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汗牛(父亲在川西高原的青春记忆)_第1页
难忘汗牛(父亲在川西高原的青春记忆)_第2页
难忘汗牛(父亲在川西高原的青春记忆)_第3页
难忘汗牛(父亲在川西高原的青春记忆)_第4页
难忘汗牛(父亲在川西高原的青春记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难 忘 汗 牛陈体全1970年7月中旬,我从西昌军队农场第二次分配到了阿坝州的小金县。小金县在民国初期名懋功县,也是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的地方,并在这里召开了我党历史上著名的懋功会议。小金县位于阿坝州的西南部,北邻马尔康,东接理县和汶川,南界宝兴和康定,西与丹巴为邻。县城海拔2400米,面积5582平方公里,人口5万多。主要民族为藏、汉、回、羌,藏、汉各占近一半,属于藏汉杂居的同化区。小金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邛崃山脉西侧,地形复杂,高山峡谷遍布境内,少雨而干燥,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这里冬冷夏凉,最低零下15度,最高23度。小金县下辖四区一镇二十个乡(公社)。我们这批分来县上的大学生共2

2、0多人,除学医学政法的以外,全部都分到了文教系统。到文教局报道后局里又做我的工作,要我到全县最远的一个区汗牛区去教戴帽初中班。去还是不去,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当时对我来说,经过军队农场的摔打,心早已凉透,也看不到什么希望,从军队农场到小金县犹如第二次充军,对于发配近一点还是远一点已无关紧要,因此没有过多地和文教局纠缠就答应了。一同分去汗牛的还有两人,一个是川大物理系毕业的李次章,个头不高,不到1.6m,近视眼,脸小而黑,但人很精干,也很健谈,爱好运动,乒乓球打得好。另一个是川师数学系毕业的刘类忠,身高1.7米左右,国字脸,脸白净而性格沉稳,喜欢抽烟。我们要去的这所学校为汗牛区窝底公社春口

3、中心小学。从此,我就在这里度过了三个春秋。初识汗牛 一旦接受了分配,县文教局就催促我们早点动身。其理由是8月20日就要开学,新办戴帽初中白手起家,很多事情都等着我们去做。后来才知道主要是县上怕我们反悔,在我们还不太了解情况的时候早点把我们弄过去。由于初到小金,人生地不熟,县城巴掌大点地方,不到一袋烟的功夫就走完了,呆在县城也没什么意思,我们三人商量后答应尽快启程。得到我们的答复后县文教局立刻给我们联系了马帮并准备了干粮。汗牛区距县城180里,中间隔着一座海拔近5000米高的汗牛山,又名雪皮樑子,意指汗牛山常年都披着一层雪皮。若以汗牛山为界,到县上和到汗牛区刚好各半。虽说只有180里,但中间要翻

4、越一座大雪山,骑马要走三天才能到区上。 1970年8月初的一天上午,我们三人跟随马帮踏上了去汗牛的行程。这队马帮有两个师傅赶10匹马,四匹马驮日用百货,我们三人雇了六匹,三匹驮行李,三匹供我们骑行。离开军队农场后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现在终于有了一个落脚点,此时的心情反而轻松和平静了。我们从县城出发沿着沃日河逆流而上,这是一条通往汗牛的茶马古道,汗牛区的盐、茶及日用品全靠马帮从县上运过去。沃日河两岸都是陡峭的高山,山上原是茂密的森林,前几年已被森工局砍光了,现在只剩下一些灌木丛。我们骑的马都很驯善,虽然是第一次骑马,但一点都不感到害怕。马帮师傅告诉我们,只要抓紧缰绳,双腿夹紧马肚就不会有危险。我

5、们一路骑马而行,越往上走,山谷越狭,河道越窄,不到六点,太阳已经下山,天色也渐渐暗下来。快接近山脚的时候,马帮师傅找了一块草地停下来,很麻利地支起了帐篷,铺好了毡子并架起锅烧水。随后大家就围坐在一起,边吃干粮边聊天。从摆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些马帮客一个月往返汗牛3-4次,一年365天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这条茶马古道上跋涉,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当时雇一匹马单边10元,一人可管理5至6匹马,除去飼料和其他开支,一个月的净收入在30-40元之间。晚上9点过,马帮师傅就安排我们睡觉,要我们好好休息,养足精神,明天才有力气爬山。 第二天天刚亮,师傅们已把茶煮好了。茶水又浓又黑,还放了不少盐,喝起来又咸又涩,怪怪

6、的。在我们吃早餐时,师傅们已经把马喂好把马驮子收拾好了,不到8点我们就开始爬山。汗牛山上山下山共60里,要走10个小时左右,天黑前必须赶到那边山脚。我们骑马走了不到三分之一的路程,山路越来越崎岖,骑在马上身子直往后仰,非常危险,不得已只好下来走。由于高原缺氧,走了不一会儿就开始喘大气,头发胀,心发慌,双脚像灌了铅似的抬不起来。看见我们这个样子,马帮师傅就教我们拉着马尾巴走,这样既省力也不担心马尦蹶子。这一招果然很灵,我们一下子感到轻松了许多。经过6个小时的奋斗,我们终于爬上了汗牛山的垭口。站在垭口,环顾四周,只见群山奔涌,一山更比一山高。顺着马帮师傅的手指,我们向西南方向眺望,只见一座银光闪闪

7、的雄峰直刺蓝天,据说那就是蜀中神山贡嘎山。翻过垭口便是一大片草甸,此时大约午后2点左右,风和日丽,天高云淡,两只苍鹰在湛蓝的天空中盘旋。8月的草甸,绿草如茵,百花盛开,各种不知名的野花争奇斗艳,特别是那偶尔冒出来的罂粟花,火红火红的,开得格外热情奔放。一群群牦牛和绵羊撒落在草甸上,行走在草甸上的马儿也忍不住要啃食路边的嫩草,脖子上的铃铛也随之发出悦耳的响声。眼前这一切,使人感觉“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下了草甸就进入莽莽原始森林,粗壮笔直的冷杉、云杉高耸入云,繁茂的枝叶交织在一起,几乎挡住了午后的阳光。一种从未见过的树挂,从一、二十米高的树枝上一直垂到地面,使得林间更加阴凉。下山的

8、路顺着汗牛河一直往下走,在这片原始森林中,汗牛河已从涓涓细流变成了一条小溪,随后又变成了沼泽和小的沼泽。我们则不得不从一些临时搭建的独木桥上走过。在高大乔木的间隙处,见缝插针地长满了沙棘、羊角(一种高山杜鹃)和一些不知名的灌木,野花野草点缀其间,一种羽毛非常漂亮的鸟儿在林间跳上跳下,啼转啁啾。松软的积叶、潺潺的流水、清新的空气、斑驳的阳光以及原始森林中特有的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恍如进入了世外桃源。此情此景在以后的梦境中还多次出现。 下午6点左右,我们到了山脚驿站。所谓驿站,就是一间约100平米的石头房子。其屋顶全用原木铺就,上面覆盖麦草和泥土,最上面盖了一层石板,风吹不走,雪压不垮,非常坚

9、固。屋子中间一个大火塘,专供烧水和烤火用。屋子的四周是铺着木板的通舖,可供二、三十人住宿。这个驿站是汗牛区公所出资修建的,专为翻越汗牛山的人使用。从县城出发到这里我们已经走了120里,明天还有60里的路程。第三天早上8点过我们就从驿站出发了。走了30里才走出原始森林,出了原始森林不久就看见右边山坡上有房屋了。马帮师傅指着上面的一排房子说,那就是汗牛公社的所在地。下午3点过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汗牛区窝底公社春口学校。春口小学座落在汗牛河北面一块较宽的台地上,两边高山对峙,相对高度在1000米以上,夏天日照约8个小时,冬天则不到5个小时。所谓“春口”意指这里是春天的关口,每年三、四月份沿河而上的春

10、风到此就止步了。由此突然联想到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不免悲从中来。但转念一想,既然位于春口,多少还能感知春天的气息,既来之,则安之,还是顺其自然吧! 春口小学系窝底公社中心小学,校长兰理中,中等身材,长脸,给人一种厚道而又精明的印象。1962年从三台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分配到了这里,一干就是8年。已娶妻生子,妻子余秀英,系本地人,现为本校炊事员,育有一子已3岁。除兰校长外,学校还配有5名专职教师:王坚,女,藏族,25岁,汶川县人;阿措,男,藏族,23岁,黑水县人;阿花,女,藏族,22岁,马尔康人;春香,女,藏族,22岁,松潘县人。他们四人均系阿坝州师范学校毕

11、业后分配来的。还有一位女教师叫陈顺香,汉族,21岁,本地人,初中文化,丈夫是区供销社的会计,育有一个半岁大的漂亮女孩。春口小学现有一栋一楼一底的教学楼,有6间标准教室,现办有6个年级6个班共150多个学生。草创初中汗牛区要办一所初中早在文革前文教局就做了规划,但文革开始后就一直拖下来了。1970年恰逢老三届大学毕业生集中分配,且多分配在边远山区,这对汗牛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为了开办这所初中,区里一再给县上表决心,希望县上一定要支持把汗牛初中办起来。为了给新办初中创造条件,他们把紧靠春口小学的区公所办公楼腾出来,而把区公所搬到了窝底公社側边的旧房子里办公。区公所这栋办公楼也是一楼一底,

12、外墙粉糊了石灰,与周围的石头房子比起来显得格外显眼。办公楼建筑面积400多平米,楼上有10间办公室,楼下有四间大会议室和收发室、会客室各一间。我们来时,楼上的办公室小学老师每人分了一间,给我们留了三间,剩下的一间作会议室。楼下的大会议室则作为初中班的教室和住校生的宿舍。 在安顿下来以后,我们三人就坐下来研究初中班的课程设置和分工问题。鉴于初创,条件有限,我们决定开设9门课程,即语文、政治、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体育。分工李次章教物理、化学、体育,刘类忠教数学、生物、地理,我负责语文、政治和历史。在我们到校不久,文教局的文件就下来了,任命我为汗牛初中的临时负责人,估计主要是因为我出

13、身工人家庭的原因。他们两人,一人出身工商业,一人出身小地主,这在唯成分论的当时,他们两人是很难被任用的。 区上在得知我们三人要到汗牛的消息后,立即召开了专门会议,布置动员招生工作,要求三个公社抓紧调查摸底,尽量把适龄的小学毕业生都动员出来上初中。经过努力,全区一共动员来了18名学生。其中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13岁。这18个学生分布在三个公社的16个大队,其中有5人离校较近可以走读,其余13人都在离校15里以上,必须住校。小金县除县城以外一天只吃两顿饭,这是由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习惯形成的。因此学校的作息时间也与之相适应,从上午10点到下午3点,接连上5节课,离校较近的学生来赶10点上课是没有问

14、题的。对于住校生的食宿安排,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后学校研究决定,住校生口粮自带,菜钱由学校按每人每月3元的标准给以补助,经费在助学金中解决。做饭所需柴禾,则利用每周的劳动课上山砍柴。住的地方就在楼下拿一间大会议室来安排。一切准备妥当后,于1970年8月20日汗牛区初中正式开学了。开学的第一堂课就是互相认识,介绍情况和选举班干部。师生们围坐在一起,先由老师们介绍各自的情况,担任的课程以及对学生的希望和要求,然后由学生们作自我介绍,包括家里面的基本情况。在师生们相互认识以后,经过大家的推荐和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班委会:班长赵国树,汉族,18岁;学习委员罗志安,藏族,16岁;劳动委员徐定明,汉族,17岁

15、;生活委员丁子贵,藏族,17岁;文体委员莫金莲,汉族,16岁。汗牛区全区共5000多人,汉族占一半多一点,因此学生中汉族也要多一些。这里的藏族也基本汉化,能说一口流利的本地汉语,和藏族学生交流没有语言上的障碍。经过半个多月的筹备,从课程设置、任课老师的安排、教材的准备、桌椅板凳的调剂以及解决住校生的食宿等等都逐一得到落实,使得汗牛初中班终于如期开学,这除了我们的努力外,县文教局、区公所以及兰校长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没有上下各方面帮助,汗牛初中是不可能办起来的。上山砍柴 学校座落在汗牛河靠北的一块台地上,初中楼紧邻汗牛河,楼的前面是操场,操场的北面是食堂,食堂外面堆了一大堆干柴,在这之前学校伙食团

16、都是买柴烧,现在有了住校生,所需柴禾就更多了。汗牛区是小金县最偏远最贫穷的一个区,1970年的汗牛正处于人民公社集体劳动吃大锅饭的时候,当时一个劳动日折合人民币仅两、三毛钱,一年下来也就几十块钱。当地农牧民的生活非常艰苦,一天只吃两顿,主食为玉米和土豆,玉米磨成面蒸馍吃,土豆则煮熟或烤熟后当饭吃。从内地来的干部和教师,在每人的粮食定量中配有一半的大米,这在当时来说算是非常照顾了。由于气候的原因,本地人的蔬菜吃得很少。除了夏、秋两季产少量蔬菜外,全年均靠吃一种酸菜度日。这种酸菜与内地的酸菜完全不同,它不是用盐而是用水来泡。每年9月是圆白菜和圆根(类似内地的白萝卜)的收获季节,家家户户就开始泡酸菜

17、了。在预备好的一个大木桶里,放入一两百斤圆白菜或圆根的叶子,往木桶里灌满水,盖上盖子并压上石头,两、三个星期后,酸菜就泡好了。这时的酸菜桶上面有一层白色的泡沫,酸菜已变得又酸又泫。吃的时候将酸菜捞起来洗净切碎,或炒或煮汤都可以,这就是当地人一年到头的主菜。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要吃这种酸菜,回答是当地人爱吃烤土豆、烤玉米馍,容易上火,吃这种酸菜可以起到酸碱平衡的作用。刚开始我们根本不敢吃,但冬天又没有其他的菜,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吃,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我们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0人,加上住校生共23人,每天做饭、烧水都要烧掉一大堆柴禾,为了减轻学生们的经济负担,我们决定自己动手解决烧柴问题。 记得第一

18、次上山砍柴是1970年的8月底,劳动委员徐定明为我们三个老师准备了三根绳子和三把弯刀(一种刀尖向下的砍柴刀,这种刀在山上砍柴非常适用,除了砍的功能以外还可以把树上的枯枝往下拉,遇到陡坡则可以用刀尖来为自己开路)学生们都从家里带了工具来。在徐定明的带领下,我们师生16人就跨过汗牛河上山了。汗牛河宽约10米左右,4根大的乔木放在河面上就算是桥了。河对面是一座阴山,光照少,不适合农作物生长,没有庄稼地,因而植被十分茂盛。靠近河谷的山脚一带长满了沙棘、酸枣、羊角等灌木丛,往上是一大片桦树、榆树等阔叶林,其间夹杂着少许松树和柏树,再往上是清一色的冷杉和云杉,我们砍柴的地点就是这一大片阔叶林。这片阔叶林属

19、集体山林,也兼作薪柴用林。在这片山林中,由于自然的原因枯死的树木不少,说是砍柴不如说是拣柴,对于那些已经倒地的小树和掉下来的丫枝,只需将其砍断成1米左右的短截就可以了,而对那些枯死却仍然立着的树子则要费些功夫。我们的住校生均是男生,多为十五、六岁的小青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在家里什么活儿都要干,上山砍柴是从小就练成的基本功。学校开展勤工俭学上山砍柴,他们从心底里拥护,所以大家都干得既愉快又轻松,加之山林里枯枝败叶多,没费多大功夫就完成了砍柴的任务。这片山林地处阴山,林中湿润,很适宜菌类生长,砍完柴后大家又开始拣蘑菇。林中的蘑菇种类繁多,但很多都有毒。在学生们的指点下,我们很快学会了识别蘑菇

20、的本领。真可谓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功夫我们就采集了一大堆蘑菇。看着眼前一捆捆柴禾、一堆堆蘑菇以及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一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幸福感油然而生。第一次上山砍柴非常顺利,在劳动委员徐定明清点好人数并确定没有发生事故后,我们背起柴禾和意外的胜利果实下山了。回家的路上,活跃的次章老师边走边哼起了打靶归来:“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胸前的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同学们也跟着大声唱起来,欢乐的歌声在汗牛河谷久久回荡。高山背炭 1970年10月下旬霜降以后,天气转冷,也开始下雪了,每年从11月起这里就开始烤火,烤火的燃料是一种本地产的炭。以前不知道炭是怎么烧成的,这次上山背炭才

21、亲眼目睹了。炭就是在密闭的条件下,将青树不完全燃烧后生成的。炭很耐烧,加一次炭可以管四、五个钟头。当地人烤火,如果人多就用火盆,如会议室和教室,人少则用一种铁皮炉子。这种炉子是用白铁皮做的,直径30公分左右,高约50公分,炉子中间有炉桥,炉桥下面是风门。若要火力大一点就把风门打开,反之则把风门关上。这种火炉可以提起来到处走,一个人使用非常方便。当时当地的炭价格为5毛一斤,如果是自己到炭窑去背则只要3毛一斤。鉴于住校生没有烤火费,但如果晚上不烤火,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会使学生们感冒。经过同兰校长商量,决定师生们一起上山去背炭,这样节约下来的钱就足够住校生晚上烤火用了。 距离学校最近的一座炭窑是窝底公

22、社窝底大队办的,有30多里的路程,来回需要10个小时左右。这次背炭除初中班的三个老师、13个住校生外,兰校长和阿措老师也参加了。由于这次背炭是比较艰巨的集体劳动,我们决定发挥一下班干部的作用,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住校生中有四个班干部,他们商量的方案是,此次行动由班长赵国树组织指挥,劳动委员徐定明负责安全工作和工具准备,生活委员丁子贵负责生活安排,学习委员罗志安负责宣传鼓动。我们认为整个安排有分工有合作,考虑比较周全,完全同意,只是将5个老师补充为安全员。 10月底的一个星期天,我们师生一行18人提前吃了早饭于8点准时出发。徐定明在前面带路,遇到危险地段就及时发出警示,老师和几个班

23、干部穿插在同学们中间以确保安全。上山比较顺利,中午12点过就到达了窝底大队的炭窑。这座炭窑座落在一大片青林中,这片青林估计有好几百亩,是专供烧炭用的薪炭林。烧炭非常辛苦,先要用斧头把青树砍倒并让它自然阴干,然后将其锯成1米左右长的短截,一根一根地码进窑里,堆放到一定高度才可以点火烧窑。等到青树烧到一定的程度就用泥土将炭窑进行封闭,以免空气进入,让窑内的余热继续对木材进行加温,并使之干馏,使木材的水份和木焦油完全馏出,到这时炭就烧制成功了。烧一窑炭一般需要6天左右,烧到什么时候封窑可是个技术活,烧过了炭的质量差,不耐烧,不好卖。如果没有烧到火候,木材中的水份和木焦油没有干馏出来就失败了。 到达后

24、稍事休息,丁子贵已经在窑老板那里把烧好的开水提过来并招呼大家喝水、加餐,吃完干粮后就开始装炭过秤。过秤时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有的背30斤,有的背50斤,有的背80斤,一共买了1000斤。背炭的背篼有3尺多高,上大下小,重心适中,很适合山路行走,因考虑到我们三个老师初次上山背炭,兰校长只给我们每人装了30斤,而壮得像条牛的阿措老师背了80斤也显得很轻松,下午1点过我们开始下山了。真是上山容易下山难,虽然我们背得不重,但由于山路太陡,走起来脚直打颤。10月雨季已过,气候干燥,路上布满了石子和细灰,稍不注意就可能跌倒。一路上劳动委员和安全员都在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学习委员也不断地给大家鼓劲加油。快到半山

25、腰时,次章老师踩到一颗小石子滑倒了,炭撒了一地,眼镜也不知摔到哪里去了。大家忙停下来帮他找眼镜,拣炭。幸好摔的地方不是太陡,人没有摔伤,炭也损失不大。阿措老师趁机打趣道:”眼镜老师,我们的安全员倒是不安全了! 下午5点左右,我们平安回到了学校,顺利地完成了这次上山背炭的任务。这次劳动让我再一次感到这些学生的可爱。这些孩子由于生长在环境艰苦的边远山区,从小就在大山里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生存本领,上山砍柴、背炭对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我们和他们比起来倒是还差一大截。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最渴望的是多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争取将来有个出头之日。我们都非常喜欢这些学生的淳朴和好学,我们的到来或许给他们

26、带来了新的希望。学做肉干 汗牛区属于高海拔地带,海拔约2500米左右,一年只有一季庄稼。当年4月播种,9月收获。9月的牛羊也养得膘肥体壮,开始进入宰杀期。10月的一个星期天,兰校长同附近的生产队联系了买牦牛肉的事情。一大早,生产队的社员就把牦牛(一种本地专门养来吃的菜牛)赶到了学校的操场上,用绳子将牦牛的四蹄捆住,一把2尺长的尖刀从牛的脖子直捅牛的心脏,血流如注,喷撒一地(当地人不吃牛羊的血,任其流失)。待牦牛抽搐完以后,就开始剥皮、剔肉。这头牦牛比较大,光是净肉就剔了300多斤。我们9个老师一人买了30斤,剩下的全给了学校伙食团。当时一斤牦牛肉仅卖5毛钱,仅相当于现在百分之一的价格。 根据兰

27、校长提供的牦牛肉干的制作方法,我们先将牦牛肉分割成2斤左右的块状,按一斤肉一两白糖的比例将白糖撒在牦牛肉的表面,渍上三天,以便肉中的血水充分浸出来。然后再按一斤肉半两盐的比例进行腌制,同时撒上一大把花椒。腌了3天以后将肉块栓上绳子,挂在太阳坝晾晒,约一个星期后肉块就已半干了,接下来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对牦牛肉进行熏制。熏制时先将准备好的柏树叶子和核桃壳放进灶内进行不完全燃烧,使其产生大量的浓烟,这样连续熏上两天就大功告成。这时的牦牛肉已经变成了肉干,重量只及原来的三分之一,肉干颜色暗红,远远地就可以闻到一股特有的肉香。我迫不及待地煮了一小块来品尝,真是很有特色非常好吃,以前还从未吃到过这么香的牛

28、肉干。其特点一是香,这可能与柏丫和核桃壳的熏制有关;二是肉味特别纯,没有一点羶味,这是加白糖浸走了血水的缘故;三是吃起来特别化渣,这大概是因为牦牛吃的高山天然牧草,没有污染的原因。以前也吃过不少牛肉干,既不香也不化渣,嚼起来很费劲,嚼不烂就只好吐掉。而这种牦牛肉干既经嚼又化渣,吃起来回味无穷,比自贡的火边子牛肉好吃多了。火边子牛肉全靠各种作料刺激味觉,而牦牛肉干则全凭自己的本色受到青睐。当年寒假我第一次回家探亲,带了不少的土特产,有虫草、贝母、天麻、核桃、瓜子、牦牛肉干等,而其中最受欢迎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当数我学做的牦牛肉干!探亲路上 小金县由于冬季寒冷,因而寒暑假的安排与内地刚好相反,寒假2

29、个月,暑假1个月。内地来的教师一般都是利用寒假探亲,一则假期长,二则可与家人团年。这次是我1968年从学校出来以后第一次享受探亲假。我们几个家不在本地的老师相约一起翻越汗牛山回家探亲。1971年1月初学校就放假了,把学校的一些扫尾工作完成后,我们就开始收拾行装。汗牛虽说是高寒山区,但出产十分丰富。比如核桃这里漫山遍野都是,且非人工栽培而是天然野生。每年核桃成熟的时候,成群的鹦鹉就会飞来啄食核桃,在飞回巢穴的途中会不时掉在地上。掉下来的核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年复一年,靠近河谷地带的山坡都长满了核桃树。这些核桃树在谁家的地盘上就属谁家所有,一般每户人家都有几十百把株。汗牛的核桃品质好,壳薄,籽粒

30、饱满,含油量高,一斤核桃可以剥半斤桃仁以上。这里还产一种白瓜子,其特点是籽粒大且饱满,著名的金川瓜子有中指姆那么大,真是吃一颗算一颗,非常过瘾。汗牛的高山草甸还盛产虫草、贝母等药材,而且也不是很贵。虫草当时卖25元1斤,贝母15元1斤,天麻10元1斤。当年我准备带回家的土特产有:虫草、贝母、天麻各1斤,核桃仁、白瓜子各5斤,牦牛肉干10斤,加上一些随身衣物装了一大包。 1971年1月中旬放寒假没几天的一个早晨,我们一行7人同邮递员杨得才一起出发了。因为杨得才每周都要给我们送信送报纸,因而同他熟悉。杨得才,藏族,36岁,中等身材,着一身油绿色的工作服,外套一件羊皮坎肩,头戴一顶狐皮帽,帽子下面是

31、一张饱经风霜的黝黑的脸,背上背着一个大邮包。老杨是本地人,家住潘安公社门子沟。从1958年参加工作起就一直跑这条邮路,在雪皮樑子上摸爬滚打了10多年,对这座雪山的脾气摸得很透,也对山上的危险路段了如指掌。冬天要翻越汗牛山的人,不管是公家人还是老百姓都要约老杨结伴而行,以免在山上遇到危险。冬天翻山危险大,一是随时可能遇到暴风雪,二是山上积雪厚如果不识路容易掉进悬崖,即使是马帮冬天也不再走了。但凡冬天翻山,必须选一个不刮风、不下雪的好天气。当天下午4点过我们到了山脚的驿站,准备在这里好好休息一下以便明天翻山。第二天起床后突然发现天变了,刮起了风,下起了雪。老杨看了看天色对大家说,这场雪两三天停不下

32、来,山上可能还有暴风雪,最近几天是走不成了。以往遇到这种情况,为了赶时间老杨都是绕道走,也就是顺着汗牛河往下走,到大渡河边再逆河而上到丹巴,再从丹巴到小金,老杨问我们愿不愿意跟他走这条路线。大家商量了一下,四个藏族老师说他们不在乎这几天,想等天晴了再翻山过去,而我们三个汉族老师决定跟老杨走,到了丹巴县城就可以赶车回家。当天我们又回到了学校,老杨也回他的区邮政所。 按照头天的约定,第二天早晨6点钟老杨就来叫我们了。从我们学校到丹巴县城160里,如不早点走一天很难赶到,我们立即背起行李沿着汗牛河往下走。汗牛河全长150里,从我们学校到大渡河边还有60里。上午11点我们就到了大渡河边,然后就逆大渡河

33、而上。大渡河两岸高山峡谷,怪石嶙峋,山上光秃秃的显得有些荒凉。冬天的大渡河河面不宽,河水清澈而湛蓝,显得十分温顺。我们走的这条所谓骡马大道其实就是沿着河边的峭壁开凿出来的崎岖小路,一会儿上一会儿下,走起来十分吃力。开始我们还跟得上老杨的步伐,走到一半多一点的时就渐渐拉下了。从早晨出发到现在我们已经走了130里了,离目的地还有30里路。但脚已经打起了泡,体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而且天也黑了,路也看不清了,背包变得越来越沉重,脚也越来越迈不动。俗话说,行一百而半九十,现在真是体会到了。老杨见我们的狼狈样子,硬把我们背的东西往他的邮包里塞。减轻负担后,我们又强打精神往前走,终于在晚上11点到达了丹巴县

34、城。到县城后老杨找了一家熟悉的旅馆,又为我们弄来热水烫脚,还找来缝衣针让我们挑脚上的水泡,由于实在太累,大家倒头就睡着了。第二天天刚亮,老杨就和我们告别继续赶路,我们三人也起身去汽车客运站买车票,但当天的车票已经卖完,于是买了第二天的车票。李次章买到成都,我和刘类忠买到雅安,再从雅安转车回内江和自贡。车票买到后心里就踏实了,我忽然想起大学同班同学杨其伦就在丹巴县中学教书。他是重庆綦江人,1968年就直接分配到了这里。丹巴县城比小金大一些,丹巴中学就在县城边上一问就找到了。恰好杨其伦还没有走,老同学见面格外亲热,大家摆谈了离校后的情况,他说他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都还可以,只是家中老母无人照顾,心里

35、总是安顿不下来。说到此大家默然,其实哪个心里又没有一本难念的经呢? 第二天早上7:30客车从丹巴出发,其间翻越了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折多山,在康定住了一晚又继续赶路,康定到泸定路况好一会儿就到了,从泸定出来不远就开始翻二郎山。虽说是严冬季节,二郎山靠泸定这边却没有多少雪。二郎山海拔3000多米,垭口约2800米。一过垭口师傅就把车停下来给车轮上防滑链条,乘客们也都下车来看风景。这时我们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即垭口两边完全是冰火两重天:垭口西面艳阳高照,垭口东面冰天雪地;垭口西面光秃秃的山上树木稀疏,垭口东面则是原始森林古木参天;垭口西面积雪很少,垭口东面连电线上的冰雪都有手臂粗细。二郎山的东面

36、是阴山,山势陡峭,相对高度在2000米以上,它是四川盆地边沿突然耸起的一座高山。正如一首老歌所唱:二呀吗二郎山,高呀吗高万丈,其险可想而知。阴山这边冬天经常下小雨,由于气温低,小雨降到地面很快就冻成了冰,因此阴山的路面上全是冰凌,汽车行驶在上面非常危险。尽管车轮上装了防滑链条,但司机还是格外小心,每走几步都要踩刹车。公路很窄,一边是山壁一边是悬崖,两边都堆满了积雪,除会车外汽车都靠里行驶。车窗外的山沟里,不时会看到側翻的军车。汽车在之字路上滑行,全车的人都屏住呼吸,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上,甚至连小孩子哭泣都要干涉,全车的人都在这种不安中煎熬着。上山花了不到两个小时,而下山足足用了四个小时,到雅安时

37、天早已黑了。下了山后全车的人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并发誓以后冬天再也不走这条路线了。这次翻越二郎山是我一生的乘车经历中最危险的一次,现在想起来还感到后怕。第一次回家探亲,路途不顺,节外生枝,险象环生,花了整整6天时间才回到自贡与亲人团聚,这种夹杂着辛酸与幸福感的探亲之路只有游子才能真正体味得到。奶茶飘香 1971年暑假全县教师集中到县上学习,兰校长提前预订了马帮,7月下旬的一天我们一行9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冬天翻越汗牛山既危险又辛苦,而夏天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骑在马上放眼望去,蓝天白云,满目青山,鸟语花香,流水潺潺。胯下的坐骑不紧不慢地走着,马脖上的铃铛声在山谷中回响。走在最前面的阿措老师情不自

38、禁地唱起了康定情歌,粗犷而又奔放的歌声撩人心弦。阿措同春香正在热恋中,他的歌声是有意在向春香示爱。王坚和阿花怂恿春香用歌声回应阿措,但内向而羞涩的春香始终不肯开口,反倒是王坚忍不住与阿措对唱起来。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不知不觉就到了山脚的驿站。第二天天刚亮,阿措就起来把茶烧好催大家起床,并故弄玄虚地说吃了早饭好上山,他要给大家一个惊喜。于是大家就赶快起来梳洗,吃干粮,早餐后就开始上路了。 从驿站到山顶30里路,由于天气好又可以拉着马尾巴借力,不到中午我们就爬到了高山草甸。7月的草甸,芳草萋萋百花怒放,正是全年最美好的时候。走在最前面的阿措跨上坐骑,扬鞭策马直奔牧场而去。边跑边喊:“老师们,喝酥油

39、茶啰!”大家也纷纷骑上马跟随阿措来到牧场的帐篷,牧场的主人热情地招呼大家入内坐下。帐篷的正中是一个火塘,熊熊燃烧的牛粪吐着蓝色的火苗,上面吊着一把大茶壶,里面正在煮着砖茶。据主人讲他们是汗牛公社汗牛大队的牧场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大队的几百头牦牛和千多只绵羊。区上和公社的干部到县上开会都要到他们这里来歇脚、喝酥油茶,阿措就是跟随区里的干部到这里来歇脚和他们认识的。主人边聊边开始打酥油茶。打酥油茶的木桶高约1米,直径有20多公分,桶中用于搅拌的长柄高出桶约20公分(类似于活塞)。打酥油茶首先要将砖茶煮浓,去渣后倒入木桶内,加入鲜奶、酥油和盐巴,然后就开始搅拌。打酥油茶很有讲就,握着长柄的手上下搅拌,

40、既要有力道又不能用蛮力,否则桶内的液体就会四处飞溅,弄得自己一身都是。只见主人非常娴熟地搅拌着,一会儿就打好了。打好的酥油茶是一种褐色的液体,溢出一股奶油的香味,充满了整个帐篷。主人给我们每人盛了一碗,并在碗里加入了糌粑(一种用青稞炒熟后磨成的面粉),糌粑浮在酥油茶上堆成了一座小山。阿措说:“主人家热情款待我们,大家就不要客气了,喝哟!”见阿措这样说,性急的次章老师就试着喝了一口,结果酥油茶没有喝到却把糌粑吸进了气管,害得他喷了一地。这下把几个藏族老师笑得前仰后合,阿措更是把眼泪都笑出来了。这时阿措站起来宣布:“老师们,这就是我要给大家的惊喜!怎么样,还可以吧?”兰校长说:“你小子催大家喝,我

41、就知道你要使坏,只是没有揭穿你罢了。”说完大家又是一阵哄笑。原来喝酥油茶也有讲就,加入糌粑后不能直接喝,而要用手指在糌粑中间钻一个洞,然后慢慢搅动,待糌粑完全溶入酥油茶以后才能喝,这时的酥油茶变得又浓又香,喝起来十分爽口。大家就着酥油茶吃了些干粮,吃饱喝足后,起身向牧场主人告别,继续向县城进发。这次到高山牧场的一大收获是喝到了原汁原味的酥油茶,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后来在其他地方也喝过两次酥油茶,似乎都赶不上这里的地道和香醇。上门家访 1972年下学期开学了,此时的汗牛初中已是三个年级三个班了。初二班21人,初一班24人。去年县上专门拨款为汗牛初中修了一栋教学楼,建在操场的东边,与老办公楼形成

42、一个直角。新教学楼共两层六间教室,完全可以满足今后汗牛初中的发展。现在学生已增至三个班,而老师仍然只有我们三人,平均下来每人每天要上4节课以上,显然是超负荷运转了。我们多次向县文教局反映要求增加人员,但答复总是说没有师资来源,希望我们再坚持一下,他们会认真考虑。 开学已经一个星期了,初三班仍然有两个同学没有来,一个是汗牛公社的丁子贵,一个是窝底公社的余学良。据了解情况的同学说,两人都是家庭困难,家中劳力缺乏,需要回去挣工分。于是我们决定做一次家访,到学生家里了解一下实际情况,看能否争取他们把初中念完,另外这次家访再加上一个不太用功的朱康林。次章老师由班长赵国树带路去汗牛公社丁子贵家,类忠老师由

43、劳动委员徐定明带路去窝底公社余学良家,我则和学习委员罗志安去潘安公社朱康林家。1972年9月初的一个星期天,我在罗志安的陪同下去家访。9月的汗牛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漫山遍野一片金黄。河谷地带的玉米棒子已经熟透并倒挂在玉米杆上,半山腰的小麦、青稞也沉甸甸地垂下了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汗牛的土豆,皮呈紫色,形状椭圆,重的一个可达两、三斤。由于日照充足,日夜温差大,土豆的淀粉含量高,吃起来口感特别好。沿途看见社员们正地头忙活,掰玉米的社员一人一个大背篼,边掰边往背篼里扔,装满后就背到附近的晒场,那里有人负责把玉米撕开,并将五、六个捆成一坨,然后将其挂到晾架上。晾架高约3米,长约10米,挂满玉米的晾架,金灿灿的一片,十分壮观。收割的麦子、青稞则背到屋顶的晒场晾晒,以便打场收藏。 我们师生俩从上午9点出发,中午12点过才走到朱康林家,他家在潘安公社门子沟大队的一个半山上。这里的老乡都喜欢把房子建在阳山的半坡,这样的好处是阳山半坡日照早,冬天暖和;半坡正好在河谷与高山之间,离上下的庄稼地都适中,干活少走冤枉路。由于事先得知要来家访,朱的父母都在家等候。朱家的房子和当地老乡一样,墙体由石头砌就,屋顶用直径20多公分的圆木一根挨一根地铺在墙体上,圆木上是一层麦草,麦草上盖一层泥土,然后再铺上一层10公分左右的石板。这样的屋顶在上面晾晒打场,就像在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