。 磁片:将磁片制成不同大小,面积应根据保健目的和穴位的部位而定,使用时,根据需要贴敷于相应穴位。,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临床应用穴位选择,穴位贴敷技术的穴位选择与针灸技术基本一致,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不同的保健需求和病证、穴位的特性,通过辨体、辨病和辨证,合理选取相关穴位,组成处方进行应用。实际操作时,可单选,亦可合选,需要灵活掌握,力求少而精。 局部取穴:可以根据保健目的或疾病特点,采用保健部位、疾病部位(阿是穴、体表阳性反应点),或者临近的穴位,

18、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选取膝眼、背痛患者肩胛骨内侧缘出现的索状物、结节阳性点等。,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临床应用穴位选择,循经远取:根据中医经络循行线路选取远离病变部位的穴位,亦可按照脏腑辨证选取背俞穴和募穴,如牙痛选取合谷穴,腰痛选取委中穴,支气管哮喘选取肺俞、脾俞、肾俞,胃肠疾患选取胃俞、脾俞等。 经验选穴:多根据临床医生和保健师的经验选取穴位,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调理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调治百日咳等。,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临床应用常用敷贴方法,敷法:较为常用,将生药剂或糊剂,直接敷在穴位上,其范围可略大于穴区,上以塑料薄膜盖之,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每次敷药的

19、时间宜据具体病症、所用药物而定,一般来说,在所敷药物干燥后予以换敷较宜。 贴法:此法亦较常用。多指用膏药胶布直接贴压于穴区,亦包括将丸剂用胶布粘贴于所选处。操作简便,多可令病家自己进行。贴法保持时间较长,可24天换贴一次。 填法:本法仅用于神阙穴,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填药量据病症,年龄及药物而定,填药时间隔日或隔二日一次。,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临床应用常用敷贴方法,覆法:指用较多量药物的生药剂、糊剂或药饼,覆盖于病灶(包括体表病灶反应区),之上,加盖塑料薄膜,用纱布、胶布固定。覆法用药部位较大,故多用于阿是穴。 涂法:亦称擦法,将药汁、药膏、药糊等涂擦于穴区。也包括用毛笔或柿棉

20、莶浸湿后略蘸药粉涂敷于穴区。此法用药量少,适于小儿或对皮肤有一定刺激性的药物敷涂。 滴法:将药汁根据病情需要温热或置凉后,一滴滴徐徐滴入穴区,以达到治疗目的。此法多用于神阙穴。 叩法:以特制的药捧,蘸药汁点叩穴区,可反复施行。具有敷贴药物和机械刺激的双重治疗作用。,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临床应用常用敷贴方法,离子透入法:即在敷贴药物的同时,上加电极板,通以直流电,使药物离子透入体内,加强敷贴的治疗作用。此法近几年来,在大陆有推广之势。 熨敷法:有二法,一为用治疗药物切粗末炒热布包,乘热外敷穴位;二为在敷贴的同时,予以加热。此法将药物作用和温热作用结合在一起。 掺法:指将药物研细,取

21、少量掺在膏药(一般指硬膏药或膏药胶布)上,再贴敷穴位的一种方法。由于膏药或膏药胶布,均系固定药方配制而成,通过掺加药物,有利于辨证施治,提高疗效。,穴位敷贴技术,冬病夏治-三伏贴,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穴位敷贴技术,冬病夏治-三伏贴,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

22、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重点推荐: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也将其用于虚寒型肠胃病,骨关节炎等疾病。,穴位敷贴技术,冬病夏治-三伏贴,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4.

23、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穴位敷贴技术,三伏贴-操作规范,1.药物组成 哮喘基础方:生白芥子2份、延胡索2份、生甘遂1份、细辛1份、上药为粉末与生姜汁调成膏状。哮喘、慢支:基础方+生姜丁香。反复性感冒:基础方+肉桂或吴茱萸。过敏性鼻炎:基础方+白芷。也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药材炮制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3.药物制备 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24、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穴位敷贴技术,三伏贴-操作规范,4.贴敷方法 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

25、定。 5.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目前,有些单位尚在探索“三九”天或平时时间进行贴敷,以提高临床疗效。 6.贴敷时间 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7.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穴位敷贴技术,三伏贴-操作规范,8.贴敷部位 贴敷

26、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常用敷贴穴位: 1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09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 2心俞: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0脾俞:第11胸椎下旁开1.5寸。 3隔俞: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1定喘:平大椎穴,相距2寸。 4肾俞:背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2神阙:肚脐中央。 5天突:胸骨上窝正中,任脉经。 13关元:脐下3寸,正中线。 6华盖:在胸骨正中线上,平两乳头,任脉经。14气海:脐下5寸,正中线。 7身柱穴:第4胸椎棘突下。 15涌泉:足底正中线,足掌前1/3折点处。 8膏盲穴: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16足三里:小

27、腿前面,外膝根下3寸,胫骨旁凹 陷处。 冬病夏治肺系疾病主穴:肺俞、心俞、膈腧。加减:喘息严重者加定喘;冬季反复感冒者加大椎;咳嗽痰多者加脾俞;肾不纳气动则气喘者加肾俞;喉中痰鸣难以咳出者加天突。,穴位敷贴技术,三伏贴-操作规范,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 1.正常皮肤反应及其处理 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28、2.不良皮肤反应及处理方法 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疱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搽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相关科室就诊处理。 如果水疱体积过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医院相关科室寻求治疗。,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注意事项,贴敷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绷带固定药物。 小儿皮肤娇嫩,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贴敷时间也 不宜太长。 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宜用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 擦洗,清水擦洗即可。,2020/9/25,穴位敷贴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