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判断简答题_第1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_第2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_第3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_第4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学判断简答题1-1、凡是增长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1-2、制度化教育的形式,标志着形式化教育和非形式化教育的形态及其功能的消失。 1-3、古代斯已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具有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 和谐发展,教育内容较丰富,教育方法较灵活。 1-4、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1-5、墨家与儒家并称为先秦时期的显学,因此两家的教育主张基本上是相同的。 1-6、柏拉图认为理性活动的生活构成最高的美德,这既是人生最高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1-7、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生来就是人,而不是其他动物,并

2、且其身心必定具有某种特性,主张按年龄对儿童实施分阶段教育。这是后人强调在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的渊 源。 1-8、苏格拉底把人的灵魂区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三部分,与此相应地要对儿童实施体育、德育、智育。 1-9、夸美纽斯和卢梭都提倡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原因在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是一致的。 1-10、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11、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专业性培养的总和,以适应科技迅猛发展和劳动力职业岗位的频繁变动。 1-12、教育是从属于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2-1、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发展教育。2-2、教育技资

3、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2-3、教育部门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所以教育是消费事业,是社会的福利事业。 2-4、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 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2-5、新科技革命要求人们更加关注培养目标个性化。 2-6、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主要是通过培养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文化人来实现的。 3-1、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心理特点。 3-2、教育只能适应青少年的发展而不能促进其发展。 3-3、只要教育得法,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画家、诗人或科学家。3-4、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 3-5、在教育过程中,拔苗助长违反了人的

4、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6、人的身心发展不平衡性决定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4-1、普通中学的任务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 、 4-2、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各门功课都优秀、出类拔萃的人。 4-3、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 4-4、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职业培训。 4-5、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是不能相容的。 4-6、普通中学应狠抓智育,以智育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4-7、学校智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 4-8、美育即艺术教育。 4-9、全面发展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4-10、德、智、体、美、劳五育,在

5、实践中相辅相成,有内在的联系。5-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5-2、教师从事的是一种日常的教学工作,谈不上研究。 5-3、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的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有高深的学问。 5-4、教师只要具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就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 5-5、人的发展不仅指个人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富有特点的个性发展。 5-6、青少年儿童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受不受学校教育并不重要。 5-7、 师严然后道尊,教师之于学生具有无可辩驳的真理与权威性。 5-8、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学生,而不应该对学生严格要求。 5-59、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教师职

6、业是一种出卖知识的职业。 5-10、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智慧、社会经验上存在差异,两者并无平等可言。 6-1、广义的课程即指学校开设的某一门学科。 6-2、我国课程计划中的活动课程实质上就是传统的课外活动。 6-3、我国课程计划中的活动课程与杜威所提倡的活动课程无实质性的区别。 6-4、潜在课程与正式课程相比,具有不可控制性和非预期性。 6-5、我国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之一是日益突出科学教育。 7-1、教学即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活动。 7-2、教学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7-3、 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7-4、教学就是老师上课,学生听课。 7-5、学校工作应以教学为

7、主,统筹兼顾其他工作。 7-6、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不受一般认识过程规律的制约。7-7、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7-8、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7-9、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是采用与人类实践活动中同样的方式获得的。7-10、知识的多少与智力发展水平的离低成正比。 7-11、教学过程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 7-12、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应处于从属地位。 8-1、备课的主要内容是钻研教材。 8-2、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内容。 8-3、课外辅导主要是做好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帮助工作。 8-4、现代教学提倡以系统的观点为选择和运用合适的

8、教学方法。 8-5、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我们迄今为止所拥有的最好的教学方法。 8-6、班级教学的优点之一在于它的集体性。 8-7、备课即教师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8-8、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8-9、绝对性评价是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8-10、相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表明学生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 9-1、德育即道德教育。 9-2、德育即政治教育。 9-3、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9-4、德育目标应坚持统一性要求。 9-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的活动。 9-6

9、、受教育者即德育客体。 9-7、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具有多开端性,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知开始,或从情开始,或从意开始,或从行开始。 9-8、德育方法即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 11-1、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发展教育。 11-2、普通中学的任务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 11-3、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的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有高深的学问。 11-4、我国课程计划中的活动课程实质上就是传统的课外活动。 11-5、德育方法即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 12-1、教育部门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所以教育是消费事业,是社会的

10、福利事业。 12-2、美育即艺术教育。 12-3、青少年儿童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受不受学校教育并不重要。 12-4、我国课程计划中的活动课程与杜威所提倡的活动课程元实质性的区别。 12-5、德育即政治教育。 答案1-1、答:不准确。这个定义失之于宽泛,它无法区分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因此,只能说有教育作用。 1-2、答:不准确。制度化教育的形式,只是标志着它在教育形态中占主导(或主要的)的地位,形式化教育形成的标志-学校及其功能和非形式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之外的作用及影响,依然存在。 1-3、答:错误。叙述的是古代雅典教育的特点。而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者的强悍军人,

11、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1-4、答:正确。(论述略)。 1-5、答:错误。由于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的不同,两家在教育上的主张也有所不同。如儒家主张爱有差等,墨家则主张兼爱;儒家鄙视生产劳动,墨家则强调不赖其力者不生; 墨霍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 技术的使用,孔子则强调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等。 1-6、答:错误。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主张。 1-7、答:正确。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并论证了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并把新生一代从出生到21岁的教育划分为三个时期:出生到7岁,以儿童身体

12、 发育为主;7岁至14岁,进行正规的集体教育;14岁至21岁,发展青少年的理智灵魂。 1-8、答:错误。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而非苏格拉底。 1-9、答:错误。夸美纽斯的自然包括了自然界的秩序和人的天性两个方面。而卢梭的自然,仅指后者,即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就是人与生俱有的自由、平等、纯朴和良知,是内在的自然。 1-10、答:不准确。教育现象的含义甚广,且不确定。教育学如以此为研究对象,真正特定的对象必将在泛化的范围中消失。教育规律是研究的结果,不是研究的起点或对象。 教育学的对象应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为基础,其目的是探索和揭示教育活

13、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 1-11、答:不准确。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只是适应专业性的培养和劳动力职业岗位的变动。 1-12、答:不准确。一定的教育反映并服务于一定社会咆政治和经济,但它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教育发展自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因此,不能说它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是什么从属关系。 2-1、答:不全面。生产力发展对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社会生产力的每一变化都要 求教育系统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教育的规模、速度、教育结构、教育手段、方法都要求发生相应的变化。但由于教育与生产

14、力之间的不平衡规律已经具有新的表现形式,因此不能理解 为等生产发展了再发展教育,而是要使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优先于生产的发展。 2-2、答:对。教育是培养和训练劳动力的重要手段,它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熟练的劳动者、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都 已经成为直接生产领域的物质生产者,成为劳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把人力资源的开发看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把教育方面投资看作是一种人的能 力的积累,是一种在发展中能够取得最显著效果的最合理技资,是生产性投资。 2-3、答:错。教育部门虽然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但它通过开发人力资本,提高

15、和改善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取得比物质资本更显著的经济效益。所以,教育不仅是消费,也是 一种生产性投资D 2-4、答:对。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公民的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 推崇民主的措施,推动民主化的进程。 2-5、答:对。因为新科技革命使得传统工业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它要求教育关注目标的个性化,即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个别差异,努力为人的个性发展创造 条件。 2-6、答:对。因为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教育通过有组织有系统地把人类文化传递给下 一代,使受教育者具备创造和更新文化

16、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同时造就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 3-1、答:错。遗传素质不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现成的心理特点,而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五官和神经系统等特点。 3-2、答:错。教育具有加速个体身dCd展的特殊功能,反过来,教育受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的制约,教育必须适应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但这种适应正是为了促进其发展,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3-3、答:错D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环境,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对加速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低估遗传和环境影响的作用而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观点是不正确的。人的发

17、展是遗传、成熟、环境、教育、个体实践活动多因素综合交互作用的结果。 3-4、答:对。这是儿童发展不平衡性规律的具体表现,从整体而言,儿童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 3-5、答:错。在教育过程中,拔苗助长违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6、答:对。人的身心发展不平衡性表明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即存在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 4-1、答:不准确。普通中学具有双重任务: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力量。 4-2、答:错。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动五个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18、。 4-3、答:对。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政治观点制约了教育目的。 不同社会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在阶级社会,教育目的总是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阶级性。 4-4、答:错。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 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4-5、答:错。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所以它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4-6、答:错。普通中学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五育齐抓。狠抓智育,必然忽略其他诸育,结果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 4-7、答:不准确。

19、智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还要发展智力和能力,以及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4-8、答:错。美育即审美教育。美育的内涵比艺术教育要丰富得多,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个方面。 4-9、答:对。全面发展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及美育;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指人的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培养人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4-10、答:对。五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各育都有独特的任务和作用.但在教育过程中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其中,体育为基础,德育解决方向和动力问

20、题,智育为其他各育提供知识、智力的支柱,美育、劳动教育又促进德育、智育。五育相辅相成。 5-1、答:正确。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 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有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 并维持专门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无论是国际劳工组织还是我国统计局、国际标准局,都将各级各类教师归为专业、技术人员类别中。 5-2、答:错误。尽管教师从事的是日常的教学工作,但教师工作的对象既不是死的自然 物,也不是没有意识的动植物,而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充满生命活力并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人;教师借以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课程内容也在不断的发展

21、变革中。教育情境的多样 性决定了教师不能以千篇一律的态度与方式对待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以一个研究者的角色、 以发展变革的态度与方式,研究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工作情境,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与经验,开拓创新,以使自己的工作适 应不断变革的新情境。 5-3、答:错误。教师专业需要教师精通任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把握 学科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一句话,教师需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科知识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几年前高深的知识,几 年后就变成普通的、平常的知识了;另一方面,教师只有把所教知

22、识放在更高更广的学术背景上,才能高屋建领,对所教内容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全面深刻领会所教内容 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取其左右而逢其源。 5-4、答:错误。教师职业除了需要学科专业素养外,还需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育事业是一项社会性事业,它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又反过来可以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一名教师能否自觉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推动社会和教育自身的发展,与他是否具有教育理论素养,能否正确理解教育本质、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艺术有很大的关系。另外,教师工作还需要有一些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 条件,如语言表达能力等。 5-5、答:正确。人的多方面

23、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富有特点的个性的发展。个人的本质体现在他的与众不同的个别性之中。学校应该成为促进每个学生的特长、优势更加明显的场所,而不是把不同的人变成相同人的场所。 5-6、答:错误。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但这只是发展的可能性和潜在能力,而不是现实的发展。而要使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转化现实性,就需要包括教育在内的环境影响和自身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以具有迅速发展可能性和发展需要的学生为活动对象,由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选择教育内容,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展开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以引起学生身心的发展变

24、化。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教育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7、答:错误。师道尊严是专制的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等级关系在学校师生关系中的体现。这种师生关系固然有尊师的合理成分,但其精神实质是否认学生在人格上的独立性,否认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口在当今社会,这一师生关系将对学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必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影响到教育内容的授受;另一方面,学校除了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外,还是学生完成社会化的场所。中小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人际交往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后所采取的人际交往模式。可以这样说,

25、在学校中缺乏与他人民主、平等相处经历和经验的人,在社会上将很难与他人民主、平等地相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5-8、答:错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可以采用放任主义的态度,放弃教师指导、引导的责任。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是着眼于人格尊严,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教师对学生学习起主导作用是着眼于教学内容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两者并不冲突。社会主义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严格要求。 5-9、答:错误。从教学角度看,师生之间是一种教学关系、授与受的关系。但是学校也

26、是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和智力士的影响,更是思想上、人格上和品德上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人格、品德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5-10、答:错误。从教师与学生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生是学习教师所教内容的人。但教学中的授受关系不等于师生关系的全部内容。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包括教学中授受关系在内的师生关系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并且受到社会的制约,师生关系的根本特征是由社会主流的人际关系决定的。专制、等级社会的师生

27、关系是不平等的,而民主社会的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口不能将师生在教育内容上的不平等泛化为师生关系的全部内容。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与方向是民主与平等,因此,学生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在人格上师生关系也应该是平等与民主的。 6-1、答:错误。在我国,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课 程即学校开设的某一门学科是狭义的课程,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通常我们所讲的 课程是广义上的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6-2、答:此说有误。我国课程计划中所设的活动课程不同于传统的课外活动,它是我国学校课程中的一种类型,是供学生自由选择、

28、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它源于课外活动,但 与课外活动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为:从课程上看,使课外活动正规化,列入教学计划;从内容上看,注意活动系列化;从参加者看,由部分学生扩展到全体学生;从要求上看,由学生自由 参加到必须参加,但可选择内容。 6-3、答:此说不当。造成将两种活动课程混为一谈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理解杜威 所提倡的活动课程的含义。杜威的活动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来组织课程。它从根本上反对分科课程。而我国课程计 划中所设的活动课程,作为课程的一种类型,并不反对分科课程,而是与分科课程相并列、供学生自由选择、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

29、6-4、答:此说正确地把握了潜在课程的本质内含。潜在课程又称隐性课程,其课 程并非实指,而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 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其本质在于不可控制性及学习经验的非预期性。 6-5、答:此说并不符合我国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 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上突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多方面、多层次地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7-1、答:不准确。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

30、动,它不仅包括教师的教授活动,还包括 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师生双方的交往中,不仅实现着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而且进行着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 7-2、答:不全面。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它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的。因此,教学的任务除了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包括发展学生的智力、体 力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以及促进学生个性的完满发展。 7-3、答:正确。从两者联系看,教学与智育都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标。但两者是有区别的,教学除了要实现智育的任务外,还担负着其他各育的任务,包括增强体质、陶冶品德、培

31、养美感等;反过来,实现智育任务的途径除了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这些途径同样可以使学生增知识、长智慧。 7-4、答:错误。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不仅包括课内教学,也 包括课外教学;教学不只是教师上课、学生听课,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价,学生的课后预习、复习、作业等也都属于教学活动。 7-5、答:正确。从教育自身来看,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除教学外,还有党务、行政、后勤等,都要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学校教育的途径除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但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与

32、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才能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7-6、答:错误。教学过程尽管有其特殊性,但既然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那么就同样受到一般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制约。也就是说,认识的普遍规律为揭示教学过程的规律指明了 总的方向与根本线索。教学中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一般认识过程是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 7-7、答:正确。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教学的目的,同时也是教学的手段。认识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认识是目的;同时在认识过程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即认识是发展的手段。 7-8;答:正确。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经验,但间接经验的获得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这是

33、因为,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以抽象符号来表示的,是前人社会生产与社会实践的认识与概括,不是他们亲身实践与经验的产物。要把这些对他们必要的知识转化为他们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7-9、答:不准确。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要把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选择经过改造的、少量的,且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经验材料,以实验、演示二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 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主要方式进行。 7-10、答:错误。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代表其智力水平的高低。 因

34、为对于同样一项知识,可以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形式和不同的心智操作水平,二者之间存在 着差异。因此,必须探索两者相互转化的过程与条件,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 7-11、答:正确。教学过程不仅表现为认知的、分析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方面,这是教学的科学性的一面,而且表现为情感的、艺术的、综合的、直观形象的非理性方面,这是教学的 人文性。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科学的概念,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技能,而且培养科学态度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还要通过群体间的社会交往和环境的潜在影响,使学生 形成对周围世界和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探索、超越意识的行为方式。

35、 7-12、答:错误。现代教学论强调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 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决定着学生学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 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8-1、答:不准确。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对教学的策划,其主要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考虑教法,同时还要制订教学进度计划。钻研教材只是教师备课的一个方面的内容。 8-2、答:不准确。教案即课时计划,内容包括: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 容(章节目、重点、难点和关键、课的

36、类型、主要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进程等。其中教学进程是教案的基本部分,内含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方法和具体应用,以及各组成部分 的时间分配。 8-3、答:不全面。课外辅导工作的内容,一是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 学习目的,使他们能够独自计划学习和自我监督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口二是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教育工作,包括解答疑难问题,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缺课学生补习, 指导学习方法。三是为有学科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研究和帮助,开展课外辅助活动,指导学生的实践性活动、研究性活动和社会服务性活动等。 8-4、答:正确。教学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古代教

37、学 主要传授文化知识,因而主要采用讲、听、读、背等方法。到了近现代,随着自然科学内容的增加、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日益密切,教学上又增加了演示、实验、实习作业、讨论、研究等新 方法。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长处,也都存在着 一定的局限与不足。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需要以系统的观点,综合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任务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及教师自身的特点等因素。 8-5、答:此说有误。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长处,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与不足。其长处 与不足都是相对于教学任务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及教师自身的特点而言口因此不能肯定说哪一种教学方法最好。 8

38、-6、答:不准确。学习的集体性,使得学生可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 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但是,在班级教学中,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口 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因而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8-7、答:不准确。备课,即教师课前的准备,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策划工作。备好课是上 好课的先决条件。上课前,教师必须备好课,学生也要作相应的准备或预习。上课前,教师 还应要求学生为上课作一定的准备。它包括:复习有关知识,收集有关素材,阅读

39、指定的参考书,对教材进行预习。特别是预习,对于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8-8、答:不全面。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 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工作的整体功能所作的 价值判断。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8-9、答:错误。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 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

40、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绝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 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它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什么、能做什么或没掌握什么、不能做什么,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它的缺点是不适用于瓢选人才。 8-10、答:错误。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 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相对性评价 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 9-1、答:不准确。在西方一些国家,多从狭义上将德育理解为道德教育。在我国,

41、德育作为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四者的总称。德育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9-2、答:此说有误。在我国,德育作为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四者的总称。德育不是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9-3、答:此说错误。错在只看到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联系,而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和完善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是一种人的发展过程。两者不是一回事

42、。 9-4、答:不全面。我国新时期德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德育目标上表现为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中明确提出:思想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广泛性是对大多数人的广泛群众性、基础性的要求;而先进性则是对作为共产党员、先进分子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高要求。两者应有所区别。 9-5、答:此说不准确。这种不准确是因对德育和学校德育两个概念理解上的混淆所致。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而学校德育则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9-6、答:错误。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也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或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 9-7、答:此说符合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德育过程一般顺序可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德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然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德育顺序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可以从知、情、意、行的任何一方面开始,从而实现四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9-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