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_第1页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_第2页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_第3页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_第4页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艺术,重点表现在开创了新时期口语化散文的先河,为后期白话文及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细腻委婉的景致观察和描写,精雕细刻的语言锤炼,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新颖别致的布局构思,融情于景,创造了一种情趣之美、景趣之美、希望之美,为新文学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使其后的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关键词】:朱自清 缜密构思 情感态度 语言艺术朱自清,字佩弦,江苏东海人,他既是精研中国古代文学的教授,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山祖。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

2、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的作品令人击节,他的人格让人敬佩。”大体说来,作为一代散文大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缜密精巧的构思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但构思却很见匠心。1刻画描写,出奇制胜朱自清的背影出乎常理,不去描写人物的眼睛或面部表情,而刻意从“父亲”的背影上下手,抓住人物的一瞬间形象去刻画描写,出奇制胜,写出了一篇感人的文章。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

3、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散文最可以自由创作,文无定法,固守别人的成功经验没有出息。在绘画艺术中,早有人画过背影,如俄国画家保别林斯基的在校门旁画了藏族妇女的背影,以为写背影是个创新,而没有象朱自清的背影一样写出新意,也会成为老一套,不新鲜了。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又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来增强结构的完整性,从“离家”开始,至“归家”而终,其间,从小路、荷塘、荷叶、荷花到树林、远山,各层情景步步深化,错落

4、有致,疏密相间,结构布局严谨精美。关于伦敦和欧洲诸地的游记,行文力避“我”的出现,而“我”的情思,“我”对西方世界的东方式观照,并未消泯净尽。2设置文眼,凸显焦点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述之中,毫无斧凿之痕。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

5、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二、真挚深厚的感情和求真务实的态度从内容上说,周作人的散文善于写日常生活,那些生活中常常不被人注意的事物,周作人却独具慧眼,使读者不得不佩服他观察的细腻。朱自清的散文善于写内心世界,不管是抨击黑暗现实、表现亲朋好友的感情,还是写景抒情,都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融入其中,让读者在阅读中时常处于被感染的过程中。1真实与真诚朱自清早年在文艺的真实性一文中就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文艺,是作

6、者真实的话。”晚年他又倡导过古人说的:“修辞立其诚”。可见他对于文章写真情实感的主张是一贯的。背影是自叙性质的作品,作者力求逼近真实,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荷塘月色是想像的抒写、创作的作品,虽然从“再现”的意义上不是或者不完全是真实的,但想像的创作也是凭借和取决于对自己生活与感情的记忆、对别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因此,从“表现”的意义上说也是真实的。作品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

7、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几十年来,人们仍然诵读河塘月色不衰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欣赏那“表现”意义上的宁静澄澈的意境。2细致与逼真朱自清散文的美,大多来源于对自然、对生活的细致和敏锐的观察,再通过文字的描绘把这种情愫传达给别人。有了深入和细致的观察,才能有逼真的描绘,也才能使读者具体感觉到美,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背影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作

8、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用繁笔细腻的刻画,写得委曲婉转。写父亲“迂”的行为: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叮咛“我”、嘱托茶房等,表现了父亲纯朴忠厚,对儿子关切的心情。当然最精彩、最动人的还是买桔子的白描叙事。作者只是把父亲怎样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怎样手脚并用攀登那边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老老实实地勾画出来,描写的是买桔子的背影,揭示的是父亲不惜劳苦的深情。“文章中没有一丝矫情,质朴的出自肺腑的感情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3批判与继承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朱自清毕生批判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和封建传统,但他从未整个否定中国传统

9、文化,他的散文所以写得好,也同他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是分不开的。例如朱自清全集的第一篇匆匆,本来是要讲时间容易流逝,要人们珍视时间,善用时间,却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起兴。这很明显是吸收和运用了我国传统文学赋、比、兴的理论与技法,而且是运用得很成功的。三、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 从语言上说,周作人的散文语言是朴实朴实得近乎平淡。欣赏周作人的散文,就像听一个老人在那里絮语但不是絮叨,其中渗透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世态炎凉。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是高度提纯的,相当隽永,有一种清新、自然、典雅的美,特别是

10、他的写景的散文,可以说通篇都是诗形式是散文的,意境是诗的。1独到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朱自清的散文,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同时,作者善于用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听觉印象的“渺茫的歌声”比喻嗅觉印象“缕缕清香”作通感修辞,用听觉印象的“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作通感修辞。2善用叠音字,使文章“风情毕露”刘勰极力提倡用叠音字,他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风美感,读起来琅琅

11、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大量运用叠音词,令人目不暇接,各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荷塘月色善于用叠音词写景状物,描述了一幅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淡淡”的、“静静”的月光,“田田”的、“亭亭”的、“层层”的荷叶,“屡屡”的荷香,“薄薄”的青雾,“隐隐约约”的远山这一切表现出清幽宁谧的意境,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苦闷的心绪。“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

12、 绿中写到:“走到山边,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这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余韵袅袅的美感。还有那“微微”的云,“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汪汪一碧”的潭边,“滑滑”的明亮的绿,写出轻柔的情态美,给人以娇嫩、透明的质感,也表现出明快的节奏,清朗的格调。 威尼斯写到:“远出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叠音词的使用,反映出了威尼斯的明媚,突出了它是一座水上城市。还有“微微”“酽酽”“来来去去”“疏疏落落”等,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3长短句的巧妙搭配,读来颇有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

13、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长话短说,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构成了一种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有口语的音色,更有抒情散文语言的明朗和谐的旋律,烘托出作者赞美春天的赏心悦目的心情。4形象、生动、传情的口语化语言 阿-托尔斯泰说:“文学的语言是一种话。”王国维很推崇元曲,就是因为元曲“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述事如其口出也”。朱自清先生也很擅长用口语写散文,颇具谈话风。“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春)作者像是面对面地与读者交谈。“桃树、杏树、梨树,

14、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作者爱用提炼的口语写作,读来清新可喜,亲切自然。“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绿)作者用明白如话的现代口语写,可以看出对绿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作者已融进了绿色,读者也被感染了。威尼斯叙述和描写也用了很多朴素的现代口语,如“它哪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出于名手的还有味”。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

15、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杨振声说:“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然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朱自清与现代散文)。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 5传神、准确的描写得益于动词的使用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朱自清先生

16、正是这样做的,他在动词的使用上认真地推敲,表现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春)“钻”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小草破土而生的挤劲,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如果用“长”字,就太俗了,只是一般的说明,表现不出小草的活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春)“闹”既写出了嗡嗡的声响,又呈现出春天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的确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背影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景感人至深。“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特写的镜

17、头,给作者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蹒跚”写出了父亲的不灵便。“攀”显示了月台的高度,更显示出了父亲的吃力。“缩”写得细致,可以想见父亲那沉重的身体上去之难。如此费劲,父亲为什么还为我买桔子?因为爱子心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对父亲由衷的敬意。这一处动作描写,既细腻又简练。叶圣陶老先生对背影作了高度的评价:“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以动写静,一个“踞”字把梅雨亭写活了,也突出了此处险峻的气势。“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

18、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作者深深地喜爱绿,感情已达到了高潮,望乎所以,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拍打之,抚摩之,亲吻之,陶醉其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月光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一个“泻”字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贴切、形象、生动。如果换成“照”字,就太俗了,与流水不照应,也无动感。“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一个“画”字既突出了杨柳影子之美,又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高尔基语),朱自清散文艺术的高度成就和他语言修养是分不开的。他是“五四”以来文字推敲能力最强的作家之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他不矫揉妆束,不雕章琢句;他取法天然,水到渠成。他的散文如出水芙蓉,清丽淡雅;如风行水上,自然流畅。李广田在朱自清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